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论文)陕蒙长寿命路面结构及试验段检测与分析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沥青路面的层间结合状况对许多路用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如车辙、永久变形、疲劳 开裂等都与层间结合有关,因此在路面设计中层间问题也就成了关键问题之一;现场检 测可以检验路面设计的合理性,本文对陕蒙高速长寿命路面试验路进行检测和分析。 针对双层梁层间光滑、层间连续和层间部分连续的结合状态,通过数学和力学方法 推导得到了双层梁整体刚度与层间系数的关系,为沥青路面层间状况的确定提供了理论 依据:以沥青混合料单层梁弯曲试验为参照,结合双层梁的理论公式,测定了没有经过 层间处理措施的双层梁的模量和刚度,并且根据试验结果对刚度的理论公式进行了修 正。对于层间经过粘层油处理得到的沥青混凝土双层梁,通过试验测定出梁的整体刚度, 结合双层梁刚度和层间系数的理论公式,得到了沥青混合料双层梁层间结合系数,推荐 了层间粘层油的最佳油量。双层梁的试验方法和理论依据为解决路面层间结合问题提供 了一种方法,为更准确地进行沥青路面结构计算提供了依据。介绍了陕蒙高速试验路的 铺设情况、试验路目的及方案、检测仪器的埋置情况:对现场测试得到的级配碎石层及 土基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归纳整理;运用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利用b i s a r 程序进行理论计算, 把理论结果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验证了弹性层状体系应用的合理性,得到 了陕蒙路长寿命路面的应力修正值,对长寿命路面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长寿命沥青路面;层间结合系数;双层梁: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现场测试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t e r l a y e rb i n d i n gs t a t u so f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h a sg r e a te a e c t so np a v e m e n t p e 墒m l a n c e r u t t i n g ,f - a t i g u ec r a c k i n ga i l dp a v e m e n td e s i g ni n d i c e se t ci n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 r e l a t et 0t l l ei n t e r l a y e rb i n d i n gs t a t l l s s o ,h o wt oe n s u r et h ei n t e r l a y e rb i n d i n gs t a n _ l so f a u s p h a l tp a v e m e mi sv e 叫i m p o r t a n tt o2 l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d e s i g n w h e t h e rp r e s e n ta s p h a l t p a v e m e n td e s i g nm e t h o di so fr a t i o n a i i t ) ,c a nb ei m p a c t e da n dv e r i f i e db yf i e l dt e s t i nt l l i s p 印e r t h et e s tr o a do fs h 2 u n 嘶t oi 皿e rm o n g o l sl o n g - l i f e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 疔o mi sd e t e c t e d a 1 1 da 1 1 a l y z e d 1 k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铆e e nt h ew h o l es t i 妇f n e s sa n di m e r l a y e rc o e 衔c i e n to fd o u b l e - l a y e r b e 锄i sd e r i v e db ym em e t l l o d so fm a t h e m a t i c sa r l dm e c h a l l i c s 锄o n gt l l ei n t e r l a y e rs m o o t l l c o n d i t i o n 、c o n t i n u o u sc o n d i t i o na r l dp a r tc o n t i n u o u sc o n d i t i o n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st 1 1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t 0r e c o g l l i z et 1 1 ei n t e r l a y e rb i n d i n g 蜘r e f e 仃i n gt ot h eb e n d i n gt e s to fa s p h a l t m i x t u r eb e 锄甜l dc o m b i n i n gw i mm e o r e t i c a lf 0 h 】叫l 船o fd o u b l e - b e a m ,t l l em o m l l u sa n d s t i 毹r l e r so fa s p h a l tm i x t u 】r ed o u b l e _ b e 锄i nt h ei n t e r l a y e rs m o o t l lc o n d i t i o ni sa c q u i r e d a c c o r d i n gt 0t h et e s tr e s u l t s ,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f 0 肌u l a sa r em o d i f i e d t h es t i f f e i l e r so fa s p h a l t m i x t u r ed o u b l e - b e 锄臼e a t e dw i mb o n d i n go i li ni n t e r l a y e ra r ea c q u i r e db ym et e s t c o m b i n i n g “mt l l e o r e t i c a lf o 肌u l a so fd o u b l e - b e a m ,t h ei n t e r l a y e rc o e 衔c i e n to f2 l s p h a l t 咖ed o u b l e b e 锄c a nb ea c q u i r e da 1 1 dm er e c o i m e n d a t i o no fo p t i m a la s p h a l tc o m e n to f b o n d i i l go i li sg i v e n t h et e s tm e m o da n dt l l e o r e t i c a jb a s i si sf i tt os o l v et l l ei n t e r l a y e rb i n d i n g p r o b l e ma i l dh e i p m lt ob em o r ea c c u r a t et oc a l c u i a t et h e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s t m c t u r e i nt h i s p 印e r p a v i n g ,o b j e c t i v ea r l ds c h e m e ,e m b e d m e n to fd e t e c t i n gi n s t m m e n to fs h a a r i t 0 i i l i l e r m o n g o l i a sl o n g l i f ep a v e m e n ts t m c t u r ea r ei n 仃o d u c e d t h et e s tr e s u l t so ft h e 铲a d i n g g r a v e l l a y e ra i l df b u n d a t i o na r ec o n c l u d e da n da n ? a 1 1 9 e d t h ec a l c u l a t i o nr e s u l t sa r ea c q u i r e d b yb i s a rp r o 盯锄a c c o r d i n gt 0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f i e i dt e s ta n dt h e o r e t i cc a l c u l a t i o n , m ee l a s t i cl a y e r e ds y s t e mi sf u r t h e rv e r i f i e d ,a n dt h em o d i f i e ds t r e s sv a l u ei so b t a i n e d t h i s s t u d yi so fr e f e r e n c ev a l u et ol o n g - l i f ep a v e m e n td e s i g n k e yw o r d s :l o n g - l i f ea s p h a l tp a v e m e n t ;t l l ei n t e r l a y e rb i n d i n gc o e m c i e n t ;d o u b l e - l a y e rb e 锄; a s p h a l tm i x t l j r eb l e n d i n gt e s t ;f i e l dt e s t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 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的成 果。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黝 。汐年厂月。 日 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 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 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长安大学。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发辛隧西年r 月力日 导师签名: 长安大学硕二e 学位论文 1 1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绪论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了快速高效的交通运输,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条件,大大改善了整个国家的机动性和生产效率。截至2 0 0 7 年底,全国公路 通车总里程达到3 4 8 万公里,比1 9 7 9 年第一次公路普查时增加2 5 0 万公里,翻了3 。5 翻。其中高速公路5 3 万公里,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 在全世界范围内,道路荷载均在不断增加,这就对各国的沥青路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到2 0 0 0 年欧洲汽车保有量达到2 7 0 0 万辆,其中重载货车交通量增幅较大,现在英国9 0 货物都是通过道路运输的,法国、德国在最近5 年重载交通量增长了2 5 ,在法国占道 路网4 的1 万多公里高速公路却承受了国家道路网4 0 的交通量。美国自1 9 7 0 1 9 9 6 年,单车箱货车( 2 轴6 轮以上) 和多车厢牵引车由4 6 0 万辆增加到7 0 0 万辆,而大件车 ( 如敞篷载货卡车、有篷货车等) 则由1 4 2 0 万辆增加到6 8 9 0 万辆,同时为了提高轮胎的 服务寿命采用较高的轮胎压力,轮胎接地压力较高,从而使得沥青路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车辙、永久变形、疲劳开裂等,重交通沥青路面损伤已成为美国道路自2 0 世纪6 0 年 代以来的主要问题盥3 。f h w a 道路统计表明,在1 9 7 0 到1 9 8 4 年,典型的州际道路交通量 增长了2 0 ,而货车交通量增加了4 9 ,标准轴载增加了1 2 6 。沥青路面交通量年增 长率为9 ,2 0 年设计年限的交通量在8 1 0 年就已经达到了,同时轮胎压力也在增加。 最近得克萨斯州调查表明,轮胎压力显著增加了,州平均轮胎压力分别为0 7 5 9 m p a ,最 大压力可以达到1 0 7 m p a ,而且轮胎压力分布很不均匀,0 6 2 1 m p a 轮胎压力在路面( 轮 胎侧翼) 产生1 3 8 m p a 应力。 随着轮载和交通量的增加,传统的路面结构已经不能满足道路需求,这就要求我们 在道路设计中采用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一永久性路面。2 0 世纪末以来,永久性路面成为世 界各国沥青路面最为热门的研究内容,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南非都在 广泛研究。在e a p a ( 欧洲沥青路面协会) 1 9 9 6 年国际会议,1 9 9 7 年、2 0 0 2 年i s a p ( 世界 沥青团体) 第8 、9 届国际会议中b 3 ,永久性沥青路面一直是会议一个重要议题。在2 0 0 4 年的世界范围内不同的沥青路面组织都在组织永久性路面研讨会,特别是2 0 0 4 年6 月 i s a p 组织的永久性沥青路面国际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有5 0 多个国家的道路专家参加, 会议主要介绍美国、欧洲、加拿大永久性沥青路面使用经验,永久性沥青路面的技术回 第一章绪论 顾等,就永久性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进行广泛讨论。欧洲的 l o n g l if ep a v e m e n t g r o u p ) 及美国的a p a 都对永久性沥青路面研究、 作。 推广进行了大量工 针对现状,需要认真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 1 ) 弹性层状体系在永久性路面这种新型的路面结构形式的合理性; ( 2 ) 路面设计理论在新的路面结构形式下的正确性。 在沥青路面结构结构设计中,通常我们采用沥青层间完全连续的假设,从而使计算 得到的应力、应变和弯沉值偏小,这也说明了层间结合条件对设计结果有较大影响。设 计中采用什么样的层间接触条件取决于施工条件和材料特性。如果路面按滑动状态设计 就显得过于保守,路面厚度太厚。因此有必要在设计时,论证沥青路面各层之间的层间 状态,根据具体情况选定层间结合系数进行计算,路面施工中撒铺油的多少与路面的结 合状态有密切关系。 1 2 国内外研究 沥青路面各层之间的层间结合问题是近年来道路界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的沥青路 面设计规范中验算设计指标时假定路面各层间为完全连续状态,这与实际是不相符的, 而路面层间结合状态的改变对所计算的应力、应变值和弯沉值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内 外关于层间结合问题的研究卓识不少,路面层间抗剪强度越大,说明层间抗剪切能力越 强,则层间结合状态越好,越趋近于连续状态。路面经典力学中曾采用古德曼模型来作 为衡量层间结合条件的尺度,具体分析如下。 古德曼( g o o d m a n ) 模型“1 如图卜l 所示,即为当路面上下两层发生相对水平位移为 时,则层间界面的剪应力可表示如下: f = k ( 1 1 ) 式中l ( _ 层间粘结系数,c m 3 乒 l 一卜- _ 一- 一i 一 图卜1 古德曼力学模型示意图 2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式( 卜1 ) 可以看出,用层间结合系数k 来描述层间界面处的粘结状态具有明确 的物理意义,当路面上下层间发生单位相对位移时,界面处的剪应力即为层间粘结系数 k 。显然当k 值越大,说明层间粘结性越好,越趋于完全连续状态;若k 值越小,说明 层间粘结性越差,越趋于滑动状态。当k = 0 时,层间处于完全滑动状态;当k o 。时, 层间处于完全连续状态;当0 篙襄翥关兰,即当梁由完全光滑转换为完全连续时,下梁 在工作时所起的作用得到明显加强。 由( 2 4 6 ) 绘出双层梁最大弯拉应力比与层间系数刁的关系曲线如图2 5 所示: 层间系数r l 图2 5 双层梁最大弯拉应力比与层间系数7 7 的关系曲线 1 5 o o o o o o o o 们 加 加 第一二章沥青混合料双层梁? 了曲模型理论分析 由图2 5 可知:随着层问系数7 7 的增大,( 吒( x ) ) d ( q ( x ) ) d 增大,当接近1 时迅速增 大,更加证明当梁由完全光滑转换为完全连续时,下梁在工作时所起的作用得到明显加 强。 ( 二) 由上节( 2 3 2 ) 知结合式刚度与分离式的刚度比,即: ( 日) ,一( 日) ,3 m 聆( 1 + 玎) 2 一=-_-一 ( 日) , ( 1 + 聊刀) ( 1 + 加,z 3 ) ( 1 ) 若m :常数,n 一时,! 竺! ! 二! 竺生一o : ( 乜- ) , 若n _ 常数,m 一。o 时,! 竺! 三! 竺互一o 。 ( 日) , ( 2 ) 姬i 、) f 0 巫生:翠生一j 墨生一:3 ( 1 棚功( 1 棚矿) ( 1 + 扣棚3 ) 一( 1 + 、暖) z j 聊刀 、 、fm 玎 7 当且仅当去3 时取辑m _ 1 m 警的最大值舭 历” i 也l , ( 3 ) 下面讨论警与鲁的关系 i e fj ,踢 m = o 5 ,1 0 ,l 5 时, 绘出訾与鲁的关系曲线如图2 6 所示: 3 5 3 2 5 2 1 5 l o 5 0 0o 5l1 522 5 3 3 5 h 2 h l 图2 6 ( ( 口) 一( 日) ) ( 日) ,与缟啊关系曲线 1 6 长安人学硕二l 学位论文 由图中2 - 7 可以看出,( ( 肼) 一( 口) ) ( 剧) ,随着吃如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如 易巨2 1 o 时,( ( 肼) 一( 盯) ) ( 日) 厂在缟2 1 时达到最大,即结合式双层梁的中性面 位于两梁的接触面上。 n 2 1 o ,1 5 ,2 。时,绘出訾与鲁的关系曲线如图2 - 7 所示: 3 5 。 3 罾2 5 支 2 h 粤1 5 口1 口j 0 5 o o0 511 522 533 5 e 2 e l 图2 7 ( ( 彤) 一( 日) ,) ( 日) - r 与岛岛关系曲线 从图2 7 可知( ( 彤) 一( 日) ,) ( 日) ,随着易巨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如啊= 1 5 在岛巨= 0 4 4 4 4 时达到最大,即结合双层梁的中性面位于两梁的接触面上。 ( 4 ) 部分结合刚度与层间系数的讨论 由上节( 2 4 5 ) 可知: ( 砜咽) ,= 竿 那么 ! 竺生二! 竺k 三力: 鼢而32 由( 2 4 8 ) 绘出( ( 日) 。一( 髓) ,) 勖办3 与层间系数7 7 的关系曲线如图2 - 8 所示: 1 7 ( 2 4 7 ) ( 2 4 8 ) 第二章沥青混合科双层梁弯f l 模型理论分析 图2 8 ( ( 日) 6 一( 日) ,) e 6 办3 与玎关系曲线 由图2 - 8 可知:( ( 日) 6 一( 田) ,) 肋矿随着7 7 的增大而增大;当刁= 0 时, 警= 。,即( 日) 。= ( 日) 厂= 2 日;当7 7 = 1 时,警= 圭酌办3 ,即 ( 日) 。= ( 彤) = 8 日;这说明随着层间系数刁的增加,刚度( 日) 。在2 日8 日之间增加。 2 5 本章小结 本章通过推导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 ) 如果双层梁的两层梁的尺寸和模量完全相同,完全粘结时刚度为完全分离时 刚度的4 倍。 ( 2 ) 如果双层梁的两层梁的尺寸和模量完全相同,完全粘结时层底拉应力为为完 全分离时层底拉应力的0 5 倍。 ( 3 ) 当梁由完全光滑转换为完全连续时,下梁在工作时所起的作用得到明显加强。 ( 4 ) 当红矗或e 2 局任意一项为常数时,( ( 日) 一( 日) - r ) ( e ,) 随着另外一项的增大 先增大后减小:并且( ( 日) 厂( 脚) r ) ( 日) r 最大值为3 。 ( 5 ) 随着层间系数7 7 的增大,刚度在增加;当7 7 = 0 时,( 日) 。= ( 彤) ,= 2 日;当刁= 1 时,( 日) 。= ( 日) = 8 日:即随着层间系数巧的增加,刚度( 日) 。在2 日8 日之间增加。 长安人学顺:i j 学位论义 第三章陕蒙高速室内双层梁试验分析 3 1 原材料性能 1 ) 沥青 采用克拉玛依l1 0 号沥青,其性能如表3 1 所示n 。 表3 1 沥青性能 技术指标试验结果 沥青种类 k l m l l o # 针入度 1 5 0 c4 0 o ( 1 0 0 9 ,5 s ) 2 5 0 cl l o o ( o 1 m m ) 3 0 0 c1 8 0 o 延度(5 0 c )( c m ) 1 5 0 软化点( 环球法) ( o c )4 3 9 当量软化点瓦 ( 。c )4 4 0 闪点( o c ) 2 3 0 密度( 1 5 。c ) g 伽3 o 9 7 4 旋转薄膜针入度( ) 7 6 2 加热试验延度( 1 5o c ) ( c m )8 5 6 r t f o t ( 1 6 3 质量损失( ) 0 0 5 o c ,8 5 m i n ) 软化点( o c ) 4 9 0 2 ) 集料 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如表3 2 所示“。 表3 2 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试验结果 指标 砂岩 规范要求试验方法 压碎值( ) 1 2 42 6 t 0 31 每- 2 0 0 0 磨耗值( ) 4 8 2 8t 0 3 17 - - 2 0 0 0 坚固性( ) o 21 2t 0 31 4 2 0 0 0 与沥青粘附性3 级大于4 级t 0 6 1 6 - 1 9 9 3 加抗剥落剂后的粘附性 5 级大于4 级t 0 6 1 6 一1 9 9 3 表观密度大于1 3 2 m m 2 7 0 4t 0 3 0 4 2 0 0 0 9 5 1 3 2 m m2 7 0 6 2 6 0 t 0 3 0 4 - 2 0 0 0 ( g c 所3 ) 4 7 5 9 5 m m2 7 3 0t 0 3 0 4 - 2 0 0 0 毛体积密度大于1 3 2 m m 2 6 5 3 t 0 3 0 4 2 0 0 0 第三章陕蒙荔速室内双层梁试验分析 9 ,5 1 3 。2 m m2 6 4 7 t 0 30 4 2 0 0 0 ( g c 川3 ) 4 7 5 9 5 m m 2 6 6 2t 0 3 0 4 一乏0 0 0 针片状含量( ) 6 81 5 ot 0 31 2 2 0 0 0 吸水率( ) o 8 9 2 o t 0 3 0 7 2 0 0 0 3 ) 矿粉 矿粉性能参数如表3 3 所示1 。 表3 3 矿粉性能参数 项目 矿粉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咖肌3 ) 2 7 1 42 5 0t 0 35 2 2 0 0 0 亲水系数 0 8 7 l t 0 3 5 3 2 0 0 0 含水量( ) 0 4 1t 0 3 3 2 一l9 9 4 外观 符合要求无团粒结块目测 4 )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和物理性能指标 沥青混合料的物理性能指标和级配如表3 - 4 及3 5 所示“。 表3 4 沥青混合料物理性能指标 油石比 视密度 v vv 队v f i am sf l 级配沥青 ( ) ( 舻m 3 )( )( )( )( k n )( m m ) j w - 1 3k l m 11o 抖+ l p l a s t5 o2 3 6 84 2 1 5 4 7 2 5 1 1 63 9 4 表3 5 三种沥青混合料级配总汇表 各筛孔( 方孔筛,m m ) 通过质量百分率 级配 1 61 3 29 54 7 52 3 61 1 80 6o 3 o 1 5 o 0 7 5 a c 1 31 0 09 7 57 95 8 4 4 5 3 2 52 41 71 26 j w 二1 31 0 09 8 68 05 4 33 7 22 3 91 9 61 3 31 0 95 9 s u p - 1 3 1 0 09 07 04 23 22 51 8 51 41 06 3 长安大学硕二| 学位论文 3 2 试验准备 1 ) 试验目的 测定沥青混合料双层梁洒铺不同数量的粘层油时( 即在不同结合状态下) 的刚度变 化。 2 ) 试验步骤 首先对每个温度下的8 个试件中的3 个进行破坏试验,此时可得其3 个破坏荷载, 取其平均值的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倍作为七级荷载施加于另外5 个试 件上。每级荷载稳定6 0 s ,卸载后稳定3 0 s 再加载。测定试件的在每级荷载下的变形值, 计算每级荷载的刚度值。 3 ) 试验设备及材料n 2 1 ( 1 ) m t s 系统; ( 2 ) 跨中位移测定装置:l v d t 、电测百分表或类似的位移计; ( 3 ) 数据采集系统或x y 记录仪: ( 4 ) 恒温水箱或冰箱、烘箱; ( 5 ) 卡尺、秒表、温度计、天平; ( 6 ) 平板玻璃;试验环境:1 5 。 4 ) 试件的制作 本试验先准备5 组试件板,每组试件板可以制作成6 个试件。第一组为两块薄板, 分别为3 0 0 l l m l 3 0 0 n u l l 5 0 i l u i l ,分别切割成6 小梁后,叠放在一起,来模拟层间完全滑 移的叠合梁,如图3 1 所示。 钐钐钐钐 图3 1 分离式双层梁的切割示意图 2 1 第三章陕蒙高速空内双层梁试验分析 另外3 组试件板分两层铺筑,每层为3 0 0 唧x3 0 0 m i i l 5 0 舳,中间用三级沥青含量不 同的沥青砂作粘结层,以模拟层间部分结合的粘结状态,把每组试件板完全结合的粘结 状态,将其切割后,也得到6 个叠合梁试件。如图3 2 所示。 钐钐钐钐钐钐 图3 2 部分结合式双层梁切割示意图 试验共分4 组,每组5 个试件,i 1 ,i 2 ,i 3 ,i 4 ,i 5 其中的i = 0 3 。其中0 3 号双层梁上下梁一起预制,中间粘结层的沥青用量分别是0 k m 2 ,1 k g m 2 ,2 k 卧n 2 , 3 k 咖2 ,分别如表3 6 3 9 所示。 表3 6 中间粘结层沥青用量0 k g f n 2 的双层小梁试件尺寸 宽度高度 取样点计算用宽度位置凹槽处无凹槽凹槽深度 计算用高度 ( m ) ( m m )b ( m )( m m )( m m )( m ) 4 5 4上压头1 0 2 11 0 2 6o 0 0 0 5 0 - 54 5 60 。0 4 5 2 下压头i 1 0 2 31 0 2 6 60 0 0 0 40 1 0 2 6 4 4 5下压头21 0 2 1 61 0 30 o 0 0 8 4 3 3 上压头 1 0 1 71 0 2 20 o 0 0 5 o 44 3 9 40 0 4 3 8下压头i1 0 2 91 0 3 6o 0 0 0 7 0 1 0 2 9 4 4 3下压头21 0 2 51 0 30 0 0 0 5 4 4 9 上压头 l o i 7 81 0 2 3 60 o 0 0 6 o 34 4 2 2o 0 4 4 0 下压头l 1 0 2 7 81 0 3 8 o o o i o o 1 0 3 l 4 2 7 8下压头21 0 2 91 0 3 1 4o 0 0 0 2 4 6 5 8 上压头 1 0 1 81 0 2 oo 0 0 0 2 o 24 7 2 6o 0 4 7 0 下压头l1 0 21 0 3 1 40 0 0 l io 1 0 2 6 l 4 7 i 下压头2 1 0 2 2 61 0 2 70 0 0 0 4 3 9 上压头1 0 1 8 81 0 2 90 o o l o o 13 9 8o 0 3 9 2 下压头l 1 0 2 51 0 3o 0 0 0 5o 1 0 2 9 3 8 9 下压头2 1 0 1 91 0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共停车场物业管理权终止及后续运营协议
- 电子支付与支付服务组织责任-洞察及研究
- 生物膜内氨曲南的抗菌谱研究-洞察及研究
- 植物渗透调节蛋白功能分析-洞察及研究
- 地震工程结构耐震性能分析-洞察及研究
- 深度学习融合决策树-洞察及研究
- 移动医疗政策法规研究-洞察及研究
- 本地地址安全与隐私保护法律框架-洞察及研究
- 生物材料在个性化医疗器械的发展-洞察及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轨迹-洞察及研究
- 2024年河南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产业园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BCG 中国合成生物学产业白皮书2024
-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省赛一等奖
- 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发展历程
- LS保温复合板施工方案
- 肾盂癌-疾病研究白皮书
- 共有权人同意卖房证明四篇
- 美学第二讲:美的本质
- 量子物理发展简史教学课件
- 第七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1.4.1 第2课时 空间中直线、平面的平行 课件(共14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