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力学专业论文)皮肤微循环氧输运和肾脏尿液浓缩机制的数值研究.pdf_第1页
(流体力学专业论文)皮肤微循环氧输运和肾脏尿液浓缩机制的数值研究.pdf_第2页
(流体力学专业论文)皮肤微循环氧输运和肾脏尿液浓缩机制的数值研究.pdf_第3页
(流体力学专业论文)皮肤微循环氧输运和肾脏尿液浓缩机制的数值研究.pdf_第4页
(流体力学专业论文)皮肤微循环氧输运和肾脏尿液浓缩机制的数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流体力学专业论文)皮肤微循环氧输运和肾脏尿液浓缩机制的数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本文提出了关于皮肤微循环和肾脏微循环的几种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 数值研究。 关于皮肤微循环氧输运,本文提出了三种模型:微循环单元(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u n i t ,m u ) 模型、表皮和真皮( e p i d e r m i s a n dd e r m i s ,e a d ) 模型和m u l t i u n i t - e a d 模型。m u 模型考察了表皮和真皮乳头中稳念及非稳念的氧输运过程;e a d 模 型则将皮肤微循环拓展到皮肤深层,研究了整个表皮和真皮内的氧输运稳念过 程:m u l t i u n i l e a d 模型是对e a d 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借助此模型并利用并行计 算,本文探讨了多个微循环单元( 每个微循环单元含一个毛细血管襻) 并联的氧 输运情况。研究发现,表皮角质层屏蔽了皮肤内部氧输运过程免受外界条件的影 响;同时,皮肤也从空气中获得少量氧气,参与表皮的新陈代谢过程。毛细向管 的血流量越大,皮肤微循环单元所获得的供氧越多。而当每支微动脉所供血的毛 细血管襻数- l 曾 j 1 1 时,每个微循环单元的供氧量将减少。 为了研究肾脏内髓部尿液浓缩的被动机制,本文提出了五小管及组织问隙 ( f i v e t u b u l e sa n d i n t e r s t i t i u m ,f t i ) 模型。f t i 模型是一个多元微分系统,它包 括了髓袢细段升降支、直小血管升降支、集合管和组织间隙。f t i 模型模拟了肾 脏微循环中三种主要成分的输运过程:水、氯化钠和尿素。计算结果表明,内髓 部的尿液浓缩由三种机制所制约:各小管对水和溶质的选择性通透;不同浓度的 溶液流入;直小血管在溶液压强主导作用下的重吸收。而模型中各种物性参数的 变化会对尿液浓缩发生影响,尤其是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的变化,能有效地调再 终尿的渗透浓度和体积流率。 垒! ! ! 坠! ! a b s t r a c t i nt h i st h e s i s ,s e v e r a lm a t h e m a t i c a lm o d e l so ns k i n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a n dr e n a l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a r ed e v e l o p e d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g o v e r n i n ge q u a t i o n sa r es o l v e db y n u m e r i c a lm e t h o d s t h r e em o d e l so ns k i n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a r em u (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u n i t ) m o d e l , e a d ( e p i d e r m i sa n dd e r m i s ) m o d e la n d m u l t i u n i t - e a d m o d e l u s i n g t h em u m o d e l t h es t e a d ya n du n s t e a d yp r o c e s s e so f o x y g e nt r a n s p o r ti ne p i d e r m i sa n d d e r m a lp a p i l l a a r es t u d i e d m o r e o v e r , t h eo x y g e nd e l i v e r yi nw h o l ee p i d e r m i sa n dd e r m i sa r e i n v e s t i g a t e db yu s i n gt h ee a dm o d e l f i n a l l yt h em u l t i u n i t - e a d m o d e li sd e v e l o p e d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e a d m o d e l m a k i n gu s eo fp a r a l l e lp r o g r a m m i n g ,w ec a l c u l a t e d t h e o x y g e nt r a n s p o r tu n d e r g o i n g i nt h e i n c o r p o r a t e dm u l t i p l ec a p i l l a r yl o o p s n u m e r i c a lr e s u l t si n d i c a t et h a tt h ed e a de p i d e r m i sp r o t e c t st h ei n n e rl a y e r so fs k i n f r o mt h ei n f l u e n c eb yt h ee x t e r n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as m a l la m o u n to fo x y g e nu p t a k e f r o mt h ea i rs u p p l i e st h eg e r m i n a ll a y e r w h e nt h eb l o o df l o wr a t ei nt h ec a p i l l a r y i n c r e a s e s ,t h eo x y g e ns u p p l yo ft h e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u n i ti si m p r o v e d a st h en u m b e r o fc a p i l l a r yl o o ps u p p o s e db yo n ea r t e r i o l ai n c r e a s e s ,t h eg a i no fo x y g e nb ye a c h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u n i tw i l lb ed e c r e a s e d am o d e lf o rr e n a l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 ,c a l l e df t i ( f i v et u b u l e sa n di n t e r s t i t i u m ) m o d e l ,i sd e x ,e l o p e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u r i n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t h ei n n e rm e d u l l a t h e f t im o d e lc o n s i s t so fd e s c e n d i n ga n da s c e n d i n gt h i nl i m bo fh e n l e sl o o p ( d t l a n da t l ) ,d e s c e n d i n ga n da s c e n d i n gv a s ar e c t a ( d v ra n da v r ) ,c o l l e c t i n gd u c t ( c d ) a n di n t e r s t i t i u m i nt h ef t im o d e l ,t h e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o f t h r e em a j o rc o m p o n e n t s a r e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i s ,w a t e r , n a c ia n du r e a i th a sb e e ns h o w nb yt h en u m e r i c a l r e s u l t st h a tt h eu r i n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i nt h ei n n e rm e d u l l ai sm a i n l ya f f e c t e db yt h r e e f a c t o r s :t h es e l e c t i v ep e r m e a b i l i t i e so ft h et u b u l e s ,t h ei n - f l o wo fd i f f e r e n ts o l u t i o n si n d t la n dc da n dt h er e a b s o r b a b i l i t yo fw a t e ra n ds o l u t e sf o rt h ev a s ar e c t au n d e rt h e a c t i o no ft h eh y d r o s t a t i cp r e s s u r e v a r i o u sm a t e r i a lp a r a m e t e r sh a v ee f f e c t so nt h e u r i n e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ti sr e m a r k a b l et h a tt h ev a r y i n go ft h ew a t e r p e r m e a b i l i t yo fc d c a n e f f e c t i v e l yc h a n g et h eo s m o l a l i t ya n dt h ef l o wr a t eo f t h ef i n a lu r i n e 笙二至堑堡 第一章绪论 1 1 生物流体力学概述 q i 物力学足力学和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交叉学科。 它应j h 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有关生物体的力学问题进行定量研究。其研究范围从 生物整体、器官到组织、细胞,从鸟飞、鱼游、鞭毛和纤毛运动到动植物体液的 输运等。依研究对象的不同,生物力学可分为生物流体力学、生物固体力学和运 动生物力学等。 在近代科学史上,生物学和力学一直有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i ”。 h a r v e y 在1 6 1 5 年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按逻辑推断了血液循环的存在。因为当 时没有显微镜,这只是一个“理论”的预测。直到1 6 6 1 年,m a l p i g h i 发现蛙肺 微【n l 管,j 证实了h a r v e y 的预言。b o r e l l i 在他的著作论动物的运动( 1 6 8 0 ) 伊f ,成功地阐述了肌肉的运动和动物自身的运动问题。e u l e r 在1 7 7 5 年写了 篇论文论述波在动脉中的传播。y o u n g 为建立声带发音的弹性力学理论而提出 了杨氏模量。p o i s e u i l l e 在医科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发明了用水银压力计来测鼍 狗i i 动脉的i f 【l 压,并且发现了粘性流体在直圆管层流中压力差与流量的关系,即 “p o i s e u i l l e 定律”。 v o nh e t m h o l t z 在光学、声学、热力学、电动力学、生理学和医学上都作出 了贝献,士 踊:“g i 物工程之父”。他发现了眼的聚焦机理,并继y o u n g 之后写m 了彩色视觉的三色理论。他发明了晶状体镜来研究眼球内晶体的变化,发明了眼 底镜来观察视网膜。他还研究了听觉机理并发明了h e l m h o l t z 共振仪。他第一次 确定了神经脉冲的传播速度为3 0 米秒,并指出肌肉收缩所释放的热是动物体热 的t e 婴来源。 17 3 3 年,英因生理学家h a l e s 测量了马的动脉血压,并寻求血雁与失m 的笑 系解释了心脏泵 h 的间歇流如何转化成血管中的连续流。他在m 液流动中r j l 进 了外剧阻力概念,并f 确指出这种阻力主要来自组织中的微血管。其后,f r a n k 建了心j j 1 1 的流体力学理论:s t a r l i n g 提出了物质渗透膜的传输定律,并说明了 人体内水i f ,衡n 勺问题。k r o g h 由于对微循环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h i l l 则因建 :肌肉力学而获诺贝尔奖。他们的工作为后来生物力学的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 剑了2 0 世纪6 0 年代,一批工程科学家同尘理学家合作,对生物学、生理学 和医学的有关问题,用工程的观点和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使生物力学 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作为,i 物力学的一部分,生物流体力学主要研究生命运动中与流动相关的力 第一幸绪论 学问题【2 i 。它又分为生物内流和生物外流。生物内流是指生物体内的流动问题, 渚如心血管系统中的血液流动、呼吸系统中的气体交换和泌尿系统中的尿液流动 等。i ( c t - 物外流则研究生物整体在外界流体环境中运动时的流体力学问题,例如 y l 一力j 阻力的产生和推进效率等。 ,l 物内流型式复杂多样。人和动物体内血液的流动、植物体液的输运等存在 l 。:流、湍流、渗流和两相流等流动型式。在分析血液力学性质时,血液在大血 篱流动的情况f ,可视为均质流体。由于微血管直径与红细胞赢径相当,在微循 吖:分析时,则町将血液看作两相流体。血管越细,血液的非牛顿特性也越显著。 人体内【舡液的流动大都属于层流,但在血液流动很快或血管很糯的部位可能产生 湍流。例如,在主动脉中,以较大速度运动的血液勉强处于层流状念,而在某些 情况f 会转变成湍流。尿道中的尿流往往是湍流。而通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交换 则足种渗流。血液流动因心脏的搏动而具有波动性,同时流动的管壁边界又凼 衄管富有弹性而出现变形运动。 同样,生物外流型式也是纷繁复杂,包括水生动物的泳动和动物飞行等。从 推进方式而吉,水生动物的推进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射流反冲推进,如鸟贼; j 种是摆动推进,又可分为低雷诺数和高雷诺数两个亚类。小生物和单细胞的 鞭毛、纤毛摆动推进属于低雷诺数。高雷诺数又有三种推进模式:鳗鲡模式、醪 科模式和鳕科模式加新月形尾鳍推进。鸟类和昆虫的飞行也是姿态各异,诸如滑 仃、悬停和拍翅等。生物体利用自身特殊的构造和精确的控制,能获得高效的推 进,j :能灵活改变姿态。 生物流体力学运用水动力学、空气动力学、粘性流理论和流变学等力学原理 刘再种复杂的生物内流和生物外流进行理论、实验和数值研究,它已成为人们认 谚l 乍命运动纳有力_ 1 :具。其研究成果被应用到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 领域,枉乏夫地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同时,生物流动的研究也为流体7 j 7 :v , j 发 胜玎特了广阔的新天地。 1 2 微循环流体力学 九心肌l :系统艰,血液从心脏流出,经动脉、微动脉、毛细缸管、微静脉、 l 挣脉,流凹心脏。此过程中,从微动脉一毛细血管微静脉的血液流动被称为微 衢环。 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看,微循环有以下特点: ( 1 ) 流动的雷诺数很小,约为1 0 2 - - 1 0 。因此,粘性力占主导地位, 。附5 。r f :力回。忽略不汁。 塑= 至竺堡 ( 2 ) 红血球的尺寸与毛细血管直径相当,血液不能看作均质流体。 ( 3 ) 毛细血管壁是可渗透的。血液流过毛细血管时,和周围组织之问进 行着物质交换。 ( 4 )微动脉平滑肌的能动收缩可调节局部微循环血流。 微m 管组织的几何形态多种多样,微循环流态也是干差万别。有些微血管很 短,小动脉几乎和小静脉直接相连,称为吻合枝。还有些微血管,其血流量远高 于邻近微血管,称为直接通路。 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一般按其组织学特点来区分。微动脉( a r t e r i o l e ) 管壁至少有两层平滑肌,最外层的平滑肌与神经相连,直径约为5 0 1 0 0 l m 。 术梢微动脉( t e r m i n a la r t e r i o l e ) 管壁只有一层平滑肌,直径约为3 0 5 0 , u m 。后 继微动脉( m e t a r t e r i o l e ) 壁内只有不连续的平滑肌细胞。最后的一个平滑肌细胞, 也就是毛细血管前端的平滑肌细胞,称为前毛细血管括约肌( p r e c a p i l l a r y s p h i n c t e r ) 。 毛细m 管( c a p i l l a r y ) 壁由一薄层被基膜包围的内皮细胞构成,细胞之州的 m 隙约1 0 一2 0 h m 。通常,2 至4 根毛细血管汇合成一根后毛细血管微静脉 ( p o s t c a p i l t a r yv e n u l e ) ,直径约8 3 0 朋? 。汇集微静脉( c o l l e c t i n gv e n u l e ) 管径 约3 0 一5 0 , u r n ,其壁有一完整的周皮细胞层和膜缘细胞层,有时也有平滑肌细胞。 具有完整的平滑肌层的微静脉( m u s c u l a rv e n u l e ) ,直径约5 0 一1 0 0 , u r n 。这样的 微静脉汇合于直径约1 0 0 一3 0 0 a n 的静脉( s m a l lc o l l e c t i n gv e i n s ) 。不同的组织、 器官,具有不同的血管构造,以适应其特殊的功能要求。 微循环流动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微循环血流的m 力 利 l m 球分布。它包括:( 1 ) 微动脉中的f a l l r a e u s 效应、f a h r a e u s l i n d q v i s t 效应 年1 嘲细胞径向分布不均匀性等:( 2 ) 微动脉一毛细血管接头及毛细血管分枝翁l i 处,红血球与入fj 流场、管壁的相互作用等;( 3 ) 由于平滑肌主动收缩引起的蠕 动流及局 【i m 液调节等;( 4 ) 毛细血管中,f f t h r a e u s l i n d q v i s t 逆效应,红血球和 管 班的相作用等。另一方面是,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它包括毛细 m 僻! 谴对水及各种溶质的通透性、周围组织的力学性质、淋巴流动、毛细m 流 组织问液的系统分析等。 :卜f 业纪六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微循环流动做了很多研究工作。然而,由于 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无论理论分析还是实验研究,都作了很大简化,离问题的解 决还_ ;棚当的距离。 如今,人们把目光集中在器官微循坏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各个器官都有其 特殊的微血管组织结构和物理特性,以实现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在这方面冯元桢 关j 二肿微循环的研究,蠖称典范。 第一帝绪论 1 3 本文主要工作 本文针对人体皮肤和肾脏两大器官的微循环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利用 数值计算方法,对微血管和周围组织的物质交换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微循环 对实现器官特殊功能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皮肤微循环 皮肽微循环担负着为皮肤输送氧气和养料,并带走二氧化碳和废物的重要作 用。同时,它还通过控制血流量,改变对流散热的大小,来调节体温。本文主要 对皮肤微循环氧输运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三种理论模型:微循环单元 (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u n i t ,m u ) 模型、表皮和真皮( e p i d e r m i sa n dd e r m i s ,e a d ) 模型和m u l t i u n i t e a d 模型。m u 模型的研究对象是皮肤表层的微循环,包括表 皮、真皮乳头和毛细血管襻;而e a d 模型则将研究对象扩展到皮肤深层,包括 表皮、真皮、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网和微动静脉;m u l t i u n i t - e a d 模型是对e a d 模型的精细化,它考察了多个并联的微循环单元( 每个微循环单元含一个毛细血 管襻) 的氧输运情况。 通过以上三种模型的数值研究,我们考察了皮肤表层和深层稳定状念的氧输 运,也探讨了氧输运的非稳态演化过程。这些工作帮助我们对皮肤微循环氧输运 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究表明,由于具有很低的氧通透系数和溶解度系数,表皮 角质层屏蔽了皮肤内部的氧输运,使其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皮肤也从空气中获 取少量的氧气,但只参与表皮的新陈代谢;毛细血管的血流量越大,则微循环单 元获得的供氧量越多;而当一支微动脉所供血的毛细血管数增加时,平均每个微 循环单元所获得的供氧量减少。 二、肾脏微循环 肾脏微循环除了具有通常微循环所有的输运功能外,还具有生成尿液以排h 体内簿素的极其重要的功能。研究发现,肾脏微循环所特有的逆流机制对尿液的 浓缩和稀释起着巨大的作用。肾脏外髓部物质主动输运机制的存在,使得外髓部 高渗透梯度的形成和尿液浓缩获得了成功的理论解释。然而实验发现肾脏内髓部 并不存在物质的主动输运。于是,各种被动输运的理论模型被纷纷提出,但是都 未能给以满意的解释。 本文在f j 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了五小管及组织间隙( f i v et u b u l e sa n d 担一章绪论 i n t e r s t l t i u m ,f t i ) 模型。该模型包括了髓袢细段升降支、直小血管升降支、集 合管以及组织间隙。分别建立了质量守恒方程和动量方程。利用这一模型,我们 分析了内髓部尿液浓缩机制的主导因素,并考察了各种参数对于尿液浓缩能力的 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内髓部的尿液浓缩有三个主导因素:各小管对水和溶质的 选择性通透;不同浓度的溶液流入:直小血管在溶液压强主导作用下的重吸收。 另一方面,模型中各种物性参数的变化会对尿液浓缩发生影响,尤其是集合管对 水的通透性的变化,能有效地调节终尿的渗透浓度和体积流率。虽然不能晚我们 的工作已经给出关于内髓部尿液浓缩机制的充分解释,但是它揭示了主要的影h 向 因素,加深了我们的认识。 笙三里些坠垡塑堡一 第二章皮肤微循环 2 1 皮肤的解剖、组织和生理功能 皮肤位于人体表面,是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成年人皮肤总 面积约为1 6 m 2 ,其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 6 。皮肤的厚度根据部位有所不同,通 常约0 5 4 m m 。 图2 - 1 皮肤的解剖结构 皮肤“i 二j = 部分组成,由外往早依次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图2 1 ) 。 表皮( e p i d e r m i s ) 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由外到内依次为角质层、透 j 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生发层为表皮的最深层,由多层细胞组成,其浅层为棘 状层,深层为基底层。基底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这一层的细胞含有黑色 素,足闵为它们之问有黑色素细胞,具有形成黑色素的能力。不同的人种,山 : 黑色素细胞的多寡而具有不同的肤色。 真皮( d e r m i s ) 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及基质。神 经、血管、淋巴管、肌肉、毛囊、皮脂腺及大小汗腺均位于真皮结缔组织内。真 皮厚度约为表皮的1 5 4 0 倍,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乳头层可再分为真皮乳 头及乳头下层。网状层也可以分作真皮中部与真皮下部,两者无明确界限。 皮下组织( s u b c u t a n e o u st i s s u e ) 又称皮下脂肪层,出脂肪小叶及小叶| 、口j 隔所 组成,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脂肪小叶中充满着脂肪细胞,细胞浆中 6 笙三童些些堂塑堑一一 含有脂肪,细胞核被挤至一边。小叶间隔将脂肪细胞分割为小叶,间隔的纤维结 缔组织与真皮相连。 皮肤还附有毛发、皮脂腺、大小汗腺及指( 趾) 甲等附属器。 皮肤具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参与体内新陈代谢、吸收等 作用。 1 屏障作用:人体正常皮肤有两方面的屏障作用:一方面保护机体内各种 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的机械性刺激( 如摩擦、牵拉、冲撞等) 和物理性刺激 ( 如对光吸收能力) ,对低电流也有一定阻抗能力,角质层对化学性刺激有一定 防护能力,对生物损伤也有防护作用。另一方面,防止组织内的各种营养物质、 电解质和水分丧失。 2 感觉作用: ( 1 ) 瘙痒: 痒感是由于对痛点施加的轻微持续性刺激可经脊髓前侧索、视床传到大脑皮 质而感到发痒;接受痒感的纤维分布在表皮和真皮的境界处,痒点与纤维多的地 方相一致。 引起痒感的化学物质有组织胺、氨基酸、多肽、乙酰胆硷、蛋白分解酶等, 机械的刺激也可使皮肤发痒。上述物质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是几种物质同时 起作用。 ( 2 ) 触觉和压觉: 触、压觉由麦斯纳氏小体( m e i s s n e r sc o r p u s c e s ,无毛部) 和麦尔克氏 细胞( m e r k e l sc o r p u s c e s ,有毛部) 受理,经髓神经纤维传导。 ( 3 ) 运动感觉: 山帕西尼氏小体( p a c i n i sc o r p u s c i e s ) 受理,如变形、振动的感觉。 ( 4 ) 温觉和冷觉 温点和冷点点状存在于皮肤和粘膜,冷点多于温点,皮肽温度低于2 0 。c 或高于4 0 。c 时即发生温觉感。 ( 5 ) 疼痛: 7 笙三童些些壁堑一一一 疼痛有三种:刺痛、烧灼痛、疼痛。刺痛由a 6 神经纤维,烧灼痛由无髓的 c 纤维引起。 3 调节体温作用: 放发热量是皮肤的一个重要功能。它主要通过热辐射,散发热量的6 0 。 对流散热,散热多少和外界温度变化有关,外界温度升高时,皮肤循环血流量 增大,对流散热增强。蒸发散热和皮肤上水分蒸发有关系。传导散热,大约 可以散发热量的9 。以上四种方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4 吸收作用: 皮肤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称为经皮吸收,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吸收外界物 质即角质层毛囊、皮脂腺和汗管口。皮肤吸收作用对维护身体健康是不可缺少的, 并且是皮肤科医学通过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的理论依据。 5 分泌和排泄作用: 包括皮脂分泌,小汗腺发汗和大汗腺发汗。小汗腺发汗又分为感觉性发汗和 非感觉性发汗,前者是由于温热、精神刺激引起的发汗,后者是意识不到的水分 蒸发,一天约为6 0 0 - 7 0 0 m l 。大汗腺受肾上腺素及胆硷神经支配,情绪激动时会 分泌含有多量蛋白和脂质的乳白色粘稠分泌物。 6 黑素的生成和代谢作用: 黑素是由黑素细胞产生的,成熟的黑素细胞主要分仰于表皮的基底层内。全 身皮肤内约有4 0 0 力- 个黑索细胞,黑素细胞属于表皮树枝状细胞体系,其胞浆内 有黑素小体,它是形成黑素的源头。黑素可以分做优黑素,是丙氨酸及酪氨酸 氧化作用后的产物,主要分柿于动物皮肤处。脱黑素,是一种光感性色索。 异黑素是邻笨二酚经氧化作用后的产物。黑素代谢受交感神经和内分泌的影响, 蜘1 下匠脑产生一种促黑素细胞激素抑制因子( m i f ) ,有抗拒促黑素细胞激素的 作用,使黑素减少。脑垂体中叶分泌促黑素细胞激素( m s h ) 可以使黑素增多。 其他性腺、甲状腺也可以使黑素增多,肾上腺则可以使黑素减少。 7 上皮角化作用: 角化是表皮细胞的最重要功能之。角质细胞没有细胞核,是出基底细胞逐 渐移行到角质层时从圆椎形细胞演变成扁平形细胞形成的。这个演变所需的时问 约3 4 周,为生长周期,各层细胞转换时间是不同的,故又称为表皮换新率。 8 笙三里些坠垡堡堡一 皮肤的血管系统如图2 - 2 所示。动脉和静脉分别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交界处, 乳头下层和真皮乳头之间形成两个血管网。动脉上行至真皮深层的微血管网,再 i 旬上行至乳头下层毛细血管网,从这罩变成术梢微动脉再上行至乳头层,j y 成- t : 细m 管襻( c a p i l l a r yl o o p ) 之后变成后毛细血管微静脉下行至乳头下层的毛细静 脉网,再下行经过真皮深层的微静脉血管网到达下方的皮静脉。 图2 - 2 皮肤的血管系统 皮肤微循环系统担负着为皮肤输送氧气和养分,并带走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 化碳和废料的重要作用。同时,微循环还能通过能动的控制局部血液流量改变皮 肤的敞热量,以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2 2 微循环氧输运 山于二皮肤微循环在皮肤生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关于皮肤微循环的系 统研究,对于揭示皮肤的生理机制,以及指导诸如褥疮等皮肤疾病的病理研究, 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微循环氧输运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二十世纪初丌始,人们便通过实验、理论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对微循环氧 输运进行了多种多样的研究1 3 5 j 。1 9 1 9 年,k m g h 建立了著名的“k r o g h 圆柱模 型”| 6 j ,指出氧浓度梯度的存在,是造成血液和组织之问的氧交换以及组织单氧 扩散的驱动力。六十年代,e v a n s 和n a y l o r l 7 1 使用表面针电极测量了皮肤的氧分 第一二章皮肤微循环 压,并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提出了几种简化的氧扩散模型。之后,q u i n n i s l 创建 了一种双层模型来研究皮肤中的氧输运。考虑到皮肤特殊的微血管结构和血红蛋 白氧离解的:作线性关系,g r o s s m a n n l 9 1 提出了环状毛细血管和分层结构的皮肤微 循环模型。h s u 和s e c o m b l l 0 1 则用g r e e n 函数的方法研究了微血管网络与组织之 间的氧交换。而在九十年代,更多新的微循环模型被提出,如肌肉微循环模型 m 1 ,大脑皮层微循环模型【1 4 35 1 等等。近年来,w a l l g ( 王文) 等人” 成功地使j = j 微r n 极测量了动物活体的氧分压,并创建了新的皮肤微循环模型来研究氧的输 运。利用这些理论模型,人们对微循环的氧输运情况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对微 循环氧输运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然而,关于皮肤微循环的理论模型,大多集i l 在 对氧输运的稳定状念的研究,而对其非稳态变化过程则涉及甚少。另一方面,所 有模型都限制在皮肤的表层,而缺乏对皮肤深层组织中氧输运的研究。而这些对 于深入了解皮肤的生理机制都是必不可少的。 针对这些不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建立了三种皮肤微循环氧 输运的理论模型: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u n i t ( m u ) 模型、e p i d e r m i sa n dd e r m i s ( e a d ) 模型和m u l t i u n i t e a d 模型,对皮肤氧输运的稳念和非稳态过程进行了进一步探 讨。m u 模型针对表皮和真皮乳头,包含了一个毛细血管襻;e a d 模型则扩展 到整个真皮,包含微动静脉、毛细血管襻和毛细血管网;m u l t i u n i t e a d 模型考 察了若干个微循环单元组合的情况,并发展了并行算法。通过这些模型的数值研 究,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于浅层皮肤氧输运的认识,而且也揭示了深层皮肤氧输运 的舰律,同时对于氧输运的非稳念变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 2 3 1 数学模型 2 3 微循环单元模型 酋先,我们建立了微循环单元( m i c r o c i r c u l a t i o nu n i t ) 模型1 1 “,简称m u 模 型。它包括农皮( e p i d e r m i s ) 、真皮乳头( d e r m a lp a p i l l a ) 和毛细血管网( p a p i l l a p l e x u s ) ,以及一个毛细血管襻( c a p i l l a r yl o o p ) 。m u 模型的几何结构如图2 。3 所 1 ( 图中为沿前后对称面剖丌的后一半) 。其顶面为皮肤表面,底面为毛细血锐: 例,毛细血管襻位于对称面上。根据组织的不同特性,又把单元分为三个区:i 区是真皮乳头层,其耗氧率较低,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较慢;i i 区是表皮生发层, 形状象一顶帽予盖在i 区上,其耗氧率较高,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较快;区是 表皮角质层( 包含很薄的颗粒层和透明层) ,它几乎不耗氧,且氧的扩散系数和 溶解度系数比前两区要小得多。整个微循环单元的氧交换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通过顶面和底面的氧扩散输运:另一方面,是通过毛细血管襻的血液流动以及 0 笙兰童些些燮堕堑一 透过血管壁的氧交换进行的氧对流扩散输运。由于皮肤外层中排列有许多这样的 微循环单元,所以我们假设单个微循环单元的四个侧面法向都是对称面,也即忽 略单元之间的氧交换。 s k i ns m f a c e 7 l m c a p i l l a r yl o o p n 一 r | h 3 j t 2 甘 _ l 2 l ) 卜 h 1 l i面lfv l l 图2 - 3m u 模型几何结构图( 沿对称面刹开) 在每种细胞组织内部,氧的输运满足下列扩散方程: 口孚:d a y 2 p 一所h + g ( 乏) 疋( i 一乏) ,乏( 沿毛细血管的曲线) , 其中,h 2 二:z ;而疋( ,一无) 是定义在过毛细血管上点的f 交平面s ( 乏) 内的二维d i r a c d 函数,它满足: | 是( i 一只) 凼= 1 ,j 陟( f ) 疋( 尹一乏) 丞= 厂( 乏) 。( 2 - 1 ) n ( e 1s i ) 这艰,p 为氧分压,d 为氧的扩散系数,口为氧的溶解度系数,m 为耗氧率,口( f ) 则足毛细血管向组织供氧的源强度。是一个单位阶跃函数,它表示当氧分,k 小于某一临界值p 。时,耗氧率将为零。d 、a 、m 均与细胞组织的特性有关。 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流动简化为一维定常流动。毛细血管中氧的输运满足: a o c 。+ q 豢= 一g ( s ) ( 2 2 ) g ( s ) = l 。( p 。一p ) 2 册;,j l c( 2 - 3 ) 这罩,c 为血液中的氧浓度,a 为毛细血管的横截面积,q 为单位时问内流过管 截面的血液体积流量,a 与q 为给定值。j 为沿血管的自然坐标,q ( s ) 为从单位 长皿管扩散到细胞组织的氧通量,三,为毛细血管壁的氧通透系数,为毛细血 笙三主些些垡塑墅 管半径,儿和p 分别为毛细血管内和血管壁外侧组织中的氧分压。 血液中氧浓度c 与氧分压见满足非线性关系( 即h i l l 方程) : 一一( p 。p 5 0 ) 7 ”q 百瓦瓦了 ( 2 4 ) 这罩,c 。为饱和氧浓度,p s o 为半饱和浓度的氧分压( 即氧浓度为5 0 c ,) ,指数 y 为经验常数。它们的取值由试验结果来决定。 边界条件: m u 侧面及毛细血管出口没有氧气交换,满足n e u m a n n 条件: 望:0 ( 2 5 ) 锄 这里,釜为外法向导数。 册 压 底面和顶面氧分压设为常数,分别给定为毛细血管网的氧分压和外界的氧分 口= c o n s t 相应地,毛细血管入口处氧浓度也给定为常数 c 。c o 。c o # i s i 两层组织的交界处为接触面条件: p l = p 2 即孙印:割: ( 2 - 1 ) ( 2 9 ) 构成一个适定的数学问题。 2 3 2 数值方法 ( 2 6 ) ( 2 7 ) ( 2 - 8 ) ( 2 9 ) 本文运用有限差分方法对方程( 2 - 1 ) 一2 _ 4 ) 及边界条件( 2 5 ) 一2 7 ) 和连接条件 ( 2 8 ) 、( 2 9 ) 进行求解。在空间上采用中心二阶差分格式和向后二阶差分格式,在 时问上采用a d a m s b a s h f o r t h 二阶格式。 ( 2 - 1 ) 和( 2 2 ) 可离散为: 笙三皇些坠垡堡堑一 p 。n + l :p + i a t 【j r ,l , 一,墨】 ,。女= d a ( p 一2 p + p f - i , j , k ) ( ) c ) 2 + ( 扎女一2 p + p i , j - l , k ) ( 妙) 2 + ( p w ,+ i - 2 p u 。i + p u 一1 ) ( 三) 2 卜( r a n ) u ,k + q ( t ) 以( 尹一t ) 】u ,k ( 2 一l o ) c ? = c ? + - = a - t 【j rg ,一g ? 。】 酽一争,也m 2 ) ,( z 妒降 , b 1 1 ) 这罩,a t 为时问步长,a x ,缈,a z ,a s 为空问步长,r 。= n a t ,下标i , j , k , l 指示空 间位置。 ,m 口 ( a ) sm ,哪 ( ” 图2 - 4 氧分压变化曲线:( a ) 对称面上从毛细血管入口 平山口间的中点剑外界:伯、从毛细血管入口剑山口。 为了考察计算网格的依赖性,本文分别采用了三种网格密度。其计算结果比 较如图2 - 4 所示。可以看出,当网格取为6 0 8 0 3 1 时,进一步加密网格对计 算结果的影响已可忽略不计。故以后所有计算均采用此空间网格数。 为了进一步验证计算程序的可靠性,本文采用与g r o s s m a n n i9 】完全一致的参 数,所得计算结果比较如图2 5 。可以看到,本文计算结果与g r o s s m a n n 的结果 很相近。存在的差别是出毛细m 管氧输运建模的差异所造成的。 w 柏 拍 仲 o 加 呻 柚 加 。 一凹墨喜基一一otl 笙三垦些些壁塑堑 一一 2 5 2 0 寻15 k 邑 毒1 0 s 0 ( a ) 2 5 2 。 董1 5 銎,。 5 0 y m 叫 ( b ) 图2 - 5 对称面上氧分压变化曲线;( a ) 血液体积流率l m l f g m i n :( b ) 血液体 积流率o 1 m l g m i n 。( o ,沿毛细血管动脉枝的g r o s s m a n n 的结果:,沿 毛细血管静脉枝的g r o s s m a n n 的结果;沿毛细血管动脉杖的本文结 果:,沿毛细血管静脉枝的本文结果。) 2 3 3 计算参数 模型的几何和物性参数取自王文等的文章。 儿何参数( 参照图2 - 3 ) : h = 2 0 0 , u m ,h i = 8 0 , u m ,h 2 = 1 0 0 t i n ,h 3 = 1 5 0 b t m , l = 1 5 0 , u r n ,l 1 = 3 0 , u r n ,l 2 = 1 0 0 j m ,l 3 = 3 0 , u r n , r = 5 , u r n : 氧的扩敝系数: d i = d l = i 5 1 0 5c m2 s ,d l n = 1 5 1 0 6 c m 2 s 氧的溶解度系数: 口i = 口n = 3 1 0 5 m m h g ,口j n = 3 x 1 0 - 6 m m h g 阵e 率: ,”i = 5 1 0 m 1 0 2 ( s m l t i s s u e ) , l = 5 1 0 。m 1 0 2 ( s m l t i s s u e ) 4 笙三里些些堂堕堡 m l n = 0 ; 毛细血管氧的通透系数: 上。= 1 0 c m ( s m m h g ) 其它参数: p n = 6 0 m m h g ,p 5 0 = 2 6 m m h g , c = o 1 5 m l o2 m l b l o o d ,y = 2 2 。 2 3 4 计算结果与分析 一、稳定状态 本文运用m u 模型分别计算了三种血流速度和两种外界条件下微循环单元 中的氧分压分布。 三种血流速度是: a 证常血流:o = 1 0 m l s ; b 充血( h y p e r e m i a ) :p = 1 0 m l s ; c 缺血( i s c h e m i a ) :q = 1 0 “m l s 。 两种外界条件: a 标准大气压空气:p 。= 1 6 0 m m h g ; b ,无氧:p 。= o m m h g 。 1 氧分压的整体分布 为了了解氧分压在微循环单元中的整体分布情况,本文首先考察了对称而j : 的氧分瓜分自i 。 i 割2 - 6 为正常血流( q = 1 0 8 m l s ) 和外界为标准大气压卒7 t ( p ,:1 6 0 r a m 鲰) 条件下,对称面上氧分压的分靠图。图中垂直坐标为氧分瓜 p ,平面o x y 为对称面,其中j ,轴垂直于皮肤表面,而x 轴平行于皮肤表【盘f 。 i 图可见,从毛细血管网( y = o 的平面) 丌始,氧分压沿y 方向逐渐降低,直至 在表皮生发层和表皮角质层交界处几乎达到o m m h g 。这是由于真皮乳头和表皮 牛发层内组织耗氧大的缘故。相反,从交界面到皮肤表面,氧分压线性增长至 1 6 0 r a m 段。 b 于毛细血管中氧的对流输运以及血液和组织之间的氧交换,使得 入f 段的氧分压在毛细血管附近较周围组织高,而毛细血管内的氧分压沿着血管 塑三至些丛垡堡堑 一 逐渐降低,表明氧从血液中向周围组织扩散。在毛细血管出口段附近,却出现了 凹槽;此时,血液中的氧分压已低于周围组织,使得氧反而从组织向血液扩散。 这种现象称为“氧回流”。 图2 - 6 对称面氧分压变化图( 外界标准人气压空气,q = 1 0 4 m l s ) 图2 7 为充血( q = 1 0 。7 m l s ) 和外界标准大气压空气( p 。= 1 6 0 m m h g ) 条件f ,对称面上氧分压的分布图。与图2 - 6 相比,氧分压的变化趋势相似。只 是在毛细血管处凸峰更明显,而出口附近的凹槽则几乎看不见。这是因为血流量 埔月i ,血液带来的氧也增加,使得更多的氧从血液扩散到组织旱。血液中的氧分 压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氧回流”极少。 图2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