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魏六朝隐语文学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以汉魏六朝的隐语文学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这类文学 作出深入、系统的论述。 全文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对“隐语文学”概念进行重新界定。以刘勰文心雕龙谐隐中 对隐语特征的揭示为依据,辨析在此问题上的四种理解,进而为隐语文学确定义 界。指出所谓隐语文学指的是具有隐语性质的文学。 第二部分对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类型进行研究。这一时期的隐语文学作品,按 体裁划分,主要有民谣中的一些谶语;诗歌中的字谜诗、离合诗、风人诗;散文 中的连珠文以及附载于史传中的一些人物言语。 第三部分对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特征进行分析。它们主要呈现出题材的广泛、 语言的“回互其辞”、结构的灵活、文体的简洁等特征。 第四部分对汉魏六朝隐语文学功能进行探讨。首先是政治功能,包括谲谏; 协调政治关系:对政治生活的看法。其次是娱乐功能,包括测智和嘲戏两个方面。 再次是抒情功能,包括抒发男女婚恋过程中的各种不愿明说的感情、人生经历中 各种不便明说的感悟之情、抒发人们的某些不敢明说的愤懑之情等。 第五部分对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流变进行揭示。指出这类文学的发展经历了 三个阶段:两汉时期,隐语文学作品种类不多,创作主体以宫廷俳优为主,是一 种不自觉地创作。三国时期,隐语文学种类渐趋增多,艺术渐趋精巧,创作主体 多是自觉的文人,可谓是隐语文学史上的一次转型。两晋南北朝时期,隐语文学 种类繁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关键词:汉魏六朝隐语文学 a e x p o s j t i o no ft h ea 曙o t “t e r a t u r e i nt h et i m e sf r o mt h eh a n d y i l a s t y 【ot h es o u m & n o r t hd y n a s t y a b s i r a c t 1 1 l eo b j e c to ft h i s p 印e ri s t h ea 唱o tl i t e r a t u r eo ft h et i m e sf r o ml h eh a n d y n a s t yt ol h es o u t h n o r 山d y n a s t y t h e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e x p i a i nt h i sk i n do f l i t e r a t u r et h o r o u 曲l yw i t ht l l ep r e d e c e s s o r sf o u n d a t i o n t h e p a p e r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m a j o rp a n s n e f j 斌p a nr e d e t i n e sm ec o n c e p to fa 1 g o tn t e r a t u t ew h i c hi so nt h eb a s i so f l i u x j e s “w b n x i n d i a o l o n g x i e y i n ”i td i s c r i m j n a t e s t h e f o u r k i n d so f u n d e i s t a n d j n g a n dd e f i n e st h ea r g o th t 盯a t u r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p o i n t so u ta r g o tl i t e r a t i l l eh a st h e n a t u r eo fa r 9 0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d o e s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c h a f a c t e ro ft h ea r g o ti j ! e 阳t u r eo f h a n w e i s i xd y n a s t i e s t h es t y l e so ft h i sp e r i o da r ea s f b l l o w i n g :p r o p h e c y “d d l e p o e m ,c l u t c bp o e m ,w i n dp o e m ,i nt h ep o e m a sas e c o n d ,a n da l s os o m ew i t t yt e x t ,w o r d s o f h i s t o r i c a lb i o g r a p hy - t h et l l i r dp a na l l a l a z e si t sc h a r a c t e i s ,w h i c hs h o wb 远v a r i e t yo fs u b j e c t s ,d y n 锄i c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s i m p l el i 把r a r yf o me t c t h ef o u n hp a r td i s c u s s e si t sf u n c t i o n f i r s ti st h e p o l i t i c a lf i l n c t i o n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t a c t 如la d m o n i t i o n ,b a l a n c i n gt h ep o l i t i c a li e l a t 沁n s h i pa n dt h ev i e w so n p 0 1 i i i c a ll i f e s e c o n di sm ee n t e n a i n m e n tf u n c t i o t h et h i r do n ej st h ee m o t i o n a l f u n c t i o n n l ef i f t hp a f td i s d o s e si t sg r o u p sa n dc h a n g e s i tp o i n t so u tt h et h r e es t a g e so f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m a i nc r e a t i o nf o mo fh a nd y n a s t yi sc o m e d i a n s ,w h i c hj s a u n c o n s c j o u sc r e a t i o n i i lt h et l l r e es t a t e sp e r i o d ,t h et y p eh a si n c r e a s e d :a n dt h ea n h a sb e c o m es k i l l f i l l t 1 1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o fa l li st h a ti tb c o m e sa nc o n s c i o u sc r e a t i o n lo ft h e s ei n d i c a t e si “st h em a i nc h a n g ei n g o t “t e r a t u r e d u r j n gt h es o u t ha n d n o r t hd y n a s t y ,t h et y p ei i l c r e a s e sm o r e ,a n dt h el j t e r a t u f e p r e s e n t s ap r o s p e r o u s s i “i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 t h et i m e sf r o mt h eh a nd y n a s t yt ot h es o u t h n o r t hd y n a s t y ; a l 官o tl j t e r a t u r e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驳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否小辛彩尹 导师签名:、) 了寺 日期:2 1 多一_ ,莎日期:銎! ! :! 尘 。 引言 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一些文学作品永表达我们游戏的心态和含蓄的语意,汉魏 六朝的隐语文学一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和表现。尽管隐语文学是人们的生活所需, 自有其价值和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却长期受到学界的冷落。在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之前,即使有文学史论著涉及到隐语文学,亦属一鳞半爪。胡适白话文 学史、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对其保持的源自民间的通俗风格给予了肯定。 刘师培中古文学史在总结南朝文学的得失时把隐语文学与诙谐文学并举,认 为是世风淋漓,作者轻薄所致。此后几十年,这方面的论述可谓付诸阙如。直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一问题开始得到一些学者重视。王运熙先生发表了汉 魏六朝四言体通俗韵文1 等文章,对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中的部分作品作了梳理, 指出了它们的艺术特色及在文学发展中的价值意义,此后,有关隐语文学的研究 逐渐有了一些成果,但也多是以单篇论文形式对先秦阶段进行研究,涉及到汉魏 六朝的,多是以诙谐文学研究为主,或者略述隐语文学,或者把隐语文学作品都 纳入诙谐文学的范围。 有鉴于此,本文以汉魏六朝的隐语文学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相关文献资 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这类作品作一个整体、系统的观照,力求揭示其本质, 显示其特征,勾勒其流变,分析其成因,尽可能展现出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面貌。 见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千运熙卷龠肥安徽敦育山版社 1 9 9 8 1 2 版 啊:3 第一章隐语文学概念的提出 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篇中专门提到“隐”这文体,称“隐”就是 “隐语”,并给其下定义为“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即用隐约的语言暗示 某种意义,用曲折的譬喻来暗指某一事物。刘勰的这个提法让我们至少明确,在 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一一隐语,并且它有着自己独立的文 体地位。但是,刘勰给隐语下的这个不确定性很强的定义,却带来了学术界对“隐 语”的诸多理解,大致有下列几种: 1 、缪俊杰认为“谐隐”当是讽刺文学,并说诗经中已经有不少讽刺 作品,而刘勰只是在谐隐篇中建立了讽刺文学的些基本理论。 讽刺文学的显著特征是一要语言幽默,引人发笑;二要有益于劝戒:, 2 、游国恩以为“其无隐之名,而有隐之实者殆难偏举。 乃至庄周之寓言,屈原之离骚,苟卿之赋篇,下逮图谶歌括, 童谣谜语,皆其流也。而我国文学中所谓比兴,所谓寄托,所谓婉而 多讽,其树义陈辞莫不以隐为之体。隐之时义大矣哉! 昔刘 彦和已尝言之,而未有尽;故复考论之如此3 。” 3 、朱光潜、詹瑛、钱南扬、王运熙等认为“隐”即是“谜”,二者原是 一件东西,不过古今名称不同,可能是因为汉以前书上还未出现“谜” 字,而魏代以后,谜语在文人中己经相当流行。 4 、陈望道则认为“现今f l :多人都把叟词、隐语与所谓谜语混同。但是谜 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重在斗智,而叟词隐语却重在斗趣或 暗示,中间略有分别;我们或许可以说谜语是从叟词化出来的,但不 能把叟词、谜语混看为一件东西。”4 综观这些观点,各有其侧重。观点l 侧重于隐语的功能,认为隐语中有讽刺 的内容,它的主要功用就是劝诫讽刺。因此,隐语文学当是讽刺文学。确实,从 刘勰所举的隐语的例子看,有不少隐语表现了劝诫讽刺的内容和作用。但是,我 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讽刺文学都是隐语文学。同时,刘勰所举隐语之例中,有 不少隐语作品并不存在讽刺的意味。因此,二者是交叉关系而非等同关系。 观点2 侧重隐语的影响。换句话说,这种观点把作为文学样式的隐语和作为 表现手法的隐混为一谈。关键在1 二区分睹隐之隐与隐秀之隐。谐隐本属文心雕 龙的文体论部分,而隐秀属于文心雕龙的创作论部分,二者好像电关系不 丈。杨明先生在考察隐秀的“隐”之义时。,联系了文心雕龙其他篇章中的 “隐”,独独没有涉及谐隐之“隐”。但是学界也有类似游i 嗣恩先生的观j _ ,如吴 林伯先生就认为“本书谐隐也讲到隐,但着重说明隐语的史例及其作用。与 本篇注意言隐语的特征者,截然不同。”6 谐隐之隐与隐秀之隐到底是否致? 隐语的“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和后来转化出来的谜语的“回互其辞, 使昏迷也。”都是对某事某物不直接点破,而是有意绕弯子,用含蓄的语言适当作 些暗示“使昏迷也”,故布疑阵,使人一时摸不着头脑,陷入困惑之中。当然,最终 还是要让人通过对暗示性语言的反复琢磨,从“昏迷”中清醒,找到谜语、隐语的 答案。猜谜和射隐的过程好比“众里寻他千百度”,显得几分急切,几丝焦虑。一 旦猜着了,就好比“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愉悦、惊喜顿时会涌上心头。因此,隐语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文字游戏。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云:“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就是文字表面 之外包含着丰富的含意。范文澜曾这样注解说:“重旨者,辞约而义富,含味无 穷,陆士衡云文外啦致,此隐之谓也。”6 这种解释是正确的。也就是我们所 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即刘勰所说的“深文隐蔚, 余味曲包”。因为有内在蕴潜的心、情、意、理、神,所以刘勰又说:“隐以复义 为工。”即多种意义。这些意义主要在文辞之外,要以含蓄不露的描写,表达深 广丰富的内容。正如刘勰说的“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譬爻象 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可见,隐秀之隐当是指文学作品的一种含蓄美, 这种含蓄表现为圆融会通,即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又表现 为圆融蕴藉,即有所指,却不明示,而是表现为委婉、含蓄、朦胧而多义。试以阮 籍咏怀诗其一为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呜北林。徘徊将何 见? 忧思独伤心。( 魏诗卷十) 全诗以形象的表现为主。首二句叙述阮籍长夜难眠,起坐弹琴,在诗人的这种状态 中,让人感受到诗人的个体形象。三四句的景物描写,在清爽明快的表面下,由于 夜半时分的景象衬托,仍给人以阴冷、寒噤的感觉。五六句孤鸿、翔鸟的形象, 则具有丰富的含义。失群孤鸿、夜半翔鸟,其声尤显凄哀怖厉,再加上寂无一人的 外野北林。就进一步加强了前四句中所隐现的悲凉凄哀的景象描写,暗喻当时险 恶动荡的时局环境。而孤鸿翔鸟哀鸣的形象,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象征诗人身 处乱:i = 的悲恐不安的心理。后二句的笔墨,又回复到诗人身上,并在诗人踌躇徘徊 的形象描写之中,点出其忧思独伤心的情怀。这种情怀又始终蕴藏、贯汇在自u 面 的诗人形象利自然物象的描写之中。同时,这种情怀的产生根源,又无疑是当时名 士难f j 存的乱世。因此也就具有吏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渚- 1 ,的形象意义也 就显得史为广遽遥深。“ 从上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费人猜度的只有复意的做文字游戏的隐语 相比,隐秀之隐是要人去品位和感悟的它的心、情、意、理、神。隐语的含蓄和 隐秀的含蓄是完全不同的。游国恩先生看到了文学艺术的作品均有所藏的含蓄的 特征,而起源甚早的隐语也确实在文学领域有刁i 小的影响,但是隐语和为表现作 品的隐秀而所使用的比兴、寄托等等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观点3 、4 侧重于揭示隐语与谜语的关系。隐语究竟是不是我们今天的所谓 谜语昵? 在先秦典籍中,隐语又称“隐”或“叟词”。国语晋语五记载:“有 秦客为叟词于朝。”韦昭注:“叟,隐也。”扬雄方言称:“叟,隐也,谓隐 匿也。”韩非子喻老又记:“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语”之事,集韵释“隐” 为“叟语”;难字通说“隐与隐通。”可见,在早期隐语又叫叟词或隐语。“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中才有“隐语”一词出现:“臣( 郭舍人) 愿复问 朔隐语,不知亦当榜。”那么,众多学者何以会把隐语和谜语等同呢? 它的由头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谜,隐语也,从言谜。”正如钱南扬所说:“周 秦两汉之书,不载谜字,宋刻本说文解字有之,则后人增入也。”“就是 说许慎之前无“谜”字,人们用“隐语”、“叟词”称之,许慎之后有了“谜”字, 谜语也就是隐语。那么,我们来看今天所谓的谜语。 谜语,刘勰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又说谜语的表现形式“或 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辞海解释为:“一种游戏,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 成语、俗语或文字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 供人猜射。源于口头文学,后也成为文人游戏。今多称猜射事物者为事物谜,以 文义作谜底者为文义谜。前者多为民间谜语,后者专指灯谜。”我们现今所 见到的谜语形式多样,可以是诗、是词、是歌、是赋,也可以是曲、是画、是对 联、是短文。为了达到游戏的目的,它“遁词以隐意”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比 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比拟、夸张、设问、析字、镶嵌、复叠、 折绕、回文、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幽默等等。使用这些手法主要是为了达 到“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每一个谜语的独立性都很强,不需要依附于任何背景、气氛、环境,而只需通过 字面去猜测它的谜底。我们可以体察一下刘勰认为“已兆其体”的苟卿之赋,我 们来看其中两则: 爱商人物,1 | 丝1 | :帛,文理成章。非h 犯月,为大r 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芽。城郭以 三军以强。粹而王,驳f 衔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t ,敢请之 。1 :口此丈文1 f l j 不采者与9 简 然易匀i | 叮j i 有理者与? 君f 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 生不得! j ! | j 若禽兽,性得之则茌稚似者! ? 匹 人隆之i j ! i j 为拳几诸侯降之| l ! j 四海者与?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啸门之 l ,一礼 有物j 此,1 蠡1 盏兮其状,媵化立神。功被火h ,为万 j = 文。礼乐以成,贵峨以分。养老 k 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嗷。峁其耆老,收其后世。人 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而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i 之 二l :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 屡化而 不寿者与? 善壮而拙老者与? 有父母而无牝牡者与? 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 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j 俯i 起,市乃人已夫是之谓蚕理。蚕” 谜面和谜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隐语,它和今天所谓的谜语一样需要“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我们看 刘勰所举隐语之例。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冬,楚子伐萧一。申公巫臣日:“师人多寒。”忘巡_ 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 如才挟纩。遂傅于萧。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中叔展。叔展曰:“有麦麴乎? ”日:“无。” “有山鞠穷乎? ”日:“无。”“河鱼腹疾奈何? ”口:“目丁眢井而拯之。”“若为茅垤,哭井 则已。”明日萧渍,申叔视其井,则茅垤存焉,号而出之。” 不便明说的情况,但在当时作战的大背景下,还无社与申叔展互明其话语。左 传鲁哀公十三年记载: 吴申叔仪乞粮于公孙有山氏日:“佩玉蕊兮,余无所系之。旨酒一乘兮,余与褐之夫睨 之。”对日:“粱则无矣,粗则有之。若登首山以呼日:庚暌乎则诺。” 黄池大会之时,如果是公孙有山不了解申叔仪的情况,他也就不会明白申叔仪之 意。史记楚世家载: 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日:“百敢谏者死无赦! ”伍举入谏。庄王 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锤鼓之间。伍举口:“愿有进隐。”口:“有鸟在丁阜,二年不蜚不 呜,是何鸟也? ”庄千日:“三年不蜚。蜚将冲天;j 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 矣。”“ 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也载有一。则与上述故事结构相似的事例,不同的是,对 话的双方由伍举与楚庄王变成了淳于髡与齐威王。我们试想,如果没有楚庄王与 齐威王的日夜为乐,伍举与淳于髡所出之隐恐怕无人知晓。 从刘勰所举的诸多隐语之例,我们会发现隐晤确实和今天的谜语一样具有 “遁同以隐意,谲譬以指m ”的费人猜度的特征,但是猜谜只需要猜谜之人具有 一定的素质,谜i 自j 具有定的独立性,而射隐却要求出隐人和射隐人共同明了相 同的事件或背景,隐语只有定的依附性。 在先秦典籍中,这样川强语很多,如韩非二蜕林r 裁: 靖郭君将城薛,弈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首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谏者,口:“臣 请二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口:“海大鱼。”因返走。靖郭君日: “请闻其说。”客同:“臣i :敢以死为戏。”靖郭君口:“愿为寡人言之。”答日:“君阊大鱼 乎? 网不能i e 。缴不能肄也,荡而火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k 有齐,奚 以薛为? 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日:“善。”乃辍不城薛。“ 以“海大鱼”三字引起靖郭君的注意,然后再阐述其道理,即海中大鱼虽无遭 捕杀之害,但失水则受蝼蚁之欺。其表现方式犹如今之歇后语。正因为隐语具有 一定的依附性,给隐语含义赋予了很强的不确定性。”韩非子难三载: 人有射桓公隐者,日:“一难,二难,三难,何也? ”桓公不能射,以告管仲。” 管仲射为:“一难也,近优而远:二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三难也,君老而 晚罨太子。而韩非认为“管仲之射隐不得”,匝射为:“物之所谓难者,必借入 成势而勿使侵害己,可谓一难也:贵妾不使二后,二难也;爱孽不使危正嫡,专 听一臣而不敢隅君,此则可谓三难也。”很难说管仲与韩非谁是谁非,这完全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自己的观点去认定其含义。2 4 今天谜语已经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而隐语在古代却“被于纪传”,它像寄 居蟹一样,寄居在别的体裁中。从上述隐语与谜语的诸多异同,我们认为,观点 3 、4 应该都是正确的,其差别就在于外延的广狭。观点3 认为隐语也就是广义 的谜语,也币是刘勰所说的“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即 刘勰的本意。观点4 是现代人对隐语的细分,把叟辞、谜语都看作隐语,事实上 我们从上文的分析可看出古人对隐语的理解也就是这样。可见,这两种观点都认 为隐语应该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明确了上述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说“遁辞以隐意, 谲譬以指事”的隐语的含义来更加清晰的界定隐语这一概念。笔者认为,隐语是 古代一种隐去本意而假以他辞来暗示,费人猜度的特殊语言形式。包括叟词以及 后人所说的谜语,也就是广义的谜语,是中圈古代俗文体之一种。闻一多在诗 经编说鱼中,曾经用对比的方式,把隐语解释得很透彻:“它的手段和喻一 样,而目的完全相反。喻训晓,借另一事物来把本来说不明的说得明白些:隐训藏, 是借另一事物把本来可以说得明白的,既得不明白点。”1 1 之所以要说得不明白, 当然是有原因的:或是不便向对方明晚,或是用米测试对方的智力,或是战作惊人 之眈借以引起对方注意和兴趣。这种波得f i 明白是故意的,是有意的“同互其 辞,使昏迷也”。荚学家朱光潜先尘! j | j 对“隐”有,一个较通俗的定义:“用捉迷 藏的游戏态度,把一件事物先隐减起,只露出姥线索米,让人ir j _ 以猜中所隐藏 的是什么。”5 嗜好隐语可以浣是- ! i 代一种极普遍的风尚,史记滑稽列传就有“齐威王 时喜隐”、“淳于髡说之以隐”的话。新序- 杂事二更有齐宣王“立发隐书 而读之”的记载, 臼此足见那时不但有尚隐语之风,而且似乎也有隐语的专书了。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的“杂赋”部分录有隐书寸八篇,然而仅存目 而无书,书早亡佚。根据颜师古的注解,刘向别录云:“隐书者,疑其言以 相问,对者以虑思之,可以无不谕。”由此可大体推出隐书的性质。” 汉魏六朝时期,隐语在先秦隐语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变化,而且在隐语的影 响之下,这一时期的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了共同的性质:( 1 ) 游戏的创作心态( 2 ) 委婉的表达方式( 3 ) 费人猜度,所指的答案是一事对一事,是具体的( 4 ) 篇幅 短小。而这些性质正是隐语所特有的。因此,我们把汉魏六朝时期的隐语和具有 隐语性质的文学作品统称为隐语文学。 1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 0 0 5 p 1 3 5 2 见缪俊杰文心雕龙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 1 9 8 7p 2 3 4 。 见游国恩槁庵随笔十一隐( 国文月刊第四十期) 4 见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1p 1 6 2 见 文心雕龙 国际学术研讨会编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0p 2 4 l 6 见吴林伯( 文心雕龙) 义疏,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2p 4 8 8 7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p 3 5 5 8 1 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8p 2 5 9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p 3 5 7 ”见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 9 8 2 p 4 9 6 ”见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1 2 2 。见陈奇猷韩;# 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 9 5 8 ”见( 汉) 许慎撰;( 宋) 徐铉校说文解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见钱南阳谜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6p 1 ”7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p 1 3 7 ”见辞海编辑部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3p 5 5 8 3 “ 见王先谦苟于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 9 8 8 1 ”o 见杨伯骏春秋左传注,中华协局北京1 9 8 l “见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2 “见闸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1 9 8 2p 1 1 7 3 弛未光满济论棒林j 。幽师范入学出舨社2 0 。4 p 2 3 “ 见班汉| s 艺义,占,北京中华i ;局1 9 6 2 。 参见f 力呸苦意之辨与隐秀之象齐鲁学刊1 9 9 踮 参址手洪涛沦儿秦隐语的产l 及发展人中学刊2 0 0 3 ,6 ”参处。伐f l 下先秦i :2 卅研究淄博院学报2 0 0 l ? 3 “参见 【:华邢文俏说“隐7 文艺理沦研究2 0 0 3 4 第二章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类型 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作品依据其存在的体裁来看,它主要有民谣中的一些谶 语、诗歌中的字谜诗、离合诗、风人诗和杂文中的连珠文以及史传记载中的一些 人物的只言片语。 谶,说文:“验也”,它是古代的方士、儒生编造出来的具有预言性质的 文字、图记称为谶书或图谶。谶书与纬书合起来称为谶纬。顾颉刚先生在 汉代学术史略中说到谶纬时曾经说过:“古代人最喜欢作预言,也最肯信预 言。那时的史官就是制造预言的专家。还有一种预言,说是上帝传给人们的,叫 做谶。”“谶”是迷信的产物,是古代的巫师或方士假托上天的意志制造出来以 欺骗和蒙蔽群众、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h 朱光潜也认为谶语就是早期的隐语。 汉魏六朝时期,谶语多托名童谣,在民间广泛流传。如晋书,五行中二八卷 载: 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天公诛谪汝,教汝捻喉咙。喉咙喝复喝,京口败复败。2 这是一首预言王恭将败的民谣。王恭既为盟主,上表以讨伐司马尚之及王俞为辞, 进兵京都,朝廷派司马元显率兵拒之。元显收买了王恭部下刘牢之,王恭兵败被 俘后,被司马道子所杀。食白饭,言得志也;食麦麸,麸粗秽,其精已去,明将 败也;捻喉咙,气不通,死之祥也。”诸如此类的歌谣大都是一些谶语,对某一 确定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委婉的暗指,欲显明本意但迫于某种原因又不得不造出谜 面费人猜度。 字谜诗是谜语诗的一种,谜语诗本是隐语的一种,所以字谜诗应属于隐语 文学的范畴。在汉魏六朝时期,称得上真证意义字谜诗的只有南朝宋鲍照的字 谜诗三首: :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八,飞泉仰流。( 宋诗卷九) 乾之几,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 同上) 头如,j ,尾如钩,中央横r ,四角八抽,右而负两刃,芹边烈属牛。( 同上) 其谜底分别是:井”字、“土”字、“龟”字。字谜诗谜面对谜底的字形极尽描摹, 欲隐m 鼎,l 叫互其辞,费人猜度,却又终不点明谜底。 何啊“离合”? 明陈懋仁注口“字可析而合成文,敞日离合。”宋? ,”羽 沧浪诗话诗体:“离合,字相析合成文。”,可知“离合”源于析字。汉字 是方块字,大多具有形象可感的生存空间形态。其中的合体字,均由笔画、偏旁 部首组成。汉字的这种构字特点,为对其作增损、离合提供了可能。“离合诗” 采用析字的方法,将一个合体字离析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前一部分诗中出现 这个中心字,后一部分诗以暗示语消去这个中心字的一个部分。解读时,将前二 句诗暗示留存的部分,与后二句诗暗示留存的部分拼合成一个新字以切题,即先 “相析”,而后“合成文”。”离合诗的体式有很多种。它正是利用了汉字的特征, 托隐语而闪烁其辞。如南朝宋刘骏离合诗: 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意气悄以无乐音尘寂而莫交。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 丁戎昭。阁盈图记门满宾僚。仲秋始戒,中园初摄。池育秋莲,水灭寒漂。旨归途以易感, 日月逝而难要。分中心而谁寄,人怀念而必谣。( 宋诗卷五) “霏云起兮泛滥,雨霭昏而不消。意气悄以无乐,音尘寂而莫交。”离“霏”之 “非”、“意”之“心”,合为“悲”;“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于戎昭。阁盈图 记,门满宾僚。”离“守”之“”、“阁”之“各”,合为“客”;“仲秋始戒,中 园初凋。池育秋莲,水灭寒漂”离“仲”之“人”、“池”之“也”,合为“他”; “旨归途以易感,日月逝而难要。分中心而谁寄,人怀念而必谣”离“旨”之“1 ”、 “分”之“刀”,合成“方”,全诗离合为“悲客他方”。叶梦得石林诗话 曾慨叹道:“殆古人好奇之过,欲以文字示其巧也。”4 离合诗的这种把早已经确 定下来的诗眼用离析拆合的办法嵌于作品中,让读者去猜度的做法,正是好奇求 异求胜的游戏心态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这种特性贯穿在人 类语言交际活动的始终,也贯穿在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始终,它激励了新的文学 样式和新的修辞技巧的产生。 风人诗,唐人皮几休日:“古有采诗官,采四方风俗之言,故命之日风人。” 所谓“四方风俗之言”,拿今天的话来蜕,就是反映各地民情的民歌。古代民歌 中,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属于风人体呢? 对此,清人翟灏通俗编三八识馀 风人作过介绍:“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歌,语多双关借意,唐人谓之 风人体,以本风俗之言也。”6 也就是说,用双关借意的民歌。但是,我们考 察六朝乐府子夜、读曲等吴声歌曲,发现除双关借意的特征之外,还有一 个重要特征就是上下句子中都是上句述其语,卜句释其义,也就是用下句解释 上句,上下两句合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其中需要读者猜度的地方f 是歌 曲的双关借意之处,猜度的依据则是上句述其语,下句群其义的上下句子。如: 奈何许,i i 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一读曲歌7 上句洗“石阙生i _ j 中”,下旬“衔碑不得语”实际上是对上句的一种解释,即口 中衔碑,无法说话,意思是有悲说不出。歌中的“碑”即是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旬 去猜测的。又如: 今夕已欢别,会合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油然未有棋。 子夜歌 上旬说“明灯照空局( 棋盘) ”,下旬“油然未有棋”实际上是解释上句只有油在 燃烧。棋盘中没有棋子,意思是要想相会,悠然无期。“期”即是“棋”的谜底。 风人诗在六朝时形成高潮,集中体现于吴声歌曲中。很多的谜而和谜底已经成为 人们所熟知的了,如:衣( 以衣为依) 、削( 以削为笑) 、雨( 以雨为女) 、篱( 以 篱为离) 、鞋( 以鞋为谐) 、帆( 以帆为凡) 等等。但是,风人诗的这种委婉的表 达方式和具有猜谜意味的、有固定答案的性质使它理所当然的属于隐语文学的范 畴。 所谓连珠,文选卷五十六陆机演连珠李善注引晋傅玄叙连珠日: “其文体,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而览者微悟,合于古诗讽 兴之义。欲使历历如贯珠,易看而可悦,故谓之连珠。”8 这是对连珠体最早的论述。 由是观之,连珠体应“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即多通过比喻来说明事理; 讲究遣词造句,注意用韵及对偶,即所谓“辞丽而言约”者也;由多篇短小精简 的短章连贯组成,如“历历贯珠”。17 自汉至南北朝虽有多位作者的连珠作品传世, 如扬雄、班固、杜笃、贾逵、潘勖等,但多有散佚,真正留传下来的不多。而在 连珠作品中,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对陆机的评价特别高,说:“唯士衡运思, 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广于旧篇,岂慕朱仲四寸之铛乎f ,9 可见,陆机的连珠 可算是连珠中的代表作。那么,我们姑且以陆机连珠为例来分析一下连珠文与隐 语文学的关系。骆鸿凯文选学将陆机5 0 首演连珠的体式分为六类: 一、先举事例,次明理:二、先设喻,继举例;三、先明理,继举事例;四、先设喻, 次明理,终以断案:五、先言理,次设喻,终以断案:六、喻与理,起结各具。 骆氏所谓举例者其实也是设喻。不管哪种体式,连珠文所要明确的谜底理, 并不是直接说出来就”儿、了,它总要借助丁:谜【由比喻或事例米让读者从中去 猜,而且如刘勰文心雕龙杂文日:“白连珠以下,拟者间出,夫文小易周, 思闭可赡。足使义i | 【l = | 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口转,可称珠耳。”即连珠文文体短小, 且谜底( 理) 明确,和谜面( 比喻或事例) 互相圆通,所以称珠。自然,连珠文 也应该属于隐语文学。试举陆机作品一看: 臣闻灵辉朝觏,称物纳照;时风夕洒,程形赋音。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于世;犬化既 治百姓免匮于心。( 全晋文卷九十九) 作者要想表明的是后面部分“是以”这个道理,却先用一个相关比喻来隐藏 这个道理,然后点明题旨。又如: 臣闻日薄星回育人所以纪物;山盈川冲后土所以播气。五行错而致用四时违而成岁。是 以百官恪居,以赴八音之离:明君执契,以要克谐之会。( 全晋文卷九十九) “是以”后面仍是要旨,“臣闻”部分则是用比喻来隐含题旨。总之,不管连珠 文中的比喻或举例位于何处,它的“辞丽而言约,不指说事情,必假喻以达其旨” 与隐语的篇幅短小、委婉的表达没有什么两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隐语文学作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体裁,只是作为附庸 寄居于其他体裁之中。它们大都是一些人物间的猜谜、嘲戏的言语。汉书东 方朔传载: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日:“臣尝受易,请射之。” 乃别菩布卦而对日:“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岐岐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 蜴。”上日:“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这里东方朔的言语其实就是在猜谜。两汉时期,宫廷中流行的被称为“射覆”的 娱乐活动其实也就是一种猜物的谜语游戏,将物藏在盂下,猜谜者猜出物品,并口 占一段射覆词,这个射覆词也是一个谜面。另外嘲戏的言语,如: 诸葛瑾为豫州,遣别驾到台,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 瑾之长子) ,恪 不与相见。后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日:“豫州乱矣,何咄 :之有? ”答日:“君明臣贤,未矧其乱。”恪口:“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答日:“非唯 四鹊,亦有丹朱。”于是一坐大笑。( 世说新语排调) ” 人物之州棚互用委婉的语言进行嘲戏,答案无需明指两众人皆知。这些附载于其 他体裁的隐语性质的占涪一般很简短,令对方猜测语言也诙谐幽默。正如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篇中认为隐语“与大谐罅可相表罩者也”,朱光潜 - 浚到“隐” 时也认为:。r 隐语由神秘的预言变为般人的娱乐以后,就变成一种谐。11 2 同叫 他又晓,“隐”虽常与“谐”合,却小必尽合。“谐”之对象必为人问世相中的某 种缺陷,“隐”之对象似乎没有这种限制。“谐”往往含有几分恶意;几分调侃, 加之“隐”与文字游戏可以遮盖这点恶意,同时还要让人发现这种结合的巧妙, 发出惊赞,而并不把注意力专注在所嘲笑的丑陋乖讹上。所以,从这点看,这 类附载于其他体裁的人物间嘲戏的言语经常是和谐语相匹配的。 纵观上述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作品,皆是在传统文学中,地位不高,不受人重 视的种类,刘勰文心雕龙谐隐称:“然文辞之有谐隐,譬九流之有小说。” ”意思是说,隐语文学的地位相当于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这主要是因为,隐语 文学来自于民间,有着较为浓厚的通俗特色,同时相对于主流文体,隐语文学又 有着很强的游戏色彩,相对于诗文赋等体裁而言,它的功能相对比较单一,因而 不受文人重视。文人偶有制作,也只是被视为小道、余事。确实,如果我们把文 学用纯( 纯文学即正统的文学,是被士大夫所重视的文学,一般我们指称纯文学 的对象仅限于诗和散文) 和俗( 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删的文学、大众 的文学。或者说,所谓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不被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 民i ,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它的范围很广,差不多除诗和散文之外, 很多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 来区 分的话,在汉魏六朝隐语文学作品中,谶语多是来源于民问,在民间广为流传。 风人诗、字谜诗、离合诗虽归属于诗歌体裁,但是正如上文所晚,风人诗本来就 是来自于民间,是民歌中的一种。只不过它一出现,便立刻得到许多文入学士们 的拥护,被许多文人学士所采纳,并且产尘了广泛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文人拟作 的风人体民歌。即便如此,它的民间色彩也是非常浓厚的。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字 谜诗、离合诗虽属正统文学,但因为大多文人学士认为其只不过是在作文字游戏, 文学意味不强,所以,字谜诗、离合诗实属纯文学的下等,和风人诗被列入“杂 体诗”的行列,为历来学界所轻视。而在六朝兴盛的连珠文多出自于上层统治阶 级和文人学士,是散文中的一种,应该属于纯文学,却也仍属“杂文”之列。可 见,人们对这种短小的文章仍然怀有不重视的心理。这样看来,汉魏六朝隐语文 学作品虽有雅俗之分, 日在人们心罩,这罩属于雅文学的部分却是雅文学中的下 品。可见,我们归属于汉魏六朝的隐语文学作品在学界皆是被认为是地位不高的 种类。 1 见顾颉川汉代学术史略,北j i 尔方山版社1 9 9 6 1 见背f5 托行中二,卷p 8 4 8 见严刑并郭纠虞技群沧浪涛龋坎群,人【t 义、j j :;i i 舨朴1 9 8 3 4 址叫梦得_ i 林诗话,北京中华| s 周j 9 9 1 5 见引白通俗编识馀风人八卷的杂体【寺序 6 见清翟灏通俗编识馀风人三八卷无碹斋刊乾隆十六年( 序) 本 7 见( 奠 ) 郭茂倩乐府诗集( 标点技勘本) ( 卷四十六) 北京中华j 蜀1 9 7 9 8 见萧统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 9 7 7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 0 0 5p 1 2 8 “。见文选学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见( 南朝宋) 刘义庆j 业说新语时代文艺出版社陈春2 0 0 1 “见朱光满诗论桂林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 0 0 4p 2 4 ”见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 0 0 5p 1 3 7 “参见胡学彦话说“谶语”贵州文史丛刊2 0 0 2 2 ”本文涉及谶谣的理解均参阅尚恒元、彭善俊二十五史谣谚通检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 1 9 8 6 ”参见饶少平论风人体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3 ,4 ”参见崔军红连珠文体探源郑州大学学报2 0 0 0 3 ”参见陈新“离台诗”杂考阅读与写作】9 9 9 1 l 第三章汉魏六朝隐语文学的特征 刘勰说隐语文学作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街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品”, 那么,究竟汉魏六朝时期的隐语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我们姑且一看。 一、题材的广泛。 隐语文学作品的题材并不因为隐语文学独特的“隐”的性质而有所局限, 它的题材广泛多样,涉及到方方面面。 首先,隐语文学作品可以对人物的日常生活情况作全面的交代。有对人物名 字、籍贯的隐藏,如孔融的离合诗: 渔父屈节,水潜匿方。与时进止,出寺施张。吕公矶钓,阖口渭旁。九域有圣,无不王。好 是正直,女回予匡。海外有截,隼逝鹰扬。六翮将奋,羽仪未彰。蛇龙之蛰,俾也可忘。玟璇隐曜, 美玉韬光。无名无誉,放言深藏。按辔安行,谁谓路长! ( 汉诗卷七) 全诗隐含了“鲁国孔融文举”六个字。有对人物相貌进行品评,如 初,先主与刘璋会涪时,张裕为璋从事,侍坐。其人饶须,先主嘲之日:“吾涿县特多 毛姓,东西南北,皆诸毛也,涿令称之日:诸毛饶涿居乎! 裕即答日:“昔有作上党潞长 迁为涿令者,去官还家,时人与书,欲署潞则失涿,署涿则失潞,乃署日潞 涿君。”先主大笑。先主无须,故裕云及之。( 启颜录) 1 “涿”与“啄”音同,“啄”有鸟嘴之义,刘备嘲张袼满嘴都是胡子;“潞”与“露” 同音,张裕反嘲刘备嘴旁无须。可对人物情态的描述,如汉书东方朔传载: 上令倡监榜舍人,舍人不胜痛,呼誉。朔笑之日:“咄! 叫无毛,声聱聱,尻益高。” 对郭舍人挨扣时的样子进行生动捕绘。可对人物_ _ | 常品行的揭示,如 例而仃负情,诈戏言端的,【! ! j 背作天剀,子将负星历。 “负壁”即指“负心”,吉对方是个负心的人。可列人物的生活近况作交待 好仇华良夜,子欢我亦欣。吴穹出明月,一坐感良辰。一:7 道慧离合诗( 齐诗卷六) 离“好”之“女”、“吴”之“吴”,合“娱”字,表明人物快乐的状态等等。以 至于人物的生死,但凡是作者愿意,町以对人物各个方面用隐语文学进行表述。 其次,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大大小小也均可在隐语文学中体现。这类作品主 要见于一些谶语。由于谶语多是凼某些事情、某些目的而进行的人为操作,所以 它和社会事情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帝王的改朝换代,如晋书血行中载: 恻恻力力,放马山侧。人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 卷二八) 2 这则歌谣说的是晋明帝死后,苏峻迫害幼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精讲初中思想品德
- 2025年石油化工炼油装置操作工高级考试要点解析
- 电信交通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电仪安全知识培训课件教学
- 甲状腺肿瘤的护理课件
- 全文图解《改革开放简史》
- 剪纸瓶子教学课件
- 新解读《GB-T 36775-2018柑橘斑点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生物学试题(有答案)
- 二胡教学课件安排
- 商用中小型冷库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破伤风规范处置与预防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农业科技园区入驻协议书
- 医院传染病预防和上报
- 期末核心考点:运动和力(含解析)-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 2025-2030中国城市更新政策演变与实施路径专项调研报告
- (精选word)2019《普速铁路线路修理规则》
- 《信念永恒》(朗诵稿)
- 开具生效证明申请书(申请开具生效证明用)
- 瑞吉欧活动-人群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