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原地区立国的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代的 建立,是中国的原始艺术发展到奴隶制艺术的新阶段。从此,原始艺术 发展成文明时代的艺术。由于夏文化还是中国考古学上正在探索的一个 重大题目,所以有关夏代的艺术也是一个正在探索的课题,目前还不能 确指哪些就是夏代的艺术。不过,从考古学上探索来看,夏文化的重要 研究对象是二里头文化。在此文化下,夏代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并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 本文以夏代出土的乐器为切入视角,来整体审视夏代艺术的基本特 征。夏代艺术是一个由原始氏族社会向最初的阶级社会过渡形态的艺术。 本文将就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第一部分,夏代的出土发现和夏代社会;这部分从历史学和考古学 的角度,把夏代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发现呈现出来, 从而反映了一个夏代社会。从夏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上,不难看出它 是一个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阶段,因此,在夏文化下的夏 代艺术也是一种由原始氏族社会向最初的阶级社会过渡形态的艺术。 第二部分,夏代的主要出土乐器;这部分重点介绍了几种夏代出土 乐器的情况,如夏代主要有石磬、陶埙、铜铃等,制作工艺比较粗糙, 种类较少。埙的发现对于了解、研究该时期音阶、调式的可靠材料,是 有十分重大意义的。石磬最初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由劳动工具演变而 来,后成为历代宫廷于祭祀、宴乐等活动的礼器,等等。 最后部分,夏代的艺术特征;夏文化下的夏艺术是一种由原始氏族 社会向最初的阶级社会过渡形态的艺术。从原始崇拜到礼乐之渐变、朴 野到精美之渐变、人权平等到等级分化之渐变、幻想到现实之渐变这四 个方面来体现夏代艺术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艺术史;夏代;出土乐器;艺术风格 a b s t r a c 蛋 x i a ,f o u n d e di nt h ec e n t r a lp l a i n s ,i st h ef i r s ts l a v e r yk i n g d o mi n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a n di t sf o u n d a t i o nh e l p sc h i n a sa r te n t e raf l e wp e r i o d f r o mt h ep r i m i t i v ea r tt ot h es l a v e r ya r t f r o mt h e no n ,a na r to fc i v i l i z e d p e r i o di sd e v e l o p e d 。t h ea r ti nx i ad y n a s t yh a sb e e ne x p l o r i n gb e c a u s e o ft h ee x p l o r i n gs t u d yo nx i ac u l t u r ei nc h i n e s ea r c h a e o l o g y , a n da t p r e s e n ti ti sn o ts u r et h a tw h i c ha r tb e l o n g st ox i ad y n a s t y h o w e v e r , f r o m et h ev i e wo fa r c h a e o l o g y , 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i n gx i ac u l t u r ei st h e c u l t u r ei ne rl i t o u v a r i o u sa r t i s t i c s t y l e s o fx i am a k eaf u r t h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u n d e rt h ei m p a c to f e rl i t o uc u l t u r ea n da r ep u tad i s t i n c t i v e b r a n do f ac l a s s t h i sp a p e rv i e w st h em u s i ci n s m m a e n t su n e a r t h e n e di nx i a d y n a s t y a sp o i n to fp e n e t r a t i o n ,a n de x a m i n e s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x i aa r t o naw h o l e 。t h ea r ti nx i ad y n a s t yi sa l la r tm o v e sf r o mt h ep r i m i t i v e c l a ns o c i e t yt ot h ei n i t i a lc l a s s s o c i e t y t h i sp a p e ra i m sa tm a k i n ga t e n t a c t i v es t u d yo n f o l l o w i n g s : t h ef i r s ti st h ed i s c o v e r i e se x c a v a t i o ni nx i ad y n a s t ya n dt h es o c i e t y i nx i a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v i e w so fh i s t o r ya n da r c h a e o l o g y , t h ea u t h o ri n t h i s p a r tp r e s e n t st h ei m p o r t a n td i s c o v e r i e so fe rl i t o uc u l t u r ea n d a c c o r d i n g l yr e f l e c t st h es o c i e t y i nx i ad y n a s t y f r o mt h es t u d yo f e c o n o m y , p o l i t i c sa n dc u l t u r ei nx i a ,i tw i l ln o tb es oh a r dt ok n o wt h a t x i ad y n a s t yi sat r a n s i t i o ns t a g ef r o map r i m i t i v ec l a ns o c i e t yt oas l a v e r y s o c i e t y , t h e r e f o r et h ea r ti nx i ai n f l u e n c e db yx i ac u l t u r ei sa l s oak i n d o ft r a n s i t i o np a t t e r n t h es e c o n di st h em a i ne x c a v a t e dm u s i ci n s t r u m e n ti nx i ad y n a s t y i nt h i sp a r tt h ea u t h o re m p h a s i z e so ni n t r o d u c i n gaf e we x c a v a t e dm u s i c i n s t r u m e n t si nx i a ,s u c ha sc h i m es t o n e ,p o t t e r yx u na n dp o r e r yr i n g , w h i c ha r eo fp o o rw o r k m a n s h i pa n dh a v el i m i t e dt y p e s t h ed i s c o v e r yo f x t mm a k e sag r e a ts e n s ei ns t u d y i n gt h en i t h f u lm a t e r i a lo ft h es c a l ea n d t h ec o d e c h i m es t o n e ,w h i c hw a sd e v e l o p e df r o mt h el a b o u rt o o l s ,w a s u s e di np e o p l e sh a p p yd a n c ea c t i v i t yi n i t i a l l y , a n ds i n c et h e nb e c a m et h e s a c r i f i c i a lv e s s e li nt h ef u n e r a lc e r e m o n ya n dt h eb a n q u e ti nt h ep a l a c eo f t h ep a s td y n a s t i e s t h ef i n a li s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x i ad y n a s t y t h ea r ti nx i a d y n a s t yi sak i n do ft r a n s i t i o np a t t e r nf r o mt h ep r i m i t i v ec l a ns o c i e t yt o t h ec l a s ss o c i e t y i nt h i sp a r tt h ea u t h o rs h o w s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a ni nx i ad y n a s t yt h r o u g ht h eg r a d u a lc h a n g e sf r o mt h es i m p l ea n dt h e u n c i v i l i z e dt ot h ed e l i c a t e ,f r o mt h ef r e e d o ma n dt h ee q u a lt ot h er a n ka n d t h ea u t h o r i t ya n df r o mt h er e a l i s mt ot h es y m b o l i s m k e yw o r d s :a r th i s t o r y ;x i ad y n a s t y ;e x c a v a t e dm u s i ci n s t r u m e n t ; a r ts t 5 l e 引言 引言 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结晶,更是屹立在世界 之东方、自成系统、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这丰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光 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艺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品,形成了具有 浓郁民族特色中国艺术理论和艺术美学理论。正如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极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一样,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闪耀着举世瞩目、 璀璨独特的光芒。 艺术学,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正式学科,只是在1 9 世纪末才在欧洲诞生,距 今仅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直至近几十年来,艺术学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视为近 代西方艺术史学科创始人的温克尔曼对希腊艺术史的研究是典型的风格史的艺术 史;黑格尔的美学第二卷、第三卷则是以艺术基本类型的发展为骨架、融汇艺 术的门类史与风格史于一体的第一部以整个艺术世界为对象的宏观艺术史;等等。 中国艺术史学科的整体建设刚刚起步,其中对每个断代的艺术发展全貌及总体特征 的研究尤为重要,它是中国艺术史建立的基础。 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端,也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也是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 阶级社会的过渡。作为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夏代的艺术鲜明地反映出社会重 大变迁,因此,对夏代艺术的特征研究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在中国艺 术史上,关于夏代艺术的研究有不少,然而夏代作为史前艺术至三代艺术中的一个 渐变点,前人对夏代艺术的特征并无完整的理论论证。 本文试以夏代的出土乐器为切入点,对中国夏代的艺术发展、艺术成就及其呈 现的艺术风格进行整体审视,意在使中国夏代艺术在中华艺术发展史乃至世界艺术 史上的地位、意义得以呈现。 从夏代的出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从夏代的出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第一章夏代考古发现与夏代社会 1 1 夏代的考古发现 关于“夏”字意的来源,在古代的“经书”,如尚书、左传、礼记以及 通常所说的“正史”和先秦诸子的著作中,有很多地方都有最早的文献记载。这说 明,夏代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不仅存在,而且它的影响还很深远。中国古代被称 为“华夏”;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泛称“诸夏”;现存中国最早的一部 比较完整的历书称“夏小正”;这些“夏”字,究其源,都是从“夏代”这个名称沿 袭而来的。 对夏代历史的存在,寻找夏文化就成 为学术界长期从事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 是建国以来,古代的遗迹和遗物不断发现。 经过长期的调查、讨论和研究,到目前为 止,已经有了明确的线索,把注意力都集 中在“二里头文化”上。“二里头文化”, 最初是1 9 5 3 年在河南登封玉村发现的。出 土遗物主要有陶鼎、陶爵和一些陶器残片 等。此后,属于这类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河南省的偃师二里头、郑州洛达庙、洛 阳东干沟、山西省的夏县东下冯等地,不断有所发现。其中,以二里头遗址的范围 最大、堆积最厚、文化遗物最丰富,因而 定名为“二里头文化”。( 见上图) 在探索夏文化的过程中,注意力之所 以集中在“二里头文化”上,很重要的一 个原因,就是“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地区 和它的延续年代,基本上与夏人的活动相 符合。 “二里头文化”分两个类型,一个是以 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 类型”:另一个是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 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 第一章夏代考古发现与夏代社会 的分布地区,在今山西省的西南,主要在临汾以南的地区( 见上页图) 。类型的其 他遗址主要集中在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一带,其中以东下冯遗址面积最大,约2 5 , 0 0 0 平方米。文化内容也最丰富,是目前发现的晋南地区最重要的遗址之一。“二里 头类型”的分布区域,主要在河南省的西部。从发掘情况来看,洛阳、僵师、巩县、 密县、登封一带, 应是“二里头类型” 分布的中心地区。 其中,以二里头遗 址面积最大,文化 内容也最丰富,从 遗址的规模来看, 这里可能是夏代的 一个重要的都邑。 “二里头文化” 所分布的这两个地 区,正与古代文献 中记载的夏人活动 地区相当( 见上 图) 。因此,研究“二里头文化”是研究夏代文化及其艺术的重要内容。以下是夏代 考古文化遗存及其描述。 1 宫殿 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之一,是揭露出了当时的宫殿遗址,目前已公布的有一 号宫殿遗址、二号宫殿遗址。 一号宫殿遗址是一座大型的夯土台基。 它的东、西长约1 0 8 米,南北宽约1 0 0 米,总面积约1 0 ,0 0 0 平方米。夯土台基高出当时的地面约8 0 厘米,四周边缘有一 个缓坡。根据现存遗迹观察,当初在台基上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建筑。这套建筑的工 程量是很大的。仅就现存的夯土台基而言,据发掘简报估计,用土量最少有2 0 , 0 0 0 立方米。如果再加上挖基、筑墙、垫石、盖房等工序,其所需的劳动量是相当可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山西工作队晋南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调查与试掘,考古1 9 8 0 年3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1 9 5 9 年偃师二里头试掘简报,考古1 9 6 1 年2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 7 4 年4 期:中国 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6 5 年5 期 从夏代的出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观的。这样一个大型工程绝不是个体劳动所能完成的。它也不是原始社会的产物。 因为,在原始氏族社会的条件下,既不需要、也没有可能调动如此大量的劳动力进 行这种类型的建筑。它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只有在奴隶制度有了相当发展的情况下, 才会产生进行这种大型的、宫殿式建筑的需要和可能。奴隶主阶级利用大规模的、 强制性的奴隶劳动,才可以完成这样的工程。再从它的规模和布局看,这个宫殿建 筑并不是为劳动者所建造的,它是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的。它可能是当时大奴 隶主贵族进行集会、祭祀等活动的场所。 二号宫殿基址由廊、大门、中心殿堂、大墓等一组建筑遗迹组成。中心殿堂现 在只存留一个长方形夯土台基,其北边长3 2 7 5 、南边长3 2 6 、东边宽1 2 4 、西边 宽1 2 7 5 米。二号宫殿建筑的年代与一号宫殿相当,都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 2 墓葬 墓葬资料在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方面有很重要意义。然而,在“二里头文化” 中,至今尚未发现奴隶主贵族的大型墓葬,所发现的最大也只是中小型墓,数量也 不多,主要集中于二里头遗址。 1 9 7 5 年,在二里头遗址发觉了一座编号为k 3 的墓。这座墓的墓坑是在一个长方 形的大坑里面套着一个小坑。墓中的随葬品很丰富,在大坑内有:铜爵、铜戈、铜 戚、陶盍、圆泡形铜器、石磬、绿松石片等;小坑内有:圆形铜器、玉铲形器、玉 戈、绿石松片、骨串珠及贝等。墓中有这么多的随葬品,当然不会是贫穷劳动者的 墓葬。“据目前情况观察,大坑是墓穴,小坑是棺室,它可能是奴隶主的墓坑”。 1 9 7 3 年,在二里头遗址的第2 号房基东面,发现两座墓,其中一座己被盗空, 另一座尚留一些遗物。有玉柄饰、绿松石、蚌镞、圆陶片、陶盍残片等。据此推测, 当时的随葬品可能不会太少。这类墓当属于中小奴隶主的墓葬。 1 9 7 4 年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十余具人骨架,被分别弃置在灰层、灰坑中, 多数圹边不清,有的尸骨不全,这种草率掩埋的情况,当是死者生前社会地位低下 的具体反映”。 在“二里头遗址”中,还发现一些乱葬坑、无墓坑、无随葬品的墓,“多出现在 灰层和灰坑中,葬式有蹲坐式、仰身屈肢、俯身屈肢、侧身屈肢、俯身直肢和身首 异处等几种。有的两手举过头,手腕相交,躯干弯曲,下肢伸开微屈,推测是双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考古1 9 8 3 年3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 9 7 6 年4 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三、八区发掘简报,考古1 9 7 5 年5 期 。东下冯考古队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东区、中区发掘简报,考古1 9 8 0 年2 期 4 第一章夏代考古发现与夏代社会 被缚而遭活埋的。这些都是当时的受害者,也许是奴隶。” 以上是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各种类型的墓葬。这些墓葬的彤制和葬式有 很大的差别,这个现象反映死者生前社会的地位的悬殊,其中身份最低的是那些被 捆绑、活埋、砍头以及和牲畜埋在一起的死者,他们可能就是当时的奴隶。同时也 给我们揭示出三千多年前一幅人压迫人的阶级社会的残酷景象。 3 青铜器 我国青铜器是伴随着奴隶社会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也随着奴隶 社会的灭亡而逐渐衰落下去。因此通常把我国的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发现的“东下冯类型”的铜器并不多, 仅在东下冯遗址的灰坑中出土了铜镞、铜 凿等小件铜兵器和工具,总的数量和种类 都不多。此外还出土了四块斧范,可能是 铸造铜器用的。铜镞为圆铤双翼,是一种 杀伤力较强、比较进步的兵器。 “二里头类型”的铜器远比“东下冯 类型”多,主要出自偃师二里头遗址。铜 器种类有铜爵、铜钺、铜戈、铜镞、铜刀, 铜鱼钩、铜锥、铜凿、铜锛、铜铃、铜条、 和坩锅片等。 圆形铜器、镶嵌圆铜器以及铜渣、陶范 铜器的出土确凿地证明了“二里头文化”的时代属于“青铜时代”。从这些铜器 可以看出以下内容:铸铜技术已经相当进步了。能代表当时技术水平的器物主要是 铜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通高2 2 5 厘米( 见上图) 9 。铜爵的制造工艺,比制造戈、 钺、斧、刀等器物复杂,制造大一些的器物需用多合范法浇铸。 另有一件镶嵌圆铜器,已残,估计可能是用于某种器物上的装饰物。在这件铜 器的四周边沿上,镶嵌了六十一块长方形绿松石,制作的很精美。此外,出土的曲 内铜戈,制作得也很工整。这些铜器表明,当时已掌握了比较进步的冶铸技术。 在出土的铜器中,有一部分是武器,如:铜戈、铜钺、铜镞、铜戚等。这是我 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武器。值得注意的是铜镞的出现。镞是远射程武器,在“二 里头文化”中出现的铜镞表明,当时的青铜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铜镞的被采用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6 5 年5 期 。偃师县文化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 9 7 8 年4 期 5 从夏代的出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反映了经济的进步。然而,武器本身还有另一方面意义,它是战争的工具。因此, 武器豹进步不仅反映了战争的发展,溺时氇反映了阶级压迫的热强。 4 玉、石器和陶器 在二里头文化的遗蜒中,发现不少玉、石、 陶器以及骨器、蚌器等。出土的石器主要尾生 产工具,妇石斧、石铲、石刀、石凿、石锛、 石镞等。( 见右图) 至于骨、蚌器,也都是生 产工其和一些生活用具,如嚣镞、骨锥、骨匕、 蚌镞、蚌锥等。陶器的数量最多,器形有鼎、 深腹罐、高领罐、瓦足皿、刻稹盆、豆、盘、 盂等,都是生活用具。在陶器上常见的花纹, 主要是绳纹、篮纹、方格纹,其次还有些弦纹、 麻点纹、附加堆纹等。 二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瓜锇、玉铲、 板等,有的属于装饰品,有的则是 礼器。( 见右图) “戈”本筝常用武器,而用玉 制成的戈,只是起一种象征作用。 这种象征性的武器,只能作为辛l 器 使用。另外还有玉铲。所谓“铲”, 本是生产工具,丽用玉制成的生产 工具,显然这也是一种礼器。礼器 玉戈、玉圭、七孔玉刀、玉械形器、玉琮、玉 著不是一般劳动者所髓便用的,覆是各级奴隶主爨族豹特殊用品,它起着显示奴隶 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威严的作用。二里头遗址出现了礼器,这从一个角度反映 出当时社会上的淤级对立。 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个墓葬中,发现了漆盒、漆豆、筒形器以及雕花漆器。可以 看出,当时鲍漆器刽造凌有一定鲍水平。 1 2 夏代社会 1 。2 1 夏代豹柱会制度 据以上所述夏代考古的重大发现,学术界对夏代社会形成了共识,认为夏代是奴 6 第一章夏代考古敏现与夏代社会 索社会的开始,楚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 奴潦制还是一个剐阐开始兴趣静社会翻瘦,这个薪翻度,正是在原始社会酶题骆娶, 孕育、发展和成长起来的。那么,怎样理解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呢? 关于原始社会的分期方法,原始社会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原始群时 期、霉系氏族享会辩期、父系菠簇享圭会时麓。蠢父系氐羧专圭会,震予灏始社会末麓, 也怒原始社会瓦解的时期。因此,父系氏旅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 过渡时期。父系氏族社会的结束,就是过渡时期的完成,也就是奴隶社会的开始。 文黻记载,扶爱饯阻磊,中鞫毒会发生了缀丈交纯。在酸嚣至汉代豹著俸中, 如孟子、庄予、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辞书中,都商记载。在鹰 子天地篇中肖这样一段记裁: 尧治天下,强成子褰立为渗篌。尧援簿,舜疆禹,始成子高磅为谤侯最耪。禹 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日:“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 授舜,舜授禹,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 ” 子高霹:“蓄茏活天下,不赏而民勤,累罚而民畏,令予赏羁而民鼠不仁,底是 北裳,刑自此立,后世之乱由此始矣。夫子闽行邪? 无澎营事! ”倡俩乎耕而不顾。 这段文字假托伯成子高之妇,对古代社会发表了一镶评论。其中,提到,尧瓣 对,不赏不罚,天下太平。从爱嚣开始,不仅有赏有嚣,嚣且“德囊越衰,剩囊戴 立,后世之乱岛此始矣”l 这聪明确指出,“后世之乱”怒从夏代开始的。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 何则? 道德上遵,而智致消灭也。逮至笈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道澜漫而不 修,弃捐五帝之憋硼,推蹶三王之法籍,是以至德灭而幂扬,帝蓬而不兴,举事戾 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仁君处位而不安,大夫隐道而不富, 群驻擎上意而怀盥,疏骨肉而自容,邪人参,比周而阴谋,岳君臣父子之闽,而竞 戴骄主而像英意,乱人以成英搴,是敌君蕊季而不亲,嚣肉疏而不辩。 这里描绘出飘代前、后两种不同的社会情况。作者搬夏代以前的社会理想化了, 还夹杂了一些神话内容。在于# 者笔下,那个时期“强不掩弱,众不暴寡”,“田者不 侵辞,渔者不争袋”,不仅是“遒不接遗”,纛置“簸郭不关,基无盗斌”,“风褥时 节,五谷登孰”,完全是一派升平的景象。 到了夏代咀后,情况不同了。“逮至夏紫之时,主暗晦而不明,邋澜漫而不修”, “焱德灭纛不扬”。这是落遂德嚣貌发生了交纯,甚至予,在君臣父予之阉也是各,繇 异志,以至“君融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 从夏代的出乐器莲夏代艺术的特征 对于夏代前、后发生的社会变化,讲的最清楚的是礼记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资与能,诱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被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又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亍沲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鼓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接绘的一摇没有私套财产、没有除级、没有入压遥入的髹始社会景象。在 叙述夏代以后的情况时,则是另一番景象: 今大蓬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 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效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一是谓小康。 由此可看出,这里所描绘的爱代前后两种不嗣的社会情况,一个属于原始社会, 一个属于阶级社会。夏代正是阶级社会的开始。 1 22 夏代的经济和文化 幽考古资料看,己发现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都以农 业为主。到夏代,农业生产有了逃一步发展。 夏代,农救生产的工具是石器、蚌器、骨器、木器。例如,在河南偃师二里头 遗址发现的石器中,有石斧、石镰、石刀、石 铲;发现的蚌瓣有蚌镰、蚌刀、蚌铲;发现的 骨器有骨铲和其它骨制二 具。在东下冯遗址也 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其出 土。( 见右图) 浚猪生产在当时还有一定地位。已发现的 渔猪:e 具有骨渔叉、铜镞、骨镞、陶网坠、铜鱼钩等。铜器已用于制造生产工具, 除铜镞、钢鱼钩辨,还发现有锅锥、铜戆、铜锛等。这些都是狺猪、捕鱼和手工工 具。 中交雏手工韭生产的历史很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它是伴随着 石器的出现而出现的。此后,经过了长期缓慢的发展历程。大幅度的发展则是在原 始社会的后赣。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生产部门增多,分工细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夏 代的手工业生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发簇起来的。夏代手工业的分王比较细,除石 r 第一章鹱代考古发现与夏代社会 器、陶器制造以步 ,逆凑制键、造车、造渣、刳鸯等部f 1 ,焉晟,还能制造些比 较精美的玉器。 制造铜器在夏代的手工业生产中是个比较重露的经济部门。制铜技术,早在原 始社会末期藏出现了。憾数量很少,最产品多为锕刀、锶环、镧匕、铜锥等小 孛器 物。多属于红锅,青镧很少。丽夏代,从二里头主蠢致出的销器来看,显然眈以酋 有很大发展。在器形方丽,有铜爵、铜锛、铜凿、铜锥、铜刀、铜镞、铜鱼钩和带 有镶嵌的圆形锅器等。这些器物已是青铜了。由缀铜发展到青铜,在铜器制造方面 是个穰大静进步。 从铜器制作的工艺分析,当时的制铜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已发现的圆形 铜器,周围共镶嵌六十一块方形绿松磊。这不仅反映当时有着熟练的铸造披术,也 反浃当时露营麴熬豹镶嵌技来。 在二飘头遗址发现的铜爵中,有一件通高1 3 3 厘米,流长约5 厘米,含铜9 2 ,锡7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这个铜爵的制作技术比较复杂。根 舞铸痰寒爨,至多是嗣瓣浃莛铸袋黪。 夏代的玉器制造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器物有玉戈、玉刀、 玉圭、玉璨、玉板、玉锇、玉柄形器、玉铲形器等。当时制玉技术已相当成熟。据 吉代文献运载,夏 弋玉器缀著名,笼蔟是“夏爱民之骥”,被爱瞧疆为耩蓬珍宝,霹 与著名的“和氏壁”相提并论。 在韩非子十过篇中,有关于夏代漆器的记载: 惫谨天下,虞露爱之,作为食器,蘩山本螽露之,馥锯诊之透,渡漆墨英上, 输之于宫既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祥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 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国其内。 摄这段文字记载,中垂漆器起滠缀攀,在夏代以麓的尧爨时戆靛已经有了。据己盛 土的器物泉看,夏代的漆器,已经有了相当的发袋。 在纺织品中,比较贵重的是丝织品。据文献所记,夏代的丝织蕊已经很发达了,帝 王l 堡纪记了以下一段敝褰:“末喜好阑裂缯之声褥笑,桀为发缮裂之,以顺邋蒸意。” 缮就是丝织品。这个记裁虽属后邀传说,但却扶令颤i 面反映了夏代丝织晶豹情况。 管子辍藿甲也说:“昔者桀之时,女乐三千人无不服文绣衣裳者。”这些 “文绣衣裳”,也应是用丝织品刳成敬。夏代有丝织品这是可信鹃,但当时的丝织品 都是奴隶主贵族为满足其奢侈生活掰辜用静豪华爝晶。 回中国科学臃学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趴僵师二熙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 9 7 6 年4 期 9 从夏代的出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夏代的手工业生产所以有较大的发展,这是由于生产力不断进步的结果。同时 也反映出夏王朝建立后,当时的奴隶制度比较适合生产力的水平,因而社会生产有 较大的发展。 第二章考古发现的夏代乐器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先秦考古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华大地 上的史前遗存不断被发掘出来,丰富的考古资料为探索中华文化起源打下了一个坚 实的基础,为解开中国古代文化如何从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从涓涓细流汇成长 江大河的千古之谜铺平道路。而在出土的大量史前的遗物之中,乐器占据了相当的 比例,出土乐器的价值十分重大,它直接地反映出 当时的经济、文化、风俗、艺术、思想、生产工艺 水平、拥有人的社会地位等众多的复杂问题。据统 计,夏代出土乐器可分为5 类,共1 0 件。现将夏 代时期乐器的出土情况一简介及对比研究。 陶埙二里头文化的埙有两种形制。一种形如 鸡卵,顶有吹 孑l ,旁有一按 孔( 见左图) 。另一种纵截面呈菱形,顶有吹孔, 旁有一按孔( 如上图) 。 这种陶埙1 9 6 0 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 自1 9 6 0 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对该 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出土遗物丰 富,有大型宫殿建筑遗存。陶埙出自探方1 1 3 的第三层,属于二里头文化中期。 陶埙泥质,灰色,轮制,中空。通高6 5 ,腹径6 1 ,底径2 ,0 厘米。形似橄榄, 肩部有轮制的弦纹痕迹,底部有二次修正时的刀削痕。尖顶有吹口,口径0 7 0 8 厘米,腹部一侧有一音孔,孔径0 4 厘米。音孔似在作坯时用直棒戳出,故 孔周沿隆起。经测音,可发出两个乐音:c 2 - - 4 7 ,4 a 1 - - 4 0 音分。 鼓偃师二里头木鼓:属二里头文化二期。1 9 8 1 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五区 圪趟头村西北公坟旁第4 号墓中。该墓为一长方形土坑墓,墓有棺及椁,墓底铺 垫朱砂,棺木髹朱红色漆。此鼓体已朽,经查未见图片。仅从漆皮情况可看出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 9 6 5 年5 期 l o 第二章考古发现的夏代乐器 形状呈长筒形,束腰,鼓外壁髹朱红漆,长 约5 4 0 厘米。 铃二里头文化的铃有陶铃与铜制大 铃两种。陶铃,最早使用者是今江苏北部邳 县周围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男女巫师。后来 随大汶口文化的向西向南传布,传到今河南 郑州大河村、淅川下王岗与安徽蒙城尉迟寺 一带,被仰韶文化的某些类型所采用。后来在 龙山时代又为陶寺类型和湖北石家河文化 ( 图) 所采用,并在陶寺晚期创造了中国历史 上最早的金声乐器一种顶口齐平、截面呈 菱形的铜n d , 铃( 见右图) 。 偃师二里头1 1 号墓铜铃:属二里头四期,山西襄汾陶寺晚期铜铃 于1 9 8 4 年秋出土,随葬品丰富,有铃、爵、 兽面牌形器等铜器,戚、璧、圭、刀、柄 形器等玉器。铜铃出土时位于墓坑中部偏 西侧,外面有纺织物包裹的残片。铃舌位 于墓底中部略偏南的兽面铜牌与铜铃之 间。此铜铃铜质,铸制,通体锈甚。舞面 平,舞上有两个椭圆形穿孔,孔间有桥 形钮。通高7 7 厘米,口径7 o 一8 8 厘米。铃舌玉质,淡墨色,呈管状。通体 磨光,两端磨平。通长7 6 厘米,直径1 6 - - 2 0 厘米。 偃师二里头5 7 号墓铜铃:1 9 8 6 年出 土于偃师二里头六区5 7 号墓。该墓为二里 头四期的中型墓。出土时至少包裹两种织 物,其东侧近旁发现玉铃舌。此铃铜质, 铸制,通体绿锈。腔体正视呈梯形,舞面 及于口呈椭圆形,两面有梯形凸棱为边框, 一侧出扉。舞中有一长方形透孔,桥形小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 9 8 1 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 9 8 4 年l 期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刘林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1 9 6 5 年2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 9 8 4 年秋河南偃j ) r 6 - - 里头遗址发现的几座墓葬,考古1 9 8 4 年1 期 1 1 从夏代的 h 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钮横跨其上。通高8 5 厘米,口径7 8 8 9 厘米,壁厚0 2 厘米。玉铃舌乳白 色,圆管状,凹腰。下端周缘有撞击痕,通常5 7 厘米。 偃师二里头4 号墓铜铃:1 9 8 2 年出土于 偃师二里头九区中部东缘的4 号墓。墓葬年 代属二里头二期,铃出土时铃体用数层丝麻 纺物包裹,玉铃舌被置于铃腔内。铃、舌金 玉相配,可见在当时为极其珍贵的物品。铜 铃为青铜铸制,保存较完整。铃体上窄下宽, 略扁,横断面呈椭圆形。舞面中心有一横向 条形铸孔,舞面设一环形桥钮。铃体- n 有 扉棱,铃口饰一圈凸弦纹。通高6 3 厘米, 舞径5 8 厘米,口径8 8 厘米。铃舌玉质, 色泽暗绿。圆柱形,项略圆,底平,有一穿 孔,通高6 3 厘米,径1 8 2 8 厘米。 石磬已发表的二里头文化的特磬有东下冯磐与二里头磬。 偃师二里头石磬:属二里头文化三期,于1 9 7 5 年出土于遗址第六区第3 号 的一个坑内。该坑位于早期商代宫殿遗址北面约5 5 0 米,坑底铺朱砂。石磬出土 时置于坑内的东北角。此石磬由青石打制而成,虽经磨制,但所打制的凹面并未 磨平。磬体呈曲折形,股短鼓长。磬的鼓与股、各边角、倨勾都比较明显。通长 5 8 5 厘米,通高2 7 0 厘米,厚3 4 5 4 5 厘米,鼓上边3 3 3 厘米,鼓博1 3 5 厘米,股上边2 9 5 厘米,股博1 8 0 厘 米,倨孔径2 2 4 5 厘米,倨勾1 3 2 度。 经测音,音高为g 3 9 音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 9 8 7 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 9 9 2 年4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1 9 8 2 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九区发掘简报,考古1 9 8 5 年 1 2 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偃师二里头遗址新发现的铜器和玉器,考古1 9 7 6 年4 期 l2 第三章从夏代乐器看夏代艺术特征 夏县东下冯石磬:1 9 7 4 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遗址位于山西南部夏 石磬 ( 山西夏晏东下冯遗址) 县东下冯村北青龙河两岸合地上,正处在传说 中的“夏墟”范围内。出土于二里头文化东下 冯类型文化层,其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此石 磬用细质沙岩打制而成,未经磨琢,表面粗糙, 凹凸不平,留有大型石片疤。磬体似三角形, 股短厚,鼓狭长,两面凹凸不平。体扁而长大, 中间偏上有一悬孔,由两面钻透,孑l 左侧向上略斜,孔右侧渐向下斜,己粗具股、 鼓之别,底边微向上弧曲,右端略翘。磬长6 9 0 厘米,高2 7 0 厘米,宽5 5 厘 米,厚9 5 厘米,孔外径5 7 厘米,孔内径1 6 厘米。此石磬声音清脆,经测音, 其音高为4 c 1 。 夏县西下冯特磬:此磬青石质,较 为粗糙,有悬孔,系打制而成。与后期 的磬形相比,属不规则的类型。通长7 0 i 厘米,通高3 5 0 厘米,弧高4 5 厘米, 股上角9 0 ,股下角1 0 2 ,鼓上角1 3 0 , 鼓下角1 1 2 ,底长6 4 o 厘米,孔径2 0 厘 米,最厚5 5 厘米,最薄3 8 厘米。经测 音,音高为4 f 2 - i - 4 6 音分。 吹管乐器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 筲。筲是传说中伊耆氏时的乐器,礼 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篱,伊耆氏之乐也。”它是一种用芦苇编 排而成的吹管乐器。夏禹时的乐舞叫大夏,以衙伴奏,故又名夏筲。 第三章从夏代乐器看夏代艺术特征 漫长的原始社会的艺术,一般地说,都是处于一种混沌未分状态的艺术,没 有获得分门别类的发展。这种混合状态,主要表现为各种艺术的独立形式和类别, 象语言艺术的文学、表演艺术的音乐、舞蹈,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书法等 均尚未形成,存在着的是种种艺术综合体。人类早期的这种艺术的原始混合现象, 不只出现于中华艺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而是整个人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北京:文物出版社,1 9 8 8 年版 1 3 从夏代的出土乐器看夏代艺术的特征 遍存在的现象。而考察夏代艺术的发展的一个基本研究视角,便是描述夏代艺术 风格特征是如何随着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具自己独有的历史风貌。 夏代的艺术特征指的是夏代艺术品在风格、功用、政治地位、信仰、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标志和代表。那么,夏艺术代表了什么? 它是一个时代体现的标志和符 号。夏代艺术体现着一个渐变过程,它是新旧艺术风格的交融。 3 1 原始崇拜n s l 乐的渐变 原始崇拜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为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 式。原始巫术礼仪活动的成熟形式,便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的意义是:它的亲 属( 源出于北美印第安人奥斯布民族方言t o t e m ) 。它表示的是原始人和某种形 象息息相关的关系。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 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 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 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 祖先。图腾崇拜起着禁忌、约束作用。原始人相信自己与图腾的血缘关系,自觉 保护和维护图腾作为“族徵”的神圣性。图腾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中起着重要 作用。它完全糅合在这个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如火如茶, 如醉如狂,虔诚而野蛮,热烈而严谨。图腾不仅意味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更意 味着对自己及氏族祖先来源的解释。除了祈求人口的繁多茂盛之外,从图腾动物 那里获得神奇的能力或特性,可以通过图腾祭祀以及刻画图腾柱、图腾礼器等形 式一代又一代地继承下来。巫术和咒语等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人们相信灵魂 可以永存。灵验的巫术可以驱除厉鬼对亡者灵魂的侵扰,而图腾,不仅保护亡者 的灵魂,更给生者以祝福和保护。 礼乐文化的建构经过以巫术宗教性为主向以人文性为主的过渡、发展。礼、 乐这对范畴,源于巫术宗教中的祭祀仪式。礼乐一体化,“礼”中有“乐”,“乐” 中有“礼”,巫术时代就已如此。巫术、宗教、礼仪、征伐等均有乐相伴,形成 相应的用乐规范和等级制。祭典歌舞伴随着整个仪式进行。礼包括一整套以血亲 家长制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统治法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和礼仪、仪式。巫 术文化时代,“礼”表现人对神的崇拜敬仰,以求“神人以和”,消除灾难,获得 幸福,后发展成为规范宗法等级制度。“礼”从人、神沟通的宗教仪式推广到人 际交流的礼仪,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夏代是我国的第一个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它的变迁不 第三章从夏代乐器看夏代艺术特征 仅是制度上的变化,更深刻的是文化艺术上的变革。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夏代 的艺术由原始巫术崇拜的文化向人文性的礼乐文化渐变和发展。不是说原始崇拜 随着社会的变化在逐渐消失,而是重心逐渐倾向于礼乐文化,也就是说,原始崇 拜在一定的范围内一定的时期还将长期存在。这表现在审美上,就是“以神为主” 到“神人并重”再到“以人为主”的转变。 在纹饰上,出土的偃师二里头陶埙,肩部有轮制的弦纹痕迹;偃师二里头的 4 号墓铜铃,铃口饰的一圈凸弦纹;在二里 头文化中,出土了一些陶器,其中有些陶片 上刻有双身龙纹( 如下图) 。这些与陶寺网 纹铜铃( 见右图) 等先夏原始文化相比,在 艺术风格上具有了一种继承关系。 二里头陶片的龙纹有两种:一种为带爪 龙,虽然首尾不全,但是仍然可以 看到龙首上伸,巨目侧视,躯身左 曲右盘,蜿蜒上行。背起脊如鳍, 趾爪俱全,由于是侧行,仅露一足。 另一种是一首二身龙,龙头近圆形, 吻短而尖,眼做目字形,额上有菱 形。龙身似蛇,满饰链状鳞纹,可 能是菱形鳞纹的简化或雏形。值得注意的是,龙纹上部还可见到一只四肢向上仰 卧的小兔,这表明该陶器的完整纹饰是由多种动物组合而成的。 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 成的。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华夏氏族( 太平御览,九二九卷引归藏) 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龙的形象经过无数次的具象、抽象的综合过程,早已艺术化了,成为灌注了主体 的审美情感,凝聚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审美理想的象征符号。龙象征着蓬勃 奋发、催换新生、刚强优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的艺术符号。它所表现的文化 现象,充分地显示出原始图腾崇拜对审美意识的强烈影响。它既是宗教文化的积 淀,也是审美创造的结果。 每个民族,每个氏族,每个部落,他们的每一种图腾都有一段神奇传说。神 话艺术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佛教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 2025版中介佣金协议书正规范本
- 2025版出纳责任担保协议书
- 2025合格柴油购销合同
- 材料采购与管理中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 高层建筑桩基设计中岩溶土层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2024年四川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2024年重庆开州区教育事业单位定向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旅馆从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 面向学生能力培养的通信原理教学方法探索
- 001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版) 第一章
- GB/T 9728-2007化学试剂硫酸盐测定通用方法
- GB/T 2992.1-2011耐火砖形状尺寸第1部分:通用砖
-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课件 【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 中医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 三年级上册数学试卷-第一单元 混合运算 北师大版 (含答案)
- 教学课件-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第二版)
- 实习证明模板(两种格式)
- ISO 31000-2018 风险管理标准-中文版
- 职能部门督导检查记录表
- 滨海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改建工程环评报告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