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学新.doc_第1页
长春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学新.doc_第2页
长春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学新.doc_第3页
长春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学新.doc_第4页
长春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东北电力大学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长春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规划 2009年2月10日目 录一、长春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1二、新增单位的必要性与特殊性分析6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93.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93.2 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153.3 工商管理学学科建设规划21四、支撑学科建设规划264.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64.2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284.3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建设规划304.4 美术学学科建设规划32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45.1 公共服务体系现状345.2 建设目标345.3 建设内容35一、长春大学简介及总体建设目标1.1 长春大学简介长春大学的前身是党和政府创办于1949年的长春工业会计统计专门学校,其后,校名数度变更:长春工业计划经济学校、长春冶金专科学校、吉林矿冶学院、吉林机电专科学校等。1987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成立长春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培育和形成了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核心内涵的“团风”精神,受到团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与肯定;二是首开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先河,创建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其研究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占地面积11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68万元;图书馆藏书138.4万册,中外文期刊1876种,各类文献数据库5种。学校现有41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农、法、医、管理、经济、教育九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吉林省特色专业4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32人。学校拥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吉林省普通高校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萨满文化吉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拥有省重点学科1个,校重点学科11个,校级研究所10个。学校自1994年开始与省内高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200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两所省属高校之一。2006年后与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目前在食品科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企业管理等12个学科开展了联合培养工作,联合培养研究生95人。学校牢固树立教师是高校第一人力资源的观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坚持校内人事分配制度向教师倾斜,特别是向贡献大的学科带头人倾斜,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得到优化,学术水平明显提高,培养出了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现有专任教师613人,其中教授91人,副教授206人,博士57人(占专任教师的9.3%),在读博士68人(占11.1%),硕士378人(占61.7%),在读硕士60人(占9.8%);拥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中组部直管专家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管优秀专家、高级专家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8人,省拔尖创新人才1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主讲教授1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兼职博士生导师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9人。学校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优秀课28门。近五年来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特等奖1项),国家教育技术成果奖8项,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奖26项。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项,其中银奖2项,获省级奖22项;在全国及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外语演讲竞赛、播音与主持大赛等一系列竞赛中,有1063人次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奖583人次,省级奖480人次。近五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考研率逐年提高,机械、管理、外国语等学院考研率达10%以上。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推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遵循“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升内涵”的原则,制定了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对重点学科加大扶持力度,近五年投入资金5100余万元,用于新增学科研究室、实验室面积(达11000余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新增1035台件)和专业图书资料等;增设了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负责人、中青年后备学术带头人津贴。通过建设,各学科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凝练了研究方向、突出了学科特色,使各学科步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轨道。学校积极推进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依据“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升学术水平”的科研工作思路,出台了长春大学科研工作管理办法、长春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措施,重奖获得重大成果的科研人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使科研课题、成果的数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五年来共承担国家级课题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课题324项,市级课题5项,科研经费总额3247.3万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和其他奖励共计85项,其中自然科学成果奖15项(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8项),人文社科奖4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3项),其他科研成果奖66项。获授权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2354篇,被SCI、EI、ISTP收录176篇(其中SCI收录86篇、EI收录64篇、ISTP收录26篇),CSSCI收录76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统编教材199部,其中学术专著34部。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培育,形成了健康、务实、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共有各类学生社团组织86个,常年开展课余文化活动,为青年学生展示才华、提高素质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学生在2005年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学校连续11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作为“团风”的故乡,学生先进事迹层出不穷,“团风”事迹宣讲团成员曾受到江泽民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团风”志愿者协会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和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我校依托“团风”精神有效载体,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荣获二等奖。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的3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先后接收了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的留学生和短期研修生来校学习。与新加坡莱佛士教育集团联合创办了长春大学莱佛士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105人次外国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并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管理干部出国访问和留学深造。改革中崛起的长春大学,正以崭新的形象、迅猛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广泛认同。全校师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正朝着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整体实力达到省属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阔步迈进。1.2 总体建设目标1.2.1指导思想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发展是第一要务、质量是生命、学科是龙头,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和思路。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龙头作用,坚持“重点建设,择优扶持,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高、强化学科优势与特色;以梯队建设为关键,科学研究为先导,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增强学术创新能力、服务地方能力;加强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构建优势学科群,确立起优势与特色研究领域的权威、品牌形象,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有水平的省属一流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1.2.2具体建设目标(1)2009年2011年办学规模、层次和结构: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到2011年,学校本科生在校生人数达12000人以上,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0100人。学科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重点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等优势学科,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美术学学科,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提高学科科研能力。到2011年,使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3个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术队伍:建立健全有效的培养机制、育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学科梯队形成合理的结构。专任教师总数达到71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50%,三年累计投入学科队伍建设经费100万元以上,使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5%以上,培养或引进710名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注重成果转化,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在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大豆深加工理论与应用、磨削智能控制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机械零件传动性能分析与检测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经济理论与应用、审计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向上形成明显科研优势,并取得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争取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200项以上,完成科研项目150200项,科研经费20002500万元,获科研奖2030项,申请专利2030项。发表论文1500180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论文150200篇,出版著作3050部,承办全国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13次。教学科研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基础条件,加大对教学、科研、学科和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投资力度,其中学科和科研累计投入1800万元以上。加强对专业实验室、学科研究室的建设,巩固和新建34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重点学科,1317个校级重点学科,23个校企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硕士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选题、开题、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的管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70100人。(2)2012年2015年办学规模、层次和结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学校本科生在校生人数达到14000人左右,培养硕士研究生100120人。学科建设:重点建设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美术学学科,使其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继续加强机械工程学科等3个硕士授权点的建设,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基本达到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条件。学术队伍:以学科的建设发展为需求,不断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专任教师总数达85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达50%以上,累计投入学科队伍建设经费150万元以上,使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20%以上,培养或引进1520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围绕国家、省科技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努力拓宽立项渠道,注重科研立项能力的提高,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科研成果。完成科研项目200300项,累计科研经费达35004000万元;获科研奖3050项;申请专利203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02500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论文达205300篇;出版著作5080部,承办全国或国际性学术研讨会35次。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改善教学、科研、学科的基础设施,新增教学科研用房1万余平方米。加大对教学、科研、学科和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投资力度,其中学科与科研累计投入3000万元以上。加强对专业实验室、学科研究室的建设,巩固和新建57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5个省级重点学科,1520个校级重点学科,建成45个校企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实验基地建设,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研究生达100120人。二、新增单位的必要性与特殊性分析长春大学已有21年的本科生培养历史,14年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具备了良好的学科基础、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申请新增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具有必要性和特殊性。2.1 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之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是我校申报的授权学科。这些学科不仅符合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而且已对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等形成了重要支撑。(1)申报学科符合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需要申报学科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建设先进装备、精品钢材、石化、汽车、船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需要,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列为优先主题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制造过程在线检测技术”的发展需要。(2)申报学科符合吉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规划需要申报学科符合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基本建立起与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长白山生态食品三大产业,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壮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的需要。(3)申报学科已被吉林省列为上述规划实施的重要基地食品科学与工程在大豆深加工理论与应用、粮食油脂工程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发明专利的重要研究成果,机械工程在超精加工的智能化控制、数字化设计、制造过程的在线检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工商管理学在产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审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校在高等学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中被列为汽车、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科技服务的主要依托高校。省内企业以我校技术为依托,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项中立项3项,获总投资5.18亿元,其中国家无偿拨款4202万元,我校被评为振兴吉林省老工业基地先进单位,获得吉林省优秀产学研联合项目二等奖。2.2 优化吉林省学科布局与学科结构之需要(1)在申报学科上,我省与相邻省份相比有较大差距申报学科在辽、吉、黑三省高校中硕士学位布点情况见表1。表1 东北三省相关学科布局(含一级和二级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学 辽宁省71719黑龙江省51111吉林省367(2)在申报学科上,我省有大量本科专业作支撑申报学科在省内高校相关专业的分布情况见表2。表2 吉林省高校相关本科专业布局(含独立学院) 国家重点高校省属重点高校省属一般高校合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14712机械工程类16916工商管理类291829(3)在申报学科上,我校有能力补充完善省相关学科布局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吉林省高等学校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曾获发明专利9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与省内高校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达14年。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省级重点学科,曾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联合培养研究生14名。工商管理学学科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联合培养研究生16名。申报授权学科已形成了具有明显特色与水平的稳定研究方向,具备了培养研究生条件,有能力补充完善我省的相关学科布局。2.3 进一步促进我国特殊高等教育发展之特殊需要我校是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首创单位。历经21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残疾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残联前主席邓朴方评价说:“长春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特殊高等教育领域居于龙头地位”。教育部周济部长在视察我校时说:“高等特殊教育是长春大学的一个特色”。学校拥有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特殊教育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我校是国际聋人网络教育组织PEN项目的中国区负责单位,并且代表我国参加“高等特殊教育全纳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国际合作项目。新增我校为立项建设单位,将为我国发展残疾人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历经建设与发展,长春大学办学实力、学科水平不断提高,达到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求。新增我校为立项建设单位既是国家、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必然要求。三、授权学科建设规划3.1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规划3.1.1学科的基本概况3.1.1.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本学科长期致力于大豆、玉米深加工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了6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2项,有4项成果被确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承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3项。学科现有梯队成员24人,其中教授9人(占37.5%),副教授8人,博士6人(占25%),在读博士3人(占12.5%),硕士9人(占37.5%)。有中组部直管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高级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等1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五年来共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企业委托项目6项,专利技术转让9项,在研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2项,科研经费1306.7万元。发表论文142篇,被SCI、EI收录11篇。科研成果获奖6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公开7项。出版著作7部。本学科拥有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吉林省普通高校农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校玉米研究所。拥有大豆肽和大豆功能因子2个中试生产线,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5台(套),设备总值1210万元。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大豆及植物蛋白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本学科。自1994年开始与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3.1.1.2本学科研究方向的特色和水平(1)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以农产品的生物加工转化增值为目标,利用生物技术对食品大分子及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改性研究,在酶基因克隆、基因工程菌构建与发酵工程等技术的应用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吉林省玉米、大豆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科技厅“大豆异黄酮的生物酶法改性与应用”项目,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公开)1项,韩国发明专利(公开)2项。在英国著名学术杂志Carbohydrate 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同时被SCI和EI收录,并被英国Elsevier授予“Carbohydrate Research, Most Cited Paper: 20042007 (碳水化合物研究最多引用论文)”奖。在研的教育部“高水溶性大豆异黄酮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其代谢机理的研究”项目,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异黄酮衍生物对肝癌细胞HepG2 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基因、金属硫蛋白抗氧化基因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mRNA表达起正向调控作用,对HMG-CoA还原酶起负向调控作用,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撰写的2篇论文发表在美国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并被SCI收录;申请韩国发明专利(公开)2项; 出版著作1部。在研的省科技厅“耐高温、高转化率淀粉糖化酶的克隆表达与工业化生产技术的研究”项目,主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表达了一种耐高温、高转化率淀粉糖化酶,能使液化后的玉米淀粉直接进行高温糖化,糖化时间由48小时减少至6小时,葡萄糖产率达到96%以上。撰写的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发表,并被SCI收录,其研究成果被编入由英国剑桥CRC出版的著作中。(2)功能性食品研究本研究方向以增强食品功能性为目标,对农产品功效成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功能性乳制品、面制品和玉米膳食纤维研究开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对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的教育厅“大豆复合功能因子的提取及女用异黄酮面制品加工新技术”和“采用生物技术生产功能性乳制品的研究”等项目,发现了葡萄糖苷酶能够专一水解异黄酮上未加修饰的葡萄糖基。建立了生物酶法转化异黄酮糖苷为异黄酮苷元的高生物活性大豆提取物生产技术及工艺,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的特点,转化率可达100%,产品的抗氧化活性提高近2倍。将酶法改性产生的高生物活性大豆异黄酮和高水溶性大豆异黄酮分别加入到面粉和乳品中,生产富含异黄酮的功能性面制品和乳制品,申请发明专利(公开)1项。完成的省科技厅“玉米分部位加工”项目,以玉米籽粒为原料,采用二次改性的方法,解决了玉米面条水煮易碎的问题;以玉米苞叶、玉米秸杆、玉米芯、种皮等玉米加工后的废弃物制成一次性可降解餐具,增加了玉米产品的附加值,该成果已转让给吉林市江滨食品厂等四家企业,200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完成的省科技厅“玉米膳食纤维系列食品的开发研究”项目,以玉米皮、玉米胚芽渣为原料,采用超细粉碎、精选分离、波纹成形等技术,解决了玉米纤维的水溶性、适口性,生产过程无废渣、废水产生的关键技术。200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研的国家科技部“玉米膳食纤维食品开发”项目,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高温高压挤出和干式超细粉碎等技术,对玉米皮纤维进行改性处理,使玉米纤维微粒化,使膳食纤维增至原料的10倍以上,同时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保水性、吸附性及适口性。开发了纤维饼、瘦身洁肠膨润片等玉米功能食品。(3)大豆深加工理论与应用研究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大豆功效成分提取工艺和生物化学改性技术,在开发新型的大豆功能食品及大豆深加工工程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了吉林省大豆加工业技术水平,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吉林省大豆加工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科技厅“酶解大豆蛋白”项目,采用生物酶解和膜分离技术解决了酶解参数控制、大豆肽的纯化等关键技术和大豆肽苦味臭味等技术难题,获发明专利1项。该成果已转让长春吉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200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的国家科技部“高蛋白面粉”项目,以高温豆粕为原料,采取“超声破壁、破膜”、“醇、水混合提取,反向留存蛋白”技术,得到大豆功能因子和大豆浓缩蛋白;进一步将大豆浓缩蛋白改性处理,添加于面粉中,使面粉中含大豆优质蛋白量增加37%,得到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优良的高蛋白面粉,具有分子量小、易吸收的优点。2004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完成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高蛋白速溶豆粉”项目,采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的“大豆蛋白分子降解、改性技术”,对大豆蛋白分子进行处理,使大豆的水溶性蛋白含量(NSI)提高510%,生产的高蛋白速溶豆粉具有速溶性好、消化吸收率高的特点。该成果已转让吉林吉禾集团公司、哈尔滨龙瑞公司等六家企业。2006年获吉林省优秀产学研联合项目二等奖,2007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创新鼓励奖。在研的省教育厅“提高大豆肽抗氧化活力的研究”项目,通过水解酶的筛选、水解产物的纯化、富集等技术得到抗氧化大豆肽。具有溶解度高、粘度低及良好的稳定性等特性,可以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延缓机体的衰老,减少各种老年性疾病的发生。(4)粮食油脂工程与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以开发粮食深加工新技术为目标,在油脂营养及提取、粮油加工副产品的利用与转化研究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促进粮油加工副产品的利用与转化、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科技厅“大豆脂溶性功能因子连续提取技术”重大项目,利用脂肪酶水解法、分子蒸馏技术和膜分离技术从油脂副产物(油脚、脱臭馏出物)中连续提取天然VE、植物甾醇和脂肪酸甲酯。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有机溶剂用量大、回收难、得率低等问题,并在一条生产线上获得多种高纯度产品。鉴定结论为“本技术在国内并未见报道,国内领先”。在研的省环保局“大豆排放废水、废渣为原料,提取豆清蛋白、高纯度低聚糖、高纯度异黄酮、皂甙及膳食纤维”项目,从大豆加工的废水和废渣中分离出有益于人体的功效成分,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研的省教育厅“油莎豆深加工综合利用研究”项目,以油莎豆为原料,采用生物工业下游技术提取油脂、糖、淀粉及其他功效成分,使油莎豆成为新的生物柴油资源,提高了油莎豆的综合利用。(5)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以获得低成本、高效益、环保的农产品加工方法为目标,重点研究农产品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在拓宽农副产品加工利用范围、提高产品附加值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教育厅“稻米深加工高新技术应用研究”项目,采用超声波水解糠蜡,使水解率提高到94%以上;采用高压脉冲电场提取米糠蛋白,使蛋白提取率大于46.4%;采用微波技术处理米糠,降低了过氧化物残余酶活到4.5%,使贮存期达到一年以上,鉴定结论为“首次采用高压脉冲技术提取米糠蛋白的方法,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完成的“玉米粕提取皂甙、短肽、核酸、低聚糖等功能因子技术的研究”项目,利用大豆功能因子提取原理,将通常作为饲料的玉米粕进一步加工增值转化,首次在国内采用了“以玉米粕为原料在一条生产线连续提取功能因子”的生产技术,利用纳滤和反渗透等高新技术对目标产品进行分离和纯化,得到纯度为50%的胚蛋白,14%的皂甙,20%的低聚糖和20%的核酸, 得率分别为50%,0.2%, 7%和0.1%;并实现了工艺用水的循环利用,达到了清洁生产要求,提高了玉米粕的经济附加值。2004年获得发明专利1项。在研的省教育厅“高芦丁含量荞麦粉的加工技术及其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采用抑制黄酮酶活性的方法,研究了一种高黄酮含量荞麦粉的加工技术,从理论上探索其机理,提高了荞麦食品的保健功能。撰写的论文发表在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上,并被SCI收录。(6)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以开发生物质资源为目标,利用生物工业下游技术进行关键工艺的研究,在生物质分离提纯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保护环境和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教育厅 “绿豆加工排放水有机成分分级膜提取技术” 项目,采用不同孔径的有机膜分级回收绿豆淀粉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水中的功能成分,不但解决了绿豆加工排放水的污染问题,而且又能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复合功能因子等系列绿豆新产品。申请发明专利公开1项。在研的省教育厅“微波降解植物纤维的研究”项目,在微波和不同结构的杂多酸盐的联合作用下,对植物纤维素分子结构的变化进行研究,建立一种植物纤维新型降解技术。3.1.2 本学科存在的问题及不足(1)学术梯队中,博士比例偏低,留学人员比例偏低,缺少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带头人。(2)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偏少;承担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偏少。(3)本学科研究方向还需进一步拓宽。(4)与国外的交流合作偏少,学科梯队成员参加国际会议和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的次数较少。3.1.3 学科建设目标本学科将紧跟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食品生物技术、大豆深加工理论与应用等6个研究方向的科研水平和特色。到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15年,学科整体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3.1.4 学科建设内容(1)学术队伍建设到2011年,梯队成员达到26人,博士占35%以上,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带头人12人;到2015年梯队成员达到28人,博士占40%以上,引进知名学科带头人或海外归国人员12名。(2)人才培养到2011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5人。到2015年独立培养硕士研究生510人。(3)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每年投入学科建设运行经费10万元,用于调研、学术交流、专业图书资料购置等。到2011年,完成科研项目2025项,科研经费达8001000万元;申请专利68项,获科研奖励23项;发表论文801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1220篇,出版著作35部。到2015年完成科研项目3035项,科研经费达12001500万元;申请专利810项,获科研奖励48项;发表论文16020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3040篇,出版著作48部。 (4)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到2011年累计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等经费250万元以上,重点加强食品生物技术实验室、粮油工程实验室、农产品加工技术实验室的建设,使实验室条件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到2015年累计投入仪器设备购置等经费300万元以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基础条件,在大豆深加工理论与技术方面基本达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要求。 3.1.5 学科建设措施(1)追踪学科前沿,凝练学科方向 巩固大豆深加工理论与技术、功能性食品等研究方向,追踪本学科前沿,加大与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交叉,拓宽研究领域,保持本学科在大豆深加工方面的领先优势。提高生物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研究能力,使其形成特色和优势。(2)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有计划安排学科成员进修、出国考察、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等,培养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鼓励本学科梯队成员攻读博士和进入高水平大学博士流动站研修,加快培养和聚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学科团队。(3)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提高硕士生导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善研究生科研条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4)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充分利用吉林省农业大省的区域优势,推进与省内有关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努力拓宽立项渠道,注重科研立项能力的提高,争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等高层次项目的立项能力。拓宽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的渠道,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交流会,拓宽研究视野,提高科研能力。(5)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加强教学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使仪器设备、专业图书资料和实验室条件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3.2 机械工程学科建设规划3.2.1 学科的基本情况3.2.1.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本学科于199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累计已培养学生1686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已与长春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4人。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学科已经形成6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现有梯队32人,其中教授14人(占43.8%),副教授14人,博士12人(占37.5%),在读博士6人(占18.8%),硕士12人(占37.5%)。梯队成员中有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国家带轮、带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机械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电类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3人;中国高教学会科研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1人;全国高等学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1人;全国互换性与测试技术学会理事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五年来共完成科研项目49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42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科研经费815.4万元。发表论文189篇,被SCI、EI、ISTP收录55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9篇、ISTP收录16篇;出版著作25部。获授权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科研成果获奖共计18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本学科拥有“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校机电工程技术研究所,专业实验室面积10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3台(套),设备总值1087万元。3.2.1.2本学科研究方向的特色和水平(1)磨削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在外圆纵向智能磨削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对提高磨削加工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科技厅“外圆纵向智能磨削系统的研究”项目,采用优化控制、模糊逻辑、神经网络方法和预测控制理论,建立了控制加工尺寸及表面粗糙度的智能预测控制系统,解决了外圆纵向磨削加工中存在的工件易变形,磨削过程控制困难,以及尺寸在线检测及补偿中,测量点及补偿点位置滞后于砂轮磨削位置的难题,其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成果应用于长春客车厂等企业,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研的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机械加工中的模糊神经网络技术应用”,重点研究机械加工过程中,多影响因素下的机械加工参数优化方法,建立能自动得到优化参数的模糊-神经网络系统,实现加工参数的优化配置,并实时传送,解决目前机械加工过程中,加工参数优化及实时传输的难题。(2)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在机器人模具自由曲面研抛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提升模具制造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参与完成的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精密自动研抛加工模具自由曲面的虚拟轴专用机床的研制”将虚拟轴机床技术与仿人弹性研抛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结构优化,建立了虚拟轴机床的位置正、逆解的求解方法,提出了基于NURBS型自由曲面研抛加工的直接插补控制算法。鉴定结论为“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篇。完成的省教育厅项目“含间隙铰的柔性机器人动力学研究”,针对含间隙铰机器人的副间接触和分离过程,建立铰接间隙动力学方程,探讨柔性机器人的动力学特性,对实现柔性机器人的最优控制,提供了一种动力学模型,发表2篇论文,均被EI收录。 在研的省科技厅“基于多智能体的串并联动协调研抛控制系统”项目和省教育厅“串并联动研抛加工的协调控制研究”项目,拟建立基于MAS (Multi-Agent System)技术的串并联动协调研抛加工控制系统,研究自由曲面研抛加工的“手腕式弹性研抛工具系统+6自由度并联运动工作台” 串并联动协调操作控制问题,提出串并混联研抛Agent控制模型,寻求各Agent之间特定的协作关系,通过协调各自行为,互相配合,合作完成自由曲面研抛加工任务,扩展混联研抛工作空间,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在研的省科技厅项目“半导体芯片超光滑表面无磨料低温抛光理论与工艺研究”,系统开展了半导体材料低温无磨料超光滑表面抛光的机理和工艺工装研究。(3)工程机械智能控制与仿真研究本研究方向在工程机械智能控制与仿真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水平,对提高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参研的“装载机远程服务系统及智能化挖掘机”国家“863”项目,负责完成了“挖掘机工作装置轨迹智能控制”子项目,以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CAN总线技术等为基础,采用嵌入式硬件系统,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挖掘机工作装置轨迹智能控制方法,实现了20吨挖掘机工作装置的运动轨迹智能控制,精度达到35mm。完成的省科技厅“工程车辆电子节能控制系统的研究及仿真”项目,采用并行自适应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实现了工程车辆自动换挡控制,使各工况下平均传动系统效率提高6.8,降低能耗5.5,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水平”。完成的省教育厅“远距离操纵工程机器人手臂电液伺服系统的研究”项目,采取常规控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解决了作业环境复杂、电液系统滞后、非线性等因素带来的位置伺服跟踪精度低的难题,提高了位置伺服控制精度,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水平”。(4)机电控制技术研究本研究方向在机电液集成和伺服控制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提高机电设备质量,促进吉林省汽车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机电液控制系统的嵌入式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和硬件开发,研制开发了50T电液伺服试验机,解决了伺服控制系统高速采样、实时控制等关键技术。该试验机具有集成度高,控制灵活等特点,在负荷、位移控制精度上都达到了1%FS的国内先进水平。结合轿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盈佳科技(长春美国独资)有限公司”的需求,研制完成了“新捷达车闭锁器在线检测台”,解决了轿车闭锁器综合性能在线自动检测的问题,位移测量精度为示值的1%,拉力值测量精度为示值的1%,工作节拍达到20秒。在研的省教育厅“离合器平行检测校正机”项目,采用CCD及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产品在线实时质量监控,首次在国内采用模糊控制技术使产品校正一次完成,使校正精度达到0.01mm,提高了生产效率。在研的省科技厅“离合器实车动态遥测系统”项目,采用RFID技术能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无线传输,实时显示,实现无损动态遥测,离合器测试范围从直径160mm到直径450mm,温度误差0.5%(F.S)、扭矩误差:1%(F.S)Nm,将填补国内空白。(5)机械数字化设计研究本方向在机械产品数字化建模与仿真、数字化样机设计,以及产品几何信息的获取方法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水平,对缩短产品设计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吉林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的省教育厅“高速回转刀具控制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采用拓扑度理论和Brouwer不动点原理的数字化建模方法与仿真技术,建立高速回转圆盘薄片刀具横向振动数字模型;首次提出利用刀具的转动和横向振动形成流体压力膜抑制刀具的横向振动,采用Ascoli-Arzela定理和Krasnoselskii不动点原理建立流体抑制刀具横向振动的数字模型;并对高速回转刀具的横向振动情况,以及加入流体后刀具的横向振动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仿真分析;经试验表明研究的流体控制器可有效地抑制刀具的横向振动,横向振动振幅减少了2030%,提高了切割质量,结合此项研究发表了8篇论文,其中4篇被SCI收录,2篇被EI收录。完成的省教育厅“CMM与CAD/CAM软件接口的开发研究”项目,采用Schauders不动点定理和Leray-Schauder型非线性理论建模方法和基于曲率的自适应测量方法,实现了自由曲面的点密度均匀分布测量以及自由曲面建模,并利用VB和AutoLISP程序开发了CMM与CAD/CAM实时通讯接口软件,解决了CMM与CAD/CAM之间的数据交换的技术问题,结合此项研究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3篇被SCI收录。针对轿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盈佳科技(长春美国独资)有限公司”的需求,研制开发了“捷达电动窗在线检测台”,该设备采用数字化样机设计及产品几何信息获取等技术,完成了整机结构设计和动力学分析及被测信息的获取技术。解决了轿车电动窗综合性能在线自动检测的问题,位移测量精度为0.05mm,剩余力测量精度为示值的1%,工作节拍达到30秒,提高了工作效率。首次在国内实现高节拍、高测量精度、自动检测轿车电动窗的综合性能。(6) 机械零件传动性能分析与检测技术研究本方向在带传动技术和滚动轴承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促进吉林省汽车制造业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完成的辽阳凯利特橡胶有限公司委托的“汽车用同步带数控测长机”项目,采用非接触激光位移和光栅尺测量技术及数控技术和电磁制动技术,解决了汽车用同步带在线动态测量的难题,测长精度达到0.005mm,横向摆动量测量精度达到0.01mm。目前正与长春国家通用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合作研制“汽车传动带数控疲劳寿命试验台”,并参与起草了“带传动带轮中心距调整极限值”国家标准(已颁布)、“曲线齿同步带传动”国家标准已上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批。正在参加起草的国家标准齿楔带、汽车同步带物理性能试验方法、梯形齿同步带、梯形齿同步带带轮、PJ型弹性多楔带5项国家标准。开展了汽车用同步带、多楔带多轮传动设计方法和同步带传动齿形优化、同步带传动精度及带传动平稳性、带传动疲劳寿命评价分析技术研究。针对滚动轴承使用寿命和精度开展了轴承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完成的省教育厅“基于小波分析和时序分析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系统”和“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系统的研制”项目,通过采用小波分析、时序分析和分形维数描述等现代信号分析方法,解决了轴承故障特征信息提取的关键技术,并与RBF神经网络和SVM理论相结合完成了轴承外环、内环及滚动体等故障模式的识别。经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实现了在工程实际中难以获得大量典型故障样本的情况下,滚动轴承工作状态和故障类型的识别,共发表论文21篇,其中4篇被EI、ISTP收录。完成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数控机床可靠性增长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采用二参数、三参数威布尔分布、修正极大似然法和序贯压缩相结合的方法、CMSR法、L-M法,对数控车床故障模式影响与致命性进行分析,解决了数控车床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发表论文8篇,其中2篇被EI收录。3.2.2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1)缺少高水平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研究方向明确,并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但存在着研究领域偏窄、应用研究多、基础研究少、尤其缺少高层次项目。(3)缺少国家科技成果奖,在国内外本学科的著名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偏少。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