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课件.doc_第1页
跟痛症课件.doc_第2页
跟痛症课件.doc_第3页
跟痛症课件.doc_第4页
跟痛症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跟痛症西医定义: 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 病因: 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跟骨骨骺炎、类风湿跟骨炎、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等。其中以后两者较常见。临床上可根据不同年龄期不同原因分为:(1)青少年或儿童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亦称跟骨骨骺炎。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两次骨化中心,即跟骨的骨骺。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后局部缺血,骨骺继发坏死所致。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诱发本病。 (2)青年或中年人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lter病。 (3)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 人群: 好发于4060岁的中年或老年人。 发病机理: 足跟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而足的纵弓是承力的主要结构。足的纵弓由跟、距、舟、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组成。维持足纵弓的弦,即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沿跖骨头面附着于五个足趾的骨膜。在正常步态中,体重下压之重拉力,均可集中于跟骨跖面结节。从解剖上看,跟下部皮肤增厚,在皮肤和跟骨之间有弹性脂肪组织存在,称为脂肪垫或跟垫。足底部这种由弹性组织包围脂肪形成的无数小房,在人体负重时起到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在跟垫与跟骨之间有跟下滑囊存在。另外,在跟腱止点的前、后部和前下部,各有微小的滑囊,以保持跟腱免受损伤。上述各种解剖结构和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运动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积液;跖腱膜附着点处产生充血性渗出、钙化性改变;脂肪垫充血、肥厚;跟腱附着点处或跟腱纤维撕裂、组织渗出;跟骨亦出现退引性改变。从而产生各种跟骨周围痛症表现。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大类:跟后痛,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类风湿性跟骨炎;跟下痛,主要有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西医诊断标准 : 西医诊断依据 年龄、疼痛部位、压痛点、X线检查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跟痛症必不可少的因素,再结合疼痛性质就不难对其作出明确诊断。老年人的跟痛症多因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引起,而以跖腱膜炎发病率最高。后者依据疼痛的性质及特点易诊断。青、中年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此病可依据实验室检查而确诊。青少年或儿童跟痛症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X线片可帮助诊断。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应根据病因分别处理,如:(1) 跟骨骨骺炎所致之跟骨痛,多数可自愈。早期应少承重,穿软底、软垫和有后跟的鞋。抬高足跟可使承重力线前移,减少足跟受压。同时采用足部热敷、物理治疗。(2)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iter病所致之跟骨痛,除应用常规的抗风湿药物外,应垫高鞋跟,在鞋内用软垫止痛,必要时可用醋酸氟美松痛区封闭治疗,每周1次,可连用34次。骨质增生明显,影响走路及劳动,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将增生的骨质切除。(3)跖筋膜炎滑囊炎所致的跟骨痛,应少承重,减少站立及走路。穿软底或带软垫的鞋。患者还应减轻体重,局部热敷、理疗或用热水熏洗。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用地塞米松(氟美松)局部封闭,每周1次,可连用34次。经上述各种治疗无效者,可行跟骨骨刺周围炎症组织及滑囊切除术,或在跟骨外侧钻多数小孔,以减少骨内静脉压。 中医病机: 足跟是人体主要的受力负重部位。由于劳累过度,腰脚伤损,骨弱筋弛,加之高年之人,脾肾阳虚,肾精亏耗不足以濡养筋骨,故发足跟疼痛。若起居失慎,露卧贪凉或久居湿地,则风寒湿之邪乘虚而人,痹阻经络,血脉滞涩,则发为痹之症。 中医诊断: 跟痛症的辨证首先应从肾虚立论。若病久不愈,血脉滞涩,营卫不得贯通,或居湿地,贪凉露卧,虚邪贼风乘虚而入则发为肾虚痹阻性跟痛。所以本症可分为肾虚与痹证性跟痛两大类。1肾虚:证候:行走、站立时双腿酸软无力,双跟部酸痛,走路越长酸痛越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细。辨析:年老体弱或久卧不起,以至肝肾不足,骨萎筋弛,故双腿酸软无力,双足跟痛,舌脉皆肾气虚之象。2痹证:证候:跟部肿胀、疼痛、皮肤色红、肤温稍高,膝关节时有疼痛并困怠无力,舌淡红苔腻,脉弦涩。辨析:劳伤之人,肾气亏损,复感受风寒湿之邪,虚邪相客,经络痹阻,气血不舒,故见疼痛、肿胀、双膝困怠。风湿之邪,积久化热,故见皮温高,皮色红。舌脉乃风湿闭阻经脉之象。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1肾虚:治法:补肾壮阳,强筋壮骨。方药: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2痹症:治法: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若疼痛较重者可加用制川乌、红花;寒邪偏盛者可加用附子、干姜,湿邪偏重者可加防己、苍术;正气未虚者可酌减白芍、地黄、人参等药。二、其他疗法:外用药物:痹证性跟痛症可选用损伤风湿膏外敷。亦可选用骨科外洗二方、骨科外洗一方外洗。推拿按摩 术者每天按摩患者足跟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起到活血通络、松解粘连作用。 康复 肾虚性跟痛症应指导患者进行床上功能锻炼,如膝、踝关节的屈伸锻炼,以增强下肢肌力。继之进行步行,逐渐加大运动的时间,使之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和减少跟骨的疏松、筋骨的萎弱。 秘方治疗跟痛症跟痛症又叫足跟痛。症见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韧带、滑囊、筋膜等病变引起的。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也可由外伤等因素引起。 跟痛症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脚跟处胀痛或针刺样痛。临床上主要有以下病症:跟骨骨刺、跟垫损伤萎缩、跟骨高压、跟骨骨膜炎、跟骨滑囊炎、跖腱膜炎以及跟腱周围炎等。 跟痛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为多见。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导致经络淤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和研究,从众多医方中选出以下两方,此二方对多种原因造成的跟骨痛有确切疗效,大家不妨一试。方剂如下: 一、当归 木瓜 皂角 头发 各等分 用法:煎汤熏洗。每次40分钟。搓脚心二、三百次,以热为度,早晚两次。 二、熟地36克 肉桂 牛膝 防己 木瓜各6克 杜仲12克 枸杞15克 炙甘草3克 当归12克 用法:男用水煎,女用黄酒煎。一日服二次。青海名医治跟痛症方青海名医治跟痛症(气血瘀滞)方: 处方:黄芪、威灵仙、白芍各20克,桃仁、川牛膝、当归、川芎、延胡索各12克,鸡血藤25克,红花、乳香、没药、土鳖虫、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型。症见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可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青海名医治跟痛症(肾气亏虚)方: 处方:熟地、鸡血藤各25克,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独活、当归、桑寄生、怀牛膝各12克,杜仲15克,白芍20克,淫羊藿、山茱萸、巴戟天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补肝肾,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肾气亏虚型。临床症见患者疼痛位于跟骨内侧,呈钝痛,行走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耳鸣,舌质淡,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青海名医治跟痛症(寒湿痹阻)方: 处方:麻黄5克,熟地、薏苡仁、鸡血藤各25克,白芥子10克,当归、川牛膝各12克,木瓜、鹿角胶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