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灸ppt课件_第1页
三伏天灸ppt课件_第2页
三伏天灸ppt课件_第3页
三伏天灸ppt课件_第4页
三伏天灸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灸疗法与应用,1,一、概念,“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天灸的药物是自动透到人体皮肤或腧穴中,所以又称“自然灸”或“自灸”。又因天灸是不用任何热源而进行灸治的方法,又称“无热灸”或“冷灸”。,2,作用途径:药物俞穴经络脏腑,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治病。特点:内病外治,且常常结合时间治疗学特色,以三伏天灸疗法为代表。现还开展三九天灸。,3,一、源流,*神农本草经记载:“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南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公元420589年):“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灸”、“八月十四日,民并朱水点头额,名为天灸”。*最早提到“天灸”二字。,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用旱莲草锥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5,*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理瀹骈文: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6,*古人不仅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各种外科疾患,还用于治疗内科病症。肘后备急方记载:“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7,*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可防止哮喘病复发”,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为药,姜汁调和,白芥子为君药,共奏温肺行气、祛痰平喘之功。是天灸治疗哮喘最早的记录。,8,二、作用机理(中医),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的强烈刺激,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散结之效。通过发泡药物产生的灼热感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之效。,9,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穴位或皮肤以治疗疾病。如素问皮部论言:“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十二皮部与人体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天灸通过作用于皮部激发人体经络,进而内达脏腑,外至肢节,治疗全身病变。,10,二、作用机理(西医),*发泡药物的强烈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周围的血液供应;同时作用于局部的神经末梢,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机制发挥治疗作用。*药物可通过皮肤的吸收到达病灶。(1)以轻粉蒜泥灸阳溪穴治疗牙痛时发现病人口中出现大蒜味道。(2)将茵陈蒿汤中12味中药制成乳膏贴在胆囊区不仅可以治疗胆绞痛,且药物进入靶器官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通过对细胞因子、白细胞、T淋巴细胞、阿片类的调节而作用于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11,*现代医学看敷贴疗法优越性,1、药物浓度处于稳态2、不经过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3、药物副作用低4、避免多剂量给药,病人易于接受5、提供可预定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6、允许随时移去药源。,12,辛温之药驱逐寒邪。常用:白芥子、吴茱萸、甘遂、延胡、麻黄、细辛、生姜,三、药物,13,白芥子,白芥子为君药,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之功用。,14,细辛,细辛性味辛温,入肺、肾经,有祛风、散寒、开窍之功用。,15,甘遂,甘遂性味苦寒,有毒入脾、肺、肾经,有泻水积、破积聚之功用。,16,延胡,延胡性味辛苦温,入肝、胃经,有活血、散瘀、理气之功用。,17,生姜,生姜性味辛温,有发表、散寒、开痰之功用。,18,*药物本身具有治疗的作用。本草经疏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雍塞者殊效”。其他诸如细辛、附子、麝香等药,性亦多温,具有温补的作用。*药物本身具有引经的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理瀹骈文强调:“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借生药、猛药、香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19,四、操作方法(一)选用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80目)。将上述药物共研细末。也可适当加入麻黄、麝香等药物。(二)新鲜老生姜去皮后磨碎,再用纱布包裹过滤绞汁,用密闭容器保存在48低温下。,20,(三)临床应用时,把药末、姜汁按照1:1比例(如:10g药末用10ml姜汁)调和,质地干湿适中,将调好的药物制成111cm3大小的药饼,并准备5mm2胶布,将药饼固定于穴位上。,21,(四)于每年夏季三伏、冬季三九天辨证选取46个穴位进行贴敷,成人一般贴药23小时,儿童贴药12小时,每年贴两个季节,连续3年为一疗程。,22,贴药病人背对医生,采用坐位或站位,暴露背部或腹部,要求皮肤干燥不湿润;汗液多时可用手绢或卫生纸擦拭干爽。背部穴位一般取双侧。1次1组,3组交替使用。将药物贴于穴位上,10天贴1次。,23,技术要领:,药材品种、加工、储存方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疗效。姜汁制作、储存严格把关。天灸药物的调配,按照制定的比例。穴位定位准确。做好天灸贴药后相关知识宣教。,24,5、正常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小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现象。,25,6、可能的并发症,1、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2、皮肤过敏;3、发热。,26,7、注意事项及处理:,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无明显不适可不予以处理。若自觉瘙痒、灼痛等明显不适,可外涂皮炎平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局部皮肤水泡,应穿着柔软衣服,或外覆盖纱布,避免摩擦水泡,防治破损,外涂以氧化锌油、宝肤灵、万花油等烫伤软膏。,27,7、注意事项及处理:,水泡溃破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外涂搽红霉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等消炎,防治感染,可适当予以珍珠层粉、云南白药涂抹促使创口愈合。全身皮肤过敏,可自服抗过敏药物:息斯敏、敏迪、扑尔敏等,全身过敏症状严重或伴有发热,建议到医院诊治。,28,7、注意事项及处理:,贴药当日戒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芋头等易致化脓食物,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水泡,避免搔抓破损。水泡溃破者保护创面,防治感染。贴药时背部皮肤应干燥,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出汗致药膏脱落。,29,7、注意事项及处理:,14岁以下儿童贴药时间不宜超过45min,年龄越小则贴药时间相应缩短,但不少于20min。以贴药处皮肤潮红或自觉背部瘙痒、灼热、刺痛,随即移去膏药。老年人贴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但不宜超过2小时。,30,(四)三伏天天灸常治疾病,1、哮喘*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属阴属寒,且哮喘多在冬季发作,*属于冬病。,31,*五、2012年天灸时间:伏前加强2012年7月08、09日一伏2012年7月18、19日二伏2012年7月28、29日三伏2012年8月07、08日伏后加强2012年8月18、19日,32,*何谓三伏?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按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故伏日必是庚日。,33,*何谓庚日?,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每一天都由天干和地支按照顺序进行组合排列而成,如“甲子日”、“庚午日”。这样两个“庚日”之间正好相隔10天。一伏和三伏都是10天,而二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当夏至到立秋日有4个“庚日”时为10天;而有5个“庚日”时则为20天了。,34,为何选择三伏庚日?,“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三伏之日,肺脏气血通畅,药物易于深达脏腑,是治疗调整肺脏疾患的最好时机。五行学说中庚属金,肺亦属金,故庚与肺相配。加之三伏日,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人体腠理开泄,气血趋于体表。此时进行敷贴治疗最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是温煦阳气、驱散寒邪的最好节气日期。,35,六、适应证:鼻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肝炎、慢性胆囊炎、胃肠功能紊乱、溃疡病等;痛经、月经不调等;梅核气、痹证(包括骨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肱骨外上髁炎)等。其中,尤以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肠炎等使用最广泛。,36,“天人相应”“春夏养阳”“冬病夏治”,37,2、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38,七、禁忌证(一)对天灸药物过敏者、支气管扩张咯血者、肺结核活动期禁用。(二)皮肤破溃后难愈者、糖尿病患者慎用。(三)孕妇慎用。,39,八、注意事项:(一)贴药前应皮肤清洁,贴药后不宜剧烈活动,以免药膏脱落。如贴药后感觉不适(痒、灼热感过甚等)难以忍受,应即时取下。,40,(二)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轻度红肿、水泡、轻度热痛感属正常反应,若局部皮肤起小水泡不用处理,大水泡应按烫伤处理。,41,八、注意事项(三)极少数患者贴药后会留下永久性的黑色印迹,应事先告知患者。(四)贴药当日戒烟酒、辛辣、海鲜、蘑菇、牛肉、韭菜等,并避免进食生冷食品及进行冷水浴。,42,九、确定穴位,一般取温经、阿是、益气壮阳(补肾、健脾、补肺)等穴,常用如:风门、百劳、定喘肺俞、肾俞、脾俞等。天灸贴药前我中心确定三组穴位:*慢支和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虚人感冒;*胃脘痛和肠炎。,43,1、哮喘多为阳气虚弱,肺、脾、肾虚、痰饮留伏所致。属阴属寒,且哮喘多在冬季发作,属于冬病。,44,以清代张氏医通治哮喘方为基础,将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末按比例调和。方义:麻黄辛温宣肺、细辛定喘止咳、延胡、甘遂破血逐瘀、白芥子温肺化痰、姜汁温中。,45,取穴举例:,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膻中:前后正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46,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0寸。天突:前后正中线,胸骨上窝中央。,47,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中脘:前后正中线,脐上4寸。,48,选穴原则,常选用膀胱经背部穴位及任督脉穴位:1、慢性虚损性疾病与脏腑相关的中医病机;2、膀胱经背部穴位和任督脉经穴主治特点和性能;3、远近和前后配穴原则;4、期临床实践经验。*一般选定多组穴位相配交替使用,防止单一穴位刺激所致皮损及穴位治疗耐受现象出现。,49,2、过敏性鼻炎,肺、脾、肾虚,外因与风寒有关。冬季寒气较甚,故易引起病情发作或加重,属于冬病。【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细辛、姜汁等。【穴位】百劳、风门、肺俞、肾俞、脾俞等。,*每次辨证选取46穴按上述操作方法行药饼贴敷。,50,3、慢性支气管炎,肺、脾、肾虚,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属于冬病。【药物】白芥子、甘遂、延胡、麻黄、附子、细辛、杏仁、半夏、干姜、地龙等。【穴位】大椎、百劳、肺俞、风门、肾俞、脾俞等。,*每次辨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