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中文提要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中文提要 以“暴力美学”而享誉国际艺坛的杨少斌,他的艺术创作( 包括油画、雕塑、装置、 影像等) 一直贯穿着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现象,杨少斌 以他强烈的社会道义感与责任感进行揭示与批判。而在他进入艺术界的早期,走的是 “玩世现实主义”的路线,这与后来的暴力题材作品以及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煤矿题材 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本文将从画家的生活经历着手,研究他各时期的作品特征及其 形成的因素,并重点研究其最具特色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暴力美学”作品和具有现实主 义精神的煤矿题材作品,同时分析其风格转变与艺术家的个人生存体验及社会责任感 之间的联系。这对于研究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当代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具有一定 的个案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当代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之间如何发生关联,也有一定 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杨少斌玩世现实主义暴力美学现实主义人文关怀 作者:杨玉振 指导老师:刘昌明 t h e s t u d yo f y a n g s h a o b i n s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t h es t u d yo fy a n g s h a o b i n s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y a n g s h a o b i ni sa l l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yr e n o w n e da r t i s tb e c a u s eo f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so fv i o l e n c e ” h i sa r t ( i n c l u d i n gp a i n t i n g s ,s c u l p t u r e ,i n s t a l l a t i o n ,v i d e o ,e r e ) h a sb e e np e r m e a t e d 、) l ,i t l lt h e c o n c e r n so fh u m a ne x i s t e n c e ,f o rt h ev a r i o u s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i nt o d a y ss o c i a l s i t u a t i o n ,y a n g s h a o b i na l s oj u d g ea n dr e l a yas e n s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w i t hh i ss t r o n gs e n s eo f m o r a l i t ya n ds o c i e t y b u tw h e nh ew a sj u s te n t e r i n gt h ea r t s ,h ef o l l o w e dt h e “c y n i c a l r e a l i s m ”,w h i c hi si ns h a r pc o n t r a s tt ot h ew o r ko f v i o l e n tt h e m e sa n dt h es p i r i to f r e a l i s mc o a lt h e m e f r o mt h ea r t i s t s 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 ,t h ea r t i c l eb e g i nt os t u d y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f a c t o r so ft h ew o r k si nv a r i o u sp e r i o d s ,a n df o c u s o ni t sm o s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u m a n i s t i cc o n c e r nw i t h a e s t h e t i c so fv i o l e n c e ”w o r k sa n d c o a lw o r k si ns p i r i to fr e a l i s mt h e m e s w ea n a l y z et h es t y l ec h a n g e s 、析t ht h ea r t i s t s p e r s o n a le x p e r i e n c ea n dt h el i n kb e t w e e np e r s o n a ls u r v i v a la n ds o c i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i s w i l lh a v eac e r t a i n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s t u d i n gt h eh a p p e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t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o f 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ta n ds o c i a lc o n t a c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 r ei s i n s p i r a t i o ni nh o w t oc o n n e c t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a r ta n dt h es p i r i to fr e a l i s m k e yw o r d s :y a n g s h a o b i nc y n i c a lr e a l i s m a e s t h e t i c so f v i o l e n c eh u m a nc a r e w r i t t e nb y :y a n gy u z h e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l i uc h a n g m i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幺兰兰鸯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期:必口罗5 ,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e l 期:丝2 :至:二当 日期:掣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一、绪论 ( 一)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绪论 目前当代艺术创作有这样一种情况:艺术家、作品、社会、大众之间相互剥离。 基于这一点,批评家鲁虹曾在他的文章重建艺术与社会的联系中有着专门的论述。 他在这篇文章中把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当代艺术家普遍具有的所谓“精英主义的意 识”所致,对此我们不去计较这话是否有些偏激,而对这篇文章的主旨我是持支持的 态度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与中国当代艺术形成积极互动的关系,让中国当代艺术真 正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目标,并与社会大众建立起更加良好的联系。但是,从目前的情 况来说这只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很难从根本上实现。而对于艺术家来说,可以 做到的是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怀。当代艺术家杨少斌正是基于这一点 从事他的艺术创作。他的艺术创作( 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 特别是成熟期 的关注国际政治、社会暴力作品以及近两年的煤矿题材作品,都一直贯穿着对人类生 存状态的关切情怀,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各种矛盾现象,杨少斌也以他强烈的社会道义 感与责任感进行揭示与批判。而在他进入艺术界的早期,走的是“玩世现实主义”的路 线,这与后来的暴力题材作品以及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煤矿题材作品形成鲜明的对 比。本文将从画家的生活经历着手,研究他各时期的作品特征及其形成的因素,并重 点研究其最具特色的充满入文关怀的“暴力美学”作品和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煤矿题 材作品,同时分析其风格转变与艺术家的个人生存体验及社会责任感之间的联系。这 对于研究当代艺术的发生、发展以及当代艺术与社会的联系具有一定的个案意义。同 时,对于研究当代艺术与现实主义精神之间如何发生关联,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 - ) 本课题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以杨少斌的艺术创作( 包括油画、雕塑、装置、影像等) 及他的艺术理 念,为研究对象。并以点带面地谈谈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当代艺术与社会、公众 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例如当代艺术特别是“晦涩”当代观念艺术怎样 与普通观众交流? 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l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一、绪论 ( 三) 本课题研究现状 对于杨少斌的研究,从目前来说有一些文章、访谈记录、画展介绍以及画册等, 其中有些关于杨少斌艺术历程的介绍与研究,很具文献价值,但不够系统与全面,还 有一些作品解读性文章只是对其作品进行简单的描述或解读。这些资料如下:杨少 斌:现实主义也是“观念一种”作者:严冰;杨少斌“纵深8 0 0 米”策展手记作者: 卢杰;“后来居上,- 扬少斌作者:杨卫;杨少斌:男人与暴力作者:冷林; 从经验到记忆扬少斌的艺术自觉作者:皮力;画家杨少斌:忧伤地暴戾 作者:许敏;“纵深8 0 0 米”杨少斌个展前言来自:互联网;杨少斌用当代艺术解 读煤矿生活中国青年报;不断给自己意外的杨少斌作者:严冰;栗宪庭:杨少 斌访谈录来自:中国美术家等。其中的画册有:暴力的本质一杨少斌、今 日艺术家杨少斌、今日艺术家杨少斌暴力的本质、杨少斌今日艺 术家等 ( 四) 本课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本文将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并加上个人对杨少斌作品的分析与认识,同时将杨 少斌及其作品放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中进行全面系统地比较与分析,以便得出较 为明晰的结论。 ( 五) 相关概念 1 、暴力美学的含义 当前,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或听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汇。“暴力”和“美学”, 本是缺乏联系的两个词,然而将它们加以结合就成一个新的名词“暴力美 学”,并逐渐演化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当今,不少热门影视、卡通作品、电子 游戏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当然也包括本文提到的绘画艺术作品,都表现出不同 程度的暴力美学倾向。电影是表现暴力美学的最好媒介,电影从其出现的早期就 开始对暴力进行叙述,直到2 0 世纪8 0 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出现,才开 始确立一种以血腥暴力为基础的新的美学体系。英国视觉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语 给了吴宇森极高的评价:“他( 吴宇森) 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 2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一、绪论 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种有意味的形式”。自此,“暴 力美学”在电影界获得了理论上的肯定。世界影坛也逐渐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 的热潮。血腥暴力的场面,以另一种审美向人们传达一种另类美学,从心理层面来 说,这种审美多来自于一种刺激,激发人的感官感受。 而“暴力美学”并非一个严格的美学概念,“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 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 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 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 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1 其实,对于暴力题材的艺术化表现,从绘画产生至今一直没有间断过 原始岩画、古典主义绘画、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暴力 的主题,这是不是人类潜意识中所共有的原始冲动? 而今天,在高度文明的社 会体系中,艺术对暴力这一主题进行新的表现,是否具有特定的现实意义呢? 2 、“暴力”与“审美” 关于“美”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为每个人的审美方式、审美角度都不尽 相同。而对于艺术美,自有美学史以来,对于艺术美的标准是什么美学家们以 及艺术家们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如果说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宇 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艺术表现的对象,而经过艺术的形式化处理之后, 这个对象就具有了审美性,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已经转化为了审美的对象。 然而说到“暴力”和“审美”的联系,也许可从“现实的丑”到“艺术的美”的转 化中得到启示,例如,委拉斯贵支笔下的侏儒演员,罗丹塑造的瘦骨嶙峋、满 身皱皮的老妪,等等,在现实中由于人们的审美心理在某些方面取得的一致性, 也许这些形象的现实原型会被认为是丑的,而经过艺术家的艺术转化,这种丑 竟成了一种美,一种艺术的美。当然,这种美不是来自艺术表现的对象,而是 艺术品本身,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艺术审美的眼光,要知道怎样才算是有意味的 1 于志刚,对“犯罪有益论一中犯罪唤起审美感学说的批判以现代电影中暴力美学为例的分析,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0 1 期 3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二、绪论 形式,不然,艺术品也不一定是美的。按这样的逻辑来说,通常被认为是丑的 或者是坏的暴力事件或形象,也是可以转化为艺术审美的对象。这要看从哪个 角度去转化,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通过某种有意味的形式转化后的暴力,已经 不是暴力本身,而是具有暴力化色彩的美学作品,它也许会给你带来感官上的 刺激,也许会给你带来艺术美的感受。而对于它的创作者来说也许出于发泄个 人的情绪,也许是出于揭示现实暴力的丑恶。总之,具有暴力美学特征的作品, 自有它产生和存在的意义,就看我们从哪种角度去理解。 而本文中的画家杨少斌正是以暴力美学的创作扬名国际的,其作品告诉人们暴力 正存在着的现实,强烈地揭露虚假的政治、罪恶的战争以及残酷的社会现实对人造成 的伤害。而其近期以煤矿为题材的作品又从直观的角度展示了一种隐藏于现实之中的 暴力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其生命隐患。从上述的角度来理解杨 少斌的作品,就不难看出其中所蕴含的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 切情怀。 4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二、杨少斌早期的艺术环境 ( 一) 艺术之路 二、杨少斌早期的艺术环境 1 、杨少斌简介 杨少斌1 9 6 3 生于河北唐山。1 9 8 3 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杨少斌最早是因创 作“玩世现实主义”题材而为大家所熟知的,而在“玩世现实主义”的几个艺术家中, 他也许算得上是大器晚成的。2 0 0 3 年,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对杨少斌做了一次深入的 采访,采访内容涉及到杨少斌的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及各时期创作的思路, 这对于研究画家的艺术创作极有帮助。 从访谈中可以得到以下信息,2 8 岁以前他生活在河北唐山的一个可以用贫穷来 形容的矿区,他儿时的生活环境充满了暴力的群殴和动荡的政治,见多了打打杀杀见 的场面,“都是未成年的小孩子,几句话没有说对,哗一刀就捅进去。”2 这是杨少斌 对于童年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帮国家挖防空洞,以防止苏联的进攻,成天 搞空袭疏散演习,人心惶惶的。也经历了文革,年纪小还跟着参与过一些活动,亲 眼看过对右派的伤害,比如强迫那些老教授每天起来给大家倒尿盆子。那些经历在心 里很难磨灭。”3 这样的环境对杨少斌的学习肯定有影响,所以当时成绩不好,到初中 毕业就不愿意继续读书了。之后就开始了临时工生涯甘工、电工、挖下水道、砌 砖窑、给火车皮卸货还在当地煤矿派出所当过警察,在这期间他在当地的少年宫 周末和夜间的美术班学习绘画。1 9 8 0 年考上了河北轻工业学校一所综合性中专 学校,学习美术专业陶瓷设计。毕业后因为没考上美院,就回唐山进陶瓷厂做了图案 设计员。 而与杨少斌在河北轻工业学校同窗的方力钧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1 9 8 9 年从央 美毕业后,没有去工作,而是留在了北京,在圆明园坚持画画,过上了靠卖画的来维 持生计的日子。这种生活方式对于有艺术追求的杨少斌来说是非常向往的。于是1 9 9 1 2 栗宪庭:杨少斌访谈录,h a p :h a r t s t o m t o m ,t o m 专稿 3 许敏,画家杨少斌:忧伤地暴戾,时代人物周报 5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二、杨少斌早期的艺术环境 年,2 8 岁的杨少斌放弃了在唐山的工作只身来到北京。在圆明园也租下了一个工作 室,开始他的职业艺术家的生涯。 以上对于杨少斌的早年生活详细的描述,是为了更深入分析他的作品图式风格的 变化。从他自身人生体验、社会趣味和艺术潮流的角度来说杨少斌是一个有意义的个 案。从其性格来说,内敛的杨少斌为何会在1 9 9 3 年开始,选择了和他个性并不相称 的玩世现实主义风格? 为什么从1 9 9 7 年开始,在这种风格获得业界及市场的肯定之 后,他却有意识远离了这种风格? 他享誉国际的暴力美学风格是在何种背景下产生并 获得接受的? 为何又从原来那些表现没有具体能指的暴力意象转向了对国际政治的 关注? 为何事业蒸蒸日上的杨少斌又回过头来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创作极具震撼的 煤矿题材? 这些问题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2 、1 9 9 0 年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环境 二十世纪8 0 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革期间那些思想模式的主宰地位 已近岌岌可危,新的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而在艺术界,对于新时期艺术的价值标准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文革美术的“高大全”和“红光亮”逐渐被抛弃,那么新艺术的 评判尺度又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在当时根本无法取得共识的答案,1 9 7 9 年举办的“星 星美展”以来,所流行的对于形式美与抽象美的探索,因为开始不同程度的远离现实, 所以,也逐渐失去它的现实意义。当时美术杂志的编辑栗宪庭和高名潞以及一 写批评家们开始出来鼓吹现代主义。然而,艺术家和批评家在什么是艺术的未来这个 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直至1 9 8 9 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举办,才开始了真正 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艺术。到1990 年代初期,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争论逐渐缓和。 文艺界也进入了较为自由的时期,于是艺术家们开始了追新、求变的步伐,市场经 济社会的到来,促成了艺术全新的操作模式一在操作的经济背景方面,投资 代替了过去的赞助;在操作的主体方面,公司企业代替了过去的文化机构;在 操作的程序方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书代替了过去的行政通知书;在操作的 学术背景方面,由批评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代替了过去以艺术家为主的评选班 子,一 4 这表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现代艺术已真正全面展开。l990 年代初产生的 圆明园画家村正是在这个环境里出现的。而那些画家们正赶上“一个对理想无法确立 4 叶永青,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市场巡礼,走向市场的艺术当代艺术市场新探学林出版社1 9 9 7 1 0 6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二、杨少斌早期的艺术环境 而崇高已不知为何物的时期j 塞就是玩世现实主义的土壤与基础。 5 这就成全了 方力钧、刘炜、岳敏君等一大批新的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把他们的绘画风格称 作“玩世写实主义”,之后,业界把他们这一群体归为“玩世现实主义”。而正是这一群 体引领着对杨少斌走上了艺术之路。 ( 二) 早期风格 】、“玩世”群体的影响 上世纪9 0 年代初期的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可以说是很混乱,画家们也是鱼目混 杂,在艺术追求上完全没有目标,一旦有几个突出者,其他的也就开始随大流,这跟 当时的时代背景很符合对何为崇高理想没有明确的标准。而艺术创作又不能过于 偏离现实生活,于是,他们就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所为标准秩序、标准审美、甚至标 准的英雄等进行调侃,或夸张或丑化,或条理清晰或毫无秩序,总之要与传统的审美 标准对抗。从而,来表达他们对于以往那种标准的生活模式的不满。这就是“玩世现 实主义”的艺术“标准”。 而当时的方立钧已经是“玩世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和杨少斌由于同学的 关系,再加上又是同乡,二人关系很好。因此,在绘画上毫无目标的杨少斌不免会受 到方立钧的影响,于是当时也加入了“玩世现实主义”的队伍。然而,评论界对杨少斌 早期的画评价并不高,杨少斌也坦承这跟自己没上过美院有关系,技术不行,而且没 有自己的想法,多是跟着人家走。“玩世现实主义”与同时代产生的所谓“新生代”艺 术,都开始关注身边的现实事物,注重艺术的内涵。“玩世现实主义”就是以一个“从 理想到失落”的心态调侃现实。而直到1 9 9 2 年杨少斌开始画警察、军人和珍宝岛,才 开始跟“政治波普”、“玩世写实主义”搭上关系。但业界一致认为他当时的作品风格跟 刘炜类似。对此杨少斌并不否认:“可以这么说,因为刚入门还得学嘛,但我们还是 有些不同,我的用笔比较紧,感觉比较苦涩。我可能天生就是一个紧张的人,它是自 然流露的。”在栗宪廷对他的访谈中他自己也承认当时的绘画技术不行,在表达上没 有经验,画什么都很吃力。杨少斌很坦诚,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无论做得如何,都用 全心投入,这是作为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5 吕澎,新绘画的历史上下文,艺术当代2 0 0 7 5 7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杨少斌早期的艺术环境 2 、暴力的“萌芽” 当然,杨少斌的早期作品也并非一无可取。其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以反英雄主义的 英雄主义为主题,他以种夸张甚至丑化的方 式进行处理我们一贯认为的那些正面人物或 英雄人物形象,画面毫无章法,用色、用笔也 非常夸张,想以此来反抗生活和意识形态中的 “正常秩序”。如果仔细看一下杨少斌每一阶段 的作品的话,就会发现早期的这些玩世风格作 品与后来的身体暴力、国际政治主题及现在的 以煤矿为母体的作品之间,在语言与符号上是 有着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包含了画家在技术 上以及观念上的逐渐成熟及转变,同时,也包 含了画家的个人体验、社会趣味与艺术潮流之 间的复杂关系。从这些方面再来看,杨少斌的 玩世风格作品就具各了一定的文本意义。 皮力曾在文章从经验到记 忆杨少斌的艺术自觉对杨少 斌的作品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 图1 ) 进行过深八的分析。他觉得杨 少斌创作于1 9 9 3 年的生命不息, 冲锋不止是以警察和军人为主题 的作品中晟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 也是对研究其暴力题材作品极具 启示意义的作品。警察和军人本身 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一种意识型 态,他们能更好的表达玩世现实主义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此外,对于杨少斌来说还 有更多的意义。首先杨少斌本人当过警察,这他来到北京成为职业艺术家的身份形成 了巨大的反差。更有意思的是杨少斌有过曾经因为刚到北京时是没有暂住证而被警察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二、杨少斌早期的艺术环境 堵在被窝中羞辱,并被抓到派出所审讯与惩罚的经历。所以警察在这些作品中出现应 该有其特殊的意义。但从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件作品来说,画中的军人形象, 在一幅以1 9 6 9 年中苏珍宝岛的武装冲突为历史背景的同名政治宣传画可以找到原型 ( 图2 ) 。这源自于画家儿时对英雄的崇拜和对暴力的崇尚。此外,这件作品的中有 一个微笑着的女孩。其实这个形象来源于画家拍摄的一个正在微笑着剥兔皮的女孩照 片。从女孩的微笑,战斗英雄的嬉皮笑脸,以及二者毫无关联的搭配来看,显然这件 作品是对暴力的一种调侃。 在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是在努力把作品打造成玩世现实主义的风 格,当然,他做到了。但这是以压抑潜意识中的某些喜好为代价的,比如暴力的场面, 作为原始素材的照片充满着暴力成份女孩的微笑对应剥兔皮的行为,这一反差反 而加强了暴力的程度,但画家没有在画面里加以表现,被剥皮的兔子的也没有在画面 里出现。 皮力对这件作品的分析很有道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杨少斌早期的“玩世” 作品并不是出于他的自觉行为,而只是一种自发的模仿与跟风。当然作为一个没有学 院教育背景的画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正常的过程,模仿已经“出道”的艺术家,通过他 们的艺术去了解什么是当代艺术,也就是先进入这个队伍,然后再慢慢找到自己的位 置。所以从画家本人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的兴趣点来说,真正属于他的暴力美学风格作 品的产生也是一个必然。 9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三、杨少斌的“暴力美学”及其“根源” 三、杨少斌的“暴力美学”及其“根源 ( 一) 暴力美学的开端 1 、“玩世”风格的阴影 走上艺术之路的杨少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画面是“玩世”的,但是语言却是“苦 涩”的,只因没有自己的路子而只好向不属于自己的“玩世”群体靠拢,于是越来越没 有兴趣,甚至开始排斥那种简单调侃的风格。实际上每个艺术家脑子里都有一根神经, 就是一定要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风格。现代艺术的主题就是创立风格,这个很关键。 “华山非只一条路,何必擦肩挤汗腥”这是杨少斌比较喜欢的一句话,他说自己比较佩 服有创造力的人,而他自己也希望创造点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杨少斌停了很长一段 时间,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1 9 9 4 年,他开始了他的“实验”,画了一组名为很暴力的小画。艺术评论家 栗宪庭看了之后,说了一句话:“挺残酷的”。杨少斌说很暴力中的暴力和伤害都 是他亲身经历过的童年的记忆、被警察羞辱的经历以及自己的艺术找不到定位的 痛苦,这些东西都在他的脑子里,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从栗宪庭对他的访谈中,我 们得知这组名为很暴力的小画依然没有摆脱之前的玩世风格,尽管表现的是暴力, 但是其中所表达的对人的“伤害”,被玩笑因素给冲淡了。这种分析很有道理,因为早 期风格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可能是一种思维惯性,所以不可能一下子转 变过来,又因当时的杨少斌在技术上的经验还是太少,有些想法也很难充分表达,这 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 而那之后杨少斌开始在经济上承受压力。因为之前已经有画廊代理他的作品, 他的生活也因此改善了不少。但画风转向暴力后,就不再好卖了,画廊因为经济利益 的问题,就不愿再代理他的作品。出于生计的考虑,后来他只能在“玩世”和“暴力”之 间选择一个平衡点。“这是一种妥协,为了生活没办法,我得活啊。”6 这是画家的无 奈。从1 9 9 4 年至1 9 9 7 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做出的妥协。 6 许敏,画家杨少斌:忧伤地暴戾,时代人物周报 1 0 橱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杨少斌的。暴力羹学。丑其。根源” 这些作品依然充满“玩世”的元素夸张的造型、生猛的色彩、荒诞的情节、傻 笑的面孔、随意的构图等调侃式的语言。( 图3 一图5 ) 但其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暴力成 份,例如,人与人的扭打场面、局部的流淌、伤口般的笔触等等,但是,与后来成熟 期的作品相比还是不够纯粹,有点过于单纯甚至有点做作。这也在情理之中,每一个 画家形成自己的风格总会有一个探索期,而对于杨少斌来说。这是一次风格上的转变, 这对于任何一个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画家来说都是一种勇气上的挑战,没有对艺术执 着追求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2 、暴力的元素 从1 9 9 7 年开始杨少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子平面化的处理、像血一样流淌 的局部、暗红的色调,把那种被伤害的感觉表现的很到位,但是技法还不够熟练。1 9 9 8 年以后杨少斌特有的画风开始成熟,作品大量出现暗红色画面,运用颜料稀释的方法 表现了流淌感,画面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内涵上都表现的更加成熟与纯粹。这一时期 的作品多是表现身体的暴力也即暴力的本贯一身体对身体的攻击。其实单从风格 的角度而言,它们在出现的之初只是作为一种探索并不具备所谓暴力的特征。组成暴 力特征的主要特点并不只是这些技法本身,它还包括创作的题材、以及作品中所表现 出来的气氛。具有转折意义的扭打撕扯的形象从1 9 9 6 年开始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 当时还没走出“玩世”风格的阴影,它们的出现还是带有明显的幽默和调侃的色彩,所 以其“暴力”的气氛不足。但是随着画家意识的转变以及技术的逐渐成熟,这些形象越 来越远离幽默的色彩,而且逐渐获得一种独立并增加了暴力色彩的强度。画风成熟后 的杨少斌曾用f 劈哩啪啦j 来形容自己绘画作品的质感,这种形容很到位,f 劈哩啪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栖少斌的“暴力美学”丑其”根潭” 啦j 不仅是笔法的感觉也是对打架声音的一种形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否表明了画家 所关注的暴力最早是源于身体对身体的攻击? 由此,杨少斌确立了自己的绘画语言撕扯扭打的场面、受伤的肢体、流淌的 风格、模糊粘连的意象、血红的基调等等,这些元素以及后来作品中出现的冷色基调、 肃杀的氛围等等共同构成了杨少斌暴力美学的基本元素。 ( - - ) 从身体暴力到社会暴力 1 、暴力的本质一身体对身体的攻击 从1 9 9 8 年开始,杨少斌的艺术创作逐渐成熟,这一时期创作的表现撕咬、扭打的 暴力作品包括油画、雕塑以及装置,都表现了同一个主题暴力的本质。 ( 1 ) 暴力的本质含义 对于“暴力词,不同语境下有着不同的解释。而一般意义上来说,“暴力”应该 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通常是指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搏斗或凶杀。而从政治角度来说, 不同的利益集团园无法以和平方式达成共识而采取强硬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 称之为“暴力”。“暴力”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比如身体暴力、语言暴力、政治暴力、 视觉暴力等等。而我觉得暴力的本质应该是身体对身体的攻击,因为这源自于生命的 本性对于自身生命的维护。杨少斌这一类的作品正体现了这一点,正如上文所说 的,这些作品的出现之初正是出于他对自身生存境遇的焦虑。无论是平面的绘画还 是立体的雕塑,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无一例外地表 露了他的心迹自我的折磨与挣扎、内心的躁 动、以及对外来伤害的恐惧与焦虑。同时也是当 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境地的一种隐喻。 ( 2 ) 杨少斌对暴力本质的表达 当然,这些都是心理层面的表述,下面我们 抛开这些,从画面的直观角度来分析这些作品对 暴力本质的表达。作于1 9 9 8 年的一幅油画无 题n o1 5 ( 图6 ) ,画家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两个 扭打、撕咬的人物,画面靠前的人的脸部被后面 杨少斌艺术剞作研究三、扬少斌的“力美学”及其“根潍” 抱着他的人像狼一样丈口咬住,似乎整面脸都将被撕下,虽然画面感觉还不够纯粹, 但这一夸张的表达,已经充分表现了人与人展开厮杀时的原始野性。而之后的一些作 品将这种野性传达的更为纯粹与直接( 图7 、图8 ) 。再看一个作于2 0 0 0 年的雕塑( 图 9 ) ,表现了一个没有双腿的遍体红色的人体,人体的头部几乎为白色,从鼻底开始出 现不均匀的红色,像血一样流满全身,而更加刺激我们视觉神经的是,一个比例硕大 的人头似乎要从这个人体的腹部钻出。总之,整个雕塑充满了强烈的暴力氛围,杨少 斌之所以如此处理,是不是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旮我挣扎? 总之,杨少斌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油画还是雕塑,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画家 内心的焦虑以及对于伤害的恐惧,而画家创作的过程也许就是对自身情感的一种发 泄。 2 、由自身情感表达到对社会暴力的关注 风格稳定后的杨少斌,技术对他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这只是他艺术之路的起 点,他坚持认为衡量一个艺术家的优秀与否,首先在他的思想性,其次才是方法。而 且作品不能仅仅作为自己情感宣泄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自己的 那种焦虑容易消化了,于是就会往外看,不是只注意自己那种感受了。红色暴力系列 作品本身视觉的冲击力很大,但是其中的含义反而很简单,为了求得艺术内涵的突破, 杨少斌又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思索。2 0 0 0 年,他开始了对于人性的关注。进入新世 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巨变让杨少斌看到暴力不仅体现在个体对于个体的攻击,也体现 在国际政治、社会交往以及强势媒体对人的意识、思想的垄断和强蚀。总之,在他的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杨少斌的“暴力美学”及其“根源” 眼中,政治、传媒以及人际交往都可以 流露和体现暴力的东西。2 0 0 0 年完成 了雕塑肉身( 图1 0 ) ,无数的小图 片贴满了残缺不全的人体,我们是否可 以理解为这是对媒体暴力揭示呢? 2 0 0 1 年“9i i ”事件、阿富汗战争相 继发生,这是一个转折点。于是这更促 使了他的目光由身体暴力转向了社会 暴力。2 0 0 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国际 局势更加复杂,此时杨少斌开始了他的 新的转型。而实际上还是一贯的主题: 伤害和暴力,只是又加进了 政治因素。此后的作品中, 暴力的元素减少了很多,而 暴力的感觉并没有减弱,它 们隐藏在了事件的背后。另 外,对一些社会图像( 例如 新闻图片、影视截图等) 的 大量使用,使其作品画面中 隐现着一种不安与危机( 图1 1 ) 。在国际政治这类作品里,单从画面上基本看不到什 么具体的威胁,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心理上的压迫,因为暴力依然存在。 杨少斌这种对暴力的迷恋,其实是对暴力的强烈控诉。他这一转型期的作品将他 的创作从宣泄式的自我纠缠,扩大到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从身边的暴力联系到国际 政治的复杂性,其人文关怀的思想得以强烈的流露。这是杨少斌此次最大的转变和对 其自身最重要的突破。 ( 三) 暴力美学的精神根源 而促使他转变风格的因素是什么呢? 我觉得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画家为了走出 橱少斌艺术剖作研究三,扬少斌的。暴力荑学”及其4 根源” 与自身性格完全不符的“玩世”风格的阴影;二是画家自身生活经历也即心理因素。正 如画家在栗宪廷对他的访谈中所说的:“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脆弱,没有一 个可靠安全的环境可以相信,觉得很残酷,加上圆明园的生存环境,对未来很恐惧, 象一块黑布蒙住身体喘不过气来一样的恐怖,实际上这时n t 寻找暴力这个东西的时 候了,的确是经历成全了我。”7 由此也可以说明此时的作品多是画家自身情感的一种 宣泄对于现实生括的焦虑与恐慌,加上早年的对于暴力情景的心理暗示,这种对 于现实生活的焦虑与恐慌就自然转移到了暴力方面。因此,此时的暴力作品多从具体 的直接的暴力着手,因为除此以外杨少斌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更好的表现暴力。所以, 这些画面中就出现了那些比较具体的暴力形象,比如流血的头像、撕扯扭打的暴力肉 身等。( 围1 2 、1 3 ) 图1 2 无题2 0 0 1 年作 _ 图1 3 无置2 0 0 3 年作 由此可知,这些作品的出现正是出于他对自身生存境遇的焦虑,至少在其创作之 初是以这样的心理为基础的,因为面对现实的压迫与威胁,人总会下意识地考虑到自 身,而对于这种压迫感,我们总会以某种方式发泄出来,当然在不同情况下,不同的 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但这是以压抑自己的下意识为基础的。所以,作为一个以艺术 为职业的人来说,将自己的压抑情感以直观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他这样的自身经历就是他创作的基本源泉与动力。 也许儿时的暴力事件、唐山地震以及后来的感情变故、翻车经历、死亡威胁、甚 栗宪庭:扬少斌访谈录) ,h u p :a m t o m 专稿 1 5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三、扬少斌的“暴力美学“及其“根源” 至窘迫的生活、艺术道路上的困惑等因素都已经深深地进入他的潜意识,从心理学的 角度来说这也许就是他之所以迷恋暴力与伤害的精神根源吧。 ( 四) 对杨少斌“暴力美学”的分析 1 、对于人性的探讨 关于杨少斌的“暴力美学”作品,与其说是关注暴力的作品不如说是关注人性的作 品。如果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只是暴力,那就说明你看的不够深入。纵观他1 9 9 7 年 至今的所有暴力风格作品,我们能看到一个主要的线索关注人性。 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早期的发泄式创作,还是后来的关注社会以及 国际政治的理性创作,都透露着他对于人性原始欲望的探讨。因为人类一切的暴力行 为之源都是原始的欲望,控制住欲望带来的是和平,压抑住欲望带来的是痛苦的自我 纠缠,而放任自己的欲望则给别人甚至自身带来伤害。从杨少斌早期的暴力风格作品 我们时常能看到自我纠缠的暴力肉身,痛苦的挣扎或者自虐般地自我伤害;同时也能 看到职人或者多人撕扯扭打的场面,激烈而又残酷。( 图1 4 ) 图1 4 无题 瓢 溪秽窝 匈= 1 撕碡黼i 厦墨圜蕊 而其后来关注国际政治的作品( 图1 5 ) ,似乎开始变得含蓄起来,画面色调也不 再那么浓烈,代之的多是一些阴冷的色调,画面气氛似乎也很平静。其实,这一切都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 三、杨少斌的“暴力美学”及其“根源” 是错觉,平静的背后隐藏着更为残酷的暴力不再是个体,也不是简单的小群体, 而是更大的集团之间的暴力争斗。这种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暴力所带来的伤害也不再是 个体或者小群体,而是介于这些集团之间的无辜者可能是“我们”或者是“他们”。 2 ,对于弱者的关怀 上文提到,杨少斌早期暴力题材作品多是出于一种自我的发泄。好像缺少“关怀” 的成份,最多也是“自我的关怀”。如果单看其早期的作品,我也会坚信这一点。但是, 在他转向社会政治题材以后,那些表现身体暴力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依然陆续出 现,这就说明了,这些作品已经走出了自我发泄的阶段,而开始向人文关怀的层面过 渡,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为什么转向社会暴力题材以后杨少斌还在坚持创作这种作 品呢? 难道这只是出于对既定风格的依恋与不舍吗? 还是出于对作品“市场”的担 忧? 两者都不是。杨少斌是一个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对于既定风格的“自恋情结”, 可以说每个艺术家都有,杨少斌也不例外,但是,从他前两次“转型”以及下文即将介 绍的向现实主义的彻底“转型”的经历可以看出,杨少斌极具“铁石心肠”,所以对既定 风格的依恋与不舍的说法不成立。另外,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可能大多数艺术家都 会有一种对自己的绘画市场的依赖心理,从而去维护既定的风格,其实,这也在情理 之中。而对于杨少斌来说,肯定也有这种心理,这从他第一次转型前的“妥协”,就能 看得出来。而第二次的由“个体暴力”向“社会暴力”的转变,对于杨少斌来说已经基本 不存在经济上的顾虑,因为关注社会暴力的作品依然是“销量”很好,甚至价格比以往 的都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何必再妥协呢? 因此,综合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 出,杨少斌的“个体暴力”的作品在其转变之后,就不仅仅是出于发泄个人情绪,而是 和后来的作品一起具备了对于弱者的关怀这一基本的内涵。而其后的关注社会政治题 材的作品除了具备这种基本内涵以外,还流露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这不仅包括对人的 生存境遇的关切,它还体现在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 的思想以及人的命运等等的关切。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对于杨少斌一个普通 的艺术家来说是不是把他想的太伟大了? 或者杨少斌他本人表现的过于矫情甚至有 些做作了? 大家可以这样去说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但是当你看到下文将要提到的,他 为第三次转型,所做的努力与实际的行动,以及那些作品中流露出来的真诚的关切情 怀与心灵上的震撼,也许你的看法将会有所改变。 1 7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四、从“暴力”到“现实主义” 四、从“暴力 到“现实主义, ( 一) “现实主义 与当代观念的表达 1 、“现实主义”的含义 现实主义一词的概念,从1 9 世纪3 0 年代产生以来,人们就对之争论不休,最初 是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出现的。后来经过理论家们的总结得出一个基本的理论标准:真 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强调叙事的典型性以及历史性。即以摹写人的社会经 验和社会本身的结构为艺术原则。在绘画方面,法国画家库尔贝最早应和现实 主义,1 8 5 5 年库尔贝将自己被拒绝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名义拿出来展览,从而 引发了一场关于艺术与现实的论战。随后,艺术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被广泛传 播。现实主义艺术家通过深刻而全面地展现现实生活,尤其描绘了普通劳动者 的生活和斗争,从而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绘画中的主体形象,大自然也作为独立 的题材受到现实主义画家青睐。 而在当今这个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中,我们该如何来理解现实主义呢? 当然, 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方法,现实主义表达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情感和需求。不同的 现实主义群体附着于不同的艺术的社会性,以及不同的形式和艺术标准。对于艺术家 来说,一个对世界明确和重要的感悟,是用艺术去接受现实。不管是出于对它的再现 或者是理想化;不管是赞美它还是批判它,都离不开生动的生活,这是艺术的丰富而 永恒的主题,这就是现实主义。而当代有当代的现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肯 定地说,新艺术也可以是现实主义的。当然这里的现实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个现 实主义而是说,新的艺术家除了拥有传统的“手艺”也即“技术”以外,还要有新的手 段,并融入新的观念,这样才能表现新的世界。所以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对立的,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它们也各自包含着对方。所以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放到艺术的 不同历史环境中去理解,我们就永远在风格和技术的层面上争论不休。在此我之所以 如此述说现实主义,是因为我想表达对杨少斌的又一转型之作“纵深8 0 0 米”系列作品 的赞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题材的选择相对于纯粹的形式探索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 1 8 杨少斌艺术创作研究四、从“暴力”到“现实主义4 杨少斌来说一切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当然,对于艺术的当代性与观念性依然不能忽视, 不然就会陷入艺术史的回流。 2 ,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2 0 0 4 年,还在创作国际政治题材的杨少斌,又开始酝酿新的转变,以煤矿为主 题的“纵深8 0 0 米”系列在2 0 0 6 年亮相,作品定位是现实主义。说到“纵深8 0 0 米”首 先要提到“长征计划”。从2 0 0 2 年6 月开始,作为美国纽约长征艺术基金会主席,北 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的卢杰,带着二百多名国内外艺术家开始了他们的 “长征计划”即“长征一一个行走中的艺术展示”活动。他们“长征”过程中举办了几百场 艺术展览,包括画展、摄影展、雕塑展。而在这一长征途中他们还同时进行良间艺术 考察并对其加以整理。 杨少斌在2 0 0 4 年底也加入了“长征”队伍,在这之前卢杰曾与杨少斌共同探讨绘 画和现实主义的关系。讨论之后,与煤矿有着不解之缘的杨少斌立即想到就煤矿生活 进行创作。重新回到煤矿这样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并对之作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是 对以“暴力美学”而享誉画坛的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