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唐书·文艺传》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唐书·文艺传》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唐书·文艺传》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唐书·文艺传》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唐书·文艺传》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新唐书·文艺传》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本选题是以正史文献为基础文本对象的文学研究。全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新唐书文艺传) 的人物选录本章通过对比新唐书文艺传和 ( 1 1 3 唐书文苑传的人物立传数目及位置变化,总结新唐书文艺传人物选录 的两个标准一是根据人物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新唐书文艺传增补了一些为 旧唐书文苑传所忽略的文学家,相反,删除了那些在文学方面并无突出成就的 宽泛的文人。二是根据人物的品行高低:品行高的被改入“隐逸传”或“卓行传”, 相反,品行低的被改入“叛臣传” 第二章新唐书文艺传 的文学观念( i b 唐书和新唐书因成书于不 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所以它们也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学观念。新唐书成书于北 宋中期,士风的变化,使得它在新唐书文艺传中体现了重文尚德的理念。并且, 学术风气与诗文风气的变革需要,它在文艺传序中高度推崇韩愈及其倡导的古文 运动。文艺传序作为文艺传乃至新唐书的文学总纲,它的地位及指导作 用是不容忽视的。与序言相应,韩愈传对韩愈的评价和( i n 唐书有着明显的不 同。对韩愈评价的变迁,固然有着时代的因素,其中还包含着史书作者的审美观念和 主观情感。 第三章新唐书文艺传) 的文本特点文学观念影响着史书的行文因为文 学观念不同,( i n 唐书文艺传和 ( 2 0 0 5 年) 就是专门从文苑传 入手,研究东汉文人群体的社会、历史地位以及生存状况的 其次,由于成书于不f 司的时代,( i h 唐书文苑传与新唐书文艺传) 颇多 相异,具有鲜明的可比性。 旧唐书和新唐书,习惯称为两唐书,它们是反映同一时代内容的纪 传体史书。旧唐书 成书予五代时期,旧题五代刘陶编,实非出自刘胸之手,因此 书完成于刘晌监修国史期间,故署啕名。新唐书形成于北宋中叶( 仁宗嘉辜占五年, 1 0 6 0 ) ,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对当时的情形,欧阳修傲了这样的概括: “从来所患者夷狄,今夷狄叛矣;所恶者盗贼。今盗贼起矣 所忧者水早,今水旱作 矣;所赖者民力,今民困矣;所需者财用,今财用乏矣。”。j 匕宋王朝遇到了自立唇以 来从未有过的统治危机于是,变革成为当时一批富有忧患意识的儒者的共同心声 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要求改革朝政,于是出现了。庆历新政”i 瞳着政治改革的风起 云涌,学术风气也发生了变化经学上的革新风气引起史学上的疑古思潮o 在新 唐书形成前,出现了一批以春秋义例褒贬唐代史事的著述它们都表明要以唐 o ( 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麓一 。卷六,上海书店。1 9 8 8 年以下征g i 此书时只注誊数和页羲引用其 它书耳亦同此倒 张舜徽先生对备史有。文苑传。或。文艺传的已经列出,见( e e 田历史要籍介绍 ,湖北人民出版牡1 9 5 6 年 o 本文( i h 唐书 和新唐书 皆用中华书局1 9 5 年点授奉 o 准诏言事上书 ,欧阳信全集中华书同2 0 0 1 年3 月,册2 卷四十六页6 4 5 o 束学疑经疑传之风,一般认为是从仁宗庆历年间开始的欧阳修是革新思潮的代表他首先提出易系辞, 非孔子所作,其次对周札 的真伪质疑,再有开辟了新的治经方法。一是台传求经务求简明i 二是追求义 囊,自由发挥 1 为鉴,4 疆过解释春秋) ,宣扬儒家大一统思想,避免五代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 权制新唐书 也是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欧阳修为曾公亮起草的进新修唐书 表说:“c ( 1 l j 唐书) 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吉浅意陋,不足以起其 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普恶以动人耳 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l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旧唐书 的 。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所以,修新唐书时,不但采录 了( i h 唐书 的很多资料,还采用了旧唐书 以外的许多资料 由于两唐书 的产生时间、编纂思想、取材内容之不同,必然使得两唐书 在人物的选录和评判上具有差异 再次,主编新唐书) 的宋祁、欧阳修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新唐书文艺传) 反映了其自身及时代的文学观念 新唐书的编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o 宋祁是最早入唐书局并从始至 终参与其事的编撰者欧阳修辞转礼部侍郎札子 谓“宋祁、范镇到局各及一十七 年”o ;进新修唐书表谓修书。凡十有七年”。宋祁之让转左丞托子自云在朝 时。与诸儒讨论”,后出知毫、益、郑等州,“许将史草自随”o 知毫州有诗云;“一 章通奏颁州麾,诏许残书得自随吾党成章真小子,官中了事是痴儿昏眸病入花争 乱,倦首搔余雪半垂所赖韦吴皆杰笔,刘生当见汗青期。”石林燕语 载:“刊 修未几,诸人皆以故去,独景文下笔已而景文亦补外,乃许以史稿自随。”o 东轩 笔录写道宋祁修书的事,“晚年知成都府,带唐书 于本任刊修,每宴罢,盥漱 毕,开寝门,垂帘,燃二椽烛,媵婢夹侍,和墨伸纸,远近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 矣,望之如神仙焉”o 宋史 本传称其。修唐书) 十余年,自守毫州,出入内外, 尝以稿自随,为列传 百五十卷”关于题名原因,陈振孙书录解题 日:“旧 例,修书止著官高一人名衔。欧公日: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于此书用力久且深,何 可没也。遂于纪、传各著之。宋公感其退逊。”o 故书中列传题祁名,本纪、志、表 题修名由此可知,新唐书文艺传 乃宋祁用力甚多 o 谢保成在北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新唐书 重蕾中的几个目曩 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中置蜘究 1 9 9 7 年第4 期 o 李一飞( 新唐书 的编撰及参撰人纪考,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掌_ ) ,2 0 0 2 年第3 期 o 欧阳惨全集) 册4 ,卷9 l ,页1 3 4 1 - 1 3 4 2 o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 巴蜀书社。1 9 9 0 年,册1 2 ,卷4 9 0 页2 2 0 o 予既到郡有诏仍侈唐书寄局中诸僚)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犏全宋诗h 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8 月 卷2 1 7 ,页2 5 ( 柬) 叶梦得著,李欣校注。三秦出版杜。2 0 0 4 年5 月,页7 0 o ( 宋) 魏泰撰李裕民校点:东轩笔录) ,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0 月第版,页1 7 1 o 陈妊孙直斋书录解最 ,上海古籍1 9 8 7 年1 2 月。眷4 ,页1 0 3 2 欧阳修被命刊修唐书,自云:“自置局已十年后,书欲有成,始差入局,接续残 零,刊撰纪k 志 六十卷”1 ) 入局后,除了亲笔撰写,还担负起全局的组织、协 统工作。就其列传条目的设立来说,列传条目的设立是有一个总的策划的,是经过参 与修书诸人的共同协调而进行安摔的其中欧阳修作为主要刊修官,对列传部分不能 没有影响,并且必要时对列传作了一定的修改王鸣盛就说,“祁不为经志表。非以 让欧,盖用其所长,先撰各传,余姑阙如欧学f - - j 文章,与祁异趣,成名之后,天下 重之甚于祁,未必肯壹尊祁轨躅,上二百五十卷时,恐或有改祁稿者”o ,又说,“然 则宋虽撰传,而总汇裁定,实出欧公一手”确实,列传极有可能有欧公之力从 个人成就及影响来看,欧公大于宋公首先在主体意识和人格理想方面,欧阳修代表 了宋代士人普遍欲有所作为、有所树立的进取精神一代士风由欧阳氏而变苏轼这 样评价欧阳公的影响,“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祜极矣, 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面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 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患长育成就,至嘉裙末,号称多士; 欧阳子之功为多”9 其次,从文学上的影响来看,欧阳修对文坛的影响大于宋祁李 春青先生说:“宋代文学价值观基本上是在欧阳修所设定的框架中发展演变的,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文运动的成功,二是其二元论文学理论演化为以道为主与以 文为主两种一元论文学理论”o 再次,从学术上来看,欧公学术渊博不仅在 学术思想上多有建树,在学术实践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宋祁虽然年长于欧阳修,但 自愧不如,“伏见太子中允、集贤校理欧阳修,志局沉正,学术淹该,栖迟怀宝,不 诡所遇,措辞温雅,有汉唐余风。如得攉在禁垣,委之润色,必且粉泽王度,布予四 方观言责实,臣所不及”白特别是欧公的史学成就很突出他注意史料的搜集、整 理,在撰写过程中采用恰当体例,来提高史料使用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欧阳修修史以 春秋 为圭桌,并从中抽绎出三条基本义侧,“尽管其中不乏主观性和非确定性因 素,也有因此而造成的忽略史实、割裂史料等闯题,但这些义例对于史料运用和史书 编纂的积极影响还是值得肯定的,在史料学上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o 。 纵上所述,新唐书文艺传 的主要作者乃宋祁,其次是欧阳修比起旧唐 书的作者,宋祁和欧阳修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他们对文学的一些见解势必影响到 o 辞转札部侍部札子 ,欧阳修全集 册4 ,誊9 l ,页1 3 4 1 - 1 3 4 2 o 王呜盛十七史商榷,( 下) 商务印书馆,1 9 5 9 年3 月。卷六十九,页7 3 0 o 十七史商榷 ( 下) 。宋欧修书不同时,卷六十九,页7 3 0 9 苏东坡全集中田书店。1 9 8 6 年6 月第一版,册上卷2 4 ,页3 1 5 o 李春青宋学与宋代文学观念北京师大出版社2 0 0 1 年1 0 月页1 4 7 - 1 4 8 o 授知制诰举欧阳修自代状 ,全宋文 册1 2 譬4 9 2 ,页2 4 4 o 顾永新欧阳修编纂史书之义倒及其史料学意义) ,文史哲。2 0 0 3 年第5 期 3 史书的写作。 ( 二) 本选题的意义在于t 通过对文艺传 ? 文本的认真研读,对比两传 在选录人物上的不同,考察新唐书文艺传的人物选录标准。在此过程中,根据 对相关人物的了解( 研读传主作品) ,对照文艺传 中对唐代作家们的评价是否合 乎实际。接着探究 ,曾公亮进书表中把“文省事增”作为新唐 书的一大优点此外,撰写者把“讲究书法”也看作优点,新唐书的编修者吕 夏卿在四卷的唐书直笔中就几乎用了三卷来讲书法。但新唐书颁行不久就引 起不满。吴缜指出此书存在大量事实上的差错,并提出“史之要有三,一日事实,二 日褒贬,三日文采”。继而指出新唐书之病在于。徒以褒贬、文采为事”,此外对 。文省事增”的“事增”也提出异议,认为所增之事“多采小说而不精择”,而“唐 人小说类多虚诞”o 吴氏之见被郡斋读书志和直斋书录解题所承用。晁志 说“议者颇谓永叔学春秋,每务褒贬;子京通小学,惟刻意文章,采杂说既多, 往往抵牾,有失实之叹”,陈录 说“本纪用春秋例,肖去诏令,虽太略, 犹不失简古;至列传用字多奇涩,殆类虬户铣溪体,识者病之”o 尽管议论纷纷, 在宋代以至元、明到清前期一直是新唐书 占优势。直到乾隆四年,两唐书同 时刊刻,才恢复了( i e i 唐书的正史地位四库提要说“正史之中二书并列,相 辅而行,诚千古至公之道”o ,沈德潜 o 和廿 。为行文简洁,本文把新唐书文艺传,简称为文艺传k 旧唐书文蔸传 简称为文苑传 ,并称为。两 传 ” o 吴缜新唐书纠谬序 ,文渊阁四库垒书本 o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卷二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o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1 2 月,页1 0 3 。 永珞等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旧唐书二百卷) 提要,中华书局,1 9 6 5 年6 月,卷四六页4 1 0 ( 清) 赵翼陵余且考 商务印书馆。1 9 5 7 年1 2 月 4 二史札记 均对其增损优劣作了论述 在对两唐书优劣评价的同时,很多人对两书给以纠谬、辨证吴缜的新唐 书纠缪 针对新唐书 中存在问题,指出“其失有八”,但许多议论有失偏颇,有 吹毛求疵之嫌。清代赵绍祖的新旧唐书互证 、沈炳震的新旧唐书合抄) 、王先进 的新旧唐书合抄补注 将两书对勘、合注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 、钱大 昕的廿二史考异k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 不仅对两书评论优劣得失,同时进行 文献和史实的考证三家考史方法各有千秋,从不同角度对两唐书 进行了缜密地 考证,批驳了前人不公正的评价,得出两书不可偏废的观点 上个世纪以来,更多的还是在具体考证或笺注方面。老一辈史学家们耗费心血整 理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的两唐书 的点校本不仅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而且在标 点校勘中纠正了大量讹误,赐惠于后学者匪浅。对两唐书 的文人进行集中辨误、 校勘的当数傅璇琮先生的唐才子传校笺唐才子传是元人辛文房沿用、参照 两唐书 的成果编成的,见于两唐书 者有百余人,而且补充了大量诗人的事迹, 但是存在很多失误之处。唐才子传校笺 堑点在探索史料来源、纠正史实错误、补 考原书未各的重要事迹,通过对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文创作、作品流传等基本史料来 龙去脉、是非真伪的逐条考证,起到了有唐一代诗人事迹资料库的作用 近一、二十年随着史学史学科的发展,研究两唐书又提出一些新的问履, 其中涉及新唐书) 的如重修缘起、重惨的时间和人员,史料来源及史学成就,甚至 涉及到欧阳修、宋祁等人学术风格的异同等。在这方面的论文有:谢保成的北宋前 期的唐史研究与( 新唐书) 重修中的几个问题 o 一文辨证了两个问题:一是宋、欧 修书不同时,二是新书增废旧书列传的情况 李一飞的 的编撰及参撰人 纪考 国详述新唐书 成书始末及参撰人有关事迹;孙晓晖的博士论文两 关乎文学评价的专著文章不是很多。对旧唐书 文学主张作出 评价的有刘大杰、敏泽、罗根泽、罗宗强等先生刘大杰的中国文学批评史 甲和 o 从肯定骈体文的角度推崇元、白, 而对唐代古文诸家评价不高。另外,后者还补充两点:一是认为旧唐书肯定言行 二元论;二是认为旧唐书主张才能是先天存在的敏泽主编的中国文学思想史 认为刘晌为“朝廷重臣”,“更多地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待文学”o 罗根泽的中国 文学批评史认为旧唐书 的文学主张是“调和的折中说”,调和的是“艳丽说与 反艳丽说”,从而推许。不古不今”、“文质并重”的元白。罗宗强的隋唐五代 文学思想史以对作家评价为例,认为“重抒情的文学思想,在旧唐书 中已有反 映”o 上述著作,因各种原因,未能论及新唐书的文学主张,更没有把两唐书 加以对照值得注意的是,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注意到了两唐书评 价的差异,认为元和主盟为元白,。是以在当时一般人心中,元和一代文章正宗,应 推元白,而非韩柳。与欧宋重修唐书时,其评价通不相同也”o ,但又认为原因在于 他们古文做得好,。其实当时致力古文,而思有所变革者,并不限于昌黎一派元自 二公,亦当日主张复古之健者”王运熙先生在唐代诗文古今体之争和 一文中补正了陈先生论点的偏颇,指出新旧唐书评价的歧异是由两个 时代创作风气的不同造成的,。旧唐书史臣站在肯定骈体文、姬体诗的立场,因 而大力颂扬元稹、自居易。对李白、韩愈评价不太高,还有贬词”o ,并且在另一篇 文章中指出,“新唐书以韩愈代表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1 日唐书贝i j 把这项桂 冠赠与元稹白居易两人,这一分歧现象是值得唐代文学研究者深长思之的”9 。但是 王先生是以旧唐书 作为论述重点,而对新唐书的文学观并未进行详细考察 文艺传是新唐书中与唐代文人及文学关系最密切的一个部分,但是直接 针对文艺传的多是一些零星片段( t i - - 史札记 注意到了两 “文苑( 文 艺) 传”的不同之处,“刘太真、邵说、于邵、崔元翰、于公异、李益、李贺皆在列 传,新书放入文苑,以其优于词学也”o 。钱钟书先生认为“新唐书 讲到文艺, 比( i b 唐书 态度认真,说话也在行”,并且说宋祁虽然作诗深受西昆体影响,但在 。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吉林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3 月,上册,页4 8 1 - 4 8 9 o 敏泽主编中国文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 0 0 4 年,上卷,页6 4 4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3 月,第二册。页1 8 3 - 1 8 5 o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 0 0 3 年l o 月,页2 8 4 o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3 月版,第1 1 4 页 o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第1 1 3 页 o 王运熙唐代诗文古今体之争和( 旧唐书) 的文学观,文学遗产,1 9 9 3 年第5 期 王运熙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愿,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o 廿二史札记校正) 。誊十六,页3 5 3 文艺杜甫传 中表明了对杜诗的高度赞扬4 i 还有一些文章虽然从文苑传 或 文艺传 入手,但多是达到“指瑕”的目的只有胡建次的北宋史学理学博学视 野中的唐诗论 o 从文艺传 入季。分析了新唐书 的唐诗蕊。但是比较简略 综上所述,虽然在研究唐宋尤其是唐代文学时,新唐书文艺传的有关记载 常被作为重要的证据加以陈述,但是,从接体角度出发,探析新唐书文艺传 的 选录标准及文学观念的著作或文章,学界尚未真正予以实簏。有感于此,本文确定新 唐书文艺传 作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一些为人们所忽略的、与文学密切相关的问 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撰写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认真清理新唐带文艺传 传主基本情况( 人数、 每位入选者的个人及创作状况、入选标准等) ,接着提炼总结文艺传体现的文学 观念,最后对文艺传 文本的文学特征进行归纳丽这一切,都将在与( i f l 唐爷文 苑传 的对比中展开 本文运用文史研究中常用的文史互证、微观宏观结合、现象分析与理论概括相结 合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操作上,本文按照以下步聚和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t 其一、搜集和接理材料。首先翻阅重要史书、唐代笔记及唐宋诗话,摘录相关资 料l 其次,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筛选与本论题相关的材搴辜并进行归类处理;第三, 进行仔细阅读,从不同的氖度进行全方位探索。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其二、文本细读。将核其论,必徵言焉”( 刘勰语) 笔者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 度,细读文本,力求揭示为人所忽视的一些鲺题。并且,对旧有资料加以辨讹,对新 资料着力使用,以求客观公正。 其三、统计量化与比较方法一些文学现象仅用语言分析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基于此,本文使用了统计的方法,力求将所要表达的观点以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比 较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本文是以 日唐书文苑传为参考对象,力求揭 示新唐书文艺传,与旧唐书文苑传 在选录原则与文学观念上的不忍 o 钱钟书七缀集中嗣诗与中田画 ,三联书店,年6 月,页3 2 o 胡建次北宋史学理学博学视野中的唐诗论 ,囊应学院学报,2 4 年第5 期 7 第一章新唐书文艺传 的人物选录 一新唐书文艺传 人物增汰概况 新唐书文艺传 形成于旧唐书文苑传) 之后,是以旧唐书文苑传为 参考对象的,其中有很多继承了旧唐书文苑传的已有成果。但是有些地方加以 改动,从而区别于( i h 唐书文苑传 两唐书作为纪传体史书,列传部分是以人为中心的现把两传 人物立 传情况( 包括附传) 列表如下: ( i f i 唐书文苑传 人物立传( 包括附传) 如下表所示: 上篇中篇下篇共 3 2 人4 6 人2 7 人 计 孔绍安、孔祯、孔若愚、郭正一、元万顷,范履冰、萑神李华,李翰、萧颗 袁朗、哀承序、震利贞、客、周思茂、胡楚宾,乔知之、士、盂浩然、王昌 袁谊、贺德仁、庚抱, 乔佩、乔借、刘希夷、刘允济、 龄、杜甫、王维、 蔡允恭、郑世翼、谢偃、富嘉谟、吴少徽、谷倚、员半千、李白、元德秀、陆 1 0 5 崔信明、张蕴古、刘胤丘悦、刘宪、王适、司马键、粱据、崔颞、吴通玄、 人 之、刘延祜、刘藏器、载言、沈俭期、陈子昂、闯丘均,吴通徽、王仲舒、 , 张昌龄、崔行功、盂利宋之问、宋之悌、阎朝隐、王无崔咸、唐次、唐扶, 贞、董思恭、元思敬、兢、李适、尹元凯、贾曾、贾至、唐持、唐彦谦、刘 徐齐聃、杜易德、挂审许景先、贺知章、贺朝、齐融、羹、李商臆、温庭 言、王勃、王劫、王助、张若虚、邢巨,包融,李登之,筠、薛逢、薛庭硅、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席豫、徐安贞、齐辩、王辩、李 李拯、李巨川、司 邓玄挺邕、孙遨、孙成空图 新唐书文艺传 的上、中、下三篇人物立传( 包括附传) 情况如下表所示t 上篇中篇下篇 共 3 2 人 2 6 人 2 1 人计 袁朗、袁谊、袁承序、袁利贞、李适、韦元旦、刘允济、李华、李翰、李 g 贺德仁、庚抱、蔡允恭、谢偃、 沈俭期、宋之闩、阎朝隐、观、盂浩然、王昌 崔信明、刘延佑、刘藏器、刘知尹元凯、富嘉谟、刘宪、 静、崔颓、刘太真、 7 9 柔、张昌龄、崔行功,崔铣、杜 李邕、吕向,王翰、孙遨、邵说、于邵、崔元 人 审言、杜易简、杜甫、王勃、王 孙成、孙简、李白、张旭、翰、于公异、李益、 助、王助、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维、郑虔、萧颖士、萧 卢纶、欧阳詹、欧 王、元万顷、范履冰、周思茂、存、陆据、柳并、皇甫冉, 阳租、李贺、吴武 胡楚宾、元正、元义方,元季方 苏源明、絮蒲陵、李商隐、薛逢、 李频、吴磁 由以上两表可知,文艺传 与文苑传 都分为上、中、下三篇二传 在 人物的编捧上是遵循一定原则的。它们所选的大都是活跃于唐代文坛并有一定影响的 文人,并按照时问的先后次序编撰而成不同的是,二传所收立传人物的数量不 同。文艺传总共7 9 人,文苑传多达1 0 5 人从数字表面看,似乎文艺传 的立传人物数目比文苑传 少了许多,是只减不增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文艺传 相对于文苑传 增加了一些人物传记o 这些人物传记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两种情 况: 第一是原在 i h 唐书 的列传部分,新唐书将其收入文艺传,包括刘太真、 邵说、于邵、崔元翰、于公昊、李贺、李益第二是( i b 唐书 不曾立传( 包括附传) , 而新唐书) 将其收入文艺传。此中又可分为两类:一是( 1 1 t 唐书 全无,新唐 书增立。主要有李观、郑虔、皇甫冉、苏源明、欧阳詹、吴武陵、李频、萧存、 元正、吴融、元正等二是( 1 e t 唐书 虽未立传,但是已经提供部分信息的( 如张旭、 粱肃等人) ,这与( i e i 唐书 全无,新唐书 增立者应当加以区别文艺传 在增 加人物传记的同时,又删除了一部分人物传记这种增删分为几种情况:一是原在文 苑传 ,新唐书 将其收入列传l 二是原在文苑传,新唐书 将其收入儒学传 ; 三是原在文苑传) ,新唐书 将其收入叛臣 ,隐逸、卓行诸传;四是原在 文苑传,新唐书不曾为之立传。 以上人物位置变化列表如下: 。就两唐书) 而言,新唐书 “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兰十一一,入传总人数增加不少请参见谢保成北 宋前中期的唐史研究与 重营中的几个甸忘 ,中国史研究,1 9 9 7 年第4 期 9 旧在文苑新改儒学孔祯、孔若思,徐齐聃、徐安贞 旧在文苑新改隐逸贺知章 旧在文苑新改叛臣李巨川 旧在文苑新改卓行司空图、元德秀 温庭筠、唐次,唐扶,唐持,唐彦谦。郭正一、许景先、席豫、 旧在文苑新改列传贾曾、贾至、吴通玄、王仲舒、员半千、陈子昂、制黄、崔威、 王无竞,陈子昂 刘希夷、盖利贞、董思恭、元思敬、邓玄挺、吕丘均、剃胤之、 旧在文苑新无传贺朝、万齐融、张若虚、邢巨、包融、李登之、王适、齐辫, 李拯,薛庭琏,丘悦、谷倚、吴少徽、张蕴吉、司马链、集藏吉、 孔绍安、乔佩、乔借、宋之悌 安捧人物的 一个原因。更为复杂的是, 在序言中交代了所选人物的共同特点,“今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 篇 。o ,可见“以文白名”、亦即在文坛的地位及影响,是其明确的录选原则 那么,此处“文”的涵义是什么? , 南北朝时,关于文学概念的认识,趋向完善从初唐开始,。文”、“文章”兢被 作为文学的概念。胨子昂以后,以。文”或“文章”作为文学概念的更加普遍。“文 章”包括诗在内,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调张籍) ,。文章道丧五百 年矣”( 陈予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与。文学”在内容上相同,如。自 魏正始、晋中朝以来,皆以文学相处”( i c 陈书 卷六,后主本纪 ) 。“遂发愤笃 专予文学”( 韩愈答窦秀才书) 。所以,。文4 、。文章气。文学”在唐代并无严格区 别唐以后,直至近代以前,关于文章、文学的概念并无大的交化宋人论文章,当 兼诗歌而吉如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追溯古烹运动的经过对说,“子美( 苏舜钦) 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闻,予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亩语 声偶摘裂,号为时文,以福夸尚。而予美独与其冗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 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o 。古文”指“古歌诗杂文”,“文”也就包 括诗歌了 文章的涵义在唐宋虽趋于广泛,但对文学特点之认识还是非常清楚的。杨炯说。 。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 王勃集序 ) ,柳宗元把“文”看作。= 道”:一 类是。本乎著述”的“辞令褒贬”,即书 、易) 、春秋 一类的哲学,史学著作l 一类是“本乎比兴”的“导扬讽谕。,即文学著作,也就是说纯粹的儒学或其他著作 有时并不包括在内唐代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意在给文学较充实的内 容,从而纠正六朝形式主义文风,也就是说并未忽略文章的。文学性”“文学性”是 什么? 陈伯海先生曾予以梳理辨析,认为。文学性”的质素在于“沉思翰藻”和。缘 情绮蘼”,而后者更能凸显作品的审美性,更能凸显作为传统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 的表征意义o 文艺传序中说“今但取以文自名者为文艺篇 其中。文”即 等同。文章”,是一种泛文学观念,包括诗、散文、骈文、赋、奏议等应用性文体 o 新唐书文艺传 。誊= o 一,列传第一= 六。页5 7 2 6 o 欧阳修全集 册2 ,眷四三,页6 1 4 。榴宗元集,中华书局,l 蛹年1 0 月,页5 7 8 - 5 7 9 。 。陈伯海杂文学,纯文学、大文学及其他砷国文学传统中的- 文学性。目题探嚣,红河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5 期 i i 但是,文艺传 并未忽视所选人物作品的形象化与感染力,也就是注意到了“文学 性”。 根据“重文”的选录原则,文艺传中人物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途径; 第一,保留文苑传的著名文学家( i h 唐书文苑传记录了许多在文学上 有突出成就的文学家,如初唐四杰、李杜、孟浩然、王昌龄、崔颓、李商隐等这些 作家有的以诗自名,如初唐的沈宋、四杰。盛唐的李杜、王孟,晚唐的李商隐、薛逢 等。- 有的以散文自名,如萧颖士、李华、李翰。有的以赋出名,如袁朗、谢偃。有的 以其他应用文而出名,如擅长碑文的李邕,擅长诏令的张昌龄等对此,文艺传 都予以录入存留。 第二,从。列传”转入文艺传k 对于文苑传忽略的在文坛上有一定影响 力的人,文艺传给予补充从( i n 唐书 列传到文艺传的有刘太真、邵说、 于邵、崔元翰、于公冥、李贺、李益。赵翼说;“刘太真、邵说、于邵、崔元翰、于 公吴、李益、李贺皆在列传,新书改入文苑,以其优予词学也。”o 李贺、李益等人改 入“文艺”,表明了对他们文学才能的重视 李益是中唐较有影响的诗人,其边塞诗承盛唐余绪而自成风格,为中唐最有成 就者。其七绝与盛唐王昌龄、李白相比肩,有中唐七绝第一人之称。清胡应麟诗薮 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 、受降 、 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自、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也。” ,表明了新唐书 对他们文学才能的重视根据他们在创作上取得的 成绩也应置于文艺传 ,如此方能显其。以文自名” 第三,为无传者树传对予那些在( i b 唐书 无传的唐代文学家。新唐书把 他们补充进文艺传,如中唐的皇甫冉、卢纶,晚唐的李频等人。他们均在诗歌成 就上有一定的影响独孤及唐故左补朗安定皇甫公集序 中说冉“十岁能属文十 五岁而老成,右丞相曲江张公深所叹异,谓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中兴问 气集 上卷录冉诗1 3 首,并评价道。“冉诗巧予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然而 云藏神女馆,雨到楚壬富与闭门自日晚,倚杖青山暮,及远出重叠雾芳 草浅深生、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又燕知社日辞朝去,菊为重阳冒雨开, o 董诰辱稿垒唐文 中华书局,1 9 8 3 年1 月卷4 笱。 4 3 4 0 o ( 1 f l 唐书k 卷一三七列传第八七,页3 7 6 6 - 3 7 6 7 。新唐书文艺传 拳二。三,列传第一二八,页3 7 8 4 9 全唐文 ,卷4 8 9 。页4 9 9 8 o 全庸文 。誊3 8 8 ,页3 9 4 0 1 3 可以雄视潘张,平揖沈谢又巫山诗) 终篇奇丽,自晋、宋、齐、榘、陈、隋以来, 采掇者无数,而补阙独获骊珠,使前贤失步,后辈欲立”毋诗薮外编卷四云。巫 山高 ,唐人旧选四篇,当以皇甫冉为最”,又云“沈俭期、皇甫冉、李端、王无竞题 巫山高四五言律,皆才格相当,足可凌跨百代,就中更杰出者, 0 b 0 0 巫山 , 皇甫尤工”卢纶是大历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李频是晚唐较有代表性的诗人,乃姚 合之婿,并与薛能、郑谷等交往密切。 第四,增录散体文作家。文艺传增加了一些散文。作家,他们是梁肃、李观、 吴武陵、欧阳詹、欧阳租、萧存、柳并、苏源明等 作为散文家,首先他们注重散文内容的充实他们的作品多数来源于对现实的不 满。梁肃的粱高士碣把作者忧时念乱、愤世嫉俗的思想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李 观的干谒之书多是对朝政、官风的不满。如与处州李使君书 讽刺了王公大人。见 贵要子弟则前席,见贫约等辈则不容曳裾”的现象。报弟书是“最逐情者”欧 阳詹诗文赋各体兼备,文艺传 评价其。文章切深,回复明辩”o 欧阻詹文章的特 点是“新无所袭”,包括两个方面:。精于理”和“切于情”,而且文风“言多周详” 和“叙事重复”。与郑相公书就是“切于情”的文章。作者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的考 试经历,“五试”、“四试”后才得一小小的四门助教。作者布衣求仕,而求仕之路漫 长而艰辛。正因如此,他不得不投书王公,显示了那个时代穷途羁旅之人的无奈。_ 吴 武陵是中唐古文运动时期的一位很有个性、很有特色的作家遗吴元济书 ,劝吴 元济罢兵归顺朝廷。征讨吴元济之前武陵对裴度有所建议,未得到重视,所以他又写了 上韩舍人行军书) ,劝韩愈为裴度出谋划策特别是遗孟简书,在为柳宗元鸣 不平的同时,直接表示对皇帝的不满这需要很大勇气,也需要非凡胆量他现存的 七篇文章,都跟现实政治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其中有五篇是谈兵议政的。注重实际,不 说空话大话,是吴武陵政治散文内容上的最大特色。 其次,他们未忽略散文的形象与感染力 “文气”之说是早已有的,而古文家的讲究文气,则始于粱肃粱肃之文多是采 用散体形式,文从字顺,古朴流畅。文本于道,失道则博( 傅) 之以气,气不足则 施之以辞。盖道能兼气,气能兼辞,辞不当则文斯败矣”称赞李翰的文章说:。其 o ( 唐) 元结、般瑶等选唐人选唐诗( 十种) ,中华书局,1 9 5 8 年1 2 月第1 版,页2 7 5 古代散文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包括记言、记事、杂感、经传史书之类的散体文广义的还包括骈体文和赋体 文本文取其狭义狭义的散文其体式特征可通过与骈赋体文的比较而显示出来关于教体文的特征,请参 见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 散文卷) ) 。上海古籍,2 0 0 1 年7 月,页9 - 1 0 新唐书文艺传) ,卷二。一,列传第一二六,页5 7 8 9 o 全唐文,卷5 5 4 页5 6 0 4 “ 气全,其辞辨,驰骛古今之际,高步天地之间”又说t 。议者又谓君之才,若崇山 出云,神禹导河,触石而弥六合,随山而注巨壑,盖无物足以遏其气,而阂其行者也 世所谓文章之雄,舍君其谁欤? ”? 唐代古文家“文气”与古所谓文气不同。古文家 虽以道德为根本,然究竟是文章家,是为文而养气与粱肃不厨,李观认为辞重于道 文艺传 说他。属文,不旁沿前人,时谓与韩愈相上下陆希声以为观尚辞, 故辞胜理l 愈尚质,故理胜辞虽愈穷老,终不能加观之辞i 观后愈死,亦不能逮愈 之质”这段记载也见予陆希声的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 ,云。文以理为 本,丽辞质在所尚。元宾尚于辞,故辞胜其理l 退之尚予质,故理胜其辞退之虽穷 老不休,终不能为元宾之辞l 假使元宾后退之之死,亦不能及退之之质”。至其自 吉,。士不得不吉,言不得不文”o ,亦足以证明比以前的古文家重视辞藻唐摭 言 卷五记载了他给弟弟的一封信,这样写道t “年不甚幼,j 匠学何书7 撤应明经, 为复有文? 明经传世,不可坠也文贵天成,强不高也。二事并良,苟事立,汝择处 焉”毒,可见,畜而有文、文贵天成乃是其论文主张 总体来看,文艺传) 在选录散体文作家的时候,注意到了他们作品的情和采 这些作家因其散文特色与成就,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好评权德舆祭粱补朗文 说 粱肃之文“文章运衰,风流不还,作者概稀君得其门,独斥浇酶,遐蹈古始,六经 为师”o 崔元翰右补阈翰林学士粱君墓志) 称赞道:“贯籍乎六籍,旁罗乎百世, 考太史公之实录,又考老庄道家之言,皆睹其奥丽观其妙,立德玩词以为文其所论 载讽咏,法于春秋 ,协予谟训。大雅 之疏达而信,颂之宽敬形 焉博约而深厚,优游而广大”o 郭预衡先生评价道t。这样的文章,确实是意 到为辞,辞讫成章。有话即说,相当随便真可谓逐情之文”o 门人李诒孙 称许欧阳詹文章“新无所袭,才未尝困宣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韩愈作为欧 阳詹同科进士好友,对欧阳詹品德才华推崇有加,。詹事父母尽孝道仁于妻子。于朋友 义以诚,气醇以方,容貌嶷藏然i 其燕私善谑以和;其文章深切,喜往复,普自道” ,也认为他的文章有深切往复的特点柳宗元在同吴武陵送前桂州杜留后诗序 o 扑朗李君茁集序 ,垒庸文眷5 l b 。页5 2 6 1 9 新唐书文艺传 ,卷二。三,列传第一二八页3 7 7 9 o 垒庸文 卷8 1 3 ,页8 5 5 0 o 与右司赵员外书 全唐文 。眷5 3 3 ,页5 4 0 7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现 ,上海古籍。:z 0 0 0 年,页1 6 2 1 o 全唐文) 眷5 页5 1 7 2 o 全唐文) 卷5 2 3 ,页5 3 2 2 - 5 3 2 3 o 粕预街中田敢文史 ,页1 9 7 o 欧阳生裒辞 。全庸文) 眷5 6 7 1 5 中说:“濮阳吴武陵,直而甚文”,在元和四年写的与杨京兆凭书中说:。去 年,吴武陵来,美期齿少,才气壮健,可以兴西汉之文章庶几铿锵陶冶,时时得见 古人之情状”o 郭预衡评他的写景之文,说道,“像这样的写景状物之文,在唐代, 可谓奇观”o ,高度赞扬了吴武陵写景之文的独特创造性。 需要注意的是,他们与和韩愈或古文运动中的某些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葆光子 e l - “唐代韩愈、柳宗元泊李翱、李观、皇甫浞数君子之文,陵轹苟、孟,糠秕颜、 谢。其所宗仰者,唯梁补阙而已,乃诸人之龟鉴。而粱之声采寂寂,岂阳春自雪 之流乎? 是知俗誉喧喧者,宜鉴其滥吹也州,给予粱肃崇高的地位与评价。李翱 本传) ,韩愈以驽骥诗赠答, 詹又回赠。o 詹死后,韩愈作欧阳生哀辞 ,并亲自书写两份送人,为的是广泛宣传 詹的事迹。欧阳柜是欧阳詹的从子,受詹影响,“亦工为文”o 吴武陵是柳宗元的好 友,柳评吴之文章有“西汉气象”。萧颖士是古文运动的先驱萧存是萧颖士之子, 文艺传说他“能文辞,与韩会、沈既济、粱肃、徐岱等善”,并且“韩愈少为存 所知”柳并曾以萧颖士为师,。并与刘太真、尹征、阎士和受业于颖士”苏源明 9 柳宗元集) 。册2 。卷2 2 ,页5 9 4 柳宗元集 ,册3 ,卷3 0 , 页7 8 9 o 中国散文史 ,页2 6 1 o 北梦琐言 卷六,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页1 8 5 8 o 全唐文 卷6 3 5 页6 3 9 7 o 唐控言 卷七,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页1 6 4 1 。二人诗均见全唐诗 ,中华书局,1 9 6 0 年4 月韩诗见卷3 3 7 页3 7 8 2 ,詹诗见卷3 4 9 页3 9 o 新唐书文艺传 ,卷= o 三,列传第一= 八。页5 7 8 7 o 新唐书文艺传) ,眷二0 = ,列传第一二七页5 7 7 0 - 5 7 7 1 1 6 也是擅长文翰之人,o 文艺传写了他和元结、粱肃的关系,。雅善杜甫、郑虔, 其最称者元结、粱肃”o 另外,从时期分布来看。文艺传) 所收中唐作家的人数多于文苑传 文艺 传总计7 9 人,收录了李益、卢绘、李贺、萧颖士、吴武陵、欧阳詹、卢纶、予公 异、李观、予邵、支d 太真、崔元翰、萧存、陆据、柳并,皇甫冉、粱肃、李华、李翰、 邵说、欧阻柜、苏源明等中唐作家约2 3 人,而文苑传总计1 0 5 人,中唐作家大 约只收录了1 5 人中唐作为唐代文学发展中重要的阶段,有必要对其高度重视,文 艺传,的做法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 憩之,文艺传 对文苑传 所忽视人物的增补,尤其是一些重要作家的补充, 更好地向我们展示了唐世文坛状况 ( = ) 因其他成就显著而另立新传 文艺传并不是把有作品传世者都看做。文人”。对于那些在文坛上并无重要 影响、地位特殊或难以获得公认的“文人”,文艺传 不再将其选入。比照1 日 唐书文苑传 ,这些落选者有的改入新唐书 的儡学传 ,有的被改入其他列 传他们的位置披改动,大略基于如下缘由, 一是以学术著名者 徐安贞、徐齐聃、孔若思原属旧唐书) 的文苑传 ,转入新唐书 的儡 学传 按照范晔的观点,儒林列传 的择录标准应是“通经名家”章学诚也曾 论及儒学传与文苑传) 的区别。儒林列传 当明大道散著,师授渊源i 文 苑列传 当明风会变迁,文人流别”o 徐安贞、徐齐聃、孔若思三人是以学术出名绚。 徐安贞,原名徐楚璧,后更名安贞,是因其“儒士”身份被选入集贤院的,“玄宗在 东富,及即位,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又置集贤院,召集学者校选,募 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他一生的大事是注解御刊定札记月令 新唐书 卷 五七志) 第四七“艺文一”说。御刊定礼记月令 一卷集贤院学士李林甫, 陈希烈、徐安贞、直学士铷光谦、齐光义、陆善经、修撰官史玄晏、待制官粱令瓒等 注解自第五易为第一 徐齐聃,精通典章,常常引经据典以论朝事时放令有突厥酋长子弟事东宫,齐 。葛常之韵语阳秋 日l - 老杜之八裒 。刖所裒者八人也王最札李光弼之武功苏源明李邕之文翰汝 附邦虔之多能,张九龄严武之政事。皆不复见矣盏当时盗砬未息。叹旧怀贤而作者也。见牡t 部草堂诗 话眷二 ,历代诗话续编 ( 上) ,页2 1 4 新唐书文艺传 ,卷二o 二,列传第一= 七页s 7 7 1 o ( 南朝束) 范晔撰。( 唐) 事贤注后汉书林列传 中华书局,1 9 部年,誊七十九。页罄柏 o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麓- - ) 卷七。页7 7 o 旧唐书文苑传。眷一八九上,列传第一三九上,页4 9 4 2 聃上疏日; 昔姬诵与伯禽同业,晋储以师旷为友。匪唯专赖师资,固亦详观近习惶太子自可招集园、 绮,寤寐应、刘阶闼小臣,必采于端士l 驱驰所任,并归于正人方流好善之风,永播崇贤之 荚今乃使毡裘之子,解辫而侍春闱l 胃顿之苗,削榧而陪望苑在于道义,臣窃有疑诗 云“敬慎威仪,以近有德4 书,日。“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一盖殷勤于此,防微之至 也m 其子徐坚是著名的儒学家,“方庆善礼学,尝就质疑晦,坚为申释,常得所 未闻”。从家学渊源上看,徐坚有可能受到父亲的影响 孔若思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新唐书本传这样介绍他,“若思早孤,其母躬 训教,长以博学闻有遗以褚遂良书者,纳一卷焉,其人日:是书贵千金,何取之 廉? 答曰, 审尔,此为多矣。更还其半攉明经,中宗初,敬晖、桓彦范 当国,以若思多识古今,凡大政事,必咨质后行三迁礼部侍郎,出为卫州刺史故 事,以宗室为州别驾,见刺史,骜放不肯致恭。若思劾奏别驾李道钦,请讯状有诏 别驾见刺史致恭,自若思始”。明经”出身,“多识古今”,可为儒者 ”共用1 1 次,几乎处处以春秋为依据,这是一个详 明春秋的典型然而,刘仅凭一贤良对策 ,归入文苑恐有不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