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人地关系与清代直隶农村民生状况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中国传统小农社会的百姓生活是紧紧围绕人口和土地的关系展开的。民 生状况受人地关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制约,并随着农业生产变化而 改变。清入关,政府用政治和军事的手段强行圈地,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百姓地权发生变化,颠沛流离,生活困苦。康熙中叶圈地运动基本停止,社 会生产生活秩序趋于安定,直隶人1 3 和土地开发进入稳定的互动增长期。由 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大于耕地面积的扩张速度,直隶地区人均耕地占有量呈逐 年下降的趋势,并在道光、威丰年间出现一定程度的“人口压力”。大量土地 的开发使得耕地面积增加,缓解了这种“人口压力”,使之没有成为严重的人 口危机,使得直隶地区在传统农作物占主体,高产作物未普及,粮食亩产量 变化不大的情况f ,粮食总量增加,从而大量新增人口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状态。而在人地互动增长过程中,灾荒给民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造 成百姓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产生相对“人口压力”的重要根源。政府通过 鼓励和保护小民的土地开发,扶植小农经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施荒政, 在平衡人口与土地关系,缓解日益突出的“人1 3 压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 作用。 关键词:清代;直隶;人地关系:民生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i d j t i o np e o p l e sl i f ei n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g r i c u l t u r a ls o c i e t yi s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t o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l a n d t h en a t u r a l a n d s o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r e l a t i o nr e s t r i c t 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s t a t et h a t c h a n g e s w i t h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p r o d u c t i o nc h a n g i n g a f t e rq i n ge n t e r i n g t h es h a r l h a l p a s s ,t h e g o v e r n m e n tu s e d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m i l i t a r ym e a n st or e d i s t r i b u t et h el a n ds ot h a tt h e o w n e r s h i p o fc o m m o n p e o p l e 2 sl a n dc h a n g e d ,w h i c h l e dt ot h e m d r i f t i n gf r o mp l a c e t o p l a c ea n dl i f eb e i n gi np r i v a t i o n i nt h em i d d l ep e r i o d o fk a n gx i s r u l i n g ,t h e m o v e m e n to fe n c l o s u r e sh a ds t o p p e db a s i c a l l y , s ot h eo r d e ro fs o c i a l p r o d u c t i o n t e n d e dt o w a r d s b e i n gs t a b l e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l a n dh a d b e e n i n c r e a s i n g i n t e r d y n a m i c a l l y 。b e c a u s et h es p e e do fp o p u l a t i o n 。sg r o w t h i sg r e a t e rt h a nt h a to ft h e c u l t i v a t e da r e a se x p a n s i o n ,t h eo c c u p a n c yv o l u m eo f t h ec u l t i v a t e dl a n dp e rp e o p l e a t z h i l id i s t r i c td e c r e a s e dy e a rb yy e a ra n d p o p u l a t i o np r e s s u r e ”t oac e r t a i nd e g r e e a p p e a r e di nt h ep e r i o do fd a o g u a n ga n dx i a n f e n g sr u l i n g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l a r g ea m o u n to f l a n dm a d et h ec u l t i v a t e da r e ai n c r e a s e 。w h i c hh a da l l e v i a t e dt h ek i n d o f ”p o p u l a t i o np r e s s u r e “,i n s t e a do fb e c o m i n gs e r i o u sp o p u l a t i o nc r i s i s ,a n dw h i c h m a d et h et o t a la m o u n to fg r a i n si n c r e a s ei nz h i l id i s t r i c tu n d e rt h es i t u a t i o nt h a t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r o p sw a si nd o m i n a t i o n ,t h eh i g h y i e l dc r o p sh a dn o tb e e np o p u l a r i z e d , a n dt h eg r a i n so fp e rm t l sy i e l dd i dn o tc h a n g em u c h ,s oal a r g ea m o u n to f n e w l y i n c r e a s e dp o p u l a t i o nc o u l d m a i n t a i nt h eb a s i cl i f es t a t e d u r i n gt h ep r o c e s s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f a m i n eb r o u g h tt h e s e r i o u sn e g a t i v ee f f e c tt op e o p l e s l i v e l i h o o d ,a n di tw a st h ek e y r e a s o nt h a tt h ec o m m o n p e o p l ew a si np r i v a t i o n ,t h e y d r i f t e da b o u t ,a n dt h er e l a t i v e ”p o p u l a t i o np r e s s u r e ”t u r n e du p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f o s t e r e ds m a l l - s c a l ep e a s a n te c o n o m yt h r o u g h e n c o u r a g i n ga n dp r o t e c t i n gt h el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p e a s a n t s ,i m p r o v e dt h ew o r k i n gc o n d i t i o n s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 t o o ks t e p st or e l i e v et h ef a m i n e ,w h i c hp l a y e dak e yr o l ei nb a l a n c i n gt h e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p o p u l a t i o na n d l a n da n d a l l e v i a t i n g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 ”p o p u l a t i o n p r e s s u r e ” k e yw o r d s :q i n gd y n a s t y ;z h i l i ;t h e 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p o p u l a t i o n a n dl a n d l i v e l i h o d d u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缸日期:蔷圃壬! 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吆翅 日期:矗型: 电话: 邮编: 引言 民生问题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题。按照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民生就是人民生活, 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因此,可以说,民生就是特定历史阶段, 特定地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谋生手段、社会分配、经济活动。民生问题一直倍受 人类社会关注,不管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还是资本主义民主社会,这个问题都是社 会统治的核心之一,因为民生状况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中国传统社会是小农 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农”是百姓生活的保障。“农”,即人在自然环境下作用于 土地的活动,包括对土地的占有,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对土地生产条件的改善, 对土地产出的分配及国家的土地政策等等,构成了农业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内容。在 农业生产的诸多活动中,体现出人与土地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双重关系。在中国传统 的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的这种两重属性及其变化运动是影响民生状况的最关键因素。 本文选取清代直隶地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的两重属性及其变化运动的视 角,以人地关系与民生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围绕人口与土地资源的互动关系来分 析直隶农村民生状况,主要出于如下考虑。 直隶地区为清王朝政治统治直辖区,京畿重地,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王朝的 统治对该区的人地关系与民生状况影响最大。从生态经济角度看,直隶范围大致包 括今河北省、北京市部分地区以及天津市,这一地区为华北平原典型的早地生态经 济区,作为华北地方史研究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本文考察的时间范围为清初至 1 8 6 0 年天津开埠。这主要考虑天津开埠以后,外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给直隶地区传统 的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因素。比如粮食的外运、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工矿企业的 兴起,对民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是在本文所要考察的传统农业经济区的人 地关系与民生问题范围之外的。而从目前现代化建设趋势来看,城市化与非农化对 农村人口与土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流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三农”问题已经 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政策头号关注的问题。本文期以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 系为主线,从直隶地区的个案,对清代人口生存状况进行考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 借鉴。 学术界在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对民生问题就已经关注。赵泽生河北平乡的民变 及其社会背景( 东方杂志,1 9 3 5 年,第3 2 卷,第1 0 号,页1 2 9 。) 阐述了在入 口压力下,由于错误的统治政策堵塞了平乡百姓的谋生出路而导致民变。许涤新农 村破产中底农民的生计问题( 东方杂志,1 9 3 5 年,第3 2 卷,第1 号。) 侧重考察 两极分化下的农民失业、离地、饥饿、死亡等现象。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 。孙中山选集 ,下卷,北京t 人民出版杜1 9 5 6 年,七六五页 】 口压迫问题f 中国近代史论丛,台北:正中书局,民国4 7 年3 月,第2 辑,第 2 册。) 认为人口过剩与社会分化造成社会矛盾的蓄积,产生了社会动乱。这一时期 的民生问题研究多侧重社会分配不公,剥削与压迫下民生的状况。随着国内地方史 研究的兴起,地方民生问题也被纳入到这一研究领域。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有关清 代华北地区民生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关人口流动问题的研究有:陈喜 波清代冀东地区移民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2 5 ) 综合考察了 直隶东部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状况并简单分析了移民的原因。另外关于直隶民生状 况恶化下的移民多散见于各著述中,如葛剑雄等编著的简明中国移民史(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 ,路遇、滕泽之著中国人口通史( 济南:山东人民出 版社,2 0 0 0 年。) ,田方等著中国移民史略( 北京;知识出版社,1 9 8 6 年。) ,都 以简略的笔墨对华北包括直隶在内的移民状况作了描述。行龙近代华北农村人口 消长及其流动一兼评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 历史研究,2 0 0 0 4 ) 将人口 压力与人口流动结合起来分析,认为清代华北人口大量向边疆地区迁移的动力是谋 求基本的生存条件。这种迁移表明,近代华北地区已承受着严重的人口压力。马汝 珩、成崇德康乾时期人口流动与长城边外开发兼论避署山庄兴建的社会条件 ( 清史研究,1 9 9 3 2 ) 则侧重人口流动与边疆开发的研究。流动人口的研究侧重人 口流动的状况、影响的考察,而对其的原因分析不足,很少把人口流动与民生状况 结合起来具体分析。有关农村经济问题有: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0 年。) ,该书运用的调查材料可靠,理论性强,是研究华北 地区民生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以探讨华北农村经济转型为目标,考察了清代华北 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商品化、以及小农经济分化等问题。作者认为在人 口压力作用下,华北农村经济发生“内卷化”,由于不断投入农村过剩劳动力,使得 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农村经济限于停滞,只能是“没有发展的增长”。黄著虽然从生 产力与阶级分化两方面来探讨经济转型,但更侧重生产力方面的因素。近年来冒内 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以徐浩与行龙为代表。行龙近代华北农村人口消长及 其流动一兼评黄宗智“没有发展的增长”说( 历史研究,2 0 0 0 4 ) 一文重在农业 经济总量分析不赞同黄宗智以劳动生产率为标准衡量农业发展,认为近代以来经 济农作物种植扩大、亦农亦商普遍趋向、以副补农普遍存在带来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而徐浩清代华北农村人口与土地状况的考察、论清代华北农业的粗放经营( 清 史研究,1 9 9 9 2 。2 0 0 0 1 ) 从探讨华北农业经济贫困的原因入手。认为在此地区人地 矛盾不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农业的粗放经营造成了华北农村的贫困,而非人口压力 所致。学者们探讨农业生产力的前提是入口压力的存在。而入口压力与农业生产力 是紧密相关的。对这两者的标准界定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至于华北( 直隶) 农业是否有发展,其如何对农村生活产生影响,还需要作进一步讨论。有关农民生 活状况及原因分析有;杨中强简述“康乾盛世”时期直隶农民的遭遇和反抗( 河 北师范大学学报,1 9 8 4 4 ) 认为八旗圈地带来的农民失地与身份的转变以及地租剥 削导致广大农民悲惨遭遇。宋国强清初圈地刍议( 满族研究,1 9 8 9 4 ) ,秦佩珩 2 清代前期圈地问题阐释( 中州学刊,1 9 8 2 3 ) 等与此观点类似,多强调圈地带 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农民生活状况恶化。这些研究对了解圈地下的农民生活状况帮助 很大,但这种探究只是历史事实的一种描述,对地权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不足。徐 浩清代华北农村封建剥削和农户工副业生产状况分析( 社会科学战线,1 9 9 9 5 ) 从生产关系层面考察,认为生产效益低下及沉重的封建剥削使得农业和工副业总收 入也仅处于完租水平。清代华北农民生活消费的考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1 9 9 9 1 ) 认为清代华北农村较单一的农业生产力结构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使农民生活 极端贫困,因此日常生活苦行占主导地位,灾荒年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学者们认同 的是华北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对其原因分析主要从农业生产力不足和 社会分配不公两方面展开,但各自论述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农村经济生活受土地 生产力、人口状况、产品分配、政治统治、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综合影响。因此产生 农村贫困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有关灾荒问题的研究有:人们实际上是生 活在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生态系统内,除人口、土地、产品分配等因素影响民生 外,灾荒的影响有时会更重要。其往往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引发民生恶化 的催化剂。对有关崮隶地区灾荒的研究,所见的有李达三唐代以来河北境内水旱 灾情考略( 河北学刊,1 9 8 2 2 ) ,以及有关李文海、夏明方、赵矢元等对“丁戊奇 荒”的论述,这些研究多从灾荒史的角度探讨灾荒发生状况、成因及影响。黄宗智 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第三章“生态环境”只是作为全书的一个写作背 景,作者没有细致地考察灾荒与民生状况的关系。 总的看,学术界在围绕人地关系对民生状况进行分析的成果不足,只是对民生 的相关问题作专题性探讨,缺乏对影响宜隶民生问题相关因素的整体把握,同时对 某些相关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也是本文尝试完善之处。本文在探讨民生状况 的基础上,侧重各种制约因素与民生问题关系的分析,围绕人口与土地关系在社 会与自然环境下对民生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章、清入关与直隶民生 一、圈地对直隶民生的巨大冲击 1 6 4 4 年,清入关,拉开了统治全国的序幕。为安置东来的满洲贵族、八旗兵丁, 同时出于拱卫京师的军事考虑,于是入关伊始,清王朝便在童隶( 清代改明代北直 隶为直隶) 地区大肆圈占土地,从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匹f 年,持续近半个世纪,而 且范围逐步扩大,“三百里内不足,则远及五百里无主之地。”o 圈地的发生改变了明 末直隶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对直隶民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四年,这一期间虽有圈地禁令的下发,但圈地从未真正 停止过,而且圈地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据此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圈占无主荒地期、 圈占有主田地期。 ( 一) 圈占无主荒地期 这一圈地过程主要发生在顺治元年、二年。清军入关,紧接着就同农民军余部 及南明政权展开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斗争。在后方京畿,一方面需要安置“从龙入关” 的大批贵族、兵丁及其家属,另一方面,又不能立即剥夺小民的土地,动摇民心。 出于两方面考虑,清统治集团堂而皇之地将无主荒地作为首圈的对象。顺治元年十 二月己未,顺天巡按柳寅东疏陈“圈地宜满汉分界”之五便,其后十八天,福临便 “谕户部:我朝建都燕京,期于久远,凡近京各州县民人无主荒田及明国皇亲、驸 马、公、侯、侗、太监等死于寇乱者无主田地甚多,尔部可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 或本主已死而子弟存者,量口给予,其余田地,尽行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 等。”o 这一诏令开启了大范围圈占无主良田的运动。次年九月,圈地范围逐渐扩及 河间、滦州,遵化等府州县,“凡无主之地,查明给予八旗下耕种。” 这两次圈地主 要对象为明末皇亲、贵族、太监及其他无主之地,这主要是明末京师上层统治者的 七地。而政权易主,首先要对这部分土地进行接管。 ( 二) 圈占有主田地期 对有主田地的圈占,实际上是对平民百姓( 包括中小她主、自耕农) 土地的侵 夺。随着源源不断的东来兵丁的到来,京畿附近的前明贵族占有地已经不敷,于是 小农土地便成为圈占对象。顺治四年一月。“户部奏请:去年八旗圈地止i 一面,内 薄地甚多,以致秋成歉收。今东来满洲又无地耕种,若以远处府州县屯卫勋戚等地 。“吏科给事中向玉轩题如辅地圈按将尽民众失业茜不忍育摹本”,顺治三年二月- t z l j ,清代档案史料丛t 1 1 1 1 第四辑,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墒,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五十三页 o 蒲世桓实录。卷十二二顺治元年十- , 9 丁丑条。 4 滑世枫实录卷二十,顺治二二年九月甲子条 4 拨给,又恐收获时,孤贫佃户无力运送,应f 近京府州县内,不论有主无主地土, 拨换去年所圈薄地,并给今年东来满洲。”。此次圈地明令涉及圈占小民有主土地, 不仅为了安置多余的东来兵丁,同时将小民之沃土与前圈瘠地兑换,可见其掠夺的 野蛮性。其后陆续东来的八旗官贵、兵丁虽然没有得到政府明令的政策性土地安排, 但对小民田地的自行圈占却没有停止过,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四年。其间圈占小民 原有地和后来自垦地,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顺、康二帝几次诏令( 顺治八年,十 年,康熙八年) ,“圈占民间房地,永行停止。”。然而政府必须满足东来人员对土地 的需求,因此这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表态。随着八旗兵丁生活安定下来,社会经济 秩序也基本稳定。为了保持现有的社会秩序,防止八旗兵丁私占民地成为惯例,于 是康熙二十四年。“上谕大学士等:凡民间开垦田亩,若圈于旗下,恐致病民,嗣后 永不许圈。” 延续四十几年的圈地运动,经过了由圈占以明末皇亲贵戚为主的无主土地到圈 占小民田地的转变。这一转变是清王朝统治者掌握的近京土地量的有限性与东来八 旗贵族兵丁数量不协调的必然结果。这种养“人”之法却成了“病”民之因。最主 要在于大片良田被圈占,使得广大小民失去生活的资源,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严 重破坏了直隶地区农业生产。依据畿辅通志所提供的数字,仅顺治一、二、四 年三次圈地,所圈地亩约计1 6 4 ,3 2 2 顷,其中包括八旗王公宗室分拨庄田1 ,3 3 8 顷4 1 卤,内务府管官庄1 2 ,7 8 8 顷,及各旗官兵分拨庄田1 3 8 ,1 9 5 顷6 0 亩。加上其后对 民她的圈占及近京百姓投地,约计3 0 万顷左右 ,而清初额内额外共地6 3 ,7 0 7 1 顷 9 7 亩8 分,占去4 7 多。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圈占,“直隶九府内,除广平、大 名二府远处京南,均无旗庄坐落,毋庸置议外,其余七府所辖有旗庄坐落者,共计 七十七州县卫。”o 官庄旗地布满直隶各府州县,绝大部分民地被圈,如雄县原额民 地4 ,4 0 5 顷7 6 亩,清初八旗圈占带投充共计3 ,6 7 5 顷。 圈占4 5 强。满城县“自圈 丈给屯以后,田存版图者仅十之一”, 良乡“邑中大地圈给京旗,存剩十不及一,” 而所剩地亩土质很差。据载,乐亭“滨河临海,凡有沃壤,尽圈于旗。属民者,不 过十分之二,率皆水洼沙坨,”o 而其所属永平府及顺天、保定、宣化、河间、天滓 等府,“膏腴之地,多被旗圈,所剩之田,非山冈水洼,即沙碱瘠薄,小民零星承种, 鲜有田连阡陌之家。”o 基于这种生产条件,多数百姓遭失地之苦,存地亩者又耕其 无以济生。谋生无路,或投充旗下,或坐佃旗地,更苦者流离失所,“非委身于沟壑, o 清世租实录,卷三十,顺治四年一月辛亥条。 o 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康熙八年六月戊寅条。 o 清圣祖实录卷一二o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戊戌条。 。光绪黛辅通志,卷九十五,经政略旗租,页- - jr , 九一三八九三。 o 见刘家驹清朝初期的八旗圈地,( 台湾) 文史哲出版社,民国五十三年初版,六十七年再版,页一三一。 。光绪畿辅通志,卷九十四,经政一田赋,页- - a 四二三八四三。 o 八旗通志初集卷十八土田志一,第三二三页。 o 雄县志新志,民国十八年铅印本法制略赋役篇田赋。 o 乾隆满城县志,卷五,田赋。 o 光绪良乡县志,卷三,赋役志 o 光绪乐亭县志卷二十二,食货志上赋役,页十。 o 孙嘉淦孙文定公赛疏,卷八。蠲免事宣疏”。 5 则走险于绿林”。o 同时被圈占良田也未尽地力之教。由于清初战事未平,八旗兵丁 征调频繁,所受地亩也未悉心耕种,“致失耕种之业,往往地土旷废。”国而许多民地 被抢占,非用于农业生产,而是“以备畋猪放鹰往来下营之所”。这样,一方面, 广大汉民的良田被圈占,失去衣食之资,颠沛流离,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削弱;另 一方面,八旗官兵等落后的生产意识使得千万亩良田未能发挥其“养”人之功效。 不难看出,圈地这种靠政治和军事暴力而进行的土地占有运动完全打破了明末 直隶地区土地经济关系,直接造成农业生产严蘑破坏,广大百姓生活困苦。 二、圈地与地权变化 ( 一) 拨补形成了直隶地区小农土地所有权的空间性转移 拨补实为以远地换近地,对小民缺失土地作空间性补偿的一种方法。在圈占无 主田地期间已实行拨补政策。顺治二年二月“令户部传谕各州县有司,凡民间房产 有为满占兑换他处者,俱视田产美恶,速行补给,”锄其后,顺治四年明令圈占有主 地土,同时规定:“其放圈之民,于满洲未圈卅【县内,查屯卫等地拨补。”o 近京州县 小民要到远及百里甚至千里外去寻地、耕地或收租。这样,一方面空间上的距离增 大了拨补地的投入成本,加重了征租的困难;另一方面在汉人内部形成了新的租佃 关系。更有“小民之本业已圈,拨补于其他州县。远者干余里,近亦七、八百里, 往来征取地租,行旅已自告艰,乃尚有征租不起,逐岁淹留,异乡流离,不可胜计。” 。由于空间上的阻隔,承种佃户往往不按规则办事,逋欠地租,欺瞒受补之民,形成 复杂的租佃关系,其“视拨地为已业,或待完课而租银不给;或认租而屡年不清; 甚至劣矜地棍,或私为典卖,或伙同霸占;彼此讦讼,往复不休。”o “遇佃种不偿, 则额赋无出。其佃地所属州县,因钱粮考成无涉,不为催租,”这样使得“受补之地 多有积逋,官民俱累。” 良乡百姓“不知往返盘费不赀,定民且未必应手而与也。 迟延日久,地租未全,而耗费尽矣,空手回里,又惧催科限严,沿门称贷,或典妻 鬻子,卖身旗下也。”可见,往返征租确是得不偿失。鉴于此,康熙二十三年,定 民地被圈拨补之例:“顺天等府民地拨给旗下者将别州县卫所额外开垦官屯等地补 还,其应输粮考成之责归受补州县,征比之事委被拨州县。” 于是受补百姓免受迁 徙之苦,而居住原地佃种旗人土地,民困稍苏。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土地所有权的空间转移十分有限,被圈之氏不是都能获得 。“顺天巡按黄徽胤为砑兔被圈地之民三年赋税事揭帖”,厩治三年四月初五日,清代档案史辩丛墒,第四辑,教 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 9 7 9 年。第五十五页。 o 清世祖实录,巷八十,顺治十一年一月乙卯条。 o 滑世祖实录。卷五十三,顺泊八年二月丙午条 o 清世祖实录誊十四,顺治= 年= 月己束条 o 湃世裉实录卷三十。颓治四年一月辛亥条。 4 乾隆东安县忐卷卜九,艺空 “康熙九年给摹中赵之符殊剥船苦累疏”,页三 兰。 赢庆t 蜜肃县志,卷三,( 赋投謇折) “都寨院右副都撙使郭瀑定代征拨补租锻成倒奏折”,页十六十九页。 4 光堵t 辅通志,卷一百九卜一,宦绩九柯愿传,页三叶。 。光绪凫乡县志 ,糟八艺文 “苏之屏民癯议”页三十三 o 光绪矗辅通恚,卷九十五经政二旗租) t 页三八八= 6 拨补地,圈占地数量总是大于拨补地。如清苑县顺治三年至十四年屡次圈占地约计 3 5 2 8 顷2 9 亩,而拨补地( 分上、中、下三等) 约2 2 0 3 顷5 3 亩,实缺1 3 2 4 顷7 6 亩。d 唐县顺治四年圈去大地8 0 1 顷,而拨补地上中下三等地约计4 1 2 顷3 3 亩,按 实际地卣数计,实缺3 8 8 顷6 7 亩,如果统折上地,那么相差会更大。新城被圈地亩 为8 1 1 0 2 日( 晌) ,乐陵县与庆云县共补还7 5 0 1 4 日( 晌) ,还欠应升科地6 0 8 8 日( 晌) 。 回拨补地数不敷意味着很大部分无辜小民地权被夺,失去衣食之资,“出无可耕之田, 入无可栖之室,”愁苦难言。回况且,有些受补地只是名义上的,拨补地亩根本无法 确认。如民国望都县志载“被占者不毙于圈占,而毙于拨补也。即如庆邑所拨 真定卫地,并不知坐于何处,其簿上四至,竞有以鸡犬、驴羊、春分、秋水不堪字 样填写塞责”,o 此种情形无异于未受拨补。 ( 二) 新的土地占有关系形成 八旗圈地部分地改变了明末直隶地区土地占有者身份,形成以八旗王公贵族、 八旗兵丁和汉族百姓为土地所有者的新的土地占有格局。八旗王公、贵族的土地占 有为大七地占有关系,二| 二地占有量较大。仅园每所最低土地限量要在6 0 亩,半庄每 所最低土地限量在2 4 0 亩,而大庄每所最高在7 2 0 亩。o 这种大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 到清王朝灭亡。其土地占有性质与明末官贵土地兼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八旗官庄内 的租佃关系具有较强的奴役性。而八旗兵丁土地所有制则是小土地所有制,占圈占 土地的绝大部分( 仅顺治年间三次圈占分拨地八旗兵丁占地在绝大多数,包括此 后陆续圈占) 。凡分给东来兵丁均计口给田三十六亩,o 这是很典型的分散小农土地 所有制。但是,八旗兵丁所获地亩为口粮之资,所有制性质与发达的自耕农土地所 有制有别。八旗兵丁多不生产,尤其清初社会秩序未定,八旗兵多出征,且带壮丁 作随从,很少从事农业生产,因而“虽将民田圈给旗人,但仍系民人输租自种其地, 旗人坐取其租”。 这种以小土地租佃关系为主要经营方式的土地制度是十分脆弱的, 至八旗生计出现问题,这种旗人小土地所有制便随之瓦解了。 另外,部分汉族地主投充也带来了土地所有权变化。投充,本来是官府针对广 大失地贫民,“念其困苦饥寒,多致失所,至有盗窃为乱”,回允许自愿投充。而有些 地主怕房地被圈而置换不确定的拨补地,同时为了获取靠山,免除赋役t 故带地投 充到旗下为奴,充当庄头。尽管在法律上是奴仆身份,但据其投充的资本,也取得 了低于满人却高于汉人的社会地位。于是出现汉人“不论贫富,相率投充” 的局面。 o 鬓修清苑县志,民圈二十三年铅印卷二赋税田赋 o 庸县新志康熙十一年付梓卷十一,田户志 “顺天巡接曹叶h 题乐、庆县拨朴新城被疆地系久荒请豁钱粮事本”t 顺治六年十月十三日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第1 ,i | 糍,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螭中华书局- ) l 七九年第六 r 贞 “靖敬性“委搬胤被嘲之民三年赋税事揭帖”。顺冶三年四月韧五日,清代档案史料丛嫡第四辑,故富博物院明 滑档案部腩,中华带局。一九七九年第五十五员 o 民国望都县志卷四财政 页十。 o 以上散宇见光绪毫辅通志 ,卷九十五经政二旗租 o 后改为三十亩,见( 皇朝经世文嫡,卷三一,户政,姚文燮“圈占记” 4 孙蒜潦孙文定公赛疏) 誊四,页兰十兰页 ot 清世祖实录卷十五,顾治二年四月癸亥条 o ( 清世祖实录眷三十一,顺治四年三月己b 条 7 这样部分汉族的土地所有权变成了旗人的土地所有权。这种删权的变化没有根本影 响投充的汉族地主土地所有者的生活状况,只是在法律上使之i 降为奴仆地位。然而 尽管投充地亩为数不少。( 约为三万顷,其中包括直隶以外部分地区投充酌土地) , 但由其引发的诸如减少国课,仗势扰民等问题,使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带地投充者 进行限制。顺治二年,规定“力能自给者不准”投充留。四年,下令停止投充,土地 所有权转移受到了一定限制。 本章结语:清朝入关,为了解决八旗官贵、兵丁的生活问题,政府用政治和军 事韵力量强行征用汉族小民土地,进行再分配,为东来人员提供生活来源。这种由 瞬地而引发的占地,拨地与换地运动严重破坏了直隶地区正常的经济关系,剥夺了 小民的土地所有权,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无序的骚扰自然难免,而最根 本的是土地再分配导致的地权变化。土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拥有地权与 否直接关系着土地收入的多少。因此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土地占有权是民生的根本 保障,是影响民生好坏的关键因素。圈地带来的地权变化,一方面是对失地百姓进 行拨补而产生的地权空间性转移,一方面是圈地形成了八旗官贵大地所有制和八 旗兵丁中小土地所有制。地权的空间性转移只不过是对失地小民的空间性补偿,而 八旗贵族、官兵的土地占有则完全是依靠政治力量掠夺汉族百姓土地所致。圈地断 断续续进行,地权极不稳定。“俄而此县报圈地矣,俄而彼县又报圈地矣”o 。“圈拨 民间田房,屡经停止,迩来有因旗下退出荒地,复圈接壤民地者”,回“以致百姓失 业,穷困逃散,且不敢视田为恒产,多致荒废”。回地权的变化使得广大汉族百姓流 离失所、困苦不堪,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冲击。 1 秦佩珩清代前期豳地问题阚释中州学刊 9 8 2 3 。清世祖实录,巷f 五,顾治二年三月戊申条。 4 乾隆武清县志。民嗣二十八年翻印章奏请还新圈地亩琉) o 八旗通忠初集,卷十八t 田恚1 页十三十四。 。钦定授时通考,赘十二,页= 十六。 8 第二章、人口、耕地与直隶民生 、人口与耕地数量的考察 ( 一) 人地关系的互动 当社会秩序稳定f 来,在政府的倡导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入口也随 之增长,这是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规律。清初直隶尽管战事已平,但是持续的圈地 使社会终难稳定下来。自然,社会生产与人口生产要受到很大的阻碍。康熙二十四 年圈地基本停止,社会上的零星圈占也不足以影响社会稳定的大趋势。而此时全国 战事也基本平息,直隶地区进入内部、外部稳定的发展时期,而这也意味着人口进 入较为稳定的增长期。 清初直隶人口较为特殊一点是人口基数大。明末农民战争及清军入关,尽管造 成直隶乃至全国许多省区的人口减少,但不同的是清入关使得直隶人口获得了大量 补充。即满洲贵族将东j b 八旗兵丁、家属、奴仆等几乎全部带入关内。这些“从龙 入关”者多分布在直隶的环京一带,f 如姚文燮言,“本朝八旗劲旅,带甲数百万, 制于京畿四百尾”。这里所记入关人口只是个概数。根据路遇、滕泽之的推算,仅 顺治四年前入关者就有1 9 2 万口,这些人口加上直隶原有的遗民7 0 0 多万,计9 0 0 多万。国这个数字与清末的2 6 ,7 2 1 ,3 5 3 锄相差很大,直隶人口在两个半世纪以近4 1 9 的年增长率增长,也不算高,主要原因是清初直隶人口基数大。 本节所要考察的人口、耕地状况的时间断限上起康熙中叶,这时期正是人口 稳定增长并加速的时期,而大致止于天津开埠前。考察这一段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状 况是基于直隶地区社会经济状况未有内部、外部的大变化,人口增长基本处于自然 增长与机械增长状态,受外部因素影响不大。此时期的人口增长是与土地开发并举 的人口与耕地增长在互动中进行。 真隶地区耕地面积的扩大是在清初复垦原有耕地及对口外开发基础上展开的。 耕地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相辅相成呈互动式发展态势,这一态势贯穿清王朝统治 始终。人口的增多必然推动耕地面积的扩大,而耕地面积的扩大也意味着能养活更 多的人口,在这一互动发展过程中,国家的政策导向起了关键作用。 清初直隶社会经济尚未进入稳定时期,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已经进行,包括安排 o 疑朝经世文编,鸯三一户政,姚文燮“圈古记”。 路遇、滕泽之中嗣人口通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下册,页八一五八一六 o 中国经济年鉴,( 1 9 3 4 ) t 第三章,t 人口,( c ) 一。 o 学术界认为近代以来华北人i - i 平均增长率为3 - 2 清初人口效比近代小,自然整个精代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于近 代。而艾中所指“人口藉救大”是就全国丽言从战乱减少人口散量的意义上看大量入关人口使得直柬地区井未 像苠蚺省区闭战乱而造成大量人口锐碱 q 旗人到直隶口外和给内地百姓拨补被圈地亩的开发,以及直隶内地百姓的零星自垦。 而这一一时期属于经济恢复阶段,! 迫于人口压力的因素不大。康熙中叶,直隶地区社 会经济秩序基本稳定,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口与耕地同时进入了增长期。此后, 百姓的开垦行为与政府的积极政策结合,构成了清代中后期解决衣食问题主要途径。 雍正即位,即有关于直隶垦殖的诏令:“嗣后各省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 自垦自报,地方宫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 这在政策上对百姓垦殖予以一定 傈护,定程度上减少地方官吏的干扰。而乾隆六年又出台“直隶新垦之地,不足 二亩,免其升科,”9 的优惠政策。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垦田积极性。而康雍乾时期 正是直隶水利发展黄金期。康熙以来对永定河的大规模治理,雍正期间怡亲王允祥 主持直隶地区水利建设,治河营嗣,取得可喜的成就。水利事业的兴起,为百姓垦 殖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直隶内地在原有垦地基础上加强对山头地角零星土地 的开发。靠山开山,靠泊围田,一时间直隶许多沮洳低洼地,盐碱荒地以及河湖淀 泊洼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如保定府的一些州县,“其近山者争觅利于闲旷 之地”,“悬崖幽壑,靡不芟其翳,焚其荒而辟之以为田”。o 正定府的平山、阜平二 县,乾隆十三年垦荒成熟至万有余亩( 1 1 4 顷) 。清后期,政府的重视度依然很高, 继续重复康雍乾时期的土地垦殖政策。道光元年,诏令总督方受畴会同藩司屠之申 限一年内将直隶册存八万余顷官民荒地查清,可垦之地即行升科,不可垦者招佃户 试种。 四年,又清丈天津等九州县马厂地和各项沿海荒地召民垦种 。道光后期又 兴起了在天滓沿海区营造水田之热。应该说,清中后期在政策的推动下,百姓垦殖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有效地解决民食1 4 题起了关键作用。据清实录记载,雍乾嘉 时期所报垦的土地数有8 ,5 4 4 顷4 2 亩,而以乾隆朝4 ,9 6 1 顷4 5 亩最多,雍正朝居次。 o 另据官方掌握的田地数看,从康熙二十六年( 1 6 8 7 ) 至嘉庆二十五年( 1 8 2 0 ) ,1 3 3 年间增加了1 5 ,9 1 7 ,5 3 1 亩,平均每年增加1 1 9 ,6 8 1 亩。期间,以康熙中后期增长最快, 平均每年增加2 2 2 ,9 9 7 亩,乾隆中期次之,平均每年增加1 9 3 ,4 7 8 亩。回这些数字的 变化正是百姓对土地开发的反映。大量的开垦地养活了众多的新增人口,而众多的 人口又开辟了大量的土地。在这一过程中,人口与土地的紧密结合达到了社会收益 最大化。 。清世宗实录卷三十六,瘫正元年四月乙亥条。 。清高宗实录,卷一心七,乾隆六年七月庚辰条。 。谢述崔东壁遗书光阁集,顾颇剐编订,卷, 敷荒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页六八五。 ”清高宗实录卷三一四,乾隆十三年五月乙未条。 9 清宣来实录卷二十二道光元年八月癸b 条 。清直宗实录,卷七十兰道光四年九月庚子条 。数字摘自际振汉主编清实器经济史资料 ,第二章地,第三节田地统计,三八五一三九五。 。数据来源( 单位:亩) 一顺治十六年( 1 6 5 9 ) ;4 5 ,9 7 7 ,2 4 5 ( 清朝文献通考,卷一,田赋一) 康熙二十六( 1 6 8 7 ) : 5 4 ,3 4 3 ,4 4 8 ( 滴朝文献通考,卷二田赋- - ) ,雍正二年( 1 7 2 4 ) i8 2 ,5 9 4 3 1 6 ( 。第4 0 l 页。”乙表7 7 ”) 这些效字 仅为民田数,不包括学田、屯田、旃地等其他各项地亩。 1 0 ( 二) 人口耕地最的净指标分析 人口与耕地同时增长带来了人地比例相应变化。一般地,清初社会经济恢复期, 人均耕地面积相对多些。随着康熙末年农业生产进入发展期,人口也进入较快增长 期,总体上人口占有耕地数量在下降。本节以分区和个案相结合综合考察。 表2 1 :直隶7 府2 州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比较表 府县人数( 人)人口密度( 人,方里)人均耕她( 亩,入) 卅i 1 7 1 01 7 6 0】8 1 01 8 6 0 焦1 7 1 01 7 印1 8 1 01 8 6 0 1 7 1 0 1 7 6 01 8 1 01 8 6 0 年 芷缸址芷薤 年 芷蛊三 年 奄 顺良乡1 2 3 5 41 6 6 6 l2 1 3 8 02 6 1 0 41 j】41 92 31 5】1 28 6 77 1 天 顺通县9 5 6 5 31 2 9 0 0 81 6 5 5 4 82 0 2 1 2 02 83 84 96 02 1 l1 5 71 2 21 天 天庆石4 2 0 7 65 6 7 4 86 6 0 3 18 8 9 0 92 23 03 54 71 3 ,】797 68 ,3 96 2 3 津 天青县1 5 9 1 7 22 0 9 3 9 92 6 2 1 0 42 9 0 1 1 03 95 16 47 15 8 74 4 63 5 63 2 2 津 天南皮4 9 8 4 76 7 2 2 98 6 2 7 11 0 5 3 2 92 12 83 64 41 0 5 47 8 l6 0 94 9 9 津 广 清河 4 8 6 7 26 5 6 4 58 4 2 3 81 0 2 8 4 83 65 06 27 68 1 46 0 34 73 ,8 5 平 郇郫2 8 7 4 33 8 7 6 64 9 7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