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新闻学专业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 果和相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 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 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儆季履 z 印仞年 月够同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时间: 囡即时发布口解密后发佰 (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躲芦媚导师虢兰( 铷秀协年6 月7 同 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摘要 壮族被誉为“歌唱的民族”,广西更有“歌海”的美称,一年四 季歌声不断。而在当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现代化过程不知 不觉挑战着人类的“文化生态环境”,壮族民歌亦不例外。关于壮族 民歌研究的各种文字和著述数量并不少,然而这些论著在取得丰硕研 究成果的| 一j 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从传播仪式观视角出发,并结合人类学、 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广西壮族民歌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田野调 查。对厂一西壮族聚居的典型地区,特别对笔者的家乡做了实地调查, 发掘第一手资料;此外,还搜集了以往有关文献资料以及研究成果等, 掘取充分的第二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用传播仪式观视角对资料予以分 析和梳理,将壮族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的仪式,考察其如何对社会现实 进行表征。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首先,介绍了壮族民歌的研究现状,传播仪 式观概念的界定以及课题的着眼点,并对传播仪式观在民歌传播应用 中的可能性进行了简要论证。其次,结合人类学的研究视角,通过仪 式的结构,对民歌仪式结构中的的声音、举行仪式的场合、仪式中的 角色分配、参与仪式的目的等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呈现了民歌对 现实的表征。在接下来的部分,论述了仪式的参与方式及变迁、参与 仪式程度的变迁并分析了程度变化的原因,最后一部分论述了传播仪 式观对壮族民歌传播、传承的启示以及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 具体措施。 关键词:壮族民歌传播仪式观共享传承 a s t u d yo nz h u a n g sf o l ks o n g sf r o mt h ep e s p e c t i v eo ft h e r i t u a lv i e w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bs t r a c t 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i sh o n o r e da st h e n a t i o n a l i t yo fs i n g i n ga n d g u a n g x ia sal a n do fs i n g i n g u n d e rt h ei m p a c t so fe c o n o m i ca n dc u l t u r a l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h a sb e e n c h a n g i n g c u l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u n c o n s c i o u s l y , i n c l u d i n gf o l ks o n g so f 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 a r t i c l e sa n dw o r k sa b o u tf o l ks o n g so f 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a r eq u i t em a n y a l t h o u g ha c h i e v i n gf r u i t f u ls u c c e s s ,t os o m ee x t e n d ,t h er e s e a r c hi ss t i l l l i m i t e d t h i sr e s e a r c h a d o p t s t h er i t u a lv i e w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st h e d o m i n a t i n gt h e o r y , i n t e g r a t i n ga n t h r o p o l o g ya n d s o c i o l o g y i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f i e l d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 f o r f i r s t h a n d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y p i c a la r e a si ng u a n g x i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a r ev i s i t e d , e s p e c i a l l ym a r c hs o n gf e s t i v a li nw r i t e r sh o m e t o w n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s e c o n d h a n dm a t e r i a l sw r i t t e no nw o r k sa n di n t e m e ta r ec o l l e c t e d o n b a s i so ft h o s e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v a l u a b l e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m a t e r i a l w i t ht h ef r a m e w o r ko ft h er i t u a lv i e w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n s i d e r i n gt h e f o l ks o n g so f z h u a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a sac u l t u r a lr i t u a la n dr e s e a r c h i n gh o w f o l ks o n g sr e p r e s e n ts o c i a ls y s t e m s t h ea r t i c l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 f i v e c h a p t e r s a tf i r s t ,i ti n t r o d u c e st h e i i i s t a t u sq u oo fr e s e a r c h e si nz h u a n g n a t i o n a l i t y sf o l ks o n g sa n dd e f i n i t i o n o ft h er i t u a lv i e w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 a r g u e sb r i e f l yp o s s i b i l i t yo f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t h er i t u a lv i e w 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f o l k s o n g s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s e c o n d l y ,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r e s e a r c hv i e wo fa n t h o l o g y , t h e 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s t r u c t u r eo f r i t u a l s ,i n c l u d i n gs o u n d s ,o c c a s i o n sa n dr o l e s i nr i t u a l sa n d 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p u r p o s e st od e s c r i b eh o wt h ef o l ks o n g s r e p r e s e n tr e a ll i f e t h ef o l l o w i n gp a r td e s c r i b e s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t h er i t u a l i nw a y so f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a n dp a r t i c i p a t i n ge x t e n ta n dr e a s o n st oe x t e n t c h a n g i n g a n da tt h el a s tp a r to ft h i sd i s c o u r s e ,t h e r ea r es o m ec o n t e n t s a b o u tc o n c l u s i o n s b a s i n g o nt h er i t u a lv i e w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t o p o p u l a r i z i n g a n d i n h e r i t i n g t h ef o l k s o n g s ,b e s i d e ss o m ec o n c r e t e m e a s u r e st op r o b l e m s k e y w o r d s :z h u a n g s f o l k s o n g s ;t h e r i t u a lv i e w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c o m m u n i t y ;i n h e r i t a n c e i v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i 第一章绪论1 1 1 引子壮族民歌研究的现状1 1 2 概念界定4 1 3 课题研究的着眼点6 第一:章仪式的结构8 2 1 仪式的声音及其表征8 2 2 举行仪式的场合1 0 2 2 1 劳动场合1 0 2 2 2 节同庆典场合1 2 2 2 3 宗教祭祀场合1 3 2 3 仪式的角色分配1 5 2 4 参与仪式的目的1 7 2 4 1 谈情说爱1 7 2 4 2r 常交往1 9 2 4 3 传授生产知识缓解疲劳2 0 2 4 4 礼节风俗2 0 2 4 5 传授做人礼仪2 2 第二二章仪式的参与方式及变迁2 3 3 1 仪式的参与方式2 3 3 1 1 听歌2 3 3 1 2 学歌2 3 3 1 3 唱歌2 4 3 1 4 编歌2 4 3 2 壮族民歌仪式参与方式的变迁2 5 3 2 1 壮族民歌仪式的传统参与方式2 5 3 2 2 壮族民歌仪式的现代参与方式2 6 v 第四章参与仪式程度的变迁2 8 4 1 参与仪式程度深浅的界定2 8 4 2 参与仪式程度的变迁2 9 4 3 民歌仪式参与程度变化的原因分析2 9 4 3 1 民歌仪式依存的环境改变3 0 4 3 2 民歌仪式自身的不适应3 l 第五章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壮族民歌的合理走向3 3 5 1 扩大民歌仪式的广度参与3 3 5 2 保证民歌仪式的深度参与3 5 5 3 丰富民歌仪式的形式3 7 5 4 保护好民歌仪式的生态环境3 9 5 5 培养民众保护民歌仪式的意识4 1 结束语4 2 参考文献4 5 致谢4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 0 v i 1 1 引子壮族民歌研究的现状 壮族素有“歌唱的民族”的美称。有关壮族民歌的研究呵谓硕果累累。学者 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壮族民歌进行梳理、研究,尤其是南宁围际民歌节的成功举办, 让更多海内外的学者从新的视角审视、研究壮族民歌艺术。 笔者从中围知网上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和博士、硕士论文数据库中搜索到关于 壮族民歌研究的文章,初步把它们归类为:从经济视角进行研究、从文化视角进 行研究、从美学视角进行研究、从全球化视角进行研究、从音乐艺术视角进行研 究等五个视角对壮族民歌进行研究。 一是从经济视角进行研究。例如覃金盾的艺术与经济因素并存的民歌节的 定位及其发展方向以百色市右江区阳圩山歌艺术节为例( 艺术探索2 0 0 9 年第6 期) 、蒋剑的壮族歌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以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的打 造为例(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2 期) 、马树春的产业化视阈下的民 歌精品化创作对策论( 上) 以广西为例( 百色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1 期) 和产业化视阈下的民歌精品化创作对策论( 中) 以广西为例( 百色学院学 报2 0 0 8 年第2 期) 以及产业化视阈下的民歌精品化创作对策论( 下) 以 广西为例( 百色学院学报2 0 0 8 年第4 期) 等。这类研究普遍认为应该利用 广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壮族民歌的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实现 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二是从文化视角进行的研究。例如谢萍的对广西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 思考( 科技信息2 0 0 8 年第2 7 期) 、李璐的从歌咏场所的现代变迁探寻壮 族传统歌咏文化的延续动力( 广西师范大学2 0 0 8 年硕士论文) 、陆颖的论民 歌艺术的当代发展及其文化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张坤 9 酉的 壮族民歌文化定位的历史嬗变( 广西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尹庆乡l :的 黑衣壮山歌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审美价值( 广西师范大学2 0 0 5 年硕士论文) 、 覃慧宁的宜州一下枧河流域壮族歌咏习俗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广西师范 大学2 0 0 5 年硕士论文) 、罗远玲的巴马盘阳河流域壮族歌咏文化传承与现 代人文重建( 广西师范大学2 0 0 4 年硕士) 、黄玉淑的广西歌圩与西北“花儿” 广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从仪式观视鼻i 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会情歌对唱活动之婚恋文化内涵比较(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2 期) 等。这类文章从文化视角分析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变 化,以及传统和现代因素对民歌的影响,从而阐述民族艺术发展的文化规律、价 值以及影响等。 三是从美学等视角进行研究。例如范秀娟的民歌与当代美学问题( 民俗 研究2 0 0 8 年第4 期) 、蒋剑的壮族嘹歌歌圩文化及其审美内涵研究( 广西 师范大学2 0 0 8 年硕士论文) 、李树玲的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 及其现代性转化( 大理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1 期) 、金北风的试论壮族民歌 的“意”、“境 之美( 艺术百家2 0 0 6 年第5 期) 、范秀娟的黑衣壮民歌的 审美人类学研究( 山东大学2 0 0 6 年博士论文) 、覃彩銮的论壮族 嘹歌) 艺 术的美学价值壮族( 嘹歌) 文化研究之六( 广西民族研究2 0 0 5 年第3 期) 、范秀娟的从审美人类学看南宁民歌节的审美价值及其对原生民歌发展的 影响( 社会科学家2 0 0 4 年第4 期) 、杨昌雄的论壮族审美文化特征( 广 西社会科学1 9 9 9 年第6 期) 、陆建业的歌为寄情媒美在意韵中从民族 音乐文化现象论壮民族音乐之审美价值( 艺术探索1 9 9 7 年第3 期) 等。这 类文章既有对壮族审美文化特征的总结性研究,也有以南宁围际民歌节为研究对 象的个案研究,既有对壮族民歌自身特征所蕴藏的美进行分析,也有专门对某个 区域的壮族民歌审美价值、内涵进行研究,研究比较丰富全面。 刚是从全球化视角进行研究。例如赵琳的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壮族民歌的传 承与发展( 学术论坛2 0 0 9 年第5 期) 、陈家友的从平果壮族歌圩的盛行= 吞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 2 0 0 7 年第1 期) 、吴晓山的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 广西j j i f j 范大2 0 0 7 年硕士论文) 、雷文彪的论全球化语境下民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广两师范大 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等。这类文章既有做个案研究也有从壮族民歌的全局发展 切入进行的研究。分析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壮族民歌发展传承现状 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抓住时代的机遇更好的传承壮族民歌,争取实现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兼顾,更好的促进民歌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一些较好的建议。 是从音乐艺术视角进行研究。例如颜频和黄钟的浅论广西壮族民歌主导 音阶(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4 期) 、玉苗的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南 2 从仪声矗见视角审视壮苈;民歌的传播 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之“民歌新唱”( 创新2 0 0 9 年第l l 期) 、黄增民的谈壮 族“双卢 大二度音程( 民族艺术1 9 8 6 年第3 期) 、莫纪明的壮族民| 、f 1 j 歌 曲唱法的继承与发展( 艺术探索1 9 9 8 年s 1 期) 、陆华柏的广两壮族二声 部民歌的和声思维( 音乐研究1 9 8 6 年第3 期) 、黄革的广西壮族民歌独特 的押韵形式(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8 7 年第2 期) 等。这类文 章主要分析壮族民歌音阶、音程等音乐形态诸要素的特征。 此外,专门对歌圩进行研究的也很多。例如李萍的论百色市壮族歌圩的源 流孑价值( 百色学院学报2 0 0 9 年第2 期) 、陈一榕的歌圩情结广西大 新县壮族歌圩调查( 广西民族研究2 0 0 8 年第3 期) 、李顺萍的壮族歌圩文 化( 传承2 0 0 7 年第4 期) 、黄羽的社会人文环境的变迁对壮族歌圩的影响 从壮族歌圩的源流看其社会功能的转变( 艺术探索2 0 0 6 年s 2 期) 等; 对壮族歌师、歌手的研究如:唐钱华的壮族民歌传承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柳 城县壮欢歌手为案例( 柳州师专学报2 0 0 9 年第2 期) 、文江涛的柳城壮族 歌师传承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2 0 0 7 年硕士论文) 等等。 而关于民歌研究的专著也不少:潘其旭著壮族歌圩研究( ,。西人民甘;版 社,1 9 9 1 年版) ,该著作以丰富的文献和用野资料对壮族歌圩的起源、形成、形 式与内容及在壮族历史文化中的特殊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更多的理性 思考;李向春著的山歌罩的人生:壮族( 云南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该书将 深奥的、理性的学术观点,隐藏在随意的寻常道白之中,让读者在欣赏故事中了 解壮族的知识、生活及发展变迁;张利群2 0 0 6 年版的民族区域文化的审美人 类学批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是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束进行研究。 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学界掀起了对民族文化研究的热潮,对壮 族民歌的研究办如此。可是,尽管很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审视壮族文化中的壮族民 歌,有关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但是从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壮族民歌的文献却朋指 可数。笔者在中国知网搜索到一篇陈丽琴写的传播学视阈中的黑衣壮民歌( 广 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8 年第5 期) ,这足笔者搜索到从传播学 视角对壮族民歌进行研究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之一。该文从黑农壮民歌传播的要 素、传播模式、传播环境以及黑衣壮民歌传播系统的整合优化进行论述。该作者 还从传播学视角写了一篇研究刘三姐的文章,即传播学视域中的刘三姐传说 j - - 西大学硕士掌位论文从仪式观视隽i 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 民族文学研究2 0 0 8 年8 月) 。此外,刘艳梅的简析广西民歌传播的发展 进程( 歌海2 0 0 5 年9 月) 认为“广西民歌传播的历史轨迹随着人类信息传 播的发展而发展。 文章对广西民歌传播的发展进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闵此,在壮族民歌的研究中,利用传播学理论对其进行研究的文献还相当少, 特别足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尚无涉及。除了理论上的空白,笔者选择 此沦题的另一原因还在于它的价值。在当今这个传媒手段如此发达的信息社会, 中国民族音乐和其它音乐种类一样会进入各种媒介网络的传播范围,而壮族民歌 作为中固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研究其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带来的影响,探讨 影响民歌发展与传承的各种要素对中国其它民族音乐种类的保存与发展具有很 高的学术价值及实践意义。 1 2 概念界定 詹姆斯凯瑞认为:“可以把传播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 a t r a n s m i s s i o nv i e wo f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和传播的仪式观( ar i t u a lv i e wo f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 。什么是传播的仪式观? 凯瑞是在与传递观的比较中进行解 释的。 凯瑞认为传播的传递观以地理和运输为隐喻,把传播定义为“传送、发送”。 “如果说,传递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 那么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 起的神圣典礼。勘因此他认为仪式观与宗教的关系更密切。 然而,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大多数传播学先驱们都把传播定义为旨在扩散 地理空问的线性概念上。凯瑞对此提出了挑战,他“认为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 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 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固 即仪式观4 是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 郭建斌认为传递观主要是一种线性模式,而仪式观主要是一种“场”模式( 或 者称为“情景模式”) 。他从五个方面来对传递观与仪式观进行比较,较为完整 j 詹埘斯w 凯瑞( j a n m e sw c a r c y ) 著,丁朱译作为文化的传播 m i 北京:牛夏j l ;版社, 1 信姆斯。w 凯瑞( j a n m e sw c a r e y ) 著,丁朱译作为义化的传播 m i 北京:华夏i l i 版礼, j 詹埘斯w 凯瑞( j a n m e sw c a r e y ) 著,丁来详作为文化的传播i m i 北京:华夏j l j 版社, 4 5 5 5 2 2 2 炎 炎 炎 叮一1旷一妒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地表明了两种传播观的差异和各自特点。 表1 - 1 传递观与仪式观比较 传递观仪式观 隐喻运输、运送 仪式、典礼 角色发送者接收者参与者 意涵发送& 接收生产& 再生产 传播成功的标准接收者“接到”( 传递的精确性)分享经验( 共同感) 功能穿越空间的影响穿越时问的维系 ( 此表引臼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 1 , 鱼主兰乜;z 垒垒g 垡堡i 堡:坐皇垒i 垒塾i 翌垒:卫星! 垒主i 璺! 曼:卫b 卫2 i 垡三墨q 望q ) 可见,传递观强调是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传播参与者的角色是发送者和接收 者,以传递信息的精确性为成功标准,而在仪式观中则反映的是信息的生产和再 生产,强调的是参与者的沟通和交流,以分享经验为传播的成功标准。 凯瑞著作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跨学科的文化关怀,把文化界定为一种生活 方式,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低的等级系统。凯瑞是把传播放在文化的视角进行 审视,提出了传播仪式观。他认为“当文化概念进入传播研究时,文化浮现 束 的样子是需要维护的有机体或系统的环境,或者足控制主体的力量环境文化 批评是凯瑞学问的基础。凯瑞认为文化是人创造的意义王国,文化就存在于入的 行为罩。他遵循的是一个拓宽了的观念: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因此,我们不难 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即传播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的传播活动。不存在没有文化 的传播,也不存在没有传播的文化。 “传播的仪式功能使我们注意到,凯利拓宽了伊尼斯研究传播的物质属性的 路子,目的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文化分析应当 用当地的历史来支撑,在他的研究单,就是用美国大陆的历史来支撑。可见, 传播的仪式观把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作为传播问题来探讨,这种传播观来源于人类 社会生活,与人们息息相关,强调了人作为传播活动主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共享。 m f 大】林义刚( c a s e ym a nk o n gl u m ) 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j 多维视野 人学版 l :,2 0 0 7 1 0 ,p 1 9 6 。【炎l 林义刚( c a s e y m m k o n g l u m ) 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o j 多维说野 人学版 i :,2 0 0 7 1 0 ,d 2 0 0 “f 天l 林义刚( c a s e ym 柚k o n gl u r e ) 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j 多维视野 人学版礼,2 0 0 7 1 0 ,p 1 9 9 m 】 m 】 m 】 尿; , 尿: t 尿: 尿 , 尿 , 尿 弘皑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传播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 系;不足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传播与文化犹如一个无 法分割的有机体。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的传播内容都足该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 和标志,另一方面,任何一种社会文化都要借助一定的传播方式才能将信息传输 出去,成为社会的文化。毋庸置疑,壮族民歌属于壮族文化的瑰宝,也属于人类 文化的一部分。把壮族民歌放入文化的大环境晕,用传播的仪式功能来考察壮族 民歌,拓展了我们以往单一从传播的传递观来研究壮族民歌传播的线性思路。从 仪式观的角度,我们更能清楚的了解壮族民歌表征了壮族人民怎样的g :活方式。 在用传播的仪式观研究壮族民歌传播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什么足仪式。“许 多意义可以叫做仪式。比如我们交换和共享讯息以便重申友谊和 属感时,就是 在进行仪式性的交流。共享、纽带、重申共享符号( 比如语言) 的社会行为,都 是仪式性的交流。用广义的视野解读仪式时,我们就意识到,仪式性传播就存在 于r 常的读报习惯罩,存在于办公室闲聊最新的电影罩。这是我们人性的甄要组 成部分。仪式性传播既是世俗的,也是精神的,是人们共享的润滑剂,并不限于 宗教仪式罩的涂油仪式。凯利确认仪式性传播无所不在,从这个角度来审视 3 f = 族民歌,笔者认为壮族民歌的传播也是一种文化传播,一种仪式性的传播。在 这个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传递信息的精确性,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分享 了民歌怎样的意义,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反映和表征壮族人民,t 活,如何建构 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 3 课题研究的着眼点 当我们以传递观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时,发现各种媒介以不同方式承载着民 歌。问题足民歌对受众的影响:是掩盖了现实还是揭示了现实? 是强化了受众的 某种态度还是改变了其态度? 民歌的功能:是维护社会的整合还是会使人对社会 产生不适应? 这种僵化的分析与传递观通常有关。而传播的仪式观在审视壮族民 歌时,完全着眼于不同的范畴。传播的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一个创造、修改和转 变共享文化的过程。它更多的将民歌的传播视为一次弥撒仪式,“在那种场合下, “【炎j 詹蚶斯w 凯瑞( j 锄m c sw c 盯e y ) 著,丁朱译作为文化的传播f m 】北京:牛夏 l 版社,2 0 0 5 8 p 7 曲 炎 林文刚( c a s e ym a nk o n gl u r e ) 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j 多维视野【m 北京:北京 人学版 l :,2 0 0 7 1 0 ,p 2 0 1 6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虽然人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特定的世界观得到了描述和强化。创 作民歌、学民歌、唱民歌,是+ 一种仪式化的行为,更是一种戏剧化的行为,展现 在人们面前的不只是单纯的信息,而是对这个纷繁世界的描述,人们凶此常常会 沉陷在不同的角色之中。一首祭祀的壮族民歌,被当做对先人的怀念;一首劳动 民歌,被赋予壮族人民勤劳智慧的意味;一首幽婉的情歌会引起爱慕者们的竞争。 所以,传播的仪式观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在于某种戏剧性的行为。因 此,我们面对的是民歌的描述和介入在建构人们的生活与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 民歌是一种对现实的描述与呈现,为生活提供了整体的形式、秩序和调子。从仪 式观的方法论上来看,阐释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途径。当我们以仪式观来审视壮族 民歌,我们更倾向使它与壮族文化、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建立联系。 当你接触壮族民歌,不管你以何种方式,或倾听或学唱或表演或创作,无论 你是在熙攘的都市街头还是在安静的乡村小路,无论你是伴着晨曦或足晚霞,甚 至不管你足什么民族、拥有什么样肤色,你将随着民歌进入到另一种神圣的仪式 中去,甚至淡化了你身边所处的世界。 民歌本身足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演唱者还是听众,都渗透了具体社会环境 下文化的影响。文化对民歌的影响,常常是诉诸听觉符号。在民歌创作的过程中, 人们就是通过对这些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建构,分享了共同的意义,而共同意义是 与现实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紧密联系的。借用传播仪式观的思维,我们要考察的 是民歌表征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人们在这场文化的仪式中分享了怎样的意义,它 足怎样成为我们社会思想的缩影和怎样维系我们的文化。从而去考察怎样才能更 好的解决壮族民歌的传承问题。 “ 荚 詹姆斯w 凯瑞( j a m e sw c a r e y ) 著,丁朱译作为文化的传播 m 北京:华夏f l j 版社,2 0 0 5 8 ,p 9 7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苈;民歌的传播 第二章仪式的结构 人类学认为:“一个大型的、介入音乐的祭祀仪式,通常包括仪式空i 、u j 、仪 式时问、仪式物件、仪式角色、仪式行动、仪式语言、仪式音乐。当我们把仪式 的形态结构按照戏剧结构来理解时,上述七种结构项可以归纳为场景、道具、人 物、动作、声音( 包括语言和音乐) 五种直观形式。 儿是蓖大仪式人都具有 明确“社会戏剧”( s o c i a ld r a m a ) 的展演性。圆如果人生如戏,仪式就相当于 一个火舞台,不同的角色都会参与其中,参与民歌这个盛大仪式也如此。笔者试 图描述、分析这个仪式结构的不同组成部分是怎样呈现现实、强化特定的世界观、 维护文化体系的。 2 1 仪式的声音及其表征 在民歌的仪式罩,仪式的语言和音乐当然是民歌。因此在这一节,我们首先 必须弄清楚民歌是什么? 民歌来源于哪单? 黄勇刹说“民歌是劳动人民的门头创 作,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歌唱的文学。民歌是劳动人民的美妙的心声。民歌来源于 劳动。 不同的劳动就会产生不同的民歌。如果没有下河打鱼上山砍柴的劳动, 就不会有“打鱼不得不收网,砍柴不断不丢刀 的民歌;如果没有犁田耙地的耕 作劳动,就不会有“犁嘴犁出千条路,耙齿耙出万朵花”的民歌;如果没有木匠 的劳动,就不会有“讲直不过墨斗线,讲利不过尖嘴包0 的民歌证是在各种 劳动实践中进行劳作的壮族劳动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许多至今仍然在壮族 地区的流传的各类民歌。 黄勇刹认为“假如从其反映最简单的劳动韵律来说,民歌本来是各种各样不 同的劳动的呼声,开始时只有音乐而无歌词的。这循环往复的呼声( 比如打夯歌, 纤夫上滩歌等) 原本是各该劳动工种的节奏的再现和升华。回” “每一首民歌都 深深地打上劳动的三个烙印:一是强烈的劳动生活气息;二是劳动人民的鲜明形 象和刚健、清新的思想情调;三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赋、比、兴手法,生动的 “谨# 岂兵神吊的娱乐:中国民问祭祀仪式及j 爵乐的人类学删 q m l 北京:宗教义化 l :版礼,2 0 0 3 3 , p 1 4 l - 1 4 2 。 天 维克多特纳著,刘珩,石毅详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豫征性行为【m 】北京:民族j i :版 补2 0 0 7 ,p l l “黄勇刹采风的脚印f m l 北京:中围民问文岂j f j 版 i :,1 9 8 3 3 ,p l “、故勇刹采风的脚e i j l m l 北京:中陶民问义岂i | j 版社,1 9 8 3 3 ,p 2 8 广西大掌硕士掌位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语毒歌口吕韵味。这三个特点就是民歌区别于历代诗人之作的最为明显的标志。这 三个特点也就是民歌之所以自成一格的基本味道民歌三味。 人类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单一归属性”。一种特定的音乐传统,只能! j t 属于 一个具体的民族或人群。脱离具体民族文化土壤的抽象的音乐足不存在的。每一 种音乐都有其文化背景的依托,每一种音乐都依存于其文化背景。对壮族民歌而 言,民歌的口头传唱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文化的纽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表述模式。 拥有悠久历史的壮族民歌,底蕴丰厚。壮族民歌演h 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 有独唱、齐唱,也有重唱、对唱、合唱等,男女对歌时,他们常常喜欢肩并肩、 手牵手地引吭高歌,别有一番情趣。歌唱发声方法也是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很多 时候用的足本嗓,但有时也会用假嗓,以真假嗓结合进行歌唱。有峰地区唱高腔 i j l 歌在高音区还擅长用颤音、吟震柬演唱。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足各种山歌调。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感的快 喜调、有富于训诲性的老人调等。据统计,各地不同的调予加起束达一千种以上。 ”虽然这些歌的调子是固定的,但是它的旋律与不同的歌词干h 结合,却能表现 出不一样的情感与思想,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共鸣。壮族民歌不仪有单声部民歌, 而且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各声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或交叉,或平行,整个 旋律跌宕起伏,曲词结合也恰到好处,走在壮族村寨问,人们总会聆听到这种独 具特色的交响曲。 过去,在壮族人们的眼里,歌是言志的,表达情意,也是人和人、人和神之 问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他们用歌来表达生活,他们认为,民歌与,上活 密不可分。民歌是他们f 1 常生活的表征,维系着他们交流的纽带,只要歌声响起, 这种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就会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其独特的调子和旋律让人们沉浸 在美妙声音营造的世界晕,随着或悲或喜的情感,参与其中,共同分享仪式表征 的意义。而在当代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壮族民歌也在为适应环境而进行环境的 自我适应,民歌的受众也随之变得更广泛了,民歌不仅仪只是本族群自我欣赏的 文化,而且已经衍变为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即使说着不同语言的受众,听不 懂民歌跟唱的是什么,可是传统民歌的旋律一旦响起,总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 在旋律中也能或深或浅的沉浸到壮族民歌营造的世界中。 ”黄勇刹采风的脚f ij l m 北京:中困民间文艺 f ;版杜,1 9 8 3 3 ,p 5 4 梁庭曝j i :族风俗g l m l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f ;版社,1 9 8 7 1 0 ,p 1 6 7 9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2 2 举行仪式的场合 壮族是个歌的民族,无事不歌,无时不歌。因此不管是在 f l 间劳作或是在家 中休息,也不管足挑担赶路或是在溪边歇脚,都能传出婉转动听的壮族民歌。众 所周知,民歌是一种与生活相伴相生的艺术,是在不同的f 1 常生活场景和时空环 境中的“表演”。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是由民歌的演唱场合决定的。 不同的演唱场合有不同的演唱曲目和不同的演唱要求。民歌仪式与场合密不可 分。演唱场合决定了演唱者的演唱内容( 仪式歌、情歌、劝世歌等) 和演唱状态 ( 演唱者的情绪、发挥水平、与听众的沟通和互动方式、即兴创编的能力) “民 歌传唱的风俗比故事还要严格。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足 由传统的习俗约束的。比如情歌,可以在野歌圩里尽情地唱,然而在家罩,在父 母跟f j ,在夜歌圩,唱情歌是失礼的。仪式歌本柬就是民族习俗的组成部分,和 仪式紧密相连,祭祀唱什么歌,婚嫁唱什么歌,丧葬唱什么歌,是绝对不能颠倒 参乱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都有不同的迎客歌。这些虽然都很严格,但却是约 定俗成的,人们遵守它是自觉自愿的。 2 2 1 劳动场合 “壮族是农业民族,以农为主,和中国其他的很多民族一样,生产方式的变 迁足从采集、狩猎传统的刀耕火种到农耕。在当代,大多数壮族人民的传统生产 方式还是以农业为主的。较为安定的农耕生活,有利于群体歌唱( 包括劳动、祭 祀、娱乐、婚恋等活动中的群体歌唱) 的开展。在劳动过程中,壮族人民指 山唱山,看水唱水,比赛似的看谁唱得更象,唱得更情真意切。例如,以李花为 令,唱道: “李花丌在二月天,满枝满树白连连; 阿妹心象李花瓣,生落一世白透边。 李花种在家门前,二月花丌白连连: ”梁庭鬯j i j 族风俗, 基i m l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版 t ,1 9 8 7 1 0 ,p 1 5 8 “樊甜1 荫论斗l :侗语族诸民族的多声部民歌 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 9 9 4 ,( 1 ) :7 1 l o 又比如以桥为令,唱桥道: “下涧山壁白绷绷,大桥飞架象条龙; 河水断道从此尽,两岸人民乐融融。 天上有座长拱桥,百年千载天边吊; 如今借来河上架,党的功劳比天高。圆 此外,反映劳动生产的还有: “( 女) 山上伟谷声声叫,春耕生产快到时, 妹家无男来犁地,热锅蚂蚁转得急。 ( 男) 木瓜结果共条杆,葡萄花丌根相连, 各族人民象兄妹,一人有难八方援。 河罩行船滩过滩,有党掌舵不怕难, 今日对歌歌不断,明天就帮妹犁f f l 。 壮族的牛产知识,除了通过实践获得,还通过歌曲来传授。壮族人民在劳动 中用歌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场所唱的民歌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 只是唱农事歌,也唱情歌。“砍竹莫砍大竹坡,砍得头来尾难拖,娶嫁莫要富家 女,富家女子懒的多。妹莫忙,日头还有九尺长,同头还有九尺九,问你【u l 家 做哪行。”“哥不连妹也应该,妹人不好配不来,金花也要银花配,情妹难配哥人 才。唱歌不仅抒发了感情,在精神上减轻了干各种繁重农活的疲惫感,也增长 了见识和生活的智慧。 壮族人民历来有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在笔者的家乡桂林龙胜县瓢聃镇的一 个小寨子罩就仍然保留这种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农忙时节,或收割稻谷或收获漫 山的桔子,乡亲们都是互相帮忙,收完张家收李家,大家亲如一家,共同劳动。 劳动中歌声也未曾间断。如情歌:“辣椒矮矮丌了花,情哥矮矮当了家,情哥矮 “南宁师范学院广两民族民间义学研究室广两少数民族风情录i m ! 南宁:广两民族i f :版卒l :,1 9 8 4 1 0 , p 1 2 南f ! i 叶j 范学院广两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室广两少数民族风情录i m i 南宁:广两民族版社,1 9 8 4 1 0 , p 1 3 ”南宁师范学院广两民族民问文学研究室广两少数民族风情录 m i 南宁:广两民族j f j 版i q ,1 9 8 4 1 0 , p l l 广西大掌硕士学位论文从仪式观视角审视壮族民歌的传播 矮当家了,给妹流浪不成家。”“忘记了,得马耕旰i 忘记牛,连得好双忘记妹,点 了蜡烛忘记油。“难舍弟,好比蜜蜂难舍花,蜜蜂难舍花落地,情妹难舍弟良心。 此外,还有教育年轻人要勤学的歌曲。“久不唱歌忘记歌,久不撑船忘记河,久 不读书忘记字,请人带路要钱多。”等很多类型的民歌。 在这种互助和谐的劳动氛围中,人们不仅生产劳动的疲劳感得到一定的放 松,而且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也潜移默化的得到t d n 深和巩固,世代柏传的为 人处事之理也在民歌优美的旋律中浸润着人们的言行。 2 2 2 节日庆典场合 壮族的许多节同风俗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比如壮族的很多地方,丌春要“拜春 牛”、“祭蛙婆 ;二月举行春耕的丌耕仪式,过“丌耕节”、祭土地公、祭土地婆: 三月歌圩节;四月举行祭时插秧仪式;五月过秧魂节;六月要祭开 公地母,八月 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成熟时过尝新节;十月举行糍粑节。壮族的节几和民歌也是 密不町分的,每个节同里,民歌都是各种节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值一提的是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在壮族地区很多地方要举行盛人的歌圩。 “歌圩最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务抗压方法培训
- 中考体育培训总结
- 2026届黑龙江省鸡西虎林市东方红林业局化学九上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中学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 2025年电站安全规程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徽省砀山县联考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第一中学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四川省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化学九上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英语九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三门峡市重点中学化学九上期中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5版煤矿安全规程学习培训课件
- 初中人教英语七年级至九年级全册单词表(按单元)
- 法律基础(第4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补充说明
- 房屋租赁信息登记表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丨苏教版 (共15张PPT)
- 质量总监.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表
- 小学生汉字听写大赛题库
- 第一框 关爱他人
- 渗透检测培训教材(1)
- 空调专业常用英文词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