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区域经济系统运行的内在机理表现为区域产业组织、 产业结构的演变以及城乡空间结 构的转型。城镇化过程就是二、三产业向城镇动态集聚的过程,这种集聚表现为生产要素 的定向流动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 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加快 落后地区产业聚集和城乡转型的重要途径。 作为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 广西城镇化的发 展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推动区域发展等发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广西区制约城镇化 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产业基础薄弱、 产业聚集效应滞后。 通过对东部发达地区城镇化成功模 式的分析, 结合广西城镇及产业发展状况研究, 作者认为产业集群是促进广西经济增长和 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有效组织形式。 产业集群是城镇化进程中要素的空间集聚, 劳动力的转 移和人口的集聚的载体, 通过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 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产业支 撑。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将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相比之下,学术界对广西等西 部民族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关系尚未引起足够 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城镇化效应,借鉴东部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 广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提出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的政 策建议和措施。 本文采用了理论研究和实际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 对于涉及到的基本理论进行了 简要梳理, 介绍了国内外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着重论述了产业集群 对城镇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分析我国东部地区成功城镇化模式,分别总结浙江模式、 苏南模式和珠三角模式的特征,以及产业集群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再次,研 究广西城镇发展的现状, 分析广西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以及广西城镇化滞后的 原因;同时分析广西产业发展现状,包括广西的优势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以荔浦 的小企业集群、 柳州的汽车产业集群和梧州的人造宝石产业集群进行实证分析和广西产业 集群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效应分析。 最后, 总结东部地区城镇化模式的成功经验对广西城镇 化发展的启示, 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 提出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政 策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产业集群 城镇化 广西 iii abstract the mechanism of regional economy is reflected on evolutions that are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space structur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the process that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y for the city. this agglomeration is directional mo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factors and the highly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takes on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it is the important resolu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ndeveloped area. urbanization plays a key role in clearing duality structur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regions to development in guangxi region. the main restricted fac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guangxi region is the poor foundations of industry, th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models of the urbanization in eastern region, considering the researching of conditions of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y,author believes the industrial cluster is an extraordinary organization. the work force shifting and population gather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cluster as the carrier. with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cluster, it is possible to provide the industrial support for raising urbanization level. the academics in china pay attention to the eastern regions, comparing, for the western china that has regional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al cluster such as guangxi region, their concern to the urbanizations promoting rel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is not adequately addressed. base on this, the effects produced by urbaniz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ditions of industries that have the regional advantage are considered. the text gives the measures to develop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orm th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firstly,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orrelative research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urbaniz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discussing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for urbanization. secondl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urbanization model of the eastern region, 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nan model”, “wen-zhou model” and “pearl river delta model”, and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 for urbanization. then, researching the iv situation of the guangxi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probing into the problem and the causes which restrict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eanwhile,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cluding guangxis industry having advantage,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luster, taking some example as small forms industrial cluster of lipu, the automobile industrial cluster of liuzhou and the artificial gemstones industrial cluster of wuzhou, and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luster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it gives a summary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areas in eastern region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guangxis urbanization. considering the conditions of guangxi, it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develop urbaniz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luster with guangxi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keyword: keyword: industrial cluster; urbanization; guangxi 40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 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 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 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引 言言 城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 业化呈现较大的反差,城镇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 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无不例外地与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密切相关。诚然,导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因素很多:如工业发展 战略偏差、政府长期重城镇轻农村的政策导向致使农业基础弱、城乡二元结构分离、乡镇 企业的分散布局等。城镇化的核心是产业集聚和人口的集中,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要素的空 间聚集、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聚集,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有效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空 间集聚优势可以从三个不同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纯经济学角度,主要着力于外部规模经 济和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并伴随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利 润,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形成产业集群价格竞争的基础;其次从社会学角度,主要从降 低交易费用角度,强调建立在共同产业文化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信任基础上的经济网络关 系;第三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研究集群如何促进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实现产业和产 品创新等。产业集群通过空间优势吸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集中,而城镇化的实质就是生 产要素的空间聚集和人口的集中,因此,产业集群是促进城镇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 近三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迅速发展,学术界研究发现,民间资本和农 村工业的崛起,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聚集,是东部地区城镇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推 动力。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依托于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了区域人口的集中、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二、三产业的增长发展、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资源、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长期 以来,我国学术界将视角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相比之下,学术界对广西等西部民族地区 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产业集群 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在市场化机制尚不成熟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育和成长尽管可以凭 路径依赖形成和缓慢发展,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单凭集群自身内生的力量是不可能有效 规避风险和实现健康发展的,离不开以政府为核心的外部力量的引导培植。因此,在这样 的背景下,探讨、研究产业集群对广西城镇化发展的推动机制,通过对东部地区城镇化的 条件、背景及过程的比较分析,总结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经验,探求基于产业集群的广 西城镇化发展途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一一.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理论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基于产业集群的城镇化理论 (一)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城镇化也称城市化、都市化,是英文urbanization的不同译法,“城市化”一词来自于拉 丁语urbs (城市) 。 1876年, 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师、 建筑师兼工程师依勒德丰索 塞 尔达在城市化概论中首次使用。“城市化”一词,是对 urbanization的直译,urbanization 词头为 urban(都市、都市)是与rural(农村)的反义词;ization为名词性词尾,表示行为的过 程,通常译作“化” 。因此将urbanization译为城镇化更加全面。 中国大百科全书经 济学卷、地理学卷分别对城市化作了定义。经济学卷认为城市化是“由于城市工业、商业 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使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长而引起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 化过程” ;地理学卷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地域集中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 程,这一过程使城市数目增多,各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不断提高城市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两者都认为“城镇人口比重增大”是城镇化的主要特征或重要标 志。但在具体地分析城镇化的内容、特征及其实质时,不同的学科则都有不同的侧重。 1 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学家侧重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城镇职能、用地扩展引起的 城镇化空间过程。强调该过程的空间现象及其演变,即人口、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和城镇 规模的扩大,城镇数量的增多与密度的加大,农业用地转换为城镇用地,人口由比较分散、 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 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2 经济学家对城镇化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 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 (2)城镇化过 程就是现代社会商品生产不断发展, 人口不断集中, 城镇经济与区域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城镇的社会动力作用越来越加强的历史发展过程。 (3)城镇化是指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以及较多机会、较多收入等因素的引导下,大量分散的 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逐步演化为非农业人口;众多经济要素在城镇空间聚集,使城镇规 模扩张,空间结构呈多样化;社会经济关系重构,趋于多元、复杂;生产和生活方式更为 现代化;并能主导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 (4)城镇化的涵义可以归纳为如 下四个层次:1)城镇化是城乡人口结构的转换;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 转换;3)城镇化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向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4)城镇化 是人们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可以归纳:经济学者强调城镇化的内在动力城市集聚经济 与规模经济的效益与作用。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区域城镇化水平与 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演变程 3 度,即工业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演变,使二、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产业, 由于二、三产业对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人口、产业和消费市场向城镇集 中,从而产生城镇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产业结构和服务设 施不断完善,又将会促进工业化的集约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多元化 和高度化。 “由于经济学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工业化与城镇化,特别是从工业化发展 而引起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 从而导致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这一线索而深入展开的。 ” 3因 此,工业化推动城镇化,而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工业化。 “城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 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 为城镇经济要素,城镇相应的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 4” 各个学科关于城镇化的含义都有不同的侧重,在此,我们试图给出一个关于城镇化概 念的综合的、比较全面的定义或解释,将城镇化定义为:城镇化是伴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 发展,在聚集效益的驱使下,农村人口和二、三产业逐步向城镇转移,导致区域城镇规模 扩大,数量增多,经济力量增强,从而使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城镇经 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并逐步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并使区域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居民点的物质面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地域景观发生 变化的动态过程。其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人口城镇化,农业人口变为非 农业人口并向城镇集中,或导致新城镇形成,从而使区域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 城镇人口在区域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的过程。 (2)产业的非农化与城镇化,即区域第二、 三产业迅速发展并向城镇集中,使区域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二、三产业逐步取代第一产业 而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程。 (3)地域景观的城镇化,即农村地域变为城镇地域, 或非城镇景观转变为城镇景观的过程,以及城镇景观本身的不断改良变化的过程。 (4)生 活方式的城镇化,即基于职业利益和行业利益的社会经济组织取代乡村中基于家族纽带、 地方情感的社会经济组织,并使得居民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文化素质、行为方式等全面 改善并逐步与城镇居民一致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居民接受城镇生活方式或被城镇生活方式 同化的过程。 (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理论 (二)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理论 1国外城镇化相关理论国外城镇化相关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 (1817) 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一书提出: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主要是指区域比较优势,它是城镇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 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优势的产生与社会分工密切相关。一旦人们的劳动生产率 有了差异,比较优势自然就会产生。比较优势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 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当商品流通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 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为了节省运费成本,商人们便在交通运输的便利地点聚集起来,形 4 成集市,逐渐导致了早期城镇的产生。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城镇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必 要条件:第一,农业生产率足够高,有剩余;第二,生产率存在差异,才可能产生比较优 势;第三,必须存在商品运输的规模经济,从而大规模贸易和中心市场才是有效率的,才 可以导致大量非农业人口的流动和聚集。 (2)聚集经济理论 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 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 5俄林(berth ohlin,1933)在他的代表作地 区和国家间的贸易一书中,将聚集经济划分为: 1)厂商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cs of scale)。厂商内部规模经济是生产要素聚 集的最基本形式,指单个企业或厂商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从而带来单个企业或厂商 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 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必须在一定的规模上进行,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大 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受规模经济、需求范围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如果只存 在规模经济,而没有相应的需求范围(即市场区域) ,则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仍然会无利可 图;同样,如果运输成本过高,大规模集中生产的辐射区域自然也要受到限制。大规模集 中生产的存在会同时吸引工人、其他相关产业和企业家的空间聚集。工人为了节省通勤费 用,提供原材料、中间品或中间投入品的行业为了节省运费,都自然会向某一地域空间集 中;同样,为上述产业、工人提供服务的产业和人口也会向其靠近;市场区内的居民为了 以较低的价格获取相关商品也会向某一地域空间靠近;众多因素的合力共同促使城镇产生 和不断发展。 2)地方化经济(localization economics)。地方化经济是指一定的有限区域内随着 某一产业总产出的增加而引起的该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外生于单个企业,并随产业规模 扩大而增大。其原理如图11所示: 成本 s p* e1 ac mc* e2 mc d q* q* 产出 图 11 地方化经济 5 地方化经济产生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中间投入品生产 的规模经济;知识信息的外溢。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为寻找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信息,为 企业降低了寻找合适劳动者的搜寻成本,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总供给稳定;中间投入品生 产的规模经济,随着产业的厂商的集中,其对中间产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对其他产品 (如服务业)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对企业的外部性作用越大;知识信息的外溢,集聚加 快了知识和信息的传递,而且信息的传递更多发生在产业之间。很显然,人口、企业及相 关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大大便利了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同时也促使着新知识、新 观念的产生。 3)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cs) 。城市化经济是因整个城市地区产出的扩大 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它不限于特定企业和产业,与这个城市的所有经济活动有关,城市规 模的扩大对城市中的每个产业产生正的外部性。 聚集经济产生的原因如表11所示: 表11 聚集经济的成因 供给层面 需求层面 厂商生产中的规模经济 地方公共产品 地方化经济 1. 外部性 2. 差别化的中间产品 3. 劳动力市场中的搜寻过程 4. 资本市场中的资产匹配 5. 对工人特殊技能的要求 城市化经济 1. 各类产品生产中的技术外溢 2. 存在可以共享的投入品 3. 范围经济 对产品差异化需求 (3) “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 6(w a lewis,1954)提出了二元结构理论:不发达经济是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 代城镇部门构成的,是利用城镇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在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上的 差别, 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镇现代工业部门就业, 由此增加城镇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 进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镇现代工业部门就业,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传统农业部 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城镇工业部门所吸收,给出了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 的出路。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就逐渐地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把 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与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制定综合性的经济发展战 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拉尼斯(g ranis)和费景汉(john c h fei,1961) 7发表论文一个经济发展理论, 他们接受了刘易斯关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一些观点,但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发 6 展中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基础,工业资本积累率是工业部门吸纳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决定性因素,不仅是资本积累,还应包括技术创新。乔根森(d w jorgenson,1961) 8在二元经济的发展提出乔根森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农业剩余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更 强调了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机制在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否定了固定工资假 定,这些显然更接近现实。托达罗(m p todaro,1975)把城市失业率因素考虑进来,提出 了新的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小结 总之,西方经济学家以聚集经济和劳动力的转移两个方面论述了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聚集经济理论对经济要素在宏观空间上的聚集与扩散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规模 经济、地方化经济、城镇化经济等方面论述了聚集经济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在二元经 济理论中,把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强调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工业部门的技 术创新、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市场机制和失业等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聚集经济理论和 “二元经济” 理论从产业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对城镇化的本质的进行论述, 对我国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2国内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国内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 我国对城镇化的关注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目前城镇化的研究仍是一个热门话题。纵观 目前对城镇化的研究论著和文献,主要集中于制度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的动力 机制和城镇化道路四个方面。本文仅着重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丁兴标、朱佩明(2002)论述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认为实现 实现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顺序是:先工业化、再城镇化、后现代化,但工业化并不一定需要 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9。仇保兴(1999)认为城 镇化的动力包括:工业的集聚;市场的建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迁移和外来务 工人员;科教文卫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孙中和(2001)在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 镇化的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四个主要动力机制经行 了系统的研究:农村工业化的推动;比较利益推进;农村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 10邹 兵(2001)对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分析,提出要有效促进乡镇企业向城 镇集中,关键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合作的制度环境,降低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才能 保证企业集中布局所带来的城镇集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 11 在城镇的发展机制研究中,集中于农村工业与城镇的关系方面,即自下而上的农村工 业化是推动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12农民自发地追逐城镇化的利益引力机制,农民向 往城市生活的社会引力机制,同时国家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迫切要求,社区自我发展的 内在动因,成为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13 (三)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研究 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三)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研究 1.国外产业集群理论 7 (1)产业集群的生成及发展机制 1)马歇尔(1890)认为产业聚集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 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 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 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 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 14 2)克鲁格曼(1991)通过其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工业集聚模型,以收益递增为理论 基础,假设一个国家有两个区位,有两种生产活动(农业和制造业),在规模经济、低运输 费用和高制造业投入的综合作用下,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证明了工业集聚将导致制造业中 心区的形成。另外,他的垄断竞争模型在融合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多 种影响因素:收益递增、自组织理论、向心力和离心力的作用,证明了低的运输成本、高制 造业比例和规模有利于区域集聚的形成。其形成机制有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外部经济 与规模经济和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等;其形成过程有运输成本和规模经济的相互作用、累 积循环效应和产业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并对此进行了理论阐释。 15 3)storper and walker(1989)首先提出了区位规格和区位能力的概念,用于解释高 新产业区的产生 16。随着生产过程外部化(即垂直系统分离) ,交易费用便成为与地理距离 有关的各种生产费用中最重要的费用, 因为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是有利于节省交易费用 的。为了节省交易费用,企业将具有集聚的倾向。 4)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的作用。其中格兰诺维特(1991)对嵌入性做了发挥,由原 来的制度架构中,转化到人际关系网络中讨论,并把人际关系分为两类:强联系和弱联系, 并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主要是弱联系发挥作用。在图1-2中,通过c与d的联系,使本于c没有 联系的a、b、e的信息,通过d也能达到c。 弱联系是一座桥,构成了处于不同网络“簇”中两点的通道,通过弱网形成了社会网 络,社会网络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通过弱关系,能把两个网络“簇”的所有个体联系在一 起,对每个个体来说,获得信息的通道迅速增大。 g b h a e f c d 图 12 网络的弱关系 8 社会学主要关注的是嵌入性、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等研究内容,嵌入性使经济活动嵌 入到社会活动之中,社会资本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网络来 实现的,社会网络是适应信息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社会网络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尤其是弱联系的作用。近年来社会网络模型在产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中得到 大量应用,比如意大利的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和硅谷。 5)piore 和 sable(1984)认为产业集群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一是柔性专业化生产, 由于生产方式从福特制到后福特制的转变, 即弹性的、 小批量的生产方式逐渐取代刚性的、 大批量的生产方式, 造成大量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 形成产业区。 17二 是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 由于企业面临着不确定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企业创新的 最重要的战略就是和其他企业结成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网络的不断发展, 必将使得区域创 新环境得到改善,从而又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进入产业区,推动企业的集聚。 18 (2)产业集群的特征 1) “弹性专精”的生产特征,也成柔性专业化。产业组织正在经历范式的转变:从福 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转变为后福特式的柔性生产,产业集群可以看成是柔性生产的地域系 统。在专业化基础上集聚了大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将随着外部市场和技术环境的变化而 变化,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和企业外部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也随着外部技术变化和市场竞争加剧具有伸缩的特征。 2)根植性特征。集群内部的企业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依 此为基础, 人们之间在经常地联系、 互动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经济行为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 根植于所熟悉的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信任、理解和相 互合作,即有效防止机会主义行为,又促进知识的流通和扩散,既包括编码化知识,又包 括隐含经验类知识。相互信任和满意成为区域内最有价值的资源,这种资源营造了区域创 新环境,又使企业深深扎根于当地,最终决定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模仿。 3)创新性特征,也称学习性。由于集群内存在前向、后向和水平的产业联系的供应商、 生产商、销售代理商、顾客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 务组织等相关支撑体系之间,通过长期的联系形成本地化网络。网络中的各行为主体之间 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经常地进行着商品、服务、信息和劳动力等贸易性或非贸易性的 交易、交流和互动,相互学习,密切合作,有利于各种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 传播,由此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会增强企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推动城镇的发展和企业的 持续创新。 4)空间集聚特征,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空间集聚形式是产业集群 的空间特征;大量中小企业在大城市的郊区或中小城市(镇)集聚成群。 (3)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加快。能否 有效地吸引流动的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创造新价值,成为决定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 9 素。从国际范围来看,根植于本地产业集群如同“平滑空间上的勃滞点”(makusen 1996 ), 吸引聚集了稠密的经济能量,培育了一大批世界级的产业和企业,成为保持区域竞争优势 的关键因素。 波特(1990)首先提出钻石模型,认为产业集群是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方 式。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四个: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 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此外还有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机遇和政府行为能使四个关 键要素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从而影响国家竞争优势。其关系如图1-3所示: 图13完整的钻石体系 波特认为集群发展的关键是生产率,重视竞争,对于竞争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由传 统的静态竞争,即成本竞争转变到动态的竞争,竞争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是战略差异的竞 争;竞争的效果是提高了生产率,竞争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 提高促进生产率的提高,竞争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手段。同时强调政府在集群发展过程中的 作用。集群是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方式。 总之,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研究由主流学派的外部经济、 专业化分工、规模递增、运输费用等经济分析,发展到交易成本、技术创新,再到网络的 认识,信息的作用,从经济学拓展到管理学、社会学,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越来越 复杂,更接近现实。本文仅从产业集群的生成及发展机制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 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中国的产业集群推动城镇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国内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国内与本文相关的研究 1994年,王缉慈教授在其出版的现代工业地理学一书中介绍了新产业区的概念并 结合国内各区域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探讨。1997年,李小建教授发表文章,就新 企业战略 企业结构 同业竞争 机会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 支持性产业 政府 10 产业区的来龙去脉进行阐述,提出从区域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度和根植性 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这些理论为我国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 础。 (1)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研究 苏海红(2004)认为产业集群为城镇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城镇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 了载体,并分析了西部产业集群与城镇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和途。 19侯守礼 (2003)提出城镇化过程中要重视城镇质量的提高,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城镇发展战略能 促进城镇质量的提高,并提出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形成、政府行为改善和专业市场形成等提 高城镇质量的建议。 20冯云廷(2004)认为,城镇经济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的聚集性, 城镇经济是城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他以聚集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为出发 点,阐述了聚集经济的机制、结构、条件和结果,进而探求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推进 的思路。吕玉印(2000)以聚集效应与土地利用关系为切入点,从城镇经济运行与空间系 统运行的角度,阐明城镇经济运行以及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从分析聚集经济、运费、 地租和区位等变量的相互作用出发,从居民和企业行为入手考察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建 立了聚集经济影响下城镇聚集与土地利用均衡的静态分析框架。 (2)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 仇保兴(1999)认为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 同阶段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还从专业化分工、产权和市场结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以 及人文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1魏守华,石碧华(2002)把产业集 群的竞争优势归纳为四个因素:生产成本优势、基于质量基础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 销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蔡宁和吴结兵(2002)基于企业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认为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竞争 单位,其竞争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及集群对资源的整合能力。刘斌(2004)认为产业集群 的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产品的竞争力,并归结为产品的高性价比、强市场适应能力;他把 集群内企业看作供应链的一环,从供应链的角度论述了集群产品实现竞争优势的作用机 制。朱英明(2003)把产业集群看作是缩小的国家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在于产业 集群具有创新优势,创新优势表现为相互作用的主体间优越的学习能力,其实现主要通过 地方环境的孵化作用、知识技能的扩散聚集作用以及跨国公司的催生作用等。 22 (3)对乡镇企业聚集的研究 邓秀丽(2002)认为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是实现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城镇化提 供工业基础、资金基础,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机会,消除城镇化进程的障碍,实现农业 现代化。成德宁(2002)详细分析了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的难点,其中包括聚集的“门槛” 相对较高、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来自社区和企业职工的压力较大、来自社区政府的 阻力较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进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 创新、建立城镇工业小区。 11 3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聚集理论中的地方化经济强调产业聚集的聚集效益,城市化经济强调城镇自身规模扩 张的聚集效益,城镇化过程中聚集经济效应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地方化经济的外在化和城市 化经济的内在化实现的。地方化经济的外在化表现为在产业聚集的过程中,与区域文化、 制度、社会关系网络密不可分的产业集中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关系变 得紧密起来,从而产生专业化分工效应,这种专业化分工效应表现在地域上往往就是区域 分工带来的比较利益;城市化经济的内在化主要表现为城镇聚集经济的积极的外在因素由 外向内地向产业体渗透,使得产业体在要素配置、产业结构、企业内部治理和技术等方面 引起一系列涉及效应并发生积极变化,使城镇产业聚集的总体提高。 产业聚集研究是以工业中的制造业的聚集为核心,讨论的是二、三产业的发展布局问 题,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布局为主,在图1-4中,工业在一定地域上的聚集必然伴 随着从事该工业生产的劳动力及其家属在该地域上的聚集,即人口的聚集,人口的聚集又 产生了对第三产业的需求,从而引起第三产业的聚集。这种工业的聚集引起人口聚集 再导致第三产业的聚集的过程,将随着工业生产的扩张而不断的扩大聚集规模,从而在特 定区域形成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为主体的产业和人口聚集地点城镇,或导致已有聚 集点(城镇)聚集规模的扩大。 工业在城镇的聚集和发展是城镇得以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创造出 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产生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从而吸引人口向城镇聚集,推动城镇化 进程。因此,要加快城镇化进程,就必须推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而二三产业发展的有 效组织方式是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 (1)有利于具有地区特色产业的形成。由于集群功能的形成,促劳动生产率提高, 服务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降低,从而带动企业、产业和市场平均成本的降低。集群 化具有明显的知识溢出效应,技术信息,经营经验相互交流,集群化使行业产品质量提高, 更多的消费者(工业 劳动力)在地区集聚 城镇能够生产出更 加多样化的产品 更多厂商向这个地区 集聚从而形成城镇 工人的真实收 入总量增加 需求乘数 后向效应 前向效应 前向效应 后向效应 收入效应 图 14 厂商和工人在空间集聚中的循环因果 12 花色品种齐全,形成专业市场,并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市场信息的反馈,又使产业和企 业不断创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2)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第三产业 发展的支持:如为生产服务的财务支持、服务咨询、教育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生活服 务的商业、运输、饮食等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第二、三产业发展,使第二、三产业 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优化了产业结构。 (3)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在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集群企业 会提供大量用工岗位,这不仅给城镇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吸收了大量农村人口。越来 越多的农民在农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不断增加,为农村经济 的繁荣积累了资金和增添了活力,其带动功能成效显著。 (4)大量企业的集聚,产业链的延长,使厂房、设备和人员增多,从而增加了对工 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需求,使聚集地的版图扩大,城镇规模增大。 (5)产业集群是促进城镇技术创新,构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构建区 域创新系统,促进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既促进了交流与合作,也强化了竞争,因而为创新 创造了条件。 (6)产业集群是城镇节约能源、集中治污、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产业集 群是有效率的产业聚集形式,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市场主 体的密切联系、联动合作与有秩序竞争,既可以实现能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又更有 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7)促进政府职能的转换,服务水平的提高。产业集群的发展除了要有自主发展的 空间,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和服务,这就对政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而使 小城镇的政府机构日益向成熟的现代化政府迈进。 (8)产业集群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完善的城市体系,产业集群促进城镇的发 展,沟通连接大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联系,使信息、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地区, 是实现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所以, 聚集理论所讨论的产业聚集过程实质上是与城镇化相同的过程。 只不过两者注 意的侧重不同, 城镇化所关注的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在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医用放射诊断设备项目申请报告
- 2025福建漳州漳州市芗城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心招募2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太阳能电池背膜项目提案报告模板
- 特殊食品生产声明书7篇
- 2025湖北荆州市石首市第二批校园招聘教师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网络平台商家责任承诺书3篇
- 运动会上感人瞬间记事文(6篇)
- 我的童话城堡世界作文4篇
- 2025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试题(解析版)
- 与时光同行我的成长日记8篇
- 物流班组长年终总结
- 2024年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考试近5年真题附答案
- 肥料、农药采购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标)
- 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建设项目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行贿受贿检讨书
- 甲方现场管理基础手册
- 新制定《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学习课件
- 常用量具简介及使用
- 混凝土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 “皇家杯”全国职业院校宠物营养学知识竞赛试题库
- 《客舱安全与应急处置》-课件:乘务员自我安全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