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灰树花发酵条件和疏水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pdf_第1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灰树花发酵条件和疏水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pdf_第2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灰树花发酵条件和疏水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pdf_第3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灰树花发酵条件和疏水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pdf_第4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论文)灰树花发酵条件和疏水蛋白提取方法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梁俊 摘要 本文拟在探讨食用真菌灰树花的培养条件,特别是培养基的最 佳配方,进而研究其疏水蛋白的提取纯化方法。 灰树花具有较宽广的碳源谱和氮源谱,其最佳碳源为土豆加葡 萄糖,最佳氮源为麸皮,无机盐磷酸二氢钾对菌丝的生长非常重要, 在添加了生长促进剂一板栗壳煮汁的作用下,菌丝增产达1 4 0 。培 养基中碳源浓度过高不利于菌丝的生长。比较氮氮源和生长促进剂之 间的不同组合对菌丝产量的影响,确定了灰树花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 合为6 葡萄糖,3 麸皮,15 板栗壳煮汁。 通过对瑞氏木霉疏水蛋白的提取方法的研究,证明了s d s 三步 法,双水相法等抽提方法对于提取真菌疏水崔白极为有效。 应用s d s 三步法和双水相法对灰树花疏水蛋白的研究证明灰树 花疏水蛋白分子量大约为1 2 k ,是一种i i 型疏水蛋白,其在菌丝外表 面和发酵液里大量存在,具有很高的疏水性。 关键词:灰树花;培养基:瑞氏木霉;疏水蛋白:双水相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梁俊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i sd e s i g n e d t o s t u d y t h ef e r m e n t a t i o nf a c t o r s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o p t i m a lc u l t u r ef o ri n c u b a t i o no fe a t a b l ef u n g ig r o f o l 口 f r o n d o s a g r o f o l af r o n d o s a l a k e s a d v a n t a g e o fr i c hr e s o u r c e so f c a r b o na n dn i t r o g e n t h eo p t i m a lc a r b o na n dn i t r o g e nr e s o u r c e sa r e p o t a t oj u i c e w i t h g l u c o s e a n dw h e a tb r a n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p o t a s s i u m d i h y d r o g e np h o s p h a t ep l a y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o nt h e g r o w t h o f g r o f o l a 弦o n d o s a w h e nt h ee x t r a c t i o i lo fc h i n e s ec h e s t n u ts h e l lw a s a d d e di nt h em e d i u mo fg r o f o l a 扣o n d o s a ? t h eg r o w t hr a t eo fm y c e l i a r e a c h e s14 0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d i f f e r e n tc o m b i n a t i o no fs e v e r a l c a r b o na n d n i t r o g e nr e s o u r c e s ,t h eo p t i m a l f e r m e n tm e d i u mo f g r o f o l af r o n d o s ai s 6 o fg l u c o s e ,3 o fw h e a tb r a n ,a n d15 o f e x t r a c t i o no fc h i n es ec h e s t n u ts h e l l t ot e s tt h eis o l a t i o na n dp u r i f i c a t i o nm e t h o d so f h y d r o p h o b i n so f t r i c h o d e r m ar e e s e ,s d s t h r e e s t e pm e t h o da n da t p sa r ei d e n t i f i e d a n ds h o w e dt h a tt h e s et w om e t h o d sa r e v e r ye f f i c i e n tt o e x t r a c tt h e h y d r o p h o b i n sf r o mf i l a m e n t o u sf u n g i t h r o u g hs y s t e m i c s t u d y i n g ,t h et y p e i i h y d r o p h o b i no fg r o f o r a 扣o n d o s aw a sf o u n da sas m a l lp r o t e i nw h i c he x i s t si nr i c hi nt h ec u l t u r e a n ds u r f a c eo fm y c e l i a ,t h em o l e c u l a rw e i g h to ft h i sp r o t e i ni sa r o u n d 1 2k d aa n di t s h y d r o p h o b i c i t yi sv e r yh i g h k e y w o r d s : g r o f o l a f r o n d o s 口j c u l t u r e ;h y d r o p h o b i n ;t r i c h o d e r m a r e e s e ;a t p s 3 南开大学硕i 毕业生论文 作者:架俊 一刖百 1 1 疏水蛋白的概述 真菌疏水蛋白( h y d r o p h o b i n ) 是一类被真菌外分泌的具中等疏 水性的小分子蛋白质,成熟蛋白的疏水指数从0 0 i ( r o d a ) 到 0 6 0 ( s c 3 ) 差别很大,其序列含有8 个保守位点的半胱氨酸,最早 是由r o s e n b e r g 和kj e e b e r g ( 19 8 6 ) 在研究真菌与寄主吸附机理 时发现的,意指覆盖在真菌细胞表面的任何疏水物质( h y d r o p h o b i c s u bs t af i c e s ) 。后来,w e s s e ls 的研究小组( 1 9 9 7 ) 发现这利神秘的 两性蛋白可以在两相界面通过自我装配形成膜,从而改变介质表面 的疏水性。通过r t p c r 的办法,他们发现了某些基因相应的c d n a 序列可以编码约l o o 个氨基酸分子的小蛋白,它含有8 个半妣氨酸 残基和一段分泌性的信号肽。 就目前所知,疏水蛋白都以复合体的形式出现在真菌的气生菌 丝表面。在许多丝状真菌和食用真菌中都发现疏水蛋白的存在,到 目前为止已经在2 0 多种真菌中发现其存在,包括子囊菌,担子菌 和接和菌。疏水蛋白普遍存在于真菌的气生菌丝、侵染机构、或子 实体表面,且高丰度表达。由于其具有不同寻常的生化性质,很难 用常规的蛋白分析方法检测到其存在,直到最近几年通过鉴定其相 应的基因才发现他们,所有的疏水蛋白都编码一段信号肽。通过免 疫定位,蛋白提纯及n 末端氨基酸序列分析可以确定它靠是疏水蛋 白。 疏水蛋白特殊的性质在于其单体通过分子间的疏水作用吸引 水相、气相或者在水相和固相之间做出自我组装这种反应能力。通 过小范围的疏水交互作用,疏水蛋白分子单体可以自动组装成不溶 性多聚物。经提纯的疏水蛋白单体在离体条件下在水相和油相或水 相和疏水表面自动组装小杆状的结构( 如图1 ) 。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俊 图1 疏水蛋白在真菌外表面形成的平面杆状结构 小杆状的直径为1 0 n j t i l3 r i m ,其与自然状态下分布于真菌子实 体、孢子、及气生菌丝表面的结构十分相像。该结构具有很强的 疏水性,可使水滴的接触角高达12 0 0 。通过这种杆状结构的进一 步组装,疏水蛋白形成约io n m 厚的一面呈疏水性而一面呈亲水性 的膜。该膜靠疏水的一面与疏水表面结合而使亲水的一面暴露于 外从而使疏水表面转变成为亲水表面;或者靠亲水的一面与亲水 表面结合从而使亲水表面转变成为疏水表面。疏水蛋白形成的双 性膜的这种性质在真菌发育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 真菌菌丝与疏水表面建立紧密粘附,参与了植物致病真菌的致病 过程,并赋予疏水蛋白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1 2 疏水蛋白的结构 疏水蛋白有一个 8 个半胱氨酸的保守序 列:x z3 8 一c - x xs 一9 一c c x l i 一3 9 一c - - x 8 23 c x5 9 一c c x 6 18 一c x2 一i3 ( 其中x 表示除苯丙氨酸外的其他氨基酸) 。尽管疏水蛋 白有相似的性质,但其氨基酸的排列方式具有显著的不同,能够产 生不同的疏水形式。w ess e ls 把它们分为i 和i i 型的疏水蛋白。i 型的疏水蛋白具有两个功能域,以二硫键为中心形成为四个“环” 状结构,第二个环与第四个环的大小差异很大。相对而言,i i 型疏 南开大学顿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傻 水蛋白的第二个环和第四个环疏水性明显占优势,含有大量的氨基 酸残基( m 、i 、l 和v ) ,并环绕着无极性氨基酸残基( g 和a ) 或者对 疏水性没有影响氨基酸残基( t 和y ) ,因而,疏水蛋白单体能折叠 成为二亲性的结构,同时环状结构中也包含了其它的二级结构( 如 图2 ) 。i 型的疏水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之间的问隔氨基酸残基静类 及数目变化很大,而在i i 型的疏水蛋白中则变化很小。疏水蛋白中 所有的半胱氨酸残基都参与了二硫键的形成。 图2l 型和i i 型疏水蛋白的一级结构 ( a ) 在1 型和l i 型疏水蛋白中间隔半胱氨酸残基的序列长度。在第一个 半胱氨酸之前的氨基酸序列包括在分泌过程被切去的信号肽序列。( b ) 假 设二硫键都类似于it 型疏水蛋白c e r a t o u l m i n ( c u ) 的形式,疏水蛋白象 是带两个结构域的蛋白。要强调的是在i 型疏水蛋白中,第4 个和第8 个 半胱氨酸残基之前为l v i x p h o 和x ( x 代表除w 外的任一氨基酸,p h o 指任一疏水性氨基酸) ,在其之后为s t 。p i x 和v i 残基。显示的为裂 褶菌的i 型疏水蛋白s c 3 和s c 4 以及榆枯萎病菌o p h i o s t o m du t m i 的i i 型 疏水蛋白c u 和瑞氏木霉t r i c h o d e r i t z dr e e s e i 的h f b i 。 由于存在这种结构的差别,t 型和i i 型疏水蛋白具有显著不同 南开犬学硕士毕业生论文作者:粱俊 的性质:i 型疏水蛋白可以复合物的形式从真菌表面抽提,该复合 物不溶于热的5 d s ,而可以用冷的三氟乙酸将其打散,而i t 型疏水 蛋白则可以溶解于热的s 1 3 s 和6 0 的乙醇。 有关疏水蛋白在细胞内的肽链折叠和构象变化研究不多。疏 水蛋白前体带有的n 端信号肽在分泌之后就被切去。成熟的疏水 蛋白在细胞外具有三种状态:游离单体、可溶性多聚体和界面自 组装的多聚体膜。在水溶液中,单体形式存在的疏水蛋白,如e a s , 基本无结构,只出现可能由四个二硫键稳定的反向平行的b 一折叠 结构小区。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溶液条件的变化,疏水蛋白会形成 多聚体胶体溶液。用分子筛层析等技术分析s c 3 ,发现在缓冲液 中s c 3 以二聚体存在,伴随少量单体、四聚体和更大的聚合体, 二聚体的形状被拉伸,寡聚化在低温4 度下很慢,但在室温f 很 迅速。低聚化受离子强度的严重影响,纯水中可以观察到短寿的 单体s c 3 ;低p h 不影响但高p h 可加快低聚化。而x 一射线衍射利 分子筛层析显示i i 型疏水蛋白h f bi i 在高浓度下主要以四聚体形 式存在。我们实验室用s e p h a d e xg 5 0 分子筛层析也验证h f b i 在水 溶液中以各种分子量的多聚物形式存在。疏水蛋白在亲水一疏水界 面的自我组装成膜中,单体以亲水型和疏水型基团在界面的相反 两边自我定向,其构象发生显著变化。在水一t e f l o n 界面伴随着 其。一螺旋结构的增加。而在水一空气界面发现的b 一折叠结构形 式的增加。当经如s d s 和t w e e n 8 0 试剂于8 5 处理,t e f l o n 表 面的s c 3 构象能达到b 一折叠结构。疏水蛋白n 一螺旋结构和b 一 折叠结构两种形式都使其紧密的粘附于疏水表面,不能被水沈 脱,但n 螺旋形式能被冷的去垢剂除去。 关于疏水蛋白的三维结构所知不多。x 射线的光电光潜学研 究表明s c 3 的甘露糖残基暴露在装配好的s c 3 膜的亲水面。有证据 显示二聚体s c 3 是浴液中聚合和亲水一疏水界面自我组装的起始 元件。分析h f b i 和h f b i i 的膜结构,其高度有序的二维晶体结 构中,小室类似四聚体。h f b i i 膜的原子分辨率的结构组成显示, 订h 火学 i | j f j 毕业生论义 作者:粱俊 蛋白表瓯基本亲水,为一n 一螺旋的紧密单环和包裹两个二硫健 洲个反向平行的s ,链。8 发夹环含有几个保守的脂肪族侧链, 形成扁平的疏水碎片。 a b 幽3a 疏水蛋白s c3 自我装配时的平行杆状结构( 黑色标j 己代表 10 0 n m ) 。b 疏水蛋白s c 3 使亲水表面变成疏水性。 w e s s e ls 最近( 1 9 9 7 年) 对2 0 种真菌疏水蛋白作了序列相似 性比较,发现除疏水蛋白的信号肽部分外,在已知的疏水蛋白中,氨 基酸仅有13 的同源性和17 相似性。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真菌 疏水蛋白,改变或重复使用除构建其二级结构的半胱氨酸外的某 氨基酸并不会改变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幽4 不同疏水蛋白的氯基酸序列比较 尽管在真菌中广泛存在富含半胱氨酸的其他小蛋白,但i = 1 以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俊 根据疏水蛋白的这些结构和疏水蛋白的其他特殊性质对其进行疏 水蛋白的鉴定。许多外分泌小蛋白含7 8 个半胱氨酸,如蛇毒素、 细胞外转脂蛋白、所谓的植物外分泌的警卫素、结合几丁质的凝集 素等,但这些蛋白不是在真菌的外表而,不具有半胱氨酸附近的l 司 源序列,也不能在两性界面形成由蛋白复合体形成的蛋白膜。同样, 其他真菌外分泌蛋白由于不具有疏水蛋白的结构和性质,也不属于 疏水蛋白。 目前对疏水蛋白组装前和组装后结构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疏 水蛋白i i 的组装多变,而疏水蛋白i 的组装则必定发生了稳定的结构 变化,由于其组装不能被除甲酸和三氟乙酸外的其他溶液逆转。疏水 蛋白i 结构非常稳定,尽管其复合体可以被甲酸和三氟乙酸打散,但 这些被打散的疏水单体可以重新组装成稳定的蛋白膜,这种去组装和 组装可以重复很多次。只有通过结构分析才能透彻研究疏水蛋白的自 我组装和其不同凡响的改变界面的性质。 1 3 疏水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 3 1 帮助真菌克服气液屏障形成气生结构 为了长到空中,菌丝面临着周围水膜高的表面张力( 7 2m j m 。) ,气液屏障阻止气生菌丝的发生。对s c 3 基因缺失的菌株( a s c 3 菌株) ,培养液的表面张力仅降低到4 5m jm ,荠且形成的 气生菌丝很少。向培养液中加入纯s c 3 疏水蛋白,培养液的表面 张力的下降程度和气生菌丝的形成状况得以完全恢复。当真菌形 成一定数量的水下营养菌丝体时,疏水蛋白基因表达。水下菌丝 分泌的疏水蛋白扩散到水一空气界面,在此处疏水蛋白自我组装 成一层两亲性薄膜。伴随着水的表面张力的极剧下降( 低到2 7m j t n 。) ,这能使菌丝向空中生长,形成气生菌丝等挺水结构。 1 3 2 赋予真菌菌丝以疏水性 向s c 3 基因缺失的菌株培养液中加入纯s c 3 蛋白,形成的气生 菌丝表面是亲水性的而非疏水性,这表明气生菌丝表面疏水性薄 阿 大学坝i 毕业生论文 膜的疏水蛋白米源于生k ”的气生菌丝顶端实时自我分泌的i m 非溶液中现有的s c 3 。气生菌丝顶端分泌的疏水蛋白不能够扩散 到培养液q ,只在亲水细胞壁与疏水空气之间的界面上进行绢 装。组技好的薄膜的亲水而朝向细胞壁而疏水面暴露在字气巾, 闻此气生菌丝表现为疏水性( 蜘i 图5 ) 。 疏水蛋白不仅赋予气生菌丝以疏水性,而目+ 覆盖于其它气生 结 = :j ,如子! 戈体、产孢菌丝和孢子的表面甚至一些真菌的营养菌 丝的表而,r 实体和地投内部通气孔道的表面。疏水性表而有利 于孢予的扩散和营养菌丝的分散。州通气孔道的疏水性,对真菌 存潮湿环境下进行气体交换魁必须的。 疏水蛋白使细胞壁更完槌。 最近,。实验鼎示疏水蛋白彳i 但对亲水与疏水界面起作用,而 它对细胞壁基质的交联也起作用。实验显示s c 3 参与儿t 质同 葡聚糖的( 1 3 ) 一6 一连接过程。as c 3 菌株在培养液中产生大量的孙 胶( 1 ,3 1 ,6 一b 葡聚糖) ,与此i 司时细胞壁中连接到几丁质的 l ,3 1 ,6 一b 葡聚糖的数目相应下降。重新导入s c 3 基因,细胞壁组 成恢复到野尘型状态,i 正实s c 3 对细胞壁的组装起作用而不是单 纯的覆盏十菌丝的表面。然而,其在细j 臌壁交联l | r 起作用的机制 仍足未知。 b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作者:梁俊 图5 ( a ) 裂褶菌气生菌丝形成的模式。菌丝内的箭头代表新台成的 s c 3 单体转运到生长的顶端即s c3 的分泌处。s c 3 在水中菌丝的顶端分泌, 扩散到培养液中,在培养液与空气界面组装成一层两亲性薄膜同时伴随 着水的表而张力的急剧下降,能使菌丝突破培养液与空气的界面。水 气生菌丝分泌的疏水蛋白不能扩散到环境中,其在细胞壁与空气的界面 自我组装成小丰t 层,赋予这些气生菌丝以疏水性。( b ) 菌丝吸附刨疏水 表面的模式。通过在细胞壁与疏水基质问的界面自我组装,s c 3 使茁丝刚 着到这种疏水基质上 1 3 3 粘附茵丝到疏水表面 对在疏水性固体如t e f l o n ( 特氟纶,聚四氟乙烯) 上生长的 野生型裂褶菌菌丝,s c 3 定位于细胞壁和t e f l o n 表面之间。s c 3 是 通过连接亲水性细胞壁与疏水性固体的方式参与到真菌对疏水 表面的附着中( 图4 b ) 。而s c 3 突变株对疏水表面的附着很不紧 密。在自然界中,裂褶菌附着到疏水性木质素上,可能对木材的 降解很有帮助。在榆枯萎病菌o p h i o s t o m au l m i 表达的疏水蛋白c u 使病菌和传播该病的小蠹虫有效的粘附,从而间接地参与了致病 过程。而稻瘟霉m a g n a p o r t h eg r is e a 的m p g l 使该病菌粘附于水 稻页面,形成附着胞。 1 3 4 保护作用 疏水蛋白覆盖在真菌的表面,保护真菌细胞抵抗恶劣环境: 化学与酶的处理干燥和细菌感染。疏水蛋白是一种弱免疫原,覆 盖真菌表面屏蔽了其它抗原,使病源真菌抵抗免疫系统攻击。 1 3 。5 其它生物学功能 疏水蛋白作为毒素和诱导物,可以诱导植物防卫系统进行反 应。不但促进孢子扩散,还形成亲水环境,促进孢子萌发。使菌 丝吸附到疏水表面,结合紧密,此时可能还是个发育信号。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沦文 作者:粱俊 疏水蛋白在自然界里广泛地存在着,同一种真菌还存在着不 同种的疏水蛋白。不同疏水蛋白在真菌不同的发育阶段表达,具 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随着新疏水蛋白的不断发现必将揭示其 更多的特性和作用。 1 4 疏水蛋白基因表达的调节 由于疏水蛋白参与了病菌真菌各种各样的形态过程,因而其调 控机理复杂。来自钩巢曲霉( 4 卵e 昭j ,u 彻,d “,a 月0 的疏水蛋白基因ro da 是由中心调控基因br la 调控的,但是,它不受“下游调控:于 ( d o w ns t l e a mre g u la t o ts ) ”,例如基因weta 和ab aa ,所调控。e ascc g 一2 的启动予分析表明,疏水蛋白基因eas 的顺式作用 元件可以调控该基因对昼夜节律,光线和营养饥饿的响应。基因e as 在早上表达是由一段称为激活的生物钟因子dna 片段所控 制的。蓝光和菌丝体生长会抑制该基凶的表达。基因sc 】、sc4 和sc6 都受到仅在双核阶段的交配型基因调节,特别是基因fb f 的作用。而基因s c3 则在单核阶段大量表达。裂褶菌s fl ,2 2 7 t 月e 所有的疏水蛋白都受到基因thn 产物的调控,该基因控 制气生菌丝的形成。稻瘟病菌疏水蛋白基因mpgl 是由营养饥饿 所调节,氮或碳饥饿都会大量诱发该基因的表达。基因mpgl 受到 控制氮源利用的位点nu t1 所调节,该位点与分别来自钩巢曲霉 和脉孢霉的area 和i 9 il2 基因具有同源性。分析基因mpg1 的启动子发现nut1 可以识别该基因类似gata 的结合位点。基 闻nprl 和npr2 所编码的反式作用元件也可以调控基因mpg l 的表达,并且该病菌致病过程中所必须的二个基因,氮或碳饥饿调 控这二个基因的表达。疏水蛋白基因的调控是比较复杂的,单个基 因受到多个反式作用因子的调控。 1 5 疏水蛋白的应用前景 南开大学硕j + 毕业生论文作者:粱俊 1 5 1 疏水虽白的安全性 因为疏水蛋自在人类消化蘑菇和真菌发酵食品时被摄入,所 以认为它们无毒,使用在食品中是安全的。另外,数据初步显示 疏水蛋白既非带细胞毒性也非强免疫原性,因此认为在医学使用 l 1 是安全的。 1 5 2 改变表面的属性 疏水蛋白在遇到亲水疏水界面时形成一层两亲性薄膜的特 性使它们能改变表面的可湿性。悬浮液体( 如油滴) 或浸泡固体 ( 如t e f l o n ) 于疏水蛋白溶液中,能使其疏水性表面变得亲水( 图 7 a b 、。相反的,在玻璃或滤纸上蒸发疏水蛋白溶液能使这些材料 变成疏水性。重要的是,与如b s a 的结合相比,i 型疏水蛋白与这 些支撑物的结合特别紧密。纸或t e f l o n 上的疏水蛋白薄层用水洗 不去,甚至抵抗1 0 0 普通试剂的抽提,而相比,用热s d s 处理很 容易从疏水表面上完全除去b s a 。 由于疏水蛋白具有这些特性,所以能被应用于医学和科技领 域的不同方面。例如:在医学移植物的表面组装上疏水蛋白,能 提高这些移植物的生物相容性或者能防止微生物细胞粘附到如 导管的表面:在果蔬保鲜上面,由于疏水蛋白具有表面活性并能 够瞬时自我装配,因此可以在果蔬表面形成层防腐保鲜被膜, 这层被膜不仅可以防止多种微生物对果蔬的侵害,而且可以直接 食用,不用除去,甚为方便,弥补了保鲜膜及蜡封技术的缺陷。 1 5 3 表面活性 在食品制造业上,由于疏水蛋白可改善食品对抗相交能力并形 成稳定泡沫,稳定泡沫不仅在通气情况下产生,而且溶解度随不同 压力而改变,这样就使得其在密封食品生产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日 用产品中,疏水蛋白还可以作为洗洁产品的成分,根据其疏水、亲 水两相间的转变,可通过自我装配而将面部的油脂等疏水的成分包 裹起来,再用水清洗将其除去,也可以作为保护秀发的天然膜,使 发部维持清洁并保持一定水分;作为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疏水蛋 白还可以用于促进土壤中的污染物的降解和应用在石油泄漏后回 m i :_ :i _ = 学顺卜毕业生论文 收石油的过程中,疏水蛋白强表面活性将能很好的完成这方面的任 务。 1 5 4 作为蛋白和细胞固定化的媒介 a b c d 勘擎镩掣柏峰臼撇烈j i 国 堪簟体_ 捩蠢l 融l 台蛋白 辩越酶野帕骧承量臼 麟嚣黟噌制嘲油 翻6 疏水夤白在亲水与疏水界面自我组装的特性能政变表面 的可湿性。( a ) 在疏水蛋白水溶液中气泡或油滴表面包被着 两亲性膜,能使奠稳定的存在j 水中。( b ) 类似的。肖。片 疏水傩塑料如t e f l o n 浸泡_ 】= _ 这样的溶液中,塑料被紧密料附| _ f 勺 蛋向膜包被,使其淡面变得可泓。( c ) 相反,疏水虽向单体 存采水性表面变千,能使表面变得疏水。( d ) 融台蛋臼的自 我组装町以赋二p 表面以特殊的性质“;比町以在成膜后对 膜直接修饰。 疏水蛋白交联上配体或形成融合蛋白,使特定分予黏附到表 面,可使特定分子固定化到特定表面。如在生物传感器一h 作为引 发心,进一步的,与特定功能的蛋白,如脂酶,形成融合蛋白后, 利用疏水蛋白在同体表面形成稳定的两性单层蛋白膜的特性,可以 将特定分了l 划定在膜的特定而。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作者: 粱俊 1 5 5 作为纳米材料和基因工程研究的材料 根据t h o m a s ( 1 9 9 5 ) 的定义,疏水蛋白单体3 n m ,覆盖在表面 形成1 0 n m 厚薄膜的性质也使这些蛋白成为纳米科技; 1 有价值的候 选材料,而且研究不同疏水蛋白混合时的聚合特性也是个有趣的纳 米课题。 疏水蛋白的基因工程被用于研究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或 用于优化其结构以用于特定方面。例如,能改变疏水蛋白的溶解特 性或改变两亲性薄膜的亲水而或疏水面的生物物理性质。疏水蛋白 的n 一末端部分是暴露在组装好的疏水蛋白膜的亲水面,因而这个 部分将成为修饰改造的首选。删去或加入氨基酸能改变疏水蛋白的 生物物理性质或协助特定细胞或分子的附着。实际上,形成的融合 蛋白可以用双水相等疏水蛋向特定的提纯方法快速的纯化这些配 体分子。 疏水蛋白的良好应用需要这些蛋白能被大量地生产( 比如达 克升级) ,虽然在一些应用中,用量也许很少( 1n a g 的s c 3 足以 包被1i n 。2 的t e f l o n ) 。野生型裂褶菌菌株向培养液中分泌的s c 3 达6 0m gl 。1 以上,这使裂褶菌成为到目前为止最佳的i 型疏水蛋白 的生产者。对于i i 型疏水蛋白,如h f b i 的纯化研究已经走向了中 试。疏水蛋白工业化和基因:亡程的改造必将为疏水蛋白在诸多应 用方面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 1 6 疏水蛋白的提取与纯化 对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来说,能否找到一种高效的大量提取 疏水蛋白的方法十分重要,这也是国际上疏水蛋白研究的热点之 一。目前,对疏水蛋白的纯化主要是依据其特殊的溶解性质。i 型 的疏水蛋白可以从真菌细胞壁中以复合体形式分离提纯,该复合体 不溶解于s d s ,而冷的三氟乙酸可以小范围地打破疏水交互作用, 有效地溶解疏水蛋白的单体,同时保证疏水蛋白完整性和生物学活 性。因此,菌丝体结合的i 型疏水蛋白,例如a g a r i c u sb i s p o r u s 产 生的a b h 3 ( l u g o n e se ta l ,1 9 9 8 ) 和a b h l ( l u g o n e se ta l 。19 9 6 )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俊 m a g n a p o ,t h e 产生的m p g l ( t a lb o te t a 1 1 9 9 6 ) p 珀 1 2 0 f s o s t r e a t u s 产生的p o h 2 年np o h 3 ( 6s g e ir s d 6 t t i i 、e ta 1 1 9 9 8 ) , 还有s c 0 m l i n 0 产生的s c 3 和s c 4 ( d ev r ie se ta 1 19 93 ) 等等, 提取方法均先将菌丝体通过热的i 一2 s d s 处理除去杂蛋白,再用 冷的三氟乙酸把疏水蛋自从细胞壁中提取出来。而i i 型疏水蛋白, 由厅j c h o d e r m ar e e s e j 产生的h f b i 则是通过按次序将菌丝经过 5 mp h 6 0 并包含2 s d s 或1 s d s ( 1 0 0 。c ) 的柠檬酸钠溶液和0 ,1 t f a 2 0 a c n ( n a k a r i s e t e ta 1 1 9 9 6 ) 处理,再通过离子交换层 析或高压液相色谱进行纯化的方法来得到的。 上述方法主要都是应用在实验室小规模提取,而对于大规模提 取方法目前报道还比较少。最近,芬兰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工程 和食品研究所已经发表了双相层析法和s d s 大量分离纯化瑞氏木霉 ( 1 ,i c h o d e r m ar e e s e i ) 疏水蛋白的方法。此法简便易行,进一步的 研究还在进行当中。本实验室经过实验验证利用s d s 和疏水蛋白 ;t f b i 的疏水作用结合,可以将该蛋自从大量的杂蛋白中有效分离出 来。然后采用高盐浓度的k c l 可以沉淀s d s ,从而使得疏水蛋白进 入水相。这个简单的三步抽提法为工业大规模提取疏水蛋白提供了 一条途径。同时,研究发现,疏水蛋h f b i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在8 5 度左右都不会变性沉淀,而这个性质使其他的蛋白并不具备 的,可以考虑作为分离纯化的方法。对于存在于发酵液中的疏水蛋 白,实验室小规模提取可以将发酵液一7 0 0c 冰箱中过夜,然后置于 冰上溶解,存在于发酵液中的疏水蛋白即可聚合成絮状沉淀,离心 分离后将沉淀置于三氟乙酸或2 0 乙腈中即可使沉淀中的疏水蛋白 溶解。 我们根据文献结合各种疏水蛋白的提取方法总结出了对未知 疏水蛋白的提取和初步的鉴定方法。对于菌丝可以先用热的s d s 洗, 然后将洗后的s d s 液用双水相法进行抽提。具体双水相法是根据疏 水蛋白对于某些去污剂具有有较高溶解度,将去污剂与含疏水蛋白 的抽提液充分混和,由于疏水蛋白与去污剂有较高亲和力,在去污 6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作者:粱俊 剂和水相的分层中,疏水蛋白将离开水相而与去污剂共存。分离去 污剂后,于去污剂中加入与去污剂有较高亲和力的有机试剂如正丁 醇_ j 以将去污剂萃取而分离得到疏水蛋白。双水相疏水蛋白萃取法 如图: 图7 双水相萃取法示意图 如果菌丝中存在能溶解于热的s d s 中的疏水蛋白i i ,则可以通 过第二步的双水相法得到具疏水蛋白特征的小分子蛋白然后将 菌丝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再低温下用三氟乙酸或者2 0 乙腈处理 如菌丝中存在疏水蛋白i ,则可以在三氟乙酸或2 0 已氰中得到 通过这套方法我们已经对瑞氏木霉,少根根霉,和灰树花的疏水 蛋白进行了提取和鉴定同时,在研究i i 型疏水蛋白h f b i 的大规 模纯化时发现向较纯的一定浓度的h f b i 溶液中通入空气或用疏 水棒搅拌,则在溶液中出现白色絮状漂浮物,同时溶液中总蛋白 含量减少;而对应浓度b s a 溶液经如此处理却无此现象。因此, 我们认为絮状物是h f b i 的多聚体。这种现象对疏水蛋白的检测和 纯化很重要,相关研究正在进行。 1 7 前期的研究基础 本实验室乔老师已经于芬兰从事真菌疏水蛋白的研究9 年, 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我们针对瑞氏木霉疏水蛋白的研究 已经历时几年,针对瑞氏木霉的疏水蛋白进行了s d s k c l 三步 法,三氟乙酸和乙腈抽提法,双水相法以及凝胶过滤法等抽提方 法系统的研究;另外针对疏水蛋白纯化也有疏水柱和高压液相的 南开大学硕七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俊 理论和实验基础,并据此纯化 = _ j 了测序级的疏水蛋白并获得了瑞 氏木霉疏水蛋白的抗体。 1 。8 立题的目的和意义 充分的证据证明疏水蛋白可能为真菌表达最为丰富的蛋白之 ,其对于真菌的生长发育和真菌与环境和其它组织的相互作用起 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种真菌可能含有几种不同的疏水蛋自基因, 而每种疏水蛋白都有着特殊的功能。这些疏水蛋白似乎只有形成不 溶性的疏水亲水双性膜时才能发挥其生物学功能。对于疏水蛋白 的研究有两个热点:一,了解疏水蛋白自我组装成为双性膜的分子 机制;二,对于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揭示这些蛋白在真菌的发育 和及其相关的植物的发育中的重要的作用和充当的关键的角色。同 时,由于疏水蛋白这种神奇的蛋白如l 所述在工农业和食品卫生业 中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且大部分真菌疏水蛋白由于产生其 的为食用真菌,具有无毒性,目前对于疏水蛋白的研究国际上还是 一个热点,目前国内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关于疏水蛋自研究对 于二发现新的疏水蛋白基因、了解其性质和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填补 国内研究的空白有着重要的意义。食用真菌特别是灰树花分泌多糖 对于强身健体、提高人体免疫力、抑制癌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的意义,其工业发酵生产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因此,关于灰树 花疏水蛋白的研究对于了解灰树花的生长发育,同时由于灰树花有 较大的生产规模,因此其疏水蛋白的应用必然有更大的市场价值。 灰树花疏水蛋白与灰树花产多糖的复合应用也是将来极具诱惑的 研究方向。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俊 二材料与方法 2 1 实验材料 。 2 1 1 菌种 菌株名称培养温度 t r i c h o d e r m ar e e s e iv t t d 一9 8 6 9 22 9 6 r o ,o r af r o n d o s n 来自天津市工微所2 4 2 1 2 培养基 2 1 3 瑞氏木霉改良培养基 葡萄糖( 2 0 0g 1 ) ,蛋白胨( 4 0g 1 ) ,酵母抽提物( 1 0g 1 ) , k h 2 p 0 4 ( 4 0g 1 ) ,f n h 4 ) 2 s 0 4 ( 2 8g i ) ,m g s 0 4 7 h z o ( 0 6g 1 ) , c a c l 2 2 h 2 0 ( 0 8g 1 ) 和超微量元素溶液( 2m l 1 ) 。消前p h 用h c l 凋到4 6 。 2 1 ,4 灰树花斜面培养基 马铃薯2 0 0 9 l ,葡萄糖2 0 9 l ,k h 2 p 0 40 5 9 t ,m g s 0 4 7 h 2 0 1g l , 琼脂2 0 9 l 。 2 1 5 灰树花种子发酵液 不加琼脂,其余同斜面培养基。 2 1 6 灰树花发酵培养基 p d a 培养基1 l 加k h 2 p 0 41 9 ,m g s 0 4 7 h 2 0 05 克 2 1 7 疏水蛋白s d s 抽提系统 s d s 抽提液:1 s d s ,l0 0m m t r i s h c ,p h9 0 。 蛋白质沉淀剂:盐酸10 0 u l 1 ,丙酮5 0 0 m l ,正丁醇5 0 0 m l 2 1 8 s d s p a g e 主要相关试剂 电泳电极缓冲液:o 2 5 m o l t r is ,0 1 9 2 m o l 1 甘氨酸,0 1 s d s 2 上样缓冲液:t r i s h c l ( 0 5 m ,p h 6 8 )2 m l ,甘油2 0 m l 、 1 0 s d s4 m l 、0 1 溴酚兰0 5 m l 、巯基乙醇1 m l 、双蒸水 1 5 m l 。 染色固定液:5 0 0 m l 甲醇、1 0 0 m l 冰醋酸、0 6 9 考马斯亮蓝。 脱色液:5 0 0 m l 甲醇、1 0 0 m l 冰醋酸。 19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作者:梁俊 2 1 9 主要试剂: 1 3 1 丙稀酰胺单体及亚甲基丙稀酰胺购自华美。 1 。3 2 已氰色谱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 3 3 去污剂c 13 e 0 2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l i n d e r 实验室 1 3 4 w e s t e r n b l o t 所用一抗及二抗来自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l i n d e r 实验室 1 3 5 正r 醇,丙酮,无水乙醇,土温等( 化学纯、天津市化 学试剂三厂) 。 2 1 1 0 主要仪器设备 高速离心机heraeuss e p a t e e hc r y o f u g e 真空冷冻干燥器 c h r i s t l 一1 ,g e r m a n y h p l c 色谱仪与检测器 w a t e r6 0 0 e ,9 9 6 p d a ,u s a 超声波破碎仪j y 9 2 。1 1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 笔式酸度计 h a n n a ,p o r t u g a l 2 2 实验方法 2 2 1 对灰树花培养基的优化筛选 2 2 1 1平板培养法选择碳源及氮源 在不同的培养基中央接适量菌丝,2 5 度培养10 天,用游标卡尺 测菌丝长度;用热水溶解培养基,将菌丝分离后用热水反复冲洗, 6 0 度烘干称重。 2 2 1 2种子液制备 将斜面培养基菌丝连同固体培养基充分捣碎,用药勺刮取混合 物混入种子培养基,种子培养基装量为 10 0 m l 2 5 0 m l ,于 2 5 2 0 0 r m i n 培养7 天。 2 2 1 3发酵培养基的培养 将不同的培养基按1 0 0 m 1 2 5 0 m l 装量,接1o 的种子液, 2 5 2 0 0 r m i n 培养7 天。 2 2 1 4 菌丝生物量的测定 发酵培养基真空抽滤,用水反复冲洗后6 0 烘干称重。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 作者:粱俊 2 2 2 疏水蛋白的提取 2 2 2 1 发酵液中疏水蛋白的提取 将发酵液置7 0 冰箱过夜,于冰上融化后5 0 0 0 r m i n 离心,取下 相沉淀溶解于4 下溶解2 0 乙腈,5 0 0 0 r m i n 离心后上相冻干。 2 2 2 2 菌丝中疏水蛋白的提取 将发酵菌丝用水反复冲洗,按2 m l 克的量加入s d s 缓冲液,置 于1 0 0 水浴中1 小时并不时振荡,5 0 0 0 r m i n 离心,上清加入2 的c 13 e 0 2 ,2 8 保温3 0 分钟后,取上相去污剂,加入与上相等量 正丁醇,分层后留下相进行检测。s d s 抽体液处理后的菌丝用蒸馏 水细3 次,在t f a0 超声处理5 分钟,处理液冻干检测。 2 2 3 疏水蛋白的检测 2 2 3 1s d s p a g e 对于疏水蛋白抽提方法的初步鉴定采用s d s p a g e 法,由于已 经得到了瑞氏木霉的疏水蛋白及抗体,通过w e s t e r b l o t 可以对采用 的抽提方法进行初步的检测。s d s p a g e 上层浓缩胶浓度为5 , 下层分离胶浓度为2 0 。 胶的制作方法为:先灌分离胶,将4 m l 的4 0 丙烯酰胺单体、 2 m l 的去离子水、2 m l 的4 分离胶缓冲液充分混合,再加入3 0 u l 的a p s ,8 u l 的t e m e d ,迅速灌入玻璃槽,上层加入0 5 m l 的水保 和正丁醇封口;待分离胶凝了之后,将0 5 m l 的4 0 丙烯酰胺单体、 l m l 的4 浓缩胶缓冲液、3 5 m l 的去离子水、2 0 u 1 a p s 、5 u l t e m e d 充分浑匀,迅速倒入己灌分离胶的玻璃槽中,插入梳子。 s d s p a g e 的电极缓冲液为p h 值为7 8 的0 2 5 m l t r i s 甘氨酸缓 冲液。 电泳之后将分离胶染色液中染色2 0 分钟,水冲洗之后用脱色液 脱色,脱色过程换脱色液2 3 次。 2 2 3 2w e s t e r b l o t 一、转膜 ( 1 ) 当s d s p a g e 电泳即将结束时,用蒸馏水清洗石墨板,擦干。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论文作者:梁俊 ( 2 ) 戴上手套,切6 张滤纸和1 张硝酸纤维素膜。滤纸和膜的大小要 和凝胶的大小完全相等或小于凝胶。否则,两滤纸边缘的接触会造 成电流短路,大大降低转移的效率。 ( 3 ) 把硝酸纤维素膜漂浮于一盘去离子水的水丽k ,借毛细作用使膜 从下往上湿润后,将膜完全浸没于水中。浸泡5 分钟以除去滤纸膜 上残留的气泡。 ( 4 ) 在一浅托盘中加入少量转移缓冲液,把6 张滤纸浸泡于其中。 ( 5 ) 戴上手套,按如下方法安装转移电泳槽: a 平放石墨电极的底座,此石墨极为阳极。 b 在石墨板上放置3 张经转移缓冲液浸泡过的滤纸,对齐然后用一 玻璃移液管在滤液面上滚动,以排除残留气泡。 c 把硝酸纤维素滤膜放在滤纸堆上,要保证精确对齐,避免在滤纸 与硝酸纤维素膜之问留 有气泡。 d 从电泳槽上取出s d s 聚丙烯醚胺凝胶,把凝胶转移到一盘去离子 水中略微漂洗一下,然 后准确平放于硝酸纤维素滤膜上。把凝胶左下角置于硝酸纤维素滤 膜的标记角上,戴手套排除所有气泡。 e 把另一组的3 张滤纸放在凝胶上方,同样需确保各层精确对齐并 避免气泡。 ( 6 ) 将转移电泳槽上盖扣到石墨电极转移膜胶复合体上。连接电 源,注意正负极。根据胶面面积按0 6 5 一1 o m a c m 2 接通电流,电 转移】小时。 ( 7 ) 断开电源并拔出槽上插头,从上到下拆卸转移装置,逐一掀去各 层,把凝胶取出进行抗体标记。 二、封闭 配封闭液:称0 6 9 脱脂奶粉,加入2 0 m t b s ,再加入吐温一2 ( ) l o o u l 即可。 将膜置于封闭液中3 0 m in ,用不含脱脂奶粉的t t b s 洗膜。 南开大学硕士毕业生沦文 作者:粱俊 三、加一抗 配一抗反应液:加入1 5 0 0 0 的h f b i 兔抗体。 在一抗反应液中振摇硝酸纤维素膜6 0 m i n ,用t b s 、t t b b 、t b s 、 t b s 洗膜,每次 1 5 m i n 。 四、加二抗 配二抗反应液:加入l 1 0 0 0 的a p 偶联的羊抗兔抗体a 在二抗反应液中振摇硝酸纤维素膜6 0 m i n ,用t b s 洗膜4 次,每次 1 5 m i n 。 五、显色 a p s b1 0 m 1 + b c i p 母液3 4 u l + n b t 贮存液6 6 u l ,硝酸纤维素膜 放入其中振摇,约1 0 m i n 后显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