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列女传》.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列女传》.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列女传》.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列女传》.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文学视野下的《列女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列女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反映妇女生活的专著,其中所表现的女性观点为我们研 究古代女性提供了宝贵资料。 本文对列女传的研究,是在文学视野下,力求对文本的文学性进行深入挖掘。全文分 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列女传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对列女传的作者、性质、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进行了整理。 第二章对列女传中所表现的女性观及其价值进行了研究。在细读的基础上,本文把这 些女性的品格分为女性的性别品格和角色品格。之后,对列女传女性观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女性观推动了女教发展、肯定了女性作用,对当今研究汉代女性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 第三章对列女传的人物特点和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艺术手法上,列女传 主要表现为四种艺术手法:双重对话形式、故事的互文性、细节描写和语言的简洁。 结语部分指出了列女传非同寻常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列女传;刘向;女性观;互文性 i l l i e n vc h u a n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v i s u a lf i e l d a b s t r a c t l i e - n vc h u a ni st h ef i r s tb i o g r a p h ya b o u tt h el i f eo fc h i n e s ew o m e ni n0 1 1 1 h i s t o r y i tp r o v i d e s s o m ei n v a l u a b l ei n f o r m a t i o nf o ru st or e s e a r c ht h e s ew o m e nw h ol i v c di nt h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id e e p l ya n a l y z et h el i t e r a t u r eo fl i e - n vc h u a ni nt h el i t e r a t u r ev i s u a lf i e l di nt h i sp a p e r t h e 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 p r e f a c ei ss i m p l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b o u tt h er e s e a r c hs t a t eo fl i e - n vc h u a n i nc h a p t e ri ,ib r i e f l yi n t r o d u c et h ea u t h o r ,t h ec h a r a c t e r , b a c k g r o u n do fe d i t i o na n dt h ew r i t i n g m o t i v ea b o u tl i e - n vc h u a n i nc h a p t e ri i id i s c u s st h e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v a l u ea b o u tt h ef e m a l ev i e wo fl i e - n vc h u a n o n t h eb a s i so fc l o s er e a d i n g ,ic l a s s i f yt h ef e m a l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 t ot w ot y p e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 f e m a l es e x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ef e m a l er o l e s t h e n ia n a l y z et h ev a l u eo ft h ef e m a l ev i e wo f l i e - n vc h u a nw h i c hp r o m o t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e m a l ee d u c a t i o n ,a s s e r t i n gt h ee f f e c to ft h e f e m a l ea n dp r o v i d i n gt h e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yv a l u ef o rr e s e a r c h i n gt h ef e m a l e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a t p r e s e n t a n di nc h a p t e ri i i ,ia n a l y z et h ef e a t u r eo ff e m a l ei m a g ea n dt h ea r ts k i l lo fp r e s c r i b i n gf e m a l e i m a g e t h e r ea l ef o u rp r i m a r yw a y so ft h ea r ts k i l l :d o u b l ed i a l o g u ef r a n l e w o r k ,i n t e r t e x u a l i t yo ft h e s t o r y , & t a i l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a n dt h eb r i e f n e s sl a n g u a g e a tl a s t ,ii n t e r p r e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l i t e r a t u r ei n f l u e n c eo fl i e - n vc h u a ni nt h ep a r to fc o n c l u s i o n o f t h i sp a p e r k e yw o r d s :l i e - n vc h u a n ;l i ux i a n g ;, f e m a l ev i e w ;i n t e r t e x u a l i t y i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它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宇晕绎姿 帆 加暮年年月2 7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 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 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男7 辛埃 时间: y 口岳年牛月二7 同 导师签名: 飞妒 蝴:冽年争月7 0 日 宁夏人学硕 j 学位论文弓f 言 引言 列女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妇女生活的专著,创立了单行传记体形式。前人非常 重视它,多数是从列女传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研究,很少从文学的视角对它单独进行 较全面的分析。 纵观近二十年来研究列女传的文章,有的是把列女传和刘向的其它著作放在一起进 行比较研究,有的则是把列女传与古代关于女性的典籍相比较进行纵向研究。整合这两方面 的研究,可以把研究的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从社会政治思想的角度进行研究。有的研究带有浓厚的批判色彩,有的是在先秦两汉社 会伦理道德的大背景下理解列女传,并在妇女史意义上提出列女传的出现使女子跻身史 册,相当于建立起一种史学意义上抽象的男女平等概念。张涛刘向( 列女传 思想与学术价值 简论是对前人研究的汇总。文章从三个方面肯定了列女传的学术意义:第一,从社会政治 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刘向在书中宣扬了“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压迫和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 道德,但同时他也承认妇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赞扬她们的美德,持一种较为变通的“礼义”观。 这也表现出刘向继承思孟学派注重t 二义王道、礼乐教化的思想。第二,从史学角度看,列女传 完成了单行传记体的创革,并引起一种专写入物传记的风气,开创了妇女史写作的新体裁。书中 保留的关于古籍的零星片断,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校勘学价值。第三,从文学角度看,列女 传首先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容,扩大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其次,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再次, 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最后谈到了列女传对小说形成和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无论是 考察女教理论,还是儒家的婚姻观、妇女观,都警现了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为我们了解汉代的妇 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剑,从政治伦理方面来研究列女传曾成为 一个主流。 二、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类研究在具体的问题上论述更加细致,理论水平也在逐步提 高。如张慧禾的中国女性类传的发轫之作刘向( 列女传) 的传记意义对个案的分析更加 细腻,而熊明的刘向( 列女 ( 列士 ( 孝子) 三传考论则对刘向“三传”开创的“杂传体” 的“小说品格”做了详细论述。张弘的简论( 列女传) 的编撰与价值认为列女传为我们 研究古代妇女的精神面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该书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史学上,促使传 体史学得到了独立的发展。王丽英的论刘向( 列女传) 的立传标准及其价值认为刘向的立传 标准是宽泛的,反映了刘向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自觉的政治意识,其史学价值体现在对史学内容和 方法的开拓。在刘向( 列女传) 的史学价值一文中,张涛先生认为列女传是我国最早的 一部妇女专史和通史,又是一本最早的使传体脱离经、纪而独立成节的史学著作。它借鉴史记 的体裁、结构,继承发展了以往解经、释纪之传的某些合理因素,吸取精华,有所创新。总而言 之,张涛先生初步总结了列女传在伦理学、文学和史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乏真知灼见, 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三、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这部分论文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 宁夏大学硕l :学位论文引言 ( 一) 对列女传文学成就的分析。李寅生( 列女传) 引( 诗) 得失刍议和日本的田 中和夫( 列女传 引( 诗) 考,这两篇文章就列女传的引诗问题展开论述。焦庆艳的 试论( 列女传 的语言艺术则论述了诗的引用在文中所起的作用。邢培顺的刘向( 新 序) ( 说苑) ( 列女传) 材料来源及加工取舍方式探索一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否定了“虚构”说, 认为与史料不符合的部分内容,源于刘向在校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异文传说,非有意为之。任芬 的刘向 列女传) 及其现实意义对列女传的版本源流进行了辨析,揭示出刘向撰写此书 的目的。贾冬月刘向( 新序) ( 说苑) ( 列女传) 的小说特征明确说明了列女传的性质, 认为列女传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小说的要素,但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所以不能冠以“小 说”之名。而陈东林在他的刘向( 列女传) 的体例创新与编撰特色中则认为列女传是我 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女性事迹的传记类小说作品,列女传在编撰体例上创立了独立单行的人物 传记体例,在编撰思想上具有进步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倾向,在编撰标准上突破了单一的节烈标准。 ( 二) 对列女传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林存秀的三面夏娃刘向列女传研究,是在 文化背景下对列女传文本的再表现进行破译和重新解读。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作者突显的 是列女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而对于文学内涵的分析则显得相对薄弱。刘向( 列女传) 研 究一文主要分析了列女传中的女性伦理特点,只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重点分析了它所承继 的历史传统,把列女传的文学意义简要的进行了介绍。这两篇专著都重在从政治的、伦理的 角度挖掘列女传的深刻的文化意义。 从以上分析来看,专门把列女传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论文为数不多,尤其是从文学视角 对它进行考察的更少,对文本的独特的文学性的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样的研究背景 下,本文力求立足于文学视角,以一些新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展开对列女传的文学性的研究。 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 ( 一) 本文对存在争议的列女传作者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析。 ( 二) 结合对话理论、互文性等文学理论,从微观入手,对列女传艺术手法即塑造人 物手法进行了剖析,从而从列女传的双重对话结构、故事的互文性这样两个新视点进行研究。 2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章列女传的中牛质及其创作动机 第一章列女传的性质及其创作动机 第一节列女传的作者及其性质 汉书刘向传记载:“向睹俗弥奢淫,而赵、卫之属起微贱,蹁礼制,向以为王教由内 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 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 列女传,凡八篇以成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 失,陈法戒。书数十上,以助观览,补遗阙。”这段文字简要地告诉我们刘向的著书经历,但没 有明确指出列女传为刘向撰写,列女传的性质如何,从而引起了后世对这两个问题的一 些争议。 一、列女传的作者 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提出:“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固鲁迅先生 所说的“汉人小说”虽然不包括列女传,但反映了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汉代小说的作者一 般都是不确定的。列女传作为汉代一个文本,其作者问题,也是存在着争议。对于这些争议, 我们可以根据史料的记载对列女传的作者加以考证。 关于列女传的作者问题,我们根据现存二牿籍的记载,总结为两种说法: 说法之一:认为列女传为刘向所编撰。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说:“观刘向对成帝, 称武、宣行事,世传失实,事具风俗通,其言可谓明鉴者矣。及自造洪范、五行及新 序、 说苑、 列女、列仙诸传,而皆广陈虚事,多构伪辞。非其识不周而才不足,盖以世 人多可欺故也。” 班同汉书楚元王列传明确记载:“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 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 以戒天子。及采传记行事,著 新序、说苑凡五十篇奏之。数上疏言得失,陈法戒。书数十 上,以助观览,补遗阙上。”鲫这里说明列女传有刘向撰写的成分,即刘向是在诗、书 所记载的一些贤妃贞妇事迹的基础上,根据他“以戒天子”的目的对列女传进行编撰。 说法之二:认为列女传非刘向所作,是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编次、改写的。 徐复观先生认为说苑、新序是刘向白撰的,因为在刘向的本传中都说“著”,列女传是 刘向编定而成的,故本传中明言“序次”,即根据材料,分类编次序,除“颂”外,刘向未加意 见。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页1 9 5 7 1 9 5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3 页1 9 刘知几史通上海:l :海古籍版社,1 9 7 8 外篇杂说f ( 第九) 班同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页1 9 5 7 1 9 5 8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 页3 9 - - 4 2 3 一 宁夏大学硕卜学位论文第一市列女传的件质及奠创作动机 罗根泽先生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对列女传的作者产生怀疑。他认为列女传一书在 刘向之前已经存在,现在流传下来的列女传是刘向在前人的基础上稍作修改的结果。他在( 新 序) ( 说苑) ( 列女传) 不作始于刘向考中认为:“说苑叙录言:更以造新事十万言以上, 凡二十篇七百八十四章,号日新苑,则刘向实就旧有说苑增造新事,以为新苑。 增补非始作,不得漫不分析,遽以为刘向撰也。”哪按照罗先生的意思,包括新序、说苑、列 女传非刘向撰写,而是在他搜集古籍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对原书进行增补的结果。罗先生又说: “刘向于说苑、列女传皆日校。校字之义据文选魏都赋注引刘向别录云: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然则二书,刘向时已有定名,已有成书,故刘向得读而 校之,其非作始刘向,毫无疑义。” 对于以上说法,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对 列女传文本进行细读后,本文认为列女传一 书与刘向确有密切的关系。理由如下: ( 一)汉书刘向传记载:“( 成帝时) 向睹俗弥奢淫,而赵魏之属起微贱,逾礼制。 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 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由于班固作为古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秉承了写史的实录 精神,对于资料的收集较今人要方便的多,汉史距离刘向著述列女传的时代又比较近,所以 汉史的记载在极大程度上很具有参考价值。所以班固的说法很值得相信:列女传为刘向所“序 次”。 ( 二) 根据其它史料记载,也可以得知列女传与刘向关系密切。王回在古列女传序 中说:“古列女传八篇,刘向所序也。”“然世所行班氏注向书,乃分传每篇上下,并颂为十五 卷,其十二传无颂,三传其同时人,五传其后人,而通题日向撰,题其颂曰向子歆传,与汉史不 合,”圆“余读向书,每爱其文,嘉其志,而惜其所序散亡脱缪于千岁之间,幸存而完者, 此一书耳,盖凡以列女名书者,皆祖之刘氏” 四库全书总目中按曾巩目录序: “刘向所叙列女传凡八篇,事具 汉书向列传。”“而隋节及崇文总目皆称向列 女传十五篇,曹大家注。以颂义凡十五篇,而益以陈婴母及东汉以来凡十六事,非向书本 然也。盖向旧书之亡久矣。”“而隋书以颂义为歆作,与向列传不合。今验颂义之文,盖向之 自叙。又 艺文志有向列女传颂图,明非歆作也。”锄蔡骥跋日:“谨按列女传颂义大序、 小序及颂,或者皆以为刘向予刘歆作。骥谨按隋书崇文总目及本朝曾校书序,则非歆作 明矣。然崇文总目则以续十二传无颂附入向七篇中,分上下为一十四篇,并传颂一篇,共成 一十五篇。今人则以向所撰列女传七篇,并续列女传二十传为一篇,共计八篇。” 以上 材料证明:王回、曾巩和蔡骥都认为列女传并非刘向之子刘歆所作,而是为刘向所序。 至于列女传与刘歆的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史料记载进行推测。汉书刘歆传中日:“歆 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 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根据这个说法,刘歆具备了校雠的条件,他可 能对列女传的谬误进行过梳理,但不是撰写。刘歆的确和他父亲起校对过列女传,也 顾颉刚,罗根泽占史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2 页5 4 0 - 5 4 2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h ;版社1 9 9 0 页3 5 0 张涛列女传泽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 o a j 0 页3 5 1 张涛列女传详注济南:山东大学h :版社,1 9 9 0 页3 5 1 3 5 2 张涛列女传泽注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1 9 9 0 页3 , 5 0 - 3 5 1 4 宁夏大学硕 - 学何论文第一章列女传的件质及其创作动机 曼鼍曼曼曼量皇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舅曼曼蔓皇曼曼曼曼曼曼舅曼皇曼曼i 一i i 曼曼曼鼍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鼍曼! 皇量曼曼 就是一起订正文稿中的讹误,而不是对前人已经撰写好的列女传进行校对。 对于 汉书艺文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w 中的“所序”,罗先生解释为:“冠以所序 二字,明为刘向所序次,而非刘向所撰著也。”但按照班固的注释:“新序、说苑、世说、 列女传颂图也。”圆造成这种解释差异的原因在于对“序”的不同解读。“序”字的确有“序 次”、“编次”的意思,罗先生就是按照这个意思对其进行解释的。“序”的另一个意思是“编次 自己的著述以成书”的含义,即撰写的含义。如果把“序”这个字的含义放在汉书这部书的 独特语境中来理解,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汉书中出现的“序”字,班同是按“编撰”、“撰写” 的含义进行注解的。如:汉书蒯通传中日:“( 蒯) 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 八十一首,号日隽永。”这里“序”为“撰写”,意思与史记田儋传中所载说法一致: “蒯通者,善为长短说,论战国权变,为八十一首。”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纵横家载有“蒯 子五篇。” 班固注释日:“名通。”意为蒯通自作。类似的用法在汉书楚元王列传中也见 斑:“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 号日 元王诗,世或有之。”师古注云:“次,诸缀集之。”次,序同义,次在这里是“编次自己 著作”的含义。汉书艺文志诸子儒家类又载:“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固班注云:“太玄十 九, 法言十六,乐四,箴二。”此处“所序”的意思是扬雄“所撰著”。按照这种说法, 班同所言列女传为刘向所“序”即刘向所撰写。 ( 三) 从材料取舍看,刘向在对列女传材料进行取舍的过程中,蕴含着强烈的主观倾 向,并且形成严密的体系。这说明刘向的确对已有的材料进行过创新和加工,但是“以造新事”, 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增补”。 在汉代之前虽然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贤妃贞妇故事,但是这些故事散见于经传、史传、诸子及 民间传说之中,没有像列女传这样集中在一起进行叙述,并且共同传达鲜明的政治意图。列 女传的创作体现了刘向非常明确的撰写目的:通过一百零四位具有兴国显家、可法则的女性来 “戒天子”,达到远离外戚、兴盛国家的目的。这也表现出 列女传比较明确的撰写倾向: 列 女传的材料是经过作者悉心加工选取的,在材料的组合中渗透了作者的观点,即通过古代妇女 的群像,传达对理想女性的追求,通过女性的言传身教,达到兴国显家的目标。通过对列女传 文本的细读,我们可以体会到刘向在众多的女性中选取这一百零四人的此意之深。作者在选取这 些人物时,对其故事的介绍也进行了精心地安排。从韩诗外传与列女传中关于孟母故事 的差异,我们可以看到刘向的特殊用意。如列女传记载了孟母三迁的故事,韩诗外传则 没有记载,它只记载了断织的故事: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辍然终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宣也,呼而问之日:“何 为终止? ”对日:“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断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 复喧矣。回 班固汉拈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页1 7 2 7 班闶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页1 7 2 7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节局1 9 5 9 页2 6 4 9 班同汉书北京:中华侈局1 9 6 2 贞1 7 3 9 班固汉抟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页1 7 1 7 赖炎元译注韩涛外传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1 页3 6 5 5 宁夏大学硕 j 学位论文第一章列女传的件质及其创作动机 皇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量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寰蔓曼皇曼量曼鼍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曼皇曼曼曼曼曼曼量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i i ! 曼曼曼鼍曼皇曼曼曼曼鼍 在列女传中孟母断织的故事则是这样记载的: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 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日:“子之废学,若吾之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 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 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女则废其所食,男则 坠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中 列女传中的孟母断织之事,传达出孟母对儿子的道德教化倾向,其中孟母积极教育儿子的感 情色彩较韩诗外传浓烈。刘向记载的意图则在于解释母仪传中的“胎养子孙,以渐教化。 既成以德,致其功业” 思想,为读者树立起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 关于孟母的记载,二书中另外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关于孟母劝阻孟子出妻之事。韩诗外传 记载如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日:“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 日:。踞”其母日:“何知之? ”日:。我亲见之。”母日:“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 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 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 责,不敢去妇。 列女传中的记载与之相去甚远: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 “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窃,勃然不悦,是客娄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盂母召孟子而谓之日:。夫礼,将入门,问孰存, 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妊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 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 ”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也 d 二者记录的差别在于:一、出妻原因的不同。韩诗外传中是由于孟子看见妻子“踞”( 踞 而坐,有轻慢之意) 的状态,认为妻子无礼。列女传中则是因为妻子“袒而在内”而使之归。 二、孟母信息来源的不同。鬈韩诗外传认为是孟子告诉孟母请妻子离开,列女传中则是孟子 之妻主动向孟母解释自己要求离去的原因,并且在段末还加入了评价,认为孟母知道礼节旦明了 姑母之道。在列女传的叙述之中,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孟母和孟子之妻两位女性对礼节的遵 守,只是更侧重于表现孟母“贤”的特征。 韩诗外传中没有记载孟子处齐的故事,但记载了孟子少时看东家杀豚事,列女传记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l l i 东大学5 敝社,1 9 9 0 页3 8 张涛列女传泽洼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0 页1 赖炎元译注韩诗外传令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6 1 页3 8 2 - 3 8 3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 9 9 0 页3 8 3 9 6 - 宁夏大学硕l 学位论文第一章列女传的件质及其创作动机 载了孟子处齐的故事但没有记载孟子少时看东家杀豚一事。分析两书记载不同的原因,列女传 中记载孟子在齐国的这段故事,意义在于强调孟母善于诱导教化儿子,使他懂得“妇人无擅制之 义,而有三从之道”的儒家伦常之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刘向对于故事的取舍和删除不是任意 的,而是根据他的创作目的进行了筛选、润色,对故事的主题有严格的要求,并且在叙述故事的 过程中蕴含了自己的评价。 另外,从有关刘向文学活动的记录来看,刘向已经具备完成这样一部独特创作的素质。刘向( 约 前7 7 年前6 年) ,主要活动于西汉后期的宣、元、成三朝。他是一个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 及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较为正直的政治家。关于刘向的生平及其经历,据汉书刘向传记 载:“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大夫。是时,宣 帝循武帝故事,招选名儒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 凡数十篇。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 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 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 更生兄阳城侯安民上书,入国户半,赎更生罪。上亦奇其材,得逾冬减死论。会初立谷梁春秋, 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由 此可知,刘向自幼通达文辞,接触谷梁,讲论五经,并且在他的丰富的著述中显示了其辉 煌的文学成就。班同也曾经肯定刘向的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并且说其言有补于世。刘向的读书 经历、讲论五经事件以及其他文献中记载的关于刘向著述、校书的资料向我们表明:刘向具有完 成列女传的良好素质。 综上所述,列女传的确与刘向关系密切,但是否为刘向创作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 题。汉书等古籍中认为列女传为刘向所“序次”,目前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列女传并非 刘向自己的全部创作。但在目前还没有其它更确切的资料供我们进行进一步考证的情况下,根据 史料的记载,可以肯定的是:刘向对于列女传这本书,并不是“述而不作”,而是以传的形 式,把书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按照以类相从的方法,借助这些人物身上的故事,来构建他的道德体 系,传达他的思想意识,以期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达到教化、告戒的目的。 二、列女传的性质 后人除了对列女传的作者有争议以外,对于该书的性质至今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 它是汉代的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杂史,还有人认为它具有小说的性质但不是小说。列女传究 竟是什么性质的文本? 在对列女传进行定性分析时,我们首先对目前出现的关于列女传 性质的几种重要观点进行梳理。 ( 一) 认为列女传为杂传( 正史之外的人物传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以列 女传为源头的“杂传”,被列为“总录之属”,称其“亦传类也”,源出史记儒林、游侠、 货殖、刺客诸传,“其别为一书,则始于刘向列女传。”张慧禾在其论文中也认为列女传 是杂传:“列女传的出现标志着汉代在史传以外,以类传形式单独成书的一种新传体的诞生,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 9 6 2 页1 9 2 8 1 9 2 9 7 宁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列女传的卡牛质及其创作动机 这就是杂传体。从此开始了我国历史传记中正史、列传和杂传珠联璧合的历程。” ( 二) 认为列女传是故事集。如曹道衡、刘跃进在先秦两汉史料学中认为:“这三 部书( 新序、 说苑、列女传) 有点象故事类编,全部故事大体以类相从,编为若干类。因 此,说它是一部具有类书性质的故事集也许更为合适。”赵明、杨树增、曲德来著的两汉大文 学史称:“其新序、说苑、列女传,是汉代子史故事类的重要作品。”并且将它归入子 史故事类小说进行研究。圆 ( 三) 认为列女传是小说。吴志达的中国小说史说:“就现存新序、说苑、列 女传来看,倒不妨称他为杂记体小说家。比之于韩诗外传,刘向的杂记故事乃至体裁特征, 对魏晋志人小说( 或轶事小说) ,有着更明显、更深刻的影响。”圆周云中在:关于 的性质中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化,得出结论是:“汉人及后代目录学家没有视 新序、说苑、列女传为小说,但从名实错位现象、文体渊源、小说特征等方面 来考察,它们与汉代之后的小说更为类同,因此,把这三部二f 5 归入小说的范畴来研究应当是较为 适当的。”固 ( 四) 认为它不是小说,但具有小说的特征。贾冬月在刘向( 新序) ( 说苑) ( 列女传) 的小说特征一文中说:“我们应该看到这三部书中人物形象单纯,且不是有意识的去塑造人物, 仅仅是利用这些有说服力的历史人物来说明、服务自己的观点的,故事情节也十分简单,虚构不 多,仅称得上初具小说的特征而己。” 这个说法只是认为列女传具有小说特征而已。 ( 五) 认为列女传是传记文学作品,某些篇章已经具备小说雏形。“从文学的角度看, 史记中的一些篇章仍只能算是传记文学作品,即不是小说。对列女传中的人部分传记亦 应作如是观。但脱离历史真实的虚构和想象又为列女传所有而史记所无的。街谈 巷议,逸闻传说的历史变异性,又确为虚构人物和情节提供了某些资料,便于其因文生事, 成为小说的要素和片段,有些甚至本身就已经是较完整的小说了。”嘲 还有一说认为我们不必考虑 列女传的性质。林存秀在她的分析中就说:“在中国古典文 学中,历史和小说一直有意被混淆。 左传和史记的历史叙述的楷模,同时也是文学叙述 的最高楷模。历史叙述和艺术性叙述一样,对底本真实的历史进行加工调节选择删改, 最后形成符合作者的道德价值与文化意识形态的一个情节。所以,对 列女传而言,我们 不必关心它是历史还是小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 列女传性质的讨论依然是一个未尽的话题。本文认为 在对列女传进行定性分析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先秦、两汉时期 这样一个文史哲合一的特定文学背景下,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是不存在的。在对列女传 进行定性的时候,我们既不能以 汉二舄中的“小说”来衡量它,也不能以今人的小说观念作为 衡量列女传的尺度。 从当时人的角度看,列女传不属于汉人所说的小说范畴,从史料记载来看,列女传也 张慧禾中国女性类传的发轫之作一刘向列女传的传记意义浙江师人学报1 9 9 8 ,5 页8 3 周云中关于说篼新序列女传的性质广两人学梧州分校学报,2 0 0 6 ,2 页3 8 3 9 周左中关于说苑新序列女传的性质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 0 0 6 ,2 页3 9 周云中关于说免新序列史传的性质广两人学梧州分校学报,2 0 0 6 2 页4 l 贾冬月,刘内新序说苑列女传的小说特征 绥化学院学撤,2 0 0 6 ,1 2 张涛刘向列女传文学成就扔探齐鲁学刊,1 9 9 3 ,1 页4 8 林存秀,三面夏娃刘向列女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 0 0 6 页5 8 宁夏大学硕 学位论丈第一幸列女传的性质及其创作动机 !i,一iim_n 是不符合汉代人所说的“小说”种类,所以汉代人或其他的古代人并没有把它看作小说。汉代的 小说家流是出于“稗官”,刘向显然不属于这个行列。如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小说家 记载: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 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般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 省,现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 以诏观事情,道方慝以诏避忌,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道而 观其衣物是也9 这里的“小说”都有篇章短小、内容琐碎的意思。在汉代经学盛行的时期,这些“小说”是为“非 儒者之贵也”,是不经之谈。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列小说家作品,内容无非是一些收集来的 故事或者传说。对于这一问题,吴士余先生有过论述:“汉书艺文志中的九种作品当作中国 最早的小说还是很成问题的,首先作为作品的写作年代问题,其次是这些小说的身份问题,它们 大部分是到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才被追认为小说的。”圆我们今天把列女传放在汉代文学 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显然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列女传显然不属于中国古代的“小说”范 畴,用今天的“小说”概念去为它定性是否合适? 对于这个问题,吴+ 余先生曾提出过这样的建 议:“以现代的小说概念标准到先秦两汉作品中选取小说,这种做法是否恰当是很值得怀疑的, 在考察一部先秦两汉的作品时,我们不仅要看它是否叙事以及是否虚构,而且还要考察它的写作 目的,考察当时以及后人对它的功能和性质的认识。”固 根据吴先生的说法,我们结合列女传的叙述手法来看,列女传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 许多小说的笔法。但是从小说发生的角度看,列女传是作者无意为小说的结果。杨义先生在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曾说:“最早的小说不是先有文体定义才去写作的,而是已经在写小说 却不知自己写的是小说的自在状态中,开始了自己文体发生学的最初行程。” 刘向在作列女传 时,小说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同时按照“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的说法,根据刘向当时的 社会地位,他不可能“有意”为“小说”。但通过对列女传文本的分析,用我们今天的眼光 看来,其中的小说特征确实可见一斑: ( 一) 列女传中的故事已经具有许多虚构的成分,尤其是在描写下层人物的篇章。如 刘知几史通杂说说列女传“皆广陈虚事,多构伪辞”。意即刘向在处理前人史料时,为 了达n g * j 作目的,在原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了丰富的想象成分。如节义传魏节乳母中,刘向 通过想象虚构了魏故臣与乳母的对话,从中展示了魏乳母的高义行为。再如杞梁妻哭夫十日而城 崩的故事,显然也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在不违背情理的状态下,作者对这些故事进行虚构, 使故事变的更加丰满,从而使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作者的观点更加明确。 ( 二) 简单的情节。列女传中的许多故事已经初具故事情节,即对故事的起冈、经过、 结果进行了简单介绍。列女传往往以一个人为主要线索,采用全知叙事方法,展开故事情节。 班圃汉书北京:中华 ;局,1 9 6 2 页1 7 4 5 吴上余巾国小说美学论稿f :海:复q 大学出版社,2 0 0 6 页3 8 吴士余中国小说美学论稿上海:复旦大学f j j 版社2 0 0 6 页4 0 杨义中禺占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5 ,1 2 页7 9 宁夏大学硕 学位论文第一章列女传的忡质及】e 创作动机 如节义传鲁秋洁妇: 洁妇者,鲁秋胡子妻也既纳之五日,去为官于陈,五年乃归未至家,见路旁妇 人采桑,秋胡子悦之,下车谓日:“若曝采桑,吾行道远,愿托桑荫下餐,下赍休焉。” 妇人采桑不辍,秋胡子谓曰:“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吾有金,愿以与夫 人”妇人日:“嘻! 夫采桑力作,纺绩织红,以供衣食,奉二亲,养夫子吾不愿金, 所愿卿无有外意,妾亦无淫浃之志,收子之赍与笥金。”秋胡子遂去。至家,奉金遗母, 使人唤妇至,乃向采桑者也,秋胡子惭。妇日:“子束发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 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 ;潞傍妇人,下子之粮,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 淫淡,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 硒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毋 这里简单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极富戏剧性。男主人公回家看到自己的妻子竟然 是自己调戏的路旁采桑妇,致使情节达到了高潮。女主人公的一番训斥,则把其性格表现的淋漓 尽致,也揭示了她悲愤无比的内心世界。 ( 三) 在社会环境中塑造人物。列女传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是把人物放到她所在的社会环 境中展示其性格特色,并且对于人物所处的这一社会环境也仅仅是粗略的交代。列女传开篇 即简单介绍人物的出身或者三言两语交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设置出人物的活动环境。如仁 智传晋范氏母:“晋范氏母者,范献子之妻也。” 母仪传有虞二妃:“有虞二妃者,帝尧 之二女也。”印列女传中介绍一百零四位女性的身份,都是在篇首用简短的一句话筒单的介绍 其身份。对人物所处社会环境的介绍比较长的当属母仪传鲁季敬姜:“鲁季敬姜者,莒女也, 号戴己,鲁大夫公父穆伯之妻,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固 对于以上三要素, 列女传仅仅是具备而已,表现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初步具有小说的模 式。同时,它还具有传记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把列女传看作初具小说特征的传记。 第二节 列女传的成书背景和创作动机 一、列女传的成书背景 根据钱穆先生的刘向父子年谱,列女传大概成书于成帝永始元年( 前1 6 年) 。时处西 汉后期,宫闱紊乱,外戚专权,独尊儒术的局面已经形成,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列 女传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应运而生。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 i :版社,1 9 9 0 页1 8 6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1 9 9 0 页i 1 6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大学m 版社1 9 9 0 贞3 张涛列女传译注济南:山东人学出版社,1 9 9 0 页2 4 1 0 宁夏人学硕i :学位论丈第一章列女传的件质及其创作动机 ( 一) 外戚专政的混乱。这种时局在 汉书楚元王传中有记载: 元帝初即位,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堪为诸吏光禄大夫,皆领尚书事,甚见 尊任更生年少于望之、堪,然二人重之,荐更生宗室忠直,明经有行,擢为散骑宗正 给事中,与侍中金敞拾遗于左右。四人同心辅政,患苦外戚许、史在位放纵,而中书宦 官弘恭、石显弄权望之、堪、更生议元帝初即位,欲白罢退之未白而语泄,遂为许、 史、恭、显所谮诉,堪、更生下狱,及望之皆免官。o 这些文字向我们展现了元帝时期外戚的放纵,为了挽救国家,刘向与宦官张恭、石显及外戚史、 许集团进行斗争。元帝时,萧望之、周堪援引刘向辅政。从此,刘向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继而 也目睹了外戚史、许在位的放纵和并开始了与宦官张恭、石显弄权的政治斗争。面对贤与不肖相 混淆、白黑不分、邪正杂揉、忠谗并进的混乱时局,刘向作为皇室的忠臣,不可能拭目以待。于 是他与前将军光禄勋肖望之、光禄大夫周堪等商议请求元帝罢退恭、显,结果反被恭、显诬告, 免官下狱。 十余年后,汉成帝即位。但汉成帝义是一个“湛于酒色”的国君,政治上更加昏暗,他宠爱 的“赵( 赵飞燕) 卫( - p 婕好) 之属”,使内宫“逾礼制j q p 9 “弥奢淫”,致使“上无继嗣,政由王 氏出”,导致外戚王氏五兄弟同日被封侯的混乱局面。王风、王商、王音、王根在元、成之世还 相继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帝元舅阳平侯王风为大将军秉政,倚太后, 专国权,兄弟七人皆封为列侯。”“郡国守相、刺史皆出其门”( 汉书元后传) 。外戚在位,骄 奢不法,“僮奴以千百数”( 汉书元后传) ,而“公家无一年之畜,百姓无旬日之储”( 汉书谷 永传) 。刘向处于这样一个后党权好专政,祸国殃民、国危民困的时代里,又开始了与外戚王氏 集团的斗争。他“常显讼宗室,讥刺王氏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