(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继承关系是众人皆知的事实。纯 粹从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感性原则上的开 创之功,但同时又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无法与现实历史相结合 的根本缺陷。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的思想最终只能归结为 关于爱的宗教,是一种新的麻痹人的精神鸦片。 然而,诚如费尔巴哈自己所言:“我要将神学下降为人本学,而 将人本学上升为神学。”在费尔巴哈思想深处的确存在着挥之不去的 宗教情结,个人灵魂的真正得救始终是他最为关心的时代问题。 本文试图强调费尔巴哈学说的宗教色彩,并从信仰的角度而不是 从理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费尔巴哈思想中的理论缺陷。通过比较费尔 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原则在细节上和本质上的差异,作者力图阐明这 样一个观点: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为核心的学说是一种具有深刻 洞见的人本学和神学的结合体,它牢牢地抓住了吞噬一切理论的存在 本身,从而具有了一切完备的哲学理论都无法取代的现实意义。 差毽词;马克思费尔巴哈感性原则信仰 理性 a b s t r a c t i t i sw e l l k n o w nt h a tk a r lm a r xi sc o n s i d e r a b l yr e l a t e dt ol u d w i g f e u e r b a c hi np h i l o s o p h i ct h e o r y m a r xs p e a k sh i g h l yo f f e u e r b a c h s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a t t a c h i n gt h ei m p o r t a n c e t ot h e p e r c e p t u a lk n o w l e d g e ,h o w e v e r , p o i n t so u tt h a th i st h o u g h tf a i l s t ob e d e e p l yr o o t e di nh i s t o r ya sac o m p l e t e d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r e f o r e ,i nm a r x s o p i n i o n f e u e r b a c h st h e o r yi sn o m o r et h a na “r e l i g i o no nl o v e ”,an e w t y p eo fs p i r i t u a lo p i u m 。 a sam a t t e ro ff a c t ,f e u e r b a c hh i m s e l fa n n o u n c e s , w h a t1w a n tt od o i st o d e g r a d et h e o l o g y t ot h eh u m a n i s t i cs t u d yw h i l eu p g r a d et h e h u m a n i s t i cs t u d yt ot h e o l o g y ”t h e r el i e sa ni n e r a s a b l er e l i g i o u st i ei nt h e d e p t ho fh i sh e a r t t h es a l v a t i o no ft h ep e r s o n a ls o u li s ,f o ra l lt h et i m e , h i sp r i m a r yc o n c e r n t h i s p a p e rg r a n t s af u l l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t ot h er e l i g i o u sa s p e c to f f e u e r b a c h ,t h e o r ya n dt r i e st om a k ear e - e v a l u a t i o no fi t sd e f i c i e n c yf r o m t h ea n g l eo fb e l i e fi n s t e a do ft h ea n g l eo fr a t i o n a l i t y w i t hac o m p a r i s o n b e t w e e nf e u e r b a c h t h e o r ya n dt h a to fm a r xi nd e t a i l sa n de s s e n c e ,t h e w r i t e rw a n t st om a k ea f u l l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t h ef o l l o w i n go p i n i o n : f e u e r b a c h t h e o r y , w i t h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p e r c e p t u a li n t u i t i o na tt h ec o r e ,i s 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h u m a n i s t i cs t u d ya n dt h e o l o g y , w h i c hb o a s t sa n 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h a ta l lt h ec o m p l e t e dp h i l o s o p h i e s f a i lt oh a v e k e yw o r d :m a r x f e u e r b a c h p e r c e p t i o n b e l i e f r a t i o n a l i t y 硕i :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兜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前言西方思想史中的感性原则 人作为理性的动物进入历史大约是公元前五世纪初到公元前四世纪末的事 情。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罪孽的厌恶,催生了雅典智者们全新的生活理想小仅 要看到事物,而且要按照事物的本米面目认识事物。巴门尼德;“能存在者与能 思维者同一”1 的思想尽管裹藏在诗篇的外衣下,但它却明白无误地宣告理性主 宰世界的时代到柬了。在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看来,锤炼升i 朽的灵魂、造 就高尚的德行就是摆脱意志和冲动的纷扰,获求关于至善的知识。艺术作为一切 感性意识的集中体现,被视为对现实世界最为拙劣的摹仿,因此成为了到达真实 知识的阻碍。作为那个时代的必然结果,“感性意识”这逻辑理念的天然背叛 者被自然而然地打入了哲学的冷宫。2 事实上,对于感性的敌视,古已有之。在英雄奥德修斯返回故土的途中,塞 壬仙女就曾经用她慑人心魂的魔音迷惑英雄勇敢的心。她充满自信地唱道: 噢,伟大的奥德修斯! 把船驶到我们这里来吧! 来欣赏我们的美妙的歌声吧! 从来还没有一个水手, 不聆听我们甜蜜的歌声。 昕完歌曲再离开我f 1 , 你会洞晓世上的许多事情。 我们知道希腊人所有的苦难和世上发生的一切事情。3 奥德修斯命人将自己牢牢捆绑在桅杆上,因为他白知无法抗拒魔音的诱惑; 他命令士兵们用蜡封住耳朵,因为他深谙人类的本性。这种闭目塞听的做法是多 么的怯懦而又可笑啊! 既然,那迷人的歌声包涵了“世上一切的事情”,我们为 何不倾耳一听呢? 既然那感性的世界中包藏了“人心中所有的秘密”,我们为何 不深入其巾却偏偏置身事外呢? 对于这个题,西方思想史回避了两千年。回避 和遮掩,从来都不是进入思想之j 的途径。 这样说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最起码是真诚的。在黑格尔和他的追随者们将 1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第2 6 页。 2 威臁巴宙特:巾理眭的人商务e 书馆,1 9 9 9 年版,第7 9 8 7 页 3 片思:古希j j ;的传说和神话,一联书店,2 0 0 2 年版,第3 9 9 页。 1 坝上学位论文试比较赞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降臆则的异同 人的问题简化为纯粹逻辑形式的递变时,他们将哲学的问题还给了人,从而使人 的问题真正丰富而又稠密了起来。因为他们思想的起点,不是理性和概念,而恰 恰是感性生活本身。 必须承认,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不t 叮同日而语。哲学史家们 能够提及费尔巴哈,多半是由于马克思。不是因为前者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启 发了后者,而是因为后者如何存相当广的领域内完全超越了前者。尽管马克思真 诚地将费尔巴哈形容为“天才”,但人们更愿意将他的思想作为“真正的天才” 的一个环节。 事实上,如果不是伟大的马克思在他早期著作中多次提及,费尔巴哈很有可 能会被思想史遗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费尔巴哈早期在思想上的贡献无 非是依照黑格尔主义的原则批判继往思想家的学说,以彰显黑格尔主义无往而不 胜的理论优势。只足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费尔巴哈放弃了抽象的哲学原则,将 人的本质理解为感性认识,他的理论才获得了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崇,并成 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源。 对于此段哲学历史的理解,传统学术界基本坚持以下两个观点:其一,费尔 巴哈的学说以及其后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恢复了白洛克以来的唯物主义的传统,是 对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旧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扬。马克思学说的最大贡献无 非就是将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唯物主义成为了真正 的科学理论;其二,传统哲学界普遍认为费尔巴哈思想中根木的缺陷在于“历史 性维度”的缺失,他没有能够继承黑格尔思想的最大成果能动的创造性的主 体原则,因此,他的学说在科学性上遭到了普遍的质疑。马克思也完全认同这样 的观点( 虽然他对费尔巴哈的批评与旧唯物主义相比在主旨上截然不同) ,他认 为费尔巴哈只是将人理解为感性认识,而彳i 是将人理解为感性活动,不能从现实 历史出发来理解人的命运和前途。因此,费尔巴哈又回到了抽象哲学的立场,他 的学说是改头换面的形而上学。 本文中对于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其一,峰决反对将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理解为旧的唯物主义( 经验主义) 的延续。作者以为,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哲学从感性出发,将自由的原则铆钉在 感性之中,是截然不同于经验卡义的新的哲学观,是刑科学主义及其主要特于i f “计 算理性”的批判和扬弃。 硕士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腺则的异同 其二,以往对于费尔巴哈学说的研究突出了其作为哲学思想的一面,而忽略 了它作为宗教信仰的一面。因此,作者在本文中试图重点考察费尔巴哈学说的宗 教色彩,并从信仰的角度而不是从理性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费尔巴哈思想中的理论 缺陷。通过比较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原则在细节上和本质上的差异,作者力 图阐明这样一个观点:费尔巴哈以“感性直观”为核心的学说是一种具有深刻洞 见的人本学和神学的结合体,它牢牢抓住了吞噬一切理论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切 完备的哲学理论都无法取代的现实意义。 针对以上观点,本文在行文中作出了如下部署: 首先,通过回顾自卢梭伊始至马克思的哲学历史,阐明了建立在反对经验主 义和科学主义原则上的关于人的自由的理论,并力求证明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学 说是与旧唯物主义本质不同的思想: 其次,着重考察了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思想中对象性关系、类本质、第三者、 个体与类的关系等主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通过将二人的相关概念加以比较, 力求从多角度揭示费尔巴哈与马克思思想在主旨和论证上的不同之处; 最后,在以上细节性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帕斯卡尔、克尔恺郭尔和尼采等众 多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得出了以下结论: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作为对于历史的科 学认识在理论上远非费尔巴哈所能比拟;但是,费尔巴哈思想作为人本学和神学 的统一体,深入到个人生存的根基之处,因而具有一切完备的哲学理论都无法取 代的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作者之所以敢于不揣冒昧提出些许浅薄之见,除却迫不得已的世 俗要求,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虔敬之心。哲学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事 情,她的魅力正是存在于你我之间的攀谈和启发,在这里,我们需要的不是纤巧 的聪慧,而是伟大的愚蠢。 普罗米修斯的确是哲学史上伟大的殉道者,因为他宁可经历千难万劫,也要 为人类盗取火种。但是,他把自己看的太高了。他不知道人只要站立在太阳下面, 身后就一定会有黑暗的影子,人也正是身处黑暗之中,才能看到光明。这样看来, 西西弗倒是更为可敬了,因为他不仪担负着苦难,而且他知道自己将永远担负苦 难。他接纳了自己的命运,但从未放弃对命运的斗争。西西弗是哲学史上最悲壮 的殉道者,因为他知道没有结局,却从末放弃努力。他是如此笨拙而又真诚。 硕士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吲 第一章对计算理性的批判和感性原则的提出 “在宗教生活的对面,矗立着一个外部世界,即自然界、人的心情、欲望和 人性的世界,这个世界之所以有价值,就仅仅在于它是被克服的障碍物。”4 黑格 尔略带揶揄地概括了近代开端时整个欧洲的思想面貌。精神的外化形式基督 教神学将精神和现实割裂并且对立起来。 这种对立的局面持续了将近千年,最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成了此岸世 界和彼岸世界的真f 和解。精神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从新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自然界和内心世界。现在,它要在自身中自由地把握自己。 挣脱了宗教枷锁的精神,在建设现实道德生活时,多少有些手足无措。上帝 退到了幕后,因此,人必须直接面对它自己的本性。在这一时期,道德原则很自 然地按照霍布斯的方式加以解释:“因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不相信一切人的状态; 在自然状态里存在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所以“只有用铁律才能从人的 原始恶性中压制出和平的条件”。5 一种比英国人霍布斯较为温和一些的说法来 自法国人爱尔维修,他认为“凡是我们称为美德的东西,总之一切行动、法律、 正义,全都是仅仅以爱己、利己为基础的,并且是消融于其中的。”6 在这里, 那个“自己的自我”是建立起来了,精神似乎找到了绝对可靠的指针个人的 欲望和它赖以实现的方式“计算理性”。 唯物主义( 经验主义) 的发展就是这一精神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为肉体欲望 的满足提供了理论的依据。自由在这一时期被表述为欲望的最大化。在近代意义 上对马克思的解读也是以此为根据的。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马克思的高明之处 不仅仅在于抓住了欲望( 例如人要吃、穿、住、行) ,还提出了实现欲望的规律 和法则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历史辩证法。因此,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学 说的最高成就无非就是指出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一切欲望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前 提”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这种对于马克思学说的误解实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这里,全面的 人被经济人所取代,精神的自由本性被肉体的物欲所遮蔽。人获得了消耗欲望的 天然权利,也就获得了实现他的动物性的权利和敌对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他 6 o一页:墨引 引第第 版版版 年年年 7 7 7 9 9 9 9 9 9 4 馆馆馆* * 书印印印务务务商尚商卷卷卷 4 4 4 第第第i录录录演演演讲讲讲 史史史学学学 哲哲哲l-hd自格格恪 黑黑黑 硕上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一无所获。精神在自己天然的领域里陷入了自设的困境,它必须扬弃自身,才能 真正地实现自己。对于功利主义道德原则的批判,是由欧洲文明的中流砥柱法国 和德国民族完成的,只不过前者在政治领域,后者在思想领域。 在下文中,作者将引领大家回顾始于十八世纪的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考察 在对功利主义和计算理性的斗争中的以感性原则为本质规定的自由理论被逐步 提出的过程。这是我们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学说的前提条件和原则高度。 一、肯定的环节:让雅克卢梭 从严格意义上讲,卢梭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思辨哲学家,因为他对于科学和理 性有一种本能的敌意和排斥。“思考状态是违反自然的一种状态,沉思的人乃是 一种变了质的动物”。7 这种倾向与其说是他进入理性哲学的障碍,不如说是他进 入真j 下思想的契机。当霍尔巴赫等一批思想新锐公开地宣称保障人民的幸福不应 是“被剥夺了智慧和理智的”贱民的事情时,卢梭正是作为一名贱民的代表,携 着浸满压抑和苦难的童年回忆,登上法国的思想舞台的。 诈是在那被理性扬弃了的感性生活世界里,卢梭确定了他思想的出发点。8 来 自现实生活的苦难和创伤告诉他计算理性决不可能成为“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 共同权利”的途径,恰恰相反,它为一切“恶的欲望”打开了方便之门,是真正 的宁静和谐的感性生活的异化。文明的进程是人性堕落的过程,在欲望驱使下, 狡计和虚伪吞噬了人单纯、恬静的天性,人被抛入了一种紧张的敌对关系之中。 问题在于,自我实现是人的天然要求,自由生活是人的内在本性。“人类主 要的天然禀赋,生命和自由,则不能与财产相提并论,这些天赋人人可以享受, 至于是否自己有权抛弃,这至少是值得怀疑的。一个人抛弃了自由,便贬低了自 己的存在,抛弃了生命,便完全消灭了自己的存在。”9 卢梭意识到理性的荒谬,他借助于同时代旅行家的见闻和自己的假想,构造 了一个和谐恬静的原始文明,朦胧地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诠释:每一个人对于自我 保存的关心最不妨害他人自我保存,处于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人类看见 7 卢棱: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7 9 页。 8 对十感性意识的i 、f 论n :近代哲学巾早已有之但是将自由的原则与感件结台起柬的态度是又卢梭最先提 的,正是柚被众多充满理性思维的哲学家们扬弃的感性意识中,卢梭奠定了其思想苹命的基础。作者沣 9 卢梭:论人类小半等的起源和肇础,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1 3 7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坂则的异同 自己的同类受苦天生就有一种反感,从而使他为自己谋幸福的热情受到限制。1 0 在卢梭看来,自由如果是可能的,决不是算计比较的理性抉择,而是天然自觉的 感- 性认同,归根结底,在于人的自爱心和怜悯心。卢梭相信,在现实社会中伴随 着“人的种种需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的潜能”必将向人类自身提出一个建立真 f 自由平等的国度的愿景:在那里,国家是自由人的联合,在这一联合下,“每 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 由。” 我们惊奇地看到,关于实现自由的一切要素在卢梭的思想中被直接的先行表 达了出来,虽然这一形式是粗糙而又未经思辨的。然而,必须看到,普遍的自由 意志绝不是个别的自由意志在形式上的简单联合,国家并不是个人的任性联合。 个别的自由意志只有扬弃那自在的绝对性的欲望和冲动,将自己献身于普遍的自 由意志,它才能真正作为理性的意志而获得肯定。在这一意义上,它就拥有了无 限的力量。这就为康德哲学提供了理论上的基础。 二、否定的环节:伊曼努尔康德 如果说卢梭的学说只是法国政治生活的白发表达,那么将其提炼为哲学的工 作则是由德国人康德完成的。康德肯定了卢梭的自由理念对其思想的深刻影响: “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渴望知识,轻视无知的群众。卢梭纠正了我,我学会了尊 重人,认为自己远不如寻常劳动者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 为人的共同权利。”1 2 但他又说:“倘若意志决定不是为了法则而发生的, 那么行为虽然包含合法性,但不包含道德性。”在这罩,康德表现了对感性经 验作为绝对存在者这一事实的本能戒备。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恰恰突显了康德哲 学高贵的品性与伟大的诚意。 对功利的道德原则( 霍布斯、霍尔巴赫、爱尔维修) 的反对和对道德的普遍 有效性的诉求使康德得出了这样一个古怪的结论:只有“纯粹的道德立法形式” 才是道德律令的最高原则。他坚决强调“职责的基础必须不从人性或人所处的世 1 0 卢梭 “卢梭 ”梯利 ”康德 论人类小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9 8 9 9 页。 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2 3 页。 两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版第4 3 0 页。 实践埋降批判,商务印甘馆,2 0 0 1 年版,第7 7 7 8 贞。 硕上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崽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间环境柬寻求,而只先验地求之于纯粹理性的概念”。“ 人具有理性,他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此。追求感性经验中的幸福是人的动物 性的本能。只有追求行为的普遍有效性,将自己奉献给无限的存在,奉献给纯粹 的理念,人才能真正成为人,才能真正完成“善”的原则,才能真正获得他的自 由,他才能和上帝在一起。 道德理念的核心内涵作为绝对命令就在于“这样行动,无论是对你自己或对 别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当作工具”。“在这里,卢梭的 感性原则终于用最为抽象的方法表达了出来:人要摆脱将人作为手段的压迫人、 轻视人的世界,建立一个真正地尊重人热爱人的道德自律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 里,人摆脱了物化的异化生活,摆脱了物质的束缚,达到了真j 下的“人的权利” 的平等而不是政治权利的平等,从而人真正完全地享有他的本性自由。f 是 在人们对道德律令绝对服从的行为中,“自由”展示了自己的绝对本性。所以, 一方面,自由是绝对命令的根源和依据;另一面,道德律令又是自由得以体现的 途径,自由离开了道德便永远不能被人感到。 然而,这种绝对原则的确立,始终是以与感性世界的决裂为代价的。抽象的 原则始终是在尘世之外的,它无法进入世界之中,因为绝对的超出经验的自由只 要稍微接触具体现象和问题,就无可避免地暗中输入了非纯粹形式的规定。抽象 道德律令的最终保证上帝永远生活在彼岸,他不可能成为此岸的现实。 然而,一种无限的东西在哲学上至少已经在人的胸膛中展开了,真理至少是 放置在心灵之中了。1 6 同时,抽象的理性原则和现实世界的对立迫切要求那无 限存在者和有限存在者的融合。这一步,在理论上是由黑格尔和和他的两位学生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用不同的方式完成的。 三、否定之否定的环节:黑格尔和马克思 卢梭思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牢牢抓住了人的欲望和感情,并将其作为理 解人类历史的根本起点和一贯原则:欲望的泛滥和膨胀是一切“恶”的滥觞,天 性中的怜悯心与自爱心( 而不是外在于生命的科学和理性) j 是自由能够最终实 1 4 康德:道德彤而上学基础,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第3 负。 ”康德:道德彤而i 学基础,商务印书馆2 0 0 1 年版,第4 3 页。 m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2 8 8 页。 7 硕l 学位论义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j 泉别的异同 现的保证。 对于作为绝对存在者的感性欲求的两面性,康德具有深刻的认识。因此,他 一方面反对经验世界中的功利道德原则,将其归结为“动物性的快感”,一方面 鼓吹抽象的普遍立法形式,将自由放置在彼岸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愿景始终保 持着对世俗生活的批判。 调和并最终统一来自卢梭的感性原则与源自康德的抽象原则( 尽管这在本质 上是同一样东西) 便成为了黑格尔的根本任务,精神不仅只是停留在胸中,它还 要走进现实生活,并在现实生活的扬弃中回归自身,因为“只有无条件者和有条 件者的结合才是理性的具体概念”。” 黑格尔在这样的方式中完成了他的任务:他将真实的东西理解和表述为实 体,而同时理解表述为主体,也就是说,将精神既理解为自身关系着的和规定了 的东西,理解为他在并在对他在的扬弃中回归自身。说到底,实体( 主体) 就是 运动着的自我同一,就是主体、对象以及对于对象的扬弃。在这里,黑格尔不仅 重新回到了德国哲学的同一原则,而且真正将历史性引入了哲学。对此,马克思 给予了高度评价:“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 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 真正的因而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 8 问题在于,劳动的本质 在黑格尔那里是以抽象的方式表达的,主体和对象都被表达为意识本身,而人仅 仅表现为他的抽象本质自我意识。抽象意识在自身之内完成了它的否定性运 动,外在性的历史被扬弃为它的内在性纯粹的思想的辩证法。因此,“现象 学还是一种暗含着的、自身还模糊不清的、带有神秘色彩的批判。”1 9 马克思在这里的批评是极其委婉和含蓄的,但是他力图超越黑格尔体系的愿 望是明显的。因此,马克思明确指出在精神现象学中“潜藏着批判的一切要 素,并且其中往往已经具有了远远超过黑格尔观点的完善的和成熟的形式”。2 0 但是,马克思并未从精神现象学自身揭示出它自我扬弃的因素,在这一 问题上,倒是二十世纪的法国哲学从揭示黑格尔体系中自我意识的对立面“他者” 环节的角度,帮助我们认清了精神现象学自身所包含的自我批判的途径。“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 卷,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2 7 6 页。 ”马克思:1 8 4 4 年鲜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1 6 面。 ”马克崽:1 8 4 4 年经济学一忻学手稿,人民出版杜,1 9 7 9 年版,第1 1 5 贞。 2 0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1 5 贞。 2 1 i = i 亡学者科耶夫在2 0 吐纪3 0 年代在法国对精神现象学的阐释深刻地影响九笋特、州维纳斯等一批 8 硕士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在精神现象学论述“自我意识”时,黑格尔说道:“那被自我意识当作 异于自己而存在着的东西,就它之被设定为存在着的而占,也不仅仅具有感性确 定性和知性的形态在里面,而它也是返回到自身的存在,并且那当下欲望的对象 即是生命。 2 2 被自我意识当作异于自身而存在的东西只能是意识、对象和他在, 这些概念是同一样东西的不同名称;其中,感性确定性和知性的形态是完全可以 理解的,因为它们是抽象意识的对象;可是“欲望”是如何被自我意识消化的呢? 那“欲望的对象生命”又是如何溢出意识而成为“当下”的对象的呢? 在这 里,作为自我意识的对立面他者环节浮出了水面。 他者究竟包藏着什么呢? 它和自我意识的内在联系究竟如何? 黑格尔在论 述“主人与奴隶”部分时给予了我们更多的解释: 对于奴隶而言,主人是他的本质,因为他是独立的自在自为的意识。但是, 这个独立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对于奴隶而言在起初并不是本身固有的,奴隶还只是 隐含了这种自为存在的真理在自身以内。奴隶遭遇自身的本质的途径,恰恰是对 于他的整个存在的恐惧。“他曾经感受过死的恐惧、对绝对主人的恐惧。死的恐 惧在他的经验中曾经浸透进他的内在灵魂,曾经震撼过他整个躯体,并且一切固 定规章命令都使得他发抖”。尽管恐惧是智慧的开始,但是在这种恐惧中,生 命还没有真正进入意识。恐惧是自我实现的欲望的温床,而欲望必须对这个外在 于它的世界作出回应。在这罩,欲望之于对象具有纯粹的否定性,但是它还是稍 纵即逝的东西,缺乏持久的实质。因为,欲望必须陶冶对象以求真正地确定自身 的存在,这就是劳动。“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 逝,换句话,劳动陶冶事物”。2 4 然而,与其说是劳动陶冶事物,不如说是欲望 陶冶事物,因为劳动在这里恰恰就是欲望的外化和对象化。由此,我们知道奴隶 确认其自我意识需要如下的步骤:在恐惧中,奴隶感觉到自为存在只是潜在的和 未加发挥的,在劳动中他才确定自身为固有的,并且丌始意识到他本身是自在自 为地存在着的。 这一结论和黑格尔哲学的主旨是大相径庭的:整个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和归 结点是绝对精神,是自我意识在运动中的自我同一,实践( 它的另一种说法是劳 法同学者他们共同推动r 对于“他者”问题的研究( 作栉注) 。 控黑 尔:精神现象学,卜卷,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1 1 7 页。 站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1 3 0 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卜卷,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1 3 0 虹 9 硕 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动) 是意识将其自身设立为对象,并在对象中扬弃对象而回归自身。欲望、情绪 作为毫无内容的空洞的东西被打发为“非存在”。然而,在主奴关系中, 恐惧,作为情绪的一种,是劳动的前提,是欲望的生身父母。欲望的实现是劳动 的本质内涵。黑格尔哲学中自相矛盾的一面昭然若揭了,这其中包含了批判和超 越黑格尔的一切要素。 其实,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他者”环节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表 达。事实上,以科耶夫为开端的法国哲学界正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启发下抓住了 黑格尔体系中的“他者”环节的。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作为存在本身而存在 的存在者,被先行的抛入世界,它就在此世界之中,畏( 恐惧的另一种说法) 是 此在领会世界的最为本真的方式。畏使此在真正成为它自己的在世的存在,它在 世界中领会着自身,并在本质上向各种可能性筹划自身。这种领会是此在向最本 己的能在筹划自身的存在。“为最本己的能在而自由存在,因而就是为本真状态 与非本真状态的可能性而自由存在,都显现在畏中的一种源始的基本的具体化 中”。2 5 这便是此在筹划与构建为自己的世界的根本原则与方式。 以感性活动为本质的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学说中得到了真f 的 回应。工人工业时代的此在天生不是工人,他首先是一个感性的个人, 是继往的人类历史的继承者,他无法选择他的历史命运,他与资本家一样都是被 抛入了资本世界之中的。他们作为存在者各自领取了自己的存在方式,尽管从外 在看来,是以自我奋斗和自由选择的方式完成的。然而,对于工人而言( 因为在 工人这里事情表现的更为明显)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和实现他自己, 他无法获得幸福与满足,却饱尝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 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则感到爽然若失”。”既然异化劳动是对他 的“最本己的能在”的彻底背叛,工人就必须听从良知的呼唤,与他当下的情形 作一个了断,尽管他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但是筹划是他的最内在 的要求,是他自己都无法左右的愿望,是他生命中的绝对命令。 从他者一此在一异化劳动,我们借助海德格尔,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黑格尔到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线索。他者环节的揭示,使得黑格尔的体系不攻自破。马克思 正是从感性原则出发,将抽象的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现实的历史中的个人,米 ”海德格尔:存n 与时间,三联书店, 2 6 马克崽: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 2 0 0 0 年版第2 2 1 页 人民m 版社1 9 7 9 年版,第4 7 页 l o 硕士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周 完成对异化劳动的根本批判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构建的。自由,在马克思思想 中绝对不等同于所谓欲望的最大满足,恰恰相反,是对无节制的肉体欲望的扬弃, 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自足的状态。只有将人理解为“感性活动”,而不是“抽 象劳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才能成为可能,异化劳动的扬弃才能从理论上被真 j 下明确地表达出来。 四、一个看似多余的环节:费尔巴哈 作为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过渡环节的费尔巴哈似乎注定是要被这个世界轻视 的,因为在他之前,黑格尔已经将哲学发挥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体系,抽象的思 辨原则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以往一些零星的感性思想也被扬弃为绝对精神 的一个环节,黑格尔在哲学的天地中没有留给后人太多的空间。在他之后,纯粹 从学术角度讲,从他者原则可以直接提供马克思感性意识的原则高度,这一点马 克思在 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讲得很清楚,“关于不幸的意识、诚实的 意识、高尚的意识和卑鄙的意谚 的斗争等等各节,包含着尽管还是以异化的 形式对宗教、国家、市民生活等等整个领域的批判的要素”。27 更为重要的 是,“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的辩证法在费尔巴哈的哲学中被完全抛弃了, 这似乎使他的哲学黯然失色。 如果继承了辩证法,费尔巴哈很有可能成为马克思。难道历史注定要让他成 为一个过客,以便让历史所钟爱的天才出场吗? 还足说,费尔巴哈在思想中有可 能经历过马克思,而最终选择了他自己的哲学之路呢? 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 题。 作为黑格尔的学生,费尔巴哈深谙辩证法之道,曾经坚定地站在精神辩证法 的一边。在早期著作中,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哲学立场:“对最完善的存在物的 观念的反省意识,必然优越于其他观念的反省认识,而最完善的方法就是那种指 出精神如何根据最完善的存在物的观念的规范来行动的方法。从这一包含整 个自然界的起源的存在物的观念中引出自己的全部观念;因而这一观念是其余一 切观念的起源。”此时的费尔巴哈是一个标准的黑格尔主义者,他的早期作品 2 7 吗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 8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人民出版什,1 9 7 9 年版第1 1 5 页。 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版,第3 2 2 贞。 l l 碗上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也因此赢得了青年黑格尔派的高度评价。可是,为什么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基督 教的本质中彻底放弃并且最终否定辩证法昵? 在后期的思想总结中,他坦言道: “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思想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神的 主体是理性,而理性的主体是人。”2 9 上帝最终通过理性过渡到了真f 的人的生 活,这种思想上的变革究竟包含了怎样坚苦卓绝的斗争呢? 费尔巴哈的著作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他过多地谈论自然,而 太少地谈论政治和工业社会。这个缺陷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要怀疑这是否应该 作为他的整个思想的缺陷。对于本真的人的问题而言,我们是否一定要论及他的 所有本质力量的展开方式呢? 上帝除了教导人要彼此相爱,还需要给予人其他什 么吗? 因此,我们在下文中要追问,直观的感性意识原则是否足以作为一种思想 而具有它存在的理由。 费尔巴哈与卢梭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亲近自然。他们都认为在静默中人 能够通达一种美丽的和谐,而自然却可以赐予他们无尽的欢畅和遐想。他戏称自 己的哲学是精神水疗法,以克服思辨宗教哲学。我们来考察一下他关于水的一段 颂词: 水象奇幻的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使我们深入自然;但是,它却又映照出人 自己的影像。水是自我意谚 之肖像,是人的眼睛的肖像,水是人的自然镜子。在 水中,人大胆地解脱了一切神秘的掩盖物。” 在这里,水是一切遮蔽状态之去蔽,是映照人的美好天性的自然之镜,她向 人敞开自身。人不需要任何中间的环节,不需要他的历史,不是作为历史的继承 者,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直接和水融合在一起,他直接享有他的本质。人不 需克服现实中的一切非本质的对抗形式,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在一起 如果他自己愿意的话。 此时的费尔巴哈不象是一令德国人,倒像是一个法国人;不象是一个哲学家, 倒象是一个诗人。从人出发,从感性出发,正是卢梭和费尔巴哈的根本一致之处。 卢梭说,在未使人成为人以前,决没有必要使人成为哲学家。3 1 费尔巴哈说,真 理是人,而不是抽象的理性;是生活,而不是那停留在纸张上、且在纸上求得其 2 9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版,第1 页。 3 0 费尔巴睛: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6 页。 ”卢梭:论人类小平等的起源和挂础,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6 7 贞。 1 2 硕上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崽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 - j 完全而相适应的思想。3 2 在费尔巴哈看来,真理就在现实生活之中,任何完善的 人都可以直接进入真理,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真理,因为人的本质就是爱、理性 和自由意志。 费尔巴哈无疑是大胆的,甚至多少有些幼稚,但是他是果敢而又真诚的。如 果人类的确是有希望的,那么他为什么不是在当下,而是在未来? 如果人类在当 下是没有希望的,那么我们有多少理由相信人类在未来是有希望的呢? 辨证法在 这罩遭到了严峻的挑战,这仅仅是从理论一面来看。 从现实一面来看,如果但凡存在的就必定是合理的,那么哲学无疑是极为冷 漠而又残酷的。它对人们说,自由世界的到来是可能的,但是对于你而言这是不 可能的。精神为了完成自身要以如此众多的生灵作为牺牲,而哲学却对此无动于 衷,这是不是符合精神的本质要求呢? 这样看来,费尔巴哈思想的良苦用心倒是 值得深入探讨的了。 3 2 费尔巴哈:皋督敦的本质,商务日】书馆,1 9 9 7 年版,第1 0 页 1 3 硕上学位论_ 盘= 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j 司 第二章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感性原则在细节上的比较 将人的问题归结为人自身的问题,这件事情黑格尔早就做到了,而且是非常 彻底地完成了。康德哲学中上帝的残余被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一扫而光。黑格尔将 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世界历史无非就是自我意识的外化和对蒙化,并且最 终通过意识的自我扬弃而回归自身。我们大致可以将黑格尔的根本思想分为三个 环节:其一、人的本质的外化和对象化;其二、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其三、 自我扬弃,即否定的辩证法。下面,我们简要陈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以上各个 环节的观点和看法: 第一,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中人的本质外化和对象化原则大加褒奖。在他 看来,宗教上帝的人格性,不外乎就是人之被异化了的、对象化了的人格性,所 以与将上帝的人格化和人的人格自身对立起来的基督教哲学相比,思辨哲学将对 上帝的思维理解为思维自己思维自己,这是一种远远比宗教来得深刻的思想。” 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同样持肯定的态度,那在自然之中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人通 过自己的外化而把自己的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作为异己的对象创立出来, 这一说法正是自我意识的外化过程的形象表达。 第二,黑格尔将人最终等同于自我意识,这就遭到了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一 致反对。费尔巴哈直截了当地说,他所要讨论的“宗教影像既不被当作思想 至少不是思辨宗教哲学的意义上的那种思想,也不被当作事物,而是就被当 作影像来加以讨论”。3 4 影像,幻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这里被当作真实而又 具体的东西重视了起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同样是尖锐的,“非对象的存在 物,是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出来的、亦即知识虚构出来的存在物,即 抽象之产物”。3 5 自我意识,作为抽象的存在物,是一个孤独的怪物。 第三,在黑格尔哲学中,自由的最终保证是普遍理性,绝对精神作为运动 中的自我同一,依次展开自身,外化表现为外化的自我扬弃这一辨证过程。马克 思尽管对于这一抽象的展开方式并不认同,但是,他认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 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是现 象学的最高成果,因此,马克思的学说以贯之地坚持了辨证的否定性环节,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2 9 7 页。 雎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4 页。 ”马克思:1 8 4 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 9 7 9 年版,第1 2 2 贞。 1 4 硕十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尽管他的原则高度是感性的。在这一问题上,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态度是截然相 左的。费尔巴哈的任务不是要在理论上论证自由的原则最终是可能的或必然的, 而是要在感性上启发人们认同这一原则并且在生活中将其贯彻为实践的准则。爱 自由的另一种说法是生命中绝对的命令,而不是什么论证的最终结果。 费尔巴哈学说的根本倾向和旨趣不是创立如何完备的哲学体系,而是重新在人的 感性世界之中( 不是在人身之外) 确立上帝的真实存在。帕斯卡尔说:“感受上 帝的是心情而并非理性。所谓信仰就是如此。不是被理性,而是被心情所感受的 上帝。”3 6 在费尔巴哈看来,因为信仰本身外在地已经同特殊的历史和时代紧密 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它是人在当下对于当下的决断。将信仰和理性同一化,恰恰 意味着冲淡信仰,扼杀了信仰。因此,辩证法作为一种似乎无懈可击的关于自由 的理论,实质上是以与人的非本质的要求( 恶的要求) 的妥协为代价的,这是辩 证法公开的秘密。在黑格尔看来,认为“人性是恶的”是比认为“人性是善的” 更伟大的思想。哲学在它最完备的形式中,恰恰失去了它的虔诚。 基于上述原则,在细节上比较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原则才具有其实际的 意义,我们才能真难地理解费尔巴哈思想的缺陷并从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来评价 它。 一、关于对象性关系与类本质的论述 对象性关系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为主体的运动中的自我同一,意识将自身设 立为一个对象,并通过对于对象的扬弃而回归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笛卡儿哲 学中主体和客体被统一收归为主体。但是,在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思想中,对象 性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在费尔巴哈的思想中,对象与主体是本质同一的。从对象的角度说,没有了 对象,人就是无。如果人们只有一个支配一切的基本情感,只有一个实现他们自 身的目的,那么,人只能是一个空洞而又毫无意义的存在。“为了进行思维,我 需要感官,首先是眼睛,我把我的思想建筑在只有借感官活动才能经常不断地获 得的材料上面,我不是由思想产生出对象,正相反,是由对象产牛出思想”。”没 帕斯卡:能够思想的苇单,上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版,第1 1 1 页。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1 3 页。 1 5 钡+ 学位论文试比较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中感性原则的异同 有对象,就没有感觉和思想,这一点,费尔巴哈看得很清楚。然而,从主体的角 度说,主体必然与其发生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就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 质。在旧的唯物主义者看来,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不可否认 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物”,总是在“对我”表现出来的方式中表现它自身的, 我不能够以我之外的其他任何方式和它遭遇,所以,说“一个存在者能够以一种 自在的方式存在着”这件事,对于我而言是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任何对 象都是为我而存在的我的对象,是我的本质的真实体现。我们正是通过对象而认 识我们自身的,人的本质在对象中显现出来:对象是他的公开的本质,是他的真 f 的、客观的“我”。8 对于费尔巴哈以上的观点,马克思在原则上是完全同意的。在马克思的思想 中,对象和主体的关系统一于“现实的个人”这一根本概念之中,“现实的个人, 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