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内容摘要 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通过对儒家经典的传注,构建起了庞大的理学 思想体系。在构建这一体系的过程中,朱熹也十分重视对经典文本语言文字的训释、 考据和辨伪。朱熹传注儒家经典,既能承继汉唐儒者重视名物训诂的传统,又能融 合宋代新的学术精神,大胆质疑旧说,锐意创新,在经典训诂上多有创获。 朱熹传注儒家经典的著述甚夥。本文选取其中四书章句集注和诗集传 为研究对象,以相关的讲解性语录材料为参照,阐述其所涉及的训诂内容、所运用 的训诂方法和所遵循的训诂原则,评析朱熹在经典训诂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单介绍本选题的意义价值、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 和方法。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朱熹经典注释所涉及的内容。朱熹注经,涉及面甚广,如审 订音读、分析句读、训释语词、校勘文字、串讲句意、阐明语法、讲析修辞、讲解 典章制度、分析篇章、叙事考史、讲述天文地理、发凡起例,等等。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创新和重点,论述了朱熹在解经过程中所运用的训诂方法。 朱熹解经所运用的训诂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主要有:因声求义、据形明训、 金石证古、据境求义、据义理定训诂、通语法明训诂、稽考旧注七种。其中因声求 义、据形明训等乃传统训诂之常法。金石证古法和据义理定训诂法为朱熹所发明, 并且运用娴熟,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独具特色。 第四部分陈述朱熹在经典训诂实践中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归纳出的原则主要 有:训诂义理相结合原则、择善而从原则、力求本真原则和融合贯通原则。 第五部分为余论,主要评析总结朱熹在经典训诂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其训 诂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训诂内容涉及全面,细密精微;训诂方法多种多样, 独具特色;敢于大胆质疑,锐意创新。其不足主要有:语词训释失误;句子训释失 误;偏于义理,有损释义。 关键词:朱熹;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原则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z h ux i ,a sam a s t e r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i nt h e p r o c e s so fc o n s t r u c t i n gh i s i d e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o fj u r i s p r u d e n c e ,a l s o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l a n g u a g e e x e g e s i s ,l a n g u a g ea u t h e n t i c i t y h e a l s oc o m p l e t e dn u m e r o u s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v a r i o r u m ,s e tj u s t i c ea n dc o l l e c t i o n s z h uc a l l e do ns e e k i n gt r u t hf r o mf a c t s ,a n dh ea l s o h a dt h ec o u r a g et o c h a l l e n g et h eo l da n da d h e r e dt h es p i r i t o fi n n o v a t i o n h eh a d i n h e r i t e dt h es i m p l es t y l eo fn e o 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o fh a nd y n a s t ya n dt a n gd y n a s t y , p a y i n g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a n c i e n to b j e c t sf r o mt h ee x e g e s i s ,a n dh ea l s om a d ean e wf u s i o n o ft h es p i r i to ft h et i m e s ,t h e r e b yc r e a t e dau n i q u es t y l eo ft h et i m e ss c h o l i u m z h us t u d i e de x t e n s i v e l ya c r o s s m a n yc o n f u c i a nc l a s s i c s t h i st h e s i sa d o p t sf i v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t h ec l a s s i c ”n o t e s ”,w i t ht h er e f e r e n c et ot h eq u o t a t i o no nt h en a t u r e , d e s c r i b e sd e e p l ya n dd e t a i l e d l yz h u x i se x e g e s i sc o n t e n ta n dt h eu s eo fe x e g e t i c a l m e t h o d sa n d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e x e g e s i st h a th ef o l l o w e d w h a t sm o r e ,t h i st h e s i sa l s o m a k e s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o b j e c t i v ea s s e s s m e n to f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s h o r t c o m i n g s s u m m e d u pb yz h ux ii nh i sp r a c t i c e t h ew h o l et h e s i si sc o m p o s e do ff i v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 ,m a k i n gab r i e fa c c o u n to f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t h i s s u b j e c t t h i sp a r ta l s os t a t e st h em a t e r i a l sa n dm e t h o d su s e di nt h i st h e s i s ,c l a r i f y i n gt h e s c o p e o ft h i ss t u d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c o n t e n to fz h ux i sp r a c t i c eo fi l l u s t r a t i n gt h e c l a s s i c sw i t he x a m p l e s z h ux i sr e s e a r c hn o to n l yi n h e r i t e dt h eo l di d e a so ft h ef o r m e r r e s e a r c h e r sb u ta l s om a d es o m eb r e a k t h r o u g h f o re x a m p l e ,i ti n v o l v e di nap h o n e t i c r e a d i n g ,v o c a b u l a r yt r a i n i n ga n de x p l a i n i n g ,c o r r e c t i n g ,i l l u s t r a t i o no fs e n t e n c em e a n i n g , c l a r i f y i n gg r a m m a r ,d i s c u s s i n gt h er h e t o r i ca n ds y s t e m ,e x p l a i n i n gc h a p t e ra i m s ,t h e s t u d yo fh i s t o r i c a ln a r r a t i v e ,i n t r o d u c i n ga s t r o n o m ya n dg e o g r a p h y ,a n d c o n c r e t e e x a m p l e s ,a n ds oo n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i n n o v a t i o na n df o c u so ft h i st h e s i s ,w h i c h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 v a r i o u s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e m p l o y e db yz h ux ii nt h ep r a c t i c eo fd e c o d i n gt h ec l a s s i c s z h uu s e dv a r i o u s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 ,s h o w i n gh i su n i q u es t y l eo fe x e g e s i s t h i st h e s i s s u m m a r i z e st h a th i s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m a i n l yi n c l u d e st h e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n ;s e e k i n g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m e a n i n gf r o ms o u n d s ;c l a r i f y i n gt h et r a i n i n gb yf o r m ;c e r t i f i c a t i o na n c i e n te p i g r a p h y ; s e e k i n gm e a n i n gb yc o n t e x t ;s e t t i n ge x e g e s i sb ym o r a lp r i n c i p l e s ;k n o w i n gr h e t o r i cf o r m e a n i n go fc l a s s i c s ;s e e k i n ge x e g e t i c a lb yg r a m m a r ,a m o n gw h i c ht h ef i r s tt w oa r et h e t r a di t i o n a lt r a i n i n gm e t h o d so fe x e g e s i s ,w h i l et h er e s ta r ec r e a t e da n ds k i l l f u l l yu s e db y z h ux i t h et h i r da n df i f t ha m o n gt h es e v e nh a v et h ec l e a rm a r k so ft h et i m e s ,w h i c ha r e u n i q u e p a r tf o u rs t a t e s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e x e g e s i st h a tz h ux if o l l o w e di nh i se x e g e t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t h ea u t h o rs u m su pt h em a i np r i n c i p l e s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c o m b i n i n gt h e m e a n i n ga n dt h e o r yo fe x e g e s i s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a k i n gt h eg o o d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 s t r i v i n gt oa c h i e v et h et r u e ;a n d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m e l t i n gt o g e t h e r p a r tf i v e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 ,w h i c ha s s e s s e s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a n d s h o r t c o m i n g so fz h ux i se x e g e s i s z h um a d et h ee x e g e s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 sm a i n l yi n t h r e ea s p e c t s :e x e g e s i sc o v e r i n g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m o r es u b t l es c o p e ;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 v a r i e dw i t hi t su n i q u es t y l e ;e x e g e s i sd a r i n gt oc a l l i n gi nq u e s t i o na n ds t r i v i n gf o r i n n o v a t i o n m a j o rs h o r t c o m i n g si n c l u d e s :s o m em i s t a k e so fe x p l a i n i n go fw o r d sa n d p h r a s e s ;s o m em i s t a k e so fe x p l a i n i n go fs e n t e n c e s ;p a y i n g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s e n s e sw h i l e n e g l e c t i n gc o n f i r m i n g k e y w o r d s - z h u x i ;e x e g e t i c a lc o n t e n t ;e x e g e t i c a lm e t h o d s ;e x e g e t i c a lp r i n c i p l e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苎! ! ! ! ! ! ! ! ! ! ! ! ! ! ! ! ! ! 暑i mi l l 苎! ! 苎! 苎! ! ! ! ! ! ! ! ! ! 詈! 竺! ! ! 苎! ! ! ! ! ! ! ! 兰! 苎! ! ! 苎 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虢磅佣、孚嗍岬年,月细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诌押氮辱指导撕签名:粉电 日期:砷年j 月 c p 日日期:z 一7 年5 一月t 1 日 |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 的学位论文提交“c a l l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同意论文提交后滞后:叼半年:口一年;口二年发布。 学位论文作者鲐移扪虱军指捌雠:枷电 嗍:中r 月如日嗍= 。中m 1 1 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引论 朱熹( 1 1 3 0 一1 2 0 0 ) ,字元晦,一字仲晦,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一生致力 于儒家经典的研究,留下了一批精心结撰的解经著作。本文选取其中四书章句集 注( 本文简称集注) 和诗集传( 本文简称集传) 作为研究对象,从训诂 学的角度予以审视、考论,阐发朱熹经典训诂所涉及的内容、所使用的方法和所遵 循的原则,评析朱熹在经典训诂上的成就与不足。 1 1 研究意义和价值 1 1 i 有助于今人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朱熹在训诂研究上的成就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宋代理学家解经,往往是通过对儒家经典作无限的推 衍和解构,以营建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而轻视语言文字的训诂,虚谈义理而流于 空疏。因此,朱熹作为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其解经活动也自然被认为是不涉训诂, 于训诂不但无功,反且有害。 而平心辨察朱熹的经典解释实践,事实并非如此。他在营建自己的理学思想体 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语言文字的训释、考据、校勘、辨伪。正如他自己所说:“某 寻常解经,只要依训诂说字。”n 1 朱熹在解经实践中不仅对汉唐儒者的训诂方法手段 多有承继和运用,而且敢于拨旧开新,在经典训诂上多有创获,故其解经著作中包 含着一些颇有价值的训诂学内容。因此,朱熹的经典训诂应该得到重视和研究,应 当对其意义和价值给以充分的肯定和客观的评价。 本文拟从训诂学的角度对朱熹具有代表性的解经之作集注、集传展开系 统的研究,尽力展示朱熹经典解释的本有之貌,相信会有助于人们消除过去存在的 一些偏见,从而正确地认识朱熹的经典训诂实践,客观公正地评价朱熹在训诂研究 上取得的成就。 1 1 2 有助于推进中国训诂学史的研究 对中国训诂学史乃至中f 1 1 语言史的研究,首先应该弄清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训诂 p l 木严语类卷七十- 二。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概貌,以便从理论上建立起各个历史时期的联系。然而,学界历来都十分重视汉代、 清代的训诂学,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研究,而对宋代的训诂学则关注不够, 评价不高,缺乏应有的研究,致使中国训诂学史的研究出现薄弱环节。 我们认为,宋儒治经的确存在着脱略训诂、空衍义理、凭臆逞说的弊病。但是, 并非所有的宋代学者都全然置章句训诂于不顾,宋代学者在经典训诂研究上并非一 无是处,完全乏善可陈;像朱熹这样的宋代学者在经典训诂研究上就多有创获和贡 献,完全可以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从训诂学的角度展开对朱熹集注、集传之类注经之作的研究,可 以引起人们对宋代训诂学研究的重视,弥补宋代训诂学相关研究的不足,这对于宋 代训诂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训诂学史的研究来说是有所裨益的。 1 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经考察,目前学者们对朱熹集注和集传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从解释学的角度阐述朱熹的解经方法和解经思想,如朱熹( 诗集传) 阐释方法研究,朱熹的读( 诗) 方法论,朱熹( 四书) 解释方法论。 第二类,从理学的角度论述朱熹的理学思想,如从( 诗集传) 看朱熹的理学 思想, 、 、 、 中的心性义理基础朱熹 理学思想 系列之一。 第三类,从训诂和训诂学的角度论其训诂体例、方法、特色、成就等,主要成 果有: 训诂在( 四书集注) 中的运用,从( 四书章句集注) 看朱熹的训诂学与义 理学,朱熹集注释例,简明平易:朱熹( 诗集传) 注释的修辞特色、朱熹( 诗 集传) 的训诂特色;论朱熹( 论语集注) 的特点及贡献,读朱熹( 诗集传) ( 毛 诗故训传) 、( 毛诗笺) 与( 诗集传) 训诂比较研究,( 论语) 郑注与朱注的比较 研究副。 以上诸作,或略论其中一部经注,察其体式,析其特色;或就某一经之注,论 其训诂方法,述其训诂成就;或比较考察朱注与前注之异同。就这些已有的研究成 果看,学人们对集注、集传训诂的研究还相当粗浅,论析不够系统、充分和 深入,因而总体上显得十分薄弱,还有待于展开全面深入细致地研究。 2 1 为j ,f r 文方便,本节所列文章出处l 体详见文后参考文献。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1 3 研究方法 本文拟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 1 )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即通过分析集注集传对经典具体词句的训释,概述其训诂时所涉及的 内容,概括其训诂所用的方法,归纳其训诂所遵循的原则。 ( 2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文以朱熹对四书诗经的注释实践为研究重点,同时也将结合朱子 语类、四书或问等书中的相关理论阐述展开论析,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使二者相互证发。 ( 3 ) 宏观把握与微观求证相结合 即对朱熹经注中有价值的训诂创见进行深入挖掘,宏观把握朱熹在语言文字训 诂方面的创获,对其训诂的不足进行微观求证。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训诂内容 综观朱熹的经典训诂实践,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就其主要方面而占, 则有:审订音读、分析句读、校勘文字、训释词语、串讲文句、分析篇章。以下具 体展开论述。 2 1 审订音读 2 1 1 反切 反切是汉代末年出现的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上 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加以拼合。阳1 这种方法被我国古代注家广泛使用。朱 熹注解儒家经典也大量运用了反切的注音方法。据统计,集注中的反切注音约 6 0 0 处,仅其中大学章句就有1 3 例之多。现列数例如下: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朱熹章句:“胖,步丹反。” ( 大学:“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朱熹章句:“悖,布内反。” 大学:“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瑟兮间兮,赫兮嗄兮。一 朱熹章句:“澳,於六反。”“问,下版反。” ( (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朱熹集注:“愠,纡问反。” (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朱熹集注:“省,悉井反。” 论语:“绘事后素。” 朱熹集注:“绘,胡对反。” 朱熹的反切注音多有所据。就集注看,其中的反切音多据陆德明的经典 释文。如上引大学章句和论语集注中的“胖”、“悖”、“愠”、“省”等字 之音即是其例。 3 1 参看朴f f 达,反切概说,四川人民版社,1 9 8 2 年1 1 月第一版。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1 2 直音 直音是在反切法出现之前的一种注音方法,即用一个同音字来给另一个字注音 的方法,其体例通常是“某,音某”。朱熹在训解经典的过程中对直音方法的运用 也十分频繁。据统计,仅论语集注对直音法的运用就达1 0 0 多例。兹举数例如 下: ( (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朱熹集注:“乐,音洛。” 论语为政:“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 孝乎? 一 朱熹集注:“食,音嗣。” 论语为政:“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朱熹集注:“女,音汝。” 论语八佾:“子语鲁大师乐,日: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 纯如也,嗷如也,绎如也,以成。” 朱熹集注:“大,音泰。从,音纵。” 论语里仁:“子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朱熹集注:“沛,音贝。” 论语公冶长:“子日: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 也。” 朱熹集注:“朝,音潮。” 朱熹用直音法除了给字词注音外,往往还能起到别义的作用。例如“乐”朱注 为“音洛”,表明此处“乐”作动词“喜悦”讲。又如朱熹将“食”注为“音嗣”, 示意此处“食 用作使动,义为“使食”。再如朱熹将“女 注为“汝”,示意 此处“女”应理解为第二人称代词“你”。 2 1 3 叶音 “叶音”说最早产生于六朝,人们在读先秦典籍时就已经觉察到“古音”不同 于“今音”。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在六朝人看来先秦诗文有的地方就已不再押韵, 于是采取“叶音、“协韵”的办法,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协韵,此亦即唐人颜师古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所说的“合韵”。 朱熹在集传中大量运用了“叶音”法。据统计,集传中的“叶音”共 有1 3 6 0 条,其注释体例主要有8 个方面:叶反切、叶同韵字、反切+ 叶反切、叶反 切+ 直音、反切+ 叶直音、叶直音、叶如字、叶声调。( 详见陈广忠,( 诗集传) 叶 音辨载安徽大学学报,1 9 9 9 3 ) 其中叶反切占1 0 0 8 条,即主要以“某,叶某 某反的形式出现,例如: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集传:“服,叶薄北反。” 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宾彼周行。” 集传:“行,叶户郎反” 诗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集传:“广,叶古旷反。”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j 鲁乏。” 集传:“皮,叶蒲何反。” 诗召南采蘩:。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集传:“事,叶上止反。” 诗召南小星:“嘈彼小星,维参与昴。” 集传:“昴,叶力求反。” 朱熹解诗,以今音读之,发现许多诗句音律不和谐( 正如语类卷第二 十三云“盖古人作诗皆押韵,与今人歌曲一般。今人信口读之,全失古人咏歌之意”) , 于是大量运用“叶音”法,强改字音以求和谐。 朱熹不能以历史的观念来看待语音的发展演变,大用“叶音”之法,曾遭到后 世学者的强烈批判。明代焦兹在笔乘里批判朱熹的这种做法时说:“如此则东 亦可以音西,南亦可以音北,上办可以音下,前亦可以音后,凡字皆无正呼,凡诗 皆无正字矣。”同时代的陈第第一次从理论上彻底廓清了“叶音说的谬误,他在 毛诗古音考中明确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因此, 朱熹用“叶音 法注诗是不科学的。 2 1 4 标注音调 朱熹注音不限于声韵,还涉及声调,经常使用标注音调法给多音字标调。此法 在集传中很少用,在集注中却大量出现。现列,拳数例如下: 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君子必慎其独也! ” 朱熹章句:“恶、好上字,皆去声。升 大学:“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朱熹章句:“天,平声。” 中庸:“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 朱熹章句:“鲜,上声,下同。” 中庸:“子日: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 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一 朱熹章句:“知,去声。与,平声。好,去声” 论语:“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 朱熹集注:。弟、好,皆去声。鲜,上声,下同。” 论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朱熹集注:“处,上声。知,去声。” 孟子:“孟子对日:王好战,请以战喻。” 朱熹集注:“好,去声。” 孟子:“梁惠王曰: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o 南辱于楚。” 朱熹集注:“长,上声丧,去声。” ( ( 孟子:“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 民父母也? ” 朱熹集注:“恶之之恶,去声。恶在之恶,平声。” 对于经文中一字两读而义不同者,朱熹均予以标调别义。例4 中朱熹注“知” 为“去声”,表明“知”为名词“智”,意为“智慧”;注“好”为“去声”,示意“好” 此处作动词“喜好”讲。 此外,我们发现在以上诸例乃至全书的标调中,只有平上去三声,而独无入声 例。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在朱熹所处的时代,入声在中原地区的实际语音中已 经消失了昵? 况且,朱熹去世后7 7 年,元代音韵学家周德清( 1 2 7 7 1 3 6 5 ) 诞生, 中原音韵成书于1 3 2 4 年,前后大约才1 0 0 多年。朱熹在训诂中的标调工作是 否能为中原音韵音系“入声已经消失”问题提供个可参考的旁证材料呢? 这样看来,朱熹标注音调在语音史上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2 分析句读 句读相当于今人所说的断句和标点。句读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对词义、句意的理 解正确与否,其实质是训释文意的一种表现。朱熹对旬读的分析,多标明“句、“属 句 、“连x 句 等。具体举例如下: 论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朱熹集注:“焉,如字,属上句。” 按:此处,“必”与“焉”连用,表肯定语气,应为一句。 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朱熹集注:“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近世或并下文心字读之者亦通” 按:此处存两读,指明或在“正 字后断开或在“心 字后断开,两说并通。 孟子:“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 朱熹集注:“舍,止也,或读属上句。” 按:朱意认为“舍应连上句,作“陶冶之处”讲。 论语集注:“吾尝终日不食,无益,句终夜不寝,以思,句。不如学也。” 按:在“益和“思 下面注明“句”,以示在此处分别断开。 又如朱熹对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的断句分析: “据文势时,甚矣,吾衰也是一句,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是一句。” 一一语类卷第十六 按:“吾衰也久矣”应从“也”与“久”处断开。并说明其断开的原因:“惟 其久不梦见,所以见得是衰。若只是初不梦见时,也未见得衰处。此也无大义理, 但文势当是如此。” 再如朱熹对论语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的断旬分析: “何事于仁,犹言何待于仁。必也圣乎连下句读。” “问: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日:此两句当连看。” 一语类卷第三十三 按:朱熹认为“必也圣乎 应与“何事于仁 断开,与“尧舜其犹病诸”连看。 2 3 校勘文字 校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如与别本对 勘比较异同、辨明衍文和脱文、校订讹传等;广义之校勘咂0 还包括对古书的辨伪和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辑佚。朱熹在文字校勘方面所获颇丰。例如: 论语:“子路日:不仕无义。 朱熹集注:“福州有国初时写本,路下有反子二字。以此为子路反 而夫子言之也,未知是否。” 论语:“子日: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朱熹集注:“子日字疑衍文。” 孟子:“孟子日: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或日:天下之言 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日:言而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 朱熹集注:“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或有阙文焉。” 孟子:“晋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羹, 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 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尊贤也。” 朱熹集注:“平公、王公下,诸本多无之字,疑阙丈也。” ( 诗郦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集传:“弋,春秋或作姒。” 此外,朱熹还十分重视对经典原文和传文真伪的辨别,或指明正误,或存疑待 考。例如: ( 大学章句:“右传之四章。释本末。此章旧本误在止于信下。” ( 大学章句:“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此章内自引淇澳诗以下,旧本 误在诚意章下。” 大学章句:“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此章旧本通下 章,误在经文之下。” ( 论语:“没阶趋,翼如也。” 朱熹集注:“陆氏曰:趋下本无进字,俗本有之,误也。” 论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朱熹集注:“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 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 史记作为假我数年, 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一 以上为对勘、考异、校订经传例。 论语集注:“程子曰:此错简,当在齐必有明衣布之下。愚谓如此,则此 条与明衣变食,既得以类相从;而亵裘狐貉,亦得以类相从矣。” 孟子:“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朱熹集注:“先簿正祭器,未详。” 诗廊风- 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集传:“庸,未闻,疑亦贵姓也。” 诗-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集传:“彤管,未详何物。”诗卫风考粲: 集传:“遁,义未详。或云,亦宽大之意也。 以上标注“未详 或“疑”字处,皆存疑待考, 2 4 训释词语 “考巢在阿,硕人之蓬。” 可见朱熹注经审慎严谨。 以朱熹对经典中具体语词的训释为材料,按照朱熹传注中所释词语的语义类 型,我们姑且把朱熹所释语词的词义内容分为理性意义和隐性意义两种。其中训释 语词的理性意义主要包括概括本义、指明引伸义、探求语源义;发明语词的隐性意 义主要包括阐明文化意义和明确语境意义。兹择要述例如下。 2 4 1 训释语词的理性意义 概括本义 我们所说的“本义指的是最广义的本义,即概括、抽象、描写词语较原初的 本来意义。具体举例如下: 或用“日 、“为 等术语给出词的本义,有时也直接给出本义。例如: ( ( 诗魏风圆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集传:“舍曲曰歌,徒歌曰谣。”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 集传:“涟,风行水成文也。” 或用“犹 、“貌等术语描述事物的性状,此类多为形容词。例如: 中庸:“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丹 朱熹章句:“肫肫,恳至貌,以经纶而言也。渊渊,静深貌,以立本而言也。 浩浩,广大貌,以知化而言也。” 或具体描述事物的性质、形状,此类多为名词。例如: ( ( 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集传:“荇,接余也,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径寸余, 浮在水面。” 1 0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或用“属”、“类”表示事物的种类,以类属释义。例如: 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朱熹章句:“衽,席也。金,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 ( 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集传:“楚,木名,荆属。” 或直接依据汉字的形体结构解释语词本义。例如: (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朱熹集注:“习,乌数飞也。” 诗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集传:“孑,无右臂貌。” 指明引申 (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 朱熹集注:“权,称锤也。度,丈尺也。度之,谓称量之也。竹 按:“度”本义为“丈尺”,此处引申为动词作“称量 之义解。 探求语源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朱熹集注:“学之为言效也。” 论语:“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 朱熹集注:“德者,得也。” 按:“学”、“效 音近义通,“德”、“得 音同义通,二者皆为同源词。 2 4 2 发明语词的隐性意义 阐明文化义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语词的意义,朱熹在注释时特别注重对有关古代名物制 度语词的文化意义的讲解和阐发,经常寓社会文化于训诂之中。所谓名物语词,主 要是用来记录历史上各种名物名称和形貌的词语。所谓制度语词,主要是记录历代 各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的词语。兹举三例如下: 诗都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 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 按:朱熹将“定 归属为“营室i ! ”,并且还说明了“营室 命名之由来。即 “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l 坩可以营制宫室,故谓之营室。”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论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朱熹集注:“佾,舞列也,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每佾人数,如其 佾数。或曰:每佾八人。未详孰是。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乐,孔子言其此事尚 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或日:忍,容忍也。盖深疾之之辞。范氏日:乐舞之数, 自上而下,降杀以两而已。故两之间,不可以毫发僭差也。孔子为政,先正礼乐, 则季氏之罪,不容诛矣谢氏日:君子于其所不当为,不敢须臾处,不忍故也而 季氏忍此矣,则虽弑父与君,亦何所惮而不为乎? ” 按:“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为一佾,八佾则为六十四人。朱熹对“佾” 的注解不仅解释了周礼关于欣赏乐舞的等级规定,而且还引用了范氏和谢氏的议 论,进一步说明了季氏破坏s l n 的严重性和孔子发怒的原因,使读者对这段的意义 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对孔子的思想实质和阶级立场也加深了认识。 论语:“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朱熹集注:“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下而饮,谓射毕揖 降,以俟众耦皆降,胜者乃揖不胜者升,取觯立饮也。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 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按:“射”在这里不仅是具有体育活动性质的射箭比赛,而是一种以射箭活动 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有其一整套规范化的礼节和程序。朱熹的注首先介绍了“射 礼的规定,然后又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孔子此段的立意。通过朱熹的注解,我们就 能更深入地理解孔子所表达的思想了。 此外,在经文中还有很多涉及古代田赋制度、祭祀制度、丧仪之礼、饮食之礼 的词语。限于篇幅,此不一一举例述明。 明确语境义 在经文中,有的语词指代模糊或意义不明确。朱熹为了便于读者理解经意,尽 量指明语词的语境意义。例如: 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以仁。” 朱熹集注:“三代,谓夏商周也。” 诗都风载驰:“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集传:“大夫,即跋涉之大夫。君子,谓许国之众人也。” 诗卫风淇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集传:“君子,指武公也。”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2 5 串讲文句 朱熹训释完词语后,往往还对文句所涉及的典故、修辞、语法、史实等进行串 连式的讲解,以便贯通经意。这种做法,我们统称之为串讲文句。串讲文旬主要包 括显示修辞、讲解句意、叙事考实、说明语法四个方面的内容。现简略说明如下: 2 5 1 显修辞 集传和集注中的有些注解是用来诠释说明修辞手段的,其中比较典型 的说明修辞的注文主要涉及赋、比、兴、互文、比拟、借代等方面。朱熹在解经过 程中,通过注明赋、比、兴、互文、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串讲经文,使经传更加 圆融浑一,有利于读者理解领会经意。以下分别举例述之。 赋 诗中大量运用了“赋的修辞手法。朱熹对这种修辞手法有相当深刻的认 识,他在集传中对此修辞手法已有了较为自觉的理论表述:“赋者,敷陈其事 而直言之者也。 朱熹在集传中多处注明了“赋 的这种修辞手法,现择一例 述列如下: 诗齐风卢令:“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集传:“赋也。” 比兴 朱熹对“比兴的修辞手法也有较为科学的认识,他在语类中对“比兴 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比者,但比之以他物,而不说其事如何;兴,则引物以发其意,而终说破其 事也。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至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此兴也。 观水 有术,必观其澜,至容光必照焉,此比也。流水之为物也,至不成章 不达,此又是兴也比者,如鹤呜于九皋之类;兴者,如他人有心,予忖 度之,上引复兔、柔木之类是也。” 一一语类卷第三十八 朱熹解诗,注明比兴处甚多,现仅各择一例如下: 诗齐风敝笱:“敞笱在梁,其鱼鲂鳏。齐子归止,其从如云。竹 集传:“比也。” 诗唐风山有枢:“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集传:“兴也。” 此外,关于“比 的修辞手法,朱熹在注解论语时亦有所揭明。例如: 论语:“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朱熹集注:“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 之所聚也。” 互文 互文也是写诗作文之常法,朱熹在注解时亦不忘理清诗文之脉路,明其作文之 法则。例如: 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柜维_ ;l 丕,维糜维芑恒之柜_ j i 丕,是获是歆 恒之糜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 集传:。柜_ j i ;丕言获欹,糜芑言任负,互文耳。” 、 中庸:“明乎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朱熹集注:“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 比拟 以一物比另一物,以一事比另一事,以人或人品比物或物之品质,我们姑且都 将其归纳为比拟的修辞手法。 孟子:“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朱熹集注:“岑楼,楼之高锐似山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