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越来越有条件来担负起还没有很好 地担负的应负的责任也就是我们提到的“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是 基于每个大学生的兴趣、潜能及优势区的不同。生涯管理是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进行规划及发展, 大学阶段给学生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基础, 而根据生涯管理理论, 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与其是否找对合适的职业发展方向相关。在大学期间,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正确的认识,并能结合其相应的兴趣、潜能及优势区对 其进行有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对生涯管理及个性化培养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地研究,提出生涯导向 的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合理性基础,探讨了基于生涯管理的个性化培养的理论基 础,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即应试教育、专业设置、学年制、教育资源 及生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 提出相应的对策, 即确立个性化的培养理念、强化大学生生涯管理、推行自主性学习模式、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及优化社会就业环境等措施。 关键词: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个性化培养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ii abstract with the times progress and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higher education have more and better conditions to take well responsibility on “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the individuality cultivating” is based on each students interest, the potential and the superiority area differences. the career management is carried on the plan and the development to students profession, the period of university settle a foundation to the students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career management, once you choose a career which suit you, and you are easy to succeed. thus students should know which career fit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does much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career management and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proposes valid theory foundation, such as theory of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ory of education teaching, theory of goal drove and mo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reconsiders the current cultivating pattern, such as the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the specialty provision, the academic year system,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career management instruction. after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solving measures, such as setting up the objective of 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areer management, carrying out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pattern, optimizing education resources disposition, innovating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ing society employment environ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career, career management,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 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 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 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授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以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承诺书) 作者签名: 日 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一章 绪 论 1.1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个性化教育是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讨论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问题。古典大学 的传统是自由教育,不是一种专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 学知识形态已不是以哲学和政治为中心的古典大学学科,各种专门知识包括技 术都跻身于大学学科之林,职业教育课程亦进入了大学的课堂。我们的社会确 实需要一部分人以知识为业, “无条件地追求知识与真理” ,在社会中他们从事 某一种研究型“职业” 。同样,我们的社会需要有更大一批的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向各种各样的职业岗位。面对个性、潜能、优势区和职业生涯愿望不同的学 生及学生的未来,要求我们学校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以适应社会 和学生个体的需要。 1.1.1 教育功能维度:个性化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逻辑教育功能维度:个性化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逻辑 教育史是人类个性不断解放的历史,教育已经和正在承担着这一历史重任。 毋庸讳言,教育还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它应负的责任也就是我们提到的“个 性化教育” 。 从人类整体、个体自身的视域看,个性在其现实性上,它的发展并不是一 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的过程,也只有人类整体的个性发展水 平达到至高点走向自由之时,每个个体的个性才有可能走向发展的顶峰。 正因为如此,个性化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教育正担负着推动人类整体与个体 的个性不断跃上新层次的重任,正如彻底的本体论 ,才是真正的工具论 , 个性化教育是通过促进具体的个体的个性的发展而推动整个的个性的发展的。 可以说,个性的历史性,决定了个性化教育的历史性,个性化教育是处在一定 历史条件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超越自身的。处在历史长河中的教育,都 是历史的、具体的,只要它尽可能地满足了人类整体及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 就可称之为个性化教育。只要做到这些,教育就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个体的发 展,乃至无愧于人类整体的发展,尽到本身应该尽到的历史责任。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对个性化培养提出的直接要求。根据美国学者马丁. 特罗(martin. trow)的理论,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型教育、大众型教育 和普及型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 1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15%50%为大 众型高等教育,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我国 2004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 超过 19%,这意味着,自 1999 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2 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起着培养治国英才和学术英才的作用。到大众化 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扩展为同时满足更广泛的 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不再是英才,而是应用型、职业型 专门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社会要求学校空前地扩张高等教育的规模,要求设 置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机构,满足各式各样的消费者要求。于是,高等教育的学 生多样了,学校多样了,学制多样了,课程多样了,教师多样了,学生毕业的 资格也多样了。出现了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时代,也导引高等教育彻底地进入个 性化的时代。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是以入学者个人的最大受益为目标,是以适合 学生最大的发展为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 这种高等教育打破原来的统一格局,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选择,形成学生的个性 特征,为学生发展提供机会;高等教育机构也由传统的传播知识为中心的定向 转变为进行多样化的知识服务、满足社会多方位需要的定向。高等教育的个性 化,使得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得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 才的国家需求扩展为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其培养的人 才不再是英才,而是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个性化人才。 1.1.2 社会需求维度:个性化培养是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需求维度:个性化培养是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正在取代传统的经济理念,以知识、信息 为核心的新经济正在掀起对抗传统经济力量的浪潮。 “市场经济的存在与扩张, 导致了生产率的猛增。生产与消费的分裂,导致了政治、社会、文化的深刻矛 盾与冲突,影响到人们的家庭生活和两性身份,甚至个人的精神与个性” 。 经济决定教育,工业时代的一套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工业时代 的教育就如同其工业零件一样,既不能大,也不能小,都整齐划一,不少零件 在世界任何地方标准都一样,全都可以通用,老师教学生就像工人加工零件一 样,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可以生产出“成品”。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是适应时代要求的,首先,像加工产品一样,老师一堂课要教几十个学生,这 样才有“生产效率”;其次,在很大的范围内,教育评价的标准必须一样,学 生经过特定的学习,其能力与知识就如同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这样的学 生互相“组合”,整个社会才能“配套”。工业时代的教育观念几乎排斥学生 的个性发展,因为个性有发展的学生是“异型零件”,这样的“零件”既无用 武之地,也会扰乱整个社会的“成龙配套”。 美a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在信息化的知识经济中,以知识为依托的经济,知识的产生、分配、使用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狭隘的书本知识、应试知识、 可编码知识、累积性知识、智育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各方面知识。面对铺天 盖地席卷而来的知识,要求人们必须具有很强的分析、判断、处理、筛选各种 知识的能力,并将之有效地转化为技术和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 济对人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普遍要求,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这就 要求我们的教育以人为本,在每个人原有资质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潜力,并使这 种潜力的极限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依靠教育的统一要求、统一评价、统一内 容、统一目标所培养出来的是对其个性的泯灭、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抹杀。 教育面对的是每个学生而不是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教育所追求的是学生鲜活的 个性以及创造才能的充分展现而非循规蹈矩的统一。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从 划一的发展模式中走出来,关注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以适应环境的变迁、社会 的压力和时代的要求,提高个人竞争力。 1.1.3 学生个体发展维度:个性化培养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内在要求学生个体发展维度:个性化培养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内在要求 由于大学生个体的家庭状况、 学习条件、 人际环境因人而异, 身心发展状况、 社会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素养、思想基础、主观努力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从 而导致了当代大学生必然有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学 生与农村学生存在着富裕家庭、小康家庭与贫困家庭学生的差异,存在着独生 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以及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学生的差异等等。这些差 异反映在大学生个人身上,成为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和发展的 可能性因素。 当今时代,社会的需求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但是,在我国, 大学的整齐划一仍旧强烈,不能充分考虑每个大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与当今社 会的发展现状是不一致的。学校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挖掘、 培养学生的各方面优势、潜质,以最适合促进学生自身发展方式来培养学生, 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理性的、可发展的基础,能够在将来的工作、生 活中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是要走出校园,谋求一份适合自己的 工作,实现人生理想与自我价值,因此,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要以职业生涯 管理为指导,才能更加合理。 根据以上逻辑,本论文以“大学生生涯管理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影响” 为课题,通过将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与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有机的联系与衔接的 研究,使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工作落实到可操作性的层面,包括大学生在校更好 地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更理性地安排大学生活,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明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4 确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促进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能更有 效地学以致用,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1.2 本选题的研究综述本选题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体现的是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作为一 种教育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个性化教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 的教育发展史中,国内、外的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倡导个性化教育思想。生涯 管理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新的话题,在此对这两方面分别进行综述,然后分析 两者结合的现状及可能性。 1.2.1 国内的研究综述国内的研究综述 个性化教育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 最早提出个性化教学思想,其主张以受教育者的个性为依据,发展个性特长, 培养良好个性与改造不良个性的统一。道家亦弘扬人的个性,以庄子为代表人 物,他尊重人的个性,主张人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倡顺其自然地进行 教育,有了教育的自由、自然的条件与环境,才能培养出富有个性化、创造型 的人才来。 近代的龚自珍、蔡元培等教育家的思想中也体现了个性化教育思想。龚自 珍提出“不拘一格降人才”,蔡元培的“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 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蒋梦麟认为教育就是发展人的个性,以至实现个 人价值。教育要使个人享有自由平等之机会而发展其固有之特征。可以说,谋 个性发展的思想弥散于近代教育领域中,成为教育观念的基石。 “五四”运动主题为“个性解放”,认为发展个性并非使各人皆具有同等 之能力,否则的话,必至陶铸全体人民于一定模型之上,使各个人之特性荡然 消失,而养成划一单调的作用。提出教育发展个性总要使受教育的人各尽其性, 发挥各个最优长的本事,替社会做最有效率的事业。因此,教育应该根据社会 的需要,根据个人的特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人在社会有最适合自己 的位置。“五四”运动出现了中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的第一次高潮。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家,更注重把学生个性发展和中国 社会的根本改造联系起来,以社会、人类的解放为个性解放的前提,使个性的 发展与群体幸福协调,和人民利益相一致,此时的个性教育的思想已经完全摆 脱了古代个性教育思想的朴素性和近代的浪漫性,具有了自觉、鲜明的唯物辨 朱永新.中外教育思想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证性质。但总体说来,“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个性化教育思想逐渐走下坡 路,尤其十年文革期间人们对个性化教育提都不敢提。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 治上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同时也给教育研究带来了生机,自此之后,人们对 个性化教育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中国现代个性化教育思想史上的第二 次高峰。 全面素质教育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教育变革,全面素质教育思想认为个 性教育实质上是全面素质教育中一部分,两者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人 的全面发展总要落实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上,不可能有脱离个体的一般的全 面发展。个性与个体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个性就是个体,反之亦然。 从这点出发,素质教育必须落实到个体上,离开了活生生的个体,就没有素质 教育可言,同样,个体的发展也必须落实到素质上,离开了素质的发展,就无 所谓个性教育。由此看来,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又是彼此依赖、相辅相成的关 系。在此,从思想上统一了全面素质教育与个性教育。在近些年来在高校中提 出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思想中认为,培养创新人才,要建立在其特殊的个体上, 要使个性充分展现。这些思想使得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重新展示其个性化教育 思想。 对中国的个性化教育思想的实践研究,我们通过中国的教改来进行阐述: 中国的教改对培养具有特殊倾向、志趣、需要、才能的个性的人才作出了积极 认同和反应。其根据是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异性,学校务必要 适应这种差异性,包括重视发现和培养特长生。在 1978 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上,邓小平同志谈到: “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的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 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 ” 邓小平同志于 1985 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有“个性”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性,指出, “要 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人才是 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就把人家淹没了,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 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 ”1985 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曾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 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这句话的后半段点出的“事 实求是” “独立思考” “勇于创新” ,就带有“个性”的意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万里同志做了很好的论述: “由于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 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 甚至有些缺陷。对这样的人才、苗子,要能发现出来,要施以专门的教育,精 心培育,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这样才能培养出拔尖的、杰出的人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6 才。 ”1993 年公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到,要“进一步转变教育 思想,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注意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 。在 1994 年 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爱国 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在意见的第 9、10 条强调指出,应“增强适应时 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 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帮助学生提 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 我国生涯管理研究。台湾最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中山大学人力资 源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长黄英忠博士在 1989 年发表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 尚未涉及到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1997 年 2 月出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著中 用一章的篇幅论述了职业生涯开发的概念、职业生涯开发与人性需求的关系、 开发的阶段、影响职业抉择的因素、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可以说黄英忠教授 是中国学者中对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研究的开创者。 我国学者陈壁辉将生涯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前职业生涯、 后职业生涯以及整合的职业生涯等三个阶段。前职业生涯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研 究参加工作前的准备,其理论假设是就职前的个体特征基本决定了其适应什么 样的职业,因此,前职业生涯理论热衷于预测什么样的职业适合于个体,而不 是个体如何适应职业,在这方面的代表性理论就是人职匹配理论和环境理论; 后职业生涯研究的焦点是参加工作后更为丰富的职业发展与变化,其主要分支 有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转变理论、社会化与角色理论;整合的职业生涯理 论是现代职业生涯研究的主流,它强调个人特征和社会、家庭、工作情境、团 队和组织的整合,职业发展全过程与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南开大学管理学博士 程社明 1999 年 8 月出版的你的职业一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填补了我国这一 管理学术研究的空白。书中详尽介绍了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理论及方法,全 面、系统地分析了管理者个人、企业和社会三者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管理战 略,提出了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不应以企业为出发点,而应以“人”为主体的 目标体系,设计出了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战略框架。 1.2.2 国外的研究综述国外的研究综述 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的起点是古希腊,而最早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提 倡根据个性差异进行教育的是古罗马的昆体良,他认为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禀 性、倾向才能进行施教。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也可以得到启发。亚里斯多 德把教育作为一种个人发展的过程放在了第一位,他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依靠从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过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西方近代个性化教育思想表现为浪漫的与辨证共存的个性化教育观。浪漫 观的代表是卢梭所著的爱弥儿所阐述的浪漫主义个性化教育思想。他认为 教育应该遵循自然,给人以完整的人性,因而教育的新理念应该是“依照人的 全部天性,发展自然赋予人的一切才能,从而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且不受任何压 制的个性,那才是真正的人性”,他主张让儿童“自然发展” ,这种发展其实就 是注重的是个性,是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康德也认为,个性是一种内 在的, “是从人自身产生的东西” ,个性恰好在于思想方式的独特性,不过他认 为个性并非天生的,必须时时刻刻争取它。 辨证的个性化教育观的代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他的整个教育学说都充 满着热爱个性和尊重个性的崇高情感。他强调个性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个性, 赋予个性是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体现的是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个 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的教育观念。 前苏联有许多教育家都对个性化教育有过阐述,其中以马卡连柯和苏霍姆 林斯基的个性化教育思想最具代表性。马卡连柯极其重视个性化教育,他曾把 教育的目的归结为“人的个性的培养计划”,同时指出,人的个性可以在集体 中得到充分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和找出能使他 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我们 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 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 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 。 在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中,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 人始终是他全部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 西方现代的个性化教育思想主要的有“新马克思主义”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它包含有三个流派,即意识形态决定论、经济结构决定论、文化资本决定论。 还有就是存在主义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它包括有布伯、贾斯珀斯、马塞尔、海 德格、萨特、奈勒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其所谓的教育“个性化”均属超阶级的 “个性化”和极端个人主义化,存在主义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是一种脱离时空 现实的、非常人能理解的心理变态化。还有其他的人本主义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如“文化资本再生产”论、 “被压迫者教育学” 、 “自由学校”运动、 “无指导” 教育假想、 “开放课堂”实践、 “非学校”运动等等的个性化教育观点。最后还 有“终身教育”或“终身学习”的个性化教育思想。 在现代的教育实践中,个性化教育思想在教育决策中,各有不同的体现。 在此我们就通过各国在教改中的体现的思想来进行阐述: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3504.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8 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日本教改, “重视个性”的口号喊得最响,其临时教 育审议会于 19841987 年提交的四份教改报告,披露了大量有碍个性化教育的 弊端。如日本的教育“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能 力的、没有个性的模式化人才,这些人往往缺乏作为日本人的责任感所有 这些,都是由于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僵硬、刻板所造成的。 ”又说: “教育荒废 (指入学考试竞争激烈,欺侮弱小同学,逃学,校内暴力,青少年道德行为不 良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欠缺、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够等,都是由于教 育制度划一和不灵活所派生出来的弊端在完善人格、尊重个性等方面存在 许多不足之处。 ”还认为,二战后的日本教育改革一方面“强调尊重个性,提倡 自由,而另一方面由于在复杂的社会因素下,没有充分贯彻个性与提倡自由” 。 鉴于此,日本临教审的四份教改报告都把“重视个性”的原则提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将其视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思想。报告认为:此次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 一点就是破除至今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着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弊端,即划一性、僵 化性、封闭性和非国际性;确立尊重个人、个性、自由、自律、自我责任感的 原则,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因此要在教育内容、方法、制度、政策等 各个方面,对照这一原则展开根本性的讨论。日本文部省 1989 年 3 月颁布的从 幼儿园到高中阶段新的“学习指导要领” (教学大纲) ,着力点便在于重视基础 教育和个性发展。 日本的个性化教育中的“个性”包含以下几层含义:每个人的尊严和完 善的人格;每个人在生理、心理等诸方面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独自主见及 其创造性思维和能力。非同一般的是,日本临教审还对“个性”作出了如下界 定: “所谓个性,不仅指个人的个性,同时还意味着家庭、学校、社会、企业、 国家的文化和时代的特性。也就是说,既指单个人的个性,也指人之集合体的 个性,包括学校的个性。 ”所谓学校的个性,亦即“所有的学校都应办得富有个 性化、特色化” 。这样,上述报告把个人的个性和学校的个性都放到了它所提出 的“尊重个性的原则”里了。同时还须指出的是,学校的“个性化” 、 “特色化” 也就是学校的“多样化” 、 “灵活化”的同义词。所以,日本教改中的“尊重个 性的原则”也包含了学校多样化、灵活化这层含义。而且 1990 年的日本教育白 皮书又把这一原则用到了高等学校,指出,为了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又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 “要求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根据其特点确 定不同的方向,如果都能按照各自的特性、特点充实其内容,则可加强日本高 等教育职能并促进其发展。 ” 美国由于把“个性” 、 “个人主义”视为同义词,把个人的利益、需求、爱 好、兴趣以及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既与“个性” ,也与“个人主义”混为一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以及根据该国教育中的“危机”倾向作出了以下选择:在学生个人价值观上, 在学校价值目标上,在课程设置上,均淡化“个性”而强化“共性” ,而在不同 类型学校的学术目标上,强调“个性化” “特色化” “多样化” ,即呼吁克服不同 类型的高校之间追求“共性”模式或曰“单一”模式,提倡“个性化” “特色化” , 即突出各自的特殊优势或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或跨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 或应用研究方面的优势,或教学方面的优势。美国高校的价值目标之一,仍是 多样化(即个性化的手段)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利益、需要、兴趣,即满足“个 性”需要。 1988 年,当时任苏联国家教委主任的亚戈金,在全苏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 上指出: “全部教养工作和教育工作的中心和主要意义,就是发展人的个性。 ” 于 1988 年 8 月公布的普通中学教育构想 (草案)指出: “置于学校全部教育 工作的中心的,不应是大纲、措施、形式和方法,而是儿童和少年本身这 才是我们教育工作应当关心的最高目标和最高意义。只有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 趣、性格特点、个性尊严才值得认真研究,并在一切场合予以考虑,使之发展。 从儿童的直接兴趣出发发展其高级精神的运动,应当成为教育的守则。 ”这种教 育思潮已反映在苏联的教育实际工作中,并呈一种发展的趋向。 法国 1989 年开始新的初等教育改革,提出要把学校教育从以往过分强调受 教育者的数量目标转到以儿童自身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新的教改方案打破了 传统的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把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合为一体,分成三个学习阶 段组织教育。在 3 年为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快的学生可以用 2 年完成 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业,然后提前一年转入下一阶段;而发展慢的学生则可放慢 学习进度用 4 年完成学业。目前,法国的一些中学也在进行建立学习阶段的尝 试,使得中小学教育的体制变得灵活、富于弹性,使每个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 习节奏自在地进行学习,学校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学籍管理,这样就为 每个学生的学业成功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新加坡从 1981 年开始初中、高中和大学预科三个阶段的两年制、三年制并 行课程弹性制度,以满足中学生在学习速度、能力、方向上的差异。除此以外, 还为具有不同兴趣、性向和抱负的学生设计了学习要求、发展方向不尽相同的 课程。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确保大多数学生不仅进入中学,而且能够真正完 成各阶段的基本学业,使学生在个性和特长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1995 年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针对韩国教育中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人性、道德教育趋于消失,以及划一化教育规章制 度使多样化教育难以开展等问题,提出要建立以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 教育体制为目的的教育改革方案。要求把韩国建成一个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按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10 自己的意愿接受教育的开放的教育社会、终身学习社会,以及所有的人都能享 受良好教育的新的教育福利社会;建立尊重学习者不同个性,最大限度地提高 人的道德性、社会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体制,使所有学习者的潜力得以 最大限度地发挥。 综观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世界教育改革,几乎所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打 出了个性化教育的旗帜,并以之作为教育走向新世纪的标志。可以说世界教育 改革的重心开始转向了人的“个性” 。世界教育改革几经起伏迂回,终于把“人 的价值” 、 “人的个性”摆在了应有的位置,昭示了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 生涯管理(career management),又称为职业管理,是美国近十几年来从人 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新学科。生涯管理的实践最初是以职业指 导形式出现的,所谓职业指导就是由专门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选 择职业、准备就业、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有学者认为,指导人们 如何去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的欧美国家,到 19 世纪为 止,国外至少有 65 本关于该主题的书籍出版。职业指导的正式形成一般以美国 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在 1908 年创立地方职业局为标志,他首次提出了“职业 指导”这一概念,并使职业指导成为具有组织形态的专业性工作。他根据多年 的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 “一种明智的职业生涯选择需要 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要对你自身、你的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 限制条件,以及种种原因考虑清楚;第二,就是要对不同行业工作的要求、成 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发展前景以及机会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第三,在 这两组要素之间进行最佳搭配” 。这种“三步范式”虽然还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 理论,但也为职业咨询师和专家提供了最初理论上的指导。 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心理测量的兴起,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丰富和成熟 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心理测量技术得到了长足 的发展和广泛的运用。心理测量主要是智力测验首先用于军队中的人才选拔。 后来职业指导工作者和一些社会学家也开始将心理测量技术引入职业指导工 作,开始是智力测验,后来扩大到了对于人们其他方面情况的测验,包括一直 从 20 年代延续到现在的对人们的兴趣、特殊的天赋以及个性等的测验。这种技 术的运用发展了帕森斯的“三步范式” ,命名为“特质因素理论” 。 1951 年,ginzberg, axelrad,和 herma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心理学视角的 事业生涯发展理论,突破了处于静止状态的特质因素理论。他们提出职业生 涯开发是一种终其一生的过程,同时他们也指出,职业生涯选择中也充满了妥 协,一旦做出决定的话,绝大多数是不可逆转的。 1953 年,d.舒伯发表了他的职业生涯选择和发展理论,他的理论包括对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质因素理论,发展心理学以及个人结构理论的阐述,着重于从生命周期叫段 来考虑职业的发展,描述了变化的职业任务,并关注了不同的生命阶段的职业 发展状况。 1956 年 anne roe 出版了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职业心理学 ,在 这本书中,她基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个性特征理论,提出了一种职业发展理 论,认为早期孩童时期的成长环境对于“预言”他们进入某一职业领域是有用 的。她通过兴趣和职业两个维度将职业进行了划分。 1959 年,霍兰德提出关于职业选择的人格类型理论,将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 的特质因素理论从一种静态的模式扩展到了一种动态模式。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各种关于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方面的理论有:1963 年,bordin 等人基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发展出的一种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978 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e.h.施恩教授出版的职业的有效管理 ,率先从职业发展 观出发,勾勒出了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基本图式。由此提出了职业锚的概念。 20 世纪 80 年代, 社会学派理论开始研究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择业 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戈萨德的职业决策社会学模式,他把影响职业选择 的八个因素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包括社会经济阶层因素、性别因素、种 族因素、身体因素和智力因素;第二层是教育因素、职业知识和职业指导因素 和就业可能性因素。 在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涯管理的相关理论是多种多样的。经过 整理,我们可以了解到,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西方的学者提出在历史上最具 有影响力的生涯理论有三种:霍兰德的个人特征和职业选择理论;克鲁姆波特 的社会学习理论;舒伯的发展理论。 经过对这三种理论的分析,我们总结出其都认为个人的特性与工作是有关 联的,他们的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预言工作与个人特性之间的匹配和协调程度。 1.3 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及创新点 本文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与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涯 管理为导向为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目标导向作用,而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又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途径,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本文的 重点是对两个理论的相关性的研究,阐述两者相同的价值取向,以及以生涯管 理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实践模式。 创新点: 第一,选题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和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两个热点问题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12 结合,进行相关联的研究,使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和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互为条 件,互为依托,互为支撑,能够有效地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和大学生个性 化培养,即使生涯管理能够纳入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生涯规划与生涯发展,使 大学生个性化培养有了明确的目标依据,并伴随大学生生涯发展开展相匹配的 个性化培养,进而有效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 第二,遵循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从界定基本概念入手,厘清基本概念 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并注意对“以生涯管理为导向的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现状及其难点进行分析, 做到“研究始于问题” ,也就保证了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同时,保证了所 提出的策略的针对性。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理论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二章 生涯导向与个性化培养相关问题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诠释相关概念的诠释 2.1.1 职业、生涯管理、个性化培养职业、生涯管理、个性化培养 在汉语中,“职业”一词是一个含义非常明确的概念。在商务印书馆出版 的现代汉语词典1983 年 1 月第 2 版中,职业一同有两种含义:个人在社会 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专业的、非业余的。在由上海教育出版 社出版的教育大词典(第 3 卷,1991 年版)中,职业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 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的种类。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 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而连续从事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 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 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做贡献的连续活动。 从上述所引的“职业”一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得知,各国对其的释义都 是非常明确的,没有分歧的。人们广泛运用的“职业”一词,就是指人们在社 会中所从事的为社会服务的并作为个人和家庭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或人们从 事的某种专业。 根据职业的分类标准,可以按照学术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划分为学术研究型 职业和应用型职业。即任何完成大学学业的毕业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从事学 术型工作还是从事应用型工作,都是从事某一种谋生和服务社会的职业,并且这 些职业可以按照国家或国际职业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无论何种性质、何种层次 的专门教育(专业教育)实质上都是一种为受教育者从事某种职业而进行的职 业准备教育或职后教育。 生涯管理包括生涯计划和生涯发展两部分,生涯计划,也叫事业生涯设计, 是指对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所从事的工作、职务或职业发展道路进行设计和规 划。它包括选择什么职业,在什么组织和地方从事这个职业,在这个职业队伍 中担任什么角色以及个人一生各个发展阶段的职业变更,为适应新的职业而接 受的各种教育和训练。由于个人事业生涯设计不仅妥考虑个人自身的因素,还 要考虑到社会环境所给予的支持和制约因素,以及所在组织提供的发展条件等 因素,所以生涯计划需要将个人目标和社会、组织目标有机结合。 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是生涯计划的实施。生涯计划是跨越个人的 整个生涯过程,由于环境、组织、个人、家庭诸因素的变化,生涯计划总是处 于调整之中,包括变换岗位、考评、培训、晋升、提高进修等。在不断平衡与 前进的生涯动态过程中,从而使个人意愿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使个人生涯设 生涯导向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 14 计得到不断的实现。引入生涯管理思想,可以更有效地搞好大学生的个性化培 养工作。 “个性”一词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了“individual” “个性的”这个形容词。 文艺复兴是 14 世纪下半叶到 16 世纪末欧洲资产 阶级推动的一次新文化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思想家们针对中世纪黑暗所造成 的人性丧失,对人的尊严的无视和个性不能独立的事实,提出了自由、民主、 平等、天赋、人权等一系列主张,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和个体独立。“与其说是 个人的差异,毋宁说是指人类天赋的通性;所以他们所谓个性教育,与其说是 随人而施的个别教育,毋宁说是发挥各人天赋的通性的共通教育”。 实际上, 这里所谓的个性是指人的本性人性。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并非在明确而统一的含义基础上使用“个性”一词。 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其一,把“个性”等同于“性格”,比如说,某某很倔 强或很固执,意思就是说某人个性倔强或个性固执;其二,将个性视为与众不 同的特性,或说是个人的独特性,如形容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与众不同, 我们就会说他这个人有个性;其三,把个性与自由化、个人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等同,政治色彩浓厚,认为谈个性就是与政府为敌,失去了政府的管制,因此, 压抑个性;其四,将个性看作是一种优良品质,如康德所说:“他有个性, 这在绝大多数场合下不单是说到他,而且也是在称赞他,因为这是一种激起人 家对他的敬重和赞叹的可贵性质。” 当然,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出于对个性的 全面肯定和赞扬,强烈地提倡“发展个性”、“尊重个性”、“弘扬个性”。 人的个性同时也是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不 同的学科根据各自学科对其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不同的定义与解释。 在哲学中的人的个性,强调的是某种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以及 共性与个性共存、辨证的关系,这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高度抽象的理论方 面进行研究的,其目的是解决人的本质问题,探讨人在宇宙体系中的地位,揭 示个性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近些年来,我国哲学界从哲学角度给个性下的 定义有十余种之多,通过笔者解读,认为有哲学特色的有:一是特殊性说。“哲 学意义上的个性,是指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本质特征的总和。”“简言之, 个性就是,不象任何其他人。”二是主体性说。“哲学把人的个性理解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气体安全培训甲烷课件
- 化学检验员安全培训课件
- 创文在行动课件
- 创意安全培训课件
- 化学品安全管理培训讨论课件
- 创建团结的班集体
- 化学品安全培训建议课件
- 25《周亚夫军细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 湖心亭看雪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 变色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用药
- 陪诊服务培训课件模板
- 严禁管制刀具进校园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汽车专业试题库-上(单选题汇总)
- 国庆、中秋双节前安全排查记录
- 八年级上学期轴对称练习题
- 双姿培训课件
- GB/Z 41082.2-2023轮椅车第2部分:按GB/Z 18029.5测得的尺寸、质量和操作空间的典型值和推荐限制值
- 实施项目经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描述
- 中频操作评分标准
- 生活中的理财原理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暨南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