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刘勇:清人 尚书训诂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 清代尚书研究空前繁盛,学者们大多注重利用训诂解经,阐发微义,而有 关训诂方法的论述,片言只语淹没在浩瀚典籍传笺注疏中,前人缺乏系统的论述。 本文试从训诂方法入手来系统整理清人尚书训诂材料,以期为断代训诂学史和 尚书专书训诂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语料和理论参考,阐述和分析其训诂实践所蕴 涵的理论价值方法论思想。 论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清人尚书训诂的语音学方法”。本章通过解经旨、明连语、破 假借三个方面来具体阐释清代尚书研究中语音学方法的运用,同时阐明了“因 声求义”的理据,介绍演绎“因声求义”理论的建立、继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章“清人尚书训诂的文字学方法”。本章探求文字学训诂方法的理 据,从汉字的表意特征和尚书歧字纷出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采用文字学方法训 释尚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段玉裁为代表的小学家能充分利用说文的文 字资料,通过文字形体的特征和文字演变的规律来考辨训释尚书中的异文涩字, 并尝试运用金文甲文材料训解尚书古义,成就突出。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清人 的形训也仍然存在不足。 第三章“清人尚书训诂的校勘学方法”。本章主要考察了清儒在尚书 校勘方面取得的成就。尚书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各个时代不同文化 层次的人无数次的传抄、改字、翻刻、排印,其衍、脱、讹、乱等异变现象尤为突 出。校勘方法的运用,可以拂去异变之封尘,使文本近于本真。清人采用对校、本 校、他校、理校等多种校勘方法,对这部古老的经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从而 为尚书的正确训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清人尚书训诂的语境学方法”。本章初步分析了语境的内涵、 分类、性质,探讨了语境学方法与文献训诂的重要联系。搜集整理了清代学者采用 语境学方法训释尚书的类例材料,并将其分为互文见义、语境辨误和文例类证 !扬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类。分析研究这些材料所做的基础工作,都是为建立和完善中国式的语境学所做 的初步尝试。 第五章“清人尚书训诂的语法学方法”。本章主要从词法学和句法学两 个方面深入探讨清儒研究尚书的方法和理论。清代的虚词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产生了比较科学的虚词研究方法和相 应的虚词研究理论。清入语法的研究偏重于词法,而句法的研究则散见于训诂著作 和相关篇章中,还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但为后来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请代尚书训诂;语音学;文字学;校勘学:语境学;语法学 刘勇:清人尚书调诂方法研究 3 a b s t r a c t a sw ea l lk n o w , s h a n gs h uw a ss t u d i e dp r o s p e r o u s l yd a yb yd a y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 d u r i n gw h i c hp e r i o d , m o s to fs c h o l a r sm a d eg o o du s eo fe x e g e s i st 0i n t e r p r e tc l a s s i c a l w o r k b u tu n l u c k u y , t h em e t h o do f e x e g e s i sw a sb u r i e di nav a s t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 a n c i e n t l i t e r a t u r ef r a g m e n t a r i l yf o rl a c ko f s y s t e m a t i ce x p o s i t i o n t h i sp a p e ri sa i m e d a ts o r t i n g o u tt h em a t e r i a l so fe x e g e s i so fs h a n gs h u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s t a r t i n gw i t ht h em e t h o do f e x e g e s i s w h a t si i i o r e i tc a i le x p o u n da n da n a l y s ei t sv a l u eo ft h e o r ya n dm e t h o d i c a l l y i d e o l o g yc o n t a i n e db yp r a c t i c eo fe x e g e s i s , w h i c hi si nh o p e so fp r o v i d i n gs o m en e w 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a n dr e f e r e n c et h e o r i e sf o rd y n a s t i cs c h o l i u m sh i s t o r ya n dt h e s c h o l i u mo f s h a n gs h u t h i s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c h a p t e ro n e :p h o n i c so fe x e g e s i so fs h a n gs h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c h a p t e r e x p o u n d s t h eu s e f u lw a y so fp h o n e t i c s b yw a y o fe x p l a i n i n gc l a s s i c a l w o r k s ,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s e r i a lw o r d sa n dd i s c r i m i n a t i n gt h er h e t o r i co fp r e t e n c e m e a n w h i l e ,i t e x p o u n d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 “o b t a i n i gt h em e a n i n ga c c o r d i n gt os o u n d ,i n t r o d u c e s a n dd e d u c e s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 i n h m t i n g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i l sh i s t o r i c a lp r o c e s s c h a p t e rt w o :p h i l o l o g yo fe x e g e s i so fs h a n gs h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c h a p t e r s e e k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b a s i so fe x e g e s i si np h i l o l o g y , w h i c hb e g i n sw i t hs u p e r f i c i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v a r i o u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o f s h a n gs h u m o r e o v e r , c h a p t e rt w oa n a l y s e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a n dn e c e s s i t yo fe x p l a i n i n gs h a n gs h uu s i n g p h i l o l o g y t h es c h o l a r sr e p r e s e n t e db yd u m ay u c a ic a nm a k ef u l lu s eo fl u c i dw r i t i n go f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w o r ks h u ow g 珂t 0d i s t i n g u i s hv a r i a n tf o r m s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e a t u r e s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h ed e v e l o p i n gl a w s o ft h e m w h a t s m o r e ,t h e ym a n a g e dt od i s t i n g u i s h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p r o s eo f s h a n gs h ub yu s i n gj nw e b a n di n s c r i p t i o n so nb o n e so rt o r t o i s es h e l l s o f c o u r s e ,i ts t i l lh a ss o m ed r a w b a c k s 一4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fe x e g e s i so fs h a n gs h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 c h a p t e ri n v e s t i g a t e st h em a i na c h i e v e m e n t si n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o fs h a n gs h ui nq i n g d y n a s t y d u r i n go v e r2 0 0 0y e a r s ,i th a sc o m ei n t op r o m i n e n c et h a ts h a n gs h uw a s c o p i e d ,c h a n g e d ,r e p r o d u c e da n dr e p r i n t e df o rm a n y t i m e si n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 i nt h i s w a y , y o uc a ng e tr i do fd e f o r m i n gt ob ec l o s et ot h ef a c t s c h o l a r so fq i n gh a v es o r t e d o u tt h i sc l a s s i c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b ym e a l l so fv a r i o u sp r o o f r e a d i n g s :p r o o f r e a d i n gb y o n e s e l f , b yo t h e r s ,o re a c ho t h e ra n ds oo n t h u s ,t h e i r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 l a i das o l i d f o u n d a t i o no f c o r r e c te x e g e s i so f s h a n gs h u c h a p t e rf o u r :l a n g u a g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o fe x e g e s i so fs h a n gs h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c h a p t e ra n a l ! y s e s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t h ec a n n o t a t i o n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a n dn a t i v eo f l a n g u a g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s a n dt h e n e x p l o r e s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 l a n g u a g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sa n de x e g e s i so f s h a n gs h u ,t h ew r i t e rc o l l e c t e da n ds o r t e do u ts o m es i m i l a r m a t e r i a l st oe x p l a i ns h a n gs h ur e l a t e dt ol a n g u a g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 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c a nb e c l a s s i f i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d e l i b e r a t eb ys y m m e t r i c a ls l r u e t u r e so rm u t u a l l ys t r u c t u r e s ,b y c o n t e x to rb ys o r i l et y p i c a la r t i c l e s a l s ot h es t u d yb a s e do nt h e s em a t e r i a l si sat e n t a t i v e 姆t ob u i l da n dp e r f e c tc h i n e s e sl a n g u a g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 c h a p t e rf i v e :g r a m m a ro fe x e g e s i so fs h a n ga h ui n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i sc h a p t e r m a k e sat h o r o u g hi n q u i r ya b o u tt h ew a y sa n dt h e o r i e so fs t u d y i n gs h a n gs h uf r o m m o r p h o l o g ya n ds e n t e n c eb 出 1 1 c t u r c s f u e t i o nw o r di nq i n gt 功a a s 锣w a sf i l r t h e rs t u d i e d a n df u l l yd e v e l o p e db e n e f i t i n gf r o mt h es t u d yo fp r e d e c e s s o r s a sar e s u l t , w ec 强 a c q u i r er e l a t i v es c i e n t i f i cm e t h o d sa n d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i e s s c h o l a r si nq i n gs t u d i e dm o r e m o r p h o l o g yt h a ng r a m m a r ,a n dt h e yd i d a tm a k eas y s t e m a t i cs t u d yb u tu n o r g a n i z e d s e n t e n c es t r u c t u r e s e v e ns o ,i ts t i l ll a i das o l i df o u n d a t i o no f l a t e r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k e yw o r d s :s c h o l i u mm e t h o do f $ h a n g 妨“i nq i n gd y n a s t y ;p h o n e t i c s ; p h i l o l o g y ;t e x t u a lc r i t i c i s m ;l a n g u a g es u r r o u n d i n g s ;g r a m m a r , 刘勇:清入尚书训诂方法研究 5 绪论 一、清以前历代尚书训诂研究综述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经典,它记录了距今二千三百年至三千年间 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重要的历史事件,数千年来一直为学者所诵习,先秦士大 夫著书立说皆视其为远古重要的训诰而加以援引。自汉代立为学官后,尚书成 为历代帝王将相的政治课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它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工 具,长期受到统治阶级的尊崇。在经学史上,尚书是最早的经典之一。在“六 经皆史”的意义上,尚书是保存下来的先秦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尚 书作为唐虞三代之文,流传时代久远,语言古奥艰深,旬读舛误,版本繁杂,真 伪难辨,韩愈曾有“诘屈骜牙”之说,历来最为难读。 自汉以降,治尚书者,层出不穷。西汉时期,尚书传授主要分为今文 学派和古文学派。西汉今文学派因今文学家大多数在政治上拥有一定的势力而长期 立于学官,处于统治地位。到了东汉,经过杜林、贾遥、马融等著名学者的相继努 力,古文学派终于确立了在学界的优势。东汉末年,马融、郑玄为古文尚书作了注 解,他们以渊博的学术素养,显赫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影响,使今古文尚书 学得到统一,他们的注解流行于世,“南朝裴驷史记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 孔颖达五经正义等引用甚多”1 ,其他各家的注解逐渐消亡。学界一般认为今文 学派的训诂注重阐述微言大义,解说繁琐,并且严守师法,以满足统治阶级的政治 需要。主要著作有:欧阳生尚书章句、夏侯建尚书章句、张霸百两篇等; 古文学派的训诂则注重文字彭l l 诂,考订审4 度、名物。其中著名的是伏胜尚书大传, 郑玄尚书注、马融尚书传等。 西晋永嘉之乱,今、古文尚书相继失传。东晋初年,梅赜向朝廷进献孔安 国孔传古文尚书,后不久就立于学官。从东晋至隋唐,大多数学者坚信这就是 孔壁本古文尚书和汉孔安国为之作的传。隋文帝时,太子刘焯和刘炫分别以此 单段元;汉代的( 古文尚书) 学,扬州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底本撰尚书义疏和尚书述义。唐贞观十二年,唐太宗诏令国予祭淄孔颖 达以此为底本,以二刘尚书义疏和尚书述义为参考编撰尚书正义,成 为官方定本而公开颁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尚书训诘有了新发展,其主要 特点是:( 一) 训诂的范围逐步扩大,由解释字义、串讲大意到标注音读。主要著 作有魏王肃尚书注、晋范甯尚书舜典注,注音的著作有晋徐邈古文 尚书音、宋齐时王俭尚书音义( 失传)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等。( 二) 训 诂新形式义疏的出现,其为兼释经注的一种训诂形式,萌芽于汉末,六朝时盛 行,主要著作有东晋李颗尚书新释、伊说尚书义疏、吕文优尚书义注、 南朝宋姜道盛集释尚书、齐顾欢尚书百问、梁萧衍尚书大义、蔡 大宝尚书义疏、隋刘焯尚书义疏、刘炫尚书述义、顾彪尚书疏、唐孔 颖达尚书正义。 宋人学术思想活跃,对旧注大胆怀疑,开一代疑古之风尚。尚书训诂形成 了“怀疑传世典籍,攻驳汉唐旧注,勇于创发新义,长于阐发义理的显明特征”2 。 这时期尚书的注释繁多,胜义迭出。其中书集传是蔡沈承袭朱熹学说解经 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被明、清两代钦定的科举必读书,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中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代对尚书展开疑辨,蔡沈书集传中也依师说怀疑书 序的真伪。最先正式辨伪的是吴械的书裨传,后来朱熹对吴氏的疑辨精神大 加赞誉,同时也提出许多对伪古文尚书本文、书序及伪孔传( 包括孔 传序) 的独到见解。此外尚有郑樵书辨讹,赵汝谈南塘书说、陈振孙尚 书说、王柏书疑、金履祥书经注、尚书表注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尚书 进行了辨伪。此外还有胡瑷洪范口义、毛晃禹贡指南、程大昌禹贡论、后 论、山川地理图、史浩尚书讲义、夏侯尚书详解、傅寅禹贡说断、杨 简五诰解、袁燮絮斋家塾书钞、黄伦尚书精义、钱时融堂书解、赵善 湘洪范统一、苏轼书传、林之奇尚书全解等著作从不同角度对尚书 进行了研究。 元、明两代,程朱理学继续统治学术思想界,尚书研究著作不多,“大半墨 2 冯浩菲:中国训诂掌。山东大学出舨社,1 9 9 5 年,页4 8 刘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 ! 守程、朱理学,浅陋空疏,很少创造。”3 捐i 蔡之作有元代陈栎书集传纂疏、董鼎 书传辑录纂注、陈师凯书蔡氏传旁通、朱祖义尚书旬解、邹季友尚书 蔡传音释、朱右书集传发挥、王充耘书义矜式、陈悦道书义断法等; 明代有胡广等奉敕撰书传大全、彭晶书传通释、张居正书经直解、申时 行书经讲义会编、汪应魁尚书句读等。反蔡或异于蔡的“古义”之作有元 代王充耘读书管见、书义主意;明代马明衡尚书疑义、徐善述尚书直指、 陈泰交尚书注考、袁仁尚书砭蔡编。其他的尚书研究著作有元代张仲实 尚书讲义、黄镇成尚书通考、王天与尚书纂传等;明代有刘三吾等奉敕 撰书传会选、王樵尚书日记、陈第尚书疏衍、黄道周洪范明义、尚 书谱等。 元明的宋学对尚书进一步疑辨,对伪古文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重要著作 有元代赵孟频书今古文集注、吴澄尚书叙录,明代杨守陈书私抄、郑晓 尚书考、归有光尚书叙录、郝敬尚书辩解、郑瑗井观琐言、陈第尚 书疏衍、朱朝英读书略记等。明代疑辨成就最大的是梅蔫尚书考异、读 书谱,“梅氏的疑辨,其科学性大大提高了,给清代阎若璩、惠栋的科学考辨起了 导夫先路的作用。”4 二、清人尚书训诂成就概述 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一方面,清朝统治阶级为了笼络知识分子, 鼓励他们尊孔读经,另一方面,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经世致用,重视文字、音韵、训 诂。再者,有近二千年文字、音韵、训诂的丰富成果可以继承,为清代训诂学的复 兴奠定了基础。 清代尚书训诂方面的特点有: ( 一) 多学科知识参与其中,语音学、文字学、校勘学、语法学、语境学等学 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了尚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 二) 清代学者具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 3 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 修订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页4 0 4 4 刘起匐: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 9 8 9 年。页3 2 9 。 !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阮元、俞樾、孙诒让等学者继承了汉学求实的传统,能够实事求是地从事研究,既 不盲从旧说,也不妄立新义,每有见解,必定详列充分的佐证材料,不主臆说。 清人对尚书的研究百花齐放,著述林立,空前繁盛。对研究尚书的著 述主要有以下三类: ( 一) 在汉学、宋学的影响下,尚书综合研究著述。 l 、受清廷功令、明代流风、学术潮流等的影响,清代研究蔡传的学者甚 多。清代钦定的尚书著作有库勒纳等日讲书经解义、王顼龄等书经传说 汇纂、孙家鼎钦定书经图说:笃守蔡传的著作:刘怀志尚书口义、金 相玉书经说约、高又光尚书遵、徐志遴尚书举偶、朱鹤龄尚书埤传、 王夫之书经稗疏、尚书引义、丁晏书经附释、吴汝纶尚书故等。 2 、由于政治、社会因素及学术本身发展的原因,今文经学得以复兴。著作有: 庄存与尚书既见、尚书说、刘逢禄尚书今古文集解、宋翔风尚书谱、尚 书略说、龚自珍泰誓答问、尚书序大义、尚书马氏家法、魏源书吉微; 还有笺注、考证诸家及其著作:王闯运尚书今古文注、尚书笺、尚书大传补 注、皮锡瑞经学通论、今文尚书考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等。 3 、因满清入关,屡兴文字狱,清代学者韬晦自全,转而钻研经书训诘。乾嘉 时期,古文经学发达,涌现出一批堪称经典的著作:惠栋古文尚书考、尚书古 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戴震尚书义考、王鸣盛尚书后案、武亿群经 义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焦循书义丛钞、尚书补疏、禹贡郑注释、 王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何秋涛禹贡郑注略例、俞樾尚书平议、 孙诒让尚书骈枝等。 4 、汉宋兼宗。受前明征实之学和宋学的影响,加上义理与考据各有所长,清 人“取汉唐注疏及宋元明人之说,择善而从,而启汉宋兼宗之一派。”5 主要学者及 著作有朱鹤龄尚书埤传、禹贡长笺、王顼龄等书经传说汇纂、沈彤尚书 小疏、汪绂书经诠义、雷学淇经说书说、黄式三尚书启蠓、丁晏尚 书余论、禹贡集释、陈澧读书记、姚永朴尚书谊略、简朝亮尚书集注 5 古国顺:清代尚书学,文史哲出版社。民嚣了。年,页1 9 3 支j j 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 述疏等。 ( - - ) 辨伪与辑佚。 1 、辨伪类。“到了清代,疑伪经伪传的更是再接再厉,伪经传的伪迹,遂大张 于世。清初,如顾炎武、黄宗羲、朱彝尊、姚际恒、阎若璩等,无不检举伪经传, 其中尤以阎氏为最著称。”6 这时期有重大影响的著述有:顾炎武日知录、黄宗 羲授书随笔、朱彝尊尚书古文辨、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胡渭禹贡锥指、 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王懋弦白田草堂存稿、杨椿孔安国书传辨、程廷 柞晚书订疑i 答储敦夫问尚书古文书、古文尚书冤词辨、李停群经识小 录、戴震经考、王呜盛尚书后案、江声尚书集注音疏、宋鉴尚书考辨、 崔述古文尚书辨伪、崔迈古文尚书考、讷庵笔谈、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 疏、丁晏尚书余论、皮锡瑞古文尚书冤词平议、古文尚书疏证辩正。其 中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在学术界掀起了一个空前的高潮,“阎书繁称博证,反 复厘剔,实足以解决一千余年的大疑。”7 同时有毛奇龄古文尚书冤词为晚书 辩护,两书均被四库全书收录,加以抑扬。一同毛氏辩护古文尚书的诸家 及著作还有:陆陇其古文尚书考、李光地尚书解义、齐召南尚书注疏考证、 张文岚古文尚书辨、梁上国古文尚书条辨驳阎百诗、张崇兰古文尚书私议、 王劫尚书后案驳正、邵懿辰书经通义、尚书传授同异考、洪良品尚书辨 惑、吴光耀古文尚书正辞、张谐之尚书古文辨惑等等。 2 、辑佚类。马国翰辑古文经,著有古文尚书;辑桑钦的,有王绍兰汉桑 钦古文尚书说;辑漆书的,有王绍兰漆书古文尚书逸文考;辑贾逵的,王仁俊 著有古文尚书训旨、古文尚书训、书古文训及尚书古文同异;辑马融 的,有马国翰尚书马氏传,王谟辑尚书注;辑郑玄的很多,有李调元郑氏 古文尚书、孔广林尚书郑注、袁钧尚书注、尚书略说注、王仁俊书赞、 黄爽尚书古文注等。另有今文经字的辑佚,如陈寿祺今文尚书经说考、陈 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欧阳夏侯遗说考等。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年,页2 8 2 - - 2 8 3 7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8 年,页2 9 0 卫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三) 侧重校勘。 校勘与训诂是分不开的。清人注疏尚书很注重综合校勘。 l 、经文校勘类。有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李调元尚书古字考、赵佑尚 书异读考、李富孙书异文释、李遇孙尚书隶古定释文、吴东发书经字考、 戴祖启尚书协议等。 2 、注疏校勘类。有沈廷芳尚书注疏正字、卢文韬尚书注疏、阮元十 三经注疏校勘记尚书等。 刘勇:清人尚书铷诂方法研究 第一章清人尚书训诂的语音学方法 “语言是人类世代习惯形成的在思维、交际、继承文化等领域最重要的信息工 具,是声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结合的,又可以用文字形式转换的具有创造性的复杂的 符号系统。”8 作为语言的转换形式的文字,具有表意性,是音义的结合体。这样, 由语音推求语义就成为可能。 第一节训诂中的语音学方法 清代学者研究典籍,强调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用语言学方 法研究经学,用经学研究推动语言学研究,二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而在众多训 诂方法中,清人尤重语音学方法,用训诂术语来讲,就是声训。 一、因声求义的理据 声训,即因声求义,是用音同音近词解释词义,循声音线索推求词义联系及被 释词语源的训诂方法。用来解释的词与被解释的词,或音同,或音近,或音转。所 谓音同。是指两者声母与韵母均同。所谓音近,指的是声母不同,韵母相同。所谓 音转,是指声母相同,韵母有异。黄季霭g 先生说:“小学徒识字形,不足以究语言 文字之根本。”“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而“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音 相应”。这些说明“因声求义”方法的重要性。 因声求义的方法有其理论根据。声音相同或相近,其义往往可以相通。众所周 知,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精神内容,它们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 系。字形只是书写符号的形式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形式,语义的发展变化从本质上是 依托于声音而不是依托于字形。语言形成之初,用什么声音表示什么意义,是没有 必然性的。苟子正名篇日:“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 则谓之不宜。”但“约定俗成”以后,某一具体语言中语音和语义形成的实际关系 彭泽润,李葆嘉:语言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页4 3 里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不再是任意性的了,它已有严格的规定性。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社会不断发展, 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需要创造大量新词以适应表达需要,但新词语言作为社会的 重要交际工具,不能有片刻的中断,因此人们创造新的词语必须利用原有的音义关 系。就汉语而言,往往是通过联想,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用相同的或相近的语音形 式,来表示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人们通过联想造词,促使词义的引 申和发展,其结果在语音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义项; 一是语音稍变,由一个词派生出新词,即派生词。这说明,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 纽带的。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都由语音联系着,词与词 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 可能探求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由来、所属词族等;而就同一词族 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意义往往是相通的。 二、因声求义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训诘学中的“因声求义”是建立在对声音与意义关系的模糊认识基础上的。 不仅字形中寓有字义,字音中也寓有字义,而字形、字义都源于字音。词义的演变, 新词的孳生,往往受字音的制约。“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很早就被训诂家们所重 视,从先秦起,人们就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解释被释字。如论语颜渊:“政 者,正也。”、孟子滕文公上:“库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之类, 可以看出古人有意识地利用音同音近的同源词来训释词的语源义。这说明,“因声 求义”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萌芽。汉代刘熙释名、扬雄方言就是大量运用 声训的代表作,不过,刘熙对音义关系的探讨流于片面,多有主观臆断。召陵许慎 说文解字是以分析字形结构为主,但声训之处也相当多,毛亨、郑玄诸君的著 作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是探讨汉字音义关系的著作。 然而王圣美拘泥于声训和形声字声旁的表意作用,以致穿凿附会、荒诞不经。至宋 元之际,戴侗对音义关系理论有了较为明确而系统的认识。在六书故六书通释 中,戴侗说:“夫文,生于声音也。有声而后形之以文,义与声俱立,非生于文也。” 因此,他主张“因声以求义”、“夫文字之用,奠博于谐声,莫变于假借,因文以求 义而不知因声以求义,吾未见其能尽文字之情也。”此后,明末方以智及清初黄承 刘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旦 吉的“右音说”等,都在“因声求义”的理论上有所发挥,并提出“以古音通古义 之原”的主张,使这一理论更加趋于成熟,但还是局限于形声字范围内,在研究语 音、语义时,仍然不能彻底排除文字形体的束缚。 三、清代学者对“因声求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清代学者,大凡研究词义之人,对“因声求义”莫不津津乐道。王引之经义 述闻自序:“吾之学,于百家未暇治,独治经。吾治经,于大道不敢承,独好小 学。夫三代之语言于今之语言,如燕越之相语也;吾治小学,吾为之舌人焉。其大 归日:用小学说经,用小学校经丽已矣。”9 1 、戴震“因声求义”的主张 十八世纪中叶,皖派“汉学”创始人戴震,倡“因声求义”。他继承了戴侗以 来的音义关系理论,并且更加强调声音对于训诂的意义。戴震说:“故训声音,相 为表里。”又说“字书主于故训,韵书主于声音,然二者恒相因。”因此主张以声音 贯穿文字训诂。戴震认为“音声有不随故训交者,则一音或数义;音声有随故训变 者,则一字或数音。人致一字既定其本义,则外此音义引申,咸六书之假借。因此 他强调从声音的角度来解决文献中的假借问题。他说:“夫六经字多假借,音声失 而假借之义何以得? ”1 0 戴震还对音义关系的复杂性进行了探讨,使因声求义的训诂 方法在理论上更进了一步。 2 、王氏父子、阮元等对“因声求义”的发展与完善 王氏父子则采取审慎的态度,进一步发展了“因声求义”,使得“因声求义” 的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王氏父子熟练运用这一理论,解决 了训诂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经义述闻自序引述王念孙两段重要论述,反映了王氏父子的训诂学思想, 要而言之,则有三点;一是“训诂之旨,存乎声音”。王氏正确认识到语言中的音、 义是联系在一起的,主张训诂学家应当“以声求义”。二是“参之他经,证以成训。” 片面强调“以声求义”,则易滋生臆必之说,王氏主张由声音求训诂是有条件的, 9 ( 清) 王引之:经义述闻自序,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页2 戴震:娥震文集,中华书局,1 9 8 0 年,页4 8 - 5 0 竺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是“参之他经,证以成训”,即要有古代文献语言的材料作根据,这样“虽别为 之说,亦无不可。”三是反对“专守一家”,“囿于汉学之藩篱”,而主张“诸说并列, 则求其是”。正因为他们有这样通达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才得以在清代 训诂大家如林的情况下,取得了最为杰出的研究成果。又如王引之经义述闻通 说,也是集中体现理论色彩的篇章。郭在贻先生训诂学认为:“通说上下 两卷,发明训诘通例,纠正旧注谬误,极精彩。王引之的训诂理论,集中地表 现在经义述闻通说所收各篇论文中,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 细读的重要文献。”王引之经传释词自序云;“盖古今异语、别国方言,类 多助语之文。凡散见于经传者,皆可比例而知,触类长之,斯善式古训者也。”即 要充分占有语料,加以分析比较虚词,概括出语法规律,再进一步去推广,去解释 更多的语言现象,这正是归纳演绎再归纳再演绎的科学训诂方法。 阮元与赫兰皋户部论( 尔雅) 书指出:“古人字从音出”,“言由音联,音 在字前,联音以为言,造字以赴音”,犟经室集亦云:“义以音生,字以音造”。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在这里已得到相当科学的说明。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阮氏认 为训诂的基本方法应当是“以声音为主而通其训诂。”因为无论方音方言多么纷歧, 文字多么纷繁,而“喉舌之间音之所通者简”,所以“得其简者以通之”,就抓住了 文字、声韵、训诂的关键。很显然,阮氏从语言的观点出发,把传统训诂学里所谓 “音训”和“义训结合起来,贯穿起来,联系语言实际,突破“以形辨义”的旧 习惯,开拓了古义研究探索的新途径。 黄承吉字义起于右旁之声说是右文说史上第一篇长篇专论,说理最为详尽透 辟。一、谐声字的声旁必定兼表意义,“声在是则义在是”;二、秦火以后,右旁 因声求义这种古人制字的精义就失传了;三、阅读古书、研究文字,一定要明了右 旁声义是“制字之纲”;四、要探求一个字的声义,还必须追寻该字“所起之鼻祖”。 沈兼士认为黄承吉所说的“不必举其右旁为声之本字,而任举其同声之字即可用为 同义”是段、王、阮各家所举之例的理论概括,为宋人所未害及。沈氏认为黄文理 论上的主要缺陷有两个:一是既主以声为纲,有谓制字鼻祖,是“舍声言形”,离 郭在贻:t 训诂学( 修订本) 中华书局,2 0 0 5 年页1 4 1 刘勇:清人尚书训诂方法研究 1 5 开了本题,二是认为凡同一韵之字其义皆不甚相远,“伤于过滥”。 第二节语音学方法在清代尚书训诂中的运用 清人在训诂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因声求义“的 科学运用即是原因之一。这种训诂方法在清人研究尚书过程中的运用也是极为 广泛的,现试从解经旨、明连语、破假借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 一、解经旨 清代尚书研究著作中有不少利用声训解读经义的,下面列举部分加以说明: ( 1 ) 挞以记之虞夏书皋陶谟 孙诒让( ( 尚书骈枝:孔传云:笞挞不是者,使记识其故。谓“挞” 即舜典之鞭作官刑,扑作教刑,然与记识事无涉,下文“书用识哉” 乃正是记识之事尔,此“记”疑当为“稼”,( 说文:“勰,诫也”笞挞 并是警戒过误之形,。勰”、“记”形声并相近,故经通作记,它篇则多作 忌,如康诰、吕刑之“敬忌”,多方之“不忌于凶德”,并“勰 诫”之义。此篇独假用“记”字,敌孔传不得其解也。” 今按:“记”,上古属见纽之韵,说文言部:“勰,藏也。从言忌声。”忌, 上古群纽之韵,记、勰,旁纽叠韵,声近义通。 ( 2 ) 日月逾迈,若弗员来周书秦誓 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日:云,犹或也;“或”与“有”古同声而 通用,故“云”训为“有”又训为。或”【书秦誓日:“日月逾迈,若 弗员来”( 附注:卫包改“员”为“云”,今据正义及c 七经孟子考文 更正) 言若弗或采也黄侃批注:“云”之训“或”亦“又”之引申谊” ”( 清) 孙诒让:续修四库全书经都尚书骈枝,上海古籀出版社。1 9 9 6 年页3 2 ( 以下引此书处,皆 不用脚注,直接在文中注处。) ”( 清) t 引之:经传释词( 黄佩,杨树达批本) ,岳麓书社,1 9 8 5 年,页5 8 。( 以下引此书处,旨不用脚注, 直接在文中注处。) 堑 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今按:云,上古属匣纽文韵;或,上古匣纽职韵 有,匣纽之韵。或、有双声, 之职对转,声近义通。经传释词:“二声相近,故日:或之言有也。声义 相通,则字亦相通。”( 页6 5 ) ( 3 )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商书盘庚 王引之经传释词:有,狁“或”也。( ( 书盘庚:“乃有不 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乃有,乃或也多士日:“朕不敢有 后”( ( 孟子梁惠王篇引书日:“天下曷敢有越厥志”敢有,敢或 也( 附注:。朕不敢有后”,言我奉天之命,迁尔于洛邑,不敢或后也。 某氏传日:“不敢有后诛”失之) “有”与“或”古同声而叉 相通。( 页6 1 ) 今按;或,上古匣纽职韵,有,匣纽之韵。或、有双声,之职对转,声近义通。 经传释词:“二声相近,故日:或之言有也。声义相通,则字亦相通。” ( 页6 5 ) ( 4 )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 年不言周书无逸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周 书无选 王引之经传释词:作,犹“及”也书无逸日:。其在高宗 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又曰:“其 在祖甲,不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皆谓及兵即 位也。某氏传训“作”为。起”,失之“作”与“徂”声相近,( 附 注:广韵:“作”字又臧祚切,声近徂) 故二者皆可训为“及”( 页 1 7 9 ) 今按:作,上古音属从纽铎韵;徂,从纽鱼韵,双声鱼铎对转,声近义通,可信。 刘勇:清人尚书诩诘方法研究 ( 5 ) 肆类于上帝虞夏书尧典 肆觐东后虞夏书尧典 王引之经传释词:肆,遂也( 书尧典日:“肆类于上帝”又 曰:“肆觐东后。”史记五帝纪。肆”并作“遂”“遂”“肆”声相近, 方俗语有侈弁耳( 页1 6 7 ) 今按:肆,心纽质韵:遂,邪纽物韵,肆、遂旁纽,物质旁转。 ( 6 ) 鸟兽孳尾( ( 虞夏书尧典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史迁“孳尾”为。字微”说文云: 孳,汲汲生也。是辈义为生,( ( 史记集解引说文云:尾交接也,今 说文但云锨也,史公为字微者,说丈云字,乳也;尾,微也,字、 孳声相近” 今按:“孳”,上古属精纽之韵,“字”,从纽之韵,精从旁纽,孳字叠韵。 ( 7 )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虞夏书皋陶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左右者,释诂云“导”也,又与。助” 转训,易泰象日:4 以左右民”郑注云:。左右,助也”,有者,抚也, ( ( 释诂) ) “有”“抚”转相训,又作“憬”同,以“有”为“助”者, ( 说文云:“广,广手也,右手口相助也,”。有”,“右”声相近,诗大 明传云:“右,助也”知马又为右,以右释有。( 页9 6 ) 今按:有、右,双声叠韵。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