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地图总复习 PPT课件.ppt_第1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地图总复习 PPT课件.ppt_第2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地图总复习 PPT课件.ppt_第3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地图总复习 PPT课件.ppt_第4页
中图版高中地理地图总复习 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图,考纲要求1、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2、常用图例、注记。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例:如果地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100千米,则该图比例尺为多少?,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1厘米:100千米=1:10000000,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5厘米,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1、比例尺概念、表示方法,(1)数字式:1:10000000或1/10000000(2)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3)直线式:0100200(千米),练习1:若图中A、B两点的图上距离为2.22cm,则该图的比例尺为。,A,B,1:50000000,比例尺的计算,170,180,170,50,60,例1.(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题),根据图中的比例尺估算,黄兴公园的面积约为()A.6000m2B.60000m2C.600000m2D.6000000m2,640960614400,C,2、比例尺大小的比较:,a、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b、根据经纬网比较比例尺大小,练习3、下列四幅图幅相同的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C,方法: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间隔所跨经纬度越多,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练习4、下列四幅地图中,比例尺最大的一幅是:(),A,方法1:取1厘米线段,测量四幅图,在1厘米线段内跨纬度少者为大比例尺。方法2:取图上1的经度和纬度进行比较,图上距离大的,比例尺大。,A,D,C,B,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练习5:下面三幅图,比例尺最大的是,最小的是。实地范围最大的是,最小的是。内容最详细是,最简略的是。,3、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的关系,思考:1、哪些地图需要用较小的比例尺?2、哪些地图需要用较大的比例尺?,练习6:徙步做一日往返的野外地理考察,下列比例尺地图最不适用的是:()A、1:5000B、1:10000C、1:25000D、1:100000,世界地图、国家地图等,平面图、军事地图等,D,4、比例尺的放大和缩小,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练习7:一张1:12000000的地图若将该图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4倍,放大后的地图比例尺是()A、1:3000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0千米C、1:6000000D、1:9000000,A,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一、地图三要素方向,3、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练习8:(1)图中村庄A大致在村庄B的方向。,(2)图中公路CD的走向大致是。,正北,西南东北,西东,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下列四幅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丙地在丁地东南的是(),一、地图三要素图例和注记,读图1.1.7经纬网示意图,据此回答题目,1.图中甲、乙、丙三个阴影区A.面积相同,比例尺不同B.比例尺相同,面积不同C.面积:甲乙丙D.比例尺:甲乙丙2.乙和丙两个阴影区所在的主要国家都是人口超过一亿的大国乙是发展中国家,丙是发达国家都是回归线穿过乙国盛产水稻,丙国盛产咖啡A.B.C.D.,D,C,地面某点到另一点的垂直距离为相对高度,甲,乙,海平面,1000米,500米,1500米,地面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绝对高度,即海拔,一、高度的计算方法,请思考:绝对高度(海拔)是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呢?,地面高度的表示方法,绝对高度(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海拔高度相同的点的连线,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山,、等高线的绘制,H,H,H,等高面,等高距,等高线,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两条等高线决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陡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1、等高线的基本特性,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均匀坡。,山顶,鞍部,山脊,陡坡,缓坡,山谷,山体的不同部位,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等高线地形图,(1)各种地形(小地形)的等高线形态:山顶、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峡谷等(2)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认识常见等高线图的类型,闭合曲线,内高外低。,闭合曲线,外高内低,等高线凸向地处,中间高于两侧,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中间低于两侧,两组表示山峰的等高线之间的区域,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处,例1:说出下图表示的地形类型的名称,并说出字母所在地表示的地形名称。,山峰,鞍部,山脊,山谷,山谷,A山地,B盆地,C山谷,D山脊,100,300,200,米,100,300,200,米,400,XY,MN,E鞍部,F陡坡、G缓坡,H陡崖,H峡谷,例1、读某地等高线图回答:,(1)沿AB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甲或乙),沿CD方向所作的地形剖面图是(甲或乙),(2)在等高线图上标出山脊和山谷的位置,乙,山脊,山脊,山谷,山谷,甲,读图,从山峰向下望,将不能看见的点是()AA点BB点CC点DD点,A,知识点归纳:2、各种大地形类型的等高线形态:(1)平原:海拔低于200M,等高线分布稀疏。(2)山地:海拔500M以上,区内高差大,等高线分布密集。A、5001000M,低山B、10002000M,中山C、2000以上,高山(3)丘陵:海拔500M以下200M以上,区内高差相对较小。(4)高原:海拔高度相对较大,区内高差小,边缘等高线密集(5)盆地:中间低四周高,等高线闭合状。,3、高度的判读,(1)海拔:地面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平面海拔为米()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上相对高度的判读:,:若、两地都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两地的海拔差,:若点在等高线上,点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点的海拔点海拔估计值,:两地都不在等高线上,两地的相对高度h:(n-1)dh(n+1)d,其中n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D:陡崖的相对高度h:(n-1)dh(n+1)d,其中n为相交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E:陡崖顶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AHA+d(A为崖顶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大的),F:陡崖底处海拔高度的取值范围:B-dHB(B为重合等高线海拔最小的),同理100H甲200,200H乙300,解:读图可知H=100m,H=300m故H-H=300-100=200m,200-200H乙-H甲300-100故0mH乙-H甲200m,C,(810mP820m),(860mO870m),陡崖的相对高度公式:(n-1)dH(n+1)d,2)根据等高线重叠的状况,判断陡崖底部和顶部海拔高度,并估算断崖的相对高度,3、特殊方法:利用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原则,2)内容: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低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如果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值与两侧等高值线中的较高高度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高度高于其等高线的高度值。,洼地,山丘,0mH100m,300mH400m,1)适用范围:位于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读图回答131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AP为山坡上的洼地BQ为山坡上的洼地CP为山坡上的小丘DQ为山坡上的小丘2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A200P300B300P400C100Q200D200Q3003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P、Q处的地形可能()A同为洼地B同为小丘C同为缓坡D一处为洼地,一处为小丘,bc,bc,ab,课堂练习1:图5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04江苏)Aa图Bb图Cc图Dd图,D,练习4:读图回答:1、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A、山地、盆地B、盆地、山地C、河谷、山地D、山地、高原2、甲乙两地相对高度可能是:A、1000m1667mB、1333m2000mC、1333m1667mD、1667m2000m,B,B,甲,乙,丙,4,2,-4,0,-2,-200,-100,0,100,200,300,300,200,100,0,100,200,三、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绘制步骤:,1、确定剖面线,2、确定比例尺,建立剖面图坐标系,并在剖面图的下方,标出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3、从等高线图上的剖面线与每条等高线相交的各点,分别向下引垂线,将各点转绘到相应的高度位置上。,4、将这些点连成平滑的曲线。,单位:米,400,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根据经纬度确定剖面的地理位置。看纵坐标(垂直比例尺),了解图示地区地形起伏变化,确定地貌类型、分析地势特征等。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该地区所在大洲、国家、地区、濒临的海洋及与此有关的气候、植被、地质、土壤、水文、自然带、人类生产活动等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问题。,练习:与平面图自X至Y地势变化最符合的剖面图是,C,各大洲的地形剖面图要基本掌握(下列地形剖面图参见初中第23册)1、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2、我国西部沿87030E的地形剖面图;3、美国地形剖面图4、沿00纬线所作的非洲地形剖面图;5、沿南纬300某大陆附近地形剖面图;6、死海地区地形剖面图,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形剖面图,美国地形剖面图,3、等高线地形图的有关计算,二、等高线地形图,(1)推算等高线的值:,(2)计算相对高度:,(3)计算两地之间的气温差:,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4)坡度大小的判断与计算:,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判断坡度陡缓:,规律,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例、下面四幅图中的等高距和等高线间隔相同,坡度最陡的应是。,B,影响因素:比例尺、等高距、等高线的疏密,比例尺、等高距相同:,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判断坡度陡缓:,规律,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比例尺、等高线疏密相同:,等高距大坡陡;等高距小坡缓,(2)判断气候特征:,(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4、实际应用,二、等高线地形图,(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A、水系特征:,(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形成河流的分水岭(山脊线),山谷:常有河流发育(山谷线),等高线穿越河谷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山脊,山谷,集水线,分水岭,1、图中正确表示河谷发育位置的是()110E线B、30NC、a线D、b线,读下图(图中河谷流水自西向东流),分析判断:,D,B、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河流流速大,水能丰富,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集水区域面积)和所处的迎风坡、背风坡位置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后常形成冲积扇。,A、水系特征:,(1)判断水系、水文特征:,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0.60C/100m)。,(2)判断气候特征:,B、山区应考虑坡向:,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阳坡光照强,气温高,蒸发强;阴坡气温低,蒸发弱。,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选点,练习11: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以下问题:1、按地表形态来看,A处是,C处是,E处是。2、甲、乙、丙三条支流的画法中不合理的是河。,2、丙处是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选点,练习11: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以下问题:3、图中最适宜修建水库的拦河坝的地点是。理由是:,但随之可能带来的问题是:,D处。工程量小(水库蓄水量大)。,问题:淹没村庄和农田,需要移民。,(3)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a、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因为:这些地区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b、大坝应建在等高线近于闭合地段,亦即盆地或洼地的最窄处,因为: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确保大坝安全。,A、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海港码头应选择海水深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造成航道淤积。,B、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C、确定铁路、公路线:,一般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一般沿等高线走),理由: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不易造成水土流失。),D、确定引水路线:,线路尽可能短,避免穿过山脊等障碍,并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选点,选线,读我国某海港城市的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该城市欲规划建设海滨浴场和港口,请你在处为海滨浴场和港口选择适宜地址,并分别阐述你的选择理由。,处宜建海滨浴场,此处位于港湾中,水域较浅,沙滩宽阔(4分);,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