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海派水彩”.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海派水彩”.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海派水彩”.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海派水彩”.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浅析“海派水彩”.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中国水彩画走过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近3 0 年的繁荣期,作为舶来 品的水彩在中国扎根、生长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在中国水彩发展进程的 2 3 0 多年里,上海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上海是中国水彩的发源地,作为 中西方文明的汇聚之地,上海从土山湾画馆的建立,月份牌的兴起,新型美术学 校的建立,到文革后期打破沉默的文艺复兴,就一直承载了对水彩艺术在中国的 推广和传播。 本文通过对上海水彩画发展史脉络的梳理,对上海水彩的形成做了深入的探 讨,海派水彩的繁荣一方面是由于上海的地域、经济、文化的影响作用;另一方 面是中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和海派文化基因的潜移默化。上海水彩风格多样,异彩 纷呈,表现题材广泛,内涵深隽,表现形式手法多样,呈现出写实、写意、抽象、 半抽象、变形等多元化风格,绘画多具有浓厚的都市情节。 海派水彩在创作空间,思维模式和形式语言,诸多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拓展和 更新。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创作观念陈旧,缺乏时代精神,表现方法程 式化等。如何变革海派水彩画,使其借鉴其它画种艺术语言的同时,保持自身的 特色,塑造富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当代水彩画审美品格,这是值得更多的人的关注 与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海派文化,水彩,历程,题材,风格 a b s t r a e t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w a t e r c o l o r e x p e r i e n c e di n f a n c y , g r o w t h ,m a t u r i t y , a n dn e a r l y 3 0 一y e a r p e r i o do fp r o s p e r i t y , t h ew a t e r c o l o r si nc h i n aa sa l le x p o r te a r n e rt ot a k er o o t , g r o w i n go u to fw a t e r c o l o rp a i n t i n gw i t i l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w a t e r c o l o r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i nc h i n a2 3 0y e a r s ,s h a n g h a ih a sp l a y e d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 s h a n g h a ii st h eb i r t h p l a c eo fw a t e r c o l o ra sac l u s t e ro fw e s t e r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 t h e s h a n g h a ia r tm u s e u mf r o mt h es o i lh i l lb a y , t h ee s t a b l i s h r n e n to ft h er i s eo ft h e m o n t ho fc a r d ,t h en e wa r ts c h o o lb u i l d i n g ,t ot h ec u l t u r a lr e v o l u t i o n ,b r e a k i n gt h e s i l e n c eo ft h el a t er e n a i s s a n c e ,h a sb e e nc a r r y i n go nw a t e r c o l o ra r ti nc h i n a ,t h e p r o m o t i o na n d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t h es h a n g h a iw a t e r c o l o rd o n ei n d e p t hd i s c u s s i o n , 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 w a t e r c o l o ra n dp r o s p e r i t yo nt h eo n eh a n di sd u et o s h a n g h a i s g e o g r a p h i c ,e c o n o m i c ,a n d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s h a n g h a iw a t e r c o l o rc o n t e x to ft h ec o m b ,t h e f o r m a t i o no ft h e s h a n g h a iw a t e r c o l o rd o n ei n d e p t hd i s c u s s i o n ,s o p h i s t i c a t e d w a t e r c o l o ra n d p r o s p e r i t yo nt h eo n eh a n di sd u et os h a n g h a i sg e o g r a p h i c ,e c o n o m i c , a n d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 ;t h eo t h e rh a n d ,ab r o a d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 n u r t u r eo fg e n e ss h a n g h a ic u l t u r e s h a n g h a iw a t e r c o l o rs t y l e ,d i v e r s ea n dc o l o r f u l , s h o w i n gb r o a dr a n g eo ft o p i c s ,m e a n i n gd e e p - j u n ,e x p r e s s i o no fv a r i o u sm e t h o d s , s h o w i n gar e a l i s t i c ,i m p r e s s i o n i s t i c ,a b s t r a c t ,s e m i a b s t r a c t ,d i s t o r t i o n ,e t c t h e d i v e r s i t yo fs t y l e s ,d r a w i n gm o r et h a nt h ec i t yh a sas t r o n gp l o t s e a s i d ew a t e r c o l o r si nc r e a t i v es p a c e ,t h i n k i n gp a t t e r n sa n df o r m so fl a n g u a g e , h a sm a d eal o to fg r e a te x p a n s i o na n du p d a t i n go f oa tt h es a n l et i m et h e r ea r ea l s o s o m eo b v i o u sq u e s t i o n s :c r e a t i v ei d e a sa r eo l dh a t ,t h el a c ko fs p i r i to ft h et i m e s , 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o t h e rs t y l i z e dw a y h o wd oic h a n g es e a s i d ew a t e r c o l o r s ,t ol e a m f r o mo t h e rk i n d so fa r t i s t i c l a n g u a g ep a i n t i n gw h i l em a i n t a i n i n g t h e i ro w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c r e a t e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so f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w a t e r c o l o r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 i ti sw o r t h yo fm o r ep e o p l e sa t t e n t i o na n dr e f l e c t i o n i s s u e s k e yw o r d s :s h a n g h a ic u l t u r e ,w a t e r c o l o r , h i s t o r y , t h e m e s ,s t y l e l l 前言 前言 上海是中国水彩的发祥地,地处对外交流的前沿,接受外来影响最早,同时, 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城市,地理位置决定它的文化习性不以传统而守 旧。上海水彩很好地保持了水彩底蕴,创兴擅变,风格多样化包容并存,在海派 水彩里,始终充溢着飘逸、洒脱、空灵的水性,渗透浓浓的都市情绪,体现着贯 彻始终的流变性。上海水彩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从作品的内容,还是作品的形 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开拓。而且海派水彩在风景、静物乃至人物这些题材的创作也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画家们用水彩工具,表现重大题材创作,突破水彩的“禁 区 ,在全国各种水彩展中一直保持了很好的成绩。纵观海派水彩的发展史,我 们不难发现:开放多元,博取众长,兼收并蓄这些海派文化的核心是成就上海水 彩的关键,当然,更重要的是上海的水彩画家们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海 派水彩发展到今天,与老一代水彩画家的传授、影响密不可分,老一代水彩画家 所创造的多样的、丰富的水彩艺术经验一直影响着他们的学生。 海派水彩与中国水彩的产生与繁荣息息相关,研究海派水彩对中国水彩画的 发展意义重大。理论研究一直是中国水彩发展所欠缺的,地域水彩画亦如此,本 文通过对上海水彩画发展史脉络的梳理,试图对海派水彩的题材及风格特点进行 探讨。由于文化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艺术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艺术活动往往是 在文化的参与下,得到更好的完成与认同,因此,本文就海派地域文化对海派水 彩的影响作为切入点,尽可能地结合文献和图像进行分析论述。 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立足于上海开埠和西方绘画的传入,分别从上 海开埠与开埠绘画以及“上海”的文化背景进行阐述。第一节概述上海地理及历 史概况,论述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世界大城市的演变过程;第二节论述了 上海开埠贸易与开埠绘画,开埤之后由于贸易交流的需要,促使西方绘画成为宣 传商业的手段,导致最初的西画东渐。第三节通过对上海的文化概述,梳理出海 派文化的意义和内涵。第二章着力论述了海派水彩的形成。第一节概述了西方水 彩画传入中国,水彩在西方始于十四世纪,从1 7 5 1 年传入中国历时二百多年, 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繁荣期,水彩在中国的繁荣为各个地域水彩的 发展提供了背景和前提。第二节分析了上海地域文化和地域环境对海派水彩的影 响,正是上海这样的地域和文化致使水彩这种西方艺术首先在上海萌芽。第三节 通过查找相关的文献梳理出上海水彩的历程,在经历了缓慢的萌芽期,上海水彩 在十八世纪初进入了发展期,经过了进四十年的发展,在建国后走向成熟期,并 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它的繁荣期。第三章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 前言 论述了海派水彩的特点;本章结合了图像分别从表现题材和风格样式对海派水彩 的风格特点进行论述。海派水彩从表现题材来讲,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性。无论是 静物还是风景或是人物,上海的水彩画家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能 在全国性的各种水彩展览中摘金夺银。海派水彩的题材的表现方法仍然是传统模 式。海派水彩的风格异彩纷呈,多种多样,有写实的、写意的、抽象的、半抽象, 也有装饰以及分割变形的,但是海派水彩仍然是以写实为主,并且无论是哪一种 风格都具有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水彩画家。第三节论述了海派水彩中尚存在的 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中有的是普遍存在于与中国当代水彩画发展之中的,比如时 代精神的缺失,创作观念陈旧,表现方法程式化。在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只 有问题被发现,才意味着它能得到解决,也只有这样海派水彩才能得到更好的发 展和更美好的明天。 面对经济高速的发展,科技文化瞬息万变的时代,水彩画家有必要审视水 彩在当今时代的审美取向。海派文化要振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每一位上海 的水彩画家除了应当不断地加强对水彩艺术的研究和学习,更多地还要运用自己 全部的感官,全身心的投入,不断深入体验自身所存在的时代,对我们到底需要 什么样的水彩艺术作一个自己的判断,开拓思路,丰富水彩创作语言,以期创作 出更具艺术表现力和动人的水彩艺术作品。 2 第l 章上海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第1 章上海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1 1 上海地理及历史概说 一个大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然而优良的地理位 置和自然条件却提供了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地理基础。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 市,也是世界著名的特大城市之一。它位于长江下游出海口的南岸,是全国海岸 的中枢,黄浦江是天然的良港,它和吴淞江的境内汇合,便于江,海的航运以及 和富庶的太湖流域相联系,附近地势平坦,因此在很早的时代,这里就成为海滨 捕鱼之地。到了唐代以后,兴起了盐业,宋代以后,海运日渐发展,山海开始设 镇。元代户口同渐增加,于至元年二十九年( 1 2 9 2 年) 设立县志,元明以后, 手工棉织业已见发展。然而,上海从一个县城逐渐发展成为全国大城市,是自中 美签订南京条约以后的一百多年里。1 8 4 2 年,当时的美,法两国相继向清 政府要求通商,1 8 4 4 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同年中法签订黄埔条约,两 约均规定五口通商。18 4 5 年英国领事与上海通商订土地章程,定南起洋泾模, 北至北京路,西自河南路,东至黄埔滩为英国居住地,这就是最早的“英租借”。 1 8 4 8 年英租界扩大,北至苏州河,西至谣藏路。1 8 5 3 年一1 8 5 5 年上海的农民武 装小刀会受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在上海宣布起义,以及1 8 6 旺1 8 6 2 年太平军 两次进攻,都由于帝国主义的帮助被清军击退,法国要求酬劳,遂法租界扩充至 十六浦,美国租界也随之扩大,这是租借的第一次扩张。1 8 9 5 年清政府与日战 争失败,导致了租借的第二次扩大,j 下是这次扩大,引起了公共租界的不满,直 到1 9 1 4 年法国租界扩充至徐家汇,范围较原有的法租界又扩大了二十倍,这是 租借的第三次扩大。帝国主义在扩展租借的同时,还不断的攫取各种特权,如驻 扎军队,设立捕房,征收苛捐杂税。在各种特权保护下,还大量倾销商品,开设 银行,并在上海设厂,经营各种公共事业,掠取超额利润。这一时期,由于帝国 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残酷榨取,上海的商业畸形发展,人口也逐渐 增长。1 8 5 2 年上海县人口为5 4 万,到1 9 4 8 年解放前骤增到5 4 0 万,这一百年 当中,增长近1 0 倍。上海以极大的容量和惊人的速度吸引了全世界二十多个国 家和中国其它二十多个省份的居民居于此,在这东方一隅共同建立起一个自由开 放的国际口岸城市。这种惊人的情况无疑寓示着近代上海以租借为中心的的变 革。租借使上海成为“国中之国”,这是中国官方管制不及的地区,其政治利益 的不平等,导致外籍人士在华利益的维护和蔓延,同时导致上海租借有如西方社 国楮绍唐,上海历史与地理,4 # 东师范人学 l :版社,1 9 9 6 年版,p l l 第l 章上海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会实体的东方再现,以致展现着西方的文化成果,如此后有学者所评“西方文明 最精美的副本, 。 1 2 上海开埠贸易交流与开埠绘画 上海是十九世纪发展起来的大而集中的商贸城市,1 8 4 0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 上海变成了对外通商口岸,从此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上海成为商贸中心。1 8 4 5 年即道光2 5 年,外国人最早在上海建立租借,从此,“华洋杂处”的上海成为西 洋文化影响中国最集中和强烈的地方。上海开埠十年,沿外滩黄浦江而设的建筑 群,南起洋泾棋口,北至吴淞江口,成为上海开埠的窗口和重要文化标志。如同 历史的“华贸时期”,随着海禁的解除,香港、广州、澳门等通商口岸相继出现, 广州的十三行,澳门的南湾和香港的维多利亚港,这些沿江和沿海而设通商洋行 的地形和景观,便构成具有代表的视觉中心。处于对这些东方口岸的投资环境的 介绍和兴趣,以及洋行生活的记录和纪念,历史贸易绘画( 习称“外销画”) 由 此应运而生。 “外销画”的主要描绘对象和表现题材,多为商馆活动中心的沿江和沿海风景, 重要的出口贸易商品的生产过程、本土的风情和官吏的生活等。上海是书画艺术 的市场,大量职业画家游居上海,这里同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对新事物敏感而开 化,上海画家的职业化和商品化进一步发展。由于与外界的通商交流,外商进入 上海的人数增多,西方的文化艺术在当时的上海形成了一定的风尚。历史贸易画 现象影响上海,客观上构成了早期西画东渐的一种倾向,这时,古典的西方绘画 的技术,客观地通过近代殖民文化在上海的典型渗透和移植,出现不同与宗教形 式的另一种世俗艺术形式,使得舶来的异域视觉文化,在上海地区获得反映。 1 3 上海的文化 。 文化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人类价值观念和自我本质在客观世界中得以实现 的表现特征。人类的文化在一般的情况下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地域性,二是流动 性。所谓地域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创造和产生,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实 现的,由于各种条件中不同的自然与社会条件,人类的文化形式会产生很大的差 异,以致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和差异。所谓流动性,就是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在某 一特定地域中产生后,都有一个向其它地方流动,发散,位移,辐射的过程,这 种文化的流动也是文化学上的“文化”的传播。早期的文化的传播主要是依赖于 人的流动而实现的。个城市地区的文化都是若干文化物质和文化元素的集合, 这种文化集合是从一个社会传递到另外一个社会,从一个区域播散到另外个区 域。海派文化的形成,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人文的变革,在某一特殊的历史 4 第l 章上海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条件下,通过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幻化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上海的 文化变革我们可以理解为早期的“吴越文化”,到近代纷杂“移民文化”,再到近 现代“海派文化”。 1 3 1 早期的吴越文化 “吴”和“越”本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两个族属的名字,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 是现今的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即包括所称的“江南 。春秋时期,吴和越两 国先后崛起,并且建立了两个十分强盛的国家吴国和越过。为了争夺霸主地 位,吴国和越国长期征战,最后相继灭亡。虽然吴越两国的国家政权已经不复存 在,但是“吴越 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关于古代江南,有很多人描述,司 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所描述的江南状况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 耕水缛,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绕食,无饥馑之,无聚积而多。是故江淮以 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 圆与北方的关中,山东一带相比,当时的江南 不是以声名教化等精神文化而神圣,而是以地域蛮荒,物资富饶而令人感到神秘。 以后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江南的状况有较大改观。魏晋南北朝朝以后,江南已成 为中国物质文化的基地,同时变成精神文明的中心,可与北方抗衡并最后取代北 方成为中国文化之发达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黄宗义曾明确地在他们文 章中指出吴越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并在与北方文化对比中高度肯 定了吴越文化的先进性质,他们指出“:吴,楚,浙,闽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 教之簸”,到了近代以后,吴越地区所处的东南沿海更是成为中国近代文化辐射 能量的中心,他们大量吸收海外文化的优秀成分,努力转化为自身的文化形态, 开创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崭新篇章。吴越地区的文化属性来源于该地区的地域特 色。吴越地区从地域特点上来说属于沿海地带,滨临大海,依托大海的特点,也 使得该地区的文化因子中融入了较多的创新性和开拓性精神。 1 3 2 近代殖民文化 从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开埠通商,上海以极大的容量吸引了大量不同国家和 不同省份的移民。尤其是不同国家居民的入住,社会组成的异质与通流,必须聚 于租借之地,造成各种异质文化的汇聚与输通,通过语言文化符号和非语言分化 符号的交流,促进晚清的上海以其内陆和海洋交接的地理优势,实现其跨文化交 流的社会功能,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对于舶来 的文化样式的迅速出现,已经没有排他和被动化接受的心理障碍,却以极大的心 灵承受的姿态,形成了文化包容的主动化的迎合和效仿。 蔡丰明,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与流布,上海世纪出版有限公司,2 0 0 6 年版,p 6 圆蔡丰明,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与流布。上海世纪出版肯限公司,2 0 0 6 年版,p 7 第l 章上海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对于传入的西洋乐器,淞南梦影录中曾有描述:“西乐,无笙箫笛板,和 曲率而风琴,风琴之制,方长如槭形,中置簧藁,蹴以足鸣鸣有声,其工尺于中 土迥别,琴乎琴乎,其亦成如连海上,能连我情乎? ” 对于“钢琴”的出现,则有描述为:“琴室如小木匣,纵二尺许,横稍役, 启时蝓,初时溯声唣嚏,大似撞钟伐鼓,既而幽细动人,切切可听,恍如月下郯 箫,忽春雷百面,差李三郎羯鼓催花,顷刻间群芳齐吐。 对于“服饰的西化,又可以竹枝词反映其形貌:“衣衫镶滚久相沿,今日 通行外国边,夏日空心花样巧,冰绡拢住颈围圆。裙腰不必两分开,假扣分均 排办怪,既学西洋层锦簇,如何下幅紧围来。” 可以说,开放与移民,对近代的上海发展至关重要。其一,开放与移民密切 了上海与国际,国内各地的联系,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交流和融合,丰 富了上海文化的历史底蕴;其二,开放和移民又导致了上海的高度异质性,人口 的高度异质性又带来了文化来源的多元性和文化气度上的兼容性,来自不同国 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们将他们的文化带到了上海,上海吞而融之,兼容 并蓄,和平相处,形成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胸怀,并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社会格 局,这种多元性格同时又赋予了上海持久而旺盛的活力。 1 3 3 “海派”文化 海派原指清末民初寓于上海,兼具同乡关系的画家群体组合。不仅绘画界有 海派一说,文学界、戏剧界等其它上海的艺术领域也称为“海派”艺界,它是一 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具体地说,即以国画名家为中心,围绕传统文人画趋时务 新之风,相应产生了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也因画派划归不同,而历来说法多有 不同,但基本是围绕近代上海纷呈繁盛的国画流派而言,其中尤以任伯年、吴昌 硕、蒲作英和虚谷为精英代表,沿革至今,成为身居海上开放之地,力改前时国 画委靡之风气的写照。在其外延和内涵不断内合和外变之中,人们又从中阐释和 赋予了新的文化定位。由于上海的独特的社会坏境风尚和文化历史渊源,“海派” 从一种文人画笔墨形式本体引申为一种开放而兼容的文化精神。 从歼埠开始,吴越文化与移民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上海独有的文化。特别是 鸦片战争以后,形形色色的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冲突和交融,到上个世纪二三十 年代达到了高潮,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和文化环境,即“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的各个方面。海派京剧,因与京派相应而得名,它大胆摒除 传统框框,在发扬正宗京剧唱、念、做、打的同时,着力视觉的享受,在布景, 行头上做足功夫尽管有人视为野路子,却也自成一派,沪剧就是从越剧引用过来 李超,上海油l 田i 史,上海人民荚术i 版社,1 9 9 5 年版,p 1 7 。李超,上海油画史,上海人民美术d :版社,1 9 9 5 年版,p 1 3 6 第1 章上海开埠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自成一派。在饮食和衣着等方面,上海人也总能对各种各样外来文化进行重新的 改革与包装,因而自称一体。海派文化就这样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之下,各种 优良文化传统不断优化改进之中形成了。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时务新,开创 多元具有包容性的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上海是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城市, 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很自然地和国际接轨,同时上海是移民城市,堪称吸收八方移 民。所以海派文化具有开创性的特征。海洋精神可以说是上海城市的精神底蕴, 海纳百川就是是其中的精髓,海派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上海的文化能博采众 长,兼收并蓄,对异国文化和国内各地文化都勇于吸收,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海派文化有其不同于其它文化的特点,但其最大特点就是包容改造,取各家之所 长。可以说,上海是东西方文明共同的体现。 7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2 1 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 中国水彩已经走过了1 0 0 年的发展历程。这是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是西学东 渐,异域文化逐渐发展为本土文化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梳理,使我们清楚了中 国水彩的发展脉络,这一过程为海派水彩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环境,也为对上海 水彩的研究建立了历史背景。 2 1 1 中国水彩画的萌芽期( 1 7 5 1 1 9 1 1 ) 水彩画传入我国是在1 8 4 0 年鸦片战争失败后,西学东渐成为社会潮流之时。 水彩画传入中国的历程可分为先导期和传播期。在传播的过程中,位于上海的土 山湾画馆培养了大量的水彩画人才,徐悲鸿就曾称之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可见,上海水彩在中国水彩史中具有其他地区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 西方水彩画形成独立画种后传入我国有明确记载并产生影响的可从1 7 1 5 年 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华抵京算起,他擅长水彩画、油画,和法国传教士王致成、 艾启蒙等人先后任宫廷画师,他们的西画方法曾影响了一些中国画家,但由于东 西方艺术审美的不同,水彩画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民间,十八世纪 中期到十九世纪中期,随着商贸的发展,广州出现了一批从事商品画的画师,他 们用西画的方法,绘制中国的景物、有素描、水彩画、油画,作为商品专门销售 给外国人,然而广东外销画兴起了一百多年,出现了断层也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 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西学东渐在中国的传播才有了基础。主 要通过三条渠道传入:一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入,1 8 6 4 年,上海天主教创办了 土山湾画馆,以培养宗教画人才为目的, 法,历时8 0 年,先后培养了大量人才, 由传教士传授擦笔法、水彩、油画等技 如徐袜清、周湘等一批画家。二是聘请 国外教习来华传授,清政府改南京文昌书院为三江师范学堂,后又改名为两江师 范学堂,培养了一批能掌握水彩理论和技法的新型师资,其中就有吕凤子、汪采 白、姜丹书等毕业生,他们之后又培养了大量水彩画人才。三是派遣留学生出国 学习,这些留学生赴欧,赴f 1 学习西画,他们把西方水彩带回中国,对水彩画在 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叔同、李铁夫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2 1 2 中国水彩的成长期( 1 9 1 1 1 9 4 9 ) 谈及中国水彩的萌芽和成长就不得不提起上海。上海月份牌的兴起对中国水 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出版社,2 0 0 0 年版,p 1 2 8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彩的普及和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上海当时作为最大的通商口岸,万商云集, 竞争激烈,因商业宣传需要,月份牌应运而生。郑曼陀是擦笔水彩法的始祖,杭 樨英把这种方法推至高潮。水彩月份牌虽然在中国水彩发展史上是一支支流,但 它在为中国水彩的形成中,做出了十分可贵的贡献。 民国后一批新型美术院校的建立,水彩画教学基地的形成。上海美术院,国 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院,私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等一批学校都设有包 括水彩画在内的西画学科,从而建立了巩固的水彩画教学基地,为中国画坛输送 了大量人才,从而为中国水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种画会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水彩画出现第一个高峰,呈现了空前的繁荣。 这些团体通过举办展览,进行研究,培训学员,出版刊物等多种多样的西画活动, 使水彩的创作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水彩画家,如张眉孙、乌叔养、 李剑晨、王肇民、倪贻德、阳太阳、张充仁、王济远等优秀的水彩画家。他们的 作品从内容上开始关注现实生活,风格也趋多样化。这个时期,一些水彩理论著 作的出现也标志着水彩画走上了正常的发展道路。同时国产水彩颜料的出现也适 应了水彩画高潮的到来。至此,一个崭新的画种水彩画,出现在中国的画坛 上。 2 1 3 中国水彩画的形成期( 1 9 4 9 1 9 7 8 )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文艺工作者都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来解决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明确了文艺为什 么人服务和如何去服务,激发了文艺工作者满怀热情地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为人 民服务。1 9 5 6 年,为了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 鸣 的双百方针,带来了较宽松的文艺气氛,画家们深入生活,创造了一批优秀 的水彩作品。 1 9 4 9 年,中国美协举办了全国第一次美术展览,展出了包括水彩在内的5 5 6 件美术作品。1 9 5 4 年,又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水彩,速写展览,这是建国以来水 彩的一次检阅。这次展览共展出作品2 4 6 幅,并出版了全国水彩,速写展览集。 1 9 6 3 年4 月,“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来北京首展,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英 国水彩的发展和成就。对水彩画家们研究大师们的创作,学习借鉴他们的风格提 供了很好的机会,对于促进水彩画家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五六十年代,我 国水彩画家力求深入生活,了解群众,用水彩画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写实的 表现手法,正是同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欣赏水平相适应的,因此写实风格得以确 立,并得到了稳定发展,奠定了中国水彩画的传统模式。 。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画报 j ;版社,2 0 0 0 年版,p 1 3 5 9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2 1 4 中国水彩画的改革繁荣期( 1 9 7 8 现在) 各地水彩画会的建立,地区性连展的兴起,推动了水彩画的再发展。粉碎“四 人帮后,上海首先打破了沉寂,举办了水彩画展,随后江苏也举办了水彩画展。 文艺开始复兴,几乎全国主要的大城市都开始建立水彩画会。各地水彩画会的建 立和地方性连展的兴起,使中国水彩画迅速从恢复进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水 彩画得到了普遍提高。 各种大展和专项展览把中国水彩推向了第二次高潮。1 9 8 4 年,文化部主办 了“全国第六届美术展览 ,这次展览水彩画作为专项展览共展出来自全国各地 的水彩作品2 0 0 件。这次展出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上都有较大的发展。1 9 8 6 年, “首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在杭州举行,展览展示了2 0 年里中国水彩画在变革 中取得的成果。“8 9 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开始连续举办了六届展览,以及随后 举行的水彩画研讨会活动,扩大了水彩画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水彩不断向更高的 层次发展。2 0 0 1 年开始,中国美协举办了“首届中国水彩人物大展”,以推动中 国人物水彩的发展。1 9 9 9 年,第九届全国美展中,中国美协第一次设立了水彩 画金奖,水彩画尺寸放大到2 米,标志着水彩画成为一个独立的大画种,是对中 国水彩发展的肯定。2 0 0 6 年由文化部,中国美协和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中国 百年水彩”,会中,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主任黄铁山先生将当代中国水彩画所 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在每次大展中都有精品力作涌现,如第九届 美展中黄增炎的同心协力,第十届美展中王绍波的作品渔歌等等。从八 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水彩画的发展走向多样化,水彩画展览的频繁举办,激 发了画家们的创作欲望,由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逐渐也造就了不同的地方群 体和地域风格。比如,海派水彩由于其地处沿海,且是中国水彩的发祥地,致 使其形成了创新和多样的风格特点;东北水彩倡导自然,热衷写实,描绘家乡的 风土人情,可以说东北水彩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特征。 中国水彩这个时期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从创作作品的题材越 来越宽泛,尤其是被视为最具难度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取得了长逐的进展,场面越 来越宏大,人物形象也更为深刻。从创作的形式和手法上也愈多样丰富,传统和 现代,写实与写意,抽象和表现等包罗万象,各具特色。 黄铁山,中国水彩画刚顾,现状与展望,美术,2 0 0 6 ,p l l l o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2 2 上海地域与文化对上海水彩的影响 上海位于开放的沿海地带,也是世界著名的特大城市之一。上海开埠以来的 大量移民造就了上海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对于来i h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文 化,上海都能纳入到自身的文化体系之中。由于大量移民的涌入,造成各种异质 文化的汇聚与输通,促进晚清的上海以其靠近内陆和滨临海洋的重要地理优势, 实现其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上海的这种地域 特点造就了上海的文化风格,上海的文化风格又成就了上海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 心态,那种对于舶来的文化样式的迅速现,他们没有排斥的心理障碍,却以极大 热情去接受那些来自异域的文化。对于舶来的“洋画”,也就能迅速地在上海生 根发芽。正是因为上海的地理优势,在西画东渐的过程中,上海成为了中国水彩 的发祥地。 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 面积6 9 7 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 1 。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 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夜上海”更是闻名遐迩,一 条条的街道上装点着不计其数的霓虹灯,红的、黄的、蓝的、银色的、绿的、绛 紫色、橙色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东方明珠塔的球体上星星点点,花花绿绿, 不停变化着,这塔仿佛换上了一件魔衣,上面缀满宝石,闪闪烁烁那大理石建的 仿国外风格建筑,也闪出柔和的橘黄光芒,看上去恬淡、素雅。远处各种建筑, 都被彩灯勾勒出一个轮廓,再加上那些灯一闪一闪地变换颜色,这些建筑也光彩 照人。这些凝聚着上海独有的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无疑给艺术家们带来了清新、 唯美的感受,这种感受自然会反映到他们的作品里。虽然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受到 了地域等各方面的影响,但同样对社会有推动作用,带来审美文化及画风的转变, 当然,也会使水彩画创作形成一种地域风格。 地域特色是形成区域水彩画风格的主要因素,画家对大自然的感受,题材的 选择与表现,以及什么情趣,在特定区域,文化背景环境下所引发的艺术创造, 尤其对水彩风格的影响,有着深远的影响。地域艺术特色的形成,受到地域自然 环境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特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 家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也会自然而然的反映到他们的创作当中,呈现出特有的 地域特色。画家笔下,水彩画不仅是表现艺术之美,更重要的是用它来表达和抒 发人的情感的一种途径,可以说高于艺术手段本身。水彩艺术家所取得的成就, 与所处地域环境的滋养和地域文化的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地方 地域文化的真情表现和汇聚,也不会有整个民族文化形态的精神表现。历代水彩 画家无不遵循“j i n 造化中的心源 的艺术理念,并关注环境对人思想感情产生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的影响,为我们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浓缩所处时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 水彩画中一切自然景物和形象,只是表现人的情感的丰富语汇,画家要通过 作品中富有感情和生命力的形象,来传达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表达自我的 独特感受,面对上海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画家们把它表现出来。绘画就是要表现 自然的真实感受,排除杂念,将万趣融于自然之思,真正达到物我两化,天人合 一的境地。画家把对自己土地的特有的热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将之加 工,然后升华,成了艺术创作的词汇。所以,水彩画家反映自身对大干世界的真 实感受,由于地域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差异性,给水彩画家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表达 上提供了驰骋的天地。各国的水彩大师们已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上各开先河并将其 推向了高峰,都与其所在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环境密不可分。 2 3 上海水彩发展历程 上海水彩是中国水彩的发祥地,是中国水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几乎 与中国水彩同步。 2 3 1 上海水彩画的萌芽期( 1 7 5 1 1 9 1 1 ) 水彩画的传入,是伴随着西画东渐的脚步的。上海作为中国对外的窗口,首 先成为中国水彩的发祥地,无疑土山湾画馆对于西方绘画能在中国的引入并得到 广泛传播具有不可动摇的重要意义。 土山湾画馆的建立,是与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西方文化密不可分的。西方美 术真正对中国绘画产生影响,可以说从1 6 世纪开始,1 5 7 9 年,意大利传教士罗 明坚来华并带来了一些宗教画。1 5 8 0 年,利玛窦到达中国,在南京建有天主教 堂,随后信仰天主教的人增多,其中大学士徐光启也是其中一员。圆1 7 1 5 年,意 大利传教士郎世宁来华,他精通西方绘画,在华五十年间,对当时的画坛产生了 不小的影响,但西画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到乾隆年间,开始严厉禁教,西画的 影响逐渐消逝。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紧闭己久的国门,开放上海等五个通 商口岸,随后不久,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习天主教达百年之久的禁令开始松弛, 耶稣会天主教的传教活动迅速在上海得到发展。他们在上海兴建教堂,需要大量 的圣像,雕塑等传教用具,由于中国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于是收容一批因灾荒和 战乱造成的孤儿,由青浦蔡家湾搬至徐家汇肇家楔沿岸,由于其地形特点,取名 “土山湾 。同治初年,建立了土山湾孤儿院附属的美术工厂,成为了我过最早 的西洋美术传授机构。到1 8 6 7 年四月,孤儿院人数达到3 4 2 人,大都在6 、7 岁以上,1 2 岁以下的在院内“读经班”学习基本点文化知识和有关的圣经教义, 。陆成刚,关于文化寻根的问题美术大观,2 0 0 6 ,7 。陈耀_ e ,泥塑只神手张充仁的艺术人生,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3 年版,p 8 1 2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到1 2 岁,根据孤儿的不同才能,在孤儿院附属的工厂选择学徒的工种,工种有 绘画,雕塑,木刻,印刷等。学徒六年期满后,他们有的离开孤儿院到社会谋生, 但多数留在工艺厂做工人。土山湾画馆从1 9 世纪6 0 年代开始到2 0 世纪4 0 年代 解散,有8 0 多年历史。画馆科目有:水彩,铅笔,擦笔,木炭,油画。上海早 期水彩的传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画馆里有一位修士叫刘德斋,它是中国画家, 后与法国传教士改学西画,以水彩风景画知名。他与法国传教士一起主持土山湾 画馆,培养了大量人才。他在画馆教授水彩画时,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先学 素描,然后再进入色彩训练。学习素描先要练习画线条半年。他对有艺术天分的 青少年,更是刻意栽培,进一步传授绘画技艺,让他们临摹欧洲大师的名作,甚 至学习印刷他们的画作。上个世纪,天主教著名的爱国教育家马相伯老人出资扩 建孤儿院学校,刘德斋教士还兼任该校的图书馆长。他培养了清末民初沪上一批 著名画家,其中有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第一人 的徐泳青,著名美术教育家周湘, 张隶光、郑曼陀、杭樨英等著名水彩画家。而被誉为海上画派的开拓者任伯年也 是通过刘德斋开始接触西画的,可以说刘德斋在培养艺术人才和中西画艺交融方 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 3 2 上海水彩画的成长期( 19 1 1 1 9 4 9 ) 月份牌水彩画。五四运动后,从学习西方入手,就中国的封建文化进行改革, 在美术领域表现为引进西方绘画。上海土山湾画馆为宗教培养出一批水彩画的人 才,一部分流入社会,他们创造了一种造型真实,表现精细,色彩明丽作品,其 表现形式深受市民喜爱。当时,上海是我国最大通商口岸,万商云集,竞争激烈, 洋商买办选择了这种为市民喜爱的表现形式,用于商业宣传,招揽顾客。由于商 业宣传的需要,很快发展成擦笔水彩画,因画面附有月历,所以称为“月份牌, 这种水彩月份牌,吸引了一批水彩画家,依附商业进行创作,发展很快。把水彩 与商业有效结合的水彩画家,将擦笔水彩用于月份牌的创作,首推郑曼陀,他开 创了月份牌广告画代表性技法擦笔水彩法。擦笔水彩是中国水彩画的一个重 要分支。是素描加色彩的写实技法。素描部分主要用于人物肌肤的描绘,人物的 衣着,道具,背景等大部分则是由水彩完成。主要工具是水彩纸,羊毛制成的擦 笔,炭精笔,水彩色,橡皮,等;分擦笔,上色两部分完成:擦笔是第一步,首 先要画一张精确完整的素描稿,把形体结构,虚实关系,明暗调子都画好,然后 把它拷贝到另外一张纸上,要求没有铅笔凹痕,不影响擦笔和设色的效果,根据 素描稿擦完粉的画稿,其实是一幅减弱了的素描稿,擦粉主要是擦人物的头和手 等皮肤部分,以及衣纹等处。背景道具基本不擦,主要靠色彩完成:第二步设色, 设色通常分为五部进行,每一步各一色,和彩色应刷的各过程相似。虽然炭精擦 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上海l 田j 报出版社,2 0 0 0 年版,p 1 4 第2 章“海派”水彩的形成 笔法在中国民间早有使用,但加以淡彩描绘的方法,却是郑曼陀发明的,这种在 美女脸上先擦炭精粉,擦揉阴影,然后再涂上水彩晕染的新技法,使得画中美女 不但脸部有明暗立体感,又能展现淡彩明丽,白里透红的温润肌肤,由于笔法细 腻传神,使得画中人物真实动人。使其用于商业取得了很好的商业效果,使得水 彩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郑曼陀对月份牌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一位水彩画家,早年寓居 杭州,画过国画仕女画和擦笔肖像画,后来在“二我轩”照相馆开设画室,用擦 笔代客人放大照片。他把从民间学来的擦笔肖像技法和西洋水彩画法结合起来, 创造了擦笔水彩法。这是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大家纷纷效仿,把水彩月份牌的创 作推向了高潮。在他的影响下,周柏生、胡伯生、杭樨英、李慕白等进入月份牌 画坛,杭樨英是继郑曼陀之后的代表人物。( 附图2 ) 风靡一时的擦笔水彩月份牌是特定时空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它 是中国水彩民族化过程的一种创造,是民族化众多形式的一种。它运用西洋水彩 画的技法,采用真实、细腻、明快的方法来描绘中国的风景和人物( 仕女) ,符 合当时人们的欣赏习惯,为人们所欣赏和喜爱。水彩月份牌画是中国水彩发展 的一个支流,它逐渐远离了水彩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