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吃是人类的普遍存在方式,隐喻是我们的普遍思维方式。中国有丰富的吃文化, 这使与“吃”有关的表达法在汉语中十分丰富。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 而现代认知语言学家则认为隐喻绝不仅仪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说,隐喻是一种认 知现象。隐喻性思维是人类认洪事物、建立概念系统的必由之路,它深植于人类语言、 思维及文化中。 汉语中吃与隐喻的关系非常密切,隐喻用法几乎涵盖了与吃有关的各个方面。吃作 为一种人类最重要的存在方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而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已经 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出现,更是在我们的思想行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吃与 隐喻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的生活离不丌吃,我们的思维也离不丌隐喻,汉语也 随着与吃有关的隐喻的f i 断丰富而不断被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意义。 本文主要依据词典中词语的意义,对从各种途径中收集到的汉语中有关“吃”的隐 喻做了分析,并尝试从认知和文化的角度通过个案研究和检验当代隐喻理论。指出了汉 语中有关“吃”的隐喻的普遍性,并且探讨了造成这些普遍性的原因。语料的分析研究 表明汉语“吃”的隐喻来自人体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来自人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味觉、 触觉、嗅觉以及和食物的色、香、味、质的密切互动,还和各种食物所用的餐具及处所 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实例的研究还表明汉语“吃”的隐喻有如下认知特点:更大的概括 性能够使“吃 作为源语域得到更多的体现;更高的使用频率能够使“吃”具有更多的 隐喻;对食物的体验面越广,“吃”的隐喻性用法也越多;概念隐喻具有更强的认知力; 汉语“吃”的隐喻具有汉语文化的民族特色。除此之外,作者还总结了传统汉语中与吃 有关的隐喻,包括传统汉语中关于生活方式的隐喻,关于社会交往的隐喻,以及关于权 利关系的隐喻,以期能够更加全面地将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展示出来。 关键词:“吃 的隐喻;认知;文化;概念隐喻 a b s t r a c t :e a t i n gi st h eu n i v e r s a le x i s t e n c eo fh u m a nb e i n g ,m e t a p h o ri so u ru n i v e r s a lw a y o f t h i n g c h i n e s e se a t i n gc u l t u r e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 b e c a u s eo ft h i s ,s ot h e r ea r eal o to f e a t i n g 。r e l a t e de x p r e s s i o n si n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r h e t o r i cp u tm e t a p h o ra sar h e t o r i c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b u tm o d e mc o g n i t i v el i n g u i s t sd o n tt h i n ks o t h e yt h i n kt h a tm e t a p h o ri s f u n d a m e n t a l l yac o g n i t i v ep h e n o m e n o n m e t a p h o r i c a lt h o u g h ti st h eo n l yw a yt ou n d e r s t a n d t h i n g sa n ds e tu pt h ec o n c e p ti o n a ls y s t e mo fh u m a nb e i n g s ,i tr o o t si nh u m a nl a n g u a g e , t h o u g h ta n dc u l t u r e t h i sp a p e rg i v e sa l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t ol a k o f f s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h e o r yo f m e t a p h o r s ,a n dt h e na t t e m p t st ob a s eo n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t h e o r yt oa n a l y z ec h i n e s e e a t i n gm e t a p h o r sf r o mac o g n i t i v ea n dc u l t u r e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a n a l y s i si d e n t i f i e ss o m e 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 sa n dm e t a p h o r i c a le x p r e s s i o n sw h o s es o u r c ed o m a i n sa r ee a t i n ga c t i o n s a n de a t i n gs u b j e c t s i nc h i n e s e ,e a t i n ga n dm e t a p h o rh a v eav e r yc l o s e rr e l a t i o n s h i p n e a r l ye v e r yr e s p e c to f e a t i n gh a sam e t a p h o ru s a g e a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w a yo fe x i s t e n c e ,w ec a n ts e p a r a t ee a t i n g f r o mo u rl i v e s m e t a p h o rh a v eb e e nu b i q u i t o u si no u rl i v e s ,a p p e a r sn o to n l yi nl a n g u a g e ,b u t a l s oi no u rt h o u g h t s ow ec a ns a y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e a t i n gm e t a p h o rg i v e sc h i n e s en e w l i f ea n dm e a n i n g t h es t u d yo fl i n g u i s t i cd a t as h o w st h a tm a n yc h i n e s em e t a p h o r so fe a t i n ga r er e l e v a n tt o s e n s o r ym o t o r s ,n a m e l y :s e n s eo fs i g h t ,s e n s eo ft a s t e ,s e n s eo ft o u c h ,a n ds e n s eo fs m e l l i ti s f o u n dt h a tt h ef o u rs e n s e sc o n t r i b u t eal o tt ot h em a p p i n gp r o c e s so fc h i n e s em e t a p h o r so f e a t i n g t h ee m p i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s h o w st h a tc h i n e s em e t a p h o r so fe a t i n gh a v et h ef o l l o w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g r e a t e rg e n e r a l i z a t i o nm a k e se a t i n go fs o u r c ed o m a i nm o r es a l i e n t ,h i g h e r d e g r e eo fo r a lu s a g e sm a k e s i tg a i nm o r em e t a p h o r i c a lu s a g e s ,i n t e r a c t i o nw i t hm o r ek i n d so f f o o dm a k e si ta c h i e v em o r em e t a p h o r i c a lu s a g e sa n da l lo ft h em e t a p h o r sa n dm e t o n y m i e so f a c t i n gr e f l e c tn a t i o n a lf e a t u r e s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a l s os u m m a r i z e s o m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e a t i n g - r e l a t e dm e t a p h o r s ,i n c l u d i n g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w a yo fl i f e ,t h e 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a sw e l l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p o w e r , s oa st od i s p l a yc h i n e s ee a t i n g - r e l a t e d m e t a p h o r sm u c hm o r er o u n d l y k e yw o r d s :e a t i n gm e t a p h o r ;c o g n i t i o n ;c u l t u r e ;c o n c e p t u a lm e t a p h o r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一从认知和文化角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同期: 洲尸年厂月 2 7 日 汉语“吃”的隐喻j o d t - 一- - 一从认知和文化角度 b 。宝 寸面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或者说吃饭问题自古以来都是非 常重要的。吃饭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生活问题,中国历来认为“民以食为天”,所以对“吃” 更是格外重视和讲究。古往今来,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吃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据着极 其重要的地位。同时,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民族悠久的吃文化使得与吃有关的表 达在汉语中十分丰富,这些语汇中有很多都是比喻用法。汉语及汉民族文化注重用具体 事物表达抽缘概念,以形象比喻代替抽象说理,因为这样会使所要说明的道理更凝练,更 具有说服力。 汉语中大概有三百多条有关“吃”的词汇,其中大多数由动词“吃”和相当于形容 词的补语或者作宾语的名词构成。常用的如“吃香、吃紧、吃透、吃苦、吃不准、吃醋、 吃豆腐、吃独食、吃闲饭、吃老本”。“吃”这个字的本义并不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意思, 而是指口吃,有说文解字口部“吃,言謇难也”为证。今天所用的“吃”与古代汉 语中的“食”大致相当,典型的例子有,“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等 等。我们今天所用的“吃”字在汉语中非常活跃,现代汉语词典( 1 9 9 8 年版) 中关于 吃的基本义项共有8 个,经扩展之后为1 1 个,即: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 包 括吸、喝) ;以某种方式吃;消灭;吸收( 液体) ;耗费;进入;依靠某种事物来生活; 处于某种生活状态;惯于接受某种对待;承受,禁受;被( 多见于早期白话) 。比较分析 “吃”的义项之后可以发现,除第一个义项之外,其他义项均可以由该义项引申出来。汉 语罩有关“吃 的隐喻比比皆是,仔细研究这些隐喻表达将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使用隐喻,隐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英国修辞学家理查 鲍曾经说过,“我f l 、j h 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r i c h a r d s ,1 9 3 6 : 9 8 ) 。据波早澳等人( p o l l i ,b a r l o wa n df i n e ,1 9 7 7 ) 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 均每分钟使用4 个( 隐喻) 辞格。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 生平均要用2 1 0 0 多万个辞格。中国古代文论中对隐喻的常见性也有论述,如蔡葵文 则卷上丙云:“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文之作也,可无 喻乎? ” 语言中的隐喻与民族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语言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最 为敏感。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其实不仅如此,它更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 制。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 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 。近年来,语言学家已逐渐用认知语言学来解释自 然语言与真实生活经验之间的连接关系。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的主要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现,影响了人们的同常思维、推理和想象。“人们通过隐喻 l a k o f f g e o r g e , m a r kj o h n s o n m e t a p h o r sw e l i v eb y 【m i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8 0 ,( 3 ) :3 5 l 汉语“吃”的隐喻f ! j | = 究一一从认知和文化角度 等认知策略建构出其他概念( 包括抽象概念) ,从而建构出概念系统,并通过词汇化形成 了语言,因此语言具有体验性。”q 笔者注意到汉语中有大量与“吃”有关的隐喻,于是尝 试从文化认知角度对它们加以分析。在本文中,“吃”的隐喻的范围不限定在“吃”字 奉身,也包括其他与吃文化相关的广泛意义上的各种隐喻表达法。人们理解隐喻现象的 物质基础是其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约 定性。因此,隐喻对于语言理解和文化习得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依据词典中词 语的意义,对从各种途径中收集到的汉语中有关“吃”的隐喻做了分析,并尝试从认知 和文化的角度通过个案研究和检验当代隐喻理论。 一、研究概况 ( 一) 、研究内容 隐喻从亚罩士多德时期发展到现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两千多年以来, 隐喻一直被认为只是一种修辞手段。直到但2 0 世纪以来,隐喻逐渐成为横跨哲学、心 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多维性研究课题,慢慢被研究者看作认知工具,在更广泛 的层面上探讨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当代西方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大体 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趋势,对我们认识隐喻现象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为我们提 供了深入理解隐喻新的研究视角。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的我们赖 以生存的隐喻一文,标志着对隐喻的研究丌始了新的角度一一认知角度。他们认为, 隐喻是利用一种已知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外一种未知事物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 处可以见到隐喻,在语言中有,在思想和行动中也有。人类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 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的。 隐喻已经在我们的思想中深深地扎根。它是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认知 方式。与此同时,文化在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 部分,隐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例如信念、态度和行为方式等。隐喻的文 化传承功能使得文化的许多内容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世代相传,从而影响人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方式。隐喻随社会文化的变化产生、发展和消亡( 王守元2 0 0 3 ) 。它是理解 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认知结构在语 言文化发展中起着主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语言学家解释自然语言与真实生活经验之间的连接关系逐渐会用到认知语 言学。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式的,隐喻是种特定 的心理映现,影响人们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常规的隐喻映现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 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存储在语义记忆中( g i b b s1 9 9 9 ) 。胡壮麟先生认为认知包括两个 过程:一是思维过程,即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世界通过大脑反映人们的思维,是知 王寅语苦的体验性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苦学看语言体验观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 0 0 5 ,( 3 ) :8 7 2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一从认知和义化角度 识的积淀或结果。如果人们要认识继而描写未知的事物,就要依赖我们已经知道的概念 及其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和不熟悉 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鉴于“吃”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人们尝试用“吃”来概 念化这个世界,在语言中产生了丰富的隐喻表达。然而,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关 于“吃”的隐喻的系统研究,这也说明这一课题在认知领域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 们的生理、社会和文化经验为吃的隐喻研究提供了很多材料,所以结合文化与认知来研 究吃的隐喻,有孥实的基础,本文便尝试对此进行研究。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 何为隐喻 2 隐喻与文化和认知的关系如何 3 汉语中有怎样的“吃 文化 4 汉语中“吃”的隐喻如何体现文化与认知 ( 二) 、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以下步骤进行研究:首先是进行文献回顾,介绍了国外的隐喻理论,重 点介绍隐喻的认知理论和莱考夫的概念理论。再具体讨论语言数据,包括源域的词语和 表达方式,而这些词或表达方式被认为是原始的吃的名称或描述。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和 方面进行分析,例如从吃的内容、吃的形式、各种味觉、食材、炊具等,对吃的隐喻进 行分析,然后从文化与认知角度,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这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本文举用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有以下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 1 9 9 6 ) 汉语大词典( 2 0 0 0 ) 汉字源流词典( 2 0 0 4 ) 当然,还有很多材料来自于我们的同常生活以及各种网络资源、语料库等。 二、文献回顾 ( 一) 、 隐喻研究 1 、欧洲隐喻研究 在欧洲,亚罩士多德是对隐喻进行理论性探讨的第一人,他在诗学和修辞学 中记载了大量的关于隐喻的定义、例子和思考。亚里士多德的隐喻定义直到2 0 世纪初 都没有遇到任何严肃的挑战,他代表传统修辞学的观点。但是,随着各个研究领域对隐 喻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隐喻的看法有了很大转变。欧美语言学界从2 0 世纪上半叶开 始就较重视这项研究,并在7 0 年代前后掀起研究高潮。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 9 8 0 年发表 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当然,莱考夫等 汉语“吃”的隐喻f 0 d r , - 一从认知和文化角度 人的研究建立在f j i 人成果的基础上,所以其成果更系统、更全面。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 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意义与人们身体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以及与身体经验相关的 隐喻思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重要作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再加上语言机制和大脑认 知功能的局限性,人们就常常需要利用对具体事物的已知概念来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或新 生的未知事物。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影响和贡 献最大的应首推莱考夫。他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的观点奠定了隐喻的认知 理论基础和框架。莱考夫和约翰逊写道:“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 历一件事。”当代学者更是认识到,正是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使语言符号的多义 性和创造性得以实现,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隐喻,人们大量使用隐喻来表达 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事实上,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如理智、情感、人生意义等,都 是用隐喻来表达的。据统计,4 7 0 万个新颖的隐喻,2 1 4 0 万个定型化的隐喻将被人一生 使用。隐喻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是它一方面在f 1 常语言中居于中心地位,人们的思 维方式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文化模式,是交流思想、认知、认识其他人他物的 有力工具。 2 、隐喻的认知理论 认知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一般是指独立于来自环境的刺激而解 决问题的能力,它与心理内容及其和外部世界之间的概念有关。而狭义的认知则指人类 所特有的推理过程。 在研究初期,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仅限于修辞领域。他们认为,隐喻的功能是修 辞。近年来随着对隐喻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认为隐喻不 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隐 喻研究的认知转向实际上开始于理查兹。传统修辞学把隐喻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格来研 究,而理查兹突破了这一局限,提出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隐喻性的概念。但是,他并没 有详细阐述相互作用的过程,布莱克完成了这一任务。布莱克对隐喻的认知功能进行了 进一步的阐释,认为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正确地描述客观世界。隐喻让人们有机会从 其他的角度认识世界,所以可以说隐喻创造了新的认知视角。他们都对传统隐喻理论提 出了挑战,并逐渐将隐喻研究引向认知世界。但遗憾的是,他们多少都受到传统理论的 影响,所以隐喻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一直到后来的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时期才 得以解决。 在认知语言学家眼里,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隐喻性的。隐喻依靠语言表现出来,但 它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用以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重要方式。隐喻的认 知研究古已有之,约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维科就发现了 。l a k o f f g e o r g e j o h n s o n m e t a p h o r sw el i v eb y m c h i c a g o :u n i v e r s i t yo f c h i c a g op r e s s ,1 9 8 0 :7 6 4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从认j :i 】和文化角度 隐喻的认知功能,随后在他的新科学一书中阐述了他的认知观点。到了十九世纪,英 国的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足一种机制,它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甚至反映了人类的本 质。 但是,隐喻卸是在最近一、二十年才被真j f 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当代西方 认知语言学家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以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奠基 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们的理论观点,也正是本文的理论支撑。莱考 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证明了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 从隐喻的角度探讨语言的本质。该书把语占就是认知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使隐喻研究 从此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理论的束缚,真f 纳入认知科学新领域。它改变 了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除了是语言修辞手段之外,更深层次上是一种思维方 式一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很多:经历、语言、认知、思维,甚至行为,而隐喻是这些 生存方式中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隐喻可以从它的认知功能角度被分成两大类一“根隐喻 和“派生隐喻”。其中作为中心概念的隐喻被称为“根隐喻”,如“婚姻是一次旅途”。 而由根隐喻派生出来的隐喻,如“婚姻的始发站或终点站”等就叫做“派生隐喻”。另一 种分类是布莱克提出的,即隐喻“陈述 和隐喻“主题”。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句子,以及 准确理解说话者意义所需要的上下文就是隐喻陈述;不需要具体上下文的隐喻陈述称为 隐喻主题,实际上就是“根隐喻”。“根隐喻 又被莱考夫和约翰逊称为“概念性隐喻”。 根据研究者对“概念隐喻”的阐释,隐喻的实质是一种结构映现,这种映现是从一个概 念域指向另一个概念域的。当一个隐喻已经成为根隐喻时,它就成了我们对经验的理解 的一部分,于是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自动处理。 “人体是容器”是一个概念隐喻,汉语中“吃”的隐喻意义就是利用这一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术语。莱考 夫和约翰逊认为,语言及其理解离不开隐喻,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人类思考和行动 时所使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都是隐喻的。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便是概念隐喻理 论的实质,它是存在于人们概念系统中的认知现象。吉伯斯认为隐喻本质是反映人们长 期记忆中已经存在的概念,而不是隐喻的两个所指项临时的偶然的范畴。本文所要研究 的“吃”的隐喻概念就是建立在吃的原意的基础之上的。人体接受食物后,受到刺激产 生相应的感觉或情绪,这一过程就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吃”的隐喻意义将人的视觉、 味觉、触觉与情绪、感受连通,而这些情感、体验则体现了人进食前后的不同心态。在 汉语罩,人们对吃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习惯将相对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吃”这一具体 的经验上来,这样,有关“吃的隐喻便形成结构复杂,内容丰富之势,同时也反映了我 们的文化。 所以,隐喻变成了我们“掌握生命的一种能力”。隐喻植根于人类的生命中,文化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从认知和文化角度 程度很低的人照样能精彩地使用隐喻。隐喻观念在微观的个体语言习得和宏观的语言发 展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f 如莱考夫所晚,隐喻观念就是一种根,人们的认知机制本身 就是隐喻性的,人的思维通过头脑中固有的隐喻观念来表达对世界万物的认知。 ( 二) 、 文化与隐喻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言和文化是两个 关系密切的结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 是一个民族自然环境、历史渊源、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等的体现,同时也透视着这个民 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中, 反映出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及社会文化特征。 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概念隐喻在一定的文化系统是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对人 们认识客观世界有决定性的作用。同一文化中,同一隐喻概念自成体系,不断发展,形成 更多的隐喻。不同的隐喻概念强调和说明事物的不同侧面,互相补充,共存于同一文化的 概念体系中,是人们本能的思维方式。隐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能够反映文化的内容。隐 喻又可以传承文化,文化的许多内容可以通过隐喻的形式世代相传,从而对人的思维方 式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人类的思维既有普遍性,又具有民族特征。隐喻作为一种用一事物体验另 一事物的认知方式,当然会反映文化的特征。其一,因为人类的许多行为和活动本身具有 相似性,概念隐喻在不同的语言中也会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这种概念隐喻思维模式具 有普遍性。其二,概念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类隐喻思维模式的共性,但有时也表现 出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即民族性。任何社会都有它自己的语言、社会制度、生产方式、 风土人情等等,这些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所以不同民族对 同一类事物观察和理解的角度往往是不同的。 文化在概念隐喻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构成概念隐喻的体验本身就是复杂的 社会和文化建构。隐喻在人的体验和文化中深深植根,并随文化的前进而前进。在博大 精深的汉语文化里,“吃”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现在很多与“吃 有关的流行语 都有中国“吃”文化的烙印,如“吃香”、“吃老本”、“吃大锅饭”、“吃不丌”、“吃亏” 等等,这些表明我们在认知过程中不断将“吃”中的概念映射到不同的目标域中,不断产 生新的隐喻。 可以这样认为,概念隐喻是一种语言文化和经验的沉淀,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 文化和隐喻认知结构。作为人类思想文化最重要载体的语言,反过来又影响人们观察和 :l i 守元隐喻j 文化教学【j 】夕 语教学,2 0 0 3 ,( 1 ) :3 4 圆千守兀隐喻j 文化教学 j 】3 1 - 语教学,2 0 0 3 ,( 1 ) :3 5 王守元隐喻与文化教学 j 】外语教学,2 0 0 3 ,( 1 ) :3 5 6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从认知和义化角度 认识世界的方式。t 隐喻在语言中体现了文化,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 所以,既然“吃”是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而隐喻 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一个物质的生存方式,一个思维的生存方式,把这 两种时人类来说最重要的生存方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一定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 值。 三、中国的吃文化 ( 一) 、汉语“吃”研究概况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1 9 9 8 年版) ,“吃”有八个义项,再补入惯用语“吃一一” 的常见用法,可以扩充到十一项( 包括词义、语素义) ,最后按照引申发展排列,示意如 下: ( i ) u l t t 、进t r 以某种方式吃 ( 吃饭、吃坍、吃药)吃禽堂;吃大魂) r! 演灭 l | ( 吃掉敌人囫) l 。,i 嗷收 一- 耗费 p 的靛瓠躲剃晰为 焉枭不吃墨) 温u r 舅 吃劲) l;l 遇仆f l w 乙盟j 川吧聊j | 进入 i;( 吃。i ( 锻深:屹刀建) |f 处于饕绅毫。舌歙忘 l 岱依猿袋钧( 人) 生活 f 吃番喝熊:吃 辱孵) ;( 嚣出吃山靠承吃水) i 国惯予接受鬈神对待 i l f 吃捧:毫;芘这餐 | 蘧受不俯糗的摹一。棱( 早期白话) l 吃一攀:配宫列)( 吃缝笑话) 经过整理可以发现,以上各种“吃一 的说法,除了第、两义项外,“吃”不 再能理解为人和动物的一种生理行为,它们分别表示新的意义。上文所整理的“吃”的 意义用法,共有四大支。距本义最近的是义项,但它只是特定语法格式造就的习惯说 法。这一说法与“吃”的本义无关,自然也与“吃的文化意义没什么关系,所以它被 排除在外。义项、合并为一个分支,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动作行为的相 似性。首先看,两支部队相遇( 当然不是友军) ,就像两兽相斗,不是我把你“吃” 了,就是你把我“吃”了,所以用“吃”比喻军事、下棋中的“消灭 非常贴切。再看 ,液态食物被“吃 而不断减少过程,与液体被某种吸附力强的物品( 如道林纸,海 绵等) “吸收 而逐渐消减类似。义项是“进入 ,舟船入水称“吃水”,就是来源于 这种“吃进去 的用法。看起来与很像,但是被“吃掉 或者“吸收”的不是有形 赵艳芳语苦的隐喻认知结构 j 】夕 语教学与研究,1 9 9 5 ,( 3 ) :6 2 7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一从认知霸l 文化角度 的液态物质,而是无形的力量或精力等,所以解释为“耗费”的意思。古汉语有“食言” 的说法,意思是说了话不算数,相当于把它又“吃”回去。另外,笔者又发现一种“吃” 的意义,可暂时理解为“能够消受”,因为不够成熟,所以不列在上面的框架罩。例如 民i 日j 俗语“没有弯弯肚,吃小了镰刀头”,非常生动形象。 上述种种“吃一”类说法,都是汉语中生动的例子,同文化联系起来,也可以说 表现了汉民族善于体物,精于达意的文化特色。 汉语“吃”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历史最早要上溯至魏晋时期。此前,古代汉语 与“吃”的意义、地位大致相当的词是“食”。有意思的是“食”也有类似于“吃”义 项的用法。义项反映出我们把“吃”看作是“生活”头等重要的事的文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它有更深刻、更基本的性质;而义项的说法,唐 宋时期用的最多,在其他“吃”类动词中很少见,因此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也就与f j i f 者不 尽相同。我们的祖先,向来把吃饭问题看作是生活之本。上升到国家高度,俗话说“国 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尚书洪范列出国家八条施政要务,就把“食”放 在首位。从个人角度来说,吃饭问题解决了,就是生活有了首要保障。叫 很多古代文献里面都有类似的用法:例如国语晋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f 只,庶人食力。 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赖以生活的方式,吃什么饭,就指依靠什么 生活,这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瓦片 、“吃劳保”、“吃房租”、“吃老本”等用 法基本是一样的。还有在左传哀公十二年中,季子说:“食焉,不辟其难。 意思 是吃了人家的饭,靠人家生活,人家有了难处就得往前冲。不管是“食”还是“吃”, 它们的这一类用法都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理念:吃饭是生活必不可少的前提。有饭吃, 就是有生活来源,便是“有饭碗”,否则就是“丢了饭碗”,之后又派生出“铁饭碗”、“金 饭碗”、“泥饭碗”等说法。后来人们把“吃饭”从仅仪表示生活来源推_ “到社会生活其 他方面,于是就有了义项和义项。用义项的说法,说某人在工作单位“吃得开”, 某人在社会上不“吃香”,都是用他在社会中“饭 吃得怎么样,比喻他受到的社会待 遇如何。后来,这种用法语义扩大了,也可以指某种事物受到社会欢迎的情况。例如: 这种冰箱在市场上吃不开。 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记载,齐人冯谖投身孟尝君门下,门客被分为几等: 头等的门客出门有车马,一般的门客吃饭有鱼肉,至于下等的门客,只能吃粗茶淡饭了。 于是“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只能吃粗劣的“草具”,就是今人所谓“吃不开”, 而他便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用白话来说就是:“长剑啊,咱们回去吧, 吃饭没有鱼啊! 冯谖闹起待遇来,因为没有鱼吃。可知吃饭与待遇原本密切相关。义 项与义项侧重的角度刚好相对:义项源于某人能得到什么吃的,即他能得到什么 社会待遇,强调他的能力;义项的意义来源于某人习惯吃什么,或者说他愿意接受什 黄为光汉语t 吃一”类说法文化探源 j ,华中理工大学2 0 0 3 8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r - 从认知和义化角度 么样的对待方式。于是有了“吃软不吃硬”,“不吃这一套”等表达方式。况到义项, 一般认为它的来源从文化角度来说有两个:第一,前面已经 兑过,汉民族喜欢从“吃什 么饭”的角度,来判断个人在社会罩受到的待遇。受到好的待遇时说“吃香”、“吃得丌”, 受到不好的待遇,就会有“吃了哑巴亏”“吃瘪”等 兑法。第二,有意把不好的境遇, 说成是吃饭宴请。这是一种带有反语修辞的表达方式,表达讥讽或者白嘲,是一种具有 鲜明民族特色的幽默的表达方式。俗语说,“吃不了兜着走”( 看似很热情,滋味是绝对 不好受的) ;明明不想去,但迫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去的“鸿门宴”,虽然都是“吃”,却 是没有人愿意接受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十分丰富发达。这种文化以各个有关的词语义场 体现在语言世界中,例如:各大菜系的唯美名目,煎炒烹煮等烹调加工技艺的名称等等。 从孔子时代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汉民族此自然是情有独钟,作为一种观念 文化,在语言里使用的也非常广泛。例如:“脍炙人口”,读好文章就像脍炙在口,让人 赞叹称道。我们经常会看到对某篇文章“涵义隽永”的评论,那么“隽永”到底是什么 意思昵? 汉书蒯通传注:“隽,肥肉也。永,长也。言其所论甘美,而义深长也。 , 看罢之后明白,还是与吃有关。如果文章缺乏欣赏价值,那就是“乏味”,甚至“味如 嚼蜡”。现代汉语“津津有味”,“没味道”,“令人回味”等表达方式也脱离了表面的表 达饮食欣赏的范畴,而表达一种艺术欣赏了。 ( 二) 、吃与中国文化 1 、吃是主要的生存方式 一个人要生存,扩展到一个民族要生存,首要的就是要吃饭。由于我国人多地少, 所以吃饭问题一直被当作头等重要的大事,吃更足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 从出生到死亡,几乎没有一件事与吃无关: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开始了“人生宴席”: 小孩出生要喝“下奶酒”,满一个月之后要喝“满月酒”,结婚要喝“喜酒”,搬新家要 喝“温锅酒”,至于“祝寿酒”,最早的从五十岁就开始吃了,之后六十、六十六、七十 三、八十、八十四、九十更不能少,即使最后驾鹤西游不能再“吃了,子孙亲属们 也要吃一顿“上山酒”,然后吃头七,七七,一周年,三周年。除此之外,如果遇到另外可 以庆祝的机会,例如参军、升学、升职、中彩、开业、庆典、节同等,都会摆上宴席, 庆祝一番。吃饭可以说循坏往复、夜以继r 、无休无止:从大年初一的春节开始,人们一 年的宴席就开始了:正月初一“接神”、初二“送神”、初五“捏五”吃饺子,正月初七 “人同吃面条,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龙须面,五月五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 饼,九月重阳吃糕点,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吃灶糖,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等等。另 外除了节日还有节气饮食,也是很讲究的:例如立春要吃春饼或春卷,春分吃春菜( 一 种业苋菜) ,清明吃“明前茶”,谷雨吃香椿,夏至吃冷面,到了小暑大暑,便进了三伏 9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从认知和文化角度 天,民间有这样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立秋贴“秋膘”,白露可 以喝“白露米酒”和“白露茶”,秋分吃桂花糕,冬至吃馄饨总之,我们中国人讲究 饮食,人的一生几乎离不开吃。吃是我们主要的生存方式。 2 、吃是朴素的认知方式 中国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而在科技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先人主要是通过与饮食 有关的味觉、消化系统等原始方式束认识这个世界的,在农业方面的生产实践同样来源 于此。“我们吃东西是吃它的组织肌理,它给我们牙齿的松脆或富有弹性的感觉,以及它 的色、香、味。”不管吃什么也好都离不开“咀嚼”,咀嚼就是用牙齿把食物磨碎,我们 认识食物靠“咀嚼”,后来认识事物也靠咀嚼,在语言里“咀嚼”比喻对事物的反复琢磨 和体会,如:李白的诗,耐人咀嚼。 “尝”的本义是指少吃一点儿来辨别滋味,后来便有了体验、体会和经历等隐喻用 法,老王“尝到了体育锻炼的甜头 。再比如“玩味”、“品味”也原指品尝食物的滋味, 后来隐喻为对作品的鉴赏和理解。换句话说,作品只有和自己的味觉愉悦感吻合了,才 会有好的评价。“平淡无味”指内容贫瘠不能引起读者兴趣,或是表达方式平庸,而“回 味无穷”则指好的作品像美味一样让人久久难以忘怀,值得仔细体会和琢磨。众所周知, 中国烹饪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我们评价一道菜怎么样时总是以“味”为本。另外, 我们对食物的品尝有程度深浅的差异,由此也派生了很多词汇,逐渐形成对事物认识程 度上的差异,如:对知识、问题等研究得不深刻被称为“浅尝”,刚入门就停止钻研被称 为“浅尝辄止”,而“囫囵吞枣”或“生吞活剥”则用来比喻不求甚解等等。与之相反, “吃透”形容理解透彻,“细嚼慢咽形容刻苦研究。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用与“吃 有 关的表达方式来认知世界的隐喻不计其数,如:用“酸甜苦辣成”米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 用“鸡肋”表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事物;用“一锅煮一刀切”表示用一种方法处 理所有问题;用“鱼和熊掌”表示好的东西不可同时拥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事物的哲 学思考。汉语中用“吃 来认识世界和表达事物的r 常用语数不胜数,其中很多都是用 隐喻来表达。这些承载着丰富吃文化的语言j 下好说明吃是中国人朴素的认知方式,人们 通过身体体验实践生产并认识世界。 3 、吃是广泛的社交方式 社会交往就是人和人之问的交往,而现在的交往方式几乎以饮食做媒介为主。就拿 生活中数不清的饭局来说吧,都有不同的名称,堪称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前文已有叙 述,但侧重不同) : 林语堂中国人【m 】郝忠东,沈益洪,译 = 海:学林l l i 版 i - ,1 9 9 4 :3 2 93 3 0 w a n gy i n g x u e a n a l y s i so fe a t i n gm e t a p h o r sf r o mac o g n i t i v ep e r s p e c t i v e j l i a on i n gt e c h n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 f u x i n l o 汉语“吃”的隐喻研究一从认知和文化f f j 度 新人结婚,请的饭局,名日“婚宴”; 家罩添丁加口,生了小孩,到满月时也会有饭局,名日“满月宴”; 过生r ,更要有饭局,名日“寿宴”; 人去世了,那也要有饭局,名日“丧宴”; 学生升学,会有饭局,名日“谢师宴”; 就连没有考上,也会想出名目请个饭局,名日“辞师宴”; 自己的朋友远行,也会请饭局,名日“送行宴”; 从远方回来,会有朋友请饭局,日“洗尘宴”或“接风宴”; 离婚分手了或者毕业了,也要出个名称请饭局,名日“散伙宴” 只要你能找到充分的理由,那就可以名币言顺地去丌饭局和享受饭局,而且饭局几 乎样样都有名称。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很多的事情也离不开不同的饭局。 中国人传统的社交方式是筵席宴会。社交活动以饮食为重要媒介,无论是国家庆典、 外事活动,还是普通百姓婚丧嫁娶、亲朋交往,都少不了要举办各种筵席宴会,以增强国 家与国家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吃的作用被中国人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但以吃的方 式庆祝节同、操办红白喜事等,联络感情也用吃的方式,用吃饭来表示彼此问的关系亲 密。几年之前,人们甚至打招呼的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几乎不分时间地点场合, 有时候也会闹出笑话。人们习惯用“吃一顿”来处理大事小情:找工作、孩子考上大学、 跑业务谈生意都要吃饭,于是就有了“酒席是人生最好的谈判席”、“吃人的嘴软 等隐 喻之说。在现代社会,请别人帮忙办事要先请吃饭,吃好喝好之后,才能让人家感觉“吃 人的嘴软”,把你的事情办好。如果是遇到腐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物联网应用申请报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布局策略
- 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与医疗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报告
- 2026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
- 现代旗袍简介
- 现代文品析鉴赏类课件
- 2025年注册房地产估价师考试 房地产估价案例分析专项训练试卷
- 2025年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试卷: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 2025年Python边缘计算实战演练试卷 技能提升
- 严师作文题目及答案高中
- 2025年度茶艺馆场地租赁与服务协议书
- 工业厂房独立基础土方开挖施工方案
- 职业指导师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各题型)
- 企业融资过程中的税务问题解析
- 足球俱乐部股权转让协议
- 电子商务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与案例
- 课件:《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第二版)》第二章
- DB50T 1342-2022 预制菜生产加工行为规范
- 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管理
- 2025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备考策略和方向
-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及MWORKS实践》全套教学课件
- 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的质量承诺及保证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