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哈尼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哈尼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哈尼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哈尼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哈尼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哈尼族服饰研究及其设计应用 摘要 哈尼族是云南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其支系众多,服饰明显有别。本论文 通过深入哈尼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以及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着重 对哈尼族的服装造型、服饰图案和配饰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其服饰的审 美文化内涵。哈尼族服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设计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 富、珍贵的设计素材。本文最后对哈尼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传承和运 用,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思考,从中提取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元素,为我们进 行现代设计提供更多的素材和启示,并进行设计尝试。 关键字:哈尼族;造型;图案;装饰;审美内涵;设计应用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t h er e s e a r c ho fh a n in a t i o n a l i t yf 扑砸r s a n dd e s i g na p p l i c a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t h eh a i l in a t i o n a l i t yi s 缸l eo l d l i l l em i l l o r i 哆i 1 1 1 1 1 芏1 a np r o v i l l c e 1 1 1 e r ea r e l o t so fb r a n c h e so fh a n i ,a 1 1 di t sf m e r i e sa r er i c ha i l dc o l o u r m l 1 1 1 ea f t i c l e e m p h a s i z e s o nt l l er e s e a r c ho fh a n ic o s t u m es 砌p t s ,d r e s s p a t t 锄s , a n d a c c e s s o r i e sm r o u g hr e v i e w si nh a n ja r e a s a n dm e nis 啪a r i z em et a s t ea n d c u l t u r eo f h a n j h a l l if m 嘶e sh 铡el l i 曲v 撕eo fa n sa i l dd e s i 盟mt h ee n d ,戗l e a i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 协ec a r r y i n gf - o n v a r da 1 1 da p p n c a t i o no ff m 砸e so fm eh a l l i n a i i o n a l i 哆i 1 1m o d e md e s i g n i ti se x p e c t e dt h a tm i ss t u d yc 趾e x 订a c ts o m e e l e m c n t sw 讹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谢s t i c s ,p r o v i d em o r ef o d d e r st om o d e m d e s i 驴 k e yw o r d s :m eh a n in a t i o n a l i t y ;s c u l p t ;d r e s sp a t t e m ;a c c e s s o r y ;t a s t e _ c o l l l l o t i o n ;d e s i 印印p l i c a t i o n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同期:翮年j ) ,月弓j 同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服装学院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京服装学院。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 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 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储虢寸防坼 签字日期:溯年i 月;j 同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饬咤 签字同期:2 胡年h 月;j 同 电话 邮编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绪论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从中可以反映出本民族的政治、经济、地 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心理、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等。民族服饰反映了一个民族豹 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说民族服饰的研究是打开一个民族心灵之门的钥匙。然而,随着地 区经济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性受到严重的冲击,i 尤其是民族文化受到重 刨,民族服饰更是不能幸免,这些宝贵的民族财富正在日趋消亡,洽尼族服饰正是其中之 一。因此,对哈尼族服饰的研究尤为重要和迫切。 1 、研究现状 目前,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中,哈尼族服饰研究和资料分析的著作或文章较不多见, 在笔者查阅的资料中,有关哈尼族服饰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的毛佑全先生是最早对哈尼族服饰进行研究的学者之一,先后发表 了哈尼族服饰文化特质及内涵o ;哈尼族奕车女性服饰、发式的变化。:略论哈尼 族服饰文化特质 ;哈尼族的神灵类型固等文章。其中大多介绍了哈尼族友子一些常 见的服饰和发式,提出不同居住地的服饰和发式有着不同之处,而且这些服饰和发式还蕴 含着多种文化内涵。年龄、婚嫁和生育前后及婚丧喜事期间,都在服饰和发式上有明显的 标志变化,并着重介绍奕车支系女子的服饰和发式情况。 王清华撰写的梯田文化论 ,哈尼族简史编写组编著的哈尼族简史 和云南省 民族事物委员会编的哈尼族文化大观。等对哈尼族的服饰情况作了一些整体性的介绍。 王清华在梯田文化论中归纳出哈尼族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是“出于梯田,适于梯田, 哈尼族服饰来源于自给自足的梯田农业,从原料的耕种、纺织、靛染、裁剪、款式、无不 依托于梯田农业和适应于梯田农业”f l j 。 o 毛佑全啥尼族服饰文化特质及内涵,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9 9 9 o 毛佑全哈尼族奕车女性服饰、发式的变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3 o 毛佑全略论哈尼族服饰文化特质,红河社会科学, 1 9 9 0 o 毛佑全哈尼族的神灵类型,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9 0 o 王清华梯田文化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9 o 哈尼族简史组哈尼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5 o 云南省民族事物委员会哈尼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 1 9 9 9 】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编的中国哈尼族第二辑中,李期搏在哈尼族女性服 饰及其审美内涵【2 l 文中,将哈尼族服装分为“长衣长裤型、长衣长裙型、短衣长裤型, 短衣短裤型和短衣短裙型”。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介绍了哈尼族女子服装的装饰手法,有“贴 布法”、“拼接法”、“绣饰法”、“钉花边和其他饰物”、“配饰”等,提出“这些装饰手法源 于自然,高于自然,出现了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使之更具美学效果”。杨晓在简之 隽永,繁之丰韵一文中提出哈尼族服饰是简约与繁复的统一体,繁简有致的风格体现了 简之隽永,繁之风韵,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美的享受口j 。 洪敏华的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分析与设计运用。;李宁的解读哈尼族服饰 文化 ;勒黑的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 ;杨万智的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 任新义的哈尼族奕车女性服饰文化的历史原形及其衍异轨迹1 2 等文章都概述性的对哈 尼族服饰的造型、审美等方面做了阐述,并都重视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白永芳的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和谭洋洋的哈尼族服饰图案艺术研 究1 4 这两篇论文是目前对哈尼族服饰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的文章。前者主要是从符号象 征角度来论述了哈尼族的女装,对各个支系服饰本身的构成要素,包括造型、图案、装饰 等方面论述的较为简略。哈尼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一文中,是从图案的题材、工艺、 艺术文化内涵等方面来论述,而对服饰的其他方面未有论述。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云南民族包、云南民族服饰、 云南银饰,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哈尼族等一些书 籍中也有一些关于哈尼族服饰的表述,但这些书籍都是在介绍少数民族服饰的整体情况 下,对哈尼族服饰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系统的研究哈尼 族服饰的书籍。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前,世界服装设计界普遍重视对民族文化与设计进行研究,以民族服饰为设计切入 。洪敏华哈尼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分析与设计运用,民彭j 艺术研究, 2 0 0 5 o 李宁解读哈尼族服饰文化,哈尼族文化论从l i t 2 0 0 2 o 勒黑哈尼族服饰文化概述, 云南学术探索, 1 9 9 3 ”杨万智哈尼族服饰中的神性意识,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1 9 8 8 吐往新义哈尼族奕车女性服饰文化的历史原形及其衍异轨迹, 民族艺术研究 ”白永芳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硕士学位论文,2 0 0 5 “谭洋洋哈尼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2 0 0 6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点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以提高设计品位,丰富设计的文化内涵,增强产品与用户之间的 亲和力,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法国的服装设计从2 0 世纪初开始,就一直非常 注重服装的民族文化内涵,很多项尖的设计师都对民族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曾一次 次在世界上刮起民族的旋风;日本的服装设计师将和服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之中,打开了 国际市场,得到国际上高度认可;中国近年来各种民族风格的服装品牌也如雨后春笋般发 展起来。 这些都充分说明,在人们呼唤和平、提倡环保,追求返璞归真的今天,淳朴的民族文 化愈发显得弥足珍贵。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摘取智慧的硕果,去发掘、发展、超越那些点燃 心灵的美的东西,去表现它们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和独特的风采,把民族传统的精髓延续 并发扬光大,是每一个设计师在当今必修的门课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m a d ei n c h i 越”改为“d e s i 盟i nc l i i n a ”这是所有中国服装设计师的使命。我们的设计怎样才能走 向世界? 怎样才能让世界接受认可? 北京要建立服装之都,靠什么与巴黎、米兰抗衡? 这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只有设计民族化,把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民族品 牌,我国的服装产业才能立足于世界。 哈尼族服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设计价值,可为我们提供丰富、珍贵的设计素材。 深入哈尼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哈尼族服饰的造型、图案、配饰特征及其审美文化内 涵,提炼分析可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的设计元素,发掘民族服饰的设计瑰宝,把这些元素 应用到现代设计和民族产业的发展中来是十分有意义的。 因此,本论文的研究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哈尼族服饰的造型、图案和配饰及其审美内涵的研究,对哈尼族典型支系服饰 的详细记录,无疑对于哈尼族服饰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论文中对哈尼族服饰 的细节考证,艺术分析,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详细真实的资料。也能使哈尼族服饰在现 代文明中生根发芽,让这些久远古老的服饰得到传承。 二、本论文力求在哈尼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的应用上做一些理论方法探讨,如何把 民族服饰深厚的文化价值转化成经济市场价值,把民族服饰的淳朴美转化为现代服装艺术 的时尚美,使哈尼族服饰能在现代文明中被认可,为现代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同时 把哈尼族服饰中可利用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进行设计尝试。 三、民族服饰文化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 民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充分认识民族服饰的价值,使其从悠悠历史中走过来,又能 永远传承发展下去,成为振兴中国服装设计业的动力。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3 、研究方法与内容 在哈尼族服饰研究的时候,结合哈尼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情趣 等多方面来对哈尼族服饰进行分析。 笔者在完成本文的过程中,采用了综合的、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方法,力求反 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实质。 首先,本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在对哈尼族文献的梳理阅读中,笔者对哈尼族服饰 文化内涵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哈尼族的服饰文化是与其民族的文化体系紧密联系的; 其次是田野调查法,笔者在2 0 0 7 年3 月、4 月深入哈尼族聚居的元江地区进行田野调查, 收集文字、图片和影象资料。在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体会到了哈尼族服饰独特的造型, 纹样和装饰,以及其中所蕴藏的丰富信息;第三是综合分析法,通过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 归纳,分析其特点。 笔者从服装艺术、文化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哈尼族服饰造型特征以及梯田文化对 其服装造型的影响,然后例举典型支系的典型款式进行分析,包括其外轮廓、内部结构、 精致细节和工艺处理、文化现象等都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次,对哈尼族图案特征的分 析,阐述了图案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并以几个典型支系的图案来加以分析论证,重点分析 了图案的构成、题材、工艺、色彩搭配、风格特征等;第三,对哈尼族丰富的装饰进行分 析,包括其装饰的整体特征,以及分别对头饰、项饰、胸饰、腰饰等分析。这三部分是本 论文写作的重点,详细的分析和在田野调查中的考证,对哈尼族服饰的保护研究和传承都 是意义重大的。这也是本论文的写作特征之一。本论文未有对构成服装三要素之一的色彩 进行单独的论述,因为,哈尼族服装主体色彩本身较为单一,以黑色和蓝色为主,其丰富 的色彩变换主要是体现在图案和装饰上,因此为了避免重复交叉,笔者仅在造型、图案和 装饰的章节中对色彩进行了分析阐述。最后,总结出哈尼族服饰的审美内涵,从物质的层 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加以分析。 笔者利用本科所学之长,从服装设计的专业角度出发,在对哈尼族服装造型、图案和 装饰的分析中,从设计的角度对一些可以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元素进行重点分析,比 如奕车多层衣的形式美、糯比腰饰图案的虚实对比美、馒尼头饰的繁复装饰美等,这些阐 述都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详细真实躬素材。在论文最后一章中,笔者从国内外设计师对民 族服饰元素的应用对比中,总结出啥尼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简要的理 论分析,这部分是本论文写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论文区别与其他论文的最大特点。最 4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后,将哈尼族服饰置于后现代设计的背景下,探索哈尼族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实 践。这些设计作品是基于上文的研究而做的设计尝试,其中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望各位 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1 1 哈尼族的分布及自然环境 1 哈尼族简况 哈尼族是一个跨境民族,据2 0 0 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哈尼族人口约1 4 4 万, 主要聚居在“滇南的两山三江地区,即哀牢山、无量山、红河、把边江、澜沧江流域1 4 j ,。 从行政区域看,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玉溪地区的元江县、新平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 元阳县、绿春县、红河县、金平县,思茅地区的墨江县、普洱县、镇沉县、江城县、澜沧 县,西双版纳地区的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境外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 越南四国北部的崇山峻岭之间,入口约6 0 万,他们是近代陆续从中国境内迁徙出去的。 哈尼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民族。在历代典籍中,对哈尼族的称谓均有 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蔡、蒙旅平,和夷底绩。f 5 】j ,其余还有“和泥”、“窝泥”、“俄 泥”、“阿泥”、“哈尼”、“和蛮”、“阿木”、“糯比”、“卡惰”、“毕约”等称谓。名称虽多, 但基本意义始终是一致的。主要表现为两类:其一,这些称谓中的“和”、 “禾”、“哈”、 “豪”、“海”等,基本同“和”音,有“山或半山坡”的意思。“樊绰蛮书卷五说:“石 和城,乌蛮谓之土山坡陀者,谓此州城及大和城俱在破陀山上故也。”又卷八说:“谷谓之 浪,山谓之和,山顶谓之葱路。”则所谓“和蛮”,指的是分布在半山区即“破陀山上”的 民族。也就是“和蛮”( 哈尼) 是居住“半山”的民族( “。:其二,“泥”、“尼”、“比”、“别” 等,基本同“尼”音。对“尼”,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是“入”的意思。 总的来说,从春秋战国到现在的两千多年中,哈尼族始终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民族自称t 即“和人”。现在所称的“哈尼族”,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 愿,以人口数量最多的“哈尼”为其民族的总称。 对哈尼族支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的哈尼族文化 大观,第三章对哈尼族各支系的名称及分布地区做了较为详细的记录。按照自称哈尼族 分为1 1 个支系:哈尼、豪尼、多尼、海尼、雅尼、卡多、卡别、碧约、峨努、阿木等。其 中雅尼、碧约、哈尼、豪尼等支系人口较多。多尼、海尼、和尼等支系人口较少。( 详见 表1 1 5 ) 史军超哈尼族文化太观, 云南民族出版社- i 9 盼 6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表1 哈尼族支系、自称、他称和主要居住地 支系自称他称主要居住地 哈尼哈尼糯比、糯美、格和、哈乌、红河、元阳、金平、绿春。元 腊米、切弟、哈尼、奕车江等县 豪尼豪尼豪尼、堕塔、啊梭、布都、墨江、元江、普洱、思茅、镇 白宏布孔、白宏、补角远、红河、景谷、绿春等县 多尼多尼多尼 一元阳、金平等县 海尼海尼海尼景谷县 和尼和尼罗缅禄劝、武定等县 雅尼 然阿尼觉围、觉交、傻尼、哈尼、西双版纳州各县市、澜沧县等 阿卡地 卡多卡多阿里卡多、阿古卡多、多卡墨江、镇远、江城、普洱、景 东、思茅、景谷等县 卡别卡别卡别墨江、绿春等县 碧约碧约碧约墨江、普洱、镇远、江城、思 茅、红河、绿春等县 峨努峨努阿西鲁马、西摩洛墨江、江城、普洱等县 阿木阿木阿木墨江、普洱、镇远等县 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海拔多在1 0 0 0 2 0 0 0 米左右,属气候温暖云雾缭绕的半山地带, 他们沿用古老的择地建寨方法,以山林水源充足和土地肥沃为前提,遵循“要种田在山下, 要生娃在山腰”的祖训,既科学地适应自然,又崇尚神灵的荫佑。哈尼山寨,都有寨门, 也叫“龙巴门”,是哈尼族社神的象征,神圣不可侵犯。寨门分为正门和左右门,上挂木 刀和驱邪逐鬼的器物。哈尼族人认为寨门内都能受到神的保佑。居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 州勐海县南糯山和澜沧拉祜自治县惠民乡等地的哈厄族,寨门成为一种神奇的人文景观。 有些寨门还树立着木雕和男女生殖器,象征人口繁衍,民族兴旺,实际是祖先崇拜的古风 在民俗信仰中的延伸。每年全寨都要举行祭寨神活动,成为哈尼族地区的重要文化特色i 7 1 。 寨房的建盖形式,因各地的地理生态、经济基础、民族环境而不同,下半山与河坝地区多 建土掌房河石灰房,瓦房则是受汉族影响产生的,上半山和山腰多建茅草房,又称蘑菇房, 西双版纳则受傣族影响采用了干栏式建筑,因经济状况不同又分为草顶和陶片项俐。 特殊的地理气候,使哈尼族山区自古既有广袤的森林,哈尼文化把茂盛的森林尊为神, 7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平时人和牛马畜生不得入内,长期的保护使其成为了巨大的绿色水库,形成了“山有多高, 水有多高”的自然景观。千百年来,哈尼族在这特定的生态环境中,修筑了无数的环绕每 座大山的沟渠,又在沟渠下开垦出一出出的梯田,渠水流入最高层的梯田,层层下注,最 后汇入谷底的红河。河谷炎热的气候,又把河水蒸发升空化为云雾甘露,驻于高山的森林, 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永不枯竭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系统,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哈尼梯田文 化1 9 j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遍布着数不尽的层层梯田,顺着蜿蜒的山势而上,犹如数不 完的天梯,直插云天,气势磅礴,它们千姿百态,层次分明,沟埂有序,巧夺天工,梯田 是哈尼族智慧的体现。 1 2 哈尼族服饰历史溯源 哈尼族的服装,伴随着其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而存在。在哈尼族的传说中,他们的先 民们起初居住在大渡河之南雅砻江之东的连三海,过着族群的原始生活,用树叶、兽皮等 物遮挡身体的敏感部位;战争中为识别本族在胸前纹身或染齿或佩戴饰物。后来,哈尼族 的先祖们带领部族南下,从雅砻江沼泽地带迁徙经禄劝、武定、安宁、晋宁一带,与昆明 诸种族一起度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哈尼族奕车人口传,他们的祖先在“轰昂”那个地方时发生过战争。战争的过程也是 迁徙的过程,当时其服男女皆披发跣足,染齿,穿耳,身着“两裆”,即无领无袖只有前后, 或衣仅长尺,前不扣合,下着统裙的服装。 在元朝统一中国时,以胡服作为治国之经。公元1 3 6 8 年( 洪武元年) 朱元璋推翻元朝 统治建立明朝,又重兴唐时之冠。建政初期曾多次向全国发出禁令:“诏复衣冠如唐制。元 初世祖起自朔汉以有天下,悉以胡服辫发变易中国之制,士遮成辫发椎髻,深褶胡帽,无 复中国之旧观,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深,恬不之怪。上久胝之。至是 悉命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其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 公元1 4 l1 年溪处土司赵自恩入朝贡马及金银贝器奏道:“本司岁纳海贝七万九予八百 索,乞准折输钞银为便。”户部认为溪处司贝税乃太祖钦定,难准折输,帝日:“取有於无, 适以利民,况彼远夷,尤宜宽恤,诏除海贝之赋。”至此,红河南部地区开始厉行钱法,废 除不适应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的海贝,海贝逐渐成了妇女的佩戴之物。如今还能在一些支 系中找到这种古老的海贝装饰。为适应山地劳作也吸收了一些短衣窄袖,半臂无领直襟, 8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襞开四逢而扣合的简易服,明代汉服成为哈尼族及其它民族追求的时尚。 公元1 6 4 4 年清灭明。清政府指令各地方“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衣冠悉遵本朝 制度。所谓“剃发留辫”就是半剃半留,将直线以前的头发全部剃光,只留颅后的头发,然 后将头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便激起了滇东南土司和地方势力的反抗,在刚刚平乱的红河 南部地区,清王朝为维系边地稳定,采取安抚策略,对土司及家眷进行) i 睁封,赐五品至八 品顶带花翎及满式常服。对有功的土司赐给其眷为命妇,着凤冠霞帔,梳旗髻,着旗袍, 马甲,对崇尚满服的司民百姓给予奖励。这种不流血的“剃发易服”,数年后被红河南部哈 尼族和其它民族所接受,男子剃发垂辫,着长袍加罩马甲,穿镶边大裆阔管裤。青年女子 着低领镶花边、半袖间套绣花窄袖长袍,佩云肩,穿镶边大管裤。 从清康熙初年至建国前近三百年时间里,旗袍在红河南部哈尼族及其它民族穿戴上, 发生相当大的变化,由于居住在高山和半山区,原来的袍又宽又长,繁杂的穿戴已不适应 山地劳作,便将前右摆拽后,露左前摆于腹部,再将长袍后摆往上褶至腰,用腰带紧固。 为使腰带更美,镶绣自己喜爱的各种花卉图案配上数吊芝麻银铃。宽大的半臂长袍适应不 了山区生活环境,便套假袖劳作,久而久之妇女们在假袖上镶绣花卉图案或装钉银泡内接 在半袖上,成为一件完好的上衣。在袍式改良中,有的将袍裁短至膝,系绣花围腰。为防 范毒虫侵害缠护腿为饰。这些服装的款式多出自哈尼族中的皑甲、扯主、期尼、切弟、多 格、格和、糯比自称等支系。清王朝虽进行1 6 8 年的“剃发垂辫”运动,但在边远地区相当 一部份哈尼族、彝族中仍保持明以前的服装,特别是妇女服装,她们各自成一体,在民族 文化交流中,不断吸取对本民族有用的装饰精华,充实美化自己。如哈尼族西摩洛姑娘穿 的“两裆”,是一件无领无袖,前当胸后当背的古老服装。据东汉刘熙释名记载:“两裆 其一当心,一当背也”。释名疏证补说:“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裆之意也”。 两裆款式起源于两当甲。武士胸甲,背甲,无覆膊即为两当甲,如秦兵马俑当两甲。魏晋 南北朝时两裆流行,男女都穿,妇女穿的更普遍。如今西摩洛姑娘穿的两裆,前胸镶钉数 千粒闪闪发光的银泡,后背镶绣红白蓝三色“回”字形图案,腰束双棱形绣花双头飘带,下 着绣花镶边统裙,外罩方领长袖青色长袍,右衽从不扣合,坦露胸饰,头戴青布小帽,间 杂缨花数绺盘旋于顶,披发饰耳环。为防范毒虫,双胫用藤皮行缠( 后改用棉布作护腿) 。 婚后绾发成螺髻,五尺青布缠首,习以虫胶浸酒染牙。 在一些地方志书中仍有大量记录哈尼族服饰的史料,如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天启 滇志、康熙元江府志条说:“男子绾结于项,白布缠头,妇人盘头露顶,以花布为 套头,衣黑布统裙。“男服有领而无襟,穿衣自首套下,内着统裤,领缀海贝,用锡作短 9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小筒串以饰顶。”“男子剪发齐眉,头戴箨笠,跣足,以布行缠,衣不掩胫,而凡妇女服饰 皆其所办,妇头缠布或黑或白,长五尺,以红毡索约一尺余续之,而缀海贝或青绿药玉珠 于其末,又以索缀青黄药玉珠垂于胸前为饰,衣桶裙,无襞积。女子则以红黑纱缕相间为 布缀于裙之左右,既适人,贝藤条丝圈束于膝下以为记,然不谙女工。男子短衣短裤善 操弓矢。女子单衣仅长尺,前不扣合,以彩布为统裙,其裙蒙乳以至下体,又用五色烧珠 以海贝排串为饰束于脐下。两耳穿孔,环以银铜锡。”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尼族经历了母系氏原始族群,至滇池地区的奴隶制及封 建领主制社会,其服装及装饰也同样由起初的树叶、兽皮等物遮体,颅牙装饰到滇人服及 南诏、大理、元、明、清、民国等七个不同时期,由汉服被强化成胡服或受胡服影响的多 款式、多装饰服。这些服装装饰是我国社会大变革、大融合在民族地区的缩影,不仅反映 了哈尼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同时还反映了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哈尼服饰历经沧桑, 在文革时期被视为封资修强令改装。 到了近代,由于棉纺品、中长纤维织品大量进入哈尼族聚居区,哈尼族穿黑衣青裤、 黑裙的旧俗己被打破。目前,连衣裙、迷你裙、中山装、西服等新潮服装已被哈尼族青年 所接受,形成传统服饰与现代服饰并行的现象”。 6 红河州博物馆嘲站资料! ! 塑;垒! :! 塑! ! :! ! 2 1 1 1 ! = ! ! ! 兰! q ! ! ! ! 堕i :j 主里新闻作者;杨国荣 1 0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2 1 服装造型种类 2 哈尼族服装造型 哈尼族女性服饰形式多样,保留传统服饰特征较为完整,最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由于 哈尼族大聚居小分散,历史上这一地区交通闭塞、大江大河、崇山峻岭相阻碍,族际互动 空间很小,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相反形成了许多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其服饰款式不一,装饰审美用意也不同,因而哈尼族的民间服饰种类 多样,异彩纷呈。 就服装款式造型而言,哈尼族女性服饰可分类如下: 长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哈尼、堕尼、俄奴、糯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左 衽,长及大腿中部,有的甚至长及小腿部位,领口和袖口有特别的装饰。裤子一般都长及 小腿下方,大裆大裤腿不分前后裆。部分款式在裤脚处采用贴布。绣花、钉花边等工艺加 以装饰和加固。 长衣长裙型服饰流行于碧约、阿松、卡多和惰塔等分支。此类服饰上衣无领斜襟,两 侧腋下开叉,长及大腿中部。裙子一般长及腿根部位;这一类型的服饰,总体上看来装饰 较少,其特点是宽松、朴素、戈方。 短衣长裤型服饰流行于糯美、腊米、果觉等分支。此类服装上衣无领长袖斜襟左衽。 在左锁骨和右腋窝下方,各钉一对纽扣。袖口、斜襟边沿和前摆边沿部位有装饰。有些款 式在上衣上还加穿一件对襟坎肩,一般无扣,以银链、银币、彩色串珠等装饰胸前。裤子 均为大裆裤,部位地区小腿上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 穿短衣短裤型的主要有白宏和奕车两个分支。尤其以奕车服饰最为典型。白宏的衣裤 也比较短,有“穿衣不遮脐,穿裤不过膝”之说法。均为短而紧身的特点。 短衣短裙型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的馒尼支系地区,以自织的黑色土布为面料,上衣一 般无领对襟、无扣、腋下两侧开叉,两边腋窝部位有三角形扣子,袖长较长且绣饰精美。 妇女穿对襟上衣,必须配套穿胸衣。这种服饰,特别重视对胸衣的装饰。除用针线绣制各 种图案花纹外,还配以银泡、银牌、银链等多种装饰品。显得大方华贵。下身配以百褶裙, 其长度不过膝。小腿套绣制精美的护腿套,与短衣短裙相配,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看上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去潇洒自如,光彩照人1 7 。 2 梯田文化对服装造型的影响 “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与其他生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 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技术的人,因而人类的适应性就不单纯是生理的适应,而且还有 文明的适应。文明赋予人类的适应以能动性,使之在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能够认识自然, 图l 哈尼梯田奇观( 哈尼族梯田文化) 把握其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充分认识自然的高度”【l 0 1 。 哈尼族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大自然的神话,创造了堪称世界一绝的 梯田奇观。( 如图1 ) 梯田几乎成了这个民族的标志,作为人类劳动和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 梯田凝结着哈尼族悠久漫长的历史,沉淀着丰厚广博的文化和维系着复杂多样的生活。梯 田的发生发展,实际上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 1 7 李期博哈尼族女性服饰及其审美内涵,中央民族大学哈尼学研究所主编中国哈尼族第二辑,民族出版杜2 0 0 2 1 7 8 一1 8 6 1 2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的核心,其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等等文化单元都 是从梯田文化中生发出来,并为梯田文化所统系。哈尼族的梯田和梯田文化是哈尼族社会 生活的轴心,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着梯田这一文化实体所展开的】。 哈尼族服饰源于自给自足的梯田农业,从原料的栽种,纺织,靛染,裁剪,款式,无 不依托于梯田农业和适应于梯田农业,这是哈尼族服饰文化的一大特征。哈尼族男子服饰, 各地各支系大体相同,均为紧身短衣,宽松长裤,黑布包头。服饰纷繁主要体现在妇女的 服饰上。各地各支系妇女装尽管有如此的不同,然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上装短小 紧身( 部分哈尼族虽然有长衣,但时常将前后摆分别折叠别于腰中,变为短衣) 。下装轻 松、宽大。这一重要特点,体现出哈尼族服饰对于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农业的适应性。 上紧下松的服饰特点,一是在山大谷深的自然环境中,山坡下坡行走方便;二是便于梯田 中的劳动生产。 在干百年哈尼人的辛勤劳作和倾心“打磨”过程中,哈尼族的梯田已经是享誉世界的 一个硕大无比的艺术品,它随四季变幻出来的色彩,是一种神奇崇高的壮美;它所呈现出 来的线条、韵律和节奏,塑造了哈尼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这大山艺术的宏伟形象,寄托着 哈尼族世世代代的追求和理想,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激发着哈尼人的创造欲望,因此,梯 田这个硕大的艺术品既是人们欣赏、讴歌的对象,又是人们艺术创作的源泉。 梯田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视觉特征就是线条,那流畅、优美、迂回的线条是画家都难 以绘制的。整体观之,那千形万状,大者数亩之广,小者形如澡盆的梯田随山起伏,铺天 盖地。细致观之,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而行,从山脚到山顶,埂回堤转,层层叠叠,犹 如天梯。而游动交错的沟渠和田埂交织,仿佛千万银蛇飞舞大地。这种雕塑在大地长天之 间、崇山峻岭之中的线条之壮美,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也深深地震撼着它的创造者 哈尼族,并深刻地影响着哈尼族的其他艺术门类,尤其在服装造型的形式中得到深刻的体 现。服装造型中层叠的线条感就是对梯田最直接的表达,正如奕车人的多层衣,它是受自 然环境、劳动生产影响而创造的服饰典型代表,梯田给予了哈尼民族无限的艺术创造力。 哈尼族的生活是以梯田为轴心而展开的,因而其物质生活的内涵与梯田农业及自然环 境的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是在其自然环境,经济生活中形成 并为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在哈尼族的心灵深处,梯田不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而且 是精神财富的摇篮,它是一切美的集中表现,一切美的象征,一切审美情趣的坐标,更是 一切美的创造源泉。 哈尼族的服饰就是在梯田文化的熏陶下从诞生到发展再成熟的。首先,是为了适应梯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田农业的劳动功能需求,也可以说这样的服饰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实用性;然后,在梯 田农业的生产中,哈尼族的整个民族审美情趣是向着梯田发展的,即一切有利于梯田发展 的才是美的;其次,在梯田农业的生产劳动中,哈尼族无意识地受到梯田美的影响,也至 于在其服饰创造中产生出“梯田造型”:最后,哈尼族的服饰实际上也是对梯田文化的记 录和象征,他们试图通过服饰来表达对本民族梯田农业的热爱和敬畏。 总之,不管就其功能还是审美,哈尼族的服饰是与梯田融为一体的,它深深打上了梯 田的烙印1 1 2 j 。 2 3 主要支系典型服装造型 2 3 1 奕车支系 在哈尼族众多支系的女性服饰中,当推奕车1 8 支系的女性服饰款型最富特色。因在战 争中分支时其率众先祖之名“奕车”而得支系之名,现居住在红河县的浪堤、大羊街、车 古一带。奕车女子服装的整体造型是短衣短裤,头戴白色尖顶软布帽,逢节日喜庆还要系 上自织彩色腰带,并披挂一身叮当作响的银饰。( 如图2 、图3 ) 奕车女子的上衣统称龟式服,上衣长度只到臀部上方,衣袖短而宽,长度只及肘部。 上衣共分三种,即外衣、衬衣和内衣。外衣称“确朗”,为藏青色对襟正摆短衣,无领圆 口,袖长及肘而宽,对襟两边钉着若干布条精致的装饰排扣。( 如图4 ) “确朗”浸染成藏 青色之后,涂上一层清淡的牛皮胶水,使其平板,并微微泛淡红色,表示手艺高超。衬衣 称为“确巴”,无领,剪口,下摆圆如龟状,并为几件服装合为一件,有的是在边缘缝数 道假边,以示多层。胸前左右两襟交衩成剪口状,搭在胸部两侧,两腋下端开衩,前胸两 襟中间部位钉一些辫好的细线,稍微拉向右侧栓住便为纽扣,非常松散。奕车女子的上装, 虽然属于剪刀领口的对襟衣,但是里面没有胸衣配套穿着,因而右乳房常常是袒露在外的, 少女的左襟把左胸掩盖的极其严实,但右胸却是袒露的,用现代的审美来形容就是非常性 感,同时也显示着奕车少女青春的健美。( 如图5 、图6 、图7 、图8 ) 内衣称为“确帕”, 实际是贴身的对襟内褂,无扣无领圆口,在圆口沿缀着一串银链,以系针筒和口弦筒用。 奕车女子以多衣为荣,在“确帕”的正摆处钉着数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以示多衣。有的 还在边缘绣上花纹,在最低边坠上银螺丝两侧一共1 2 个和银梅花银牌来装饰【1 ”a ( 如图9 、 。“奕车”也称作“叶车”。 1 4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图1 0 ) 这种龟式上衣最特别之处在于其多层组合。奕车妇女的多层衣为多件款式相同长度相 差约o 6 c m 的衣服钉在一起,也有的在下摆和袖子边缘钉有数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也表 示多衣的概念,如“确巴”最多可以做9 层之多。每逢喜庆节日,奕车妇女竟相比试,穿 内褂一件、中衣七件,外衣七件,总共十五件之多。十五件上衣内长外短,逐层递减,青 蓝相问,层次分明,色彩协调。其中反映了奕车人以多衣为荣、为美的观念;另一方面, 衣服件与件之间在其边沿部分层层相间、台台相叠,这正是对梯田的形象描摹。 奕车女子下身穿紧身超短裤,近似泳装,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它是非常新潮的款式。 ( 如图1 1 、图1 2 ) 其长度只到大腿根部,以下部分的腿全部裸露。这种短裤的裤腰右侧开 口,两侧分别钉上棉线或本布傲的细带子,以此作为绳扣固定短裤。本来已经很短的裤腿, 两腿前面中间部位,还要往裤裆方向折七个褶子,一眼看去好像有七条短裤穿在身上。奕 车短裤以能束紧臀部为好,且前边要呈人字形对折出七道褶子来1 1 4 l 。年轻的姑娘穿着时, 看上去这个部位略微上翘,大腿正前方短裤形成人字型。由于前边的裤脚被褶子i 虱定而往 上提起,后面的裤裆就紧紧裹着臀部,把女性丰满的臀部勾勒的恰到好处。奕车女子都视 短裤紧勒至出现丰满的臀部圆形为美。无论暑夏炎天下田栽秧,还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天 进深山密林砍柴割草,即使肌肤破裂,也不穿长裤( 十余年前已经逐渐改穿长裤) 。奕车 女子大腿毕露的超短裤装,体现出她们的衣装对哀牢山自然环境与梯田农业的适应性。一 是在山大谷深的自然环境中,上坡下坡行走方便;= 是便于梯田中的劳动生产,同时,还 反映出奕车人以健康为美、以劳动为美的审美观念。 她们四季头戴一顶洁白的尖项布巾,称为“帕常”,既可以防尘、遮日护发用,又是美 的装饰。如果在外衣腰间束上一条绚丽的“帕阿”( 彩带) ,不仅把女子全身的曲线勾勒得 十分柔美,而且显示出女性的几分英气,表示奕车女子健美的气质。这种装束,象征着奕 车人一个悲壮的历史传说和他们引以自豪的特殊信仰。 奕车服饰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款型独特,更在于其头饰、上衣、下装的款型中携带有 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她们简单别致的一身服饰中,记录了哈尼族奕车人的战争、迁徙以及 开山造田的艰难历史。 关于奕车的白色尖顶软布帽和超短裤,奕车人中流传着不少传说,其中一则这样记述: 战败的奕车王子突围时,裤子挂破了,只剩下短短一截遮住下身。天神摩眯降下三顶洁白 的尖顶布巾,奕车王子戴上后隐入白色花丛,躲过了追兵。后来,奕车王子与救他的山羚 女结婚,生了三男三女。山羚女让长大成人的儿女穿戴上尖顶白布巾和短裤,去各地安家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立业。短裤记录了父辈艰难的历史;而白色尖项帽是天神摩眯赐给的救命宝物,只有奕车 子孙才能享用。短裤和尖项帽都是对战争历史的缅怀和记录。 奕车女子的传统服饰在文革中被当作旧俗破除,大多数奕车妇女除保留尖项自帽外都 着汉装。时至今日,奕车传统服饰的演变越来越明显,但老人去世时的寿衣必定做成传统 的样式,唯恐古远的始祖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予认祖归宗。每当老妇去世,身上的衣服 必是尖顶白帽、开襟短衣、紧身短裤、赤足。为死者穿戴传统服饰,在哈尼族心目中的神 圣含义和神秘信仰的积淀,远远超出服饰本身的物质形式。它跨越历史,甚至跨越时代“变 服改饰”的文化变迁。在人生的最后关头,象征性地对时代潮流的冲刷,露出它根基牢固 的历史传统【1 5 j 。 图2 奕车女子 图4 外衣“确朗” 6 图3 奕车女予 图5 衬衣“确巴”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图6 穿“确巴”的奕车女子 图9 内衣“确帕” 图1 1 奕车短裤结构图 1 7 图7 “确巴”正面结构图 图8 。确巴”下摆细节图 图1 0 内衣“确帕”结构图 图1 2 奕车短裤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2 3 2 傻尼支系 馒尼人集中居于哈尼族聚居区西南部,即西双版纳州、思茅澜沧县、缅甸东南部山区、 泰国北部山区,馁尼入又称“雅尼”和“阿卡”,“馒尼”为他称。根据其头饰的特征分为 尖头馒尼、扁头馒尼、平头馒尼和包头傻尼四个内部支系。支系内部的服饰存在地区间的 差别,但总的来说,馒尼女子服饰为短衣短裙型。 馒尼服装,均以自然的黑色土布作面料,上农由长袖圆领对襟上衣和胸衣两部分组成, 衣服下摆长及臀部。上衣无扣,穿着时两襟敞开,因此里面必须与胸衣搭配穿着。服装的 整个袖子用红、白、黄、绿等彩色布条镶拼而成,色彩斑斓,十分别致,并绣有各种几何 纹,在肩处,有假袖处理,看起来是两件衣服;傻尼女子上衣的大部分背部用红、白、黄、 绿等彩色丝线绣上方格纹、菱形纹、回纹、三角纹、五角纹、格子纹、条纹、水波纹、犬 齿纹等挑花图案;与袖子的色彩相互辉映、相映成趣。西双版纳的傻尼妇女,还有精美的 坎肩,作为配套的盛装之一。除衣服边缘部位绣满各种花纹图案外,前襟两边有规律地钉 满银泡、银币和贝壳等漩饰物。( 如图1 3 、图1 4 、图1 5 、图1 6 、图1 7 、图1 8 、图1 9 、图 2 0 、图2 1 ) 傻尼妇女特别重视对胸衣的装饰,一般采用红、蓝、黄等不同颜色的布料拼接制作 胸衣是一块宽约3 0 厘米的自织自染土布依身体肥瘦相围而成,作为素装,只注重色彩的 搭配,其他饰物相对较少。盛装时,前部饰有大量菱形和圆形的银泡、银牌及银币,并绣 有数行精美图案。胸衣仅遮住乳房,用一条背带斜跨于肩,以一条宽约3 厘米、长约5 0 厘米,镶有银泡、银币的布带从前胸经右肩连于后胸。一件胸兜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与绣制精美的对襟上衣配套穿着。( 如图2 2 、图2 3 、图2 4 ) 下穿长不过膝的短裙,哈尼族馒尼妇女的短裙,几乎没有任何绣饰,只有百褶裙和普 通裙之区别。关于傻尼女性的短裙,美国学者格朗费尔德在泰国密林中的游迁者阿 卡人一文中指出:“远在伦敦卡纳贝街开始流行短裙之前的若干世纪,阿卡妇女就穿短 裙了”【1 6 1 。这种观点至少可以说明,阿卡妇女的服式,已有一定的历史了。穿着时,裙子 系于髋骨上,只遮住臀的下半部分,隐约能看到丰满的臀沟。已婚者系的更低。( 如图2 5 ) 腰系串有海贝的彩色腰带,带的两端下垂有彩色珠链,颇为俏丽。挎包是女子的主要佩戴 物,用白色和黑色的土布做底,四周镶上花边布条,中间绣上图案,钉上银泡、银币,再 缀上绒线球,使馒尼女子服饰更添绣色。 馒尼女性穿着短裙与她们所处地域及劳动习惯有关。馒尼人居于亚热带山区,气候炎 热潮湿,短裙利于散热、排汗。由于土地贫瘠、生产力不发达,馒尼女性承担了繁重的劳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动,尤其是纺线制衣。勤劳的傻尼女性经常利用劳动途中的时间用纺锤纺线,短裙便于露 出大腿,使她们能够借助大腿肌外侧搓动纺锤柄。後尼人的服装还折射出丰富的文化信息, 每个少女不同的年龄穿着不同的服饰,并且还有正式的换装仪式来表明女子成年。泰国阿 卡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穿着就有一系列的变化。如一开始穿紧身的胸衣,接着加上腰带, 最后是用华丽的“竹银相配”尖型帽代替一般女帽。西双版纳圆头阿卡少女十五岁左右必须 在腰部围起两片围襟,并染红牙齿,以示成人。1 5 岁后,没系围襟、没染牙齿的少女,不 可以参加社交活动。西双版纳及澜沧江的傻尼女子有相近习俗,未婚女子裙子系得高:已 婚妇女裙子系得低,腰臀部裸露。 哈尼族馒尼支系妇女的短衣短裙,从头到尾形成一种特殊风格和韵昧,再佩戴各种银 耳饰、项圈、彩色串珠等,整套服饰显示出特别华贵精美,让人赏心悦目,具有很高的服 饰审美价值。在哈尼族妇女的各种服饰中,属佼佼者。 图1 3 馒尼女子 图1 5 打洛扁头馒尼上衣则面 图1 4 打洛扁头馒尼上衣 图1 6 打洛扁头馒尼上衣结构图 北京服装学院2 0 0 5 级研究生硕士论文 图1 7 打洛扁头馁尼坎肩结构图 图2 0 泰国阿卡上衣 图2 1 泰国阿卡上衣结构图 图1 8 勐海尖头馒尼上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