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上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同义复词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同义复词的出 现是汉语复音化的开端,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探 索汉语复音化历程。而专书同义复词研究更是为古汉语的词汇研究找到了一个很 好的切入点,对于展示一个时期的词汇面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先秦著作庄子为语料,参考前人的注释和现代词汇学理论,确定 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2 3 1 个。通过对构成同义复词的词根各自词义系统 的分析考察,确定其在庄子中的共同义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庄子名、 动、形同义复词的词义构合方式,并在词的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将其中部分同义复 词与先秦其它著作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的一些特 点。 关键词:庄子;同义复词;义位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l e x i c a l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t h es t u d yo n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i sa n i m p o r t a n ti t e m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i s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c h i n e s e d i s y l l a b i l i z a t i o n ,a n da ni m p o r t a n ta s p e c to ft h es t u d yo nc h i n e s el e x i c o l o g yh i s t o r y , b a s e d0 1 1w h i c ht h ec o u r s eo fc h i n e s ed i s y l l a b i l i z a t i o nc a nb ed e e p l yr e a c h e d w h a t s m o r e ,s t u d yo nt h e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i nm o n o g r a p h sh e l p st of m dag o o dc u t - i n p o i n tf o rt h el e x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a n di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st o r e v e a l i n gt h el e x i c a lp r o f i l eo f ac e r t a i np e r i o d o n eo ft h ef a m o l l sw o r k so fp r e - q i nd y n a s t yz h u a n g z ib e i n gt h el i n g u i s t i c m a t e r i a l ,t h ea r t i c l ec o n f i r m s2 3 1 n o u n s ,v e r b sa n da d j e c t i v e sa s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 , b yr e f e r r i n gt oe a r l yr e m a r k sa n dm o d e r nt h e o r yo fl e x i c o l o g y a n db ya n a l y z i n ga n d r e v i e w i n gt h er e s p e c t i v es e m a n t i cs y s t e m so ft h ew o r dr o o t st h a tm a k eu pt h e 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 ,t h e a r t i c l ec o n f n m st h e i rc o n n n o ns e m e m e si nz h u a n g z i a n d b a s e do nt h ec o n f i r m a t i o n s , t h ea r t i c l ei n d u c e si t ss e m a n t i cf o r m a t i o no fn o u n s ,v e r b s a n da d j e c t i v e s ,a n dc o m p a r e sp a r to fi t s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w i t ht h a ti no t h e r f a m o l l sw o r k so fp r e q i nd y n a s t yf i o mt h ea s p e c t so ff o r ma n dm e a n i n g ,s oa st o s m n m a r i z es o m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y n o n y m - c o m p o u n d so fn o b n s ,v e r b sa n d a d j e c t i v e si nz h u a n g z i k e y w o r d s : z h u a n g z i ;s y n o n y m c o m p o u n d s ;s e m e m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 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 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二丕址日期:二塑巫i 耻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 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 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叠! 敬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丑口;工唧日 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引言 ( 一) 本课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1 选题意义 本课题为( 庄子) 名、动、形同义复词研究,就内容而言是上古汉语词汇研究, 就性质而言,又属于专书词汇的断代研究。 同义复词的广泛运用是上古汉语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这些同义复词直 接影响了现代汉语中许多并列式合成词的形成,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语言现象。 由此可见,对上古文献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充分深入的研究是大有必要的。同义复词的 研究首先涉及到同义词的界定,所以分析探讨同义复词是汉语同义词研究的重要方面, 对推进汉语同义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同义复词的出现是汉语复音化的开端, 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索汉语复音化历程。除此之外, 考察同义复词还可以为古文的标点、注释刊谬补正,帮助古文教学辨析疑难词义,为 辞书编写提供感性材料等等。因此在上古汉语词汇研究中,同义复词研究就成为一个 很重要的课题,为古汉语的词汇研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专书词汇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对某一个时代、某一部专书的词汇进行定性 定量的研究,是汉语史研究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全面勾勒出汉语在各个时代的面 貌有很大作用。对于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语言学家们早已给予了充分肯定。“专书研究 是断代研究的基础,而断代研究又是整个汉语史研究的基础”,“只有一个时代一个时 代、一本书一本书地从多方向描写整个词汇的面貌,才能摸索出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 和脉络”。在我国现阶段的词汇研究中,专书研究还很不够。何九盈、蒋绍愚两位先生 在古汉语词汇讲话中已经指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整个历史和断代词汇历史的研究, 专书词汇的研究以及词汇和语音、语法之间关系的研究等,基本没有开展起来。”由 此看来,对各个时代的专书的词汇进行研究,全面描写其中的语言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专书研究要选择合适的作品作为语料。程湘清先生在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方法 论一文中指出了汉语史断代专书研究应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要看口述或著作某 部专书的作者是否属于该断代;第二,要看专书的语言是否接近或反映该断代的口语; 第三,要看专书的篇幅大小是否具备相当的语言容量。从语言学角度看,作为本课题 的研究对象,庄子这部先秦经典文献版本传承清楚,成书时代明确,语言接近当时 语言的实际面貌,且语言容量可观,可以说是先秦时期很有代表性的著作。语料的可 靠性、代表性为结论的可信性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从语言学角度对庄子中的 词汇进行分析研究。将是对上古汉语研究的有力补充,从而对于考察上古汉语的特点 乃至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1 2 研究现状 本课题属于古汉语同义复词研究,对此,前人很早便有所关注。历代语言学家对 这一词汇现象都作过阐释,但一般只是罗列文献中的用例,而且较为零散,不够深入, 也未成系统。近年来,学者们对同义复词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概述性研究和专书研究两种。概述性的文章主要有:朱诚同义 连用浅论( 古汉语研究1 9 9 0 年第4 期) ,吴鸿逵论同义复词的类型及其作用( 徐 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9 1 年第1 期) ,徐流论同义复词( 重庆师院学报1 9 9 0 年第 4 期) ,论多音节同义并列复用( 古汉语研究1 9 9 6 年第3 期) ,张世禄“同义为 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 9 8 1 年第3 期) ,王浩然 古汉语单音同义词双音化问题初探( 河南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等等。这些 文章所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研究的对象也不完全一样,但都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使 古汉语同义复词的研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这些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 义,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可供参考借鉴的研究方法。研究专书同义复词的比较少,其 中主要有:杨雅丽论( 墨子) 中的同义复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 2 期) ,江傲霜( 左传) 同义复词研究(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6 年第1 期) 等文 章。古汉语同义复词在专书领域的研究还有很大缺憾,应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 庄子一书是先秦时期重要的传世典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 围绕庄子展开的学术研究很多,有的重文字考证,有的重义理解释,但从语言学 角度考察庄子的著作寥寥。如果从语言学角度对庄子词汇中的同义复词作定 量定性分析,力求将同义词确定、构合等理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概括,进而彰显同 义复词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影响,无疑是对与庄子同时代文献语言研究的有力补 充。 ( 二) 本课题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1 同义词的界定 什么样的词是同义词? 这是进行同义复词研究首先要遇到的一个关键问题,关系 到同义复词的确定、词义构合等一系列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下面的研究就无法进 行。 对于同义词的界定,各个时期学者的说法纷繁不一。先后出现“意义同、近”说, “概念同一”说等。持前一说法的以周祖谟先生为代表,他在语言学常识( 语文 学习1 9 5 8 年第9 期) 一文中提出:“凡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一般称为 同义词。”后来,孙云鹤、洪成玉等学者也有相同观点。“概念同一”说的较早持有者 是石安石先生,他认为:“同义词,正确地说,应该是概念相同而词义有所不同的词。” 张世禄先生在同义为训与同义并列复合词的产生(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 9 8 1 年3 月) 中提出类似说法:“同义词是指不同的词,而它们所表示的某 种概念或某种用法基本上相同。”张永言先生在词汇学简论中表达的也是此种观 点。1 9 8 1 年,王力先生在他的同源字典中最早提出“一义相同”的观点,他指出: 2 “所谓同义,是说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 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都相同。”这是从义位出发去界定同义词的先声,此后逐渐得 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响应。蒋绍愚、王宁、黄金贵等学者先后强调了同义词的判定要以 义位而不是其他为标准,而且作了大量精辟的分析和论证,“一义相同”说显示出了它 的科学性。本课题将以此论断为基础进行同义复词的研究。 2 庄子) 中同义复词的确定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同义复词,徐流先生在论同义复词一文中说:“两个词根结 合在一起,表示的是同一概念,指同一事物,单个的语素义相同,就应视为同义复词。 换句话说,两个词根虽各有自己的词义系统,而在某一点上相同结合,舍弃了各自的 其它义项,组合为一个并列结构,两个词根都以同一意义的语素出现,就是同义复词。” 根据徐先生的观点以及上面对同义词的界定,我们认为:确定一个词在庄子中是 不是同义复词,要遵循两个条件。第一,构成该词的两个语素在该语境中同义,即这 两个语素具有某一相同的义位并在该语境中使用了这一义位,舍弃了其它义位;第二, 两个同义语素复用后,整个同义复词的意义等于其中任一语素所使用的意义,并未产 生变化。这里既涉及到同义复词的定义,又考虑到语境的因素,因为一个词在文献中 的意义是要受它所处语境的限制的。有时,同一词形在甲处是同义复词,在乙处却是 词组。对于这种情况,就要依靠语境去分析判定。符合了上面两个条件,我们才说这 个词在庄子中是同义复词。 ( 三) 关于本课题的几点说明 1 由于本人目力所及,只对庄子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性的同义复词进行研 究探讨。 2 由于词与词之间同义关系的确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所 以本课题对庄子中名、动、形同义复词的研究只能尽量做到“穷尽”。 3 版本采用中华书局1 9 8 8 年版郭庆藩庄子集释。 一、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的判定 根据在前文中提出的同义复词的确定标准,通过对庄子文本进行详尽的研读、 考释,得出庄子中名、动、形同义复词共有2 3 1 个,其中名词性同义复词9 3 个, 动词性同义复词7 8 个,形容词性同义复词6 0 个。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其中的 部分同义复词。( 文后附有同义复词表) ( 一) 名词性同义复词 棺椁:全书出现四处,义为“灵柩”、“棺材”。 以为棺椁则速腐。( 人间世1 7 1 页) 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 人间世1 7 6 页) 吾以天地为棺椁。( 列御寇1 0 6 3 页)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 天下1 0 7 4 ) 说文:“棺,关也,所以掩。”盛殓尸体的殓具叫“棺”;说文:“椁,葬有木 椁也。”段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在棺的外面,用粗大的 方木堆叠铆接起来保护棺材的外棺叫“椁”。两个词根的本义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它 们都指“灵柩”,区别在于一个指“内棺”,一个指“外棺”,庄子天下“今墨子独 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一句,“棺”、“椁”对用,体现了二者 这一细微的区别。但在庄子这四处语境中,“棺”、“椁”连用后,它们的差别就不 存在了,都指灵柩,构成同义复词“棺椁”。 道术:全书出现八处,义为“方法”、“方术”。 故日,鱼相忘乎江湖,入相忘乎道术。( 大宗师2 7 2 页)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 天下1 0 6 5 页) 道术将为天下裂。( 天下1 0 6 9 页)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天下1 0 7 2 、1 0 8 2 、1 0 8 6 、1 0 9 3 、1 0 9 8 页) 说文:“道,所行道也。”“术,邑中道也。”本义都是“道路”,又都引申为“方 法”、“方术”,“道”、“术”是同义词。在庄子中,两个词根连用时使用的都是“方 法”、“方术”这个义位,构成了同义复词“道术”。 宗庙:全书出现两处,义为“祖庙”。 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阊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 ( 肤箧3 4 3 页) 宗庙尚亲,朝廷尚尊,( 天道4 6 9 页) 说文:“宗,尊祖庙也。”本义为“祖庙”,供奉祖先的地方;说文:“庙,尊 先祖貌也。”也是指“祖庙”。两词根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在庄子中,“宗” 、“庙”连用,正是用了本义,构成同义复词。 4 帝王:全书出现多达十一次。这里就出现了上文说的同一词形在甲处是同义复词, 在乙处却是词组的情况。 夫子之言,于帝王之德,犹螳螂之怒臂以当车轶,则必不胜任矣。( 天地4 3 0 页) 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天道 4 5 7 页) 故帝王圣人休焉。( 同上) 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同上)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 天道4 6 5 页) 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同上) 故日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 同上) 故日帝王之德配天地。( 同上) 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 天运4 9 6 页) 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秋水5 8 0 页) 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 让王9 7 1 页) 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本义是“天帝”,宇宙的主宰者,引申指 世间的帝王;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本义指“帝王”。两词根在“帝王”这个 义位上构成同义词。考察庄子原文,在连用的这十一处中,有十处是两个字在“帝 王”这个义位上的同义复用,是同义复词。只是在秋水中,“帝王殊禅,三代殊继” 一句,这里的“帝王”是一个并列词组而不是同义复词。成玄英疏:“帝,五帝也。王, 三王。”根据文意,这里的“帝王”指古时的“三王五帝”,而不是泛指意义上的帝王, 因此不是同义复词。 网罟:全书出现四处,义为“网”。 中于机辟,死于网罟。( 逍遥游4 0 页) 网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 肤箧3 4 3 页) 钩饵网罟罾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 肤箧3 5 9 页) 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网罟之患。( 庚桑楚7 7 3 页) 说文:“网,疱檬所结绳以渔。”本义是渔猎用的网;说文:“罟,网也。” 释文:“取兽为网,取鱼为罟。”“网”和“罟”都指捕猎用的“网”,区别在于一个 用于捕兽,一个用于捕鱼。统言之则“网”“罟”无别,皆可用于泛指。在庄子一 书中,“网罟”为两个词根在本义上同义复用而形成的同义复词。 中央:全书出现四处,义为“中心”、“正中”。 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德充符1 9 9 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应帝王3 0 9 页)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 达生6 4 7 ) 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天下1 1 0 2 ) 5 说文:“中,内也。”本义是内、里,引申为中央;说文:“央,中央也。” “中”和“央”在“中央”这个义位上是同义词,在上面几处连用的语境中都使用了 这一相同的义位,构成同义复词“中央”。 星辰:全书出现三处,义为“星星”。 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 天道4 7 9 页) 是固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守其纪。( 天运5 0 4 ) 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列御寇1 0 6 3 页) 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辰”本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五位,泛指时辰, “星”是它的又一义位。在“星”这个义位上,两词根构成同义关系。在庄子中, “星”、“辰”连用共同表示“星星”这一概念,是同义复词。 容貌:全书出现两处,义为“面容”、“相貌”。 垂衣裳,设彩色,动容貌。( 天地4 4 7 页)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让王9 7 2 ) 说文:“颂,貌也。貌,颂仪也。”段注:“颂者今之容字也。必言仪 者,谓颂之仪度可貌象也。凡容言其内,貌言其外。析言则容貌各有当,如叔向 言貌不道容是也。浑言则日容貌,如动容貌,斯远暴慢7 是也。”上面几处连用 后的“容貌”舍弃了两词根的区别,是两词根在本义上同义复用所构成的同义复词。 妇女:全书出现两处,义为“女子”。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 ( 天运5 2 7 页) 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 盗跖9 9 0 页) 说文:“妇,服也。”“女,妇人也。”段注:“浑言之女亦妇人,析言之适人乃 言妇人也。”分开来讲,“妇”指己嫁之女,“女”指未嫁之女,在庄子这两处语境 中,“妇”、“女”连用后,它们的差别就不存在了,构成同义复词,泛指“女性”。 名闻、名声、名誉:“名闻”全书出现一处,“名声”出现两处,“名誉”出现四处, 三词同义,义为“声誉”、“名望”。 且德厚信砸,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人间世1 3 6 页) 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 ( 骈拇3 1 4 页) 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骈拇3 2 3 页) 故日,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 天运4 9 9 页) 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 天运5 2 2 页) 故辞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誉也。( 盗跖1 0 1 1 页) 彼菲以兴名誉也。( 同上) 说文:“名,自命也。”引申为姓名,又引申为名誉;说文:“誉,称也。” 本义是称赞,引申指美名、声誉;说文:“闻,知闻也。”本义是听见,引申为闻名, 从而又引申为声誉、名声;说文:“声,音也。”本义是声音,引申指音讯,又引申 为名声、声誉。“名”与其它三个词根本不同义,但在各自的引申系列中有一个交叉点, 6 即“声誉”,在这个义位上形成同义关系。连用时又各自使用了这一相同义位,分别构 成同义复词“名闻”、“名声”、“名誉”,指“声誉”、“名望”。 人民、民人:“人民”全书出现一处,“民人”出现两处,义为。百姓”。 虏其入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 则阳8 8 9 页)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在宥3 7 9 页) 诸候暴乱,擅相攘伐,以残民人。( 渔父1 0 2 7 页)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本义指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类,引申指人民、 众人;说文:“民,众萌也。”“人”与“民”在“民众”、“百姓”的义位上构成同义 关系,并在庄子中复用,结合为同义复词“人民”、“民人”。 文章:全书出现三处,义为“错综华美的花纹”。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 逍遥游3 0 页) 是故骈于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 ( 骈拇3 1 4 页) 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肽箧3 5 3 页) 说文;“文,错画也。”本义为彩色交错,引申指花纹;说文:“章,乐竟为 一章。”引申为文章或作品的一篇,又引申为规章,奏章,印章,从而引申有花纹义。 “文”与“章”在花纹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连用后仍指花纹,构成同义复词。 货财:全书出现三处,义为“财物”。 不利货财,不近贵富。( 天地4 0 7 页) 货财不争,不多辞让。( 秋水5 7 4 页) 荣辱立,然后观所病;货财聚,然后观所争。( 则阳9 0 1 页) 说文:“货,财也。”“财,人所宝也。”本义都是财物,构成同义关系。在庄 子中,“货”、“财”连用,都使用本义,构成同义复词,共同表达“财物”这一概念。 ( 二) 动词性同义复词 翱翔:全书出现一处,义为“飞翔”。 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逍遥游1 4 页) 说文:“翱,翔也。”“翔,回飞也。”段注:“高注淮南臼:翼上下日翱, 直刺不动日翔。按翱翔统言不别,析言则殊。”“翱翔”与上文的“棺椁”一样, 分举时有区别,放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区别就不存在了,在“飞翔”这个义位上是同 义词,在庄子中构成同义复词“翱翔”。 寝卧:全书出现三处,义为“躺”。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逍遥游4 0 页) 游居寝卧其下。( 天运5 1 2 页两处) 说文:“寝,卧也。”“卧,伏也。”段注:“卧与寝异。寝于床,论语寝不 尸是也。卧于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此析言之耳。统言则不别,故“ 部日寝者卧也。”这又是两个“统言不别,析言则殊”的字,“寝”、“卧”连用时同 义,在庄子中构成同义复词,共同表达“躺”这个概念。 7 变化:全书出现五处,义为“变化”、“改变”。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天道4 6 9 页)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 天运5 0 4 页) 时有终始,世有变化。( 则阳9 1 0 页)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天下1 0 6 6 页)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天下1 0 9 8 页) 说文:“变,更也。”本义是“变化”;说文:“匕,变也。”“匕”当为“化” 之初文,本义是“变化”,引申为“教化”。“变”和“化”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结 合后成为同义复词。 杀戮:全书出现一处。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 达生6 3 6 页) 说文:“戮,杀也。杀,戮也。杀”、“戮”互训,是同义词。两个词根在 庄子中连用,使用了这一相同义位,构成同义复词“杀戮”。 哭泣:全书出现四处,义为“哭”。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齐物论1 0 4 页) 其母死,哭泣无涕。( 大宗师2 7 4 页) 哭泣衰经,隆杀之服,哀之末也。( 天道4 6 8 ) 说文:“哭,哀声也。”“泣,无声出涕日泣。”“哭”和“泣”的本义都是“哭”, 据说文,它们的区别在于有声和无声。在上面几个句子中,“哭”、“泣”连用后, 有声与无声的区别就被舍弃了,两个词根同义复用,构成同义复词“哭泣”,指广义上 的“哭”。 尝试:这也是个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全书共出现九处,所处的语境多为“尝试 论之”、“尝试言之”之类,都表示“试”、“试验”的意思。 虽然,尝试言之。( 齐物论4 9 6 页) 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鱿然乎哉? ( 齐物论9 3 页) 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应帝王2 9 8 页)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应帝王3 0 9 页) 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骈拇3 2 3 页)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 肤箧3 4 3 页)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 ( 肱箧3 4 6 页) 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 至乐 6 1 2 页) 尝试为寡人为之。( 徐无鬼8 4 3 页) 说文:“尝,口味之也。”本义是用口辨别物的滋味,引申为“尝试”义,又引 申为“曾经”义。说文:“试,用也。”本义是“使用”,引申为“尝试”。在庄子 中,“尝”、“试”连用,使用的是“尝试”这个共同的义位,表达“尝试”、“试验”的 8 意思,是同义复词。 论议:全书出现一处,义为“议论”。 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_ | l 去箧3 5 3 页) 说文:“论,议也。”“议,论也。”“论”、“议”互训,其本义相同,是同义词。 上句中,两个词根都使用本义,结合成同义复词,仍然表示“议论”。 连属:全书出现一处,义为“连接”。 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马蹄3 3 4 页) 说文:“连,负车也。”段注:“连即古文辇也。负车者,人挽车而行,车在后 如负也。人与车相属不绝,故引申为连属字耳”。说文:“属,连也。”本义是连接。 “连”和“属”在“连接”这个义位上是同义词,连用后同义复合为“连属”,是同义 复词。 称扬、称誉:各出现一处,义为“称颂”、“赞许”。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 ( 庚桑楚7 7 4 页) 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 渔父1 0 2 9 页) 说文:“俩,扬也。”“偶”即“称扬”之“称”的本字,义为“称颂”、“赞扬”; 说文;“誉,称也。”义为“称扬”;说文:“扬,飞举也。”“扬”的本义是扬起、 举起,引申为飞扬,又在飞扬的基础上引申为称扬。“称”、“誉”、“扬”在“称扬”的 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这几个词根连用,使用的都是“称扬”这一义位,构成上面两 个同义复词。 刻彤:全书出现两处,义为雕刻。 覆载天地刻彤众形而不为巧。( 大宗师1 2 8 1 页) 覆载天地刻肜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 天道4 6 2 页) 说文:“刻,镂也。”“肜,琢文也。”本义都是雕刻,连用后构成同义复词“刻 彤”。 道谀:全书出现两处,都在天地篇中,义为“奉承”。 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之人也。( 天运4 4 7 页) 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 同上) 郭庆藩庄子集释:“道人即谄人也。渔父篇曰:希意道言谓之谄,道与谄 同义。谄与道,声之转。”“道”假借为“谄”。说文:“谄,谀也。”“谀,谄也。” 由此可见,“谄”、“谀”同义,“道”假借为“谄”,与“谀”同义,有一个共同的义位 “奉承”。“道”、“谀”连用,用的就是这个义位,构成同义复词“道谀”,表示“奉承” 的概念。 辞让:全书出现两处,义为“推辞”。 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 秋水5 7 4 页) 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 盗跖1 0 1 1 页) 说文:“瓣( 辞) ,不受也。”段注:“按经传凡辞让皆作辞说字。”即假“醉” 9 为“肄”,“辞”为不接受,推辞。说文:“让,相责让。”段注:“经传多以为谦攘字。” 在上面两个句子中,“让”使用的就是辞让的意思,与“辞”形成同义复用,构成同义 复词“辞让”。 作为:全书出现两处,义为“制作”、“创作”。 作为非乐,命之日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天下1 0 7 2 页) 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 天下1 0 8 2 页) 说文:“作,起也。”引申为兴起、开始,进一步引申为创作、制作;“为”的 本义是役象以助劳,由劳作义引申为制造义,表“制作”、“创作”。“作”和“为”在 “制作”、“创作”的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并在连用时分别使用了这一义位,构成同 义复词“作为”。 还归:全书出现一处,义为“返回”。 皇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天地4 1 4 页) 说文:“还,复也。”本义是返回;说文:“归,女嫁也。”本义是女子出嫁, 引申为返回义。在上句中,“还”和“归”在“返回”的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连用后 同义复合为“还归”,指“返回”。 ( 三) 形容词性同义复词 卑贱:全文出现一处,义为“地位低下”。 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让王9 7 4 页) 说文:“卑,贱也,执事也。”本义为“卑贱”;说文:“贱,贾( 价) 少也。” 本义为价格低,由价格低引申指人或物的地位低下,如玉篇:“贱,卑下也。”广 雅:“贱,卑也。”“卑”和“贱”在“地位低下”这个义位上构成同义,并且在上句 中使用了这个义位,构成同义复词“卑贱”。 巧伪,诈巧,虚伪,诈伪:各出现一处,义为“虚假”、“不真实”。 此非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 ( 盗跖9 9 1 页) 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 盗跖1 0 0 0 页) 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 渔父t 0 2 9 ) “巧”、“伪”、“诈”、“虚”四个字本义各不相同,各自的词义系统也不一样,但 它们之间有一个交叉点,使它们在这个点上构成同义关系。具体分析如下,巧:说文: “巧,技也。”由这个意义引申为灵巧、神妙之义,在灵巧之义上再引申为虚浮不实、 虚伪之义,如集韵:“巧,伪也。”伪:说文:“伪,诈也。”广韵:“伪,欺也。” 本义是欺诈,由这个意义引申指虚假、不真实,广韵:“伪,假也。”诈:说文: “诈,欺也。”洪武正韵:“诈,诡谲也。”本义指欺诈、欺骗,由这个意义引申,指 虚假的。虚:说文:“虚,大丘也。”段注:“虚本谓大丘,大则空旷,故引申之为空 虚。”由空虚义再次引申,指虚假、不真实。在庄子中,“巧”、“伪”、“诈”、“虚” 以同义身份出现,相互结合,构成上面一组同义复词。 空虚:全书出现三处,义为“空洞无物”。 1 0 形充空虚,乃至委蛇。( 天运5 0 4 页) 室无空虚,则妇姑勃鼷: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 外物9 3 9 页) 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天下1 0 9 3 页) 说文:“空,窍也。”段注:“今俗语所谓孔也。”“空”的本义是孔,由此引申 为“空洞”;说文:“虚,大丘也。”引申为“空洞”,又引申为“虚假”。上面说过, “虚”在“虚假”的义位上与“伪”构成同义词,连用构成同义复词“虚伪”,在这里, “虚”在“空洞”的义位上又与“空”构成同义关系,并在这一义位上同义复用,构 成同义复词“空虚”,表示“空洞无物”的意义。 纯粹:全书出现两处,义为“纯一不杂”。 其神纯粹,其魂不罢。( 刻意5 3 9 页) 故日,纯粹而不杂。( 刻意5 4 4 页) 成玄英疏:“纯粹者,不杂也。”说文:“纯,丝也。”本义是无疵点的素丝,由 此引申指纯粹:说文:“粹,不杂也。”段注:“按粹本是精米之称,引申为凡纯美之 称。”在上面两个句子中,“纯”和“粹”在“纯一不杂”这一义位上同义复用,构成 同义复词“纯粹”。 贤良:全书出现两处,义为“有道德有才能的”。 侠人之勇力而以为威强,秉人之知谋以为明察,因人之德以为贤良,非享国而严 若君父。( 盗跖1 0 1 0 页) 诸候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 杰士为夹。( 说剑1 0 2 2 页) 说文注:“贤,多财也。贤本多财之称,引申之凡多皆日贤。人称贤能,因习 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按段说,“贤”的本义是多财,引申指人贤能。说文: “良,善也。”本义为善良,引申指贤能。在庄子这两处语境中,“贤”和“良” 在“贤能”这一义位上同义复用,构成同义复词“贤良”。 美好:全书出现两处,义为“容貌好看”。 生而长大,美好无双,少长贵贱见而皆说之。( 盗跖9 9 3 页) 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父母之遗德也。( 盗跖9 9 4 页) 说文:“美,甘也。”本义是味美,引申指一切美好的事物,特指貌美;说文: “好,美也。”段注:“好,嫫也。各本作美也,今正。”“嫫”下注:“色好也。”“好” 的本义是貌美。“美”和“好”在“貌美”的义位上构成同义关系,在上两句中连用后 成为同义复词“美好”。 宽容:全书出现一处,义为“宽宏,肚量大”。 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天下1 0 9 5 页) 说文:“宽,屋宽大也。”由屋宽大泛指广义上的宽阔,宽广,引申指宽宏;说 文:“容,盛也。”本义为容纳,引申为宽宏。“宽”和“容”在“宽宏”的义位上构 成同义关系,连用后成为同义复词“宽容”。 隐约:全书出现一处,义为“穷困”。 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 山木6 7 1 页) “隐约”一词,历代各家注释多有分歧。成玄应疏:“犹斟酌”,林希逸注为“僻 处”,王先谦集解释为“潜藏”,杨树达庄子拾遗:“犹穷约。”今考察文意,应 以杨说为是。杨树达说;“隐约犹穷约也。苟子宥坐篇;奚居之隐也,杨注: 隐谓穷约。论语里仁篇云:不可以久处约,皇疏云:约,犹贫困也。”按 杨说,“隐”和“约”在这里都是穷约的意思,连用后同义复合为“隐约”。 洁廉:全书出现一处,义为“清廉高洁”。 其为人洁廉善士也。( 徐无鬼8 4 5 页) 说文:“絮,麻一斋也。”段注:“一岢犹一束也。嵩,头也。束之必齐首,故 日斋。人部系下云:絮,束也。是知絮为束也。束之必围之,故引申之围度日絮, 束之则不散漫,故又引申为洁净,俗作漯,经典作絮。”“洁”有干净、清洁、没有污 秽之义,由此引申为“人的品格高尚”;说文:“廉,仄也。”段注:“堂之边日廉。 堂边有隅有棱,故日廉。廉,隅也。又日: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 “廉”的本义是堂的侧边,引申指棱角,再引申指人有棱角,讲原则,不苟同,品行 好,也有“廉洁、不贪财”之义。“洁”和“廉”在“品行高尚”的义位上是同义词, 并在上句中同义复用,构成同义复词“洁廉”,表示其人“清廉高洁”。 盛茂:全书出现一处,义为“草木丰盛”。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山木6 6 7 页) 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段注:“盛者,实于器中之名也,故亦呼 器为盛,引申为凡丰满之称。今人分平去,古不分也。”“盛”的本义是放在容器 内用来祭祀的谷类,又指容器,引申为兴旺、旺盛,又引申为茂盛。说文:“茂,草 丰盛。”本义为茂盛。“茂”和“盛”在草木丰盛的义位上是同义词,并在文中同义复 用,构成同义复词“盛茂”。 惨怛:全书出现一处,义为“悲伤”。 惨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监于体。( 盗跖1 0 0 9 页) 成玄英疏:“惨怛,悲也。”尔雅:“惨,忧也。”广雅:“怛,忧也。”二字在 “忧伤”、“悲痛”的义位上是同义词,复合为“惨怛”,义为“悲伤”。 敏给:全书出现一处,义为“迅速”。 王射之,敏给博捷矢。( 徐无鬼8 4 6 页) “敏给”一词,辞源“敏”下曰:“犹敏捷。”成玄英疏:“敏给,犹速也。” 俞樾庄子平议:“敏、给二字同义。后汉书郦炎传:言论给捷。李贤注 日:给,敏也。是其证。”另外,天地篇“啮缺之为人也,聪明睿智,给数以敏” 一句,成玄英疏:“给,捷也。敏,速也。”也能证明“敏”、“给”二字同义,它们复 用后的意思是“迅速”。 二、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的词义构合 前面说过,同义复词是构成该词的两个词根在某一义位上的同义复用,本章将对 庄子名、动、形同义复词的词义构合情况进行分类说明。徐流先生在论同义复 词中说到:“分析这个问题,对于认识汉语复音词的来源、形成、发展以及释读古籍 都有着积极意义。”我们从庄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归类探源,得出以下几类: ( 一) 本义本义 两个词根在文本中使用的都是本义。本义是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 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一般情况下,对本义的探究依据说文及说文 注。现将庄子中本义和本义构合组成的同义复词举例如下:( 例句只列一个,下 同) 缄滕:将为肱箧探囊发柜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滕,固扃躏。( 脑箧) 说文:“缄,束箧也。”段注:“缄,所以束箧也。所以二字今补。箧者,笥 也;束者,缚也。束之者日缄。”说文:“滕,缄也。”段注:“亦所以束者也。”“缄”、 “滕”本义都是绳子,同义复合为“缄滕”。 疵疠: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逍遥游) 说文:“疵。病也。”“疠,恶疾也。”本义都是疾病,同义复合为“疵疠”。 尘埃: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 说文:“尘,鹿行扬土也。”“埃,尘也。”本义都是尘土,同义复合为“尘埃”。 祭祀: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 人间世) 说文:“祭,祭祀也。”“祀,祭无巳也。”段注:“析言则祭无巳日祀,统言则 祭祀不别也。”本义都是祭祀,同义复合为“祭祀”。 运转: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 ( 天运) 说文:“运,移徙也。”“转,运也。”本义都是运行,同义复合为“运转”。 束缚:其求钎钟也以束缚,其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遗类矣。( 徐无鬼) 说文:“束,缚也。”“缚,束也。”“束”、“缚”互训,本义都是绑、捆,同义 复合为“束缚”。 安宁: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 天下) 说文:“安,静也。”“盔,安也。”段注:“安,蜉也。蜉,各本作静,今正。 立部日:垮者,亭安也。此与盎同意。”又注:“盎,此安宁正字,今则宁行而 蛊废矣。”本义都是安定,同义复合为“安宁”。 调和:一清一浊,阴阳调和,流光其声。( 天运) 说文注:“调,稣也。稣各本作和,今正。龠部日:稣,调也。与此互训。” 1 3 “稣”,古“和”字,“调”、“和”本义相同, ( 二) 本义引申义 两词根一个使用本义,一个使用引申义。 比喻义。例: 都是协调,同义复合为“调和”。 引申义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 栋梁: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 人间世) 说文:“栋,楹也。”本义是房梁;说文:“梁,水桥也。”本义是桥梁,引申 指房梁。“栋”的本义和“梁”的引申义同义复合为“栋梁”。 卑贱:屠羊说居处卑贱而陈义甚高。( 让王) 说文:“卑,贱也,执事也。”本义是卑贱;说文:“贱,贾少也。”段注:“贾, 今之价字。”“贱”的本义是物价低,与“贵”相对,引申为地位低下,卑贱。“卑”的 本义和“贱”的引申义同义复合为“卑贱”。 欢乐: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渔父) 说文:“欢,喜乐也。”“乐,五声八音总名。”段注:“乐之引申为哀乐之乐。” “欢”的本义和“乐”的引申义同义复合为“欢乐”。 寂漠: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下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 说文:“枣( 寂) ,无人声。”本义是寂静;说文:“漠,北方流沙也。”本义 是沙漠,引申指寂静无声,这个意义又写作“寞”。“寂”的本义和“漠”的引申义同 义复合为“寂寞”。 中央: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德充符) 说文:“中,内也。”本义是内、里,引申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