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县衙布局.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县衙布局.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县衙布局.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县衙布局.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县衙布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县衙布局申明亭衙署大门西侧建有申明亭。这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的 ,凡民间婚姻 、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各里的里长及县衙的有关吏员,在此对双方纠纷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 , 可拟状击鼓,由知县升堂审理,判决。 虽说申明亭规模不大,但它是明朝初年对封建法制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和创新,解决了千百年来知县整天被各种鸡毛蒜皮官司困拢,而难以用较多的精力谋一县治理的弊病。即使申明亭中不能调处解决的官司,在场吏员已对事情梗概有所了解,转给知县,审判时就快捷多了,这也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今天仍有借鉴之意。仪门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 ,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 ,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 喜门 ”, 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 ,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仪门门外有联曰: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四时春”“和风甘雨”意味着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若没有“案内三尺法 ”、“烈日严霜”、除暴安良又怎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仪门内侧也悬一联曰:百载烟云归咫尺一暑风雨话沧桑此联以烟云、风雨比喻世道变迁,官海沉浮,告诉我们通过对县衙的研究,可以小见大,透视到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社会风貌。大堂大堂上书“亲民堂”坐北朝南,高耸威严,在建筑上是县衙署中最为宏伟的,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为三楹公堂,公堂楹柱上悬有一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一县之长,官虽不大,但毕竟是一方百姓所仰仗的父母官。因此,知县的优劣直接影响黎民百姓存亡,关系国家兴衰 。所以,明清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县官的任命选择 ,官员的任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首先,是“别流品”,即官员必须出身清白,凡娼、优、隶、子孙均不准入仕;其次,是“观声音”,即品貌端正,言谈流利,身体健康。此外,还有“核事故”“论资考”“定期限”“密回避”“验文凭”等。每一条都严之又严,从中不难看出封建统治者制法的严密性。大堂内,正中屏风上绘有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即“清正廉明”,这与宫阁上方所悬匾额“明镜高悬”可谓异曲同工,意即告诉百姓本知县办案公正、廉明。“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正是身为一任知县所应有的品格和气度。屏前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地方称作“台”,台上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称作“官阁”,是知县审案时所在的地方 ,由于官阁四面通风 ,冬天断案时,通常在台上的案下放一火炉 ,以供知县取暖 ,所以官阁又称为“暖阁”。案上通常置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边有一木架,上置官印及委任状。官阁顶蓬上绘有三十六仙鹤朝日图,象征皇权一统,四海归一。大堂内东西两侧分别是钱粮库和武备库,明清时期,户房收集的田赋丁银除上交外,地方还要留存一部分,供地方日常开支及灾荒年间赈灾济荒,这些开支银两及帐册均存放在钱粮库,由县丞负责,其职能相当于今天的财务室 ,西侧的武备库 ,是明清时存放升堂时所用的刑具和部分兵器。以及县衙所有兵器刑具清单的地方,平常典吏负责管理。宅门二堂与大堂由一道院门隔开, 这道院门称作“宅门”,宅门是通入内宅的咽喉之地,两旁设有“门子房”,是看门人的住所,“门子”日夜轮流值班,闲人免进。门子房既是传达室,也是保卫科。门子虽地位低贱,但却是知县亲信,知县手中有权,难免有人情相求,但若想见知县,必须由门子通禀,门子虽然年俸仅有六两,但许多来访者为求方便,常对其行行贿赂,否则,在这里就吃了闭门羹,连知县的面都见不上,就别提办事了。这就是现代人所讲的“走门子”的历史渊源。二堂穿过宅门,有一道屏门,由四扇转扇门组成。跟仪门一样,只有在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开 ,平时用于挡隔人们视线 ,屏门上原先绘有秦叔宝,尉迟恭二门神像以镇宅避邪。穿过屏门便是二堂,二堂外悬一联。曰: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其意不言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下联的“愧”字少一点,而“民”字多一点,意即对百姓要少一点“愧”,巧妙的寓意是中国文字所特有的,它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个特点-含蓄。二堂是知县的日常办公室,知县每天除上午升大堂理事外,多在二堂办公,处理日常公务,个别召见下级,小范围研究工作。除此之外,多数的民事案件也常在这里审理。这是因为民事案件的审理不需要大堂的森严气氛。二堂正中屏风上绘有“松鹤延年图”,这与大堂的“山水朝阳图”相比,无疑多了几分生活气息,案上的令签也与大堂不同,只有黑色而没有红色 ,表明在二堂一般不判处死刑 ,屏风上方悬有匾额“ 思补堂”,原称“退思堂”,均为退思补过之意。知县坐在堂上,抬头便可见对面屏门上所悬“天理、国法、人情”六个大字,这六个字提醒知县断案时要权衡三者,做到合法,合理又合情。明清时期,民刑案件的审理是分开的,刑事案件在大堂审理,民事案件则在二堂。在二堂断案时,知县通常是给原、被告讲一些三纲五常之类的内容,用这些封建伦理道德来教育他们,从而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一般很少动用刑罚,除非当事人执迷不悟,顽固不化,单靠说教不能解决问题才用刑。内宅穿过二堂,便到了知县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内宅,内宅所悬匾额为“勤慎堂”, 这是由于古代作为一个好知县的标准是清正 、勤快、谨慎,“清”字是为官之本,是众所周知的身为一官的基本准则,所以不需写出来,加之,清初大兴文字狱,“清”字又是国号,所以后人慎用“清”字。由于一些涉密的案件也在内宅审理,故老百姓也称为“三堂”。内宅所悬楹联为:治赋有常经勿施小恩忘大体驭官无制法但存公道去私情意思说做官有做官的原则,不要为了一些小恩小惠忘了基本原则,要“存公道去私情”。虽然匾额中“勤慎堂”将“清”字略去,但在这副对联中却含蓄地表达了这一点,可见“清”是身为一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的。明清两代,知县须在500里以外异地当官,朝廷制度森严,知县不许携带家眷,知县家属也不许来探望,加之交通不便,知县一年四季辛劳在任上。只有每年腊月二十至次年正月二十为封印期,为知县的一个月假期,知县方可以回家,由县丞、主簿、典吏等处理县衙日常事务。内宅东西厢房为客房,有上级莅临或同窗同科谊友来访,可做留宿之所。大仙楼平遥县衙署中轴线上的最后建筑是大仙楼,这是其它县衙所没有的.大仙楼是平遥县衙署中唯一的元代建筑,始建于元至正六年,历次的重修;扩建都很少动这里,以至使这里地势最低,然而建筑却是衙署中最高的,而且保持了初建时的格局。楼下东屋是衙署的厨房,根据汉族居所建筑风水学坎主震灿巽门,都把厨房建在东面。西房是炊管人员的住房。正房是北方的特色建筑窑,窑冬暖夏凉,这里是知县用餐的地方。正窑门外悬挂一联,曰: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柴米油盐酱醋茶是除了神仙每一个凡夫俗子所离不了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朱子八德是宋代理学家、思想家朱熹提出的做人的基本品德。大仙楼上供奉着守印大仙,据民间传说,守印大仙就是狐仙,知县为求得仕途平安,将其奉为“守印大仙”虔诚供奉于此.大仙楼外的楹联是:名场似奕无同局吏道如诗有别裁做官尤如下棋,要勤动脑,慎动手,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勤一慎,这也正是内宅“勤慎堂”匾中所蕴含的为官之道。“奕无同局”“诗有别裁”,即“治赋无常经”为官者必须能够驾驭各种不同的局面,无制法可循。可以看出做官也是一门学问,需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奥妙。粮厅花厅以南为粮厅,是县衙存储粮食的地方,粮厅旁还有磨房,原先有一座大石磨,用来加工粮食,这些工作在当时都是由壮班衙役干的,粮厅前有一棵古槐高耸入云,据说是元代的,据今已有六七百年历史。六房“吏”“户”“礼”“工”“刑”“兵”六房位于大堂东西两侧,“吏”“户”“礼”居东,“兵”“刑”“工居西,它们分别与东边的钱粮库和西边的武备库这两库房合称“东司”和“西司”。东库房由县丞(正八品)分管,西库房由典吏(从八品)分管,六房的正职称“经承”,副职称“管年”。其中,吏房管理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负责登记本县进士 ,举人副榜封爵等,其职能相当于“ 人事局”,户房又称“户粮房”,主管全县征粮纳税折成银两押解上缴朝廷国库,遇灾荒之年还办理赈灾放粮事宜,户房的“经承”又习惯称“钱谷师爷”,户房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礼房主要管理儒学、教育、庆典、祭祀等,科举考试时协助知县教谕,组织童生应试,监场、发放试卷,操办各种庆典,主管知县出巡、仪卫、鼓乐。兵房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兵卒,向上级输送兵员,驿站、铺兵、城防 、剿匪等均属兵房管辖之事 。刑房主管本县民刑案件 , 其手下有“ 管年” 、帮助、刽子手、狱卒、仵仆等。工房主管全县蚕桑、织造、修筑公署、城防、庵观、庙、塔、兴修水利、铸造银两、铸造枪炮器械、雕刻塑造、销毁假币等。六房各司其职,同时由知县统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