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论语中“仁”的不同意思.doc_第1页
简单谈谈论语中“仁”的不同意思.doc_第2页
简单谈谈论语中“仁”的不同意思.doc_第3页
简单谈谈论语中“仁”的不同意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1403 学号:04140317 姓名:居颖 孔子“仁”的论述摘要: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频率极高,并以中心思想贯穿全文。而“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虽然论语中没有对“仁”的含义作出具体的说明,但本质内涵众所周知是“爱人”,细细咀嚼,可以发现每一句中的“仁”含义都各不相同,却又有共通之处,对其进行材料分析和总结后,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仁德”、“仁政”、“人道”、“为仁”。 关键字:仁 论语 内涵 概括孔子是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和贡献的教育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几乎中国文化发展中所有代表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学说那里找到根源。其中最具显著特征的表示他提出的著名的“仁”的思想,并由后人概括分析,形成了一门“仁学”。在论语中,“仁”字出现的次数达109次之多,愈发说明“仁”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读论语时,不难发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时,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例如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指的是“克制自己,依礼行事,依礼待人”,就是“仁”;司马牛问“仁”时,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訒”,指的是“说话慎重”就是仁;仲弓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指的是“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别人”就是仁,“自己不想的不强加在别人身上”就是仁,“在国家面前在家里少些”就是仁,孔子还在子路中说过“刚、毅、木、讷,近仁”,即认为拥有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于仁其中他人讲“仁”25次,即孔子讲要从爱父兄到爱其他亲戚,再到爱他人;以自己为中心向外层讲“仁”84次,层层推衍。 但是万物皆可循不变之处,就“仁”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思,我认为可以把它归为四类:仁德、仁政、仁道、为仁。一、仁德(由孝悌到爱众人) 论语中“仁”的首要涵义是对日常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指导,孔子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在此基础上,认为“仁”既是儒家伦理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是人与人维系社会关系所需具备的道德准则,概括起来,即为“仁德”。 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的“仁”即为“完美的道德”,对父母做到孝,对兄弟做到悌,对朋友做到信,对国家做到忠,对他人做到有爱心;学生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里也是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就是抓住仁的根本;樊迟问仁时,子曰:“爱人。”关于爱人,孔子后来又再一次对这一概念做出了解释:“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伦语学而)可见,在孔子看来,所谓的“爱人”,关键就是“爱众人”,这是“仁”的本质含义。孔子此时所提的“泛爱众,而亲仁”的观点其范围已经超出了家族血缘关系的亲属范围,扩大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更为博大的爱。概念范围的扩大使得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但包括做为其基础的孝悌观念,还进步一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际关系,极大地丰富了“仁”的本质内涵。2、 仁政(从普通人的爱上升到统治阶级) 读论语时,可以发现孔子将“仁”的思想内涵从伦理道德范畴上升到了国家统治阶级治国层面。孔子一直主张将道德与政治相结合,认为“仁”应该是统治阶级对天下百姓的大爱,需要通过统治阶级的行动表现出来。 如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也就是说处于上层社会阶层的君子若能对自己的家族做到真诚无私,那么普通民众就能够向他们学习、努力向仁德的境界靠拢,上位者如果能够不遗弃朋友故交,以身作则,那么百姓们自然也不会对他人漠不关心。论语颜渊中,樊迟向孔子请教仁,子曰:“爱人。”他主张统治者在施政过程中应该“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又如,论语中,“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认为有仁德的人必然爱众人,只有“尊五美,屏四恶”,才能为他人着想,统治者才能做到“君使臣以礼”“使民以时”,进而实现“仁治”。在对外徕远政策上,孔子也反对暴力倾向,主张以德服人,通过君子自身修仁德以抚远。为此,他还大力称颂三代以来尧舜、文武周公之时的仁德政治,并从“仁”的理念出发高度评价了齐国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巨大功绩,赞扬“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认为管仲辅佐桓公会盟诸侯、奖尊王室的政治功绩使得他的“仁”达到了极致。 这就要求统治者秉承“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理念,实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措施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并“亲施以恩惠”,从而使其“遂得民心”。3、 仁道(克己复礼为核心)论语文中的为“仁”之道主要体现在孔子对于仁的追求是“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说的就是尽可能地克制自己,以便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周礼的规定,不得做出有违礼仪规范的失礼行为。学会克制自己,在言行举止方面做出符合礼仪的规范,那么这样的个人就必定会是一个道德高尚之人,也会变成一个有“礼”有爱的人,便也会时时刻刻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就是“仁道”。四、为仁(三个问题)前三大点浅析的是论语中“仁”的三种精神走向,而这第四点,我认为是比前三大点还要重要的一大课题,围绕这些可以提出“如何为仁”?“何又为仁”?“做到仁有多难”?这三个问题。 (一)对于“如何为仁”,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指的是一个人想到“仁”就能做到“仁”。(二)然而对于“为仁”的具体要求,孔子回答弟子时却有着不同的标准和答案: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为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子贡向孔子问仁,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孔子还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了崇高的“仁”的境界,绝不做违背最高道德准则的事 ,必要的时候要不惜牺牲自己来成就这一事业。(3) “做到仁”有多难”?在公冶长中,孟武伯问子路、冉有、公西赤等是否做到了仁,孔子虽然肯定了他们各自的才能,但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不知其仁也”。子路、冉求、公西赤都名列七十二贤者之中,都是孔子大名鼎鼎的学生,他们都没有达到“仁”,即使是颜渊,孔子在雍也也只说他能做到“其心三月不违仁”。可见”仁“说到容易却做来不易。五、结语 由此,我们可以逐渐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渐渐清晰的“仁”的概念。仁,要以“爱人”为出发点,通过“爱”与社会他人建立关系,推而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