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政治影响下的汉代文献学.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政治影响下的汉代文献学.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政治影响下的汉代文献学.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政治影响下的汉代文献学.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政治影响下的汉代文献学.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汉代自武帝开始,确立了儒学的尊崇地位,进入“经学时代”。 汉代文献学正是在这种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形成以经学为中心的特点, 其影响远至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本文主要探求在政治影响下,汉代 文献学的发展情况,认为两汉对先秦文献的搜集、整理都有一定的政 治倾向,而两汉政府对文献的利用主要体现在经书文献上面。本文着 重分析了西汉今文经学以及两汉经今古文之争与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汉代文献学政治经学 a b s t r a c t t h ec o n f u c i a ne t h i c se s t a b l i s h e di t sn o b l es t a t u ss i n c et h ep e r i o do fe m p e r o r h a n w u a n dt h et i m eo f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b e g a n p h t l o l o g yi nh a nd y n a s t yt o o k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a st h ec e n t r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u n d e rt h es p e c i a l p o l i t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 w h i c hi n f l u e n c e dl a t e rf e u d a ls o c i e t yp r o f o u n d l y 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p h i l o l o g yi nh a r td y n a s t yu n d e rp o l i t i c a li n f l u e n c e i tc o n c l u d e s t h a tt h ec o l l e c t i o na n dc o l l a t i o no fp r e - q i nd o c u m e n t ss e r v e df o rp o l i t i c si nw e s t e r n a n de a s t e r nh a r t ,a n dt h a tt h eg o v e r n m e n to fw e s t e r na n de a s t e r nh a nm a i n l yu s e d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d o c u m e n t s s ot h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p o l i t i c sa n d 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l a s s i cs t u d y , a n do fp o l i t i c sa n dt h ed e b a t eb e t w e e nt h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l a s s i c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l a s s i cs c h o o l s k e yw o r d s :h a r td y n a s t yp h i l o l o g y p o l i t i c s 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导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磅究残皋。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终,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鏖锨本存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王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孛作了明确的说镄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姝方蛹、签字日期:珈4 年弘月毋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瑞大学有关保馨、使用学位论文妁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1 1 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利莽教大驹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呆翔影审、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闰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尔旁扭,导师签名:去移2 一才 签字目襄:弘叼年月譬日 签字日期:彦。多年厂月占疆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 工作单位:电话: 通讯地聚: 邮编: 引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文化学术主要载体的典籍形成很早,对这些典籍 的整理从孔子起饥丌始了。春秋战幽时期,件越让会的大文革,官府垄断文化的 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格局,因此产生了丰富多彩 的诸子文献,并出现了私家整理前代文献典籍的情况,孑l 子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整理古代典籍为己任,删诗、作春秋、序 周易书传。入汉以后,长达数百年的相对统的社会,不断上升的封建经 ,济为学术的繁荣发展培育了适宜的土壤。史学家们曾高度评价汉代学术的地位, 指出汉代在“对原有学术的审定、认同、改造和重新整合等等,形成了新的学术 体系。似应肯定的说,以后延续二千年之久,影响极大的中国传统学术是在汉代 形成的”,即“汉代学术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实际源头”。【l 】而汉代繁荣兴起的学术 可以通过文献学体现出来,因此不难看出汉代文献学在整个古文献学史以及学术 史中居重要地位。 文献学家早就注意到汉代对文献典籍的搜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情况。张 舜徽中国文献学一书的前言,就文献学的范围首列三例均为汉代成就:“不 独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阁是整理文献;即如郑玄遍注群经,也是整理文献的部 分工作;司马迁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的大著作,也是他整理文献 的丰硕成果” 2 1 h 但有关文献学的专著,多数都是从理论上探讨文献学学科理 论,并不具体论述各个历史时期文献学的发展情况。这样汉代文献学尤其是有关 汉代文献整理的内容就分散在相关目录学著作之中,缺乏集中、全面的研究。唯 孙钦善将汉代文献学置于整个古文献学史之中,指出:“两汉是成熟时期,既有 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3 1p 5 使汉代文献学 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研究方法渐趋明确。但作为学术的源头之一,汉代文献 学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在文献学研究内容方面,正如王余光所强调,要“研 究影响文献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历史上的政治、学术、宗教、科技、经济等因素 对文献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研究文献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 影响”,“研究文献发展过程中的文献整理与揭示,即文献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不 政治影响下的汉代立献学 断被利用的情况”。1 4 1 基于这种考虑,本文选择在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汉代文献学作为论述对 象,限于篇幅,本文仅从一个角度集中探讨汉代文献学的发展情况,即两汉政治 砧汉代文献学的影响,具体柬魔就足探讨在政盎因素的影响下,汉代对先秦文献 的搜集、整理、利用的情况。 陈寅恪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古今中外,哪早能有做学问能完全脱离政治 之事? ” 5 1p 1 3 9 封建社会这种现象更明显,因为封建学术历求是为封建社会的经 济和政冶服务的,文献学也不例外,尤其在处于封建于土会上升时期的汉代。汉代 是继秦以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封建专制王朝,鉴于秦的暴政,以及二世而亡的短暂 统治,汉代统治者采取积极的文化政策,并最终选择确立以儒家经学作为统治思 想。因此汉代官方不仅重视对先秦文献的搜集整理,尤其重视对经学文献的研究, 利用,形成以经学为中心的汉代文献学。基于此,本文具体分析了两汉官方对文 献搜集、整理的政治意图,又从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汉代经学与政治的密切联系。 其中有关西汉今文经学以及两汉经今古文之争的内容,前人于经学史中多有论 及。本文主要参考清人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以及章权才两汉经学史,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经学是怎样满足统治阶 级的需要以及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经学的发展情况。 2 镍一章投r 文献整避| 厦t 癌曲关系 第一章汉代文献整理与政治的关系 一、西汉文献的搜集整理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历代统r 厶者的文化政策,帮必然影响到古 文献的整理与流传。公元前2 2 1 年,秦“吞六国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自 商鞅变法以来,以法家理论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重视法家,打击儒家,对古代 文献采取最残酷的办法焚书坑儒。据史记记载,始皇三十四年在咸阳酒 宴上,博士淳于越提出事必师古才能长久,李斯指斥其以古害今,以虚乱实,惑 乱黔首,于是进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 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 书。”【6 】p 2 5 5 秦始皂采用了李斯的建言。尽管先贤对焚书的内容有不同意见,但秦 始皇简单、残暴的作法对先秦文献的破坏是确定无疑的。汉是继秦以后的又一个 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王朝,汉承秦制,同时又吸取秦亡的教训。秦国运短祚,二 世而亡,使得汉初兴起一股探索治乱兴亡的思潮。汉代统治者以此为鉴,改善意 识形态领域的统治方法,并改秦“燔灭文章”之败,重视对古文献的利用,积极 开展图书搜求整理活动。图书作为实现其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应有 的重视,这就为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初进行了第一次图书搜集活动。公元前2 0 6 年,秦亡,刘邦率兵进入咸 阳城,当其他将士在抢夺财货时,萧何专门收集秦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开 启了西汉图书积累的先河。据汉志记载:“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 开献书之路”,1 7 1p 1 7 0 1 这使得散失的图书得到及时的聚集和收藏。但当时处于政 权初刨期,无暇集中整理,只是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急需能为此服务的典籍, 于是有“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6 l p 3 3 1 9 律令、 军法、章程、朝仪都是直接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服务的,其中“萧何次律令”即 政治彬晌下的汉化文献学 “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1 7 1p 1 0 9 6 “韩信申军法”即“汉兴,张 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7 jp 1 7 6 2 张苍 为章程”是因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明习天下图书计籍”:【7 】p 2 0 9 3 “叔 4 4 、通定礼仪”剐“颇泵占礼与秦仪杂就之”。 q p 2 7 ”他f j 或“耿其宜于时”或“删 取要用”或“杂就之”,可见当时的文献整理并不考虑保持或恢复文献原貌,而 是以实用为目的。汉仞统治者面对现实,希望从先秦文献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迅 速恢复与完善国家的各项制度,以巩固中央政权。高祖时萧何收秦图籍,楚元王 学1 专,惠帝时除挟书之令,文帝使晁错受尚书,使博士作王制,又置论 语、孝经、尔雅、孟子博士。可见,除军事需要外,统治者也很重视思 想的建设,汉初儒学渐兴,儒家相关的典籍也不断被整理研究。 西汉进行的第二次图书搜集活动是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时,王朝经过近七 十年的恢复发展,政治统治趋于稳定,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因而司马迁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 者傧而不得聚会。” 6 1 4 2 0 但面对“书缺简脱,礼崩乐坏”的局面,汉武帝喟然 叹息,感到有必要从事一些文化建设来加强思想统治,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 书之宫,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由于自汉初就采取献书政策,至武帝时 已是“百年之间,书积如丘山”, 8 1 p 2 9 0 8 文献搜集活动效果显著,以致“外有 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7 1 p 1 7 0 2 由于经济实力 增强,加上武帝的雄才大略,汉武帝频繁地对外用兵,尤其重视兵书的作用,其 时“军政杨仆捃摭遗逸,纪奏兵录”。 7 1 p 1 7 6 3 以上两次图书搜集工作,都具有权 宜性质,是针对某些临时的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因而局限于相关的某些方面。 西汉进行的大规模图书整理活动是在成帝时期。武帝之后,又经过昭帝, 宣帝、元帝、成帝,西汉社会文化和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宣帝尤其重视文 化事业,推崇儒学,京师太学学生数量逐渐增多,元帝时在地方上都设置了官学。 但当时流传的典籍,形式散乱,因年月久远,编断简散的现象严重,加上汉初以 来搜集到的藏于秘府的图书,也没有全面清理校订,这不利于文献的使用,也不 利于思想文化建设。于是汉成帝于河平年问“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并于 4 镍一幸汉代殳馘整理| j 政治的是系 河平三年下诏组织人力整理国家藏书,“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成校数术,侍医李杠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 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 7 l p l 7 们刘向奉成帝命,不仅分校经传、诸子、 诗贼三大类书,而且总撰各书叙录,编著成别录。张舜徽先生曾总结出刘向 校书所作的具体工作:“广罗异本,仔细勘对:彼此互参,除去重复;校出脱简,订 j 下讹文:整齐篇章,定著目次:屏弃异号,确定书名:每书校毕,写成叙录”。口1 瑚 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受命领校群书,并在已有的校书成果别录的 基础上编著成七略。这是对古往今柬的文献典籍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全 面系统的整理。别录七略是西汉末期有关国家藏书的著作,通过这些著作, 我们可以探求当时图书整理活动的目的。 尽管七略已侠,但其基本内容我们仍可以通过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得以窥其大概。汉书艺文志是在七略基础上整理而成,开创了我国史 志目录的先河,是传世的第一部目录学著作。章学诚在校雠通义中评论:“刘 略、班志乃千古著录之渊源今欲较正诸家著录,当自刘略、班志 为权舆也。”【9 】p 4 3 汉书艺文志( 以下简称汉志) 实为学术之宗,明道之 要。汉志作为汉代官修书目,不仅揭示了当时官府藏书情况,也对先秦学术 进行了总结,同时集中体现了两汉的时代精神,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首先, 考查汉志所著录的图书,共有六大类,即儒家经典的六艺略、诸子各家之学 的诸子略、以诗赋作品为主的诗赋略、有关军事著作的兵书略、反映迷信及科技 成果的数术略、著录古代医学著作的方技略。在这六类图书中,儒家经典及相关 著作数量最多,尤其六艺略所著录的内容纯正,以儒家经典的易、书、 诗、礼、乐、春秋为中心附之论语、孝经以及读经必备的小学 之书。这些图书内容丰富,数量庞大,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对六经进行的注释和阐 发,如故、训、传、章句、说等。而且编目者将这类图书置于全书目之首,并以 六经作为评判其它图书的标准与尺度,从而显示儒学的重要地位。儒家经典的蓬 勃发展,及其显要地位,正是当时“独尊儒术”这一政治文化政策的具体体现。 可见,图书整理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统治的工具。 其次,与秦焚书摒弃传统文化不同,这次图书整理活动充分肯定了旧的思 想文化中可供继承的东西,并多次指出其中能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地方。汉志 政治桴晌下镌汉代盘馘学 是“改秦之败”的具体成果,体现了政府对文献典籍的重视。其中大序、小序多 次宣扬前人整理文献的功绩,尤其在对图书的评价上集中体现了尊师重古的精 f 串掘汉志各类小序:易超于伏羲氏,“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 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耿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书“所起远矣 至孔子馨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诗源于古代采诗官,以“观风 俗,知得失,自考正”。礼“至周曲为之防,事为之制”。乐“自黄帝下至三 代,乐各有名”。春秋起于古代史官,“古之王者世有史宫左史记言,右 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就说明这些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由来 已久,增加了其可信度和神圣性,为确立经学独尊提供历史依掘。不仅如此,著 者进一步阐明六艺的功用,“乐以和神,仁之表也; 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断事, 信之符也。五者,盖五常之道,相须而备,而易为之原。”这种探本求源的 思路,正是出于古为今用的目的,希望能借儒学传统,强调封建伦理道德以加强 思想统治。 此外,汉志所述诸子各家都源于上古的王官,儒家出于司徒之官,道家 出于史官,阴阳家出于羲和之官,法家出于理官,名家出于礼官,墨家出于清庙 之官,纵横家出于行人之官,杂家出于议官,农家出于农稷之官,小说家出于稗 官。著者对于各家思想都有评说,并于大序中进一步指出“今异家者各推所长, 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办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 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在“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之际,若是能够“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 矣。”【7 】p 1 7 4 6 汉志既已承认六经的神圣地位,又将 六经与诸子学说 的关系看作“源”与“流”的关系,即六经是诸子学说之“源”,而诸子学 说只不过是“流”。这一方面突出了儒家经学的神圣地位,一方面又指出诸子学 说有可资利用的价值,总之二者都能为政治统治服务。六艺略之外的五略也 是如此。诗赋盖源于诗,“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予列国,学诗 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其功用在于“观风俗,知薄厚”。兵家“出 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著者引用古说表明兵书的重要性,并列举整理兵书 的实例。数术“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方技则是“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由 6 第一帝改代史献整理| ,政治的关最 此可见,著者在著录图书时无一不阐明其政治或社会功用,尤其重视探本求源, 尊重古说,这实是借古鉴今,借整理静代文献服务于当前社会,因此,这种文献 整理带柯明显的政治功利目的。 二、东汉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西汉到东汉政权有变化,但朝廷对文献收藏、整理的措旋和政策没有根本 性的变化,而目多仿照西汉。整理莳代文献是政权初兴必需要做的一项工作,实 际上东汉统治者很重视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引起社会动荡与战乱,西汉搜集的图书又遭劫难,损 失惨重。更始二年,刘玄进入长安,“明年夏,赤眉樊崇等数万人入关,立刘盆 子,称尊号,攻更始,更始降之。赤眉遂烧长安宫室市里,害更始。民饥饿相食, 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宗庙园陵皆发掘”。哪4 1 9 3 人且不能自保, 汉室中秘所藏图书经此大劫,已荡然无存。不少儒士学者,纷纷携带藏书,逃遁 山林。所以范晔感慨“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p o p 2 5 4 5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承袭西汉宫职和藏书制度,把西汉残存的图书和档案 从西安迁运到首都洛阳,史称“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后 汉书儒林列传又日:“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 阙文,补缀漏逸”。p o p 2 5 4 5 这样,四方学士莫不怀抱典策,会集京师。这是东汉 初期官方对图书搜求的大致情况。 正如西汉初期政权建设需要大量图书一样,东汉统治者也不遗余力地搜求 散失的文献。东汉承袭西汉,除了政治、经济上采取新措施外,还要着力进行文 化建设,继承和发展西汉以来的统治思想,整理前代文献就是第一步。与西汉不 同的是,东汉政权的建立得益于当时士族大姓的支持。光武及其兄伯升所率领的 武装力量,便是一个宗族集团。赵翼举证“东汉功臣多近儒”, p g o 余英时则进 一步论证了创造东汉政权的主要分子多为士人,而且这些士人后面差不多都附着 整个宗族 t 2 l p 2 2 0 光武帝曾对王霸说:“今天下散乱,兵革并兴。得士者昌,失 士者亡,梦想贤士共成功业”【”】鸭王莽改制侵害了士族大姓的利益最终败亡, 光武则吸取教训,注意保护士族的利益,重视儒生这种背景下,当时广泛搜求 文献的政策j 下笼络了一批儒生,为稳定政权作出了贡献。 7 政治蟛响下的汉代史献学 明帝也深受儒学陶冶,重视经籍,他“十岁能通春秋”,曾“师事博士 桓荣,学通尚书”。 f o l p 9 5 永平二年临辟雍,引师桓荣及其弟子升堂,明帝亲 自讲说,诸儒执经问难,环桥门听讲者数以力计。章帝也极力提倡儒学,曾亲临 白虎脱,大会村儡。出此这一时期,明帝、章吊继线向民蚓求书,搜历典籍。陷 书经籍志总序载:“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巨儒,负帙自远而至 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h j p 9 0 6 这时 的藏书已是以前的三倍,国家藏书同益增多,于是诏班固、傅毅等人校理图书, 班固依七略而编成汉书艺文志。如酌所述,汉志是汉书的部 分。汉书乃班固于明、章帝时作,历时二十多年。汉书于儒林传外专 设艺文志是出于尊经的需要,集中体现了两汉以经学为中心的时代特色,显 示了古文经学渐兴的趋势,并为古文经学作了极好的宣扬。 此后,随着朝廷藏书的继续增长,对典籍的整理也在不断进行,安帝永初 四年( 公元1 1 0 年) ,邓太后诏谒者仆射刘珍与校书刘驹骠、马融及五经博士 “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1 1 0 1 p 2 6 参加 这次校书的共计五十余人,其中许慎、马融是著名的古文学家,他们和居于官学 地位的五经博士一起校定五经,可见这时古文经学的地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而 古文经学的兴起、发展无不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相关。而且统治者下令校书, 其真实的意图乃是“患其谬误,惧乖典章”。顺帝永和元年令伏无忌、黄景等人 “校定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o l p 2 5 4 灵帝熹平初年,蕻邕又校书东观。这些 文献整理活动规模尽管不如西汉,但是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下进行的,有一定的功 利倾向。东汉后期,对典籍的整理重在文字和典章制度方面,这与西汉学者借整 理文献为现实政治服务不同。西汉今文经学居统治地位,今文博士习经是为了“通 经致用”,统治者援引经义作为统治政策的理论依据,但因今文经学与政治相互 利用,窒息了经学的自身发展。自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渐兴,至东汉古文学得到广 泛流传,其地位在不断提高,从上述校书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参与校书的 除了今文博士外,还有一批古文家,如许慎、马融,他们擅长的正是文字训诂以 及典章制度的查证。这使得东汉文献整理看起来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 j 这正表明东汉政权已经巩固,不再需要学者儒生更多的附会。 以上所述,两汉文献整理制度及统治者采取的相关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 颦一事汉代殳馘蛰理| j 政冶的关系 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汉代将搜集束的文献藏于秘府,并由专人管理,实际是将文 献“条在宫禁,秘于省阁”l ”】p l o 不随便外传,借以加强文化上的专制。封建统 治阶级的文化专制政策自古已有,秦时商鞅变法,“燔诗书而行法令”: 1 6 1 p 2 7 j 战 田时期一些图谋变革的诸侯王,担心文献典籍损告自己的利益而禁毁有关典籍。 孟子万章下载:“北宫镱问日: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日:其详 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一 1 7 1 p 2 3 5 至秦始阜“焚书坑儒”,终将大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胃于自己的对守面,统冶地 位无以为继。汉代统治者放弃这一露骨的方法,实行秘书制度,既便于他们自身 的利用,又达到垄断学术,统一思想的目的。如汉成帝时,东平王来朝,以帝叔 的身份求诸子书及太史公书,汉廷不予,其托辞为:“五经圣人所制,万 事靡不毕载。王审乐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夫小辩破义, 小道不通,致远恐泥,皆不足以留意。诸益于经术者,不爱于王。”然不予的真 正原因乃是“诸予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书有战 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 7 1 p 3 3 2 5 可见,汉统治者收藏文献的真正意图在于确立儒家统一思想,以免朝廷上下受到 其他思想的浸染或诱惑。此外,两汉对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其本意也在统一思 想,神化王权圣道,为封建专制政治服务。但客观上,古文献典籍因统治阶级的 重视利用而得到了整理、流传,文化事业也因此繁荣发展。 三、官方校定经文活动 两汉统治者积极的图书搜求整理政策,使散佚的先秦文献得以流传。从西 汉初年的分散整理到成帝时刘向校书,已形成了明确的图书分类、整理、著录的 原则和方法,这一方法为以后的整理者所继承。两汉对先秦群书的整理成果主要 体现于汉志中。然而汉代有特定的时代政治背景,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对旧有文献的研究必然带有新的时代特点。汉初儒学渐兴,经过 儒道互黜斗争最终形成独尊的局面,此后经学便成为两汉的主流学术,经籍文献 因此格外受人重视,在整理出的众多典籍中。经籍文献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其 中六经的传授一直没有问断而且至汉代形成师法。入汉,易本之嗣何,田何 是孔子在易学方面的六传弟子,他有弟子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后有 9 政稿够响下钓汉代史敞学 施、孟、梁丘之学。尚书之学源于秦博士伏生,文帝时掌故晁错往受之,武 帝时有欧阳、大小夏侯之学。诗学有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礼学师出 商毕生,春秋有先师胡毋牛和董仲舒。经书的流传,除了上进学者的分散整 理传授外,还有几次官方主持的审定经义和校定经字的活动。其中重要的有三次, 具体论述如下。 ( 一) 石渠阁会议 西,又宣帝甘霞三年,宣帝于石榘阁即当时朝廷藏书的地方,博衙群儒,论定 血经,史称“石榘会议”。这是一次经学讨论会,汉宣帝亲临称制,裁决异同, 与会的代表人物是毂梁学者尹更始,辩论的对方是一批公羊学家。当然 这也是对经书文献的一次集中研究,会议不仅讨论而且还形成了专门论著。如汉 志中书类著录有议奏四十二篇,礼类著录有议奏三十八篇, 春秋类著录有议奏三十九篇,论语类著录有议奏十八篇,孝经 类著录有五经杂议。以上诸篇班固自注有“石渠论”,看来这些著作都是这次 石渠阁论学的结果,只是重点落在公羊与毅梁上而已。 具体情况汉书宣帝纪有记载:“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 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毂梁春 秋博士。” 7 1 p 2 7 2 儒林传则记载更详细:这一年,宣帝“召五经名儒太子太 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平公羊、觳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时公羊博 士严彭祖,侍郎申鞔、伊推、宋显,毂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 姓并论。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毂梁家中郎王 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义对,多从毂梁。由是觳 梁之学大盛。”1 7 1 p 3 6 1 8 结合这两处记载及时代背景,这次会议的内容及其目的便不难理解。“讲五 经异同”就是既讲五经之异,又讲五经之同,但重点是在同,是要对逐渐增多的 经说作一总结,把众说纷纭的经义归并到同一政治思想之中。因为自武帝立五经 博士以来,博士人数越来越多,昭帝时弟子员增至百人,宣帝时又增加一倍,这 些学者“虽日承师,办别名家”。这样讲授经义的大师增多,内容驳杂不统一, 这有悖于当仞兴儒学的仞衷,使本来趋向统一的思想又有分流的倾向,自然不能 为统治者接受。所以讨论五经时“以经处是非”,即看各家对经义的阐发是否有 1 0 钨一帝汉t 史献整理- j 政治的关系 实际作用,若符合现实政治需要,则以“是”论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否则为 “非”。最终所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毂梁春秋博士,也都得到 宣帝认可,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这样,从武帝到宣帝八十多年,经学已有较大发展。“初,书唯有欧阳, 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己”,1 7 1 p 3 6 2 1 也就是说,武帝立博士时,除 诗说原有鲁、齐、韩三家外,书只有欧阳高、礼只有后仓、易只 有杨何、春秋只有公f 各一派学说。发展到宣帝时,各门经学人数都在增多, 易有了施雠、孟喜、梁丘贺三家:书有了欧阳高、夏侯胜、夏侯建三家; 礼有了戴德( 大戴) 和戴圣( 小戴) 两家;春秋除公羊严彭祖、颜安 乐两家外,毂梁也开始立博士。加上诗学原来三家,宣帝时,经学发展 为十四家学说, 由此可见,这次会议不是单纯的学术活动,而是政治活动,即当经学发展的 某种倾向不能适应统治思想的需要时,统治者便用君权的力量来进行干预。宣帝 评议公羊与毂梁就是极好的例证。公羊传受武帝重视,而宣帝经过 十多年的努力,培养毂梁学的骨干力量,扶植毂梁,史载“宣帝即位, 闻卫太子好毂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 皆鲁人也,言毂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毂梁。时( 蔡) 千秋为 郎,召见,与公羊家并说,上善觳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 过,左迁平陵令。复求能为毂梁者,莫及千秋。上愍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 中户将,选郎十人从受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1 7 】p 3 6 1 8 宣帝在听了蔡千秋讲说的公羊与毂梁后,推崇毂梁说,并重用毂 梁大师蔡千秋,着力培养毂梁学者,最终通过“学术讨论”的形式确立了 毂梁的官学地位。这一结果并不是由帝王个人好恶决定的,而是有其政治背 景的。关于公羊与觳梁的评议在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之间就进行过,“瑕 丘江公受觳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 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 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由是公羊大 兴。”1 7j p 3 6 这次公孙弘“比辑其议”,就是通过比较两家对经义的阐发后认为 公羊学更能适应汉武帝的需要。然而武帝后期,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公羊 政治蟛晌下的汉代文献学 学中制约王权的思想丌始抬头,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而且公羊多法治精神, 这固然能加强权威,但也使封建宗法伦常观念变得淡薄,统治阶级变得残酷寡恩。 宣帝看出了这一不利因素,于是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充分利用儒家重礼义教化、 宗法情感的思想,觳梁f 能从理论上强化这一恩想。它强阔尊王而不限王, 它还强调礼治,大讲伦常,主张严格区分贵贱尊卑,这正适合宣帝时期的需要, 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威,用传统宗法伦理柬缓和社会矛盾。 ( 二) 白虎观会议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仿照石榘阁旧事,于白虎观会群儒考论经义同异,即著 名的白虎观会议。掘后汉书杨终列传,杨终曾向章帝建言:“宣帝博徵群儒, 论定五经于石渠阁。方今天下少事,学者得成其业,而章句之徒,破坏大体。 宜如石渠故事,永为后世则。”【1 0 1 p 1 5 9 9 于是,章帝于建初四年,“下太常,将、 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 五经同异,使五官中 郎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 虎议奏。”i t o 9 1 3 8 这次会议是由章帝亲自发起的,其诏书日:“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 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日承师,亦别名 家。孝宣争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书,后又立京 氏易。至( 光武) 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大、小戴礼博士。此 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 光武) 中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 减省。至( 明帝) 永平元年,长水校尉像( 樊绦) 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 欲使诸儒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日: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又日: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于戏,其勉之哉! ”t l o h 3 8 可见,这 次会议是仿效宣帝时期的石渠阁会议,主题仍是讲论五经经义,而且规模比较大。 掘记载参与讨论的成员多数治今文,如魏应、李育、丁鸿、杨终等,也有少数古 文学者如贾逵、班固。因此会上今古文家在讨论经义时产生分歧,形成论争的局 面,继续此前的今古文之争。经学内部的纷争反映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因而严重影响到思想的大一统。因此,选择一批今古文家参与会议,不仅仅为了 整理经籍文献,其目的是以讨论经义同异的形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 盾,改善新形势下统治思想疲弱状态,加强思想统治。刘泽华也从汉代学术与政 第章汉代立黻整理0 政治的关系 治的关系对此进行分析,他认为:“儒术被尊为政治指导思想,作为君主专制政 治的组成部分,它同君主专制一样,要求定于。”然而,“儒术作为一种知识体 系,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分化和发展。儒术内部的不断分化,与政佶上不断要求统 一,这两者之i 日j 的矛盾运动,使之更富有理论色彩和容量,不断地增强了弹眭,不 断地强化了君主专制,又在一定程度上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再认识的空隙”。【l s l p 3 0 6 白 虎观会议就是这种矛盾运动的产物。 经亨成为西反统盎思想后,今文经学依附政冶得到大发展,但萸擎琐的弊 端日益突出,师法、家法增多,章句说解增多,这种繁琐到了东汉更加严重,统 治者多次下令要求简省章句。与此同时,古文经学以其保守,平实的学风兴起了, 这一方面是经学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又适应了政治形势发展的要求。 东汉政权以世家豪族为核心,古文学中复古保守的理论利有于这一政权的稳固。 光武帝一开始就注意搜罗古文学者,曾满足古文家立左氏博士的要求,明帝即 位更是重视礼仪制度,史载“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f 1 0 】p 2 5 4 5 章帝特好古文经,曾诏贾逵入讲,并让逵畅言古文的优势,由此看出东汉统治者 有意提升古文,并想调和今古文分歧,将今古文学融入到统一的思想范畴之内。 因此,这次会议意义重大,不是经学讨论会而是一次思想讨论会,会议持续时间 长,“连月乃罢”,在讲论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都由章帝亲自裁决,终成定论, 以期“为后世则”。这从班固根据会议所作的白虎通可见一斑。 白虎通是章帝指定由班固根据会议记录白虎奏议编撰而成,其内容 分为四十三个专题,包括了封建社会从思想到制度的上层建筑的全部内容,为维 护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章权才在两汉经学史中分析了白虎通的理论体系, 指出其充满保守的色彩,“以封建礼教为中心”,“着重编制和宣扬封建等级制, 强化封建特权,以巩固世家豪族统治地位”,“用神学目的论把天人关系沟通起来, 用以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神圣性和永恒性”。1 19 】p 2 坫m 1 任继愈则指出:“白虎通 围绕着君父之义这个中心主题,博采众说,把各家各派所发挥的封建宗法主义思 想提炼成为一部简明扼要的经学法典。因此,它是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神 学由分歧斗争走向统一融合的产物,适应了东汉时期加强君父统治的需要,标志 着统一经学建立的完成。”f 2 0 l p 4 7 4 政治蟛| 魂下的汉代文献学 ( 三) 刊刻熹平石经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喜平四年,命蒙邕写定血经文字,刊于石碑,立于太学 j 外。掘后r 上 s 棼坠,j f 0 记载:“盥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 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 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成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 及摹写者,车乘f 1 千余两,填塞街陌。” i o l ”9 9 0 骞平石经的干q 刻,是统治者针对 当时典籍散乱,经书锚兽的现象泵耿的挽叛 施。皮锡牟j 认为这一事佴可与石榘 阁和白虎观会议同等对待,都是经学兴盛的表现,“后世右文之主未有能讲 经议礼者。惟汉宣帝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章帝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 详同异,连月乃罢,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为旷世 一见之典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尤为一代大典。”鲫p 7 7 也正如前两次会议的政治意义,这次刊刻石经同样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正定六经文字是为了修订统一的太学教材,这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有着 密切的关系。后汉书儒林列传论述了东汉经学的发展情况,指出光武帝、 章帝之后,和帝、安帝、顺帝都采取了一些尊经重儒的措施,对这次校书的具体 原因也有记载:“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日: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道子就学,每 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 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珠,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 争,更相占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 乃诏诸儒j 下定五经使天下咸取则焉。”0 0 ! p 2 “7 可见刊正经书乃形势所趋, 是为挽救经学衰亡所作的努力,而经学衰亡又与当时政治环境有关。 东汉自和帝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擅权,政治腐败,阶级矛盾突出,经济基 础因此遭到极大破坏,一度作为意识形态的经学丧失了发展的政治环境,面临衰 亡。因为经学的本质特征在于;“用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义学说为大一统中央集 权的争权政治提供一套奉天法古的理论体系,以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秩序”【2 2 1 p 1 2 9 然而东汉后期腐朽官僚的作风有悖于儒家经学所维护的封建道德、伦理纲常,经 义再也无缘成为政治的传声筒。再加上桓灵之际大规模的“党锢之祸”,使得一 批忠于朝廷的士大夫和太学生惨遭迫害。他们本来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却遭如此 下场,这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政治热情,经学所倡导的经邦济世情怀也黯然无光。 1 4 第一帝汉代史献罄理0 政治韵关系 经书、经义一旦不再具有神圣地位,自然章句散乱,家法不严,士人也各以己意 妄自穿凿附会,致使经学错乱,典籍散落。甚至有儒生为猎取功名利禄向官员私 行嘴略,更改经,。这样不仅经义繁乱,违经 s 本身也多文字谬误,因此统启者 不得不“是正文字”,提供一种经文定本,便于博士弟子考试使用。从文献整理 的角度看,其效果很明显,儒生争相校对,且“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1 1 0 】p 2 5 3 3 而从其社会功用看,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统治者想通过统一经书柬达到调和同趋 尖锐的阶级矛盾,团结统治阶级内部力量的目的并& 囱达到。尤其足光和兀年, 灵帝在太学之外设置鸿都门学,以辞赋书画作为主要内容,这令“士君子皆耻与 为列焉”,统治思想因此进一步涣散,阶级矛盾尤为剧烈,直至农民起义的风暴 席卷东汉政权。 政活钐螭f 的汉讫史献学 第二章西汉经学与政治的关系 一、经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从文献学看,“经”作为一般书籍的通称,始于战国时期。庄子天下篇 中有罨经,苟子- 解蔽篇中有道经,庄子书中还肯定诗、书、 丰乙、乐、易、春秋“六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但入汉以后,“经”则特 指经封建政府法定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书籍。经学作为专门学问是指历代 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对经义的阐发和议论。经学的产生和形成有一个过 程,它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 要而产生的精神武器。 ( 一) 儒学复兴 汉初儒学开始复兴。公元前2 0 6 年,以刘邦为首的集团,利用秦末农民起 义,取得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接替秦朝建立了西汉王朝。秦始争“焚书坑儒”, 禁止“私学”,专奉法教,推行“以力兼人”的霸道统治,不施行仁义而迅速灭 亡。西汉统治者接受了这个惨酷的历史教训,又考虑到当时政局初定,经济凋敝 的实际情况,汉初一方面继续利用法家思想,一方面又崇尚黄老学说,采取与民 休息的政策。其时曹参是黄老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继汉相后“日夜 饮酒”“不事事”,司马迁在史记曹相国世家中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 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1 6 】p 2 吲正是因 为实行这种无为而治的政策,先秦各家思想又开始活跃起来,儒学就是突出的一 支。秦焚灭诗、书,但并不能禁绝儒学,民间儒生仍传授不止,尤其是孔 子的故乡鲁地礼乐讲习不断。秦末陈涉起义时,鲁地儒生持孔氏礼器而归顺于他, 孔子的八十孙孔甲被选为博士汉初,高帝诛灭项羽后,“引兵围鲁,鲁中诸儒 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 7 1 p 3 5 9 2 正是因为民间儒学传业不衰,汉初诸儒才 得以“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儒学能够复兴,关键是因为这一理论能适应当时政治形势需要,受到统治 者的重视。史称刘邦本不喜儒生,甚至“诸客冠儒冠来者”,他“解其冠,溺其 1 6 铅一二章虱戎终学j 政穗的关系 中”。1 7 】刚0 5 但当他称帝后态度发生了改变。因立国之初,汉廷无朝仪,“群臣饮 酒争功,酐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这时儒者叔孙通乘机建议:“夫儒者难 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朝仪制定后,群臣庆 贺时,“自诸俟王以下臭不振恐肃敬”,“无敢喧哗失礼者”,这让刘郧深为感慨: “吾乃今同知为皇帝之贵也! ”于是“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7 1 p 2 1 2 8 跟 随他的弟子和儒生也都被任为郎。儒学的实际利用价值不仅在于明辨等级尊卑, 定君臣之礼,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更为西汉统治者提供了长治久安的一整 套方案。掘汉书陆贾传记述:“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 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贾日: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7 】p 2 1 1 3 可见刘邦开始并不重 视儒生,但“长久之术”打动了他,于是命陆贾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 者,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为儒学的复兴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史称陆贾新 语“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 新语总结秦亡的教训,对 秦代奉行的片面崇尚法治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认为法令只能诛恶,不能 劝善,必须重视仁义道德的教育和感化作用。因为仁义既是维持社会关系稳定的 纽带,即“骨肉以仁亲,夫妇以义合,朋友以义信,君臣以义序”,同时也是政 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