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川ji|iiij | | i | i i ii_liirl|i|iil l ir ! i i i | 川i y 17 2 5 8 7 8 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历史悠久,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 水画作品,也是带有鲜明的早期青绿山水画艺术特征的山水画作品。此后,青绿 山水画以惊人的作品数量和清新典雅的艺术风范创造出许多经典的山水艺术形 象,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以石青、石绿为主要设色颜料的审美特质,其题材内容、 艺术手法和艺术品位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以创造提升,r 趋完备,形成了独特 的青绿山水画艺术表现和艺术审美体系。 中国青绿山水画之所以能够取得可观、可居、可游的艺术审美效果,并有着 意韵幽长、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这其中离不开水的浸润。正如山水训中有 语:“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倘若一幅青绿山水画中没有水,就会只 剩下一堆干瘪焦渴的碎石。而水口是水的力量的蓄势爆发,是水的精神的集中体 现,是水的美态的凝缩,它能够赋予山石坚韧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对于一幅山水 画的气韵生成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和意义。 本论文旨在对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种类作出系统的梳理,并对中国 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图像加以搜集,把古代绘画理论中有关水口幽法的理论与青 绿山水画中的水口图像相对照,以图像验证理论,以理论归类图像,按艺术表现 的方法技巧加以归类和整合,发掘艺术规律,探索绘画技巧,从而归纳出青绿山 水画中的水口画法:留白法、勾水法、染水法、缀石法、醒水法等,并对这些水 口的画法技巧加以阐述,分析各种画法的艺术特色,以及每一种水口的画法要领 等。 同时,文中还结合本人的青绿山水写生和创作的艺术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青 绿山水画水口画法的体会,尝试新的艺术表现方法,总结艺术创作的经验,以促 进青绿山水画水口画法的技法创新。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水口画法,创作实践 h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 sl o n gh i s t o r yo f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 s ,s u iz h a nz i q i a n s ”s p r i n go u t i n g ”i s t h ee a r l i e s te x i s t i n gl a n d s c a p ew o r k ,i ti st h ee a r l y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w i t had i s t i n c t i v e a r t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o ft h e l a n d s c a p ew o r k s s i n c et h e n ,t h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w i t h s u r p r i s i n gv o l u m ea n df r e s ha n de l e g a n tw o r k so fa r ts t y l et o c r e a t eac l a s s i c l a n d s c a p eo fm a n ya r t i s t i ci m a g e s ,d i s p l a y i n gau n i q u e t o s h i q i n g ,m a l a c h i t e g r e e n - b a s e dc o l o rp i g m e n ta st h em a i na e s t h e t i cq u a l i t i e so fi t ss u b j e c tm a r e r ,a r t i s t i c p r a c t i c e sa n da r t i s t i c t a s t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c o n t i n u et ob ec r e a t e dt o e n h a n c e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l yc o m p l e t e ,f o r m i n gau n i q u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o fa r t i s t i c e x p r e s s i o na n da r t i s t i ca e s t h e t i cs y s t e m c h i n ah a sb e e na b l et oa c h i e v es i g n i f i c a n t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c a nb eh o m e ,c a nw e g of o ra e s t h e t i ce f f e c t ,a n dh a sas e c l u d e dy i y u nl o n g ,r e f r e s h i n ga r t i s t i cc h a r mo f w h i c hi si n s e p a r a b l ef r o mt h ew a t e ri n f i l t r a t i o n a st h e l a n d s c a p et r a i n i n g ”h a st h e p h r a s e :”t h em o u n t a i n so fw a t e ra st h eb l o o d ”am o u n t a i no fw a t e ra n dl i v e ”i f t h e r ei sn ow a t e ri na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 ,t h e yl e f ta p i l eo f s h r i v e l e dp a r c h e dr u b b l e t h e p o w e ro u t l e ti sp o i s e dt oo u t b r e a k so fw a t e ri sac o n c e n t r a t e de x p r e s s i o no ft h es p i r i t o fw a t e r , i st h eb e a u t yo ft h ec o n d e n s e dw a t e r , w h i c hc a ng i v et o u g hr o c k sa n dl o f l y s p i r i t u a l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l a n d s c a p ef o rag e n e r a t i o no fe x t r a o r d i n a r yq i y l a nt h er o l e 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c h i n e s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i nt h eo u t l e to ft h ec a r d i n g s y s t e mt y p e st om a k e ,a n dc h i n e s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i m a g e st ob ec o l l e c t e di nt h ei n l e t t ot h eo u t l e to ft h et h e o r yo fa n c i e n tp a i n t i n gp a i n t i n gt h e o r ya n d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 si n t h eo u t l e to ft h ei m a g ep h a s ec o n t r a s tt ot h ei m a g ev e r i f i c a t i o nt h e o r y , t h e o r e t i c a l c l a s s i f i e di m a g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m e t h o do f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t ob ec l a s s i f i e da n d i n t e g r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st oe x p l o r et h ea r t sr u l e s ,e x p l o r i n gp a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t h u ss u mu pt h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i nt h eo u t l e t :b l a n km e t h o d ,h o o kt h ew a t e r f r a n c e ,d y e i n gw a t e rl a wi sc r a f t e ds t o n el a w , w a t e rl a w , e t c p e t e r , a n dt h eo u t l e to f t h ep a i n t i n ge l a b o r a t et e c h n i q u e st oa n a l y z et h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v a r i o u s p a i n t i n ga n dd r a w i n gm e t h o df o re a c ho u t l e ta n ds ot h eo p e r a t i o no ft h ee s s e n t i a l s m e a n w h i l e ,t h ep a p e ra l s oc o m b i n e sm y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a n dc r e a t i v e a r t sp r a c t i c e ,a n dt ot a l ka b o u th i so u t l e tf o rt h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e x p e r i e n c e , t r yn e ww a y so f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t os u mu p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i n o r d e rt op r o m o t e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p a i n t i n go ft h et e c h n i q u eo u t l e ti n n o v a t i o n k e yw o r d s :g r e e nl a n d s c a p e ,n o z z l ep a i n t i n g ,p a i n t i n gp r a c t i c e l l 第l 章绪论 第1 章绪论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中国画艺术中不可分割的组成 部分,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同时也是一幅 能够反映早期青绿山水画艺术风貌的代表作品。画中的树石青绿葱翠,山间夹有 清泉小溪,溪上木桥横越,春意盎然,咫尺千里。展子虔的山水画被称为唐画之 祖,对唐代的青绿山水画风有着直接的影响。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和李 昭道的明皇幸蜀图更是把青绿山水画推向了一个艺术的高峰。 唐以后的各个朝代,中国青绿山水画名家辈出,繁荣空前,至今不衰。北宋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元代钱选的羲之观鹅 图、山居图、明代仇英的桃源仙境图等山水画作品均是以石青、石绿等 矿物质颜料为鲜明色彩特征的青绿山水画,这些青绿山水画不但体现着当时山水 画艺术的成就,同时也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光辉绚烂的一笔。 从这些传世的青绿山水画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水口是中国青绿山水而中随 处可见的绘画题材,也是较为常见的艺术语言符号,许多青绿山水画作品都把水 口作为画面的重要画眼来表现,明代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中史是把水口作为 全画艺术表现的主体。卢辅圣先生在中国历代名家技法图谱山水编云水法 中以图录的方式摘录历代山水画作品中的水口点景,可算是“无水口不成山水” 的典型例证。 由此可见,水口在青绿山水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有必要对青绿山水画 中的水口画法作出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青绿山水画的认识,并且能够促 进青绿山水画水口画法的创新,从而推动青绿山水画创作的发展。 第2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解读 2 1 水口的形成及概念界定 自然界中的水口常常是伴随着山石的高低、起伏、凹凸、开合而生成的。 两山相交,乱石相夹,谷峡其间,称为山口。水从中流,沿隙而出,便形成水口。 只要有水,且有可供流水穿行的山口作为条件,水口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图2 1 臼然界中的水口( 一) 图2 2 自然界中的水口( 二) 而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或高山飞瀑,或峡谷溪流,或激荡飞扬,或细流 涓涓,无不展示着水的活泼动人的姿态,顿使一幅山水画动感环绕,意韵徐生。 在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学者大多是从水口的外部形态以及水和山石的关系角 度对水口作出诠释。 清代的笪重光在画筌中云:“山到交时而水口出。山脉之通,按其水径; 水道之达,理其山形。 此处则是从山脉、水径、水道、山形的形理角度对水口 作出描绘。 清代的唐岱在绘事发微中也对水口概念作出更为具体明确的界定:“夫 水口者,两山相交,乱石重叠,水从窄峡中环绕湾转而泻,是为水口。 由此可见,水口,就是水流的出口,通常两侧有山石相夹,水从夹隙中穿过, 向水势低的地方倾泻,水流疾速而汹涌,常伴有声响。 2 2 水口的类别 自然界中的水口的形态是千差万别的,其形貌灵活多变,姿态万千,很多的 2 第2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解读 类别很难作出严格的区分和界定,而且一些水口的名称由于地域的不同在名称上 也有很大差异,难免纷繁杂乱。 从前人的绘画理论记载来看,水口包含瀑、泉、溪、涧、淙、沂水、湍、折 浏、等诸多形态和名称,现对常见的水口作简要的区分和阐释。 “言瀑泉者,巅岩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分洒于力仞之下。有惊 涛怒浪、涌滚腾沸,喷溅漂流。” “两岸逼而为瀑”,瀑,是从高处流下的水,水量大,水势急,常伴有大的 水流声响。 “言溅瀑者,山间积水,欲流而石隔,罅中猛下,其片如浪如滚。有石迎激, 万园四折,交流四会。 涌瀑,指水流从高处泻下,俯冲到水底之后又翻滚上来,好像涌出来一样, 故称涌瀑。 垂瀑,悬垂在水口之瀑。 瀑布,水从高处倾泻而下,水口较宽,水量较大,水势很急,在山石的映衬 之下像一块白布,故名瀑布。 泉,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水流,与瀑相类似,但其水量比瀑小,水流的宽度也 比瀑窄得多。 飞泉:从很高的石壁上飞泻而下的泉水。 涌泉:水流涌动的泉。 喷泉:水流较急,有水柱喷射的泉。 “峪中有水日溪”,溪,指的是两边有坡脚,中间有石块的流水。“山麓之 下,回互缓流,伏而复出,滩浪纵横。沙脚穿插,碎石滚滚者,溪水也。” 湍,急流,在流动中拧成股的流水。 激湍,突起的水褶、急流或射流,是流速迅急的流水遇到石块时激起的水波。 涧,指两山石壁插入水中的流水。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山夹水 日涧”。 此外,广义上的水口还应包括沟、汊、河等在内的更为丰富广泛的形态和类 别,它们也经常被青绿山水画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 2 3 水口在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水口在中国青绿山水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水口,作为青绿山水画中不可或缺的绘画语言和艺术符号,往往是一幅山水 转l j i 白赵怡兀古代i 田i 论辑解之 韩拙山水纯伞集山两人民荚术版社1 9 8 4 4 第1 1 5 贞 转引白赵怡己古代i 田j 论辑解之 韩拙山水纯伞集山两人民荚术版社1 9 8 4 4 第1 1 5 页 转,j l 自赵怡元古代i j 论辑解之 唐岱绘事发微山西人民荧术j l ;版社1 9 8 4 4 第1 2 5 贞 3 第2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解渎 画的画眼之所在,能够促成画面的气韵的生成,从而对整个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故而,水口画得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幅青绿山水画的艺术格调、艺术 气韵和艺术品位的全局。 山水训中言“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一幅青绿山水画中倘 若缺少水,画面必定缺少几许灵动之气;倘若有水而无水口,画面必定缺少一个 让人心灵为之悸动的闪亮之点。 水口作为一个动态的形象,在青绿山水画中能与山石的静态形象相互映衬; 水口的轻柔灵动能与山石的坚硬刚强形成对比;而且水口通常比较白亮,往往与 山石的浓黑形成明暗效果的对照。通过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黑一白使画面层 次丰富,气韵生动。 我们在观看明代文徵明的青绿山水画万壑争流图时,我们的视觉、性情、 心灵就会被画面上纵横交织、万千环绕的溪水涧瀑深深感染,无形之中心灵会被 水浸润,那份灵动与清新直沁人心底。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则来自于万千水口,让 人观后无穷意蕴盈满于心。 而在钱选、王希孟、仇英、任熊、张大干等人的画作中随处可见水口的踪迹。 甚至到了“无水口不青绿 之地步。 4 第3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探析 第3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探析 3 1 试论不同类别的水口画法 中国山水画中的水法有“勾水法”、“染水法”、“喻水法”、“溪涧法”、 “泉瀑法”等。而通过对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图像的搜集、整理、归纳, 以及对青绿山水画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把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的画法归纳为留 白法、勾水法、染水法、缀石法、醒水法等。 留白法,就是画面中的水口不着笔墨,把水当作空白留在画面上,通过对水 口周围的山石的刻画从而意会出水口的形貌和质感,所以此法又常常被称为意水 法。留白法画水口可以对水貌进行概括,对于远山飞瀑可缩减至一线之宽,可谓 险峭绝伦,让人惊叹。 此法可以用来表现水波平缓的平溪小涧。而一些远山飞瀑,远观只见瀑如白 练,却看不清水的纹理,留白法亦可表现此类水貌的特点。任熊的十万图册 中就有留白法绘水口的青绿山水画。 留白法画水口,并不是简单地把水口空白在画面上,而是通过水口周围的山 石的形状和质地的刻画,间接地塑造出水口的形貌和特征。 采用留白法画水口,可以先用墨勾出水口的外部轮廓,再把水口周阐的山石 画得浓蕈,以突显出水口与山石的黑白对比。由于水在垂泻的过程中总是靠近出 口的部分水聚拢,而至其下,则飞散漂浮,所以在用留白法画水口时,靠近出口 的山石设色浓重,对比强烈;而远离出口的山石可以使墨或色逐渐变淡,对比减 弱,以取得虚实关系的对比,使水口更加灵动活泼。 勾水法,也可称作勾线法,就是用线勾出水纹的流向和动态,表现水的缓急、 速度与力量的一种画水口的方法。 这种画法是在自然界中依据水的自然形态而加以提 炼和升华,以高度简练的线条概括出水的形态特征的一种 水口的表现方法,其所赋予的水的质地要比留白法、缀石 法更有韧性,并且与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传统相吻合,故得 到了较为广泛地运用。 最能体现勾水法画水口的艺术特色的青绿山水画莫 过于明代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 图3 2 ) ,画中的水 李锦胜土编中国画山水安徽美术出版 t2 0 0 8 8 图3 2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局部 第3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 画法探析 被勾勒得恣意纵横、形神兼具,赋予了水一种人文的精神和灵魂,可称得上是勾 水法画水口的代表之作。仇英的桃源仙境图、桃花源图卷等青绿山水画 中也采用了以线条勾画水纹的方法,描绘出山涧、飞瀑、溪流等水口形念,与勾 线设色画树石的艺术手法如出一辙,浑然天成,恰到好处。 勾水法画水口应注意墨色宜温淡,倘若墨色焦黑,则画出的水便呆滞浑恶, 水的清冽与灵动之美就消失了;同时,笔法上宜用中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表现 出水的流畅之态。此外,运用勾水法画水口还应注意线条的疏密节奏,以表现出 水的速度、缓急之别。 染水法,通常是以墨或色对水域较宽的水口进行渲 染,从而表现出水口的形质的画法。赵伯驹的江山秋 色图( 图3 3 ) 中对染水法运用地非常普遍,画中水 口以花青等色铺染,幽静深沉,空阔辽远。染水法还能 够依据水在流动过程中的明晦和飞溅效果表现出水的 体量感,从而表现出水口的磅礴气势。 染水法画水口虽得水的体量感,但倘若用得不好容 易臃弱无力,而失却水波的活跳灵透。故染水法通常与 勾水法等画法相结合运用。图3 3 赵伯驹江i 山秋色图局部 如清代袁耀的蓬莱仙境图( 图3 4 ) 中的水口便 是用墨色清淡的线条勾勒出水波和浪花的纹理,再根据 水纹和波浪的起伏进行染色,染水法和勾水法运用地浑 然一体,相得益彰,很好地表现出了水的光感和体积, 动感十足,气势磅礴,是两种方法结合的典范之作。 孔仲启的黄河壶口瀑布中也是采用勾水法与 染水法相结合的方法画水口,不过他把勾水法的线加以 改造,变中锋流畅为短散滞涩,较好地表现出黄河壶口 瀑布奔腾不羁的气势和雄壮的声势力量,赋予了传统的 表现方法以现代感。图3 4 袁耀蓬莱仙境图局部 在中国青绿山水画中,除了留白法、勾水法、染水法等常见的水口画法外, 伴随着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水口的画法技巧也发生演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 一些新的水口的画法,如缀石法、醒水法等。 缀石法是对留白法的一种变换和改进,留白法虽然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水口的 如练之形念,但它对水的纹理和质感的表现太过于简单,易失去水的流动变幻之 趣。故而在水体中零星点缀一些碎石,便可使水流的路径变化多姿,同时,又可 增强水口中乱石相夹的真实感,可以画出水的活态。 6 第3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面法探析 采用缀石法画水口的青绿山水画有明代仇英的桃 村草堂图、清代张盏的春流出峡图等。在桃村 草堂图中,有一条小溪从亭子旁边流过,溪中有山石 显出,把溪水分隔成许多细流,水径婉转,活泼动人。 春流出峡图则把春天的溪水流经乱石成堆的山坳的 景象表现得生动淋漓,妙趣横生。画面上,乱石坠于山 谷,其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疏密不均。深黑的石块从 白色的溪流中透露出来,如棋子布阵,黑白相间,对比 分明( 图3 1 ) 。图3 1 张鲞春流出峡图局部 缀石法较多地用于表现山石杂陈处的乱泉,水体中的碎石大小要不同,形状 宜变幻,设色轻重也要有所区别,参差错落,形态万千,“水在石上,贵水吞石, 勿使石浮水上”,且“必须平铺生动,乱中有条有目,有条目之中,仍需浑含不 痴呆,听之似有声。” 水与石要相挤相让,互为形依,互为神寄,才能达到此 法之精妙。这种画法在清代以前不多见,是对传统的水口画法的丰富与发展。 一 此外,缀石法中的碎石形状还可以由单纯的点状变换为线形,这是对缀石法 的一种发展,同时也是对留白法画水口的进一步完善,是留白法与缀石法互相取 益的变换之法。 醒水法,从本质上讲可以算作染水法的一种,但其技法与审美又与通常的染 水法有所不同,故而单独把它划列为一种方法来论述。 醒水法通常用锌钛白、石青、石绿等颜料作为染水的材料,因这些颜料多为 矿物质颜料,通常覆盖在水体的亮部,而让水变得醒目故名碑水法 用醒水法画水口的方法在刘赦先生的山情图( 图 。,i ,。黪。:,l 囊j 3 5 ) 中运用得非常成功。画面中间部位一列水口蜿蜒燮燮惫戮。i 溪 而下,水e l 周围的山石墨色浓重,一条水e l 如白练悬挂,鬻j 。纛等乏黉二 。? _ 匆镬 把山石劈为两半,水口以锌钛白提亮,把水塑造得荧亮彩。 1 。蟹象 。茏,:j j 剔透,极其醒目,而且与山石黑白映衬,畅意多姿。具7 7 i 雾| i “f 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纛。毫 醒水法多用于山问涧瀑,而且通常水口宽度不宜过。,i 。麓。一 ? 。i 宽,否则用此法画出的水口容易僵化呆滞,不但达不到 i 警鬟黪霪爹箩” 醒目的效果,反而夺目刺眼,破坏画面。图3 5 刘赦山情图局部 从逻辑上看,留白法、勾水法、染水法、缀石法、醒水法暗含了点、线、面、 体等形式要素及其演变之理,因此可以较为广泛地概括出水口画法的诸多类别, 是对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作出的较为全面的总结与分类。 转0 i 白陈洙龙著山水i 母j 技法要点问答之颐同论i 田中围荚术学院版社2 0 0 3 2 第3 7 页 7 第3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 1 画法探析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种水口的厕法通常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幅青绿山水画 中的,而是相互之间多有融合贯通,经变化改造后的技法运用于青绿山水画中, 便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故而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让人百看不厌, 常看常新,其道理即在于此。 在青绿山水画中,常常可以见到留白法和缀石法相融合,勾水法与染水法相 结合,勾水法与醒水法相结合,勾水法与缀石法相结合,染水法和醒水法相结合, 甚至是勾水法、染水法、醒水法等几种画法相互融合,如吴琴木的青绿山水图 轴中就采用了勾水法、缀石法等几种画法相结合画水口。多种画法相互结合, 加之青绿山水画笔墨设色的变幻,便可创造性地变换出许许多多新的画法技巧。 在此基础上,往往衍生出许多新的水口画法名称,其名目繁多,不能一一枚举。 本文所阐释的只是几种最基本的、运用最为广泛的画法技巧,更多的画法技巧还 需在青绿山水画的绘画实践中加以尝试和创造,以变新法。 3 2 水口的画法技巧操作要领 在青绿山水的创作实践中,要依据不同类别的水口自身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画 法进行表现。而不同类别的水口画法尚有一些共同属性的操作要领,这些规律和 原贝u 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实践中也应遵循。 首先要明白的是每一种水口的厕法技巧都宵其自身的特点,并且各自适合于 特定的水口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我们在青绿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中要充分地 考虑这些因素,从而选择出最有利于表现特定水口的画法,这样才能发挥出每一 种水口画法的独特属性和艺术长处。如水口狭长可多选择留白法和勾水法来表 现;若水口宽阔,则尽可能采用染水法进行表现;若水口处乱石杂陈则可以用缀 石法表现其丰富活泼;若水口灿白醒目则可以尝试醒水法以达醒目活跳的画面效 果。 其次,无论采用哪一种水口的画法,都应注意水口的形状要姿态变换,灵活 婉转。水口的外形尽量不要过于平直,否则就会显得呆板单调,从而失去水的温 婉流动的特点。水口宜曲折纵深,蜿蜒起伏,适宜的地方还可以用山石、杂树加 以遮掩,以求得水口外形上的变化,并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亦如宋代的韩拙 在山水纯全集中所述:“宜画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复见,以远至近。” 再次,水口周围的山石墨色要浓重沉着,要有分量感。工f 如唐岱在绘事发 微中所言:“画水口垂瀑,须从流水之两旁皴擦,使阴凹黑暗,以显石面凸出。” 尤其采用缀石法表现的水口,水中点缀的碎石墨色不宜过淡,否则会给人感觉轻 浮单薄,缺乏稳重;而水体的墨色则要清淡透明,用笔要迅速流畅,墨色过重则 显得水体污浊黯淡,笔速过慢或断断续续则容易显得水口晦涩凝滞,画面就会缺 第3 章中国青绿山水画中的水口画法探析 乏灵动而失去生气和韵味。 此外,在画水口时一定要结合画面的构图,处理好水的流径和画面呼应的联 系,为此,水口要做到“上有源下有脚”,即水口的上游要交待出其源头,或出 山坳,或从远峰,忌无源之水;水的下游要呼应衔接,或为山脚碎石阻截,或被 草木所承,或为近山遮挡,或为云霭所掩映,忌水悬半空。文徵明的夕阳秋色 图便是一个出色的范例。画面上,一条飞瀑沿远山蜿蜒泻下,瀑的中段和下部 被高树和山石遮挡,复从两块巨石的夹隙间飞流直下,激荡在山石之上,遂化作 急流,向低处流淌。这样的处理迎合了画面的构图,使水口的姿态更富于变化, 且使近景、中景、远景的空间得以显现,取得了很好地艺术效果。 9 第4 章青绿山水画的水口画法在写生与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第4 章青绿山水画的水口画法在写生与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在青绿山水画的写生实践中,水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的水口 通常在两山相交之凹陷处,其形态变化多姿,它们穿行于山石之间,润泽周边草 木。凡是有水口处,草木必盛,其绿盈溢;凡有水口之山,必生气勃勃,灵动活 泼,但闻其潺潺水声便为青山增添了无限意韵。 我曾为水口画过数十幅速写,于是总结出一个规律:欲使丽面上的水口醒目 活跳,则必使其周遭山石深暗才能使然( 图4 1 ) 。复观j j 墨 j 自然之水口,其附近的山石因水的长期浸润而生出许多苔 i ;一j 。藜j 磐i。+ 痕,或葱绿或焦黑,使泉瀑溪涧更显白亮。 攀i ,j l 二j | i ; j ? i 水口依其远近,其声办有强弱。近者声势大,音清脆;爹 远者声势小,音沉闷。因水流泻下来夹杂有水珠与气泡, :i一 故显亮白之色,近者愈发灿然醒目,其色亦清新分明;远| _ 1 j 者暗淡幽然,其色办浑然模糊。同时,近处水口其流径分骞曩,辫j 毒i 明,可见水波纹路,远处水口则浑然一体,不辨细流。爹i 鬻 图4 1 水口写生素描稿 在青绿山水画一瀑千山绿成河的创作实践中, 我把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水口 作为画面的核心,亦即画眼之所在( 图4 2 ) 。画面上, 远山的一线飞瀑布置在两山的相夹之隙。由远处蜿蜒而 下,向近处流泻,在飞瀑的上游以缀石法辅以乱石弥散磊黪 其间,以乱石挤出水脉。飞瀑泻下,至山脚下的寒潭上攀懑:i 羔i l 彩;i i 一 爨# 方便飘散成雾霭,白茫茫一片,迷蒙而含蓄,笼罩在周蕤囊粪蠹毒j i - j :。磊灞 围的草木山石之上,气韵徐生。图4 2 二瀑千山绿成河局部( 一) 近处的溪水则比远山飞瀑宽阔而白亮,非常醒目, 其周遭山石则黑暗浓重( 图4 3 ) 。近处溪水中的乱石有 的呈点状,有的略略加长,以线形呈示,以变换的缀石 法布散其问,以取得山石的形状之变。同时,在水流的 亮部以锌钛白提染,以达到醒水的目的,如此一来,水。i i = 1 便成为了画面中最亮的地方,从视觉效果上看极为醒 。+ ji 一一” 目,从而成为了画面的点睛之笔。 “ i “ 图4 3 一瀑千山绿成河局部( 二) 1 0 第4 章青绿山水画的水口画法在写生与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图4 4 一瀑干山绿成河局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