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iii 摘摘 要要 中国绘画与道家美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 萌芽于魏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高度繁荣于明清的中国文人绘画,从绘画 理论、审美思想和创作主张上,均渗透着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精华。道家思想 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一千多年来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变革服务的主要意识形态。因此,道家与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结下了不解 之缘。 在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价值中,道家主要强调道法“自然”的理 想美、朴素美,“虚静”与“空灵”的境界美,并与儒家的“中和”之美、“雄 健”与“充实” 之美,禅宗的“冲淡”、“彻悟”之思想相互对立又相互融合, 互济互补,影响着中国历代画家的哲学思想、绘画理论、审美思想和创作主张, 而道家思想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生、发展中尤其起着重要的内在作用。儒家说 入世,佛教讲出世,而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它既讲来世,更注重今生; 既讲入世,又讲出世。所以它既适合达则兼济天下,又适合穷则独善其身。道家 的主要特点还在于世俗化、民间化,因此,便为历代山水画家大隐于市、小隐丘 樊的最佳选择。“自然”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山水画中,是一个极至重要而 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 对于古典山水画来说,“自然” 就是 “道” , 就是 “真” , 就是“美” ,就是“生命” 。 中国道家思想,其精神导向与亲和过程,就是人的精神升华、价值体现的 过程。 “顺道则昌,背道则亡” ,乃是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验的共 识, “道”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它让人们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找到了 创生世界的源头。本文试图以道家思想影响哲学思考归属,对中国山水画的主 导思想进行研究分析。对山水画的审美理想、物我关系、思维方式、时空观念 等提出自己的见解。意在将道融入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之中,以求以理论促进 实践,升华艺术的境界。 本文通过对道家思想中“道” 、 “自然”的阐释,由“道”的自然性质引 申出中国古典美学上的自然说。在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发展作一番深入的分析 之后,追根溯源,尝试着梳理中国古典山水画美学脉络之根本所在“艺法 iv 自然”这一审美特征。 关键词:关键词:道家思想 道 中国古典山水画 自然 v abstract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 and taoist thought, in the long-term evolution of the painting,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which germinated in the wei, jin, and started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d a bloom in the yuan and a high degree of prosperit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re permeated with taoist ideas and the essence of taoism culture no matter the theory, aesthetic thinking and the creative ideas. taoism is one of the three pillars of chinese community ideology and culture, as the main ideology of the chinese ancient society, it had served chinas advancement in society, politic, economy, and culture for about 1000 years. therefore, taoism forged a relative relationship with chinese painting especially the landscapes. in chinese culture and chinese art for aesthetic value, taoism, mainly emphasize the ideal of nature, native and simple, the state of the “quiet” and “pure”, and confronted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confucian” vigorous”, substantial; zen ”calm”, ”insight”. all these impacted chinas painters philosophy, painting theory, aesthetic thinking and creative ideas in the history, otherwise taoism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l in long-term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ainting particularly. as an original idea of china, taoism fused this life and afterlife, getting in and departing from the community. discriminated with confucian accession, buddhism stresses born. so it appropriated the dream that help others in the rich or maintain them in poor. taoism have a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secular, civi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landscapes painters big hidden in large cities, small hidden in village. the concept of nature, is a extreme important range which is rich in philosophy connotation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for classical landscapes, nature is tao, is the truth, is beauty, means life. chinas taoism, with its spirit of the pro-process and oriented, was the process of the distillation one persons spirit and value. “go with the tao, there will be a vi prosperity , or dead”,this was the consensus of chinese peoples experienc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tao was the based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it let people keep think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values, and helped people find the source of the originate world.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dominant thinking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by the clues of the influence of taoist philosophy and thinking attribution, tried to give my views of the aesthetic ideals of landscap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world and me, the peculiar ways of thinking, such as space and time. this article just intended to integrated the taoism into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creative 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heory to practice, into the realm of art. this article want to analysis the ”nature” thought of classical chinese aesthetics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nature of “tao”. and try to card out the fundament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arts from nature by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originating the first source. key words: taoism tao chinese classic landscape painting nature vii 目目 录录 目 录 . vii 摘 要 . iii 引 言 . vii 第一章 道家思想 . 4 第一节 道家思想的主张与发展构成 . 4 第二节 老子 . 5 第三节 庄子 . 7 第四节 道与道家美学 . 10 第二章 中国古典山水画 . 15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兴起原因 . 15 第二节 自然审美的觉醒与魏晋玄学 . 16 第三节 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美学意蕴 . 21 第三章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山水画 . 29 第一节 中国古典山水画与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 . 29 第二节 庄子之“道”与中国山水画意境 . 32 结 语 . 36 注 释 . 37 参考书目文献 . 40 致 谢 . 4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3 引 言 1 引引 言言 中国绘画艺术以“道”为最根本的精神依托。中国画的体系在本质上既有 理性的一面,又有感性的一面,是二者的合一。力主中国的山水画家能到达艺 术之高度的理性造诣与感性的化一,理与气合,以技入道,自然神妙无穷,超 凡脱俗。中国画家追求理性与感性的参照渗透。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多有赖于对 画道的参悟。画道包含“画理”与“画气”两个方面的统一,画气是画家自身 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是先天的而画理则通过理性思维来领悟和把握,是后天 可补可学的。有先天好的画气再加之后天学来的画理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必 然就会创作出格调高超的艺术佳作。在全球信息一体化的今天,可学夷人之长, 但万万不能被西方的文化所淹没和丧失自我。坚守民族文化的内质,无异于坚 守世界性。 魏晋以来,玄学兴起,士族文人大多数崇尚纵欲放达的生活和超然物外的精 神,清淡“玄理”之风弥漫,从而“老庄告退,山水方兹”。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开 始产生实玄学影响所引出。宗白华先生曾有极为准确的点评:“从这个时候起, 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 发芙蓉比之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这是美学思想的一个大 的解放,诗书画开始成为活勃勃的生活表现、独立自我的表现。”中国美学思想 在这个时期有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转折。 唐初重道家,因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经济文化高度民主繁荣。在道家思想 影响下,佛教产生了“禅宗”一派,有人称之为“披天竺式袈裟的魏晋玄学”。 王维诗人兼画家,明人称之为画家南宗之祖,好禅学。其诗云:“洗心岂悬解,悟 道正迷津。”他身上依然反映着道家影响。唐代绘画理论以张彦远最著,他的理 论中道家影响最多。在历代名画记中他提出“自然”、“神”、“妙”、 “精”、“谨细”五种绘画等级,以自然者为最高,“自然”当然来源于老子的 “道法自然。”又谓作画“不患不了,而患于了。” 五代山水画大盛,作者如荆浩、关仝、李成等均为隐逸文人,这些隐逸文人 都与道、禅思想有密切联系。北宋山水以范宽、郭熙最著。而范宽“仪状峭古, 进止疏野,性嗜酒,好道”,郭熙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山水画 2 画家,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成名。” 元代道教盛行,画家多与道士交游,为道家所感染。赵孟頫号“松雪道人”、 “神情简远,如神仙中人”。元末四大家中,黄公望号“大痴道人”,倪瓒师黄公 望,王蒙亦如此,吴镇自号梅花道人。 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多受元四家影响,唐寅狂放不羁,更多道家意味,宫廷 画家中,吴伟赐称“画状元”,家世信道教,其父好炼丹而破家,故少时孤贫。明 代最富创造特色的是陈淳和徐渭。陈淳“意尚玄虚,厌尘俗。”其子“饮酒纵诞, 有竹林之习。”陈淳父子是颇有道家特色的。徐渭号“青藤道人”,自作墓铭云: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张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前长沙季先生究王 氏(阳明) 宗旨,谓道类禅,又去叩禅,久之,人少许之。”可知徐渭对道家、心学、 禅宗都有研究,但最推重道家。明末董其昌与道士禅僧往来密切,他注重书画健 身,注重妙悟,注重学古善变。曾云:“近代高手,无一笔不肖古人者。夫无不肖, 即无肖也。谓之无画也。”袁宏道闻之悚曰:“是见道语也。” 清初画坛分两大系,四王、吴、恽为一系,宗董其昌。恽南田云:“作画须有 解衣磐礴旁若无人意。”又云:“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 意,乃为写意。”这些都是体现道家思想的。清初另一系是四僧一道,即八大山 人、石涛、石蹊、渐江、傅山。其中傅山曾为道士,崇尚道家及心学。石涛虽是 禅僧却是“有冠有发之人”。其画语录云:“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 而法立矣。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一画”之“一” 即老子“得一”之“一”。一即道。一画即是道的体现。石涛的艺术思想 多受道家影响。八大山人当禅僧的时间并不太长,后即转为道家。他的画有诙谑 的特点。八怪中最突出的是郑板桥,有道情十首,其九有云:“吊龙逢哭比干, 羡庄周,拜老聃。”书画超豁狂刚,为人狂逸不羁,都是道家影响的体现。 现代画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可染诸家,其艺术亦闪耀着 道家哲学思想的光辉。齐白石云:“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之间”二字源出庄 子,深含道家思辩思想。其意唯黄宾虹深知之,他说:“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 此乃真画。”又有诗云:“六法传丹青,造化育万物。圣人原法天,唯人与天近。 重道根自然,丽黄 牡间。”石鲁对道家哲学领悟很深,并喜道家内丹功,故笔法 气力过人。潘天寿云:“无法,画之始,有法,画之立,始与立复融结自然,忘我于 引 言 3 无间,画之成,三者一以贯之。”“法自画生,画自法立。无法非也,终于有法亦 非也。故曰,画事在有法无法间。”李可染的创作原则“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亦是源出道家的。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山水画 4 第一章第一章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 第一节第一节 道家思想的主张与发展构成道家思想的主张与发展构成 一、道家思想的主张 道家思想内部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 自然无为,轻物重身。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1这一思想由天道演变而来,但与天道不同。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 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 的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 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哲学讨论形而上学的传统。这 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不是指不作 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 亲不和有孝慈。”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 “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 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而轻名、 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 个新的高度。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构成 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用“道家”一 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司马 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 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 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的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 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 第一章:道家思想 5 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 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道家思想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 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部,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的汉 书 艺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 37 种,933 篇,它们大多作于先秦时期。道家思想 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 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司马谈 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三、道家思想与道教的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 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这种崇拜和道家思想没有 相关联的成份,老子、庄子都是以相当平静的心态来对待死亡的。引起两者相关联的 原因可能是在道家的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并体现“道”的长生者的意象。 所以就道教尊老子为宗又追求修炼成仙的本质来说是荒谬的,这是一直以来认识上的 误区。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本的王充著有无神论作品论衡 ,对汉末流行的神仙方 术进行了全面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获得了很高地位。 在西方,道家与道教被统称为 taoism,以 religious taoism(道教)和 philosophical taoism(道家)将他们区分开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道教是纯哲学的 道家思想堕落腐败的产物,而道教支持者认为道教和道家在思想上有互补之处。 第二节第二节 老子老子 老子 (传说公元前 600 年左右公元前 470 年左右) , 中国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郑殿子)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 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 活在春秋时期。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著有道德经 ,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 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 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 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 ,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山水画 6 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 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2“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 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 敢为,则无不治。 ” 3 “无为” ,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 淮南子原道训 : “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 道 家的“无为” ,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 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 老子的无为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 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 的本意。 老子说过: “无为而无不为” 4意思是说: “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 ” 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 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 “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 思是以 “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道的。 万事万物均有自身 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 为”一一乱为、妄为。 “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 可见老子并不反对 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 ” 5“生” 、 “为” 、 “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 、 “弗持” 、 “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 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 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 不要贪、 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数千年来,老子的 “无为” 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思想是否还有价值呢?我们是否还需要 “无为” 呢?答案是不容置 疑的。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包含着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包含着对社 会的有益启示,它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 我的思想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因 而,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仅有存在的价值,而且需要继续发扬。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展开 第一章:道家思想 7 的。 形而上的 “道” 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 如果这个形而上的 “道” 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 然而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 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 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 “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 开的。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 “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 ,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反者道之 动” ,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 ,而“无”为基础, “天下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 馀” ;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 “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而且对我国 2000 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第三节 庄子庄子 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 ,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 ,战国时代宋国蒙(今 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 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 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他们 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 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 (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 。主张“无为” ,放弃生活 中的一切争斗。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 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山水画 8 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 ,亦 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 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 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 、 齐物论 、 养 生主 , 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 “道德”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 “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 ,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 ,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 , 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 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 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 ,所以要 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 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 和佛家。 庄子理论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之本源, “道”包囊了宇宙万物, 创造了宇宙万物, 又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它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 在空间上是无边无 际的,具有无限与绝对自由的特性。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 不可见。自本自根,未存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 为高,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6同时,庄子论“道”又突出了人的本体和人的生命价值, 在他看来, “道”并不是与人无关的异己存在,而是人的内在世界所透升上去的宇宙意 识,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心灵境界。人如果能够通过内心的修炼,使自己摆脱现实 世界物质的束缚,抛弃一些物我之见,是非之心,产生一种开放、无碍的心境,也就 实现了个人的无限和绝对自由,即得 “道” 了。 这是庄子追求的最终目标。 他在开篇 逍 遥游中形象地勾画了一个“逍遥游”的境界,以此来象征人的精神自由人的精神可 以在一个无穷大的世界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 , 就像那缥缈的姑射之 山的神人一样。 第一章:道家思想 9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达到“道”的境界,就看你是不是会悟。他提出体道的心 灵根本要求:虚静,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7虚静就是“心 斋” ,就是“坐忘” ,屏弃一切障碍,使人心之静和天地之静冥然相契,使“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 “用心于一” 8,进入特定的境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9, “吾游心乎物之 初” 10,当人的个体生命与博大精深的宇宙意识相容的一刹那,人的生命进入不生不 死,无此无彼,非我非物的自由境界,人和自然便达到了最深沉的亲和融通。庄子在 齐物论中写道:“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侍乎前, 曰: 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 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 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 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此之谓物化 。 ” 这“吾丧我” 、 “物化”的境界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心灵境界“道”的境 界。 庄子论“道”重在将客观之“道”内化为人生的境界,主张人通过特殊的感知方 式,去展示主体的蓬勃生命,来寻得宇宙精神和个体生命的大统一,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11,从而人的精神飞扬,万物尽在我胸,我则能囊括万有,使心灵 中流淌着永不枯竭的美。可见,庄子“道”的境界,其实也即超越有限的物质功利束 缚,达到自由解放状态的审美境界。庄子的人生理想,就是要成就一审美的人生。 庄子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 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 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 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 之生也, 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 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 “齐物” , 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 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 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 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 ,意为没有相 对的东西。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山水画 10 第四节第四节 道与道家美学道与道家美学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 而在中国文学艺术 的审美领域,道家的影响往往大于儒家。郭沫若在今昔蒲剑中说: “秦汉以来一部 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指庄子笔者)影响下发展”的。老庄道家对中国 文学的影响一则表现在作家所写的内容,二则表现在作家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而 后者往往显得尤其重要,因为它往往决定着作家观察生活的价值取向、写作角度和素 材选择。研究古代文学的人不能不研究道家美学。美学本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道 家美学首先要对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作一基本的了解。 一、道的性质 由于道家对“道”的描述极其抽象,且又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故我们至今还不能 对道作出完全符合老庄意图的解释,但我们却可以大体上把握道的性质。道有如下的 性质: 1、道是宇宙的本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 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为大。 ” 12 庄子大宗师云: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 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13老子说的这个在混沌未开之时就有了的 “物” ,它“生天生地”却“自本自根” ,这个“可以为天下母”的“物”假如给它取 个名字,就曰“道” 。道,是宇宙万物的老祖宗。 2、 道是自然无为的。 无为, 是老子的政治观,它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的。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14。天地人都以“道”为法则, “道”则纯任自然。这就是说, 道即自然。自然,既是指天地自然,又是指自然而然,更是指宇宙万物的总规律。由 于道纯任自然,故道是“无为”的;由于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成,故道又是“无不为” 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是万物的本源,衍生了万物,然而并非 是万物的主宰,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万物的生长 都顺其本性,任其自然,道无须进行控制和制约。 3、 道是辩证的。 第一章:道家思想 11 老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辩证法大师,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个辩证法大师,他 们对道的论述充满了辩证思想。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这里的“无”与“有” ,是就道的宇宙 本体性而言的。将第一章与第二十五章结合起来看,可知“道”即“无” 、即“有” , 即“天地之始” 、 “万物之母” 。 “无”是说“道” “视之不见” 、 “听之不闻” 、 “搏之不得” ( 道德经十四章 ) “寂兮寥兮” (二十五章) “惟恍惟惚” (二十一章)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 (十四章)是超感觉超经验的; “有”是说“道”包容万物,无处不在, “周 行而不殆” ,独立而长存,永远不会消失,宇宙中的一切始终都在它的规律之中运行。 “无”和“有”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是“道”的两个方面,两个名称。用“常 无”和“常有”的概念去领悟“道” ,就可以懂得它既无形无迹又无所不在的辩证道理。 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道理来理解圣人的治国之道,即“道”是自然的,故圣人应“处 无为之事” , “道”是寂寥的,故圣人应“行不言之教”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 “圣人 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 15,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 之,故能为百谷王。 ” 16 4、 道是虚无和永恒的。 宇宙是从“无”来的, “无”既是道的性质又是道的形式。 “无”具有本体论和人 格论的意义。 “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即是无,它“寂兮寥兮” , “无言” 、 “无 声” 、 “无形” , “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超感觉超经验,谁也别想观照它,它 永远以“无”的形式出现,可是正是这个“无”却孕育了天地,化生了万物,人们之 所以不觉察,是因为道从不张扬、不恃功。道的宇宙本体性质又决定了道是永恒的, 永不老的。道“独立不改,周行不殆” ,它永远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从来不会懈怠。 “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 老。 ” 5、道是一种心灵与精神的境界。 庄子对道的性质的认识与老子是一致的,但也有超越老子的地方。老子的道较多 客观的规定性,与人的关系不明确,庄子的道则充分主体化了。以为道的本体意义只 有在人的主体性中才能充分体现。活跃在道的境界中的是“无已”的“至人” ,道的境 界不存在于客观世界而存在于得道者心中,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即人的主观精神摆脱 了外物束缚所达到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欲进入道的境界就要 “体道” , 体道即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典山水画 12 目的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相融的心态,故道又是一种宏大无比的精神境界, 这种精神境界的基本特征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在这里将道赋予了 强烈的审美特征。 二、道家美学 1、由道的自然性质引申出中国古典美学上的自然说。从秦的建立到汉末前后四百 年,文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发展缓慢。儒家的美学是经世致用的美学, “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 ,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政治原则和重章句、矜容饰、 尚绮丽、讲雕琢的文风大大束缚了文人真性情的表达。 汉末的黑暗政治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太平道的起义,虽最后被镇压了下去,却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和儒家独尊的局面;一是玄学的产生。士大夫们在老庄自然说的影 响下, “越名教而任自然” ,纷纷逃避政治、回归自然,向往隐逸。文学从附加了太多 的政治使命中解放出来,士大夫们由张扬群体纲常转向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审美趣 味由“错彩镂金”向“清水芙蓉”的自然方向发展。从魏晋开始,我国的文学理论进 入了独立发展和成就辉煌的时期。 自然的审美趣味一是朴。天地万物都具有自然之美,这种天然的美才是真美。 道 德经在许多章节都谈到“朴” : “敦兮其若朴” (十五章) 、 “见素抱朴” (十九章) 、 “复 归于朴” (二十八章) 。 庄子天道 也说: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朴即是真, 是未加雕琢的事物的本态,与伪、假对立。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理解成“有物混成”的 那个物,即“道” ,道是以“朴”的形式存在于人们不能感知之中。 自然的审美趣味二是淡。 道德经云: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17道不需要任 何雕饰,秉承道的精神写文章,就应当保留事物的原汁原味,写出事物的真实面貌。 庄子天道云: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道化生了万物,而万物 的本态就是恬淡的,所以一个人活在世上,应恬于得失,淡于名利。表现在文学创作 上就是冲淡质朴。其实朴就是淡,淡就是朴,就是自然。南朝梁钟嵘的诗品亦云: “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 ”在中国诗论中,钟嵘可能是第一个提出自然审美 标准的人。 从钟嵘之后, 人们就开始以自然或质朴平淡的标准来审视评价诗词创作了, “自然”也就成为文人士大夫们共同追求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 去雕饰”也成了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 自然不是不要工巧,而是由工而拙的最高的艺术境界。绚烂至极,归于平淡,这 第一章:道家思想 13 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如拙” 。清刘熙载艺概云: “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 籁悉归天籁。 ”看似不经意,实则是经过精心的构思和提炼,精湛的艺术功夫以朴实的 自然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艺术的自然美,正是大巧之后的返璞归真。实践自然的审美 标准的首推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是“平淡之宗” 。到了王维孟浩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卷】
- 2025内蒙古呼伦贝尔陆港国际有限公司招聘递补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模拟题库(模拟题)附答案详解
- 2025呼伦贝尔海拉尔区建设街道办事处招聘城镇公益性岗位人员笔试备考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预防学生欺凌预案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训练试卷详解附完整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贵州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综合试卷含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押题宝典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一)【培优b卷】附答案详解
- 《麦克风培训资料》课件
-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 心理课堂-情绪ABC理论教案
- 村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 虚拟电厂控制系统用户手册
- 资金使用合作协议书范本
- 《江苏省工程勘察设计收费导则》2024
- 2025年全国禁毒知识竞赛题库(共100题附答案)
- 储能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标)
- ktv消防安全培训制度
- GB/T 44923-2024成年人三维头部模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