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1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2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3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4页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问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国家助学贷款在我国已经实施了九年,帮助了千万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成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主要资助方式。随着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范围的扩 大和大量贷款还款期的到来,现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中的问题,不断的显现出来, 贷后管理的问题尤为突出。助学贷款回收难,违约率过高,成为制约学生贷款快速 发展的重要的症结之一,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政策,降低违约风险是个现实 而又紧迫的选择。 本文通过利用文献研究、调查访谈、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现有的国家助学贷款政 策贷后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助学贷款的经 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助学贷款政策的建议。笔者认为:解决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 的问题应该理顺各方利益主体的关系,明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和责任。建立合理的 奖惩制度,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银行通力合作,减少助学贷款的违约和风 险。 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现状分析。本部分通过对国家助学贷款政 策制度和运行现状的分析,指出贷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特点的分析。本部分运用公共管理的利益分析理 论指出助学贷款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决定了其贷后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并对以银行管 理为主的“商行模式”和以学校管理为主的“河南模式”的管理特点进行了对比分 析。 第三部分,国外助学贷款及国内一般消费信贷的比较分析。本部分通过将国家 助学贷款与美国、加拿大的助学贷款和国内一般消费信贷的管理方式进行比较,归 纳总结出其对我国助学贷款贷后管理有益的经验。 第四部分,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对策建议。本部分根据我国的现实国 情提出: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金融中介机构,加大失信惩 罚力度。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银行、学校应该履行好 各自的义务,并加强沟通合作。 关键词: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贷后管理; 信贷风险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government-subsidized student loan scheme (gssls) has assisted thousands of the poor students with their studies since it carried out in china. now, it becomes the main supporting system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expansion of this policy and the approaching of repayment deadline, some issues in gssls come out and the serious contradictions stand out. the difficulty of loan recovering, which means the high default rate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obstacles of development of gssls. in a country with unsound crediting mechanism, the improvement of post-loan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aims at decreasing of default risk is a realistic option. basing on previous research the paper employs some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 and refers to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to analyze the issues as well as their causes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gssl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gssls should manage the policy comprehensivel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t could begin with straighten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ll interest subjects and further defines every interest subjects responsibility. the writer thinks the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al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universities and banks is necessary. the paper is composed of 4 parts. part on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after loan. it firstly introduces the relative regulation of gssls, points out the issues of management after loan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part two, the paper lis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loan. the management subjects are diversified because of the various interest subjects. the paper contrasts and analyzes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management, one of which is managed mainly by bank and the other is managed by school. part three, the paper compares the loan manage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chinas consumer credit management, analyses and comment on their experiences and tries to find a suitable way to improve chinas loan system. part four,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of post-loan manage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i think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bank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ull-fill their powers and responsibilities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ies,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establish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punish for the lacks of honesty and credit. key words: government-subsidized student loan scheme (gssls); after loan management ; credit risk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在我国的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学费在不断的增长, 为了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就学,促进教育公平,我国建立了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 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组成的学生资助体系,并明确了“解 决困难学生的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 。1 国家助学贷款从 1998 年开始制定,1999 年在全国八个大中城市进行了试点, 2000 年开始在全国推行。其间,助学贷款的开展一度陷入困境,因为违约率过高而 被商业银行大面积叫停,政策也在不断地调整,直到 2004 年新政策出台以后,国 家助学贷款才又重新得到较快的发展,截至 2006 年 12 月底,全国累计审批国家助 学贷款学生 292 万人, 审批金额 253 亿元。 2助学贷款政策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就学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助学贷款却因为回收的困难面临着信用危机。由于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 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较差,媒体上屡屡报道大学生拖欠率高,银行 公布违约学生“黑名单” 。2006 年的全国个人征信系统运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 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 20%以上。世界银行专家阿尔 布雷克特和齐德曼(albrecht douglas 二是如果实施贷款计划,人们必须乐意支付等于或高 于通货膨胀率的利率,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贷款补贴; 三是必须考虑到还款 额与毕业生收入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学生能够还起贷款,否则会导致更严重的拖欠; 四是对那些经济上、学业上更需要贷款的学生确定一种支持性目标,这样才能保证 贷款的有效性; 五是在毕业生收入中并不反映其潜在的社会收益时,贷款的损失才 能认为是正当的。 7齐德曼还对亚太地区多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贷款情况进行了比较 分析和经验总结。此外,其他许多国家的诸多学者也花大力气进行本国的学生贷款 6 johnstone,u.bruce(1986)sharing the cost of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 france,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he college board 7 douglas albrecht 依法追究违约贷款人的法律责任; 对不履 行职责的介绍人、见证人公布其姓名。新的规定虽然放松了对贷款担保的限制, 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学校方面没有人愿意做贷款的介绍人和见证人, 迫使银行又不得不让步: 如果违约, 介绍人的姓名不公布, 只公布违约学生的姓名。 第三阶段:确定核销,四定三考核。( 2000 年 8 月- 2001 年 7 月)为进一步推 动助学贷款, 2000 年 8 月又出台了 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 意见的通知和中国人民银行助学贷款管理方法, 规定见证人不必提供担保, 取消“对不履行职责的介绍人、见证人公布其姓名”的规定;并且, 当助学贷款发 生呆坏账时, 分别由各商业银行总行核实后, 按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按规定核销。 2001 年 7 月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 和 2002 年 2 月 关 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明确国家助学贷款是无担保的贷款, 规定只要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规范操作, 对形成的呆坏账, 不追究经办机构和经办 人员的责任。免征利息收入营业税,对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单立台账,单设科目,单 独统计,单独核算和考核;对贷款的发放进行考核,并提出了建立贷款学生个人信 用档案。 第四阶段: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延长还款年限。2004 年 6 月出台的关于进 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为我国开展国家助学贷款的规范性文 件。该通知规定, 对高校实行借款总额包干,由政府委托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 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经办银行, 中心按协议支付贴息( 在校期间财政和高校各承担 50%, 毕业后学生自付) , 贷款的发放实行额度内高校审核, 银行批准; 借款学生毕 业后在 1 至 2 年开始还贷、6 年内还清, 其中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 作, 达到一定年限的借款学生, 可以奖学金代偿;强化了贷后的跟踪管理,进一步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接受经办银行的查询。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按贷款发生额的 15%, 财政和高校各承担 50%) , 补偿银行的损失。国家金融管理等有关部门、经办银行、 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及各高校共同建立还款约束机制。 2007 年出台的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 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现行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定与贷款风险和管理成本挂钩的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使 用管理办法。相关金融机构要完善内部考核体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措施,调动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级经办机构的积极性,确保应贷尽贷” 。19 政策评析:纵观我国助学贷款的这四次变化,体现了一个逐步放松条件,逐步 扩大范围, 逐步从纯商业性贷款设计到政策性贷款设计思路的转变,虽然这种转变 根本上是由于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产生矛盾而不得已的选择,但这也正是助学贷款 作为高等教育附属产品兼有政策性和市场性的本质回归。上述政策的一路演变也是 围绕着参与贷款管理的各方的责任和利益的,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来进行激励 和调节,使学生贷款在各方利益和责任的博弈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2.2 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中的问题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中的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虽然由政府、银行、高校和学生四方参与者组成, 但是作为贷款 中的一个种类, 包括了贷前调查、信用审查、信用审批、放款操作、贷后管理和不 良资产清收六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银行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有一定的收益, 但也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其风险主要来自于作为国家商业银行贷款自身特性所决定 的还贷环节上, 而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主要是由银行和高校共同完成,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2.2.1 缺乏一套具体的贷后管理操作规范和标准,贷后管理主体的责任不清晰缺乏一套具体的贷后管理操作规范和标准,贷后管理主体的责任不清晰 系统原理告诉我们:最基本的闭合系统由系统所必须的完整的工作要素组成。 要素之 间不“和谐”(如组织文化不和谐、价值观念不和谐、技术水平不和谐等) ,整个系统 将出现“紊乱” 。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 1999 年联合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 款的管理规定(试行) 中规定由 “经办银行负责贷款的审批、发放与回收”, 并明确“经办银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纳入正常的贷款管理”。高 校和教育部门学贷管理中心“配合经办银行加强贷款管理。” 2004 年,由教育部、 财政部、 人民银行、 银监会下发的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指出:“经办银行要建立有效的还贷监测系统,并做好相关工作。”而在实际工作 中,除了教育厅学生资助中心是专门的组织机构外,银行只是抽出一些人兼顾这方 19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 2007 13 号) z .2007- 05- 1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面的工作,高校也很少有实质性的、专门的组织机构。这样,由于协作“三方”具体 工作部门之间存在着“纵横交织”的行政隶属关系,致使目前的协作还缺乏共同的 工作机制。比如:“学贷中心”在行使政府主导权力时受到银行技术、高校投入力度 不够的制约,并且对这种制约感到无奈;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其兼 职负责人对于政府行政手段的软弱和高校工作的不力表示不满。高校承担的本是教 育任务,而专、兼职工作人员却要承担相当繁重的,且不是自身所长的经济任务, 同时还要向校方主管负责。有的高校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按规定成立专门的贷款管理 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在笔者的访谈过程中,学校方面抱怨“提供助学贷款的很多 银行都是把追踪工作压给学校去做,但他们对于贷款的催收工作没有贯彻落实到 位 ,并没有像一般贷款一样的追踪服务。 ”由于银校双方的配合不够,导致了对贷 后管理的放松。就是贷款管理的对象,很多学生本身在贷款发放后自己的责任和还 款程序不清晰。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关 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 是我国实施助学贷款的主要依据, 但它们都是行政法规, 法律效力较弱, 而且文 件频繁出台, 缺乏稳定性和权威性。它们对经办银行没有明确的资格界定及其审查 程序, 对贷款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也不太清楚或缺乏可操作性, 尤其是对于 还款违约, 银行、高校、学生到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责任都不 太明确。 2.2.2 参与贷款管理的各方积极性不足参与贷款管理的各方积极性不足 2004 年 6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 意见规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风险补偿金”)由财政和高校共同出 资(各 50%),出资额占国家助学贷款发放额一定比例,在贷款发生的当年给予经 办银行。新政策中则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担, 该政策制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促进了高校对于贷款的风险管理的参与,风险补 偿对保障银行利益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却也存在着问题。风险补偿金是不考虑国 家助学贷款的实际运行状况的,由学校和财政出资后当年全部支付给经办银行。一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8 方面,银行作为贷款的发放者和贷款风险的主要承担者,积极回收贷款保障利益是 其工作职责,也是其利益之所在,但是他们也很无奈。 另一方面,学校的资金已经在贷款的当年无偿地提供给了银行,所以学校也可 能缺乏内在动力去努力地联系学生,催促学生的还贷。所以这样一笔巨额资金并不 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来调动各方参与学生贷款及其回收的积极性。而高校 本身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学校在贷款工作中承担了中间人的角色,从审核、放贷、 对贷款的使用监督, 到贷款的催收等, 都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没有有力的经费支持, 也使得追踪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正如访谈学生辅导员,他们说: “同时学校 在追踪贷款方面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甚至有的时候担当工作的老师都不得不掏自 己的腰包来打追踪贷款的电话,同时学校在追踪贷款方面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甚 至有的时候担当工作的老师都不得不掏自己的腰包来” 。 需要建立学校、经办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奖罚机制。对学校和经办银行贷后 管理不力、学生违约率高、违约贷款额大等问题,学校和经办银行都要承担一定的 经济责任;对贷后管理好、学生违约率低、还款好的学校要给予一定经济奖励。 2.2.3 目前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带来了贷后管理的成本过高目前信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带来了贷后管理的成本过高 助学贷款的管理成本较高,首先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健全,造成了商业 银行必须得加大付出的才能够有效地掌握追踪信息。目前学生贷款中,目前信息不 对称和信用制度不完善, 所以, 商业银行对学生贷款所需跟踪监管力度更大, 管 理成本也因此而增加。 其次, 是由于法律法制的不健全, 是商业银行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回收贷款。 在助学贷款方面,一旦借款合同签定并放款以后,银行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债权人地 位。当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还贷时,银行唯一最有效力的催款方法就是诉求法 律,而目前诉讼对于银行来说因以下因素导致成本过高使其望而却步。一是贷款一 般仅涉及几千元尚不构成犯罪, 二是民事诉讼期限过长, 三是消耗人力、 物力较大。 如果出现贷款学生违约,银行派专人打官司的成本可能比学生贷款的金额更大。同 时由于我国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即使是普通民事纠纷的,办案效率的提高就一直是 学界和政府部门关心和棘手的问题,更不用说国家助学贷款而引起的学生与银行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9 纠纷了。因此,国家应该出台专门针对助学贷款的法律法规。 2.2.4 学校缺少诚信和贷款相关知识的教育学校缺少诚信和贷款相关知识的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有相应的贷款诚信教育,但是没有能够形成对贷款学生的有效约 束,没有形成诚信的必修教育课程并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授课。只是以选修课或者举 办专门、专场的贷款学生培训会议、讲座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未能扩大到全 部参加贷款的学生或者深入进行教育。因而,在学生参加贷款的同时,一定要加强 这方面师资力量的投入,以促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养成良好诚信习惯和提高诚信 意识,从而达到防患和降低风险的目的。在诚信课程中可设立各种不同的科目,从 诚信、道德、为人处事、征信系统等诸多科目对学生进行教育。笔者曾经对武汉某 高校的多名贷款学生进行的访谈,对于在诚信知识方面,学校里平时这方面相关知 识教育不多,相当部分是从网上得到的知识,有的是从身边朋友同学那里知道的, 偶尔能够在宣传条幅海报上会有一些。有的则是银行来校进行营销信用卡时了解到 的。 其次,贷款学生对金融基本知识和还款流程等具体情况不够了解,也影响了 他们还款。目前许多学校都只是注重对贷款前学生的诚信教育, 但是却忽略了学 生毕业前的贷款教育,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 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化对助学贷款相关 规定或者还款程序的认识。据笔者的了解,许多行将毕业的学生,对于助学贷款程 序和规定并不是十分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毕业后还款程序不清楚。在访谈中,小 a, 曾经在北京某高校读书时贷款,现在在杭州某电厂工作了 3 年了,他说“我现在的 收入还贷款没问题,但是每个月都得记着往北京那个帐户汇款,工作很忙,有时候 容易忘。很想提前一次把款还完,可是那边银行却说需要自己再去办手续,我一直 都没空,也不熟悉具体程序” 。另外一位毕业学生则抱怨说: “每个月的利息算不清 楚,有时候存的跟银行那边扣的有出入,还有一次因为存的金额少了十几元而造成 逾期,我对此有疑问,向咨询学校和银行,却都没得到合适的说法”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0 2.3 问题的成因问题的成因 1、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风险和收益不平衡,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风险和收益不平衡,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20 世纪 50 年代,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了更为完善、严谨的决策方法来测量 项目的成本-收益根据成本收益理论。 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 经济活动追求的是 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收益最大、成本最低。理性的“经济人”对利益的追求和对影 响利益的主要因素成本的关注, 决定了他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思维、行为及 态度。现代商业银行是以获得利润为经营目标, 以多种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为经营 对象, 具有综合功能的金融企业。企业的获利本质决定商业银行要以追逐利润为直 接目的。在目前环境下, 商业银行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生存和发展, 竞争逐步 由成熟的存款市场向贷款市场、中间业务领域延伸, 客户的争夺转向中高端客户、 优质客户, 以获取高额利润和报酬。 与任何工作一样,贷后的催收也需要以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来完成。催收 人员首先要能够准确地判断消费者最终还款的可能性,要能够比较催款的收益和成 本,对于某些非担保贷款,当发现消费者无还款能力,或可以肯定催收的成本大于 收益, 是得不偿失的, 则不如放弃催收, 而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可能收上来的贷款上。 助学贷款对于银行而言,收益少而风险大,助学贷款的业务流程与其他消费贷款的 流程差不多,而学生贷款单笔金额少,人数多,涉及部门广。特别是学生毕业后分 散在全国各地, 给催收带来极大的困难, 长途通讯费用, 邮费以及异地追踪的成本, 大大增加了银行管理的成本。过高的催收成本会导致银行放弃对积极追债的努力。 贷款数目金额的小, 机会成本比较高。 根据成本收益理论: 资源是稀缺的,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同样具有稀缺性。这就意味着,当商业银行向学生贷款投放资金 时, 商业银行就放弃了用其它方法使用同样信贷资金的机会, 失去的选择被称为机 会成本。目前,任何决策都是在不同的方案中博弈优选的, 而商业银行纷纷争夺中 高端客户,正是在不同的方案中博弈后的优选决策。在现阶段助学贷款业务尚未达 到相当规模、 利润贡献占比仍偏小的情况下,对于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 响。 一方面,与其他消费贷款业务相比, 学生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对人力、 经济资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1 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需求将更多,但从银行各项业务考虑,学生贷款业务实际获得的 资源配置往往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贷款不良贷款对全局的影 响一般要小于其它贷款,因而不良贷款的催收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曾经对一 位金融机构从事个人消费信贷的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他提到“我们个人信贷部门本 来人员紧张,工作负荷大。要管理这多笔分散的消费信贷业务,包括住房贷款、车 贷等业务。其中学生贷款的总金额所占比例少,却需要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 银行行业竞争激烈,行里对我们的各项任务考核指标压力大,完不成就会影响当月 的工资绩效,当然要把时间精力重点放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 2、从权责利的角度来看,缺乏有效地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影响了高校作用 的发挥 、从权责利的角度来看,缺乏有效地风险分担和激励机制,影响了高校作用 的发挥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是集政策、福利、教育、金融为一体的复杂混 合工具,因而也就涉及政府、高校、银行、学生四大利益主体。按照“风险分担”原 则,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学校应该承担学 生贷款一部分的责任。高等院校参与学生贷款管理在大多数国家是不可避免的,在 我国实施的助学贷款中学校在资助大学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主要是中介服务 而不是债权人的角色,我国属于大学参与学生贷款程度较低。 大学只参与贷学金的宣 传和申请,对贷学金获得资格进行审核,而对于获得贷款的资格最后还取决于银行, 商业银行发放和回收学生贷款都是通过学校以外的渠道。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 50;每所普通高 校承担的部分与该校毕业学生的还款情况挂钩。这种风险补偿机制的实质是由财政 和高校对经办银行因贷款发生坏帐造成的损失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但这种规定存 在着一定的问题,由财政来进行补偿理所当然,因为作为一种政策性贷款,本来就 是一种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财政资金的补贴,其他的政策性贷款也都是政府财政 资金补贴的。因为高校既不是政府部门,也不是公共机构,承担这种政策性贷款的 补贴,学生毕业后,高校也很难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督促学生还款,却要为学生 拖欠还款承担责任,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校的推行贷款工作的积极性。 加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2 银行和学校对于毕业后学生贷款追讨及整个助贷工作的成本高风险大,为将各自损 失率降至最小,只得控制贷款规模和额度。因此作为学生贷款的利益各方来说,都 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在中国社会这种转型期,通过风险分担,运用经济的 手段来促使各方履行职责。国家开发银行所实施的“河南模式”的贷款就是看到了 风险分担和激励的缺失,而对贷款制度重新进行了设计,有效地激励了高校在贷后 管理中责任。 3、从学生贷款的准公共属性来说,存在着政府责任的缺失。、从学生贷款的准公共属性来说,存在着政府责任的缺失。 政府应该是教育投资的主体,在实行成本分担制度的同时,不能推卸政府作为 主要投资主体的责任。而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有理由 要求政府站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学生贷款具有准 公共产品的属性,当政府的行政行为和银行的商业运作产生矛盾时,行政命令不能 代替市场运行规律。 表现在助学贷款上, 国家绝不能简单地以行政干预来强迫推行, 否则只会使助学贷款的路子越走越窄。 有学者将助学贷款所涉及的三方总结为银行、学校和学生,而完全排除了政府 在学生贷款中的责任角色,在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中高等教育收益最大的是社会收 益,政府应承担起资助困难学生的大部分责任,而不是把责任一味地推卸给以赢利 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和以教学为主的高等学校。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3 3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特点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特点 由于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学生贷款由银行、学生共同参与的,其与一般商业贷 款的不同之处是,一般商业消费贷款的风险和收益都是由商业银行来承担的,由于 学生贷款所具有的政策性的特点,以及目前社会信用环境和法律制度的某些缺失, 决定了其由多个管理主体共同参与的特征。在这多个管理的参与方中,各自的利益 和承担的责任又各不相同,它们能够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以及努力程度影响着能否有 效地进行贷后管理和追踪。 3.1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主体多元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主体多元 3.1.1 学生贷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贷款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贷款的性质决定了学生贷款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贷款是由政府、银行、大学及大学生等多方利益主体参与的重大事业,虽 然各参与方追求的利益目标不尽相同,但均能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既有利益,因此 各参与方都应为资助体系的有效运行承担一定的义务责任承担的主体。人因不同利 益主体在利益观念与利益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各利益主体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 程中必然导致利益博弈的格局。 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政府担负着辅助社会弱势群体,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的 责任,对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资助,使其不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 机会,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基于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政府向高校学生收取学 费,缩小了财政开支,使其在现有财政能力下建立起规模不断扩大效率不断增长的 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加速社会发展,这样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实 现。 对于银行而言,经办银行在获得贷款利润的同时也有助于为发展未来优质客户 积累客源。因此,从理论上讲,国家助学贷款,是使各相关利益群体受益的好政策,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4 但是从贷款发放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助学贷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现实中的 运行并不顺畅,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对于高校而言,对学校而言,则可以保障学费收入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欠费的 发生,缓解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财政压力。大学扶助学生渡过困难的能力 强弱成为学生(家长)选取大学的主要参数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能否招揽 到高质量的生源对象。 对学生而言,贫困生可以通过申请优惠于一般的商业贷款来缓解学费和部分生 活费的压力,而顺利享受到接受高等教育权利。根据萨哈罗普勒斯的“教育投资回报 率” ,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远大于社会收益,因而学生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3.1.2 参与贷款的管理方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银行和高校参与贷款的管理方可分为教育主管部门、银行和高校 政府是管理和行使国家主权的专门机关,作为国家的代表或代理者,服务社会公 共利益和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是政府最为基本的职能,由于大学生资助事业的公 益性质及其对国家具有的战略意义,决定了政府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必然处于主导 地位并贯彻始末 银行是四方利益主体的重要一方,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过中承担贷款发放的职 能。 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政策性贷款, 所以它是不需要贷款人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 而放贷对象又从没办理过借贷业务,几乎没有信用记录可供查询,银行对其信用程 度很难考证,为银行带来日趋增长的高额风险。由于学生“还贷难” ,使得银行“惜 贷” ,对助学贷款业务缺乏积极性, 成为影响助学贷款政策推行的障碍之一。 学校处于比较特殊的地位,使处于其他几方利益主体的中介的位置。一方面, 高校是银行所需信息的提供者,从初审到发放,从学生毕业到离校以后,高校都要准 确无误、尽快及时地为银行提供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高校又是贫困学生 的直接管理者,负责对学生的贷前审核、信用教育、贷后跟踪等工作,高校要有全局 观念,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要使银行的钱既能顺利贷出并顺利收回,学生能贷也能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5 还。充分认识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的应然角色,对于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 助学贷款应该由政府部门管理还是由商业银行管理为主,这涉及到助学贷款发 展中许多实际操作和各方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两种模 式都有一些案例。从不同模式的实践看,在管理成本、贷款分配、贷款回收效率、 接受者选择等角度等方面两种模式各有利弊。解决中国助学贷款管理和运作机构的 问题,可以考虑将上述两种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委员会和 教育银行共同负责助学贷款的管理和运作。 各项机制的有效落实和上述各参与方存在的问题都应当坚持以银行为主体,学 校、家庭、社会、学生等多方共同参与贷后管理的协作原则才能真正确保助学贷款 回收渠道的畅通。这是助学贷款追踪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强化各方在国家助学贷 款中的角色作用。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银行、 高校各利益主体积极通力合作,才能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情办好。 3.2 “商行模式”与“河南模式”各具特点“商行模式”与“河南模式”各具特点 助学贷款的这两种模式,实际上是代表着以商业银行作为回收的管理主体为 和以高校为回收管理主体的两种模式。 (1) 产生的背景产生的背景 2004 年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河南省于 9 月组织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招投标,由 于各商业银行要求的风险补偿金比例过高(最高达 50% ) ,且对高校提出了许多附加 条件,国家助学贷款业务招标以流标而告终。在此背景下,国开行经过与教育厅就风 险补偿金比例、违约风险分担、奖惩措施等方面达成初步意向后承担起了河南省的 国家助学贷款业务。 (2)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在风险补偿金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和启动国家助学款业务的奖惩机制。首先, 明确风险补偿金比例为 14% ,由财政和高校各负担 50%;其次,进一步完善补偿 机制,即当贷款违约额高于 14%的风险补偿金数额时首先用补偿金补偿,不足部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6 由高校、国开行和省教贷中心分别按照 50%、40%、10%的比例予以承担;当贷款 违约额低于 14%的风险补偿金数额时将差额部分甚至全部返还高校进行奖励。其 次,开发银行通过“两个平台和一个代理行”监管贷款的发放和回收。即以省教贷 中心为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全省的国家业务;以各高校学贷中心为操作平台,全面 管理对学生的贷款受理、审核、汇总、合同签订、贷款本息回收、贷款信息管理等 助学贷款具体事宜;通过议标确定农行为代理行,由代理行负责办理学生卡、发放 助学贷款,负责结算利息和贷款本息的扣划。 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模式的优势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之所以没有很好地推行 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原政策没有很好地考虑银行的贷款风险以及调动各高 校和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河南省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模式在认真吸取了国家 新政策的长处之后所进行的创新,有效地规避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极大地调动了银 行、高校以及具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 1、 完善了风险补偿金制度,建立了风险补偿金返还与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工 作成效挂钩的激励机制。由于对风险补偿金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银行 在贷款的安全性方面进一步增强,同时又让高校既具有因贷款管理不善所带来的风 险压力,又有因追求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管理动力。 2、建立以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和各高校的贷款管理机构为操作平台的贷款管 理模式,统一管理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和归还。这种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高 校贷款后管理责任意识不强、银行想管但是对学生的管理和催还又缺乏手段的不利 局面,将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优势和银行的资金管理优势结合了起来,以经济利益加 银行监管的方式将贷款发放和催还的任务交给了高校,强化了高校在贷款发放、回 收中的责任和意识。 3、以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为依托,将开发银行的管理网络延 伸到高校。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强化银行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国 家助学贷款业务管理和监督的力度,这是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在制度创新上的 又一亮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7 (3) “河南模式”带来的启示) “河南模式”带来的启示 1、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补偿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手段。 “河南模式” 将风险补偿金的支付与高校管理绩效直接挂钩,突出了高校管理的重要性,明确了 目标、量化了职责、调动了积极性,使高校既有压力更有动力,做到防范、抵御风 险和约束、激励有机结合,用活了风险补偿金,推动了工作,有力地说明了:必须 建立科学的风险补偿机制。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风险较大的金融业务,建立风险补 偿机制是必要的。但是,这个机制必须是科学的,有利于防范、抵御风险,奖优罚 劣。某种意义上说,奖惩的力度有多大,风险就有多大。从目前政策新机制一般模 式的运行情况看,存在单纯的就风险补偿论风险补偿的问题,缺少约束激励机制。 风险补偿比例的确定和使用都缺少充分的科学依据。风险补偿金没有从根本上解除 风险。银行的风险顾虑并没有消除,积极性依然不高。“河南模式”针对这些问题, 把约束激励机制引入风险补偿机制,实现有机结合,达到高校与银行同担风险和收 益的效果。 2、构建完善的管理运作体系完善的管理运作体系是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保证。 “ 河南模式”建立、形成了全面的,运行便捷、有序、高效,环环相扣,互相制约、 补充的机制,有力地说明了:必须构建完善的管理运作体。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具 有多个主体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在管理上必须服从、体现这个特点。“河南模 式”通过编撰工作、管理手册,建立联席会议、工作例会制度,建立高校、省贷款 管理中心管理平台,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统筹管理、具 体实施、还款约束、考评奖惩机制,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助学贷款各项主要工作的 管理网络,每件工作、每个环节都做到行有规动有矩,走上了一条以规章制度管理 运行的道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8 4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相关比较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的相关比较 助学贷款的改革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部分,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一个 制度从开始诞生到完善发展必定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制定 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 还可以从其他国家的运作和管理经验中借鉴经验、 汲取教训。 同时,也要参照一般商业消费贷款成功的风险控制流程,我们要积极探索,完善机 制,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使各方都能够接受,才能实现贷款的预期结果。 4.1 美国加拿大学生贷款的贷后管理美国加拿大学生贷款的贷后管理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持手段, 早已在世界许多国 家广为推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国外助学贷款运作与管理的一些经验和教训无疑 有助于为我们在立足本国具体国情实际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进一 步改革与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具有还款约束制度保障的案例、具有还款约束制度保障的案例 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美国为例,美国学生贷款贷后管理严格而又有灵活 性。拖欠贷款对联邦政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