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上党梆子剧目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上党梆子剧目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上党梆子剧目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上党梆子剧目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上党梆子剧目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上党梆子剧目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中 文 摘 要 上党梆子与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并称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从诞生之初,上 党梆子就因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艺术成为上党地区地方文艺的代表。历史上上党 梆子有土戏、大戏、上党宫调等诸多名称,1954 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名为 “上党梆子” ,并沿用至今。 上党梆子自明末清初基本定型,三百年间积累了大量的剧目,这些剧目题材多 样、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上党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人们的生活状 况。但目前学术界对上党梆子的研究仅限于源流演变、器乐唱腔等方面,剧目研究 还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文将以上党梆子剧目为研究内容,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对 上党梆子现存剧目的形态、来源及文本进行分析,发掘归纳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 力和文化内涵,拓宽上党梆子的研究领域。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了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 研究动态。 论文主体分五部分: 第一章: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该部分对上党梆子形成之前的诸多艺术形式进 行了阐释,说明它们在上党梆子形成过程中的基石作用,并简要勾勒出了上党梆子 戏曲的兴衰流变。 第二章:上党梆子剧本形态和剧目来源。这部分将搜集到的手抄本、刊行本做 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上党梆子的剧目来源进行了分类。 第三章:上党梆子剧目文本分析。本部分按题材将上党梆子剧目分为历史剧、 婚恋剧和鬼神剧三类,每一类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剧目进行分析,挖掘蕴涵于其中 价值观念和审美内涵,并在第一小节中对征战戏多产的原因进行探析。 第四章:上党梆子剧目艺术特色。该部分从历史剧的程式化特征、个性鲜明的 唱白和诙谐幽默的氛围三方面阐释了上党梆子剧目文本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上党梆子价值表现。重点从娱乐、交际、教化功能角度探析上党梆子得 以生存繁衍的内在原因,展示了独特价值。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关键词:上党梆子;剧目;剧本形态;文本分析;艺术特色;功能 ii abstract shangdang bangzi, together with puzhou opera, shanxi opera and north bangzi, isregarded as the four bnagzi in shanxi provinc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shangdang bangzi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local arts in shangdang because of the unique singing and performance. it is also known as local drama, full-scaled drama, shangdang palace and so on. in 1954, during the first opera performance in shanxi province, it was named shangdang bangzi and has been used until now. shangdang bangzi has been set basically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t accumulated a large number of operas with various genres and rich content, which reflected the local specific culture and customs, values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shangdang. however, at present, the researches on shangdang bangzi are only limited to the evolution, instrument, singing, etc. and the researches on operas are relatively little. so,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akes the operas of shangdang bangzi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and analyzes the patterns, source and texts of the existing operas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ng materials, exploring and summing up the artistic cha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s so as to broaden the research field of shangdang bangzi.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nd conclusion. in the part of introduction, the author makes an overview to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th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ain bod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chapter one: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shangdang bangzi.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kes an explanation to the various artistic forms before the formation of shangdang bangzi, which shows their fundamental role and draws the outlin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operas ups and downs. chapter two: the scripts patterns and the operas origin of shangdang bangzi.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handwritten iii copy and publication that she collected and classifies the operas source of shangdang bangzi. chapter three: the analysis of the plays of shangdang bangzi.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divides shangdang bangzi into plays about history, marriage, ghosts and gods, and then analyses the representative plays to discover the values and aesthetical connotations involved in the plays. in the first selection, the author makes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asons for the productive plays about campaign. chapter four: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dang bangzi.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istorical plays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programmable features, individual speaking and singing and humorous atmosphere. chapter five: performance at function about shangdang bangzi.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mmanent cause ensure shangdang bangzis existing mainly from amusement, 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role to show its unique value. the final part is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shnagdang bangzi; play; patterns of script; textual analysi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function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62 承诺书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 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201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引 言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 而得名。清代官府称其为“土戏” ,民间俗称“大戏” , 1934 年泽州艺人赴太原公演 时,命名为“上党宫调” , 1954 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时定名为 “上党梆子” , 并沿用至今。 上党梆子自明末清初基本定型,至今已有 300 年的历史。它是在本地民间艺术 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昆曲、弋阳腔等剧种的养料而形成的,具有昆、梆、罗、卷、 簧五种声腔同台共演的特征。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用少量曲牌体,是最为丰富多 彩并独具特色的一种梆子腔。上党梆子在表演风格上具有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特 征,内容以表现王朝征伐、忠奸斗争为主,其中表现忠君报国的杨家戏、岳家戏是 其脊梁。 上党梆子剧目丰富,包括昆、梆、罗、卷、簧在内,1962 年统计共有七百零六 个。 近年来随着新编、改编、移植剧目的产生,数量已超过八百种。这些剧目题材 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地反映了上党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人们生活状 况。上党梆子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出风格,长期以来深受上党人民的喜爱,是上党地 区地方文艺的代表。 而今,在影视传媒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上党梆子和全国的戏剧一样步入了发 展的低谷,观众大量流失,演出市场萎缩,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如何使这一古老剧 种走出困境,重新焕发光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所幸的是 2006 年 5 月,上党梆 子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青睐。 1949 年以来,学术界对上党梆子的研究是以历史溯源为中心的,这方面已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八十年代后,随着中国戏曲志山西卷的编撰,上党梆子的文 化遗产开始被发掘、保护、整理,如栗守田主编的上党梆子一书已成为研究上 党梆子的最权威的资料。 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编著的山西戏剧概 说 、长治市文化局编写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和长治市艺术表 演团体史稿等均是从它的历史渊源、演出情况、生存状况等方面进行探讨的,对 于上党梆子剧目只是作为历史研究的附带品进行介绍的。 栗守田.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 549 页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2 收集到的有关上党梆子的文章,如李春沐的历史视野中的上党梆子器乐结构 研究 、申晨霞的上党梆子的历史与现状探析 、柴国珍山西戏曲剧种文化地理 研究 、张志庄怀梆与上党梆子比较研究等多是从器乐演进、历史演变等角度进 行研究的。 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三、十三、十七集收录了上党梆子传统剧目 46 出(2 出存目) ;栗守田先生主编的上党梆子 (上、下卷)第六编剧目中,对能收 集到的有内容的上党梆子剧目(400 个)的剧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葛来保剧作选 (第一、二、三部分)收集了葛来保先生新编改编的剧本 30 本。这些可说是对上党 梆子剧目资料最全面的汇总,但也仅限于对剧本的收集与整理。 前人对上党梆子剧目的发掘和整理,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基于 对上党梆子剧目文本研究的缺失,也为了更好地弘扬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 进而喜欢上党梆子,笔者选择了“上党梆子剧目文本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 容。论文力图通过对现存文本的阐释,重点从文学角度对“上党梆子剧目”进行文 本研究和文学性分析,从而发掘归纳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拓宽上 党梆子的研究领域,为上党梆子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第一章 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 3 第一章 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 第一章 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 第一节第一节 上党梆子的历史渊源上党梆子的历史渊源 上党梆子演出剧目丰富,唱腔别具一格,在众多的梆子戏中独树一帜。但由于 地方戏缺乏翔实的文字记载, 关于上党梆子的源流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历来传说, 上党梆子是在明末清初形成于泽州一带。其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即:本地民间艺 术的哺育、本地区早期戏剧活动的熏陶、王宫里专业艺人的促进、兄弟剧种的借鉴” 这一观点已被山西戏剧界所接受。众多的艺术形式在上党梆子的形成过程中给予了 它丰富的养料,它们的存在为上党梆子诞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一、文化艺术的哺育 (一)上党歌舞 歌舞先于戏曲产生,戏曲受歌舞的影响,这已是公论。因此探讨歌舞的起源, 就成了探讨戏曲起源的必经之路。 有句流行于上党地区的俗语叫 “上党歌舞先梨园” , 探寻上党歌舞起源也就成了研究上党梆子起源的必由之路。 1960 年,1972 年在长治市分水岭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编钟、石磬和两个青铜 舞俑;1983 年,在潞城县潞河村战国古墓中,又发现编钟、编磬等乐器。这些乐器 及此青铜舞俑的出土,表明上党地区早在战国时期歌舞已很盛行了。 三国时魏陈思王曹植在箜篌引中有“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的词句。 其中“阳阿奏奇舞”即是指汉成帝时那位舞姿轻盈飘逸的皇后赵飞燕,而培育赵飞 燕才艺的是当时的阳阿公主,据我国历史学家于冠英先生考证指出:阳阿是上党属 县,在今晋城市境内。这也是和上党歌舞相关的最早文字记载。 现知最早的“参军戏”剧目参军周延产生于东晋时后赵石勒年间(公元 319333 年)。石勒是武乡的羯族人,所建的后赵又是包括上党在内的晋冀鲁豫陕 地区,参军周延的出现,比公认成熟的唐代参军戏还早 300 年,这说明在东晋 十六国时期,上党即有了参军戏。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前曾作过“潞州别驾” ,在上党的两年多期间,为掩盖其政治 图谋,整日排练歌舞,受其影响民间歌舞也很盛行,而唐宋歌舞是中国戏曲走向成 熟的重要阶段,它对上党戏曲的形成有不可置疑的影响。北宋神宗时首创“诸宫调” 栗守田 马天云.上党梆子纵横谈j晋城市戏剧资料汇编,1994(7) ,第 15-21 页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4 的一代宗师孔三传是泽州(现晋城)人,其诸宫调有家乡之音,而“弦索”演奏体 制(这是与“乱弹”的重要区别之一)至今仍保留在上党梆子的器乐体制中。 1959 年,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北魏至宋的佛事活动造像石刻中有一块北魏刻佛 像,四周有百戏浮雕,隐约可辨的 12 人都呈歌舞状;平顺县大云寺后周舍利塔上有 七幅乐舞伎浮雕,寺庙里有五代乐舞壁画;沁县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 年)关亭侯 新庙记碑,碑阴有“正殿三间,舞楼一座”的记载;平顺县有宋 1101 年重修九天圣 母庙时庙碑,碑文“命良工再修北殿,创建舞楼”的字样;沁县灵泉寺现存宋代 11 幅乐女演奏和乐舞浮雕;高平市开化寺有宋代舞女壁画。以上古迹的留存充分应征 了宋代上党歌舞的兴盛。 早期戏曲舞台的保留,显示出上党地区在宋元明时期繁荣的戏曲文化。高平寺 庄镇王报村二郎庙残存有金大定 23 年(1183 年)修造的舞台;阳城县屯城村有东岳 庙金代舞台;沁水县郭南村有崔府君庙宋金风格舞台;泽洲县冶底村有天齐庙金元 舞台;沁水县姚家河村元代舞台遗迹等,这些都是上党地区早期戏曲演出的佐证, 说明金元时期戏剧艺术在上党地区已相当繁盛。至于上党地区现存的明代以来各种 形制的戏台,更足以表明上党戏曲文化的普遍性。 明代,明太祖第 21 子朱模于洪武 24 年(1391 年)封为沈王,就藩于潞州,其 后十代沈王在长治共达 236 年。 当时沈王府养有戏班,明朝灭亡后,王府里的戏曲 艺人流落民间并与当地艺术相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这也促进了上党梆子的形 成。 19821986 年间,上党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发现整理了存于各地的戏曲舞台题 壁 1295 条,连同老人口传、区外发现,共达 1304 条。 这些数量颇多的舞台题壁足 以见证上党梆子曾经的辉煌历史。 总之,这些早期的艺术形式成为上党梆子得以形成的文化底蕴,而文物的发现 更成为上党戏剧艺术的古老佐证。 (二)上党乐户 上党乐户是上党地区迎神赛社的主要演出载体,主要表演方式有队戏(又称杂 剧) 、琴戏和院本。明嘉靖版沁水县志有“士夫(疑为“士大夫”漏字)作神主 置祠堂,四时致祭,墓祭各有其时用鼓吹或演杂剧”的记载。 “乐户的礼乐活动 中保留了宋元以来诸多戏曲形态,特别是宋元时期广为流行的院本、杂剧、队戏等 史耀清.梨园寻芳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7,第 21 页 栗守田.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 17 页 第一章 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 5 戏剧样式及表演形态,至今仍然留存在上党传统祭祀活动中。 ” 在上党队戏表演中,队戏没有弦乐伴奏,没有唱腔,只有道白和吟诵。文角色 的服饰与上党梆子相同;院本是上党乐户在迎神赛社时使用的脚本,目前仅有三个 闹五更、土地堂和三人齐,只有道白,没有唱腔;琴戏是上党乐户用 笙或笛伴奏演出的剧目。1985 年潞城县南舍村曹占鏊、曹占标兄弟,捐献出珍藏了 400 多年的迎神赛社礼节传簿 40 曲宫调,书中记有队戏剧目 166 个,院本剧目 8 个,杂剧目 26 个。上党乐户的演出为上党梆子在道白、服饰、剧目等方面奠定了 基础。 (三)民间艺术 上党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为上党梆子的诞生提供了范本。 戏剧艺术 十五讲中说: “中国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不可能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话语 所培养出来的,而是由处于边缘化的民间话语方式决定的。各种民间习俗,各类的 节庆娱乐和祈福攘灾仪式等等均成为中国戏曲孕育、萌发的丰富养分。 ” 这种推论 也适用于上党梆子。古老的上党八音会是上党地区最常见的民间音乐组织,它的主 要活动是参与迎神赛社和祭祀活动。八音会的历史无从考证,但长子县呈村打制铜 乐器的历史已有 600 多年,而八音会使用的乐器和上党梆子用的完全相同,并且不 少曲牌和锣鼓经如二番、戏牡丹、一串铃、葡萄架、靠山红和一马三箭等 都完全一样。 另外村子里有人结婚、分居、庆寿或出丧时都会请八音会吹打一番, 同时还要唱几出“围鼓戏” 。这些唱词为上党梆子唱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上党 民间流传的驱疫消灾迎福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 ;阳城东乡的“送 子” ,长子、屯留一带的“斩旱魃”等,这些古老的傩文化对上党梆子剧目的形 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上党梆子的基础功“三把”和上党地区的民间武术“古传太极”的一 些程式的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上党梆子艺术的生成、发展与上党地区民间艺术活 动是密不可分的,这些艺术形式为上党戏曲的兴起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它们之间有 深刻的“血缘”关系。 李春沐.历史视野中的上党梆子器乐结构研究j.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3.第 8 页。 董健 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 10 页 栗守田. 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 9 页 大伙围着老鼓演奏,嘴里分别唱着剧中角色的台词。 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导引下,到民户去放鞭炮, “驱除瘟疫” 。 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人。 天旱祈雨的一种形式。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6 二、其他剧种的影响 (一)弋阳腔 清康熙二十五年,沁水人樊度中在其诗作东岳庙赛神曲五首中有“台上弋 阳唱晚晴”的诗句。 表明康熙年间上党地区已有弋阳腔的演出。弋阳腔与上党梆子 行当均分为须生、老生、小生、正旦、老旦、小旦、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九种。 弋阳腔的传入对上党梆子的形成起到了分“行当”的重要作用。 (二)昆罗卷黄 上党梆子是一个开放型的剧种,虽有自己的剧目,但它在形成之初,广纳外来 剧种之长处,形成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同台演出的特有局面。这五种声腔 剧种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和演出规则,彼此相对独立。 上党昆曲是昆曲流入后和本地语言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对上党梆子的影响较早。 从现有的题壁可以看出,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上党地区班社上演的昆曲剧目比梆 子戏还要多,常演剧目有别母 、 游寺 、 跳墙 、 长生殿等,由此可见昆曲 的演出对上党梆子在剧本、唱腔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上党罗戏原来也是个独立剧种, 取材于本地的民间小唱,在吸收“昆、簧”之前,上党戏是以唱“罗戏”为主的, 罗戏以唢呐为主,间用笙笛,有锣、鼓、钹子等打击乐伴奏。乾隆年间歧路灯 就载有“泽州锣戏”的活动。 上党卷戏则相当古老,南北朝时,佛教盛行,教徒为 了宣扬佛经,把佛教故事编成说唱词语进行宣讲,叫做“宣卷” ,到了北宋初期,这 种有唱有白的“宣唱宝卷”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即上党卷戏。卷戏演出时以笙笛 为主,不用弦乐,有锣、鼓、钹子等打击乐伴奏。皮黄即“西皮”与“二黄” ,上党 梆子在形成之初吸收了不少皮黄剧目及其表演程式,过去的名老艺人都有拿手的皮 黄戏。当时的上党梆子可说是“无班无黄、无人无黄、无天无黄” 。 几百年来,在上党梆子不断融合着不同来源的戏曲养料,并对不同的声腔兼收 并蓄,最终形成迥异于其它梆子戏的地方剧种,成为上党地区戏曲文化的代表。现 在罗戏、卷戏已绝迹舞台,上党梆子已成为以演梆子戏为主,兼演少数皮黄及昆曲 戏的剧种。 清雍正十三年泽州府志 ,转引自中国戏曲志山西卷 ,第 13 页 清李绿园著.歧路灯m.中州书画社,1980,第 885 页 第一章 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 7 第二节 上党梆子的兴衰流变 第二节 上党梆子的兴衰流变 一、萌芽与发展 经过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上党梆子于明末清初基本定型。目前发现最早的明代 舞台题壁只有一条,班名为“明史班” ,但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无法分析。现可 考的最早的题壁为顺治十五年(1658)九月十六日,百顺班在阳城县上伏村大王庙 舞台后墙的题壁,写明演的是恩荣第 、 春灯谜和双包记 。 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的二百年间,社会经济繁荣稳定,上党地区人 们的生活安定富足,因而文化娱乐的需求逐步增加,再加上潞州商人在物力财力方 面支持,上党梆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逐渐步入了繁盛时期。从清咸 丰年间到抗日战争以前(18151937) ,是上党梆子的鼎盛时期。上党地区的戏剧工 作者收集整理了自清顺治到民国中后期的上党梆子班社演出的舞台题壁共 1304 条” ,足以见上党梆子的繁荣状况。 早期班社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上党梆子已步入发展时期。现有史可查的早期班 社有清乾隆五十年的晋城鸣凤班 ,道光十五年晋城公顺班;咸丰年间壶关乐意班、 晋城复盛班、陵川庆云班;光绪年间长子三义班、长治公义班、长子乐意班、晋城 三乐班;宣统初年晋城三义班等,至于分布于各村镇的农村的自乐班更是难以数计。 在栗守田先生的上党梆子一书中,共收编整理了大约 423 个班社名称,由此可 见当时戏曲之繁盛。这些戏班为上党梆子的发展与繁荣培育了众多知名艺人。 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伶竞秀,人才辈出,早期著名艺人有赵清海、 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段二淼、郭金顺、申银洞、赵德俊(金圪瘩) 、温喜云等。 在这些艺人中有好多都出生于梨园世家。以赵清海、段二淼为代表的这一代老艺人, 对上党梆子艺术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在继承先辈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经过不 断地努力与反复的实践,终于使上党梆子艺术走向了日益兴盛发展的新阶段。上党 梆子为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就了他们的事业,这些艺人也为上党梆子 的繁荣与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二者唇齿相依。 栗守田.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 17 页 长治市文化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申报书z.2006. 24. “鸣凤班” 绵延不断活动了 160 余年,直到 1946 年上党地区解放,人民政府仍然取其协音“鸣凤” ,将其改 组为“民风剧团” 。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8 二、兴盛时期 雍正、乾隆年间上党梆子已经盛行。 流派的产生,往往是一种艺术形式趋于兴 盛的表现。随着上党梆子表演艺术的成熟和完善,又由于地理、传承及观众欣赏要 求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州底”和“潞府”两个流派, “州底”派的产生时间要比“潞 府”派早。 “州底”派主要以晋城“鸣凤班” 及后来的高平“三乐意” (俗称东宅戏) 、 “万亿班”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原泽州府管辖的凤台(晋城) 、高平、阳城、陵川、 沁水 5 县。 “州底”派的“特点是比较稳重委婉、抒情性强” 。赵清海、段发荣、 郭金顺等都是“州底”派著名艺人。代表性剧目有赵清海的雁门关 、 苦肉计 , 郭金顺三关排宴 、 雁门关 、 徐公案等,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 “潞府”派 流行于原属潞安府管辖的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黎城、平顺、壶关 8 县 和原沁州管辖的武乡、沁县、沁源 3 县,代表性的班社有“乐意班” (十万班) 、 “三 义班”等。 “潞府”派的特点是雄健有力,更显豪放。著名艺人段二淼及他的徒弟温 喜云、王东则、郝同生等都是“潞府”派的代表人物。段二淼的长生殿 、 雁门 关 、 甘泉宫是其代表性剧目。不同的流派使人们欣赏到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内容, 但为了保护各自的独立性,历史上“州底”和“潞府”两个流派往往相互排斥,互 不来往。 三、低谷时期 1937 年至 1945 年,是上党梆子发展的低谷期。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 的铁蹄踏遍了上党大地。兵荒马乱的岁月使上党梆子班社无法存身,这一时期职业 班社大多解体,艺人流落乡间,自谋生路。勉强维持经营的少数班社间或做些断断 续续的演出,也因戏价太低,难以糊口,还不时有被抓被杀的危险。著名艺人赵清 海就是在病中,被国民党军残部勒逼上演而致死的。870 但这一时期的太行抗日根据 地,八路军在抗日作战的同时,利用戏曲等文艺形式宣传革命理想,这为上党梆子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特别是赵树理同志除创作和改编韩玉娘 、 邺宫 图两个传统戏外,还创作改编了大量现代戏,如万象楼 、 小二黑结婚 、 白 毛女 、 血泪仇等剧目,这些剧目的上演,为上党梆子的再度繁荣发展保留和培 养了骨干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植,一大批剧团相 继成立了,如太岳行署的民乐剧团、晋城的民风剧团、长子的虹光剧团、长治县的 栗守田、马天云.上党梆子纵横谈j,晋城市戏剧资料汇编,1994(7) ,第 15-21 页. 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西通志文化艺术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99. 第一章 上党梆子渊源与流变 9 火星剧团等。剧团经常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慰问演出,这对当时的解放战争和土地改 革起到了宣传和鼓舞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有大批女演员如吴婉芝、郝聘 之等涌上舞台并崭露头角,从此上党梆子一改男演女的传统,形成男女同台竞技的 局面。 四、再次繁荣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各个剧团都进 行了“改人改戏制度”活动。上党梆子剧目的“挖掘、整理、加工、修改”工作取 得了很大成效,各个剧团面貌焕然一新。50 年代后期和 60 年代初,上党梆子处于解 放后的最高峰,1954 年冬,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成立,至此上党梆子有了重 点剧团,同时一批优秀演员如郭金顺、吴婉芝、郝聘之、郝同生、陈桂云、骈桂兰 等,都受到观众的极大赞誉。1956 年 7 月,长治专区组织了汇报演出团进京献艺, 三关排宴受到了首都专家和观众的好评。1962 年经赵树理同志协助整理后, 三 关排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电影的播放使上党梆子这一古老的剧种在国 内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也使上党梆子从业人员、爱好者和全区人民受到极大鼓 舞。1962 年全专区有上党梆子剧团 15 个,从业人员近千人。 “文革”时期,上党梆子受到了致命的摧残:全部剧目被禁锢,老艺人受凌辱, 演员们全部改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上党梆子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地区和 各县剧团开始排演各种新旧剧目。 “晋东南地区连续 8 次调演和巡回观摩,使一大批 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像吴国华、张爱珍、袁金叶、张保平、郭孝明、王国伟等,上 党梆子形成了又一个高潮。 ” 1990 年张爱珍、 吴国华双获国家的第九届梅花奖。 1998 年张保平获得国家的第 16 届梅花奖。 2006 年 5 月 20 日, 上党梆子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今,上党梆子这一古老的剧种正以昂扬的姿态面对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冲击与 挑战,相信只要与时俱进,上党梆子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栗守田.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 23 页 栗守田.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第 25 页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10 第二章 上党梆子剧本形态和剧目来源 第二章 上党梆子剧本形态和剧目来源 第一节第一节 上党梆子剧本形态上党梆子剧本形态. 剧本乃一剧之本,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党梆子剧目数量颇多,但剧本的 保存却不太乐观,现存的六百多个上党梆子剧目中有 124 个剧目只知道故事梗概, 剧本已经散佚;还有 166 个剧目只是从舞台题壁上多次见过剧目名称,故事梗概无 从考证,更不用说剧本的保存了,这些都为上党梆子资料的完整保存留下了遗憾。 上党梆子现存剧本有手抄本和刊行本两种形态,其中以手抄本数量居多。 手抄本是艺人为演出需要或保存剧目手写而成的剧本, 他们一般用 a4 大小的纸 张订制,双面书写,封皮有统一书写格式,并且标有明晰的页码。剧本字迹工整, 内容格式都比较规范,正文前附有人物表,正文中有场次、唱白和角色提示等。但 由于纸质较差,这些剧本大多已发黄,字迹模糊。手抄本经过无数人的转手传抄, 剧本内容错讹的现象也时有存在,但这些手抄本的保存为剧目的整理与探究剧目演 变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图一 手抄本 刊行本通常由地方文化部门组织整理内部发行,发行范围较小,仅限于当地研 究性机构或专业人员研究使用, 这些书印数较少, 带有资料整理保存的性质。 如 1981 年、1984 年由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编纂的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三集、 第十三集,1998 年由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和晋城市文化局合编的山西地方戏曲汇编 第十七集,这三本专辑是上党梆子杨家戏、岳家戏传统剧目的总汇,也是上党梆子 戏的精华所在。三本所收剧目均有目录、剧情介绍、人物表、场次安排等,个别剧 目还注明每出戏的场次名称,如山西地方戏曲汇编岳家戏中收郾城共分为: 第二章 上党梆子剧本形态和剧目来源 11 岳飞出师、刘麟迎战、刘麟败阵、兵伐荡州、岳帅亲民、遣谍贬刘、梁兴应召、秦 桧拜相、群奸合谋、发令拒敌、两帅对阵、金营演阵、宋营演阵、岳云破阵、岳云 再胜、岳梁会师等十二场。此外,剧目正文中有唱白以及场景、情节、动作等舞台 提示。 另外刊行本中还有一些是剧作家的剧作集,这些出版物由正式的出版社公开出 版发行,内容大多为新编、改编历史剧或现代戏,这类刊行本增加了启幕、落幕及 详细的舞台场景设置说明,体例更为完备,有向现代编导艺术靠拢的倾向。如葛 来保剧作选中收录的新编古代戏北国大驸马正文开头: 辽景宗耶律贤当政年间。端阳节傍晚。 临潢府皇宫门前(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境内,昔日契丹首都上京) 。 幕启:夕阳似火燃烧着满天乌云。雄伟壮观的金屋宝殿大门两侧,一对狮子仰 卧,像护宅卫士。 激越的音乐声中,韩昌内唱: “虎窜高山压群兽” 韩昌罩钟馗面具、披枷带镣上。 韩昌: (接唱)龙归大海任遨游。 众辽卒内喊: “鬼判哪里走” 图二 刊行本 总之,艺人手抄本的保存和刊行本的发行,为上党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 性保护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备的资料,同时通过不同版本的剧本进行对比研究, 有利于探究认识上党梆子剧目的演进过程。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12 第二节第二节 上党梆子剧目来源上党梆子剧目来源 剧目是戏曲艺术的载体,一切戏曲艺术创造都必须通过具体的剧目来实现。 上党梆子传统剧目十分丰富, “据 1962 年统计,共有 706 个(其中梆子戏近六 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 。连同近年来陆续发 现的一些剧目,舞台题壁发现两次以上的剧目在内,已达八百几十出。现在山西省 戏剧研究所、晋城文化局、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各存抄本三百六七十出。 ” 这些剧目 或脱胎于杂剧南戏,或来源于史书演义,或取材于明清传奇,或改编于民间传说, 或移植于其他剧种等,多数剧目都有具体的出处。值得注意的是,上党梆子目中有 很多同一题材的故事在杂剧、传奇、小说中均有相似的情节出现。如上党梆子传统 剧目 万花楼 故事在宋元时期无名氏的戏文 秦太师东窗事犯 , 元金仁杰杂剧 万 花楼 ,元孔学诗的杂剧地藏王证东窗事犯 ,明陈衷脉的传奇金牌记及清钱 彩的小说说岳全传中均有此情节。本文对此类剧目的来源一般按照故事情节出 处最早的进行分类,依此,上党梆子剧目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宋金元杂剧、南戏 宋金时期,中国戏曲基本形成,出现了“宋杂剧”,南方的南戏也进一步发展 成熟,金代时在北方宋杂剧基础上形成了“金院本”。宋元杂剧、金院本和宋南戏 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的最初的完整形式。这一时期,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专业的剧 作家和经典曲目,这些经典剧目为明清时期地方戏传统剧目的诞生提供了范本。上 党梆子传统剧目中直接改编自宋金元杂剧的剧目就有很多。它们有的是吸收全本, 又重新组合,有的是从中取材,在截取某一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如上党梆子传 统剧目忠孝节 系昊天塔连台本的第四本,佘太君奉命在三关排宴,招待萧 银宗。议和后,萧银宗从佘太君口中得知木易是仇家之子,气得当场呕血。桃花公 主碰头身死,萧银宗扶病而去,四郎归宋。回朝后佘太君将四郎带上金殿请宋王按 律惩处,众朝臣都为四郎求情。佘太君万分激愤,痛斥四郎。杨四郎金殿碰死。这 出戏在元代关汉卿孟良盗骨杂剧、元朱凯放火孟良盗骨殖杂剧、清李玉昊 天塔传奇及杨家将演义小说中均有此情节,只是结局稍有出入。京剧四郎 探母 、北路梆子北天门 、上党皮黄九龙峪也均有四郎盗令出关探母的情节, 栗守田.上党梆子m山西人民出版社,第 549 页 忠孝节后经赵树理协助改编为三关排宴 ,是上党梆子的看家戏。 第二章 上党梆子剧本形态和剧目来源 13 但这三出戏的结局与三关排宴大相径庭,他们都以萧银宗深明大义赦免杨四郎 而剧终。 传统剧目天波楼讲述“宋真宗时,奸臣王钦若、谢金吾欲谋害杨家,蛊惑 皇上拆掉天波楼,以灭杨家威风。二人奉旨拆楼,佘太君出面阻止,并让八姐九妹 去三关报信。杨六郎与焦赞私回杨府,焦赞趁夜出府杀死了谢金吾全家。王钦若劾 奏,真宗大怒,派寇准去天波府抓人,后经八千岁保本,六郎发配汝州、焦赞发配 邓州。萧银宗诓骗宋真宗去观景,并将其困在魏州,杨六郎得知后率众救出真宗, 并将王钦若处死,班师回朝。 ”此故事最早见于金院本打王枢密爨 ,后元代王仲 元杨六郎私下三关杂剧 、元无名氏谢金吾诈拆天波楼 、元无名氏杨六郎调 兵破天阵杂剧、明施凤来三关记传奇都有相关的故事记载。王仲元及无名氏 杂剧故事情节与上党梆子天波楼基本相同,但在杨六郎被推出午门时,三关上 孟良已截获王钦若通敌密信送回,因而真相大白。上党梆子天波楼充军以后情 节则与杨六郎调兵破天阵和三关记相似。这些杂剧、院本内容虽比不上后 来的小说完整、系统,但故事轮廓却已经比较清晰了。 另外黄鹤楼 、 三龙殿 、 丁甲山 、 五雷阵 、 五福堂 、 忠孝节 、 行刺 大审 、 买胭脂等剧目均是在杂剧基础上的再次改编与加工。 上党梆子来源于南戏的剧目较少,改编于南戏林招得的血手印 ,故事情 节与林招得基本相同,只是将黄玉英改名为王桂英,林招得改名为李彦贵,包 拯变为李彦贵之兄。 总之,从剧目来源及剧本内容来看,上党梆子在直接或间接借鉴宋金元杂剧或 南戏等的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从而创作出上党梆子 中的新剧目。 二、史书演义 史书记载的详备与完善、演义小说创作的发展与兴盛,都为戏曲创作提供了取 之不尽的素材,它们成为戏曲创作的直接来源。从殷商至清朝,各个历史时期的人 物和事件在上党梆子戏中都有演绎,史书、演义小说成为上党梆子传统剧目题材的 一个重要来源。殷商时期的二冀州 、 女娲宫 、 过三江 、 万仙阵 、 三山关 、 万虿盆 、 比干剜心 、 玉泉山 、 出羑里 、 出潼关 、 诛仙阵 、 收老道 、 金鸡岭 、 炮烙柱 、 猛兽崖 、 渑池会 、 碧游宫 、 瘟癀阵 、 冀州驿等 剧目,多是根据封神演义改编而成; 东门会 、 忠义图 、 九仙台 、 打屯留 、 上党梆子剧目研究 14 鱼肠剑 、 闹秦廷 、 甘泉宫 、 未央宫 、 首阳山 、 赶韩信 、 忠节传 、 春 秋笔 、 晋阳公主 、 烽火台等剧目,多是是根据史记 、 东周列国志 、 左 传等史书中的历史故事改编而来;反映汉末三国时的三请诸葛亮 、 长坂坡 、 三江口 、 烧藤甲 、 大报仇 、 小过山 、 凤仪亭 、 白门楼 、 夺阿斗 、 回 荆州 、 舌战群儒 、 刮骨疗伤 、 烧连营 、 单刀会 、 战宛城 、 临江赴宴 、 破徐州等剧目,多是根据三国演义 、 三国志平话等改编而成; 金亭关 、 临潼山 、 李渊跑宫据隋唐演义而来; 呼延庆打擂 、 呼延庆招亲来源 于呼家将演义 ;宋代天波楼 、 九龙峪 、 昊天塔 、 天门阵 、 潘娘娘等 剧目多由杨家将演义改编而成; 闹江州 、 闹渭州 、 结义河 、 翠屏山 、 十 字坡取材于水浒和水浒全传 ; 飞龙传 、 七宝镇 、 战金山 、 游武庙 、 渡康王 、 同患难 、 朱仙镇等剧目来源于说岳全传 ;改编自小说西游记 的剧目有火焰山 、 斗牛宫 、 平顶山 、 花果山 、 琵琶洞 、 盘丝洞等。 这些取材于史书或历史演义小说的剧目,经过了一代代戏剧艺人的多次加工与 创作,情节更加生动,艺术形象更为丰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戏中的各个历史时期 的人物,有的虽历史上实有其人,但他们的故事却往往经过夸张的艺术处理,具有 “真假参半”甚至“虚多实少”的特点,更有甚者将与历史人物无关的事件附会到 历史人物身上,从而形成一种“真人假事”的剧情模式。王骥德在杂论说: “古 戏不论事实,亦不论理之有无可否,于古人事多损益缘饰为之,然尚存梗概。 ”对于 欣赏者来说,历史的本来面貌对他们来说无关紧要,只要戏曲本身题材内容新奇、 场面宏大热烈、情节扣人心弦,能给他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即可。 总之,这些源于史书记载和演义小说的剧目,在上党梆子剧目演出中占有重要 地位。上党梆子剧目从题材选择、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方面都深深地印上了人 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体现出人民大众对史书记载或演义小说的认知和评 判。 三、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阶层对演剧的强烈兴趣,激发了剧作 者的创作热情,产生了大量的传奇,由此戏曲艺术有了新的发展,民间地方戏开始 兴起和盛行。萌芽并兴盛于此时的上党梆子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在剧目方面大 量地吸收明清传奇戏曲,创作出了丰富多彩的上党梆子传统剧目。 如取材于明代汪廷纳天书记传奇和清李玉七国记传奇的五雷阵 ,都 第二章 上党梆子剧本形态和剧目来源 15 是讲述庞涓陷害孙膑,后孙膑采用添兵减灶的计策迷惑庞涓,并设伏于马陵道而杀 之的故事。 翠娘盗令源自清朱素臣的翡翠园传奇; 疯僧扫秦取材于明姚 茂良的精忠记传奇; 美人图取材于明卢鹤江德禁烟记和清宋廷魁的介 山记传奇; 韩玉娘来源于明沈鲸易鞋记传奇和陆采分鞋记传奇等。 上党梆子对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