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黄河水患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黄河水患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黄河水患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黄河水患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黄河水患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黄河水患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北宋初,黄河已经结束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安流期”。此 起彼伏的河患给北宋黄河流域带来的灾难和损失超过了此前 任何朝代。深究北宋黄河水患成因虽多,但除了自然和历史 因素外,自身的主要因素还在于:一方面治河不当,导致了 许多人为的河患。另一方面在经略西北时,对西北植被破坏 严重,且战火绵延,造成环境恶化;加之辽、西夏等民族政 权各自破坏性利用与相互战争,致使黄河水患加剧,为害甚 巨,且殃及后世。同时,北宋为防黄、治黄所付出代价也为 此前任何朝代所不能比及。因此,针对北宋河患之频繁与治 河之艰辛,既要吸取教训,又要总结经验;还应充分肯定其 为我国黄河水利发展史的个重要时期,做出的成就不容忽 视,先进的治河方法与工程技术更值得称道。 关键词:【北宋河患成因治河河政】 a b s t r a c t f r o me a r l ys o n gd y n a s t yt h e no n ,t h es e c o n dc a l mp e r i o do fy e l l o w r i v e rh a db e e ne n d e d i nt h er e a c h e so fy e l l o wr i v e rh a df l o o d s d i s a s t e rt h a t a n gd y n a s t i e sb e f o r eh a dn e v e re n c o u n t e r e d t h e r ew e r eal o to ff a c t o r st h a t r e s u l t e di ny e l l o wr i v e r sd i s a s t e r si n c l u d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a n dn a t u r a lo n e s ,b u t t h es o c i a lf a c t o r sw e r em a i n l y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t h ed i s a s t e r s :f i r s t l yt h er i v e r w a sn o tc o n t r o l l e d c a r e f u l l ys e c o n d l y , p l a n t s i nn o r t h w e s tr e g i o no fc h i n a w e r eb a d l yd a m a g e dd u r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w a r sa m o n gs o n g ,l i a oa n d x i x i a f l o o d st h a tw e r eh e a v i e rt h a nb e f o r ed i dal o to fh a r mt op e o p l ea n d t h e i rd e s c e n d a n t a tt h es a m et i m e ,t h eg o v e r n o ro f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 p a i d ah e a v y p r i c e f o r f l o o d s c o n s i d e r i n g h i s t o r i c a l l e s s o n s ,e x p e r i e n c e s h o u l db ea b s o r b e d ,a n d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a d v a n c e dm e a t h o d so fy e l l o w r e v e r sc o n t r o l l i n ga n d e n i n e e r i n gt e c h n o l o g ys h o u l db ep a i dm o v e a t t e n t i o n t oa n dp r a i s e dh i 曲l y , a f t e ra l l ,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w a sa n i m p o r t a n t 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o fy e l l o wr i v e r sc o n t r o l l i n g k e y w o r d s :n o r t h e r n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 r e a s o n o f y e l l o wr i v e r sd i s a s t e r h a r n e s s i n gy e l l o wr i v e r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a f f a i ra b o u t ;y e l l o w r i v e r sc o n t r o l l i n 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僳壤绷乏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阻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瘦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把$ f ;垆 王照证: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绪论 一、研究的主旨 自大禹治水的传说以来,历代炎黄子孙防治黄河水患和开发黄河水利的光辉业绩彪炳 史册,表明防黄、治黄、用黄是中华民族经久不息、艰苦卓绝的要务。可以说:“黄河的治 河防洪史基本反映了中国治河防洪发展的历史”。时至今日,远无休止。特别是在西部大 开发大发展的当前,黄河问题虽有着新的变化,但还需高度重视黄河的开发史,绝不能忘 记过去,以牺牲环境,引发水患的代价,去急功近利地促成我们眼下西部大开发大发展的 目标。 前事不忘,以史为鉴。北宋河患连年,黄河流域的水灾损失超过了此前任何朝代。对 此,宋史的撰修者也感慨:“故虎牢迤东距海口三二千里,恒被其害,宋为特甚”。深究 北宋河患成因虽多,但除了自然和历史因素外,其自身主要因素还在于:一方面因治河不 当,导致了许多人为的河患;另一方面在经略西北时,对西北植被破坏严重,造成环境恶 化,加之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各自掠夺性利用与相互战争,致使黄河水患加剧,为害甚 巨,危及后世。同时,北宋为防黄、治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所以 北宋也成为我国黄河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其成就也不容忽视。而做为有志于宋 史的研究者,有必要对其河患的成因及治理做些微不足道的工作,以尽绵薄之力,做警世 之呼:引起人们对母亲河的关注,坚持开发利用应在保护中进行的原则,切实贯彻科学发 展观;真正做到既变害为利,功在当代,又不掠夺后世资源,泽及子孙。让黄河发挥其应 有的功效,造福人民。 二、研究回顾与现状 河患及治理的概述、总结、研究古已有之。从山海经、尚书禹贡到史记河 渠书、汉书沟洫志均有专章记述。之后的各类文献中,有关河,或大河,或黄河决、 溢、讽、涨之类的记载枚不胜举。仅以北宋为例,有纪年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 辑稿方域治河( 下文简称长编、辑稿) 等,有专章综述的宋史河渠志、宋 。周魁一谭徐明:中华水利与交通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年1 0 月第1 版第1 9 页。( 为了行文之便下支凡第 二次出现引用同一文献论著者略去著者、出版社等重复内容:若上下注出处相同者,仅注“同上注”和页码:若文 献可简称者,即用简称:若有特殊者作详拄。 。( 元) 啦脱撰来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中华书局出版,第2 2 5 6 页。 l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史纪摹本末治河( 下文简称本末) 等。北宋以后,有关河患与治理的论著更是越来 越多,现能查阅到的诸多文献,一般都收录在钦定四库全书中。如元代主要有两部: 赡思( 又名沙克什) 撰河防通议,王喜撰治河通略o :明代主要有三部:潘季驯撰 河防览o ,谢肇浙撰北河纪,潘季驯撰两河经略:清代主要有七部:傅泽洪撰 行水金鉴( 共3 册) ,纪均、陆锡辅等奉敕撰钦定河源记略,万斯同撰昆仑河源考, 薛风柞撰两河清汇,陈璜、张霭生编述河防述言,陈仪撰直隶河渠志,靳辅撰治 河题藁霉等。之外,较零星的记载中能偶尔反映北宋黄河问题之一斑者,又散见于当时文 人政客们的笔记小说里。这些材料虽不集中,亦无体系,且其可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实: 但做后世研究北宋黄河的佐证,却又弥足珍贵。其中很有价值的是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 方勺的泊宅篇、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集、庄卓的鸡肋编等。而对某一时、某一段 上的河患及治理记载,还集中于清代的一些方志中,如田文镜、王士俊监修的河南通志 ( 共4 册) ,岳溶等监修的山东通志( 共3 册) ,觉罗石麟监修的陕西通志( 共9 册) , 刘于义等监修陕西通志( 共6 册) 9 等,其虽局部,但详实性乃是其它资料所不能比。 以上典籍的存在,为后世黄河问题的深入探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近人的研究均是由此拓展开来,并据研究的成果与进展情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 0 世纪3 0 年代到建国前。由于学术环境的艰难与特殊,黄河问题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学中。其时,顾颉刚先生创建了“禹贡学会”,并与谭其骧先生合编禹 贡半月刊,这正是中国近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时期。由此发扬光大,后形成以谭其骧、史 念海、侯仁之三先生为首的三大研究中心。不过,这时的研究倾向于沿革地理学,重在有 关黄河历史文献的考证、阐释方面,颇有股乾嘉遗风的余味,且还表现得相当严谨。因之, 突破和创新并不大。 第二阶段,建国后到开放前。重点是5 0 6 0 年代,时值百废待兴的局面,黄河问题的 讨论和探索集中在解决现存水患的防治与水利的开发上。对于黄河历史问题的深究显得较 为淡漠,所涉及者主要是或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进行考证,或结合地理沿革的研究进行考 查,得出了一些黄河流域古今变化的切实结论。与过去相比,最根本性的变化在于注重考 。两部均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垒书,分别为:史部三三四地理类5 7 6 - 4 3 5 7 6 7 1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台湾 商务印书馆发行1 9 8 6 年版。( 下出现文渊阁四库全书者均以文渊闫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准t 注明从略) a 。三部均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分别为:史部三三四地理类5 7 e 1 3 7 ,5 7 卜5 6 7 史部- 诏令奏议 粪4 3 0 1 8 9 。 1 0 七部均收录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分剐为:史部三三四地理类5 8 0 一l 、史部三三五地理类5 8 l l 、史部 三三六地理类5 8 2 1 ,史部三三七地理类5 7 9 一1 5 7 卜3 1 7 ,5 7 9 3 4 7 5 7 9 6 1 3 ,5 7 9 7 81 ,史部一八 八诏令奏议类4 3 0 4 5 i 。 ,上四均收录于文渊阊四库全书史部二九三至三一四地理类5 3 5 一l 至5 5 6 一l 。 2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实,力求为现实服务。在成果方面,专著有史念海先生的河山集:论著有:周宝珠先生 宋代北方的淤田。、漆侠先生北宋熙宁时代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王荆公新法研究 之一9 等。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以黄河为中心的研究园匿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从文献考 证转向实地考查,促进了建国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虽然这一阶段成就显著,但以黄河为 主题的、较为完整的历史陛研究专著并没有真正形成。 第三阶段,开放以来。这2 0 多年中,出现了黄河问题研究前所未有的高峰,无沦是研 究方法和思路,还是研究的领域和形势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端于1 9 7 9 年1 0 月,中 国水利学会在郑州召开黄河中下游治理规划学术讨论会,邀集各方专家共商治黄大计。以 此为契机,于1 9 8 1 年史念海先生著河山集第二集,并于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 辑发表了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黄河的方略一文。之后,时隔七年又出版了 河山集第三集,至今共有七集面世。其中,二集由白寿彝先生作序,称其为“这是近 年出版物中难得的一本好书”o 。主要从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中游的侧蚀,下 游的下切,支流的变迁,森林的破坏,治河的方略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证和考查。三 集田杨向奎先生作序,指出“作者语重心长,论古实有益于今”o 。主要从地理的因素探记 了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文化最为发达的原因、战国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各地经济的变 迁和发展、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及经验教训、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 响、黄土高原的治沟和治水等问题。在世纪之交,史先生又著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分别从黄河的侵蚀、流量、沟壑、生态、农林、治理等九个方面进行论述,正如王守春先 生在为其作序时说:“这部著作将会给2 1 世纪的人们带来新的启迪”学。另外,这一阶段还 有谭其骧和侯仁之二位先生也是成果巨丰:1 9 8 6 年谭其骧先生主编黄河史论丛,1 9 8 7 年又著长水集上、下,1 9 9 4 年再著长水集续编;1 9 9 4 年侯仁之先生主编黄河文 化等。其它一些学者的成就也不凡:1 9 8 2 年张含英著历代治黄方略探讨;1 9 9 0 年邹 逸麟著千古黄河;1 9 9 2 年宋正海总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1 9 9 4 年叶青超主编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1 9 9 6 年胡一三等主编黄河水利科学 技术丛书( 共六册) ;1 9 9 8 年安芷生主编黄土黄河黄河文化等。同时,还有一些 优秀的集体著作:1 9 8 4 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编黄河水利史述要; 1 9 8 4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治黄研究组编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 9 9 7 年水利部水政资源司编 。周宝珠:宋代北方的淤田,发表子史学月刊,1 9 6 4 年第1 0 期。 ;可参见漆便: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9 月第1 版。 9 史念海:河山集第二集序三联书店出| :反1 9 8 1 年5 月第1 版。 ”兜念海;河山集第三集序,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8 8 年【月第l | 短。 o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 序,黄河水利出版社,2 0 0 i 年8 月第l 版。 3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忘研究 黄河断流及其对策等。可以说,这一阶段初的黄河问题研究己被拓展,出现了结合文 化、经济、环境等的特点,但主流仍是趋于历史地理学的范畴之内,尤其更多的是集中于 各代历雯和地理研究的领域之中,为其它问题研究所支配。这种情况到2 0 世纪9 0 年末便 发生了改变,研究论著逐渐毗黄河为中心,辐射到各个方面。其中,具有特色的著作是陈 梧桐、陈名杰继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黄河志后,又新著黄河传,超出 了过去黄河问题研究仅限于历史地理为主的界限,把凡所与黄河有关的“历史、地理、环 境、生态、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多个学科,糅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尽管其学 术价值跟任何研究成果一样,要经历时间的考验:但应肯定,这是现今黄河问题研究的新 思路、新现象和新尝试。它既以综合的角度全面述及了黄河的共性,又以独特的方式突出 了黄河的个性:展示出黄河文化的博大糟深,体现着黄河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思想 的深邃和自身的魅力。 目前,出现这种要求过于广博的研究趋势,固然新异,但对于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却 表现出了不足。如针对北宋这一特殊时期河患问题的专门性论著,至今依旧罕见。本文便 立论于北宋河患成因与治理方面,旨在以黄河为载体,以北宋主体把辽、西夏等民族政 权联系起来,通过阐述其处理河患的具体措施与实现目的,归纳其防黄、治黄、用黄之成 败得失,揭示其实质不再重蹈历史覆辙。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 l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的基本原理,以事实为根据,以务实求真为目的,从 较为全面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探索。 2 、 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去考察,力求进行 客观的陈述和具体的分析。 3 、 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置于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中,进行动态研究,力图 更全面与深入地剖析北宋河患与治理的情况。 4 、运用逻辑法、统计分析法、史学评论的方法等,尽可能挖掘和利用原始文献,使本 文立论具有坚实的材料基础。 。陈梧桐、陈明杰:黄河传编者的话河北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6 月第l 版 鲁 王照年:北宋黄河艰患研究 一、北宋黄河泛滥前相对“安流期”的概述 东汉王景治河后至宋仁宗景祜元年( 1 0 3 4 ) 七月澶州( 治所今河南濮阳) 横陇埽决口前,被称作黄河近千年的安流期,故宋人称其:“禹汉千载之遗功 也“。直到晚清时,魏源在古微堂记筹河篇中亦盛赞:“王景治河,千 年无患”。这虽有点过于溢美但绝非“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之类的神话 传说。东汉永平十二年( 6 9 ) 夏,王景主持了动瑁数十万人,施工长达一年之 久耗资巨大,工“以百亿计”喜的治河工程。先修筑了系统的黄河大堤,固 定了改道后的新河道( 王莽始建三年,即公元1 1 年黄河决口后,改道山东利 津入海流经六十年以来的河道) 。后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汴渠水门,使河 汴分流,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功效。役成之时,汉明帝即己“美其功 绩9 。这条新河自今河南濮阳县与故道分离,经范县、东河、滨海,至利津 入海,一直维持到北宋仁宗景祜元年( 1 0 3 4 ) ,近千年无重大改道o 。此后,历 经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约8 0 0 多年,黄河泛滥成灾的记 载在史册中存留甚少,也没有大规模的防洪治河工程兴起,故史称其为黄河千 年“安流”并不为过。 然而,素以善淤、善决、善徙称著于世的黄河,能够长期出现所谓的“安 流”,那也完全是相对的。因为据方面统计得出:自公元前6 0 2 年到1 9 3 8 年 的2 5 4 0 年里,黄河下游共决溢1 5 9 0 次,大改道2 6 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 年一次大改道9 ,所以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此的“安流期”。可是,另一方面则据 近人的许多研究表明:黄河确实有过这么一段相对“安流期” 。而之所以出 。( 清) 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第一百九十二册方域一四之一七,中华书局出版,1 9 7 5 年版。 o ( 南朝柬) 范晔撰( 唐) 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王景,中华书局出 版1 9 6 5 年5 月第1 版第2 4 6 5 页。注文为:“十万日亿”。 o 同上注第“6 5 页。 o 李仲均、李卫:我冒古代的治黄水利工程刊于文史知识,1 9 8 7 年第7 期,中华书局出敝,第 4 5 4 6 页。 o 网上注第4 4 页。 o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原刊于学术月刊1 9 6 2 年第2 期。另 据史念海: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后治理黄河的方略此文收编于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 理论丛第1 辑此文中分析了黄河治理史上的两个相对“安流期”,即商周和秦代为第一个相对安流 期王景治河后又出现第二个相对安流期( 在这一点上史念海同谭其骧说) 。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7 月版第2 6 6 3 0 4 页。又见于史念海著河山集= 集,第3 5 6 3 9 0 页。 5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现安流的原因亦有各种解释:其一,与王景治河有关;其二,与黄河中游植 被恢复有关:其三,与堤防残破、多支分流分洪有关;其四,与人口减少有关; 其五,与河道冲淤变化规律有关。结论又归结为主要四点:第一,王景治理黄 河有效泽及后世;第二,黄河中下游多河分流分洪,水流长期内比较顺畅: 第三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植被恢复,河水含沙量减少;第四,中原人口密度 相对降低,减轻了黄河流域的环境压力。显然,这个“安流期”存在与否向来 还有着若干争论,直到2 0 世纪7 0 年代末8 0 年代初,史念海先生便把争论的、 大要所在归纳为六个方面9 :其一,据说这一时期兵荒马乱,社会极不稳定, 史籍缺少,河患可能无人记载,因而形成虚假的安流现象;其二,据说,这一 时期并不是没有河患,而且河患还相当严重:其三和上面这个意见恰恰相反, 据说这一时期黄河中游没有严重的水灾和旱灾,因而下游没有出现决溢的现 象;其四,据说,这一时期黄河的几条支津,如济水、濮水、汴河等都仍在畅 流,形成了分流的形势,从而起了分沙的作用,这就使黄河能够有一个长期相 对安流的时期:其五,这一时期在王景治河以后,据说,即令黄河有过长期相 对安流的现象,也是王景治河所取得的成就:其六,还有人说,即令黄河中游 曾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植被得到恢复,而且恢复的十分良好,也未必能迅速起到 阻遏泥沙的作用。同时,又对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 得出结论王景治河后,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一段黄河安流的时期。 通过以上追述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安流期”在历史上是存在过的。而所 谓“安流”,叉完全是相对的。并不能说,从东汉起一直到北宋前,黄河就没 有过大的决口泛滥或小范围的改道。史实亦表明:自中唐以后,河患渐重,洪 水决口泛滥成灾的记载越来越多。进入北宋,更是河患连年,灾情频率之高堪 称历史之最。 二、北宋河患的基本情况 北宋河患以大的决口而言,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统计,自五代到北宋时期频 。中华水利与交通志,第2 3 2 4 页 。河山集二粜,第3 6 5 页。 王照年:北宗黄河水患研究 率约为2 4 年次。若再从宋史、本末、长编等文献中做一个简单 的统计,其详细的成灾及治理情况见于本文后附表。从附表所列逐年河患与治 理的基本情况就可得出一个结论:北宋确实多河患,尤以黄河中下游段流经地 区,被河患所困,几无宁日。此据本文以后附表一和考证北宋黄河下游行水河 道的不同,将这北宋河患与治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宋初至景祜元年( 1 0 3 4 ) 七月,即澶州横陇埽决口前。即上 文所追溯的王景治河后,史称黄河有近千年“安流期”,正就是指北宋澶十i l 横 陇埽决口以前的黄河行水状况的总结。当时,因黄河下游河道流经京东路之故, 所以宋人在河议中惯称之为“京东故道”o 。在这一阶段内,北宋防治河患基 本上是前一代的延续,各方面并无大的建树,突出的便是河患多而穷于应付不 暇,治河以堵塞决口为主。 其实,京东故道自唐以来就己呈现出行水不畅的状况。从唐太宗贞观十一 年( 6 3 7 ) 九月到唐天祜初年( 约在天祜四年冬或五年春,即9 0 7 9 0 8 年闻) , 约在2 7 0 年里,发生了有明确记载的河患2 3 次。进入五代河患益增,仅后梁 贞明四年( 9 1 8 ) 二月到后周显德六年( 9 5 9 ) 六月的4 1 年里,就发生了2 3 次 。之多的河患。北宋初的京东故道已经是“水既淤涩”,几至废弃,许多地段已 经形成了地上悬河。迫使入宋后,黄河下游臣民为了免遭惨痛的灭顶之灾,一 方面,进行不断地整体迁徙,或废弃河患威胁着的州县,如明道二年( 1 0 3 3 ) , “徙大名之朝城县于杜婆村,废郓州之王桥渡、淄州之临河县以避水”。另一 方面,依旧不得不常年累月,或兴役护河维修河坝,或筑高堤“以扦城”:可 是“虽扦护完筑,裁免决溢,而湍流盏暴,蠕地益女0 ,河势高民屋殆逾丈矣, 民苦久役,而终忧水患”。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从宋初遭受的第一次黄 河水灾乾德二年( 9 6 4 ) “赤河决东平之竹村一,到景裙元年七月,澶州 横陇埽决口前的7 0 年里,共发生河患约达3 5 次之多,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 o 黄河水利委员会:人民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1 9 5 9 年版。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如第2 2 7 1 页便载:“昨议者度京东故道功料”a o 此处数据:依据周魁一隋唐五代时期黄河的一些情况一文中,所列出的隋唐五代黄河下游抉溢 统计表而得。此文原载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论文集第十二集,水利电力出版社。又 收集于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夏旦大学出版杜出版,1 9 8 6 年1 0 月第1 版第1 0 8 1 3 0 页。另 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的统计为2 1 次( 本文据前者) 水利出版社1 9 8 2 年 第l 版,第1 2 5 1 2 7 页。 9 此处数据:依据周魁一隋唐五代时期黄河的一些情况一丈中,所列出的隋唐五代黄河下游决溢 统计表而 葶。见黄河史论丛,第1 1 8 1 2 3 页。 9 此上五处材料均据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5 6 2 2 7 0 页。 7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规模较大的、并与朝廷直接相关的治理活动约3 1 次。以上。至于黄河下游地区 更是从不间断地兴役治河,直到横陇埽决口后,黄河冲开了一条新的河道,方 才稍稍停息。此后的黄河下游行水便废弃了京东故道,至今的黄河史上,再也 未曾复流过京东故道,维持了近千年的王景治河“安流”之局遂终。 第二阶段,从景 右元年( 1 0 3 4 ) 七月至庆历八年( 1 0 4 8 ) 六月,即澶州横 陇埽决口后到商胡埽( 今河南濮阳东昌湖集) 决口前。有关这一阶段黄河下游 的流经,在北宋君臣河议时称之为“横陇故道”“。其行水共计1 4 年,是北宋 河患平息的时期。除庆历元年( 1 0 4 1 ) 一次影响较小的河水自然分流外,别无 河患发生的记载,朝廷也下诏“权停修决河”。横陇埽河决乃入宋以来的特大 决口,之前的决口全都予以堵塞,唯有这一次决口“久不能复塞,而议开分水 河以杀其暴”。 正是由于时间较短,加之河患平息,河役不兴等因素,故当时没留下详细 的文献记载以致于今,横陇故道在宋时确切的流经地区,己实难确知。清人 胡谓对此在禹贡锥指卷一三中记述:“今濮州东、东平西、范县东、阳谷 县东南、东阿县北,皆有旧黄河,即宋横陇决河之所行也。自长清而下,即与 京东故道舍矣”。依此说,横陇故道仅是京东故道南岸的濮州至长清之间的一 段岔河。后世论及者,如岑仲勉著黄河变迁史、黄河委员会编人民黄河 等,都循此说。但邹逸麟在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一文中,根据宋 史、长编、欧阳文忠公集、辑稿等文献记载的资料为证,推翻了胡谓 说,做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论断:横陇埽在今濮阳县东,黄河自此决而北流,经 今清丰、南乐,进入大名府境,大约在今馆陶、冠县一带折而东北流,经今 聊城、高唐、平原一带,经京东故道之北,下游分成数股,其中赤、津、游等 分支,经棣f 治今山东惠民县) 、滨( 治今山东滨县) - - n 之北入海。从有关横 陇故道的难于考稽,再到可考稽较实,也正好说明:一方面黄河下游行水横陇 故道的时间虽短,影响不大,但这确实是一次黄河史上的较大改道。尽管文献 记载不甚明了,且多反映在宋人河议的只言片语中:然而其具体的情况,据邹 。此处两项数据均据本文后附表一:北宋河患与治理概况表。 o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如第2 2 7 0 页所载:“又开六塔者云,可以全回大 河,使傻横陇故道”等。 o 此上二处材料均据宋史卷九十一t 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6 7 页。 o 邹逸麟:宋代黄河下游横陇北流诸道考( 论断的具体情况亦可参见本文后附图j 刊于文史第十 二辑:又见黄河史论丛第1 3 4 页。 8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逸麟的论断,还是可信的。另一方面,实际上也反映出北宋黄河泥沙含量的确 很大,新冲开的一条河道才行水1 4 年,就同行水近千年的京东故道一样又被 废弃了。这一点在欧阳修上仁宗的奏疏里亦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及横陇既 决,水流就下,所以十余年问,河未为患。至庆历三、四年,横陇之水,又白 海口先淤,凡一百四十余里:其后游、金、赤三河相次又淤。下流既梗,乃决 于上流之商胡。然则京东、横陇两河故道,皆下游淤塞,河水遗弃之高地”。 第三阶段,从庆历八年( 1 0 4 8 ) 六月至北宋亡,即澶州商胡埽决口后到建 炎二年( 1 1 2 8 ) 冬天,杜充决开黄河阻挡金兵南下前。这阶段内,北宋为了 应对频繁的河患,兴工不断,河议迭起。真可谓河患几度牵动朝野,情况始终 复杂异常,甚至连当政者也一时不置可否。北宋治河的成败得失也主要体现在 这一阶段上。 庆历八年六月“癸酉,商胡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 约合今8 6 89 2 m ) ”, 这是北宋时最大的黄河决口和改道,也是黄河史上的大决口、大改道。宋政府 面对滔天洪流的泛滥,立郎命使行视河堤,准备大兴治河:首先于七月份“遣 内臣往河北、陕西、河东、京东、京西、淮南六路,勘诱进纳修河梢芟”。随 即“是月,命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郭承祜为渣州修河都总管,寻以知澶州”。 同时“又命三司户部判官燕度同知潼州,兼管勾河口事”。而后“是月,命翰 林学士宋祁入内侍省,内侍都知张永和往视商户埽决河,及覆计工料”o 。经 过实地勘测,预计出堵塞决口所用的工目约为:1 0 0 4 2 6 8 0 0 日;若役使兵夫 1 0 4 2 6 0 人,则“计一百日修塞毕。估算所用制埽物料梢芟约为:1 8 0 0 万o 。 时正值公私之力贫虚,实难堵塞决口而暂时作罢。后虽屡次大举兴工,但多以 失败而终:即便如高超三埽成功合龙,那也是时间不长仍在此地复决。于是, 治河之役,一再加熏;议河之争,一再激烈。 商胡埽决口后,黄河“便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 之西,经今滏阳河和南运河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 至青县汇入御河( 令南运河) ,经界河( 今海河) 至今天津入海。宋人称这条 o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7 0 2 2 7 1 页。 o 同上注第2 2 6 7 页。 o 此四处材抖均据辑稿第一百九十二册方域一四之一六至一四之一七。 j 同上注,方域一四之一七。 o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6 8 页。 9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河道叫北流或北派”。嘉祜五年( 1 0 6 0 ) ,即商胡决口1 2 年后,“河流派别于 魏之第六埽,日二股河,其广二百尺( 台今6 24 m ) 。自二股河行一百三十里, 至魏、恩、德、博之境,日四界首河”。因此,都转运使韩贽上四界首二股 河图,确认四界首为“古大河所经,即沟洫志所谓平原、金堤,开通 大河,入笃马河,至海五百余里者也”雪。这里的“二股河”正就是宋人称 道的“东流”或“东派”,而后的黄河下游,实际上在北宋中后期的大部分时 间内处于两支分流的状况。因此,北宋治河中就长期存在着该闭北流行东流, 还是二股分流的重大争议,情况更趋复杂,争论直至北宋灭亡。在这一阶段的 近8 0 年内,北宋黄河虽无较大范围的改道,但河决、溢、泛、涨等构成的河 患约达5 4 次,占整个北宋河患的6 0 。政府治河之举约有6 0 次,是前两个阶 段的总和的两倍固,且北宋大规模的治河工程均集中在这一阶段。同时,这也 是黄河及北方河流含沙量最大的时期,水之本性趋下,商户埽大决口冲开的新 河道,仅行水1 2 年即又决为二股行水,下游淤积速度之快可想而知。不过, 二股河也维持不了多久,这一点陈结甫在当时便已看出:“商户决三十余年, 所行河道,填淤渐高,堤防岁增,未免泛滥”。于是,终北宋至金“河徙加 数,为害尤剥,故设备益盛,而立法愈密” 。虽疏浚河道,堵塞决口自昔莫 可相比,但“其疏导,则践禹迹而未臻;其壅塞,则拟宣房而过之矣”。 三、北宋河患的主要成因 ( 一) 历史原因 1 、多年失修疏于治理 安史之乱后,唐在黄河流域的统治逐渐已处于藩镇割据的名存实亡之中, 整条黄河被分段把持,相互攻伐中所重者无非土地、人口和财富。对占领区的 各河段,也是各尽其能地进行掠夺性利用,几乎没有人顾及后果。而况政权林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8 5 年l o 月第1 版,第5 3 页a o 此上二处材料均据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7 3 2 2 7 4 页。 o 此处四项数据均据本文后附表一:北宋河患与治理概况表。 o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i i i 渠一黄河上,第2 2 8 5 页 。( 元) 沙克什撰河防通议原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史部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投行 第5 7 6 “页。 o 同上注第5 7 6 4 4 页。 l o 王照年:北柬黄河水患研究 立,此长彼消,出现的情况即为:各自疏于治理,相互以邻为壑:没有统一而 稳定的强大政局,就不可能从整体上大兴治理黄河流域的系统工程,只有苟安 王景治河带来的最后一点恩泽。随后是唐末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破坏,紧接 着又是五代时近半个世纪内梁唐晋汉周等政权更迭的动乱,这实属唐末藩镇割 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相互间的争斗更为残酷,河政管理几乎无人提及,河患 任凭恣肆,甚至发生了人为决河以水为兵的两次事件:据旧五代史晋书华 温琪传载:“贞明四年( 9 1 8 ) ,二月,粱将谢彦章帅众万来追杨刘,筑垒以 自固。又决河水,弥漫数里,以限帝军”。又据资治通鉴载:“同光元年( 9 2 3 ) , 梁主命滑州决河,东注曹、濮及郓,以限唐兵”。 北宋前夕,虽有后周兴修水利,恢复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治理黄河 的一些措施i 。但这相对于黄河多年失修、疏于治理,再加上人为破坏的历史 来讲,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些小修小补而己。至于全面治理就无从谈及,相 反,在这个动乱接连的年代里,那种几类于“春秋战国,各私其地,褒防百川, 以邻为壑”。的局势自当屡屡出现,导致黄河堤防愈加严重破坏。其后果必是 “九河之制遂隳,历代之患弗弭”9 。北宋时,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绝大部分地 区虽处于宋王朝统管之下,但存在上述诸多历史因素,王景治河以来的“安流 期”已结束,面对的恰是河患高峰期。 2 、中游植被破坏严重 关于这一点,学界已有较多论及者,结论基本上无大的分歧。目前,具权 威性的论著有:谭其骧著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史念海著河山集二集和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周魁一著隋唐五代 时黄河的一些情况,邹逸麟著读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 原因”后等。所持理由与得出的观点大致有四点:第一,唐代在黄河中游设 置郡县的地区超出了隋代原有的范围之外,这反映出农垦区域的分布较前代有 了扩大。安史之乱以后,这些地区农业尽管是较前期衰退了,但耕地确在不断 地扩展。且还存在着滥垦滥牧的现象,而这些地区已经不合理的垦牧,正是造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1 年7 月第3 版第3 1 3 3 1 4 页。 。( 元) 王喜撰治河图略历代决河总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史部地理类台湾商务印书馆 发行第5 7 6 8 1 页。 o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5 8 页。 1 1 王熙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成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关键所在:第二唐代后期黄河中游地区土地利用的发展 趋势,已经为下游埋下了祸根。五代以后,更是变本加厉地继续扩展下去,与 之相应的便是当地农民的日子越过越苦,下游河床越填越高,洪水越来越集中, 河患也就逐渐愈演愈烈了:第三、隋至五代,森林的破坏开始移向更远的山区, 其势必会招致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平衡的失调,引发交替不断的水旱灾患便是在 所难免了:第四,鄂尔多斯的沙漠以毛乌素沙漠为最大,唐代中叶以前尚未见 记载,到后期,在新唐书卷三五五行志里已见记载,这完全是森林和 草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所引起的。 自隋唐至北宋建立前夕,黄河中上游地区的草地被不问断地滥垦滥牧,林 木被更大范围砍伐破坏,导致沙漠面积迅速扩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进一步加 剧,下游的河床迅速被淤积的大量泥沙抬升,河患自然越来越多。特别是入宋 后,这趋势更是有增无减,结果惟有河患频频,短时间内发生南北跨度很大 的改道,受灾的范围和严重性可想而知。以修宋史为例,不仅在本纪、 列传、五行志等,同史不同体例的文献里有大量河患与治理的内容:而 且又恢复了汉史旧例,增加了河渠专章河渠志,所述全宋境内河流池 塘计9 卷。其中,有关黄河的内容共3 卷,近占3 0 。可见,北宋河患的严重 已非寻常而论。 ( 二) 自然原因 l 、本性桀骜不驯 r 黄河全长5 5 0 0 多公里,流向状如大“几”字形。其自上而下连贯着四个 不同的区域,即海拔2 0 0 0 至5 0 0 0 米的青藏高原,海拔4 0 0 至3 0 0 0 米的黄土 高原,海拔1 0 0 0 至1 5 0 0 米的内蒙古离原,海拔2 0 0 米以下的华北平原。黄 河不仅东西跨经度大,而且南北跨纬度也较大。南北流,因季节变化过程中, 温差导致结冰或消冰期的纬度变化不同而形成“凌汛”,常出现在入冬到开春 期。北宋时当然也不会例外,如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 ,“正月滑州灵河县河塞 复决”喜“冬十月,河决灵河县”;太平兴国八年冬天,十二月“滑州河决”。: o 黄河的问题及其改造地理知识1 9 5 5 年第2 期。 9 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黄河上第2 2 5 9 页。 。此上二处材料均据末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第6 0 页和第7 l 页a 1 2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淖化二年( 9 9 3 ) 润二月:“河水溢”:等等。这就是当时典型的凌汛记载。 东西流,因气候决定了流经地区降雨多集中在夏秋季节,且来势凶猛,集中泄 洪,极易在顷刻间致灾,大部分河患和反复性决口就出现在此时。这在北宋更 是异常凸显。此仅举太平兴国二年( 9 7 7 ) 一例略作说明:秋七月“河决荥泽, 顿丘,白马温县”;。紧接着润七月“己酉,河溢开封等八县,害稼”9 。到 八月份河恿威胁仍在高涨,且引起了与水灾相关的并发性灾害,“是月,陕、 澶、道、忠、寿诸州大水,钜鹿步蝻生,景城县雹”。持续到九月,连黄河的 一些支流也阁起了水灾,如流经东京的黄河主支流“汴水溢”9 ,河患开始威 胁到了都城的安全。另外,滑州,澶州等地又是反复河决的重点地段,据宋 史、长编、本末等,均有滑、澶二州多次河决成灾的确凿记载。而沿河 旧有的四十四埽中,滑州有七埽,潼州有十三埽9 ,也充分说明黄河时常在此 决口。更无法避免的又是中游河段及主支流均流经黄土高原,在水量增多时伴 随着落差增大,导致了水势猛烈冲刷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河堤两岸,造成了 河水挟带泥沙总量自古就无与伦比。特别是北宋时期,黄河下游由于历史上的 原因中上游植被长期遭到严重破坏,河水含沙量更比往常猛增,而北宋对 黄河中上游植被破坏又更胜于前,其下游河床己被抬高,洪水期泥流四溢淤滩, 枯水期行水梗塞淤槽,地上悬河日益增高。随时都有可能会决溢泛滥。真可谓 河患的威胁如影随形,好比一把高悬在下游两岸臣民头上的利剑。 由上可知:河决泛滥自古极为轻易,便不时此起彼伏;下游河道一向迁徙 无常,便间或南北回荡。总之,那句上“三年两决口”的流传绝非妄言,北宋 多河患电并非偶然现象。 2 、气候变冷多雨 再以北宋时期所面临的气候条件来看,南北方的气候差距和现今一样明 显,这是没有异议的问题。但当时的气温却比现今要低,北方还更冷一些,尤 o 宋史卷五本纪第五太宗二,第8 7 页。 9 宋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第5 6 页:又见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河渠一一黄河上, 第2 2 5 8 页。 o 束史卷网本纪第四太宗一第5 6 页。 o 此上二处材料均据宋史卷四本纪第四太宗一第5 6 页。 9 据束史卷九十一t 志第四十四河渠黄河上记载:“凡缘河请州滑州有韩房二柯、慧管、 石堰、州西、鱼池、迎阳凡七埽旧有七里曲埽后废。澶州有溃阳、太韩、太吴、商胡、王楚, 横陇、曹村、依仁、大北、同孙、陈面、明公、王八凡十三埽。”( 后来又新增之埽亦多在此二州。j t 第2 2 6 6 页。 1 王照年:北宋黄河水患研究 其是黄河中上游,不仅寒冷,而且风雨不调。这从北宋先后八改历法的史实中, 就可得到一些印证:因为自然气候的反复无常与政府推行的年历很快便难以合 拍,影响到诸年节令的迟缓不一:所以为了便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就不得不 改变年历以适应之。如宋初先用的是钦天历,这是王朴在显德二年( 9 5 5 ) 定制。到建隆二年( 9 6 1 ) ,钦天历己与时令有所不适,宋太祖诏令王处讷 等另造新历,“四年( 9 6 3 ) ,历成,赐名应天,未几,气候渐差。太平兴国 四年( 9 7 9 ) ,行乾元历,未几,气候又差。继作者日仪天,日崇天, 日明天曰奉元,日观天,日纪元:。再集中列举十条具体记 载。又可得到实证。: ( 1 ) 隆二年( 9 6 1 ) 春,延、宁二州雪盈尺,沟洫复冰,草木不花, 丹州雪二尺( 合今6 24) 。 ( 2 ) 太平兴国七年( 9 8 2 ) 三月,宣州霜雪害桑稼。 ( 3 ) 端拱元年( 9 8 8 ) 闰五月,郓州风雪伤麦。 ( 4 ) 淳化三年( 9 9 2 ) 九月,京兆府大雪杀苗稼。四年( 9 9 3 ) 二 月,商州太雪,民多冻死。 ( 5 ) 成平四年( 1 0 0 1 ) 三月丁丑,京师及近畿诸州雪损桑。 ( 6 ) 禧元年( 1 0 1 7 ) 十二月,京师大雪,苦寒,人多冻死,路有 僵尸,遣中使埋之四郊。二年( 1 0 1 8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