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论文题目:效率原则下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研究 专业:政治经济学 博士生: 指导教师: 吕剑龙 李鼎新教授 摘要 签名: 签名: 当对一个事物的个案研究和具体研究已相对丰富时,对它进行从 具体到一般的系统性归纳和总结,由此认识和把握它的一般发展规律 就显得十分必要,但不仅于此,进一步从一般来探求特殊,并将后者 化为研究的内在逻辑才是真正目的所在。本文认为,自新制度经济学 理论传入中国以来,以该理论为工具对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已取得了 丰硕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就其对象而言大多仍局限在企业 制度创新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层面的问题上,全面整体性的研究成果尚 不多见。随着国企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和对国企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深 入,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向我们提出了用全面系统的整体式研究取 代零敲碎打式的局部研究的要求。因此,将企业制度创新体系整体作 为研究对象,进行般性规律的研究还是一种尝试,但这种尝试却是 非常必要的,其目的是探索作为特殊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何通过制度创 新得到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以上思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辨证分析理论为指 导,以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采用比较制度分析、辨 证解析和历史唯物分析方法,围绕企业制度创新体系对以下问题进行 了研究: 1 ( 1 ) 从质疑经济学即有假设的缺陷出发,揭示和探讨了研究企 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前提和条件。认为“有限理性”和非完全竞争市场、 机会主义和交易费用、资源稀缺和经济活动的主客观相结合、企业追 求剩余和企业的现实异质性是研究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前提和条件。 ( 2 ) 建立了效率预期均衡的一般分析模型,并以此为工具,贯穿全文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分析的始终。认为效率是企业和要素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效率预期拟 合是企业和要素得以连接的关键。企业有三种效率,因而企业制度创 新亦表现为内部效率的提高、外部效率的提高和根本性效率的提高。 2 ( 1 ) 建立了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一般分析框架,从而为本文的 研究确定了合理的研究范围。并对企业创新体系与企业制度创新体系 的内部构成进行了剖析。( 2 ) 对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外部体制环境做 了比较制度分析。认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机制和契约体系与承 认个体利益的存在有着相容性,且两者自身又有制度互补性,所以其 内生的激励机制更适合于企业制度创新体系。( 3 )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 分析认为,经济体制、外生技术进步、市场变化和价值观念更新是促 使企业制度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使企业制度创新体系表现出局 部创新与整体创新并存的特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分析认为,产权结 构、财产责任、经营能力和组织契约稳定性是促使企业制度形态更替 的主要影响因素,使企业制度创新体系表现出间断创新和连续创新并 存的特征。 3 ( 1 ) 从国有企业国际化的角度对国有企业的定义、国外国有企 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做了分析,为正确认识中国国有企业提供 了一个宽广范围。( 2 ) 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为背景,对现代企业制 度的产生和形成条件以及与中国国有企业制度的相容性做了分析,认 为只有将前者的普遍性与后者的特殊性相结合,才不会使改革陷入误 区,才能使国有企业走出一条健康成功的制度创新之路。 以此为据,在对策建议方面,本文认为: 1 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思路和目标应该是通过企业制度创新提高 企业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具体措施表现为:( 1 )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宏观因素在于在现 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因此,创 造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经济体制环境是国有企业提高效率、消 除预算软约束的关键。( 2 )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中观因素在于产业区 位错位。因此,有迸有退,与非国有企业合理分工是国有企业改变效 率区间、发挥其产业区位优势的关键。( 3 )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微观 因素在于企业没有建立起自组织制度创新系统以适应外界变化。因此, 培育和发展自组织制度创新系统是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率并得以持续 摘要 保持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效率;企业制度创新体系;国有企业改革 【论文类型】:基础研究 a b s n 口c f t i t l e :t h es t u d y0 fe n t e r p r i s ei n s t i t u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b a s e do e m c i e n c yp r i n c i p i e m a j o r :p o i i t i c a le c o o m i c s n a m e :l v j i a n i o n g s u p e r 、,i s o r :l id i n g x i a b s t r a c t s i g n a t u r e : s i g n a t u r e : n o ts e e ma sb e t b r er e s e a r c h t 1 1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sa i mi st os e e kt h e u n i v e r s a ld e v e l o p i n g1 a wo fe n t e r p r i s ei n s t i t u t i o ni i l n o v a t i o ns ”t e mr e g a r d i ta saw h o l e f o rs o ,i c o n t m u t e dt ot 圭1 ef o l l o 谢n g : 1 f i r s to fa l l ,a n a l y z i n ga n d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 “l i m i t e di a t i o n a i ”a n d i n c o m p l e t ec o m p e t i n gm a r k e t ,e t c ,i st h ep r e m i s ea 1 1 dc o n d i t i o no f t h es t u d y o f e n t e f p r i s ei 1 1 s t i t u t i o ni r u l o v a 廿o ns y s t e m s e c o n d l y ,c o n s t n j c t e daa i l a l y s i s m o d e lo f t h ee 伍c i e n te q u i l i b r i u m ,a n dc o n s i d e r e dt h ee m c i e n te x p e c ti st h e k e yo f c o 衄e c t i n go f e n t e r p r i s c sa n df a c t o r s ae n t e r p r i s eh a st 1 1 r ek i n d so f e 伍c i e n c y ,s o ,i t si n s t i t u t i o ni 衄o v a t i o ns h o w st h ei m p m v e m e n to fi t s i n t e m a la n de x t e m a l 锄db a s i ce m c i e n c y 2 f i r s to fa l l ,p u tf o n v a r da i l dc o n s t n l c t e dae n t e r p r i s ei n s t i t u t i o n i r u l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s e c o n d l y ,m a h n ga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z i n go fb e “,e e n m a r k c te c o n o m i ci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p l a i m i l l ge c o n o m i ci n s t i t u t i o n ,a n d c o n s i d e r i n 叠t h ei n c e m i v e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f b h n e ri sm o r es u i t d b l ef o r e m e r p r i s e i n s t i t u t i o ni 皿o v a t i o n s y s t e m 1 1 血d l y ,f 如m t h e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i n to fv i e w ,c o n s i d e 血g 血ee c o n o m i ci n s t i t u t i o n ,e t c ,i s m ei n n u e n c ee l e m e n t so fe m e r p r i s ei n s t i t u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f r o m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o i mo fv i ew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s t m c t u r eo f p r o p e r t yr i 曲t ,e t c ,i s t h ei n n u e n c ee l e m e m so fe m e r p r i s ei n s t i t u t i o n i m l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3 f i r s to fa 1 1 ,疗d mt h ei n t e m a t i o n a lo fp o i n to fv i e 眦a n a l y z e d s 诅t e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d e v e l o p i n g 廿c n d s e c o n d l y , a n a l y z e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m o d e me n t e r p r i s ei n s t i m t i o n ,a 1 1 dc o n s i d e r i n g , i tm u s tc o m b i n ei t su n i v e r s a ll a ww “h 也er e f o n no fc h i n a ss t a t e 由w n e d e n t e r p r i s ei no r d e rt 0b r m ga b o u tr e f o 肌ss u c c e s s b a s e do na b o v ec o n c l u s i o n ,t h ca u t h o rs u g g e s t s : 1 1 ka i mo f t h er e f b n no f 砌n a ss t a t e o 啪e de n t e r p r i s es h o u l db e t oa c h i e v es u s t a i n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m r o u 曲i n s t i t u t i o ni n n o v a t i n g 2 a d o p t i n gn l e a s u r eo fc m n a ss t a t e d - 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i r m o v a t i o ni s : ( 1 ) i tm u s tb ee s t a b i i s h i n gaf 撕r l ya n dc o m p e t i n ge c o n o m i c i n s t i t u t i o n ,i nw h i c hd i f l e r e n to w n e r s h j pe n t e i p r i s e sc a nc o m p e t eo na n e q u a lf o o t i n g ,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i t sm a c r 0 - e f f i c i e n c y ( 2 ) i tm u s tb e a d j u s t i n gi n d u s t r i a la r e a sa n dp u t t i n gm t or e a s o n a b l e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w i m n o n s t a t e o w n e de n t c r p r i s e s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i t si n d u s 拄i a le 壤c i e n c y ( 3 ) i tm u s tb e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e l f o r g a i l i z i n gi n s t i m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i n o r d e r t oi m p r o v ei t sm i c r o - e m c i e n c y 【k e y w o r d s 】: 【t y p eo f p a p e r 】: e f n c i e n c yp r i n c i p i e ;e n t e r p r i s e i n s t i t u t i o ni n n o v a t i o ns y s t e m ; t h er e f o r mo fc h i n a s s t a t 卜o w n e de n t e r p r i s e f u n d a m e n t a ir e s e a r c h 导论 1 导论 1 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 1 1 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 中共十五大要求到2 0 0 0 年末,力争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 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 展的新局面。1 9 9 7 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国有企业改革攻 坚战也提出了明确目标:用三年左右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 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为使这一目标得阻顺 利实现,国家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一是重点消灭一批严重亏损 的大户,加大兼并破产工作力度。为此实旋了核销呆坏账准备金。二 是解困一批债务过重而生产正常的企业。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对国有 企业的债务进行战略性重组。三是从增发的国债中拿出一部分资金, 实行财政贴息贷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我国学者周叔莲、谢智勇认为,从实践来看,国有企业三年脱困 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效益实现扭亏为盈, 经营状况出现好转趋势。若亏损企业以1 9 9 7 年底作为计算时点,1 9 9 7 年以后新发生的亏损企业不再计算在内,则1 9 9 7 年底,国有及国有控 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为1 6 8 7 4 户,亏损面为3 9 1 ,列为脱困对象的企 业数为6 5 9 9 户,截至2 0 0 0 年上半年,已有3 6 2 6 户扭亏为盈,脱困率 为5 4 9 。截止2 0 0 0 年下半年,脱困率在6 0 一7 0 ,可以认为大 多数已经脱圃。若将1 9 9 7 年以后新增的亏损企业计算在内,则应主要 看大多数地区、大多数行业是否扭亏为盈。截至2 0 0 0 年7 月,在1 4 个重点工业行业中,除煤炭、军工两个行业亏损外,其他1 2 个行业已 经整体盈利;同时,全国3 1 个省、市、自治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 业整体盈利的约占8 4 ,其中转亏为盈的占2 7 ,亏损省份亏损额最 多的也只有5 亿元,已经接近扭亏为盈。在此基础上,随着国企改革 力度的加大,国有企业生产速度逐步提高。2 0 0 0 年8 月,国有及国有 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 2 0 7 亿元,同比增长1 2 1 ,增速比上年同期高 3 7 ,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利润 成倍增长。2 0 0 0 年1 7 月,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幅明显,高于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全部企业的水平,利润总额1 1 3 2 1 3 亿元,比1 9 9 9 年同期增长1 9 5 倍。 企业负债情况出现好转,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2 0 0 0 年1 7 月降到 6 2 0 3 ,比上年同期低o 6 8 个百分点。二是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据国 家统计局对1 9 9 4 年开始试点的2 4 7 3 户国有企业的跟踪调查,其中2 0 1 6 家已经按公司法完成了改制。另据对5 2 0 家国家重点企业改制情 况的统计,截至2 0 0 0 年1 0 月,已有4 2 9 家进行了改制,其中有2 5 7 家企业成为上市公司。 1 1 2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完 成。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三年目标的实现更多地得益予政府的 宏观措施,企业脱困的操作主体仍然是政府。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主 要表现为:一是改革的成本主要由政府承担,且成本较高。核销呆坏 账及债转股虽然由国有商业银行具体实施,但最终成本仍是转嫁到国 家头上。由此使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 观,政府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在承担无限责任。二是国有企业抵御市 场风险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当年国有企业集“三千 宠爱于一身”而得的软骨病,现今国家仍然想通过行政手段为其治疗 而强身健骨,并减轻负担,使其轻装下海。这实际是动员社会各方资 源救助国有企业,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使人无法不对改革措旌的可持 续性表示怀疑。 可以说,国有企业改革的每一步和每一个措施无不是围绕企业制 度在进行的。我们认为,依靠行政手段实现三年脱困目标乃政府权益 之计,国有企业改革2 0 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积极推进企业的制度创 新,建立起能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要求的企业创新机制,才是 长远之计,以上存在的问题最终也可归结于此。而这一问题在三年脱 困目标实现以后则更加日显迫切。这是因为:第一,实现三年近期脱 困目标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国有企业改革,它只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 展过程中的个阶段性的胜利,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远末 解决,企业脱困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目前经济效益好转仍是恢复性的。 第二,只有进行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脱困。 。详细请参见周叔莲、谢智勇,2 0 0 0 :国企脱困与制度创新,中国工业经济第1 2 期。 导论 这已是在坚持中国国情的前提下被实践证明的不争事实。所要做的 是:认真面对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制度创新之路,转变经营机制,加快建立 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三,企业制度作为企业的一个基本 条件,它直接制约着其他要素能否正常发挥作用。因此,只有深化国 有企业改革,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为经营管理提供一个理 想的平台,才能把加强管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企 业经营管理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从而普遍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 理水平。第四,从目前情况看,由于企业按“国有”和“非国有”严 格划线,从而两种企业在享受的优惠政策和待遇上也有较大差距。国 有企业利用与政府的天生渊源,占有社会大部分资源,限制了非国有 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只有通过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塑造市场竞争主体,实现企业按市场规则公平竞争,才更有利于建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 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点 1 2 1 本文的研究目的 自新制度经学在国际经济学界兴起之后,结合中国实际,国内外经 济学界对制度以及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做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研究成果和理论文献已汗牛充栋,浩若烟海。这些研究成果对国有企 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不仅起到了战略性的指导作用,而且提供了具体 的操作措施,同时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受惠他人 成果、受益匪浅之时,以己之拙识同时发现:第一,国有企业不仅过 去、现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将来仍然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它的研究还有必要深入下去,而上述 诸多问题的存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空间。第二,到目前为止, 对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研究大多是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到企业制度内部, 就企业制度创新的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详尽的分析。不是支解性的、而 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契 机和出发点。第三,三年脱困目标的实现以及进入w t o 所面临的机遇 与挑战,也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 鉴于此,将企业制度创新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它的特征结构、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内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从未来发展的角度以期能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提供一点可资借鉴之薄见,成为本文研究的初衷之所在。 1 2 2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试图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一 般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它的一般发展规律,并最终能为国企改革献计 献策。为此:首先,从对现有创新理论的评述和对经济学即有假设条 件的缺陷的质疑出发,对研究企业创新体系的前提和条件做了深入探 讨和分析,建立了企业与要素相互寻求效率预期拟合的一般均衡分析 模型,并咀此为工具,贯穿全文分析的始终。其次,从对企业制度的 内涵分析入手,采用比较制度分析、辨证解析分析和历史唯物分析的 方法,对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建构、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做了深入分 析和探讨,完成了站在前人肩膀上的一般性系统归纳。第三,以上述 分析方法和结论为基础,对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特点、规律和发 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成为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从而完成 了从般到特殊的研究转变。并试图提出浅薄的合理对策建议,成为 本文的希望所在。 1 3 本文的框架结构 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动机、重点和方法及框架结 构。 第二部分,沿着创新理论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线索,对技术创新 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与回顾,为本文的研究提 供了一个理论分析背景。 第三部分,首先对研究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条件和假设进行了分 析,认为,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匀的现实性使得要素所有者为了获得 更大收益而结合在一起。当承认企业是要素所有者的一组契约时,作 为“经济人”的要素所有者的选择和预期必然受到现实种种因素的影 响,“纯粹”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其次,基于此,效率成为企业 存在的基础。企业作为效率的需求者,根据自身条件以一定的效率预 期寻求拟合,要素所有者作为效率的供给者,以自身拥有的要素为依 据,以一定的效率预期寻求拟合,当两者的效率预期重合时达到效率 均衡,形成稳定的企业制度结构。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效率, 4 导论 追求效率最大化成为企业的目标,利润只是效率的一种体现。第三, 认为企业制度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渐进性创新,表现为在现有 制度结构下的企业内外部效率的提高;又有根本性创新,表现为突破 即定制度结构,企业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移。 第四部分,建立了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并对企业 创新体系和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内部构成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首先,对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经济激励机制进行了分 析,认为不同形式的经济组织其创新特征不同。其次,将企业所处的 经济体制作为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外部环境,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 对不同经济体制对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的影响作了分析,认为市场经济 体制其内生激励机制更适合于企业制度创新体系。第三,运用辩证解 析和历史唯物分析方法,从社会发展角度对企业制度创新的结构变化 进行了分析,认为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并存是其主要特征。从企业发 展角度对企业制度创新的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间断创新和连续 创新并存是其主要特征。 第六部分,首先,对国有企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作了范围较为宽 广的认识。其次,对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特殊规律和特点进行了 探讨和分析。第三,认为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创造不同所有制企业能够公平竞争的经济体制环境。二是实行产 业区位和效率区间的划分,使得国有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 三是培养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组织创新能力,以适应国内与国 际市场的变化和压力。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 0 世纪初叶,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以 此为核心构造了经济发展理论。该理论从崭新的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 经济的“本质”特征及其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创了一种以历史、 理论和统计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以此方法为特征的经济发展的 非均衡演进的研究框架。之后,西方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技 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对创新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和 综合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创新理论新体系。本章拟对创新理论的 产生、演进及主要问题做一番考察,以便为本文的创新研究提供一个 理论背景。 2 1 熊彼特与创新理论的形成 熊彼特之前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其主要研究集中在价格理论、一 般均衡论等静态性质的资源配置问题和经济周期、宏观均衡等短期资 源利用问题上,经济组织形成的技术条件被看作是给定的,技术进步 和组织创新等决定现代经济运行主要特征的动态问题难以进入理论研 究的视野。而熊彼特认为,正统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完全竞争的基本 假设和分析工具并不适合于对发展现象的研究,因为经济的根本现象 是发展而不是均衡,发展的特征表现为动态的不均衡,其根源就是创 新。由此,熊彼特于1 9 1 2 年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在书中首 次提出了创新理论,又于3 0 年代和4 0 年代,相继在经济周期和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两书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 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因此闻名于整个经济学界。熊彼 特认为,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新组合和经济发展,没有创新 就没有经济发展。他把经济发展理解为一个在破坏中创新、在创新中 发展、在创造中毁灭的生命变化过程,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 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作用,把创新和生产 要素的新组合看成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其创新经济理论主要包括以下 内容: 第一,探讨了创新的基本性质和特征。认为创新是一个内生因素, 6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来自于经济体系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熊彼特认为有两种经济体系, 一种是“循环流转”型经济体系。其特征为在每一个经济时期,发生 的是基本上相同的事情,经济机制犹如血液在生物有机体中循环一样 以巨大的精确性在运行。新古典经济分析框架,正是这种经济循环流 转观念的反映。另一种就是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是经济体系内部自行 发生的,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和破坏, 具有质的、革命性的、非数量性的变化的特征。而导致这种性质的经 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创新。按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 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或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以 下五种情况:( 1 ) 引进新产品;( 2 ) 采用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 3 ) 开 辟新市场;( 4 ) 控制原材料的新供应来源;( 5 ) 实行新的生产组织。因 此“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它严格区别于科 学技术上的发明,而是把现存的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生 产能力。 在熊彼特看来,由于不断的创新,经济发展就成为一种根本现象, 它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 从整个经济运行来看,经济发展在创新推动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性 质。创新引起模仿,模仿打破垄断,刺激了大规模投资,引起经济繁 荣。当创新扩展到相当多的企业之后,盈利机会趋于消失,经济开始 衰退。由于创新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的,因而对经 济的影响就不能一概而论,从而经济体系运行就表现出多层次特征。 第二,指出了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主 体就是实现了新组合的“企业”,而实现新组合的人,就是企业家。 企业家不一定是资本家、股东或技术发明者,他们是有效运用资本和 技术等生产要素,把要素组合起来实行“创新”的特殊类型的人。熊 彼特认为,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动机或动力来源于:一是由于他看到创 新可以给他本人及其企业带来获利的机会。企业家的创新职能首先是 通过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来实现的。对于一般企业而言,企业利润只是 马歇尔意义上的正常利润,而企业的“创新”利润却包含有垄断成份 或超额利润部分。二是征服困难并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力。企业 家具有时刻证明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冲动,其结果表现为不断追求成功。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三是企业家的事业心。企业家固然重视“个人的声望”及其家庭的地 位,但他更注重事业,注重实际领导,吸引其他的生产者进入他的生 产部门,注重取得信任和计划的可行性,以“说服”银行家提供资本 事实,从而实行生产方式的新组合。企业家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刺激中 才取得创新成功的。为此,企业家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 ) 首创精 神。( 2 ) 敏锐洞察力。能预见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潜在经济利益,并有胆 略、有能力进行创新去获取利益。( 3 ) 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企 业家需有创造的欢乐,把事情做成的欢乐,或者只是施展个人能力和 智慧的欢乐,为改革而改变,以冒险为乐事,是典型的“反享乐主义” 者。因此,追求超额利润、成功欲、强烈的事业心、首创性、敏锐洞 察力、甘冒风险和以苦为乐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基本要素。熊彼特进 而认为,经济体系是在经济主体企业的企业家精神的推动下实现创新 和发展的,因此,企业家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是创新的 精髓。 第三,认为观念更新和金融信用制度是实现创新的社会环境和经 济条件。熊彼特认为,创新并不是在任何社会经济环境下都可能产生 的,一切知识和习惯一旦获得以后,就会以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存在 下来,通常通过遗传、教育、培养和环境压力,几乎是没有摩擦地传 递下去,它不要求被持续不断地更新和自觉地再度生产。企业家要想 率先创新,就必须跳出思维定式的怪圈,寻求新的契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与高度发达的金融信用制度是企业家实 现创新的必要条件。由于创新来自体系内部,因此,新的组合的实现, 只是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生产手段的供应作不同的使用。这样, 能否创新,就转化为谁能拥有可支配的财产的“特权”。而信用制度 为这种“特权”的获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可以使经济体系进入新 渠道,生产手段为新的目的服务。熊彼特认为,所谓资本,就是企业 家为了实现“新组合”,用以把生产指往新方向、把各项生产要素和 资源引向新用途的一种杠杆和控制手段。资本不是具体商品的总和, 而是可供企业家随时提用的支付手段,是企业家和商品世界之间的“桥 梁”,而信用使得个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不依靠继承的财产而独立行 事。因此,信用制度的建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且当经济发展 进入到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转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 第四,建立了两种创新模型,分析了实现创新的基本途径。综观 熊彼特理论的发展,他对创新过程或实现途径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在其思想形成的早期,十分强调企业家的推动创新,由此建立的模型 被称之为熊彼特创新模型i 。其内容如图1 1 所示。: 科学 技术 企业家 活动 新技术创 新投资 新生产 模式 变化的市 场结构 创新利润 或亏损 图1 ,1 熊彼特创新模型i 在该模型中突出了三个因素:一是追求超额利润是企业家进行创 新的动机:二是重视和强调企业家的主体作用;三是认为技术活动是 外生的经济变量,处在现有企业和市场结构之外,基本不受市场需求 影响。因此,对于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这一模型是缺乏分析的。 在其思想形成的晚期,熊彼特则转向强调大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 作用,由此建立的模型被称之为熊彼特创新模型i i ,其内容如图1 2 所 示孕: 图1 2 熊彼特创新模型i i 在该模型中突出了三个因素:一是依然强调追求超额利润是企业 进行创新的动机;二是与过去强调企业家的作用不同的是,熊彼特强 调垄断企业在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三是认为创新技术是内生的,主要 参见张建华,2 0 0 0 年;能0 新、激励与经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第4 l 、4 2 页。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创新部门,该技术与外界保持着有机的联系。熊彼 特之所以从强调企业家在创新的作用转向强调垄断企业在创新的作用 是与其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在当时,资本主义虽然越来越具有垄断 的特点,但大多数经济学家仍迷恋于完全竞争,对垄断性企业表示不 信任。针对流行的观点,熊彼特结合实际进行了批驳,他指出:第一, 完全竞争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由于难以实现超额利润,所以很难 设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一开始就会采用新生产方法和新产 品。第二,完全竞争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低劣的,它不一定能使 资源配置优化,反而会导致浪费,而且与垄断相比,易被外来干扰击 溃。第三,必须接受的事实是,大企业已经成为经济进步的有力的发 动机,尤其是已成为总产量长期扩张最有力的发动机。并且大企业把 建立一个研究部门当作首先要做的事,而成功的创新将会是一个正反 馈,使该企业更重视研究和开发活动,进而增强了市场集中度。 2 2 技术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 2 1 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历程 2 0 世纪5 0 年代,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技术变革对人类社会和 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开始重新认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 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对技术创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从那时至 今,技术创新理论已经由当初的比较零散形成了现在的较完善的一个 体系。其间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 0 世纪5 0 年代初到6 0 年代末。其代表人物有厄特巴 克( j m u 讹r b a c k ) 、兰格里士( j m l a l l 掣i s h ) 和迈尔斯( s m y e r s ) 等,阶段特征为:一是处于新研究领域的开发阶段研究比较分散, 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主要是案例分析总结。二是对创新相关问 题的研究多从企业、公司和社会团体的组织结构变动、风险决策行为 及管理策略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侧重点在于企业的组织与行为及其 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三是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研究 开始涉及到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与创新环境等问题。 第二阶段从2 0 世纪7 0 年代初至8 0 年代初。该阶段为技术创新研 参见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9 年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究的持续兴旺阶段,主要特征为。一是技术创新研究从管理科学和经 济发展周期研究范畴中相对独立出来,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研究的理 论体系。二是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研究范围有了明显突破,研究内容涵 盖了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创新的定义、分类、起源、动力与机 会、特征、过程机制与决策、经济与组织效应、r d 系统、技术创新 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新的社会一体化和政府介入机制及相关政策、技 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市场竞争的关系等等。三是研究方法有了较大进 展,主要以样本调查与理论推导相结合为主。如运用组织管理行为理 论、信息理论、决策理论、市场结构和竞争理论、数理统计方法和宏 观经济理论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创新主体状态、刨新过程中信息流的发 生、传递和作用、创新初期的风险决策机理、刨新实现机制和效率、 创新成败的相关要素和政府与市场影响企业创新的机制和作用等问题 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第三阶段从2 0 世纪8 0 年代初至今。该阶段的主要特征为:一是 研究进入到系统陛归纳阶段。对有关的争论性观点的折中性综合和对 已有研究成果分门归类加以描述性总结得以进一步提高,如缪尔塞( r m u e s e r ) 在1 9 8 5 年对自熊彼特起至今半个多世纪时间内有关技术创新 定义问题进行了历史回顾和整理分析,为进步科学地提出完整准确 的创新定义提供了更充分的研究依据。芒罗( h m u i l r o ) 等人结合8 0 年 代的新情况对“需求拉动”与“技术推动”重新进行了评价,提出了 推拉综合模式和技术轨道等新观点等。二是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对有关重点和难点问题做了专题深入研究,如企业组织结构与创 新行为、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实现问题、技术创新上的大学与 工业界关系、技术创新激励、r & d 系统、创新风险决策、企业规模与 创新强度的相关性、创新学习扩散和市场竞争策略等。三是从注重理 论转向注重应用性研究。实用性强的研究课题,如技术创新的预测和 创新活动受到普遍关注,并力求将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社会 经济技术行动计划中去。 虽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和理论,甚至列举了创新的一些 具体表现形式,但熊彼特本人并没有直接对技术创新下狭义的严格定 义,其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交化的创新及非技 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等。他始终是将技术创新作为一新的独立变量来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考查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创新的影响作用,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 进行专门的研究。缪塞尔( r m u e s e r ) 在8 0 年代对多种主要观点作了 系统整理和分析,发现在3 0 0 多篇相关论文中,约有四分之三接近于 以下表述:当一种新思维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 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将技术 创新定义为:是以其构思新颖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 事件。这一定义简练地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突出了两方面 的特殊含义:一是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活 动必须获得最终的成功实现。 尽管如此,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仍未统一。其主要争论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的限定。曼斯费 尔德认为,获得市场实现的新产品是技术创新的集中表现,因此,与 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才是技术创新。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 s f ( n a t i o n a ls c i e n c ef u n d a t i o no f u s a ) 在1 9 7 6 年的限定则认为不需要 新技术知识的某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式的成功变化,尽管层次较低, 亦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二是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有无限定及 在什么程度上限定。焦点在于,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 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三是对具体的技术创新而言,成功的标准如 何确定,实现经济利润是否是唯一标准。 对以上争论,我国学者傅家骥( 1 9 9 8 ) 给予了全面总结和分析。他 认为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界定应当同时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有较充分 的理论依据,这对于相对拓宽和明确技术创新范畴尤为重要:二是有 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革,力求使技术创 新研究在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有更普遍的意义与作用。如果将技术创 新概念任意扩大,认为只要导致最终经济收益增长的所有方面的积极 创造活动均是技术创新,就容易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使技术创新与组织 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混淆起来;而如果将技术创新的“新”严格限制在 “首创”,特别是导致技术根本性交革和经济收益超常增长的“第一次” 上,显然t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的发展 中国家来说,即使在相当长时间内,真正符合这一标准要求的技术创 新还是比较少的,这就可能过份地限制了我国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同 时也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动作用。根据国 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外一些实际做法,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对技术创新概念与定义应当 有如下的理解: ( 1 ) 对技术创新中的“技术”应使用广义概念。技术泛指人类在科 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认识和改造自然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 技能的总和。这里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根据自然科学原理和生产实 践经验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流程、加工方法、劳动技能和诀窍等;二 是将这些流程、方法和技能和诀窍等付诸实现的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 他物质装备;三是适应现代劳动分工和生产规模等要求的对生产系统 中所有资源,包括人、财、物进行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经验与方法。 第一、三层次属于软技术,本身具有在学习与传授下的转移流动性, 第二层次属于物化的硬技术,本身不具有直接分离的流动性,但具有 可复制性。这三个层次构成了技术创新中所涉及技术的全部内容。 ( 2 ) 如果对技术有上述理解,则技术创新对技术变动的强度和大小 就不应有所规定。从技术创新发展史看,既有根本性变化,也有渐进 性改进;既有突破性技术出现,也有不起眼技术发生。技术变动的程 度往往既与资金、人力和其他资源的投入,也与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其 相关因素有关。 ( 3 ) 与技术创新的探索创造性相联系,不同类型和形式的技术创新 在技术变化强度和市场实现水平上必然呈现较大的差异。因此,考虑 到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概括起来,技术创新的成功主要反 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经济效益的增长,主要是超额商业盈利;二 是市场状态的改善,包括抢先独占新市场和原有市场份额的扩大;三 是创新主体素质的提高,主要指其技术竞争力的增强和创新管理经验 的有效积累。从技术创新的经济涵义和长远意义看,后两个方面最终 都表现为对长期利润增长的追求。因此,尽管当前超额盈利是技术创 新成功的重要标志,但并不能将此作为界定一定时期内技术创新成功 的唯一条件。因为有些创新,特别是那些导致重大技术变动的带有根 本性的创新,可能具有更长远的市场效应。因此,可以认为,从技术 创新成功的整体概念出发,技术创新盈利应当以正常平均利润为基点 有一个波动范围,即其盈利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小于、等于或大于平均 利润。这样,技术创新成功就可能表现为两种主要情况,一是直接获 得当前超额盈利,二是当前盈利只是满足于上述波动范围,但在其他 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方面如市场状态和创新主体素质等。取得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