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汉语方位词“前、后、里、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汉语语法学界对方位词在共时层面的研究已经较为透彻,但对方位词的来源、 语义演变情况及演变的机制研究的不够深入细致。本文选取了两对方位词“前一 后”、“旱一外”来进行研究,对它们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进行了历时的考察, 梳理出了汉语各个时期“前一后”、“里一外与名词的组合情况及在此期产生的语 义和语法功能,从而概括出了它们的语义演变路径和形态句法演变路径,分析了 其演变的机制,并对“前”与“后”、“里”与“外”的语法化程度进行了比较, 也涉及到它们的一些不对称用法。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指出了方位词的研究现状和笔者选 题的依据。第二、三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对不同历史时期“前一后”、“旱一外”的 语义、句法功能进行了描写,对其演变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前”与“后”、 “里”与“外”历史演变的不对称。第四部分为结语。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认为“前一后”的来源均为位移动词,而“里一外”的来 源均为实体名词,它们均演变为方位名词,且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虚化成方位后 置词,但它们的语法化程度不同,“后”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虚化到了语气 词,且“后”在古代汉语中倾向于用在时间域,而“前 更倾向于用在空间域。 “里”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外”,“罩 有语气词和结构助词的用法。通过细致的 描写,我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前一后”、“里一外”有了整体性的把握,有助于更 深入地了解整个方位词系统的历时演变,加深了对空间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前一后;里一外;语义演变;语法化;不对称 a b s t r a c t i nt e m so f1 0 c a t i v et e 衄s ,c h i n e s e 酽觚吼a rs c h o o ls e c t o rh a ss t u d i e dt h o r o u g h l y i ns y b c m o l l i c ,b u tt ol o c a t i v eo r i g i n ,s e m a n t i cc h a n g e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s e m a n t i c c h a n g ea r ei n s u 伍c i e n t t h i st h e s i sh a ss e l e c t e dt 、v op a i r so f t h ew o r d “q i a n h o u ”,“l i w a i t os t u d yf - r o mt h ep r e q i np e r i o dt ot h em i n ga 1 1 dq i n g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w e s o r to u t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o f “q i a i l h o u ”,“l i w a i w i t ht h en o u na n dt h e i r s e m 觚t i ca i l d g r a m m a t i c a l 允m c t i o ni n v a r i o u sp e r i o d s w ea l s os a d z et h e i r s e m a i l t i cc h a l l g ep a t h sa n dt h es y n t a xe v o l u t i o nw a y s t h eg r 锄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d e g r e e o f “q i a n h o u ”,“l i w a i h a v eb e e nc o m p 撕s e d ,a l s oi n v o l v et h e i rs o m ea s y m m e t r i c a l u s a g e 1 1 1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硪s n l ef i r s tp 疵i sa 1 1i i l t r o d u c t i o n ,h a sp o i n t e d o u tt h el o c a t i v er e s e a r c h t sp r e s e n ts i t 嘣i o na 1 1 dt h eb a s i so f t o p i cs e l e c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 a i l dt h i r dp a n sa r em a i nb o d i e s ,t h e r ea r eo r i g i n s ,s e m 觚t i cc h a n g e s ,s y n t a xe v o l m i o n a n dm e c h a i l i s m so fs e m a n t i cc h a n g eo f “q i 锄h o u ”, “l i w a i i nv a r i o u sp e r i o d s , i n v o l v ea s y m m 嘶c a lu s a g e so ft 1 1 e m t h ef o u n hp a r ti sac o n c l u s i o n i nt h i st h e s i s ,w et h i l l l ( m es o u r c e so f “q i a n h o u ”a r et h em o t i o n a ls i t 吼t i o nv e r b , b u tt h eo r i g i n so f “l i 一、v a i a r em ee n t i t ) ,n o u n ,t h e yh a v ea ne v o l v e di n t ol o c a t i v e n o u n s ,a n di nt h el i u c h a op e r i o di n t op o s t p o s i t i o n ,b u tt h e i r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s d e g r e ei sd i 虢r e m t h e 伊锄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d e 伊e eo f “h o u ”i s1 1 i 曲e rt h a nt h e “q i a i l ”, a 1 1 dm e “q i a n i i la n c i e n tc 1 1 i n e s et e n d st ou s ei nt h es p a c ed o m a i n ,“h o u ”i sm o r e i n c l i n e dt ou s ei nt h et i m ed o m a i n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d e g r e eo f “l i ”i sh i g h e rt h a i l t l l e “w 2 l i ”t l l i sr e s e a r c hc o n t r i b u t e st oab e t t e ru n d e r s 切n d i n go ft h el o c a t i v et e m s s e v o l u t i o n ,h a sd e e p e n e dt h ep r o b l e m so fs p a c eu i l d e r s t a i l d i n g k e yw o r d s :q i a n h o u ;1 i - w a i ;s e m a l l t i ce v o l u t i o n ;铲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a s y m m e t 巧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奇勺课题有新酌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嘎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中请人( 学住论文作者) 签名:瑙 2 00 8 年月引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住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住论文酌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报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住论文( 甄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住论文作者) 荽名:墨煎 2 0d e 年占月j 曰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第一章绪论 1 1 方位词的研究概况 汉语语法学界对方位词的范围问题认识有所不同。现代汉语中的方位词主要 包括以下几部分:单纯方位词,“之以”后面紧接单纯方位词,单纯方位 词加上“边、面、头”等后缀造成的合成方位词。单纯方位词可以前加也可以后 置,丁声树等( 1 9 6 1 ) 认为前加和后置的都是方位词,而赵元任( 1 9 6 8 ) 则认为 前加的方位词应看作区别词,郭锐( 2 0 0 2 ) 也认同其观点。文炼、胡附( 2 0 0 0 ) 和张谊生( 2 0 0 0 ) 认为只有后置粘着的和组才是方位词。 方位词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词类地位也是很有争议的,丁声树等( 1 9 6 1 ) 、 刘月华等( 2 0 0 1 ) 把方位词看成是名词的次类;赵元任( 1 9 6 8 ) 、朱德熙( 1 9 8 2 ) 把方位词、处所词、时间词和区别词并列为体词的一类;郭锐( 2 0 0 2 ) 把方位词、 处所词与时间词合称为位置词,跟名词并列;张志公主编( 1 9 5 7 ) 和文炼、胡附 ( 2 0 0 0 ) 把方位词看作名词的附类,即带有虚词性质的实词;张谊生( 2 0 0 0 ) 把 方位词归入虚词;刘丹青( 2 0 0 3 ) 称之为方位后置词,跟前置词一起归入介词。 尽管汉语语法学界对于方位词的范围界定和词类地位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没有 争议的,即现代汉语的方位词具有不同于一般名词的语法性质,需要跟一般名词 加以区别。 根据国外语言学理论传入国内的时间先后,国内语言学界早期主要是在结构 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研究方位词。吕叔湘( 1 9 6 5 ) 方位词使用情况的初步考 察是对方位词进行描写的一篇重要论文,它通过统计揭示了一些重要现象,提 出了方位词的“定向性”和“泛向性”,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他重要论文 还有邢福义方位结构“x 里”和“x 中”等。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 和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是两部研究方位词的专著,分别从方位词构 成方所的功能和方位词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对方位词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 1 描述。这一时期古代汉语方位词的研究较零散,主要是借鉴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研 究方法进行的,尚未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和方法,但还是很有深度的,如唐启运 论古代汉语的处所方位名词、张世禄先秦汉语方位词的语法功能、魏丽君 从 一书看方位词在古汉语中的用法、侯兰生 中的方位词、 王镆唐诗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等,这些文章对方位词的分类、方位词的语法 功能、方位词的词义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认知语言学、语法化、语言类型学理论引进国内后,研究方位词的文章大大 增多而且角度也很新颖,把这些理论加以综合运用。有从空间概念表达的角度研 究方位词的,涉及到空间隐喻、空间方位参照等问题,如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 物体的空间关系、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 察、廖秋忠现代汉语篇章中空间和时间参考点、空间方位词和方位参考点、 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郭 锐方位词“前、后、左、右”的参照策略等。有从语法化和历史语法角度对 方位词的整体范围和来源进行考察的,如王力汉语史稿、太田辰夫中国语历 史文法、志村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等专著都有专节论及一些方位词的历 史面貌,蒋逸雪释四方、田树生释“中”、钟如雄“里”义探源、汪维 辉方位词“里”考源、张玉春说“外 等对方位词个体进行研究。方经民 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从共时的层面指出古代汉语作为名词的方 位成分在现代汉语里已经分化为方位构词成分和方位词汇成分,方位词汇成分又 进一步分化为方位名词、方向词、方位区别词和方位词。李晋霞、刘云从概念 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从单音方位词在共时概念域上的分布差异为 基础,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语体进行考察,发现单音方位词的语法化程度有差异, 语法化在概念域演变的取向上也有差异,并从认知方面进行了解释。也有从语言 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对方位词的来源、形成原因和演变机制进行研究的,如刘丹青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基于语言类型学的框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方位词后 置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框式介词”这一概念,致使以后有很多论文针对具体 的介词框架进行研究,扩大了研究的视野。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 演变讨论了方位词“後”的来源和演变,着重分析了“後”语义演变的路径、 机制和动因,又同人类其他语言进行比较,认定“後”的语义演变跟人类语言普 遍的语义演变过程一样,也是有理可据、有规律可循的。 虽然说汉语语法学界有很多文章都涉及到了方位词的语法演变,但对方位词 的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后置词范畴的出现这样有类型学意义的演变的研究还不够 系统化,在历时的描写上也不够细致,所以我们选取了两对代表不同图式的方位 词进行考察和研究。 1 2 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方位词“前 、“后”、“里 、“外”,我们对这些词应称 为方位词、后置词还是方所词等不加讨论,这样的区分在每一时期具体描写时才 会提到,在文中一般统称为方位词。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这四个方位词的 来源和演变路径,分析它们的组合情况及语法化方面的异同。本文以实际语料为 唯一依据来考察这些方位词,所用的语料主要是古代汉语及近代汉语中的反映真 实口语的作品。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法、分类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图 示法等。 第二章“前”、“后 的来源及演变 2 1 方位词“前”的来源和演变 2 1 1 先秦时期的“前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寿,不行而进谓之寿。从止在舟上”。“舟”是“前” 的本字,本义为“前进”,所以“前”实际上是个指称位移情状的动词,在甲骨 文中就有作动词用的“前”。先秦文献中特别是战国时期有较多用例,例如: ( 1 ) 司士摈: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王还揖门左,揖门右。 太仆前。( 周礼夏官司马) ( 2 )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日:“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 庄 子杂篇盗跖) 由此衍生为表达“位置在前”的空间概念,从而变成典型的方位名词,在先秦汉 语中最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前 直接用在介词之后作宾语,表示处所。如: ( 3 ) 中行献子将伐齐,梦与厉公讼,弗胜,公以戈击之,首队于前,跪而戴 之,奉之以走,见梗阳之巫皋。( 左传襄公十八年) ( 4 )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於客,然后客坐。( 礼记曲 礼上第一) ( 5 ) 登席不由前,为躐席。( 礼记玉藻第十三) 第二“前可以用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作状语,如前陈、 前驱、前列、行前、侍前、立前等,具体的例旬如: ( 6 ) 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 左传僖公二十 八年) 参见徐耀民说“前”,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 0 0 0 年第1 期,第1 7 页 4 ( 7 ) 姚、般、公孙林殿而射,前列多死。( 左传哀公二年) ( 8 ) 二君有治,臣奸旗鼓,不敏于君之行前,不敢逃刑,敢归死。( 左传定 公十四年) ( 9 ) 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 何躯始? ”( 晏子春秋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 通过对先秦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前”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这一形式出现的 较早,在诗经卫风伯兮中就有“伯兮竭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 前驱”,“前”放在动词后作状语出现的较晚。 第三“前”紧接在名词之后,表示在某人或某物的面前。我们依据名词的词 汇意义进行分类,能够用在“前”之前的名词有:有关人的名词、有关衣食住行 的名词,其中第一类名词的用例较多,第二类的名词主要有“马、阶、席、筵 等几个,现举例如下: ( 1 0 )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 公 孙丑章句下) ( 1 1 ) 匡章谓惠子于魏王之前日:“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 此无耕 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 吕氏春秋审应览) ( 1 2 ) 日:“士马成列,马与人敌,人在马前,援桴一鼓,使三军之士乐死若 生,子与我孰贤? ”( 吕氏春秋审分览) ( 13 ) 主人坐奠爵于阶前,辞。( 仪礼乡饮酒礼第四) 在先秦文献中,“前”还可以表示时间顺序概念,其形式一般为“前+ 名词”, 此用法中的“前”仍然是方位名词而不是构词语素,因为两者之间可以插入助词 “之”,如“前之过、前之忿”等: ( 1 4 )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 尚书盘庚下) ( 15 ) 子日:“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o 毛远明( 1 9 9 9 ) 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书中按照词的词汇意义所表示的概念类别把名词 分为自| 关天象的词、记述地理的词等十八类,下面还具体分有小类。我们文章中对名词的分类也对此进行了 参照。 5 ( 1 6 ) 前时王使邵滑之越,五年而能亡越。( 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 我们在先秦文献中仅发现了一例“( 之) 前”放在表示时令名词后的例子: ( 17 ) 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 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 ( 韩非子显学) “前”表示时间顺序时也可以作主语,一般后面会有“后”跟其对举使用,这样 更加突显了句子的顺序和时间意味,如: ( 1 8 ) 王日:“前有老主而不逾,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 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2 1 2 两汉时期的“前 两汉时期能够出现在“前”前面的名词种类大大增加了,不仅有有关人的名 词、有关衣食住行的名词,更出现了表示时令的名词、有关国家政治政权方面的 名词、有关祭祀迷信方面的名词等。如: ( 1 9 ) 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 礼。( 史记吕太后本纪) ( 2 0 ) 狗于灶前蓄火,家益怔忪。( 风俗通义石贤士神) ( 2 1 )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赵主之子孙为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 ( 史记,赵世家) ( 2 2 ) 殷、周以前,颇载六经,儒生所不能说也。( 论衡- 效力篇) ( 23 ) 女即惭而低头,长跪於佛前言:“实愚痴故逐阿难耳。今佛与我道, 令我心开。”( 佛说摩邓女经) 值得注意的是,先秦时期用在指人名词后的“前 只能表示空间意义,而在 两汉时期用在指人名词后的“前”既可以表示空间也可以表示时间,表示时间的 如: ( 2 4 ) 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2 5 ) 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 母不识其父。( 论衡齐世篇) 以上两句都是用人名来指代他们所处的时代。 2 1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 魏晋南北朝时期能用在“前”前面的名词种类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化, 出现了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如: ( 2 6 )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着膝前。 ( 世说新语德行) ( 2 7 ) 时有一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 迟钝,来到城下,众成怪焉。( 搜神记,卷四) ( 2 8 ) 汉文帝十二年,吴地有马生角,在耳前,上向,右角长三寸,左角长 二寸,皆大二寸。( 搜神记,卷六) 出现了大量的表示器物、建筑物的名词与“前”的组合,如:几前、船前、 案前、灶前、床前、斋前、宅前、殿前、堂前、墓前、厅前、户前、房前、清溪 庙前等,如: ( 2 9 ) 斋前种一松树,恒自手壅治之。( 世说新语言语) ( 3 0 ) 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 其背,得剑。( 搜神记,卷十一) ( 3 1 ) ( 韩) 重哭泣哀恸,具牲币往吊于墓前。( 搜神记,卷十六) 这一时期“表示空间位置在前”时,主要由“名词十前”这一形式表示,而且这些 名词与“前”结合得更加紧密,方位名词“前已经演变成典型的方位后置词了。 出现名词种类成员的增多、名词与“前”结合更紧密这样两个现象的原因是: 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更多新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名称及其相关的方面, 使名词的范围扩大了;第二因为“先秦时期一般名词可以直接表处所而不需要加 任何方位成分,汉魏晋南北朝以后,处所名词逐渐次范畴化,一般名词表处所需 要后加方位成分”。由于这一表达方式的变化,原来单纯统一的方位成分也在形 式语义功能上开始分化,变得复杂起来。先秦汉语中的方位名词“前”所具有的 自由不定位特征变为半自由定位( 如“前庭”) 或者是粘着后置( 如“床前、船 前”) 的了。 能放在“前”前面表示时令的名词,不仅有表示年月日的还有表示节气的, 如月半、七月二十日、夏至、立秋、清明等,但这样的例句不太多见,我们在同 一时期的世说新语、搜神记中都没有发现这样的用法,只是齐民要术 中有较多的例句,如: ( 3 2 ) 七日未得作者,七月二十日前亦得。( 齐民要术,卷七) ( 3 3 ) 月半前种者,实多而成;月半后种者,少子而多秕也。( 齐民要术, 卷二) ( 3 4 ) 令立秋前治讫。( 齐民要术,卷二) ( 3 5 ) 几种麻地,须耕五、六遍,倍盖之。以夏至前十日下子。( 齐民要术杂 说) 其中有表示时点的名词如例( 3 2 ) ,也有表示时段的名词如例( 3 3 ) ,我们在调查 了大量语料后发现“表示时点的词+ 前”的用法极其少见,而且出现的频率极低, 即使在现代汉语的语料中也是这样。 时间概念的表达手段不仅可以是时间名词,也可以是指称某个事件或活动的 谓词性成分。在此期出现了“( 之) 前”加在v p 之后表达时间概念的例句: ( 3 6 )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阳方与女子田无啬生子,未生二月前,儿啼腹 中,及生,不举,葬之陌上。( 搜神记,卷六) ( 3 7 ) 日未出前汲井花水,于盆中燥盐和之,率一石水,用盐三斗,澄取清 汁。( 齐民要术,卷八) ( 3 8 ) 整兄弟未分财之前,整兄寅以当伯贴钱七千,共众作田。( 奏弹刘整) 参见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第6 页 8 这种“v p + ( 之) 前”表达时间的方式还不多见,而且v p 大多是否定形式,其谓词 性成分也倾向于简单的动词( 不带宾语或修饰语的动词) ,例( 3 7 ) 、( 3 8 ) 也表明 “( 之) 前”前面的成分由动词性成分v p 扩展为一个完全小句,“v p + ( 之) 前”表 示主句所述情状的实现或完成在从句所述情状实现或完成的时间之前,已经演变 为比较典型的时间小句连词。 2 1 4 唐五代以后的“前 唐五代时期表示空间的“前”的语义进一步泛化,出现了云前、绿水前、风 前、月前、明灯前、江树前、斗酒前等,这里的“前”表示一种抽象的空间,可 以表示环境、氛围,如: ( 3 9 )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上官仪,相和歌辞王昭君) ( 4 0 ) 忽逢翰林友,欢乐斗酒前。( 韦应物广陵遇孟九云卿) ( 4 1 ) 风前月下掇新诗,水畔花间翻恶令,菩萨慈悲与药医,为君放逸邪痴 病。(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唐五代以后,表示在某一时段之前的“时间短语+ 前 大量涌现,如: ( 4 2 ) 数年前,于道路,恰向城门前逢遇,被他痛切划摧残,所以如今不敢 去。(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 4 3 ) 贱身生居草也( 野) ,长向王宫,三五日前,大王占相道故,却后七日 命络( 终) ,放我归家,令辞公母。(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 4 4 ) 师示众云:“我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炉头,举无宾主话,直至如今无人道 著。”( 祖堂集,卷十八) 此期“向前 也可用来表示时间概念,意思为“以前”,如: ( 4 5 ) 我向前在一老宿处,有个师僧同过夏。( 祖堂集,卷六) ( 4 6 ) 问:“向前已说,月轮相中心著牛,是牛食忍草相。何故又言月轮相中 心著牛者? ”( 祖堂集,卷二十) ( 4 7 ) 洞山问:“向前一个童子甚了事,如今向甚处去也? ”( 五灯会元, 9 卷五) “( 之以) 前”的时间小句连词用法也更为常见,例如: ( 4 8 ) 子尚临死之前,仰面向天叹而言曰:“”。(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 五) ( 4 9 ) 会和尚良久,侍者进云:“未见南泉已前事如何? ”( 祖堂集,卷十 七) ( 5 0 ) ( 李) 训未婚以前有一妾,成亲之后遂嫁之,已易两主。( 朝野佥载, 卷二) 其他的如:未见南泉已前、未作天子已前、未语前、未妊之前、未问已前、未出 世已前、渡江以前、迎妇以前、荣宁查抄之前我们在调查了敦煌变文集新 书、祖堂集、朝野佥载、梦溪笔谈、朱子语类、西厢记杂剧、醒世 恒言、二刻拍案惊奇、儿女英雄传、红楼梦、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 等语料之后,发现有7 9 例表示时间的“v p + ( 之以) 前”( 重复的只算一例,不 区分“之前、以前、前”,记为一例) ,其中有6 9 例“( 之以) 前”的v p 是否定 形式,占到了总数的8 7 3 4 ,否定词有“未、不曾、未曾、没”( 都用“未”表 示) ,其中的v p 是单独的动词或动宾短语,形式较为简单,“未+ v p + ( 之以) 前” 和“v p + ( 之以) 前”两个旬式都是表示v p 实现之前的时段,表示客观的时间。 然而“未+ v p + ( 之以) 前”格式中的“未v p ”还可以是导致后面情状发生的一 个条件或原因,如: ( 5 1 ) 先生为无后叔祖忌祭,未祭之前不见客。( 朱子语类,卷九十) 通过对近代汉语一些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在表示v p 实现之前的时段时,“未 + v p + ( 之以) 前”这一形式占了绝对的优势,这与现代汉语的情况是不同的,我 们调查了王朔全集的前两卷纯情卷和矫情卷,其中“v p + ( 之以) 前 共有4 3 例( 重复的不计) ,而v p 是否定形式的有7 例,仅占1 6 2 8 。这一比重 变化的原因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l o 2 1 5 小结 在以上几节中,我们对“前”的来源和演变历程作了简单的勾勒,“前”的本 义为“前进”,是个位移动词,后来演变出表示空间方位的名词“前”,先秦时 期主要以人自身为参照,人所面对的方向为“前”,后来扩展到动物。汉代晚期 以后,参照物也可以是自身固有前后方位的器物和建筑物等,如“船前、房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词不能单独表示处所,只能后面加上方位词来共同表示处 所,“前”已经演变成了典型的后置词。唐代以后表示空间的“前”语义逐渐虚化, 抽象出表示环境氛围的“前”,如“风前、明灯前”。早在先秦“前”就可以表 示时间概念,不过一般都是单用或“前+ 名词”的形式,两汉时期出现了“表示时 令的名词或名词短语+ 前”的用法,但还不多见,唐代以后这种形式才大量使用, “前”前面的成分也由时间词扩展到动词性成分或完全小句,“前”已经演变成典 型的时间小旬连词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前 也可以表示条件。在对唐代至 明清的语料关于“v p + ( 之以) 前”句式的考察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v p 是否 定形式的,而且大都结构简单,这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情况,我们准备另文详述。 我们把“前”历时过程中所发生的语义演变及其所触发的形态句法演变概括 如下: ( 1 ) “前”的语义演变路径: 位移过程一参照体之前的空间位置一某一时段之前一某一情状实现或结 束的时间之前一条件 ( 2 ) “前的形态句法演变路径: 过程动词一方位名词一后置词一时间小旬连词一条件小句连词 词内语素 洪波( 1 9 9 8 ) 认为“汉语实词虚化的机制有两种:一是认知因素,一是句法 语义因素。在这两种机制中,句法语义因素是主要机制”。“前”最初是一个 过程动词,它属于活动域,通过隐喻这一机制使其语义由变为,即由活动域 转变为空间域。因为“隐喻”指的是不同认知域内概念之间的投射,即“源域 1 1 内的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投射到“目标域”内的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这里活动 域是“源域 ,“前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动作,而空间域是“目标域”,“参照 体之前的空间位置”表示了一种相对的位置关系,与动作相比确实是虚了一些。 “前”从方位名词演变成后置词主要是句法语义因素起了作用。在魏晋南北 朝以前,“命名性处所词”( 储泽祥1 9 9 7 ) ,诸如河、山、室等,可以直接与介词结 合来表示处所,其后也可以加上方位名词来共同表示处所,我们称之为处所短语, 例如“于坟前”中的“坟前”。先秦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词短语统统放在动词后 面,西汉时可以不要介词,动词直接与处所短语结合,介词标记的消失就动摇了 介词短语一律后置于动词这一结构,处所短语可以置于动词后,也可以置于动词 前。放在动词前的处所短语从西汉到南北朝逐渐增多,这样方位名词就紧挨着动 词,为了划清不同成分的范域,避免某些结构歧义,方位名词逐渐虚化,渐渐依 附于其前的“命名性处所词 或者是实体名词,带有了明显的标记性质,并具有 了定位性,即后置于名词。 “前从表示“参照体之前的空间位置”到表示“某一时段之前 这一语义 演变的机制也是隐喻。这里涉及的认知域是由空间域转变为时问域,时间概念在 几乎所有已知人类语言中都是程度不等地以空间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正如 l a k o f f 认为时间之所以要借事物、运动、方位等观念以隐喻的方式理解,这与我 们的生理属性有关。人类的视觉系统有运动及物体方位的感知器,却没有感知时 间的器官,因此后者的感知要依赖前者,所以表示方位的“前”很容易从空问域 转变为时间域。 “前”由表示“某一时段之前”到表示“某一情状实现或结束的时间之前” 的意义演变,是一种转喻的过程。“转喻”指的是同一个认知域内概念之间的过渡, 即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与之相关的概念。这种“过渡”的动因是概念之间的 邻接性和索引性以及认知上的联想过程( 吴福祥2 0 0 7 ) 。“前”的这两个意义都属 于时间域,而且情状必然跟时间有关联,所以说这一意义演变实际上是将情状“概 。参见蒋绍愚“抽象原则”和“临摹原则”在汉语语法史中的体现,此文收在吴福祥主编汉语语法化研 究,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第1 2 0 页 1 2 念化”为一个时段。 “前由表示“某一情状实现或结束的时间之前”到表示“条件”的意义演 变是一种隐喻过程,这涉及到由时间域转变为话语一语用域,这种转变也是在特定 的语境中形成的,并且“前”表示时间和表示条件的意义界限不是很分明,需要 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其突显哪个意义。 以上我们比较粗略地分析了“前语义演变的机制。我们看到,在“前”的 语义演变过程中,各种意义或功能的产生都是有理据可循的,其演变的机制包括 了认知因素( 隐喻和转喻) 、句法语义因素和语境因素。 2 2 方位词“后”的来源和演变 2 2 1 先秦时期的“后 说文解字中对“后 的解释是“後,迟也。从彳幺欠。幺久者後也。”但 是“后”的古文是从走,凡属走部的都跟行走有关,所以我们倾向汉语大字典 的说法,“后”的本义是“行而走在人后也”,“后”实际上是一个指称位移情状 的动词,但是在先秦文献中表达其本义的例子出现的较晚。例如: ( 5 2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藤。( 论语微子) ( 53 ) 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 礼记檀弓) ( 5 4 ) 赵襄王学御于王於期,俄而与於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韩非子喻 老) 由此衍生出表达“位置在后”的空间概念,从而变成典型的方位名词。最初是“后” 直接放在介词后面,然后发展出“介词+ 名词+ 后”的形式,但这种形式的例子极 少。 ( 5 5 ) 逾隐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击而杀之。(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 5 6 ) 王使椒举侍於后以规过,卒事不规。( 左传昭公四年) ( 5 7 ) 御者执策立于马后。( 仪礼既夕礼) 在先秦文献中,“后”表示空间方位的用法较少见,大多是表示时间的用法, 特别是形成了“而后、然后”这样的顺承连词。春秋战国时期,在表达“某一情 状实现或完成的时间在特定时段之后”时,出现了“( 之而) 后”放在指称某一 时段的时间词语之后,表示某一情状实现或完成的时间在该时段之后。例如: ( 5 8 )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左传- 庄公二十年) ( 5 9 ) 大尹立启,奉丧殡于大宫,三日而后国人知之。( 左传哀公二十六 年) ( 6 0 ) 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 积有余。( 荀子富国) 时间概念的表达不仅可用时间词语,也可以用指称某个事件或活动的谓词性 成分,因为一个事件或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总是有一个延续的时间过程。因此“( 之) 后”可以放在v p 之后表达时间概念,如: ( 6 1 ) 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 左传僖 公二十八年) ( 6 2 ) 及祭之后,陶陶遂遂,如将复入然。( 礼记祭义) ( 6 3 ) 王自听计,计不胜听,罢食后,复坐,不复暮食矣。( 韩非子外储 说右下) 战国晚期,“( 之) 后 前面的成分由动词性成分( v p ) 扩展为一个完全小句, “( 之) 后”表示主句所述情状的实现或完成在从句所述情状实现或完成的时间之 后,例如: ( 6 4 ) 我死后,子必用郑,必以严莅人。(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 6 5 ) 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曷为其不易也? ”( 吕氏 春秋审分览) ( 6 6 ) 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将更事,更事必就易与利,就易与利, 必不伐楚与赵矣。( 战国纵横家书,十六) 先秦时期,“后”可以放在动词前直接修饰动词,表示时间顺序在后,此种用 1 4 法的“后”为时间副词。举例如下: ( 6 7 ) 晋师归,范文子后入。( 左传成公二年) ( 6 8 ) 使随人与后至者守之,环而堑之,及泉,盈其隧炭,陈以待命。( 左 传昭公十七年) 2 2 2 两汉时期的“后” 两汉时期,“后”表示“空间位置在后”时,可以直接放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 作发生的处所,“后”表示“时间次序在后 时可以放在动词后也可以放在动词前, 以放在动词前为常见,例如: ( 6 9 ) 是任车上阪,强牛引前,力人推后,乃能升逾。( 论衡效力篇) ( 7 0 ) 晋献公病,行后,未至,逢周之宰孔。( 史记晋世家) ( 7 1 ) 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 ( 史记燕 召公世家) ( 7 2 )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战国策秦二) 这一时期能出现在“后”前面的名词主要是指称人的名词,这里的“后应 为方位名词。例如: ( 7 3 )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 柴将军在皇帝后。( 史记高祖本纪) ( 7 4 ) 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 史记吴太伯世家) ( 7 5 ) 宋华臣弱其宗,使家贼六人以铍杀华吴於宋,命合左师之后。( 论衡感 类篇) 两汉时期,“( 之) 后”放在完全小句后面,表示主句所述情状的实现或完成 在从句所述情状实现或完成的时间之后这样的用法较为常见,它己演变成为比较 典型的时间小旬连词。例如: ( 7 6 ) 晏婴卒后,范、中行氏反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 7 7 ) 自凿井后,不复寄汲,计之,日得一人之作。( 论衡书虚篇) 1 5 ( 7 8 ) 高宗问祖己之后,侧身行道,六国诸侯偶朝而至,高宗之命自长未终, 则谓起桑谷之问,改行修行,享百年之福矣。( 论衡异虚篇) 同时,“后”可以放在指示代词之后,表示后面小句的情状发生在前面小旬指示代 词所指代的情状实现或完成之后,并且能够跟介词“自”组合成框式介词。例如: ( 7 9 ) 其后次公果大富贵,位至丞相,封为列侯。( 论衡骨相篇) ( 8 0 ) 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 史记建元 以来侯者年表) ( 8 1 ) 自是以后,天下争於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 史 记平准书) ( 8 2 ) 自是之后,君责子思而贱子服厉伯。( 论衡非韩篇) 两汉时期,有大量的“后”单用放在句首充当状语表示时间。主要有两种形 式:“后+ 时间词语”和“后+ 小旬 。其中“后+ 时间词语”跟“时间词语+ 后”都 是表示在某一时段之后,但是如果指称该时段的词语后再带有时间词,指明具体 时间时,只能用“后+ 时间词语 ,例如: ( 8 3 ) 当一年、二年之时,未知孔子圣也;三年之后,然乃知之。( 论衡讲 瑞篇) ( 8 4 ) 后十三年,子见我济北,谷成山下黄石即我也。( 论衡纪妖篇) ( 8 5 ) 后五日平明,与我期此。( 论衡纪妖篇) “后+ 小句中“后”作全句的修饰语,举例如下: ( 8 6 ) 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 史记五帝本纪) ( 8 7 )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 服为太子。c 史记周本纪) ( 8 8 ) 后名闻於天下。( 论衡骨相篇) 2 2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后” 魏晋南北朝时期能出现在“后”前面的名词的种类大大增加了,不仅可以是 1 6 有生名词,还可以是无生名词,如指物的有壁、墓、斋、舆、车、船等,表示身 体部位的名词有背、肘、身等,例如: ( 8 9 ) 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 文度) 遂在范( 荣期) 后。( 世说新 语- 排调) ( 9 0 ) 忽一夜,闻屏风后有参谓腹中鬼日:“何不速杀之。不然,李子豫当从 此过。以朱打汝,汝其死矣。”( 搜神后记,卷六) ( 9 1 ) 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令还,而太傅留之。( 世说新语文学) ( 9 2 ) 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 世说 新语雅量) ( 9 3 )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 世说新语尤悔) “后”表示“时间次序在后 时,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例如: ( 9 4 ) 妇人后往,不即前,止户外。( 搜神记,卷十六) ( 9 5 ) 蔡子叔前至,坐近林公;谢万石后来,坐小远。( 世说新语雅量) 而“后 直接与动词结合表示空间位置时,既能放在动词的后面又能放在动词的 前面,例如: ( 9 6 ) 春盛雨,初出行塘,日暮回顾,有一妇人,上下青衣,戴青伞,追后 呼:“初掾待我。”( 搜神记,卷十八) ( 9 7 ) 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 尚小,载着车中。( 世说新语德行) 通过例( 9 6 ) 与例( 9 7 ) 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先秦时期“后”表示“行而走在 人后”作动词的用法至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不存在了,“后跟动词连用时只 能作动词的修饰语,表示方位处所。 时间词有时点和时段之分,在“后”表示“某一时间之后 时,此期出现了 “表示节日节气的词语+ 后”的形式,表示“某一时点之后”,例如: ( 9 8 ) 三月,清明节后十日,封生姜。( 齐民要术,卷三) ( 9 9 ) 其白地,候寒食后榆荚盛时纳种。( 齐民要术- 杂说) 这一时期,出现了“却后+ 时间词语”的形式,意思同“后+ 时间词语 ,例如: ( 10 0 ) 却后五日,狗夜走归。( 搜神后记,卷二) ( 10 1 ) 却后一年,支遂殒。( 世说新语伤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变化是有大量的“后”处于句子主语和谓语之间, 成为时间副词,充当时间状语,其意思同“后+ 完全小句”一样。例如: ( 1 0 2 ) 尼后辞去,不知所在。( 搜神后记,卷二) ( 10 3 ) 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 世说新语方正) ( 1 0 4 ) 隆后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犬奋咋蛇,蛇死。( 搜神记,卷二 十) 2 2 4 隋唐以后的“后 唐代文献中,时间小句连词“后 开始广泛用在假设条件小旬中,往往与“若” 并用,如: ( 1 0 5 ) 若非宗测图山后,即是韩康卖药回。( 陆龟蒙和袭美寄毗陵魏处士 朴) ( 1 0 6 ) 持世若教成道后,魔家眷属定须催。( 敦煌变文集新书维摩诘经讲 经文( 五) ) ( 1 0 7 ) 仰山云:“若燃灯后,他自有人记,亦不到慧寂记。”( 祖堂集,卷 十八) 在这种假设的语境中,“后”的时间意义已经不太明显。下面例子里的“后”似乎 既可以分析成时间小句连词又可以分析为假设小句连词: ( 1 0 8 ) 若能晓了骊珠后,只这骊珠在我身。( 祖堂集,卷四) ( 10 9 ) 师云:“为汝不荐祖。”僧曰:“荐后如何? ”师云:“方知不是祖。”( 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导航专业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正态分布曲线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机修转正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度个人汽车借款合同
- 2025年上海市学校学生公寓床上用品采购合同
- 2025全面合同管理体系建设
- 病例技巧题目及答案
- 2025正规的委托借款合同样本
- 成人美术考级题目及答案
- 第六类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采摘机器人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心电图质量管理制度
- 2025年全国新高考英语II卷试题解析及复习备考策略(课件)
- 儿童上呼吸道健康管理
- 海事英语阅读 课件Unit 9 Text A Types of Maritime Vessels
- 2025科技公司研发部门劳动合同范本
- DB32-T 4264-2022 金属冶炼企业中频炉使用安全技术规范
- 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期末综合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物业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培训
- 机电安装工程验收用表
- 家事财产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