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尺牍书法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尺牍书法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尺牍书法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尺牍书法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尺牍书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明代尺牍书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明代尺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地位,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 点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当代对于明代书法的研究,更多则注重于流派及个性书家 的发掘,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历史文献的立场,而从尺牍书法艺术的角度来专 门研究明代书法的文章则较少。而当今书坛尺牍创作已成为书法展览的重要形式, 对于古代尺牍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和借鉴,是丰富当今尺牍创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明代尺牍与此前各代相比,既有历史继成性又有显著的时代特点,特别是晚明尺 牍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因此,对明代尺牍的研究既有 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了解明代尺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发展状况,同时对于 当今书坛也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本文试从明代初期、中期、晚期各阶段 尺牍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入手,结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明代不同时期代 表性书家的尺牍书法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进行较系统深入的考察和研究,着重从 艺术的角度对明代不同阶段尺牍书法的主流形式进行分析,总结明代各阶段尺牍 艺术形态的不同之处及其内在联系,以期阐明明代尺牍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明前期尺牍书法以台阁体为主要表现形态,书坛形成端方拘谨,万人一同的 局面。文章首先阐述了明代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分析台阁体产生的历史条件, 并对明初文人尺牍书法进行考察。然后用较大篇幅论述台阁体的形成,结合对台 阁体代表书家及其代表作品的分析,论述台阁体影响下的尺牍书法。接下来,论 文分析了明中期台阁体衰弱,吴门书派兴起的历史原因。详细阐述吴门书家各具 面目,特色鲜明的尺牍艺术。进一步论述吴门书派文人尺牍艺术的历史价值及其 影响。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尺牍的表现形式发生很大变化,并进一步丰富 和完善。本章主要论述艺术家个性解放、独抒性灵的思想情感在尺牍书法中充分 展现,客观分析尺牍书法艺术形式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明代;尺牍:台阁体;吴门书派;个性解放 a b s t r a c t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i nm i n gd y n a s t yw h i c hh a sv i v i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 a s i m p o r t a n t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s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c a l l i g r a p h y t h es t u d yo f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 i n m i n gd y n a s t yi sa l w a y sf r o m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o rh i s t o r i c a ls e a r c h p e r s p e c t i v e t h e r ea r en o tm a n yt h e s i s e sa b o u t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i nm i n gd y n a s t yf r o m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 i n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h a v eb e e na i l i m p o r t a n ts t y l eo f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 c o m p a r e dw i t ho t h e rl e t t e r si no t h e rd y n a s t i e s , l e t t e r si nm i n gd y n a s t yh a v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e s p e c i a l l yt oe x e r ta ni n f l u e n c eo nl e t t e r s 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r e s e a r c h i n go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i nm 崦d y n a s t yc a n l e tu su n d e r s t a n dc o m p l e t e l yt h e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t h e s i sa n a l y s e s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 o fl e t t e r si ne a r l y , m i d d l e ,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o nt h eb a s i so fd i f f e r e n ts t a g e so f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i nm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t h e s i sa l s od i s c u s s e si t sa r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s o c i a le f f e c t s t h et h e s i st a l k sa b o u tt h ef o r m so fl e t t e r si ne a r l ym i n gd y n a s t yi nt h ef i r s tp a r t i t e x p l a i n s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s o c i e t y , 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a i g et i sf a c t o r s t h e nt h ec h a p t e r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 l e t t e r si ne a r l ym i n g d y n a s t y i nt h el a s tp a r to f t h i sc h a p t e r ,i td i s c u s s e st h ef o r m a t i o n o ft a i g et i t h et h e s i s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r e a s o no ft a i g et ih a sf a l l e ni n t oad e c l i n e a n dw um e nc a l l i g r a p h ys c h o o lh a sd e v e l o p e d w um e nc a l l i g r a p h ys c h o o lh a sa g r e a t i m p a c to nt h e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 t h ep a r ta l s od i s c u s s e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 so fw u m e nc a l l i g r a p h y a tl a s t ,t h et h e s i s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c h a n g e so fs t y l e so ft h e c a l l i g r a p h yo fl e t t e r sb yat r e n do ft h o u g h to fp e b o n a l i t yl i b e r a t i o ni n l a t em i n g d y n a s t y a r t i s t s p e r s o n a l i t yl i b e r a t i o na n df e e l i n gr o u s e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r tf o r m s k e yw o r d s :m i n gd y n a s t y , l e t t e r , t a i g et i ,w um e nc a l l i g r a p h ys c h o o l , p e r s o n a l i t yl i b e r a t i o n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奇勺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袁示了谢意。 门 学位中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冱坌! 型 2 0o 年 l 勇扩目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做惴弛趁f 虱 2 0 吖年厂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蜇窆查垒互鱼 2 0p 妒6 月刁 引言 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尺牍一直是代表士大夫文人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尺 牍之名,发端自简牍形制;尺牍之意,肇始于尺牍之为文。关于尺牍的概念,笔 者认为可以从其实用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来理解。 从实用角度来看,“尺牍是书疏的代名,包括一切公私文书。据文献考证, “尺牍 一词较早见载于史记扁鹊仓公传,太史公日:“仓公乃匿迹自隐而 当刑,缇萦通尺牍,父得以后宁。 “通尺牍”,即缇萦呈送汉文帝的上奏文书。 尺牍除用于上奏文书外,还用以指皇帝的诏命。汉书匈奴传记载“汉遗单于 书,以尺一牍,辞日,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 圆此“尺一牍”即汉代诏书, 应为公文类尺牍。尺牍还指国与国之间来往的国书,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听 从广武君怀柔北燕的建议,“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 秦汉后尺牍广泛应用 于个人之间彼此来往的通信。汉书游侠传载:“( 陈遵) 长八尺余,长头大鼻, 容貌甚伟,略涉传记,赡于文辞,性善书,与人尺牍,主皆藏去以为荣。请求不 敢逆,所到,衣冠怀之,唯恐在后。时列侯有与遵同姓字者,每至人同,日陈孟 公,座中莫不震动,既至而非,因号其人日陈惊座云。”由以上史料可以看出, 不管是公牍文书,还是私人信函,一切用于往来通讯的书面文字皆可称之为“尺 牍”。尺牍作为往来文书的名称,在漫长的文化传播过程中衍生出很多称谓,分 而言之,公办文书则有章、表、奏、启、牒、状、札子、笺奏、驳议等称谓,后 人称之为“公牍”,而私人信函多用书札、信札、札翰、书疏、书问、简、函、小 柬、手简等称谓,是谓“尺牍 ,故狭义的尺牍是指私人信函,与公牍有别。刘恒 谈谈尺牍与尺牍书法一文中指出:“尺牍一词,最初并不专指私人书信,而是 泛指所有具备授受关系的各类公私文书,通称尺牍。事实上,古代的许多书札常 史记卷一百五j i ;i 鹊仓公列传。 。汉书卷九十四上匈奴传。 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 汉书卷,十二游侠传。 常很难用公文或私信来明确区分开,往往是两种性质兼而有之,互相包含的。这 种性质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还存在。”而明代以后,由于上行官牍从内容到格式均 有严格的程式规定,官文公牍便从普通尺牍中分离出来。本文所论及明代台阁体 影响下的尺牍则属公文尺牍类型。 从艺术角度来看,尺牍成为了书法的代称。尺牍出现之初,更多的是体现其 实用价值。或者评述国事,或者相安问候诸如此类,而非今日之书法所为。东汉 以后,当书写者的书法审美意识融入尺牍之中时,尺牍便有了指代书法的含义。后 汉书宗师四五三侯列传第四载:“( 刘) 胜能属文,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 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世以为楷则。及寝病,帝驿马令作章书尺牍十首。 三 国志魏书卷十一胡昭传载“( 胡) 昭善史书,与锺繇、邯郸淳、卫觊、 韦诞并有名,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焉。 这里所言尺牍已有书法的含义。事实上, 当士大夫尺牍成为楷模的对象,其书法艺术的审美功能就已经具备,尺牍指代书 法当是很自然的事情。北齐颜之推云:“真草书迹,微须留意。江南谚云: 尺 牍书疏,千里面目也。叫这里,尺牍已经兼指书法了。当书法发展成为一种“言 尺牍而重书法,“言书法而不离尺牍 的社会时尚,尺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失 去其原有的意义,甚至弃文而专书,成为书法的代称。梁书萧子云传载:“子 云善草隶,为时楷法,自云善效锺元常、王逸少而微变字体。百济国使人至 建邺求书,逢子云为郡,维舟将发。使人于渚次候之,望船三十许步,行拜行前。 子云遣问之,答日:侍中尺牍之美,远流海外,今日所求,唯在名迹。子云乃 为停船三日,书三十纸与之,获金货数百万。 固文中尺牍一词在这里己不具有文 本意义,而成为书法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尺牍不单单指公私文书,从艺术角度 和历史上人们审美情趣的实际追求来看,尺牍也是一种唯美的书法艺术形式。 尺牍作为书法创作样式,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尺牍书法源于两汉简 牍,后因造纸术的发明及纸张的普遍应用,至魏晋时代,尺牍发展到一个辉煌时 期。以“二王”尺牍为代表的魏晋时代“由于自由精神的崛起,人的主观表现的 o 颜氏家训集解第5 6 7 页。 。梁书卷三十五萧子云传。 欲望空前地高涨,力图寻找一种最能表现人的主体精神的有效媒体,而书法经过 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已渐趋成熟,成了挥洒人的精神意趣的最佳表现手段”。 尺牍成为展示魏晋士人风流倜傥的最佳方式,王羲之尺牍“因其体势之自然”,“尽 万物之情状”,从而在章法上透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魏晋风韵。树立 了魏晋尺牍的典范。隋唐五代时期尺牍虽然没有魏晋发达( 这个时期的书法贡献 主要在法度谨严的楷书,而尺牍作品一般来讲都以能直抒胸意的行草书为主) ,然 而此时在以刚劲郁勃、法度严谨为主要审美范式之外,也有大方自然、气势磅礴 的尺牍作品,如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或者清新雅致的尺牍精品,如杨凝氏的韭 花帖。韭花帖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对宋以后各个历 史时期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宋元时期尺牍也极为发达,宋人的尚意书 风在美学追求上与魏晋士人自觉精神的抒发有相通之处。“宋四家 给后人留下较 多的尺牍精品,苏东坡浑厚雅致、黄庭坚笔致荡漾、米芾沉着痛快、蔡襄温文尔 雅。特别是米芾的许多尺牍作品,用笔如“风樯阵马,沉著痛快苏轼) ,又如 “快剑斩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 ( 黄山谷) 。元代赵孟烦高举复古大旗,书 风直追二王,并留下丰富的尺牍精品,他的书风笼罩整个元代并影响到明代尺牍。 明代尺牍在继承前代书风的基础上,又有本时代鲜明的特点。明初官文尺牍 ( 台阁体) 书法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此前各代官文尺牍都没有象台阁体书 法这样统领明朝前期书坛。而明代中后期地方文人书法流派崛起,形成尺牍竟胜 的局面,也是一个较明显的特点。再者,晚明浪漫主义书法在文人尺牍中表现非 常突出。尺牍书法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鲜明特 点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代对于明代书法的研究,更多则注重于流 派及个性书家的发掘,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历史文献的立场,而从尺牍书法艺 术的角度来专门研究明代书法的文章较少。本文在论述明代尺牍时,试图抓住明 代初期、中期、晚期各阶段尺牍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当时社会政治文化背 景,从艺术的角度对明代不同阶段尺牍书法的主流形式进行较系统深入的考察研 究,对明代不同时期代表性书家的尺牍书法艺术成就及历史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对明代尺牍书法的考察研究,以期望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明代尺牍书法的发展 状况、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历史影响。丰富传统书仪和文书研究的内容,探 求明代尺牍书法发展的内在成因,同时也希望对当今书法创作有一定启发和借鉴 作用。 4 一、明前期尺牍与台阁体 明代前期,书坛被以宫廷书家为代表,以书写公牍文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台 阁体书法所笼罩,规模空前,风靡一时,成为明前期书法的主流,也是中国书 法史上较为突显的文化艺术现象。这一时期的公文尺牍书法也就成为我们考察明 前期书法的主要对象。 ( 一) 明初社会政治文化背景 元朝灭亡,明代继起,朱明王朝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皇权,采取胡萝卜加大棒 的政策,一方面用高官厚禄征召天下贤才,重用耆儒宋濂、刘基、章溢、叶琛等, 并敕中书省“今土宇日广,文武并用,卓牵奇伟之才,世岂无之。或隐于山林, 或藏于士伍,非在上者开导引拔之,无以自见。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 武略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具以名闻,或不能文章而识见可取,许诣阙面陈其事。 郡县官年五十以上者,虽练达政事,而精力既衰,宜令有司选民间俊秀年二十五 以上、资性明敏、有学识才干者辟卦中书,与年老者参用之。十年以后,老者休 政,而少者已熟于事,如此则人才不乏,而官使得人。其下有司,宣布此意。明 洪武之初,国基未固,科举不兴,朝廷获得官员的途径以荐举为主,要求州县岁 举贤才及武勇谋略,通晓天文之士,间及兼通书律者,广招文武贤能者。洪武七 年,明朝廷设立中书舍人一职,征召四方善书者,专门在宫廷写制文。明成祖自 己亦喜爱书法,还特在中书舍人中选拔二十八人专习“二王”书。其“广征耆儒 无疑为健全和完善明代封建统治体制打下根基。另一方面则实行高压专制统治, 大兴文字狱,明律设有“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其罪皆至抄剞”,凡不为君用者, 明史卷七十一,志第四十七选举三。 黄悖中国书法史元明卷第1 7 4 页。 则一律杀无赦。朱元璋对很多阿谀奉承之贺表,胡乱猜测,如:把“作则垂宪” 的“则”念成“贼;把“取法象魏”的“取法”念成“去发”;把“藻饰太平 念成“早失太平”等等,他极为忌讳“僧”、“光 、“秃、“寇”、等一类的字。元 末著名书家饶介,元季四大画家之一王蒙,宋濂之子宋燧,以及高启、徐贲、卢 熊、张羽,陈汝言、杨基、张宣、袁华、王行、王彝等,都因受文字狱牵连而丢 掉性命。明初残酷政治造成了许多文人才子惨遭杀身,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 文人士大夫不敢甚至不愿迈入政坛,但惧祸辞官也要受到残忍的腰斩,真是求进 不敢,求退不能,只有庸碌无为,俯首帖耳,方能保全自得。 明代初年,一切恢复唐宋制,摒弃蒙元旧习,推行程、朱理学,恢复科举, 以八股取士。明史卷七十选举二云:“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 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 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通谓之制义。”又云:“四书主朱子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 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 八股取士,使一切读书文人的思想 都被束缚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给人们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明初残酷 的政治现实,扼制了文人的艺术创造精神,促使大多数文人士子伤失个性,委曲 求全,以迎合帝王之喜好。 ( 二) 对明代初期文人尺牍书法的考察 明代国初的一段时期,尽管有新朝文化政策的制约,由于历史的惯性,这一 时期的书法必然还会受到来自元代书风的影响。从明初书家的师承以及留传下来 大量的尺牍书迹即可以看出。解缙春雨杂述云:“俞和子中以书鸣洪武初,后 进犹及见之。又云:“子山( 康里崾崾) 在南台时,临州危太朴,饶介之得共传授。 而太朴以教宋琏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 6 教宋克仲温。 此外,解缙还曾记道:“( 端木智) 在国初获师事危太朴,而宋仲 珩、饶介之、宋仲温、杜叔循皆笃志于书,与之颉顽,三四十年间,遂空冀北, 无以为此者。罾我们把明初书家的师承关系进一步梳理,如图1 : 赵孟颗( 元) lj 康里蠖崾( 元)俞和( 元) 圈1 从以上所列,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明初大部分书家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赵 孟烦,康里崾崾的影响,他们留下来的尺牍书迹也多受赵、康两位先贤书风的熏 染。比如,刘基的春兴八首诗卷( 图2 ) ,此尺牍显然为赵孟糗的面目,宋濂 的王诜烟江叠嶂图跋( 图3 ) 用笔结体在赵孟频与康里蠖蠖之间,受康里崾蠖 的影响更大一些,他的书风在明初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说,明代国初书坛是 元代书法的继承和延续,其中代表人物当属宋克( 1 3 2 7 1 3 8 7 ) ,他在楷书、章草、 草书书风及题跋、书写样式等方面都显个人特征,不仅在楷书上得钟繇遗意,显 秀健典雅之美,而且章草成就尤高,并把行草书笔意融入章草之中,与康里子山、 饶介一脉相承,又将章草、今草、狂草的用笔与结体完全混融,形成新的草书意 境,在这一时期尤为引人注目。 明代国初,尺牍书法从形式到书风基本上还是延续元代的书法风尚,大多受 赵孟频、康里子山书风的影响,或典雅秀逸,或俊利洒脱。然而,明初极度专制 的文化政策和文字狱的屡兴,使儒士的文化活动遭受极大地摧残,文人艺术家的 o ( 明) 解缙春雨杂述。 。( 明) 解缙解学士集。见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书家传十九。 7 。黼元希詹蛳 糕。舻克壁瓶隧 才能被无情地钳制,明初书坛迅速沉寂了下来。同时也昭示着为迎合阜帝所好而 追求趋眉尚艳的宫廷台阁体书风的兴起。 图2 眷辫八首诗卷囤3 工冼烟江叠嶂图跋 ( 三) 台阁体及台阁体影响下的尺牍书法 1 台阁体的形成 “台阁体”本是指明代御用文人专为阜帝服务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明永乐 至成化年问,体现了洪武朝以后一段长时期里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 意趣,并作为典范而广泛地影响文坛。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 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故称其诗为“台阁体”。后来人们为了将明 代“官楷”与清代“馆阁体”区别开来,才依据明初“台阁体”诗文,将流行于 明初朝廷中的“官楷”亦称为“台阍体”。台阁体是一种明代官场书体。其特点 是字体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 台阁体产生的原因:一是皇帝的倡导。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 由于个人喜好,他们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成祖下诏求海内擅书之 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 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 大影响。二是拟制公文的需要。台阁体之所以会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朝廷出 于写内制( 系皇帝文诰) 、外制( 系中书机构所撰诏敕) 的需要,于是诏四方工书 者入宫,负责缮写诰制、诏命、玉牒、匾额等,尤其是书写内制者,更被授为中 书舍人之职。杨士奇曾记载宫廷书家之盛况:“永乐初,召求四方善书士写外制, 又诏简其尤善者于翰林写内制,且出秘府古名人法书,俾有暇益进所能,于时孔 易( 即朱孔易) 兼工署书,段驳詹希元,矩度风韵,伟然杰出也。一日上御右顺 门,召孔易书大善殿匾,举笔立就,深荷嘉奖,即日授中书舍人。明日有旨,凡 写内制者,皆授中书舍人。盖善书授官自孔易始。” “洪武七年,初设直省舍人十人,秩从八品,隶中书省。九年为中书舍人, 改正七品,寻又改从七品。 中书舍人的具体职责在明史官职志中有详细 记载:“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凡草请诸翰林,宝请诸 内服左卷及勘籍归诸古今通集库诰敕。”又云:“内阁诰敕房舍人,掌书办文官诰 敕,翻译敕书并外国文书揭帖,兵部纪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书办制敕, 诏书,诰命,册表,宣文、王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一应机密文书,各王 府敕符底簿。 从中可以看出,朝廷中的各种官文尺牍大都是由中书舍人来书写。 中书舍人应用的字体是朝廷规定通用的正体一一楷书。明实录载:“( 诸生) 每 日习书一幅二百余字,以羲、献、智永、欧、虞、颜、柳等帖为法,各专一家, 必务端楷。”楷书法度谨严,虽易写而最难写好,如解缙云:“书莫难于楷法,而 小楷尤难。 难者为贵,如此方能体现出功力和才能,标准也容易确定,朝廷书写 当然要选拔于此最能者;再者朝廷衙门以法度严谨、字体规整的楷书书写公文, ( 明)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 明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9 8 页。 叫史二官职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9 8 页。 明史官职志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 9 8 页。 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 9 能准确传达意图,且奏事于皇帝代表了臣下的恭敬,而对于民众则代表了朝廷的 尊严。 明初台阁体书法风靡,与帝王的爱好和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永乐皇帝喜爱 “二沈”书法,明人李绍文记载了明成祖对沈度书法的倾心:“太宗( 成祖) 征 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日:我朝王羲之。”凡 王册金简,用之宗庙朝廷,藏秘府,施四裔,刻之贞石,传之后世,一切大制作, 必命公出。 成祖之后,沈度仍受帝王宠爱,如仁宗“万机之暇,留意翰墨,尝 临兰亭序帖赐沈度,意法神韵,唐之太宗不能过也。” 宣宗“书出沈华亭兄 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道劲发之。 孝宗“皇帝酷爱沈度笔迹,日临百字以自 课,又令左右内侍书之。” 沈度书法在明代前期受到广泛推重,于是朝野上下“二 沈”之书盛行,而中书舍人首先成为此种书风的响应者。中书舍人是被朝廷认定 的书法家,他们代表着官方书法的书写模式和审美观点,在整个社会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示范作用,台阁体书法迅速波及王公贵族、文人士子。皇帝的褒扬,太子 诸王的学习,追摹沈字在朝野上下蔚然成风。台阁体书法在永乐、宣德年间占据 着书坛3 0 余年的统治地位,一直到明成化、弘治年间才逐渐衰落。其风靡时间之 长,范围之广,超越了唐宋时代的“院体”书法,对明代书法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2 明代公文尺牍的形式构成考察 尺牍书法之美,首先是通过其外在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尺牍书法的形式构成, 是尺牍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尺牍无疑要对其形式构成做一番考察。明代尺 牍文书的形式构成,与此前各代相比,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又有很多不同 之处。 文书制度是对于官方文书格式的规定。关于官文,明史日:“凡上所下, ( 清) 倪涛六艺之一录第八册,第5 8 9 页。 ( 明) 杨士奇东里集第2 2 8 页。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1 年出版,第1 7 3 页。 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9 1 年出版,第1 7 3 页。 ( 明) 朱谋里续书史会要。 1 0 一日诏,二日诰,三日制,四日敕,五日册文,六日谕,七日书,八日符,九日 令,十日檄。凡下所上,一日题,二日奏启,三日表笺,四日讲章,五日书状, 六日文册,七日揭帖,八日会议,九日露布,十日译,皆审署而调剂焉,平允而 行之。凡上所下者,大都是皇帝、朝廷下达的文件命令,即为圣旨,皆特殊制 造。“凡诰,织用五色,纶丝。其前用织文日奉天承运( 篆书) ,用纯白绫。其 前织文日奉天敕命( 篆书) ,俱用升降龙文左右盘绕,后俱织某年月日造,带 俱用五色。 诰中内容,按格式皆用工楷书写,这是中书舍人职责中的一项重要 任务,也是朝廷中最标准,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而下所上的十种文书,是臣 下呈奏于皇帝或上司的文书,文式已有定制,除文件名称不同外,其书写格式亦 有区别,明万历时官文书格式为:“题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格。抬头二字,平 行写十八字。头行衙门官衔姓名,疏密具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年月下疏密同。 若有连名,挨次具照六行书写;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头二字,平行 写二十二字。头行写衙门官衔,或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疏密具作 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右谨奏闻四字,右字平行,谨字奏字各隔二字,闻字过幅 第一抬头。计纸字在右谨奏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连 名,挨次具照六行书写。” 这些文书是要让皇帝看的,所以格式严谨书写准确以 示尊敬,操笔者是中书舍人等朝廷文秘官员。其他文书以此类推,且各衙门署押 皆有固定格式。明朝廷对公文尺寸形制样式,亦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明余继登典 故纪闻记明洪武官牍纸式,略日:凡奏本纸高一尺三寸。一品、二品衙门,文 移纸三等,皆高二尺五寸,长五尺为一等,以次因品级往下,末至八九品与未入 流衙门,文移高一尺六寸。官位越高,纸幅越高,在明代最为典型,衙门文书样 式,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官员任内公文皆如式考为一最,不如式者罪之。 各级 衙门的文牒书写者,不但要求书写精美,还必须按照文书制度行事,否则“罪之”, 书写者对此特别谨慎。 。( 明) 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 9 9 7 年版,第1 9 9 页。 o ( 明) 李东阳明会典卷一百六十一。 ( 明) 林尧俞礼部志稿卷二十二。 ( 明) 林尧俞礼部志稿卷二十二。 1 1 正规的官牍历代以正体居多,私牍则正草皆具;给君师尊上者的书,正体表 敬,而对友朋私疏,则匆匆不暇,居简行敬的心理下,相对自由随意;内容上正 规的刺谒、祭文要求以正体,而其它文体相对自由。明代的文字制度规定应用于 公文书写的字体是楷书( 真书) ,如在对皇帝、太皇太后、皇太后寿旦及正旦、冬 至等上表书写时,“并用小字真书”,“副本用手本小字真书。 山甚至对于楷书有时 也要提出要求,如国初定制“臣民疏于朝廷者为奏本,东宫者为启本,皆细字。 后以在京诸司奏本不便,凡公事用题本,具制比奏启本略小,而字稍大。 罾朝廷 上奏下达的的各种文件,是国家机器运转正常的重要保证。其数量较大,从事这 方面工作的官吏较多。黄佐翰林记日:“永乐二年始诏吏部简士之善书者,储 翰林,给廪禄,使进其能,用诸内阁,办文书。 办文书”在此是指书写文件,这 是中书舍人等宫廷专职书写官员们的主要工作。由于办文书是应用书法,所以一 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要清楚明了,必需使用楷害;二是书写相对要快,比划较 为流畅,提按和藏锋等法度相对减弱;三是字体美观,要符合于皇帝及内阁大臣 们的审美观点。永桀时沈度之书最符合这些特点,因此成为办文书者所追求的书 体。对于书写文字标准,明朝廷有严格的规定:“凡表笺字画,俱用洪武正韵 写进。锄洪武正韵是文字义训之书,洪武初宋濂等所修,包括两大内容,一 为音韵,一为字义,皆成为官方规定的文字标准。洪武正韵一直成为书写公文 科举考试的准则。朝廷将洪武正韵看作是明朝廷法定的标准文字样式。字书 是中书舍人必须认真研究的典籍,不然作为供职翰墨之官,便不合格。中书舍人 戴伦在书写册宝用字上,将“悖”与“傲混一,以致获罪。正德年间修通鉴 篡要成,太监刘瑾篡权,以其中讹字示内阁,数十人受到牵连,其中书舍人王 珙、刘讯等勒令致仕,中书舍人沈世隆、吴瑶等削籍。此畴文字制度,变成了阉 党打击不顺从者以示淫威的得力工具。 o ( 明) 林尧俞礼部志稿卷二十二。 。( 明) 林尧俞礼部志稿卷二十二。 国( 明) 黄佐翰林记卷二。 ( 明) 林尧俞礼部志稿卷二十二。 1 2 3 台阁体影响下的尺牍书法 明代前期,以宫廷官文尺牍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以“二沈”书法“婉丽飘 逸、雍容矩度”为审美戢向,风行于朝野并长期统领书坛的台阁体书法,成为书 法史上一种特殊的现象,明前期的尺牍书法艺术以台阁体为主,最具代表性的书 家是沈度、沈粲和姜立纲。 ( 1 ) 沈度。沈度( 1 3 5 7 年至1 4 3 4 年) 字民则,号白乐,明代松江华亭( 今 上海市松江) 人,据史料记载,沈度性敦实少力学,博经史。明洪武年问举文学 不就,永乐二年( 1 4 0 4 年) 以善书而被明成祖朱棣召入翰林院,预修高皂帝实 录,承命书孝慈阜后传及古今烈女传,遂擢为中书舍人,后累官翰林 院学士。是台阁体书法x i 貌的创立人。沈度擅隶书、行书,尤精楷书, “二王”、 赵孟爝、宋克,结体舒展,用笔圆畅,端f 雅直,一片庙堂气象。沈度楷书学汪 由敦在跋手临沈学士 书圣主得贤臣颂中 云:“右临明沈学士 书,其书法出于智 永,而兼有欧褚之胜, 虽为楷法正宗,评者谓 其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信不诬也。大抵庙堂之 体,以庄雅为尚,不端 圈4 敬斋箴册 重则佻脱而近于肆;无风神则拘窘而入于俗,冠冕佩玉以为容,俯仰揖让以为态, 妍婉而不失之媚,流利而不失之轻,劲健而不露筋骨,天然有富贵风韵者,上也。” 用“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来形容沈度的书法,即是说他的书法具有娴婉道劲、 落落大方的风致,以及动辄合矩的法度,这一艺术特点集中反映在沈度的楷书作 品中。他小楷行笔稳健自如,点画流畅谨严发展了元代以来的风格。沈度的小 楷在结体和用笔e 明显受赵盂顺和宋克小楷书风沾溉,小楷敬斋箴册( 图4 ) 【3 是沈度尺牍名作,该作品或把字形拉长,成纵势,或取扁方,有横撑之态,点画 精严、停匀、干净、圆熟,净洁匀称,笔画工稳,写得一丝不苟,雍容端方。此 幅尺牍能窥及元代赵孟烦小楷平和简静的影子,亦能从中体昧到庸俗气息。因其 平时多为皇家制诰,只能迎合帝王喜好为端雅雍容书作,不敢追求意趣,故书作 多显谄媚之气,这与当时严苛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 沈度的书法深受永乐皇帝的推崇,誉为“我朝王羲之”。朝廷重要公文典章 皆有沈度书写。成祖之后,沈度仍备受数代明帝推崇,他的书法因多用于书皇家 制诰,在翰林院中供职者及内阁官僚、科举文人也多效其楷,以获帝王之悦,开 入仕之门。明初编修永乐大典,历时五年而成,参加善录者一千三百八十一人, 当时朝廷为了全书的协调,确立了统一标准,被征于朝廷的缮书者要观摩临习, 以皇帝喜爱的沈度楷书为标准,要求书写方便,字体美观。如出一人之手,也正 是在那种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子纷纷效法沈字,形成了朝野上下皆习沈书的局面, 开创了“台阁体”书法的时代风尚。 ( 2 ) 沈粲。沈粲( 1 3 7 9 - 1 4 5 3 ) ,字民望,号简庵,沈度之弟。成祖时,沈 度尝言于上,云:“臣有弟粲,其书胜臣。”遂亦被征用。因此他属于兄在朝而 被推荐仕荫的中书舍人。入宫后,自翰林待诏迁中书舍人,又擢为侍读,官至大 理寺少卿,书与兄沈度齐名。明陆深尝云:“国初书学,吾松尝甲天下,大抵皆 源流于宋仲温、陈文东。至二沈先生,特以豪翰际遇文皇,入宫禁近,屡迁为翰 林学士,故吾乡有大学士、小学士之称。民则不作行草,民望时习楷法, 不欲兄弟间争能也。 沈度以楷书名世,而沈粲则以草书称胜。虽同为中书舍 人,同为台阁书风,但书体却一正一草,相得益彰。 沈粲善楷、草,尤以草书影响最大。其草书取法宋克书风,多有姿态。台北 故宫博物院藏的沈粲书应制诗中的楷书、章草、草书及杂书样式直接取法宋 克,得仲温之形。正如王世贞称其草书:“行笔圆熟,章法尤精足称宋南宫( 宋 克) 入室。”沈粲传世代表作还有故宫博物院藏草书千字文卷、台北故宫博 o ( 明) 陆深陆俨山集卷八十六。 圆( 明) 王世贞弁州山人稿题沈粲书姜尧章续书谱。 1 4 物院减草书五言古诗轴等作品圆转多变,有宋克之精熟和章草笔意,但气格 偏俗,亦显纤弱,远逊于采克之高古清劲。他的粱武帝草书状卷则得宋克章 草 十髓,运笔灵动,为沈粲书作中的精品。清代王文治曾有论书诗云:“沈家兄 弟直词垣,簪笔俱承不次恩。端雅正直书制诰,至今馆阁有专门。”其实,“端 雅”一路书写制诰之作品是沈度的小楷,沈粲表现出的主要是圆熟的草书。 ( 3 ) 姜立纲。姜立纲( ? 一1 4 9 8 】字廷宪,号东溪,浙江瑞安人。他工诗 擅书画,其楷书、行书颇佳,尤其是楷书,方j 下、净洁、工稳,自成一家。世称 台阁体或洁勒体;姜立纲是继沈度之后的又一个朝廷书法大家,为当时朝廷流行 书风的代表者。姜氏楷书法度谨严一丝不苟,是在沈度、沈粲的基础上,参用欧、 柳之意更加方正整饬而已。万姓统谱说他“初学黄养正,继法钟王,后自成 一家。”在天顺、成化、弘治 i 代,名噪一时。当时,儿内 廷制诰,宫殿碑额,大都出于 他的手笔。世人评价其楷书“小 变二沈为方讵,就其体中可谓 工至。”,称其书日“姜字”, 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人 得片纸、争以为法”( 图绘 皇鉴) 。明范钦评书巾 曾谓:“成弘以来尚正书,姜 立纲端正、凝重,世顾好之, 囤5 姜立纲楷书七律诗 迭相宗习。”( 图5 ) 为姜立纲尺牍作品,其运笔精到,圆笔中锋,丰润淳和 劲秀:【整,纵横有行,分碲和谐,端庄有致;字体整齐平稀而匀称有度,用笔流 畅圆转,潇洒秀逸;结体婉丽觏逸,雍容有度。体现了明代台阁体书法的风貌, 足台阁体书法的范本。 明代前期,从洪武至成化的一百多年间,一方面,明朝庭在政治上实行高压 政策,制定严格的文书制度,并大兴文字狱。文化上灌输程朱理学,实行八股取 士,从而束缚了文人艺术家的艺术天性和创造精神。另一方面,前明各代皇帝又 都善于通过诏贤纳士,选拔符合帝王审美价值趋向的御用文人,为皇帝和宫廷服 务。宫廷特设中书舍人制度,选拔善书人士,并树立以“二沈 为典型书家,奉 以高官厚禄。于是,以中书舍人等书办官员为核心的宫廷书家,他们严格遵循着 宫廷的书写规范及皇帝的审美观点,以“二沈 书法“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为 标准来书写各种朝廷文书。“沈体”因皇帝的喜爱和推崇而逐渐成为朝廷铨选“善 书 者入官的书法标准,于是,人们再不去向古人讨法度,而是直接学习“沈体” 字,以符合朝廷口味。书法也逐步走向了程式化、沉滞化。字体更加方正整饬, 而内涵趋向单一,书法水平每况愈下。因此,从成祖“永乐二年,始诏吏部简士 能书者,储翰林,使进其能,用诸内阁,辨文书,历洪熙、玄德、正统、景泰、 天顺,至成化年间,近一个世纪,这些供奉内阁的书家与当时内阁大臣及文人士 子的书法,便形成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台阁体高峰。 明代前期的尺牍书法是当时书法的主要表现形式。尺牍不仅指私人信函,这 里还包括各种公文官牍。因为,明代前期宫廷台阁体书法风靡朝野,统领整个书 坛,是明代书法史上所特有的现象。而宫廷台阁体主要是通过各种朝廷公文来表 现。所以,谈明代前期的尺牍书法应包括这一时期的公文官牍,并以其为主要考 察对象。 明朝廷设中书科,征召善书者授予中书舍人,专以翰墨供职于宫廷,书写各 种文书。朝廷对各种官方文书的书写格式有严格的规定,前面我们在明代公文尺 牍书法的形式构成考察一节已经进行了论述,需要说明的是,明代以前,尺牍格 式只有平抬而无高抬,至明代,尺牍文书出现平阙高抬的现象,明初文书规定, 上书题本与奏本均“抬头二字”,平行写十八字或二十二字,再加上抬二字,当为 二十字或二十四字。抬出的二字,分别代表抬头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此所谓的“第 一抬头”( 双抬) 、“第二抬头( 单抬) ”的规定。尺牍平阙是交际关系的一种反映, 1 6 自然要体现封建社会内部君臣、上下、尊卑、亲疏、远近的等级关系。“名位不同, 礼亦异数”同样适合于平阙,“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平出与缺字、抬少与抬多的 差别,说到底和尊卑贵贱高下等级差别异质同构。明代尺牍中还有一种现象,致 书人与受书人的称谓,不管空间位置的先后,肯定一高一下,甚至一大一小,将 对方称谓抬得高高的,而将自己谦称压得低低的,高抬为尊,低书为敬。尺牍书 仪中尊卑关系通过文字书写的空间位置高下形象地体现出来。 明代前期尺牍书法风格基本上被宫廷台阁体所笼罩,宫廷文人和科举士子尺 牍作品多以台阁体书风为主,基本上承袭了二王、赵子昂及沈度的楷书风格。但 多因迎合皇帝审美口味而丧失个性及创造精神,作品缺少艺术气息,形成了端方 拘谨,万人一同的书法面貌。不可否认,逢迎帝王口味的台阁体扼杀了许多书家 的艺术生命,阻碍了尺牍艺术的自由发展,但台阁体作为艺术的反映,其方圆相 济、刚柔兼备、工整矩度、婉丽华美的表现形式,在书法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价 值和意义。 明中期吴门书派文人尺牍 明代中期的书风,是以苏州地区的“吴门书派祝允明、文征明、陈淳、 王宠、等诸家为代表,一扫明初台阁体庸俗之风,以一种典型的文人书卷气 即以深厚的文化素养与疏放的艺术个性融入书法,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 出现了书之中兴的盛况。吴门书家的尺牍书法各具面目,各有特色,祝枝山的激 越跳荡、文徵明的清秀道美、王宠的古雅超迈、唐寅的甜美俊逸。留下许多的尺 牍精品,成为展示他们书法艺术的主要形式, ( 一) 吴门书派的形成 吴门是苏州一带的别称,又称“吴郡、“吴中”、“苏门等。明中期以后, 书法摆脱了台阁体的统治,开始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书法活动的中心也由皇 宫阁僚集中的北京,转移到经济繁荣的苏南,这既标志着吴门书派崛起。吴门书 派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历史上苏州就是士大夫文人艺术发展的重要地 区,元代赵孟擐、明初宋克、扬基、高启、张羽、徐贲等有名的书家均生长于苏 州。明成祖时期,苏州比邻的松江出现了沈度、沈粲等中书舍人,其中沈度为明 初“台阁体书法的领袖人物,可见苏州地区有着渊源深厚的书法传统基础。其 二,明永乐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加剧,内阁争权使得政治上朝廷放松了对江 南苏州地区文人的钳制。文人的书画创作氛围己不再像明初那样压抑,而变得自 由起来。其三,苏州在明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明代中叶的苏州,农 业、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因而导致了经济的繁荣。经济的发达,直接导致了 苏州市民文化与市民审美意识的提高,不仅使苏州地区出现了许多书画家,鉴藏 家,同时这种市民审美意识渗入到文人书画中,一批抒发个性而又富有独特风格 的书家应运而生。 1 8 明代中叶的社会风尚和文人的普遍心态转向个性解放,追求人格自由,重建 人生态度和理想价值。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对当时士人的心态曾作如下描述: “盖自弘治、正德之际,天下之士,厌常喜新,风会之变,已有其从来。 这一 思潮反映在艺术上是求新通变,重在表现自我,注重抒发性灵,体现本真个性。 明史称:“吴中自枝山辈以放诞不羁,为世所指目”,一批吴门文人,摆 脱了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