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n 卫r s 订 e s f s 内容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人们对大众 文化也逐渐从误解走向理解,不仅承认了现阶段中国文化格局的多样化发展趋 势,而且渐次采用新的判断标准来评价大众文化,认识到大众文化具有与传统 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可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目前学术界还没 有明确的定论,这也是当前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有待深化的话题。围绕这个话 题,本文从分析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和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现象入 手,提出平民意识是大众文化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属性,并对之进行了多层次多 角度的分析和评述。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对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属性进行总体性的论述。其一,分析已有的 大众文化理论,指出诸种理论资源对大众文化平民意识属性的遮蔽或启发: 中国新文学运动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 现代通俗文学的商品性特征和世俗价值内涵,并从传统文化心理上影响了中国 学人的早期大众文化研究,使他们迟迟不能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大众文化的平 民意识属性。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并不适用于中国现阶段的大众文化研究。在中国现实社会的文化构成中,大众 文化的主要功能不再是宣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是近距离地表达大众的世 俗欲求。英美文化唯物主义吸收并发挥了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强调 消费者在大众文化活动中能“自下而上”地行使自己的权力。这为我们论述大 众文化的平民意识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中国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内涵又显然不 同于英美文化唯物主义所宣扬的大众的反抗性解读。其二,对当代中国社会中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描述,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众的平民意 识日益勃兴,越来越重视物质消费和当下的、世俗的现实生活。相应地,大众 文化也开始把平民意识当作决定自己存在和发展方向的主线。其三,根据大众 文化现象自身的性质和不同的接受群体,把大众文化区分为市民阶层的大众文 化、中产阶层的大众文化、青少年大众文化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大众文化等几个 类型,不同的大众文化类型中平民意识的表现程度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分析大众文化的三种特征,揭示平民意识在大众文化中的具体内涵 和决定性作用;大众文化具有世俗性特征,它用世俗的物质生活消解神圣的 精神启蒙,用细小的现实人生取代遥远的乌托邦理想,宣扬个体生命中的世俗 人文主义关怀。这正是平民意识最贴切的一种表现形式。大众文化的娱乐性 一方面用纯粹的娱乐来消除现代人日常生活中的紧张和疲惫,另一方面也忠实 地遵循着平民意识的原则,关注并表现大众在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感。 商品性一直是大众文化遭受批判的特征之一,但若用平民意识的标准来看,商 品性恰恰在无意识中实现了消费者的主动性权力:只有那些充分体现平民意 识、满足大众不断变动的世俗欲求、为大众提供多种个性化理解的可能性的大 众文化产品,才能获取更多的商业利益。 第三,对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属性进行反思。先是分析中产阶层大众文化 的平民意识,说明不同类型的大众文化中平民意识有着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 表现:然后对不同类型大众文化中平民意识的价值内涵进行分析,具体论述平 民意识在青少年阶层、市民阶层和中产阶层等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 位置及其所发挥的作用( 包括其负面影响) ;最后以对平民意识的分析为依据, 评价大众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产生与发展的正面意义、负面影响及其走向。 关键词:大众文化平民意识日常生活世俗欲求阶层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缸a c t i nr c c e n t y e a 格,t h es t i l d y o fm a 黯c l l l t i l i nc h i n ah a so b 切i n e d m 雒y b i e v 锄e n t s p e o p l e1 1 2 l v eb e g u n t 0c o n l p 他h 朋i dm 勰sc l l l t u 北擎a d u a 皿yn o w ,w e n o t o n l ya 蛐t h e 删也a t c l l r r e n tc i l l t i l d e v e l 叩s v a r i o 璐l y ,b u ta l a d o p t n e w s t 缸d 盯d st 0v a l u em a s s 口l m e ,龇dr e a l i z et h 缸m a s sc 1 】_ t 1 1 北h a si t so w n v a l l 瑭a n d s i 弘m c a n c ew 岫a 托c 伽1 p l e t e l yd i 伍髓n t 丘d m 地i d i 垃o n b u t 也e 砖i sn 0e ) 叩u c t t c o n c i u s i o no ft h en a wv a l 趾ds i g n i f i c a n c c 弦t 、) v ! h i c hi sat o p i cn d e dt ob e d 唧e d i nm a 懿c 1 1 l t i l r a ls t l l d i e s t b i s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t b e o 托d c a lr e s 0 u r c e sa n d m 8 鹃锄眦辩螂m 黝i n a 删c h i 】嘛甜o 、m d t h i s t o 西c ,缸d m l 乜f b r w 矾t h 啦 c i 、,i i i a nc o 璐c i 讲l s s si st h em o s te s s 训a lp i o p 盯t yf o rt h e i d e o l o g yo fm 勰s c l l l t l l s o 也i s 也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c i 、,i h a nc o 璐c i o u 如e 鼹o fm s sc i l l t u 矗r o m v 曲i 璐a n g l e s t h i s t h e s i sd i s c 峨s 证t b r e e a s p t s f i r s to fa n ,t h i st b 船如t a l sat c 衄ld i s 沁i o f c i v i l i a nc o n s c i o 璐n e s s n a n a l y s 船也ep r e 、,i o 哪t h i i e s ,p o i m so u t 也e j ro b s 协虬d o no r 既d i 曲t e 姗mt o c i 、r i l i 趾c o 璐d i 眦s 雎s so fm 嬲sc l l i t i l m :t h e 酬c i s mt ol i g h tl m :r a :t i e 叫p p 陀s s e d i 协c o m m 确a ip p e r 哆a n dm m d 蛆e 山砖i na c 盯h i ne 蛆峨a n dm a d c i n 懈d g a t o 舟c 缸tr e c 0 驴妇血ec i 词i 姐c o n s c i o u s 器o fm 黜c l l l n c o i r e c n y t h ec r i 廿c a lt b r y 如rm a 鹦c l m l i 陀w h i c hf 墙n k 颤l r t ss c h o o lh o l 凼h 笛i t s 口a r t i c u l a r s o c i a l 姐d 伽d t l l r a lb a c k g r o 咖吐皿di td o e 姐ta d a p tt ot h em a 豁c u i n 珊ls t i l d i 懿i n c l 】l :嘀吐c h i n a i na l i n a ,t h em a i n 劬c d o no f m 鹪sc u n u mi sn o tt op r o p 哪c et h e r u l 纽gc l 粥s ,si 如l o g y ,b 眦t o 髓中麟st h em k i a n ed 锄衄d so fm a 嚣b r i d s ha n d a 删c 缸c l l l n 玎 a l m 砒e i i _ a l i s m 既叩血塔函鹪t h a tc o m m e 璐c a n 【e r c i t h e i rp o w e r i nt h e d 枷鹤o fm a 鼹c m t l l t 扯st h r yp r 0 、,i d e s 也硎c a lb 硒i s f o ro 吐 爬跚韪c c ht oc i 啊l i a nc 0 班j c i o u 辄l e 鹋o fm 勰sa 皿嘛b mt h ec o 蜘咖俩o fc i 、,i l i a n c s c i 删s n 髂& i nc h i n ai sd i | 勋哑的mt h em 雒s b c m o 璐r c a d i n 卫w h i c hi s a d v o c a 主e db yw e s t 既ns c h o l a 墙s i 琳et h e 1 垡的s ,t h ec m l i a nc m m c i o u s n e s sh 嬲 蛔e t d s p 血g 印d a y b y d a y i n p e 叩l e h a v eb e g 皿t o p a y 蜘d o n t om e i i i 淼淼 m a t e r i a lc o n s 眦面o n 龇1 dt l l e i rd a i l yl i f e a c c o r d i n g l y ,m a s sc m t i l r et a k e sc i v i l i a l l c o n s c i o i l s n e s s 弛i t s p r i m a r yc l u ew 1 1 i c hd e c i d e si t s 喇s t e n c e 髓dd i l 俄d o 也s o ,t i l i s t h e s i sc l 船s i f i e sm 勰sc u l t u r et of o l l rt y p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cc h a r a 曲e r so fm 够s c u l t i l r e 锄dd i 饪b 瑚tc o m m u n i t i e s w 1 l i c ha r em a s sc i l l t u 豫o fc m z e mm a 鼹c u l t u r c o f l i d d l e c l 鹤s ,t e e 皿g em a s sc l l l n l r ea n dm 鹊sc l l l t i l r co fh o b o i i ld i 航r e mt y p e s , t h ec i v i h a i lc o b s c i o t 瑚e s sh 觞d i 妇衙e n tf b r m s 锄d d e g e s s e c o n d l y ,也et h e s i sc h o o s e st h r e ei 锄so fc h a r a c t e ro fm 硒sc l l l t i l r et oe d u c e 也ec o n n o t 砸o n 姐dd e c i s i v ea c d o no fc m l i 观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m 雒sa l l t u 耽d i s p e l s p m t l l a le i l l i 出i t c 衄e mb yd a i l yl i f e ,趾dp u b l i c i z et h em 衄d a n eh l l m a n i s m i c e l i i l l i m 忙s p e o p l e si n t e 璐i t ya n de 】( t 娜痢o nb yp i l 陀缸n u m e m sa n de x p r e s s e s p e o p l e sr e a le m a 6 0 n i nd a i l yl i f e na c q 位e sc o 衄e r c i a lp f o f | 乜o n l yb e c a u s e 沁 p r o d u c d o 璐c a np r o 、,i d e a l lk i n d so fu i l d e r s t a n m n g st o s a l i s 母t h em u n d a m d e m a n d so f 砌s s t h i r d l y t h et h e s i sh 硒ac o m t e r - m o u g h t o fc i 、r i l i a nc o n s c i o 啦m e 豁na n a l y s e s t h em i d d l e - c l 鹊sm 硒sc l l l n l r c a n ds h o w s 山a tc i v i l i a nc 0 船c i o u s n e s so fd i 伍音r e 呲 m 西sc i l l t i l r eh 蠲衄色他n tf o r m sa n dd i s p l a y si nd i 位r e n t 【t e n t s o ,也i st h e s i s a n a l y s 船t h ed i 任b r e n tm e a n i n g so fc i v i l i 纽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妒d d i s c 璐s 也ep o s m o n a n da c d o n ( i n c l u m n gn e g a t i v e 砌u e n c e ) o fc i v i l i a nc o i l s c i o u s n e s si n 圮d a i l y1 i f e o ft e e m g e r ,c 撕z e na n di n i d d l e c l a s s f i n a l l y ,t h i st h e s i sv a l u e s 也ep o s i 吐v e s i g n j 丘c 姐c e ,n c g a t i v e 砌u e n c ea n dd i r e c d o no f m a s sc l l l t i i r ei nc u r 咒mc h i n ab y 也ea n a l y s i so f c i v i l i 蛆c o i l s c i o l l s n e s s k e yw o r d s :m a 辎c 山t u r e ,c i v i l i a nc o c i o u s n e s s ,d a i 】yl 瑜,删m d a n cd e m 姐d , s 妇n z f n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s 引言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大众文化成为中国学术界一个极具张力的 话题,从理论探索到个案分析,诸多学者在这个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奉献。伴随 着批评的发展和理论话语的澄清,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逐步显露出 清晰的面貌。置身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结合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众文化现象, 我们已经可以梳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说,中国批评界对大众文化的评价和研究大致上经历了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十世纪8 0 年代初到二十世纪9 0 年代初,面对新兴 的大众文化现象,批评界大多持批判态度。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9 0 年代中后 期,批评界逐渐以宽容的姿态承认了大众文化的存在,但仍强调要对大众文化 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中不难体会到精英文化的优越心态。第三阶段指近几 年来的学术批评,此时期大众文化研究已扩展到更深更广的领域,也有学者敏 锐地认识到大众文化有着不同于精英文化的评价标准和追求,开始用平民化的 价值观念和心态来研究大众文化。如2 0 0 1 年6 月在武汉举行,由文艺研究 编辑部与美国西东大学、文艺报社、武汉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当代流行文 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有许多学者从社会学、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学 和文化学等多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了新的阐发,提出“大众文化不再依循精英 文化自律性的艺术标准,而是融入现实的世俗生活,用娱乐、消遣和商品 性来对抗极左时期的政治权力关系,并带来审美日常化的流变”等一系列创新 性的观点,使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批评界开始把精力集中到几个关乎大众文化生存与发 展的关键性问题上,如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之 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文艺大众化”、通俗文化之间的同和异,大 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与后殖民之间的关系( 即中国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语境问题) 等但是在这一系列渐臻完善的理论话语中,大众文化的意 识形态属性闯题却很少被提及。 也许是因为“意识形态”这个字眼在中国当代的文学及文化研究中具有过 于沉重的学理份量,学者们在讨论看似浅显的大众文化时往往对其意识形态属 竺羔 性绕道而行。其实这里存在着两个理解误区:其一,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有它 特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正是这些属性决定着它的根本特征和发展方向。倘若说 主流文化的宗旨是在协调中维护官方意识形态、精英文化的宗旨是在反抗中表 达永不满足的理想精神,那么我们还可以说,正是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决 定了它必然是消费社会中真实地体现大多数民众的思想和欲求的文化形态。在 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构造中,这三种文化形态比肩而立,构成了中国人精神文 化生活的世界。其二,意识形态并不像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那样仅指高度 系统化、理论化的、逻辑性强的社会意识,它还可以指一些逻辑性不太强、系 统性不太严密的社会意识。文化研究学派就强调过“意识形态是无意识概念范 畴,是现实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的观点,对此,霍尔还做过一个界定:“我所 谓意识形态是指由语言、概念、范畴、形象和表象体系构成的心理构架,不同 的阶级和社会集团都利用它们来理解、界定和改造社会。”。我们所说的大众文 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就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层面上。 当然,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述,之所以选 择“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这个话题,是因为它集中地体现了大众文化的精神 取向和价值观念,而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正是围绕着这种精神取向和价值 观念进行的。这里所说的平民意识,是指消费社会中影响、制约甚至支配大众 现实日常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它以大众文化为载体,消解精英文 化的“彼岸理想”,肯定并宣扬当下的世俗生活以及从中滋生出来的价值观念 和伦理道德。这是一种“迥然不同于泛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意识形态的另一 种社会意识形态”,“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关注终极意义和对终极价值的 承诺,后者关注现世意义和对当下利益的获得:前者是理想主义的,后者是实 利主义的;前者注重精神追求,后者注重物质消费;前者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 性、正统性、神圣性,后者则表现出自己的杂糅性、中立性、大众性” 。在 当今社会,大众文化是这种平民意识最好的文化载体,同时,这种平民意识也 。b 嘶m a 曲目船c dm 邮( 1 0 0 0 nl a 咖d s h a n ,l o n d o i 】,1 9 8 3 p p 5 7 8 4 转引自陈燕谷文化研 究与市民社会,摘自h 如;幽d b 型盟丛虫翊毁也,:0 0 2 年1 1 月1 5 日 。王又平世纪性的跨越近二十年小说创作曩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室 1 9 9 8 年1 0 月。第9 8 页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b r st h e s i s 是大众文化最根本的意识形态属性。我们要客观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大众文化, 要理解大众文化的进步性和历史意义并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思,要能够预见 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就必须紧紧围绕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这一意识形态属 性,来展开我们的分析和研究。 一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反思 1 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反省 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忽略的边缘地带,很大一部分原因 要从它的理论资源说起o ,这里既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自身原因五四新文学 的成就同时也压抑了通俗文学的价值意义,也有西方理论借鉴中的一些理解误 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我们需要重新进行反思。另外,英 美文化唯物主义对大众文化的理论探索也是我们在分析中国大众文化的平民 意识属性时所不能忽视的一个理论资源: 五四新文学运动把小说的地位拾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此时期对小说的 重视又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内容:有感于清末民初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 困境,一批有识之士在西学东渐的风气中吸收了“民主”和“科学”思想,致 力于新的思想启蒙工作,以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的局面,并由此拉开了新 文化运动的序幕。因此,新文化运动在其孕育的过程中就注定了要承担起思想 启蒙的任务,而作为其中的核心内容,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任务 的文学革命自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文学更加有效她为政治、为人民革命 服务上面。小说意义和地位的提升,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 决定了新文学对小说的重视是重视它在民众中广泛的教育功能而非其他功能, 如娱乐消遣功能。 o 除了理论资的熏因外,中目的大众文化研究之所以对平民意识问题关注不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缺 乏面对对象摄出理论的意识而是直接运用缝承来的理论去评判事实研究者往往用露有的理论来套不 断更新构文化现象,不但得不刭芷赡饷谔价,同时也使中墨大众文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本土性理论观点 迟迟得不到发擅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r e r st h s i s 新文学运动的“启蒙救亡”特色使它无暇顾及文化消费市场多方面多层次 的精神需求,新文学作家也在这场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学革命中偏激地将广大民 众看作急需唤醒的“愚众”,而将当时被广大民众所喜欢的以鸳鸯蝴蝶派和新 武侠小说为代表的通俗小说视为“文学上的逆流”。郑振铎认为鸳鸯蝴蝶派小 说“对于文学的态度,完全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是用来维持花天酒地的颓 废生活的道具:钱杏邮把鸳鸯蝴蝶派作家称为“封建余孽”;沈雁冰痛斥武侠 小说是“封建势力对于动摇中的小市民给的一碗迷魂汤”o :文学研究会的宣 言则进一步声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 经过去了。” 这种种批评固然有其历史性的合理之处,但也无可避免地导 致了文学研究长期以来的片荏与遗漏。正如孔庆东所说:“八十年前发动的五 四文学革命,虽然实现了我国文学自古典向现代的转化,根本改变了视小说 为闲书的旧观念,将古代小说抬进了文学的殿堂,从而建树了巨大的历史 功绩,但它对当时存在的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作品却是鄙视和否定的。正 是受这种偏颇思潮的影响,文学界长期以来也将通俗小说摒弃于学术视野之 外,研究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新文学运动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的批评,从传统文化心理上 影响了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初期走向: , 首先,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在当时的文学市场上其实是非常流行 的,而在流行和畅销的背后,暗含着一系列初具规模的商业运作手段。当代某 些学者认为,“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同时也是清末民初文学走向市场,文学走 。郏振铎( 文学论争集) 导言 ,选自魏绍昌编蝴蝶鸳鸯派研究资料) ,三联书店1 9 8 0 年1 月舨,第 2 9 页 。沈雁冰封建小市民文艺) ,选自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三联书店1 9 8 0 年1 月版t 第2 5 页 。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 ,茅盾文艺杂论集) ( 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8 1 年6 月版, 第5 2 2 页 。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 ,北京大学出版杜1 9 9 8 年8 月版,第2 页 。此处的“新武侠小诡”在通常意义上是被称作4 旧武侠小说”的以新文学或金庸、古龙所代表的 香港新派武侠小说为对比物但实际情况是,现代文学上的武侠小说具有较明显的现代意识,包括金庸、 吉龙所代表的香港新派武快小说也从中吸收了不少养分。只是这并非本文的重心。所以按下不论,有关 论述可参照范伯群主缠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汤哲声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陈平原的 千古文人侠客梦一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和严家炎的金庸小说论稿 等著作。本文是在其现代意识 上称之为“新武侠小说”的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钉_ e r st h e s l s 向商品化认同的表现。甚至可以说,这一流派的出现就是我国文学大规模走向 市场的开端”国。同时期新武侠小说的出版和发行也同样体现了这种商业化的 运作方式:“以红杂志刊载江湖奇侠传而言,世界书局老板沈知方对 文化市场有所分析、预测,然后登门求稿;杂志连载之时,版式即为出单行本 而预作设计,甚至可能已同时预印单行本所需内页,连载到一段落,马上推出 单行本。”o 这些都说明,以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为代表的现代 通俗文学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商品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基本特 征。而新文学运动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的排斥,则在一定程度上压 抑了这种商品性的自然发展,并从思想道德层面否定了这种商品性的价值和内 涵。这种定位赢接影响到当代中国学人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一发现大众文化商 品性的特征,从新文学运动继承而来的传统文化心理就使他们发出了批判的声 音,把当年的评价误区一直延续到今天,却忽视了商品性背后更多的时代内涵。 其次,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在无意识中满足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 下层民众在现实日常生活中不断变化着的心理需求。虽然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 武佚卟说的商业气息非常浓厚,其作者多靠稿费谋生,所写小说自然以赢得市 场为主要目的,但“不能以为市场除了将作品商品化而外,竟无别的功能,更 不能以为市场是唯一的权威,市场可以自己左右自己。市场万能? 没有这回事。 因为,站在图书市场后面,推动它前进的是数量庞大的文学消费者。大众 不仅意昧着一种量,也意味着一种质,即社会对文学参与性质的关心” ,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发展流变正是以大众意识的需求变化为准则的:五四运 动前夜,由辛亥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悲观主义使文坛远离了曾经的政治激情,大 批文人在消极苦闷中借言情小说来逃避政治压迫和发泄胸中块垒;下层民众更 加无意于政治变革,而是在封建专制和传统婚姻制度的枷锁中苦闷异常,急需 与此题材有关的娱乐消遣文艺的慰藉。两相呼应,以表现情爱悲剧为主要内容 的哀情小说便应运而生。后来,“由于时代的更替,外来文化的涌入,新兴的 。刘扬体演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蠊派新论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7 年l o 月版,第2 0 页 。萜伯群主壤中田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4 船页 。剃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7 年1 0 月版第2 、3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壬e s b 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在思想文化界迅速传播”,民众越来越感受到社会的动 荡和不安,关注和介入社会现实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也就要求文学作品更多地 涉及到现实社会问题;与此相应,鸳鸯蝴蝶派的创作风格开始由纯粹的言情小 说向社会言情小说转变,用民众喜欢的题材、熟悉的模式来表现民众关心的内 容同一时期,新武侠小说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这样一种读者阅读心理和社 会心理的变化:民国初期的武侠小说注重“尚武精神”,迎合了当时民众富国 强兵、振兴中华、抵御外武入侵的革命精神;到了三、四十年代,武侠小说的 现代意识和文体意识加强,更多地表现人道主义、社会哲理等内容,也突出了 对娱乐性的追求,满足了世俗社会中下层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以说,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 是作者抓住了下层民众的阅读心理和社会心理。他们把下层民众作为主要消费 群体,并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刨作内容,从而使 其作品占据了文化消费市场。与同时期的新文学作品相比,鸳鸯蝴蝶派小说具 有更丰厚的时代内容和现实生活气息:徐枕亚的玉梨魂通过一位知识青年 和一名寡妇的爱情悲剧,在“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的叙述中提出了对封建礼教 的质疑;李定夷用置玉怨,冤禽泪的悲剧和美人福、伉俪福的喜 剧进行对比,提出自由恋爱的出路是获得“父母之命”的认可:吴双热在孽 冤镜中喊出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自主的心声这些描写男女痴情哀怨的小 说,虽然没有新文学作家笔下那些革命青年冲破封建牢笼、追求独立自主爱情 的决绝和勇气,却具有和现实生活更为接近的活生生的人物和情节,对下层民 众来说更具有可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世俗生活状况。而新 武侠小说所提供的想象世界中的娱乐和宣泄,也对乱世中的下层民众具有不可 抵挡的诱惑。另外,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启蒙” 圆的功能。尤其是张恨水的小说,往往在爱情故事中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宣扬 自由平等观念,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对下层民众进行思想启蒙。 新文学的批评淹没了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的这些世俗价值,同时 。刘扬体流变中的漉派鸳鸯蝴蝶派新论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 9 9 7 年1 0 月版,第1 3 0 页 。这种世俗化的启蘩不同于新文学作品中“自上而下”的启蒙,前者是浅层次的日常生活层面的思想启 蒙,后者则是深层次的诉诸神圣理想的精神启蒙,两者分属启蒙的不同层次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i e s i s 也在传统文化心理上影响了当代中国学人的研究视野,使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 内不能正视大众文化的平民意识属性,视世俗为浅薄。因此,要正确评价大众 文化的平民意识,就应该走出新文学运动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的认 识误区,从现代通俗文学中寻找平民意识的雏形,并进而观照当代社会大众文 化的平民意识属性。 与新文学运动对鸳鸯蝴蝶派小说和新武侠小说的批评相比,法兰克福学派 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中国第一阶段的大众文化研究具有更直接的理论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源起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的“社会研究所”,在霍克 海默任所长期间,聚集了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等一批人才,形成并发展 了独特的社会批判理论,致力于对法西斯主义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分析、研究和 批判,其中一个主要内容便是关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否定 了大众文化的审美艺术价值,认为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完全遵循商品经济原 则,一切以获取商业利益为最高目标。于是,生产者不再追求个性化的生命力 和艺术技巧上的不断创新,而是在模式化的操作中大批量地复制出满足大众消 遁娱乐欲望的感官消费品,这必然会忽略艺术上的锤炼。所以,大众文化数量 上的繁多不能掩盖其质量上的低劣对消遣娱乐的全方位追求和机械化的 工业制作方式其实是对虚假现实的无条件妥协和真正艺术性的丧失,因为“成 功的艺术作品,不是在虚假的和谐中解决客观矛盾的那种,而是通过在它的内 在形式中,包容了纯粹的和不妥协的矛盾,否定地表现和谐观念的那种”。 另一方面,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总体性意识形态”o 控制 下的文化工业,是无个性的、虚假的、剥夺大众真正欲望和选择自由的统治阶 o 梭锄d ,第3 2 页转引白杨小滨著否定的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上 海三联书店1 9 孵年l o 月版,第l “页 ot b 她。总体性童讽臃”生墨指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从以启蘩精神为代表的壹产输级理性演化而来 自吼卜它以尊同摩赠为量毫价值,用量的平等取消质的特性,一直发晨判熏格尔的总体化哲学:另一 方面是现代工业挂会和商品社会一统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所带来的钓化意识,由机械劳动和无差别 的囊品世彝造鹰帕体化状鸯- 它瞢追性地占据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将具体的、不同的个体规范 为撼的、统的整体参考插小滨著否定韵美学一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 , 上海三联书店1 9 孵年l o 月版 7 硕士学位论文 、1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级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文化虽然是为了满足大众 需求而制造出来的文化消费品,但在更大程度上大众的需求又是被大众文化产 品所制约和决定的,同时,大众文化本身带有“批量生产”的物化特征,一件 大众文化产品与另一件大众文化产品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从而使大众在一次 次雷同的、机械化的大众文化活动中丧失了生命的创造力和个性,屈服于统治 阶级一体化的极权政治,在廉价的幻觉和媚俗的抚慰中压抑了反抗的欲望。也 就是说,表面上花样繁多的大众文化产品执行的却是相同的向大众灌输统治阶 级意识形态的功能,无论选择哪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大众都无法逃脱统治阶级 在其精神上的控制。换句话说,在娱乐的掩盖下,大众被奴化了,他们在肤浅 的纯粹的娱乐消遣活动中冻结了自己对现实的批判性抵抗,成为现实社会毫无 异议的认同者。特别是从2 0 世纪3 0 年代开始,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使大众文化 的这种欺骗性特征更为突出,法兰克福学派便通过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对极权主 义进行了揭秘式的讨伐。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是早期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理论成果,其卓越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逻辑体系在之后的大众文化研究中一 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当我们借鉴这一理论资源时,必须注意到它所面 对的具体对象和这一理论的历史适用性,注意到这一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 史背景与文化背景: 在霍克海默任“社会研究所”所长期间,法兰克福学派面临着德国法西斯 主义的威胁和迫害,其成员在四处流亡的生活中加深了对法西斯极权统治和垄 断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并由此建立起一套用以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主义和极权 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正是在这一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法兰克福学派形成 了自己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工业产品在思想 观念上锻造极权主义一体化的作用。因此,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有着特定的历史对象用它来解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 化工业产品,确实能起到必要的警醒作用,帮助人们认识到统治阶级在思想意 识上对大众的控制。而且,此时期德国和美国社会的文化状况基本上是精英文 化与大众文化对立,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多是精英文化分子,他们在学术研究 中固守着精英分子的传统思维模式,呼唤对现实社会具有否定和批判作用的现 r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l e r st h e s i s 代精英艺术,反对认同现实社会的大众文化艺术,这也是其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产生的文化根源。 一旦脱离具体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一种理论就会失去准确性和合理 性。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在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时,却偏偏 忽视了这一理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忽视了自身所研究对象的具体 社会文化背景,在简单的理论横移中形成了某种误读:首先,中国当代社会的 政治经济结构与文化生产方式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巨 大的差异,大众文化不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也不再是一体化极 权主义的塑造者,反而成为表达大众平民意识和世俗欲求的文化载体。其次, 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文化格局不再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立。作为精神文化 产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同为社会主义文化,不再具有对抗性。 大众文化的研究者也应该走出精英分子的思维模式,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用新的 批判标准来审视大众文化的历史意义。 客观地说,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适用于当 今中国社会的大众文化研究。因此。我们必须置身当今中国具体的社会历史文 化背景,重新审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现状, 从现象研究中得出自己本土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并以此为基点对西方的大众文 化理论进行反思,在差异和对话中促进自身理论的发展。 从这种理论意识出发,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中的精英文化立场 和政治性批判言论在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中已不再是一元化的权威话语: 在这里,大众文化不再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也不再与精英文化处 于两极分化的对立面。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大众文化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与主 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着骨肉联系,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它更多地承担 着近距离表达大众世俗欲求的任务一即表达大众的平民意识,并由此生发出 其他的性质和特征。 络合这一社会现实状况,我们可以发现,对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更具 有启发性的,是与法兰克福学派有着密切联系的本雅明的超前性思想。与霍克 海歇和阿多诺对大众文化的否定性批判不同,本雅明从一开始就认同和肯定了 大众文化在信息社会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他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 9 躐孰硕士学位论文 巡需岁 1 a s r e r ,s t f 瑾s 【s 的矛盾来解释大众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把艺术生产过程等同于物质生产过 程,把艺术家看成生产者,把艺术品看成商品,一定的艺术技巧代表着定的 艺术发展水平,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品之间的关系则组成了艺术生产关系。 当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就会导致艺术上的革命。他认为,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即由手工劳动社会向信息社会转 变,这种转变使传统的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由此带来文学 艺术的转变:在手工劳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叙说,与之相对 应的是以叙事为主的古典艺术;而到了信息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 式的变化,人们开始关注瞬间性的艺术,即艺术的存在方式发生变化,从先前 缓慢的、传世的古典艺术走向了瞬息消逝的现代艺术。这样一来,曾有的古典 艺术评价标准就不再适用于信息社会中的文学艺术,人们必须重新审视现代工 业社会中文学艺术的形态和特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雅明在机械复 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以电影为例,分析了在现代技术和技术理性的基础上, “机械复制艺术”如何取代先前独一无二的、权威的古典艺术,并带来崭新的 艺术效果和价值意义。 本雅明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大众文化研究具有理论建设层面的启发:大众文 化之所以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产生,必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 合理性。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和政治环境的宽松,人们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来从事精神文化活动,并且不再满足于一体化的精神文化产品,而是在现实日 常生活中更多地突现出多样化、世俗性的精神文化欲求。这样,传统的艺术形 式不再满足社会和艺术发展的需要,现存的社会矛盾将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及 审美意识这就是大众文化和其独特的艺术标准。同时,高科技的发展使大 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与传统有了很大的不同,要正确评价这些新的生产和 传播方式,也需要新的评判标准。因此,我们必须走出精英文化的思维模式, 结合具体的大众文化现象,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大众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 意义和历史局限性。这也是我们对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和本雅明思 想的最好反思。 1 9 6 4 年,霍加特组织成立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一代 1 0 文化研究的新思潮国。文化研究是“一门密切关注并联系于日常生活重大问题 的知识实践,并籍此提供学术世界与。外在社会世界之间的联系桥梁”圆,它 本身也经历着不断发展、转变和深化的过程:早期的文化研究以利维斯为首, 仍然坚守着现代性的精英文学意识,批判大众文化缺乏“道德的严肃性”和“审 美价值”,试图以经典文学来向读者大众进行启蒙,以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 平。但到了霍加特、威廉斯这一批工人阶级出身的学者,就开始转向文化唯物 主义,通过对“文化”的重新释义、对消费者接受大众文化过程的细致分析等, 在日常审美文化的层面上肯定了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英美文化唯物主义首先针对“文化”一词提出了建设性的观点。威廉斯在 文化分析一文中分析了“文化”的三种定义:是指“人类完善的一种状 态或过程”,二是指“知性和想像作品的整体,这些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详细地 记录了人类的愚想和经验”,三是指“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 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 些意义和价值”。毒他认为这三种定义从不同方面诠释了“文化”的部分内涵, 但也均有不足,真正的文化理论应把三者结合起来,视文化过程为一个整体, 将特殊研究与实际和复杂组织联系起来,对“整体生活方式中各种因素之间的 关系”进行研究。具体来说,这里的文化“指的是意义与价值的生产和商谈, 而这个产生与商谈是个多元的、常常是充满斗争与冲突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 在所有社会活动领域,比如工地、教育界、媒体与国际关系领域,甚至是理发 师的沙龙。总之,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建构 性因素,而不是什么外在于或附属于生活的东西” 。从这个观岔出发,威廉 斯坚决反对把文化从其他社会事件活动中分离出来。在他眼里,无论是“高级 文化”,还是大众文化,都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中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o 在更广泛的童义上,。文化研究。是个踌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理论术语,它几乎涉及到当今社会的每 十锈t 从文学捌政治、从经济刭法律、从上层建筑刭人们的农住行在这里。我们仅从狭义上 用文化研究泰指纛= 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趋于英霸的一种学术思灌并着重借鉴其有关大众文化的一 些研究赢蘩英荚文化嚏主义 o 膏末风文化研究帕t 义) 。摘自h t t p :t - l 棚l s t u d i e s c o 2 0 0 2 年1 2 月2 0 日 。t 麟l 文化分析,遴自罗锕刘量量主编文化研究读本) t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年9 月舨, 第1 笛页 o 泰风文化研究的重义,摘自h t t p :丌- c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