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文 摘 要 齐白石18631957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历史上一位十分独特的艺术家, 他的独特性在我看来是体现在他的艺术观、人生观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平民 情结,也正是这个情结的存在使齐白石的画中充满了独特的魅力。齐白石创造性 地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注入了生机勃勃的真情实感和世俗人情, 其强烈的民间性使传统绘画的僵化规范得以突破,开拓了文人画平民化、世俗化 的绘画新天地,这也是他在画史上不可替代性的根本原因。 本篇论文主要是我从学习的视角出发,从当代现实情境中,系统研究齐白石 画中平民情结的具体表现和产生原因,以期对齐白石研究作些有益的尝试并试图 以自己的方式对其作品所蕴涵的内涵作出深刻的分析。本文采用了心理分析、文 化分析、作品分析等来回顾其艺术创作道路,挖掘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平民情结, 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并对他的作品作出有意义的解读。 关键词:关键词:齐白石;画; 平民;情结 ii abstract qi baishi 18631957 is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history is a very unique artist, his uniqueness in my view is reflected in his artistic, in view of the strong man, it was also the association of the qi baishis drawing is filled with unique charm. qi baishi creative in the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s the beauty of interest to the shift into a vibrant ture emotion is human, stronger and the secular nature of the traditional painting of norm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terati paintings and drawings more secularized new look, this is not in the history of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replacement. this article is a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oung people studying, from the real situation, the system the civilians in complex qi baishi the specific and to cause to study for good qi baishi tried and tried to his own way to work by being made incis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se the psychological and cultural works, and analysis to review its art creation of the road and broke his works, from the complex, and gave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is work and to his work to make meaningful ways. key words:qi baishi; paintings; civilian; complex 承诺书 39 承 诺 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 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 将承担法律责任。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 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 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关的内容, 将承担法律责任。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 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 撰写过的成果。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作者签名: 20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40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 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本人完全了解山西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 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山西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 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20 年 月 日 引 言 1 引 言 回顾中国近现代书画史,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齐白石的名字都令我们驻足长思, 齐白石出身农民、起于木匠、没有留洋的背景,也没有美术科班的正规培训,却攀 登至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峰。他的艺术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实现了文人画向民间化、 大众化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文人画发展的新局面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鲜 明的艺术特色成为二十世纪一代大家。他的画作崇尚现实主义,无论是人物题材还 是山水花鸟作品都包含着浓浓的平民情结,他所反映的平民的生活、平民的乐趣、 平民的悲忧,其间荡漾着浓浓的生活情调,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自然的淳朴。 他画艺的“平民性”使他的艺术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在他的画上一切都是平常的、 日常的,然而却令人难以忘怀永远的体验到一种人性的光辉。他以其农民的智慧和 幽默为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创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画作引起了我们无尽的追忆和 思索,须是怎样的灵魂优化组合和心路历程呢?很久以来,一直是我思考而未得其 解的问题。本文便选取了“平民情结”作为切入的视角目的在于全面深入的理解齐 白石的其人其作。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 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博士学位 论文中,对“情结”这个概念进行了最初的探讨,并提出了他的情结理论,后来他又 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1904 年间荣格就把情结看做他理论观点的一个核心,并把他的 理论体系命名为“情结心理学” 。但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 “情结”一词最早是 德国精神病学家西尔多齐亨提出来的。除此之外,英国早期心理学家高尔顿最先 运用联想实验来研究人的个别差异问题,后来冯特又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意 识,他们这些人的研究都对荣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此来看,虽然情结这个概念 并不是荣格最先发现的,但他却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层次的推敲,并付出了很多的 精力对情结进行分析,正是由于荣格的研究,情结这个概念才得到心理学界和学术 界的广泛承认和运用。他曾说过: “不是人支配着情结,而是情结支配着人。 ”情结 常常会成为人类灵感和内驱力的源泉,很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就是受情结的驱使而创 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以及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走向艺术心理学 、刘耀中 著的荣格弗洛伊德与艺术 、苏联维戈茨基编著,周新译美术心理学都对艺 术创作中的心理状态也都有独特的见解。从国内研究看,关于齐白石的研究很多, 据统计 ,历年来出版的齐白石专集和选集共 116 种 ,齐白石生平、传记、谱表共 608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2 种 ,研究齐白石的著作共有 86 种 ,研究齐白石的论文以及评价、 赏析共 486 篇。 研 究者以国内为主,兼及世界各地。如由郎绍君、郭天民主编的齐白石全集 1 10 卷 ,郎绍君著的齐白石 和齐白石的世界1864-1957,敖普安、李季 琨主编的齐白石辞典,韩国崔峻豪著的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研究 等。 这些都 对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特别是绘画和篆刻的艺术成就进行了系统整理及深入研究,但 我觉得大多数是侧重于他的艺术成就,关于他的艺术创作与情感世界的问题的理论 研究到目前可见的成果并不是太多,所存在的一些研究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例如在 齐良迟主编齐白石艺术研究一书中陈祥明在文章活笔墨与真精神齐白石 衰年变法再探索中写到“齐白石迥异于一般文人画家的鲜明特征就是他具有一种 平民意识和平民精神” 。韩昌力在文章平民情感的文化现实中写到“齐白石的平 民情感成为他整个生命过程的组成部分,他的一切情爱都来源于这一情感,因此, 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一切事物都散发出这一情感的需求,可以说他的一切行为活动 都与这一情感相联系” 。这篇文章以敏锐的视角指出并探讨了齐白石平民情感的文化 现实对我很有启发性,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挖掘的领域并引起我想深入研究的 兴致。本文按照历史阶段对一系列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析齐白 石作品“平民情结”的形成、发展、延续以及对当今艺术世界的启示和思考以期用 全面的观点对其进行理论归纳和分析。 敖普安 ,李季琨.著 齐白石辞典 k. 北京:中华书局,第 522573 页 2004.。 郎绍君 ,郭天民.齐白石全集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第 10 页 郎绍君.齐白石 m. 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 ,1997. 第 10 页。 郎绍君.齐白石的世界 1864-1957 m. 台北:台北义之堂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第 4 页。 崔峻豪. 齐白石篆刻艺术的研究 m. 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第一章 齐白石“平民情节”的由来 3 第一章 齐白石“平民情结”的由来 情结(complex),这是心理学术语,荣格将其形容为“无意识之中的一个结, 是隐藏在一个人神秘心理状态中的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弗洛伊德称它是 “充满情感的一组相互依赖的观念性因素” , 经过荣格、弗洛伊德、拉康等人的 普遍使用, “情结”的意思被泛化为对美好愿望的一种持续的期待或对已逝去的事 物的恋恋不舍。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但是人们的心中常常有想 超越现实的环境去寻求更加美好完善的境界的想法。人们的心灵所指向的是比现 实更高层次的美好境界,经过努力有的可以变为现实,有的因为与现实的距离太 远而无法实现,而只能退回到无意识的世界,而以情结的形式潜在地影响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情结,字典解释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平民即是 指老百姓, 所谓平民情结,应该是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追求。中国的老百姓怎么 样?大概可以用“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八个字来概括。 我很赞成哲学家这样的说法: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本质乃是各种社会关系 的总和。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除时代的需要和本人天生的 素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需要具备能够使其成为天才的必要的社 会环境。某一种心理经验沉淀成情结,也必然有其主客观的原因。主观上必须有 一定的心理体验作为基础,并且能够把这些心理经历沉入到意识深处;客观上的 一些事件也是促使情结产生的重要条件,这些事件必须能够刺激到人的无意识深 处,唤醒那些沉睡的情感。齐白石的少年期和青春时代的成长经历,是进行这个 论题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那个时期形成的心理意识,往往可以成为人 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下面,就让我们对影响齐白石绘画艺术风格形成的家庭及 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一番全面的回顾,以从中挖掘齐白石绘画艺术发展渐进的历史 原因。 1.1 家庭背景及其性格特点 1.1.1 家庭背景 清同治二年,即公元 1864 年 1 月 1 日,齐白石诞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 弗雷罗恩.从弗洛伊德到荣格无意识心理学比较研究.陈恢钦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9。 平民:老百姓。平,齐一、一般。 辞源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 年北京。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4 塘一个贫苦农民之家,父亲名贳政,母亲周氏,一家人靠种田织布为生。我们从 他的自传中可以得知,“上辈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发过财,勤勤恳恳的混上一辈子, 把肚子对付饱了,就算挺不错的。”11一个旧时代农家孩子所能经历过的各种艰辛 与酸楚,齐白石都真切地体验过。齐家家境虽然很贫困,但日子过得却很和美, 齐白石天生淳朴的性格,也就在这里种下了根。 1.1.2 性格特点 齐白石具有以普通平民的身份非常世俗地入世的基本性格,他天资聪颖,秉性 喜画,一生辗转于大江南北,长年都为生计奔波,终生都不曾入仕,始终生活在 平民百姓之间,这就积淀了他对国家、对百姓、对自然风物的深厚感情,这些在 齐白石大量充满乡土气息和爱国思想的平民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他的生活中,没有对别人的攻击性,没有取巧与投机,他的思想中只有以 自己劳动获取生存回报的观念,他一生都像一位辛勤的老农一样始终坚守着天道 酬勤的艺术信条,把画笔当成农器,辛勤耕耘只求一饱。由于从小的生活境遇, 齐白石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齐白石有时表现出过于谨 慎与小心,他的许多生活作风一直离不开中国农村的方式:钱不存入银行而要塞 入墙砖中间;一辈子只穿长袍大褂而不穿任何时兴服饰;勤检节约而笃于亲情友 谊;安于旧宅而不住新居;逢年过节必整肃衣冠向天叩拜,如此等等。直到九十 五岁的末年,还保持着乡土习惯,这是他坎坷人生历练中积淀的习惯,有时他也 觉得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并真诚地刻在他的印章里“吾狐也” 。在边款中刻道: “吾生性多疑,是吾所短” ,这就是齐白石。胡适在齐白石年谱序中写道: “朴 实的真美最有力量,最能感动人” 。举凡农民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相信只有 耕耘才有收获,不相信自己未曾见过的事物,自信自足,无职业化的素质和习气。 这些齐白石都具备,还包括农民狡黠、愚拙和褊狭,在他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着。但这些秉素一旦与创作者的技巧、灵感和神采结合起来,反而成为其艺术的 独特个性,而变得大巧若拙、大璞不雕,具有了生命原初的真实力量。 1.2 人生经历 12 齐白石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生于农家,以从事民间艺术木工为 生,在逐步领悟艺术的无限空间后才进入绘画艺术的领域。他在民间刻苦的劳作、 学艺生存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磨砺与积淀。没有他质朴平民的生活经历和民间艺术 11 齐白石, 齐白石自述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年版,第 47 页。 第一章 齐白石“平民情节”的由来 5 的天真情趣,便不会形成其后来独特的绘画风貌。齐白石幼而好学,在四五岁时 祖父用火钳划炉灰教他认字,便能过目不忘。八九岁时读过半年私塾,但只能在劳 动之余练字、习画、读书。据他自己回忆,他的祖母曾为之感慨: “三日风,四日 雨,哪见文章锅里煮?明朝无米,吾孙奈何?惜汝生来走错了人家。 ”十二岁开始 学木工,善长雕花,闻名乡里,他所雕花鸟、山水、人物得力于芥子园画谱 , 后来有缘从师当地民间艺人学画人像。在他二十七岁时正式拜当地文人陈少蕃、 13 胡沁园14为师,潜心学习诗文、书画和篆刻等,从此走上以卖画、刻印为生的道路。 四十岁后,五次外出游历南北各地,丰富了见识,助长了技艺。后因军阀混战, 五十五岁到北京避乱,刻印,卖画。五十七岁以后定居北京,结识了陈师曾,两 人相交甚笃,并成为莫逆之交。在陈师曾的建议与支持下,齐白石“衰年变法” , 决心弃旧习自立门户,闭门多年专攻写意花鸟,广泛借鉴明清徐渭、八大、石涛、 金农以及近代赵之谦、吴昌硕等名家,再结合个人气质修养,终于独创红花墨叶 的两色花卉,以及浓淡几笔的虾和蟹,无人能出其右,被人称为“红花墨叶派” 。 齐白石绘画艺术尤其以花鸟虫鱼成就最高,兼擅山水、人物,笔墨精妙,生动传 神。他是诗、书、画、印的全才,其诗清新质朴,感情真挚;其印独出手眼,卓 然成家。他曾担任过北平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 席等职,1953 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5 年民主德国 艺术科学院聘请他为通讯院士;1956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国际和平奖。1963 年,齐白石诞辰一百年之际,又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1516 1.3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社会背景及文化现状 1.3.1 社会背景 19 世纪末期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社会风云变换,帝国主义的炮 舰政策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西方的新思潮加快向我国传播,在内忧外患 的民族危机中,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的产生及各种新思潮的泛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 多向性的大变动,从而造成了中国社会“士农工商”传统结构的转型与分解。这 在某种程度上就打破了过去封闭稳定的等级结构,促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向开放多 13 陈少蕃,湘潭名士,胡沁园家延聘教读先生, 齐白石自述 ,第 54 页. 14 胡沁园(1847-1914),名自悼,字汉搓,号沁园,是湘潭韶塘一带风雅之士。能诗,擅工笔花鸟,长于 汉金. 富收藏。 15 徐 改.中国名画家全集齐白石 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第 168 页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6 样性的形态发展。社会的变动使人们挣脱了等级身份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形成 了不同阶层的人们多向的流动、并渐渐形成了开放与包容的历史局面,促使整个 近代中国从稳定的复合型社会结构向多元职业化的历史转变。这种历史的机缘却 为那些象齐白石这样具有特殊资质的底层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齐白石的 故乡湘潭地区,当时也有如暴风雨来临的前夜,灰暗的天空笼罩着广大的农村地 区,农民的生活异常艰辛, “活命”成为那个时代大多数穷人家的最高人生目标。 “穷人家孩子,能够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的,真是难若登天。 ” 17这是齐白石 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开篇的第一句话,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 存状态。18 1.3.2 文化现状 齐白石生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土 崩瓦解之际,大众利益高于少数人利益,为人民大众服务而非为少数人服务的大 众化趋势逐渐成为社会潮流。1905 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使文人艺术趣味权威地位彻 底瓦解,它不仅使中国出现创办新学, 而且还鼓励社会及文化变革的新式知识分子, 画家们开始接受来自中西方的艺术传统。1919 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了科学、 民主、进步的大旗,该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专制,它预示着社会结构从传统单一性向 大众性多元化的“人性复归”发展。虽然新文化运动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是它 却以前所未有的锐利锋芒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有力地促进 了广大中国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年的思想解放。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现代社 会的观念迅速普及,日益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城市兴起,文人 士绅成为新式绅商,城市画家为迎合市民趣味,艺术生产方式向现代转型,绘画 不在是作为特权阶层抒发闲情逸致的奢侈行为,不少擅长绘画的文人将此转化为 一种谋生手段。而齐白石的故乡湘潭镇,在当时素有“金湘潭” 、 “米都” 、 “药都” 等美誉,经济上的繁荣为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当时,湖南地区的书 院多达 72 所,到了 19 世纪末,已产生了一大批重要的历史文化人物。他们的出 现使湖湘地区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儒家学风,强调务实笃行、 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再加上湘军的不断崛起,湖湘地区的人投入湘军麾下者趋 之若骛,这些湘勇回乡后,带回了外面的信息并活跃了当地的思想。这就形成了 湘潭地方士绅文人相对传统但并不守旧的思想观念。而传统的文人士绅们“能诗 17 齐白石: 百石老人自述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5 页 第一章 齐白石“平民情节”的由来 7 善赋,有欣赏艺术的闲情逸致,彬彬有礼。 ” 19底层老百姓对士绅阶层非常仰慕“士 为四民之首,为乡民所仰望” , 20这种特殊的时代机遇,为齐白石从一个最底层的 农民走向他的艺术道路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19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北京 20 吕实强:中国官绅反教的原因 ,(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第 123 页。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第 165 页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8 第二章 齐白石作品中所体现的“平民情结” 贯穿于中国画发展历史和中国画对人类的正真精神感应,是一个“情”字, 一部中国画发展历史,就是历代画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融自然生命与自我生命、 自然精神与自我精神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和抒发的历史。中国画是画家自我精 神与笔墨精神高度融合的结晶。在作画过程中,每一位画家都不可能脱离自我对 社会生活和自然物象的具体体验,有什么样的感情体验,就会产生在此条件下的 笔墨意象、笔墨形式、笔墨结构和笔墨情趣。只有达到情感体验与笔墨法度的完 整统一,才能以情感人。齐白石其浓郁的平民情结已经和其笔墨意象点的聚散形 式融为一体。 2.1 早期绘画 21 1870 年一 1889 年是齐白石绘画艺术风格的萌芽阶段。 齐白石在很小的时候就 开始摸索画画的门路, 童年时代贫困的家庭状况虽然不允许他上学画画 ,但是作为 一种心理欲求促使着他用心观察着身边的世界。有一次,他同学好奇地问到他底 喜欢画什么?齐白石便说到: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蹦的,凡是我见过的和喜欢 的东西我都喜欢画,特别是牛、马、鱼虾、蟹蛙这些常见的东西我更爱画。 ” 22这 番话在齐白石后来的绘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齐白石从 15 岁到 26 岁做了 10 多年的木匠,早年的木匠经历是齐白石艺术的 源头,作为木匠的齐白石在其艺术旅途上的正真意义,我想不仅是其刀法的娴熟 对于后来篆刻有直接的益处,也不仅是将画谱中的形象用于木雕,并在创作木雕 新花样时培养了他敢于独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民间雕花之类的民间艺术陶冶了 他的审美情趣。他是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色彩观念都在他 心中留下了印迹,齐白石做木匠时的竹雕、木雕作品见图 2.1 可以从侧面反 映其早年的木工技艺,十年的木匠生涯使他的艺术从最初就埋下了纯朴与务实的 种子,影响到他其后对绘画的态度与趣味,并成为他衰年变法后在造型上、色彩 上、审美情趣上变革文人画的重要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他艺术中感人 至深的力度和独特的美学思想。他在做木匠活之余又接受同乡人的邀请,独立创 作了许多肖像画作品,他的业余绘画生涯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在这 10 多年 里,他了解了普通百姓的所思所想,知道最下层民众的喜好,这一点直接影响了 21 王砚波编著, 齐白石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年出版,第 24 页 第二章 齐白石作品中所体现的“平民情结” 9 他后来的绘画风格。 齐白石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 开始绘画入门实践的,这是他由一名木匠开 始潜移默化地走向文人画家的不自觉的发端。这个阶段的艺术积累为齐白石今后 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风格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从他的早期人物画作品如 黛玉葬花 见图 2.2) 红线盗盒 仕女图 、 西施涴纱等都可以看出 , 其造型、线描、结构方式等都明显的受到芥子园画谱 的强烈影响。从这里我 们可以得知,齐白石在对传统的主动学习过程加上长期在木匠生涯中对大众审美心 理的把握,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悄然地沁润着他的内心,并最终成为 他个人审美心理定势的一部分 ,而齐白石主观的选择和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共 同打造着他的艺术心理。 从牧童到木匠再到画匠,他一直生活在平民世界之中,这是齐白石艺术散发 出清新气息与超凡意趣的活力之源,而早年的生存环境与视觉经验成为他日后艺 术作品中的民间情感和意趣的潜在情结,决定了他一生情感体验与艺术表现的民 间化意向。 2.2 中期绘画 1890 年一 1919 年是齐白石绘画艺术的成长期。齐白石在 27 岁真正的开始学 画,他跟胡沁园学的是工笔花鸟草虫。齐白石早期绘画深受他的影响,所以画的 很工整细腻,这也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在拜师学艺阶段,齐白石又接触到很 多文人雅士,使他得以在较高层次中学习和交流艺道,同时高人的指点使齐白石 感觉到眼界的狭小,所以 40 岁时他萌生了要走出家乡、开拓视野的远大志向,他 秉承了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观点,践行了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主张,他在八年间五出五归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也见到了不少名人的真迹,渐 渐改用大写意笔法。他把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画一遍,编成借山图卷52 幅。见图 2.3这个时期的齐白石既能工写草虫又能放笔倾泻,已经接近晚清文 人画家普遍追求的艺术风尚,或者说他的绘画意境开始走上了在师造化中表达自 己的情怀的文人画正路。 远游虽然开阔了齐白石的胸怀和眼界,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他“白头一饱自 经营”这种中国农民式的人生理想。他自觉地放弃了许多进入政界的机会,由衷 地眷恋着故乡和亲人。他在近十年的幽居求索中,读诗、作画、学习传统,提高 自身修养,齐白石的日常生活是清闲而快乐的,基本上完成了由民间画家向文人 画家的转变,在作画吟诗之余,客来可“沾露挑新笋,和烟煮苦茶” ,闲时便“落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10 日呼牛着小村” , 又时常与儿孙们一起种植蔬果, 尽情享受田园和天伦之乐。 有 萧 斋闲坐诗云: “茅屋雨声诗不恶,纸窗梅影画争妍。深山客少关门坐,老矣求闲 笑乐天。 ”这正是齐白石当时生活和心情的写照。他在家乡湘潭布置了“寄萍堂” 住宅,希望能在这里终老一生。23 1911 年爆发了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军 阀连年混战,1917 年湘潭又发生了兵乱,城乡百姓纷纷逃难。为了生计,齐白石 不得不再上京城,在琉璃厂挂起了卖画刻印的润格,开始了在京城的卖艺生涯。 齐白石 55 岁北游时认识了陈师曾 24,这位在京城很负盛名的大画家慕齐白石之名 特地登门造访他,在欣赏了齐白石的借山图卷后,他以“画吾自画自合古, 何必低首求同群” 25的诗句鼓励齐白石要坚守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要去迎合取 媚世俗。从此,齐白石经陈师曾的点拨而走上“纯任天真、发挥个性”的路子。 这对于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 、 “士气” ,当然是一种背叛。但也表明了随着时代 的变化,新的平民审美趣味已经开始深入中国画,而平民趣味,正是辛亥革命之 后西方文化渗入商品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新意识、新趣味。而作为以乡村木匠出身 的齐白石,他没有所谓精英文化心态,也没有固守正统负累,他能在乱世之中保 持平民心态与生活情趣,并用绘画来抒写这种生活。他更不排斥新文化、新事物, 而是沉浸在自己尚能维持温饱的生活之中。 这个期间的齐白石的绘画,他是用最朴实的绘画语言和最生活化的乡村题材 阐释出他的艺术观,人生观,这只是一场平常的为生存而艺术到为艺术而生存的 人生过程。齐白石靠卖画为生,一直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齐白石卖画初年他卖 画的对象,大多都是普通百姓或者是乡里绅士,为了适合这些人的审美趣味,他 画的各种物象形态,首先要让他们能理解和看得懂,也就是说要以平民的情感准 则来画各种物象。这时期的齐白石本身也是一个平民,他也懂得普通百姓的审美 趋向,通过卖画这一契机,客观上促使他与平民的生活情感需求得以相互沟通, 进而确定他的创作准则,这就使他的平民情感观在不间断地卖画交往中逐步加深 和形成,并最终在具体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出来。 我想齐白石之所以不是一个普通的民间艺人,而能跻身于世界艺术大师之列, 就是因为他不是把自己禁锢在一个有限的世俗文化范畴之内,而是自觉地经过不 23 陈师曾(1876-1923),名衡格,号朽道人,又号槐堂。江西义宁人。父亲著名诗人陈三立。 23 滕守尧著, 艺术社会学描述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第二章 齐白石作品中所体现的“平民情结” 11 懈的努力去临仿前人、拜师出游、定居北京,不断提升内心的农民意识所约定俗 成的价值品位,将自己的天然朴素情感溶入到一个更广大的文化环境中去。作为 一个民间艺人,齐白石接受了文人画的一切传统,而作为一个文人画家他又有平 民生活的意识与民间艺人的经历,这也许正是齐白石超出一般的民间艺人和单一 的文人画家的独到之处。 2.3 晚期绘画 1920 年一 1957 年是齐白石绘画艺术发展的第三阶段, 也是其艺术生涯的成熟 阶段。1918 年,齐白石来到这个聚集各种流派,各种观念,各种文化精英的大都 市北京,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形态,科学与民主思潮,使得“文化革命”成为当 时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一种主导思想。人民群众的觉醒,以及艺术走向生活的 趋势为齐白石的变法及日后的艺术发展提供的肥沃的土壤。 在民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封建的精英文化遭到批判,画院体制受到冲 击,齐白石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没有卷入这些激烈的文化纷争,而是处于这种潮 流之外潜心领悟徐渭、石涛、八大、金农、吴昌硕等的艺术真谛。具有初步民主 意识的普通民众成为社会的主体,平民的审美趣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这种环 境适合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发挥,齐白石以卖画为生,艺术创作中考虑到民众的审 美需求,追求雅俗共赏,再把文人画中融入些民间审美趣味,把自己的艺术与社 会需要相结合,这成为他艺术变革的出发点。 晚年的齐白石总结自己的绘画实践及亲身体验由衷感悟到: “余画过于形似, 无超凡之趣,决心从今大变。 ” 26他听从了陈师曾的劝说, “自创红花墨叶的一派” , 形成了工写结合、红花墨叶,天真平淡的独特画风,从此走向了艺术的成熟阶段。 这无疑是一场重大的视觉革命,他适应了正在萌动着的现代人的审美节奏,也适 应了文人画在其历史性转变中向大众靠拢的趋势。其实在这表面的形式变革背后, 是他内在情思的变革,齐白石再也不能用八大山人表现八大山人情感的艺术语言, 而必须找到表现自我情感的自家语言。因此,这“红花墨叶”并不是什么纯形式, 它负载着红、黑对比的热烈的民间审美观念,更负载着他内在的追求,这内在的 追求便是他的乡心,是“客久思乡” 、 “望白石家山难舍”的真情实感。在那幅有 名的牧牛图里,见图 2.4那位着红衣白裤的赤足牧童就是他自己童年生活 的直接写照。题画诗是“祖母闻铃心使欢,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 26 齐良迟 主编, 齐白石艺术研究 ,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447 页。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12 老对犁锄满汗颜。 ” 27这诗和画,既是对牧牛生活的回忆,也是对祖母日日盼孙儿 早归的亲情的表现,是当时他对仍在耕耘的儿孙的牵挂。一件艺术品常被喻为向 世界打开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口,我们可以窥测到艺术家的深层心理,甚至是 艺术家本人都没有明显意识到的潜意识。在客居北京的晚年生活中,齐白石开始 慢慢尝试着把对家乡的怀念画进画里: “余欲大翻陈案,将少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 画之” 。 28这样一来,他有意地走进了他独特的平民生活,从一个对文人画概念模 式的追求者重新回到了他个体的“人性”情感上来。一群群小鸡、一只只游鸭、 浩渺的波涛、噪嚷的蛙声像诗一样魅力的平常生活,一个个令人敬畏的自然 生命,像牧歌一样浪漫的梦呈现在画面上。齐白石在其盛期的艺术作品中,充分 体现了他通过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对普通人性中生命情趣的关怀,它体现了 个体人性中对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向往生命欢乐与诗性美好的共同愿望:几只 小鸡善意地围着一只蝈蝈;蝴蝶嬉戏着水面上的花瓣;两朵兰花的窃窃私语 欢乐而可爱的生命世界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充盈着生命的情趣。作为劳动人 民的儿子,齐白石接受了士大夫知识与智慧却不曾士大夫化,他仍然是以一颗平 民之心歌颂着平民生活,天真烂漫,体物入微,礼赞生命便是他一生艺术的永恒 主题。 在其晚期的作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旧社会平民的困苦生活,表达了 画家的爱国思想感情,其作品能激励起大众的内在民族情感,唤起人们民族忧患 意识,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更为自觉地融入到集 体之中去,尽心竭力地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是齐白 石绘画艺术的组织激励作用。随着他人格与世界观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也更具有 一种普世价值,从而乐于将群众的美好愿望成功地用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为全天 下、全世界人民的生存经验和审美理想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例如在和平见 图 2.5 中,画家表露了民众盼望解放、祈盼和平的热切心声,在祖国颂 、 和 平万岁 和平鸽等作品中,作者那殷殷爱国之情、拳拳赤子之心更是跃然纸上。 绘画不能像诗歌那样直抒胸意,但所画内容与题跋却往往透露出画家内心深 处的情怀。 “老屋无尘风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兵。画中大胆还家去,稚子雏孙出户 迎。 ”这首题画诗把一个白石老人的乡思刻画得生动感人。 “渡湖过海不知休,得 道初心纵远游。行尽烟波家万里,能同思难只孤舟”道出的更是无尽的乡愁。干 27 齐良迟 主编, 齐白石艺术研究 ,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第 273 页。 28 齐白石: 齐白石自述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21 页 第二章 齐白石作品中所体现的“平民情结” 13 脆直接题为“自嘲诗”的如下四句, “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 砚田牛未歇, 落日照东厢。 ”他乃是把自己的艺术与农夫的劳作等同,此时八十五岁的白石老人 身居京城,把他的三居室住宅称为“铁栅三间屋” ,作画的笔有如农民的犁、锄, 石砚比作农田,自己就是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农。画家的这种将自己与千 千万万的农夫视为一样的平民意识,是他的艺术与为人的真正可贵之处,这里没 有矫情,他是实在是觉得自己和一介农夫的区别只是“讨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 由此可见,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艺术世界是他早年和中年平民生活世界的审美 表现,是他平生独特生活体验的再关照、再挖掘和再表达。白石老人晚年画作的 巨大艺术魅力,来源于他独特经验世界的真实而鲜活的表达。哥德的一个美学观 点: “艺术的可贵在于其表现的特殊性” 。齐白石晚期绘画的独特性就在于,这是 画家经过提炼净化、精心美化和升华了的个人经验世界。在这个艺术化的经验世 界里,蕴涵着画家特有的审美情趣、生活理想、处世观念和艺术人格等等。在题 材上扩大了表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在笔墨上追求生活气息与个人灵性的天 然契合,他更多的深入乡村,深入民间,深入内心世界,使画境和笔墨都别具一 格。齐白石有意无意中以一种普通中国人的情怀,为这个世界创造出了既属于他 个人又属于每一个人心目中的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如果说,新派文人画家主要 在“外师造化”方面拓展了中国绘画天地,那么,齐白石则在“中得心源”方面 深化了中国绘画的精神。 29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14 第三章 齐白石艺术世界的“平民情结”的几点表现 3.1 从绘画题材的选择看 纵观中国古代绘画我们会看到:一类画的是清风朗月,秀木幽亭,一派清新 静寂;还有一类画的是山静日长,淡泊超然,不近凡尘;再就是寒江独钓,危石 孤鸟,哀怨孤独,尽显人生窘境。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与意境。 而从齐白石的绘画作品中,那山那水、那花那叶、那鸟那虫,总是充盈着生命的 五彩斑斓,洋溢着人生的明亮欢快。他将散发着泥土芬芳和生活气息的“民间味” 带入了古老的文人画创作当中,表达自然生命活力,张扬着主体生命意识。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曾说过,艺术品的题材是“心灵化了的东西” ,是 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气质爱好从生活中有意识地捕捉、提炼之后进行艺术表现的东 西,因而是经过艺术家思想感情过滤和艺术加工的“第二现实” 。30 据不完全统计,齐白石的绘画题材涉及到花草、蔬果、树木、人物、鱼虫、 山水等 9 大类 300 多种。31其中:蔬果类 40 余种;著名花草约 80 余种;树木约 15 余种;禽鸟约 30 余种;鱼虫约 50 余种;家禽走畜约 15 余种;食物工具类约 30 余种;著名人物约 50 余种(不含肖像) ;各种山水约 40 余种。在这个庞大的题 材面前,中国绘画史上可能还没有一位画家在题材的广泛性上超过他的。齐白石 画的最多是司空见惯的“俗景俗物”普通山石杂木、野草百花、山泉青蛙蝌蚪、 鱼虾螃蟹、耕牛牧童、家禽家畜、山村农舍、蔬菜瓜果、飞鸟昆虫、甚至是难以 入画的老鼠、蚊蝇、蒲扇、盆瓢、柴耙、粽子等,对于这些在他的生命中再熟悉 不过的事物,齐白石都以极大的热情倾心描绘,他大大地拓展了花鸟画的领域, 扩充了新的题材,营造了新的意境,赞美了劳动,也寄寓了新的情愫,反映了劳 动人民的生活情趣,这也是他的作品能够感染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的魅力所在。 下面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绘画题材加以说明。 3.1.1 人物画题材 齐白石的绘画生涯是从画人物开始的,这并不是他整体绘画生涯中数量最多 或最具代表性的,然而,他的人物画作品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在意义并与其生活历 程紧密连接。他的人物画可以说是其“民间味”的最具代表性的呈现。按照齐白 石早年从事民间木匠的背景而论,是可以直接在他的人物画创作上找到许多平民 情结的痕迹。 30 郎绍君 ,郭天民.齐白石全集 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第 10 页 第三章 齐白石艺术世界的“平民情结”的几点表现 15 早年的齐白石不仅绘制了大量的人物肖像画作品还创作了大量的仕女画。中 年后的齐白石更钟情于女性形象的描绘,并把她们作为美与善良的化身加以颂扬, 红线盗盒图见图 3.1描写的是唐代红线女为平息战争而去盗金盒的故事, 寄托了齐白石希冀天下太平、人间幸福的美好愿望; 麻姑献寿图中的人物如温 婉纯真的少女,婀娜而美丽多情;而抱儿妇图则以日常习见之母子亲情为题, 这都是对不加矫饰的女性质朴之美的赞美与肯定。齐白石曾记述“余二十后喜画 人物,将三十喜画美人” ,无论是二十岁后的人物描容或将近三十岁的世俗品味美 人图,齐白石是生活在乡民社会环境之下并受到一般大众品味的感染,而这类作 品也特别受欢迎。除了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外,齐白石创作了大批为百姓所崇敬和 爱戴的神话人物和民间传奇人物,如李铁拐、钟馗等神仙人物也是齐白石一生特 别喜爱的画题。这二者皆为容貌丑陋的神界人物,人们既敬畏他们的法力无边, 又因为他们心地善良而亲近、赞颂他们。齐白石依据李铁拐、钟馗等在人们心目 中的这些特点,他做出了富于想象力和创作性的艺术实践,他不仅在造型上进一 步将他们生活化、人间化,同时还平添了几分诙谐、几分幽默,甚至是几分揶揄。 天官像中锦袍玉带、气宇轩昂的天官,包括钳匠这样以往很少在画史上出现 的人物都在齐白石笔下被赋予了艺术生命,这些为百姓耳熟能详、热忱关注的传 奇人物通过齐白石的传神画笔传达出广大百姓的喜怒哀乐和审美倾向。对社会、 人生的不尽关心与期待,令齐白石晚期的人物画出现了一些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 他画毕卓盗酒 ,见图 3.2题: “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 以此歌颂清政廉洁的官员。他用纯朴的思想情感升华民间中常见题材,创作出人 们喜闻乐见的作品。齐白石在 91 岁时所做的不倒翁见图 3.3以近似漫画 的方式写人状物 ,用讥讽挖苦的方式揭露旧社会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成就了一 种简约、老辣、恣意而诙谐的笔墨。齐白石平生画过多幅不倒翁 32,但情思、立意 不同。齐白石是从百姓的视角痛快淋漓地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为平民百姓所痛 恨的“无肝胆”却“有官阶”的贪官污吏。在渔翁中,见图 3.4画家无情 地鞭挞了苛捐杂税对百姓的迫害,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齐白石投眼于 社会大众,以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表现技法创作了大量具有平民意蕴的表现普通人 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作品充盈着浓厚的民主意识和平民气息。齐白石晚年的人 32 艺术图书公司(台北)1979 年 5 月 10 日初版之王方宇、许芥显合著本郎绍君、郭天民主编,湖南美术出 版社 1996 年 10 月出版齐白石全集见有不倒翁4 件,其中 2 件与上述同; 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 品集录不倒翁画稿 1 件;首都博物馆编齐白石艺术大展集萃录不倒翁成扇1 件;馆藏 2 件, 其中 1 件与前述者同。 齐白石画中的“平民情结” 16 物画还出现了一些怀念儿时生活的作品,在牧牛图中表达了对早年常见的生 活场景的唤醒追忆,洋溢着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情。由此观之,齐白石的人物题材 作品中传达了他个人生活经验和历程的感触,他以个人的生活、生命为基调表达 了主观的情思。 在齐白石的传世的人物画名作中,我们常常能领会到寄寓其中的画家对劳动 人民的深切同情、对旧社会贪官污吏的憎恶蔑视和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挚爱,作品 中洋溢出的是画家那植入骨髓的平民情怀。平民出身的齐白石在其颠沛流离的人 生历程中亲历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艰难,并由此表现平民所特有的善恶观念、 同情劳动者、抒发平民情怀是他处处可寻的主体画思。而正是这种不同于其他画 家的平民情感的自然流露使得齐白石在中国画坛迥然不群、大放异彩。 3.1.2 民间俗物题材 齐白石喜画山村农舍、民间俗物,画生活小景、瓜果、家禽之类,表达了一 种及朴实的平民情趣。他笔下描绘的对象,大多是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用的器具和 朝夕相处的景物,柴耙、锄头、扫帚、牧牛、牧猪、砍柴、芋头、白菜、虾、蟹、 蝗虫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