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梁遇春在对英国小品文的翻译实践中深得其精髓,他在结合中 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努力创作着带有“中国情调的小品文 。 在众多的小品文大家中,他又独独倾心于兰姆,在小品文创作的诸 多方面受到兰姆的启发和影响,因此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 本文从梁遇春的翻译与其小品文创作的关系入手,探讨梁遇春 小品文的外来影响,并通过比较其与兰姆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同与异, 发掘梁遇春小品文独特的文体特色。 关键词:梁遇春兰姆小品文伊利亚 a b s tr a c t s i n c et h ee s s e n c eo ft h ee n g l i s he s s a y sb e c o m e se v i d e n ti nh i s p r a c t i c eo ft r a n s l a t i o n ,l i a n gy u c h u ns t r i v e dt op r o d u c e “e s s a y sw i t h c h i n e s et o n e ”o nt h eb a s i so fc o m b i n i n g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w i t h t h ee s s e n c e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a m o n gm a s t e r si ne s s a y s ,c h a r l e sl a m b ( p e nn a m ee l i a ) f a s c i n a t e sl i a n gm o s t i n s p i r e da n di n f l u e n c e db y l a m b sw a yo f c r e a t i o n ,l i a n gi sk n o w na s “t h ec h i n e s ee l i a ” t h i s e s s a 3 ;s t a r t i n gw i t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l i a n g s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 ,p r o b e si n t ot h ef o r e i g ne f f e c to n l i a n g se s s a y s ac o n t r a s t i v es t u d yo ft h e i re s s a y sm a n i f e s t sl i a n g s u n i q u es t y l eo fw r i t i n g k e yw o r d s :l i a n gy u c h u n l a m b e s s a y e l i a 垦吉 寸目 作为一个作家和翻译家,梁遇春( 1 9 0 6 - - 1 9 3 2 ) 似乎是中国现 代文学史上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色。因为在短短二十七年的生命历 程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三十五篇小品文和二十三部译作。这与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那些著译等身的文学大家相比,似乎显得有些黯然 失色。但是,如果从研究的角度进行仔细考评的话就会发现,梁遇 春的创作与翻译生涯仅从1 9 2 6 年冬到1 9 3 2 年夏,在这不满六年的 短暂时间里,其不断问世的作品与译著应该说又是多产而丰富的。 甚至可以说,与那些著译等身的大家相比,他又是豪无愧色的。尽 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与才情,以至于 其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 瓦利斯。尽管梁遇春的创作成就不能与这几位伟大的诗人相比,然 而短短六年时间里留下的著作与译作足以证明他是勤奋的。 梁遇春三十五篇小品文主要收入的两本散文集是1 9 3 0 年出版的 春缪集和1 9 3 4 年出版的泪与笑。他的这些作品折射出他所 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体现出一种接受了西方文化价值观念,而 又保有浓厚的东方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心态。他的散文在繁 花似锦的白话散文里,虽然还称不上一流,但是立意新,议论风趣, 笔调又婉转自由,避免了一般说理文章沉闷板滞的弊病,因而有其 独特的风格。 梁遇春共翻译了二十三部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有英国诗歌选、 英国小品文选、草原上、摩尔弗兰德斯等。在所列举的 一长串自己爱读的英国作家的名单中,梁遇春认为:兰姆“是英国 最大的小品文家 ,“他是译者十年来唯一朝夕聚首的小品文家 。 可见,他对有“伊利亚”之称的英国散文家兰姆是情有独钟的。以 至于郁达夫在1 9 3 5 年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之散文二集) 导言 里特别介绍:“象己故的散文作家梁遇春先生等,且已有人称之为中 国的伊利亚了”。瞳1 自此梁遇春的散文便以“伊利亚 体而被定型。 的确,梁遇春在翻译、介绍英国作家兰姆时,深得其创作精髓。 兰姆娴熟的笔法,精炼的语言都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具有书生气质的 小品文翻译家,以至于在其后的小品文创作道路上始终彰显着“伊 利亚 文体的光环与内质。 对梁遇春与兰姆在小品文创作中的关系的梳理上,国内已有多 位研究者撰写过相关论文。 福建师范大学2 0 0 4 年毕磊的硕士学位论文梁遇春小品文的外 来影响就外国小品文特别是英国小品文对梁遇春的创作影响展开 论述,论说详细;福建师范大学2 0 0 6 年李红娜的高校硕士论文英 国小品文对梁遇春小品文的影响从英国小品文对梁遇春小品文的 影响入手再次做出了梳理;此外,韩素梅的“急景流年 饮“春醪 关于梁遇春“伊利亚 体散文、张振远的中国的“伊利亚 梁遇春、邱单丹的彩笔成梦中西合璧谈中西文化对梁 遇春散文的影响、石凤珍的人生的歌者从与兰姆的比较看梁 遇春的散文、黄伟的中国的“伊利亚”梁遇春散文兼与兰姆 随笔比较、张建国的兰姆和梁遇春:影响与超越等论文均从梁 遇春与兰姆在创作上的影响与继承方面研究两者的关系。 本论文拟围绕“梁遇春:中国的伊利亚 这个文学命题,试图 从梁遇春翻译兰姆的作品到自我创作“伊利亚”体小品文再到对兰 姆的超越与发展入手,重新对这一文学命题进行梳理,来探讨这个 文学命题所以成立的原因,希望能够对梁遇春及其小品文创作获得 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章 初识兰姆一梁遇春对兰姆小品文的翻译实践 1 9 1 8 年,英国小品文引入中国,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中曾谈到英国作家培根的散文。但当时就“e s s a y 一词的中文翻译 未有定论,梁遇春将其译为“小品文 。 对于小品文的界定,梁遇春也有过自己的看法。他在英国小 品文选译者序中这样讲到“把e s s a y 这字译做小品,自然不 慎妥当。但是e s s a y 这字含义非常复杂,在中国文学里,带有e s s a y 色彩的东西又很少,要找个确当的字眼来翻,真不容易。只好暂译 做小品,拿来和b a c o n ,j o h n s o n ,以及e d m u n dg o s s e 所下的 e s s a y 的定义比较一下,还大致不差。希望国内爱读e s s a y 的人,能 够想出个更好的译法。毋1 勇敢扛起小品文大旗的周作人第一次在语丝上译介了斯威 夫特的奴仆须知和蔼理斯的随想录。随后,译介小品文的风 气越演越烈。梁遇春在中国文坛大量译介英国小品文的风尚中扮演 了一个颇为重要的角色。在其翻译的二十三部外国作品中,英国小 品文选、小品文选、小品文续选影响很大。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梁遇春与外国的文学作品朝夕聚首,浸染 既久,其知识背景、人格气质、审美趣味等自然深受西洋文学熏染。 而在众多的小品文作家中,梁遇春最爱兰姆,他在谈到兰姆时说:“他 是英国最大的小品文家 ,n h 他是译者十年来唯一朝夕聚首的小品 文家 ,他在开明书店印行的英国小品文选序中这样谈到:“一 回酌酒三杯后,和一位朋友说要翻l a m b 全集,并且逐句加解释,第 二天澄心一想,若使做出来,岂不是有些像皇清经解,把顽皮万 分的l a m b 这样拘束起来,l a m b 的鬼晚上也会来口吃地和我吵架了。 可见梁遇春对兰姆小品文的喜爱程度,爱不释手到想把其全集译为中 文。初识兰姆便是梁遇春对兰姆小品文的翻译实践。 兰姆( c h a r l e sl a m b1 7 7 5 1 8 3 4 )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小品 文的代表者之一。从1 8 2 0 年起,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在伦教杂 志和其他刊物上发表小品文,连续十余年,后来集成伊利亚随笔 ( t h ee s s a y so fe l i a ) 和伊利亚随笔续集( l a s te s s a y so fe l i a ) 。 兰姆小品文不朽的艺术魅力在于平凡却不平庸的人生心态奠定了他 的小品文跨越时空阅读的基础。 兰姆出身于贫寒人家,父亲是一位律师家里的仆人。七岁时,兰 姆进入为穷人开设的基督慈幼学校读书。后来,迫于家庭的经济压力, 十四岁时兰姆就到公司谋生,供养家人。1 7 9 5 年,兰姆由于受到失恋 的打击,一度精神失常。此年,姐姐玛丽因日夜赶制针线活贴补家用, 疯病发作,用小刀杀死了母亲,使这个家庭更为不幸。父亲去世后, 兰姆为了使姐姐不流落到疯人病医院,终身未娶,照顾生病的姐姐。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兰姆进行着有益的创作,仿佛也就是在创作中, 兰姆能够忘记世间的一切,完全沉浸在“自我 的世界里,幸福地享 受着写作的快乐。这样的生活与创作环境使兰姆的小品文具有了最显 著的特征:悲悯的人性关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由的写作笔法。 第一节悲悯的人性关怀 兰姆并非一味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而是用更长远的目光来 看待这个世界。他爱在人群中过活,爱与朋友们交谈,爱细致地观 察这个大干世界的一物一事、一草一木。在兰姆的名篇扫烟囱儿 童之歌( t h ep r a i s eo fc h i m n e y s w e e p e r s ) 中,兰姆便从细腻的 观察角度,透视这一特殊的群体,细致地描绘着幼小的扫烟囱的孩 童,从相貌举止、穿衣着装到细微的表情,甚至它们爱喝的饮料, 兰姆都一一地加以述陈。读者在读过之后往往会为扫烟筒的孩童们 拘一把辛酸的泪水,同时也会为兰姆悲悯的人性关怀,细腻地描写 手法大加赞叹,这一切对梁遇春来说都是影响很深远的。梁遇春在 译介兰姆时,也开始了认识兰姆,学习兰姆的创作手法的过程。 在扫烟囱儿童之歌( ( t h ep r a i s eo fc h i m n e y s w e e p e r s ) 中 兰姆从悲悯的人性关怀的角度对这一特殊的群体加以描述: i l i k et om e e tas w e e pc a n sa t t r a c t i v e ,b u to n eo ft h o s et e n d e r n o v i c e s ,b l o o m i n gt h r o u g h t h e i rf i r s t n i g r i t u d e ,t h e m a t e r n a l w a s h i n g sn o tq u i t ee f f a c e df r o mt h ec h e e k ,s u c ha sc o m ef o r t hw i t h t h ed a w n ,o rs o m e w h a te a r l i e r , w i t ht h e i rl i t t l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n o t e s s o u n d i n gl i k et h ep e e pp e e po fay o u n gs p a r r o w ;o rl i k e rt ot h e m a t i nl a r ks h o u l dip r o n o u n c et h e m ,i nt h e i ra e r i a la s c e n t sn o t s e l d o ma n t i c i p a t i n gt h es u n - r i s e ? 我喜欢看到扫烟囱的孩子明白吧,不是成年的清洁工 扫烟囱的老头儿怎麽也不会吸引我,而是那些稚嫩的新手 们,他们盛开的青春初次沾染黑色的煤灰,脸颊上还带着母亲 为他们沈过的印迹常常一大早或者天没亮就走出家门,一 路走一路喊着找活儿,那稚嫩的声音像是小麻雀的啾啾声,又 像是太阳还没升起就飞向云端的云雀。瞄1 兰姆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用这一特殊的视角,将他们的幼小稚嫩 比作可爱的小云雀。在兰姆的眼里,这一群扫烟囱的孩子们,还未 曾经历世事,就已经开始品尝人生的酸涩,还没有坚韧的心志,就 已经在社会的大熔炉中加以严格的磨砺,兰姆是爱他们的,他虽然 自己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但却对这一群可爱而又无辜的孩子们疼 爱有加。 在兰姆小品文中,题材和内容固然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作品 中新颖的灵魂。无论什么内容碰到他的笔下,他总是不愁没有几句 新鲜的话说,而一切经他的口说出来的东西也确乎是无词不新,无 语不奇,处处给人一见眼明的新鲜感觉。 这一切,作为翻译家的梁遇春是对其深有体会的,在其专门为 兰姆写出查理斯兰姆评传的小品文文章中,梁遇春这样写道: “兰姆是真正能直面人生、认清人生、执著人生、懂得生活艺术的 人 ,哺1 他“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 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 陷不令人讨厌”;口1 他带有这样一个“止血的妙方”,最重要的是他 有广大无边的同情心,有博大的胸怀。正是出于这样的褒扬与景仰 之情使梁遇春深深地着迷于兰姆,为之魂绕梦牵。 在梁遇春翻译的英国小品文选、小品文选小品文续选 这三部译作中,兰姆的小品文最多,如读书杂感、一个单身汉 对于结了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除夕、梦里的孩子等。在 译介兰姆的名篇梦里的孩子时,梁遇春被他的这种独特的幽默 风格所深深地打动。在这种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兰姆并未被生 活的重担压垮,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微笑地面对 生活中的一切。 在梦里的孩子( ( ( d r e a m c h i l d r e n :ar e v e d e ) ) ) 里,兰姆描绘 了一个浪漫温馨的梦境,膝下的孩子们围在父亲身边,认真地听故 事,其乐融融的场景俨然一个幸福家庭的写照。小品文中刻画了四 个人物,作者的祖母,儿时的他,比他年长1 2 岁的哥哥约翰兰姆 和他的情人安娜西蒙斯。然而,当作者从梦中醒来,陪伴他的只 有一条狗,美好的梦境与现实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翻译家梁 遇春不得不为其哀叹心伤。 a n dw h i l eis t o o dg a z i n g ,b o t ht h ec h i l d r e ng r a d u a l l y g r e wf a i n t e rt om yv i e w ,r e c e d i n g ,a n ds t i l lr e c e d i n gt i l ln o t h i n ga t l a s tb u tt w om o u r n f u lf e a t u r e sw e r es e e ni nt h eu t t e r m o s td i s t a n c e , w h i c h ,w i t h o u ts p e e c h ,s t r a n g e l yi m p r e s s e du p o nm et h ee f f e c t so f s p e e c h ;“w ea r en o to fa l i c e ,n o ra r et h e e ,n o ra r ew ec h i l d r e na t a 1 1 t h ec h i l d r e no fa l i c ec a l l e db a r t r u mf a t h e r w ea r en o t h i n g ; l e s st h a nn o t h i n g ,a n dd r e a m s w ea r eo n l yw h a tm i g h th a v eb e e n , a n dm u s tw a i tu p o nt h et e d i o u ss h o r e so fl e t h em i l l i o n so fa g e s b e f o r ew eh a v ee x i s t e n c e ,a n dan a m e ”,a n di m m e d i a t e l ya w a k i n g ,i f o u n dm y s e l fq u i e t l ys e a t e di nm yb a c h e l o ra r m c h a i r , w h e r eih a d 6 f a l l e na s l e e p ,w i t ht h ef a i t h f u lb r i d g e tu n c h a n g e db ym ys i d e ,b u t j o h nl ( o rj a m e se l i a ) w a sg o n ef o re v e r ” “在我注目凝望的当儿,两个孩子越来越模糊,逐渐消失, 丢下我一个人空白怀念的影子。他们在远远的地方,用无声的语 言告诉我:“我们不是爱丽思的孩子,也不是你的孩子,我们甚 至根本不是孩子。爱丽思的孩子叫巴特姆父亲,我们什么也不 是;我们只是,我们只是一种单纯的可能性。我们要在望川河岸 等待千年,等着成为生命,等着有一个名字。 我顿时醒过 来,发现自己仍坐在单身汉的摇椅中,而刚才的情景只是睡中的 梦境。只有忠诚的布里吉特依然守在我的身边而约翰兰姆 已经永远消失了。”隅1 从文中可以体会到,兰姆的感觉特别准确,观察特别敏锐,记 忆特别牢固,想象特别活跃。兰姆在梦境中向现实微笑,以一颗悲 悯的人生态度笑对忧愁,梦想与现实的遥远距离使读者不由地为其 细腻的笔法,真挚的感情赞叹。当泪痕伴着笑声,幽默遮住伤感, 兰姆将自我的感情细腻地抒发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字字传情,句句 达意,笑着悲伤的意境浑然天成。 梁遇春在翻译时主张直译,按着原文的本来样子加以译介,尽量 保持小品文的原汁原味。因此,梁遇春不大加改动,原文的风貌在其 笔下熠熠生辉。兰姆喜欢从自身出发,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对词语 的使用也有着自身的特色。例如,在梦里的孩子中兰姆谈到祖母 特别疼爱哥哥约翰兰姆时说:“( h ei s ) ak i n gt ot h er e s to f u s ( 他 是我们中的领袖人物) 。四1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是兰姆个人兴趣的自然生发,梁遇春运用 直译的方法能够更加近距离地透视兰姆,细致地观察“伊利 体 写作手法的独到之处。兰姆用自己心灵的妙笔自由地抒发个人独特 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纯然自我的世界,让灵魂在这个世界里尽情沐 浴,享受着读书、写作的快乐和恩惠。 梁遇春在翻译兰姆的作品时认识了兰姆,其直译的风格让两颗心 灵贴得更近。从一个翻译家的角度,梁遇春更能读懂兰姆的内心, 读懂兰姆那种悲悯的人性关怀,更能领会兰姆的“伊利亚 文体的 写作风格,从而在其未来的创作道路上内化为自我的写作风格,独 领一时风骚。 第二节乐观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重担落在兰姆瘦弱的肩膀上,但他并没有为此哀叹连连反 而采用了一种更为乐观的态度直面惨淡的人生,用笑颜遮盖了本应 流泪的面庞,用积极的人生心态,强烈的入世精神,乐观地面对世 间的物与事。 在兰姆的名篇除夕( n e wy e a r se v e ) ) ) 中,这种这种乐观 的人生态度更为直观、强烈地表现出来: “w h a t s o e v e rt h w a r t s ,o rp u t sm eo u to fm y w a y ,b r i n g sd e a t h i n t om ym i n d lp a r t i a le v i l s ,l i k eh u m o u r s ,r u ni n t ot h a tc a p i t a l p l a g u e - s o r e _ ih a v eh e a r ds o m ep r o f e s sa ni n d i f f e r e n c et ol i f e s u c hh a i lt h ee n do ft h e i re x i s t e n c ea sap o r to fr e f u g e ;a n ds p e a k o ft h eg r a v ea so fs o m es o f ta r m s ,i nw h i c ht h e ym a ys l u m b e ra so n ap i l l o w s o m eh a v ew o o e dd e a t h ,b u to u tu p o nt h e e ,is a y ,t h o u , f o u l ,u g l yp l o n t o m ! id e t e s t ,a b h o r ,e x e c r a t e ,a n d ( w i t hf r i a r j o h n ) g i v et h e et os i x - s c o r et h o u s a n dd e v i l s ,a si nn oi n s t a n c et o b ee x c u s e do rt o l e r a t e d ,b u ts h u n n e da sau n i v e r s a lv i p e r ,t ob e b r a n d e d ,p r o s c r i b e d ,a n ds p o k e ne v i lo f ! i nn ow a yc a ni b e b r o u g h tt od i g e s tt h e e ,t h o ut h i n ,m e l a n c h o l yp r i v a t i o n ,o rm o r e f r i g h t f u la n dc o n f o u n d i n gp o s i t i v e ! “无论什么使我沮丧或者失望,都会令我想到死亡。所有偏 颇的罪恶,都像坏情绪一样把人引向这个最大灾祸。曾听说有 人对生命表示漠然。有人说生命的终点是苦难得结束,坟墓则 8 是温柔的臂弯,他们在里面像枕着枕头一样沉睡。有人向死亡 表达爱意但我说,你这邪恶丑陋的阴魂,走开! 我( 和修 士约翰一起) 鄙视你,厌恶你,历数你千万条的罪状,让大家 都避开你这宇宙间的毒蛇。把你烙上印迹然后放逐,让你受世 人唾弃! 我怎么也不会去品尝你,无论你是无味、阴郁的空虚, 还是费解的存在! n 兰姆在除夕之夜大唱快乐的新年颂,细细地阐述着对于死亡 的厌恶,对于生之美好的赞歌。在“沮丧或者失望 之时,兰姆都 竭力驱走死亡“这邪恶丑陋的阴魂”,他鄙视向死亡“表达爱意 的 行为,要历数死亡的“千万条罪状 是其“受世人唾弃”成为“无 味、阴郁的空虚 和“费解的存在 。由此可见,兰姆是眷着人生的, 留恋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更喜欢在人群中过活,享受朋友在一起 欢聚时的美好时光。 尽管兰姆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别人未曾遭遇过的一切,忍受着 别人未曾能忍受的痛苦,单调孤寂地生活着,但他还是采取乐观的 人生心态,在小品文中直抒这种乐观的态度。兰姆始终保持着平和 的态度,不加声色地述说自己遭受的痛苦,甚至往往掩盖住这些伤 疤,让读者尽量读出一个天真、微笑的伊利亚。 作为翻译家的梁遇春能够细心地洞察这一切,在没有语言隔膜 的障碍下,梁遇春更能读懂兰姆那颗坚忍的心灵。梁遇春在兰姆 评传中这样说到他眼中的兰姆:“能忍受痛苦却不是麻木,能多情 善感而不是灰心到虚无”。n 妇命运对于兰姆来说或许是不公平的,早 年失恋,家逢厄运,照顾阿姐,终身未婚,清贫孤寂,这一切生命 难以承受的痛苦都压在了兰姆的心头。然而,他还是抬起了高贵的 头,用异常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不幸的命运。小品文便是寄托这 种乐观心态的载体,在其中,他可以任意地抒发对人对事的态度, 细致地观察生活中的一切,然后诉诸文字,用文字表达一切乐观的 心态,鼓励自己承受起难以承受的生命的重量。 9 兰姆被认为是出色的小品文家,其幽默更是独具特色。读者往 往能在洋溢着笑意的文字里读出泪水,悟到辛酸。在繁重的生活重 担下,兰姆往往能体会到小小的乐趣以及窃自的欢喜:“且不说在办 公时间内你还可以往那些多余的表格、无用的大张包装纸上写下你 那些1 4 行诗、甚至小品文的构思这么一来,帐房里的边角下料 便在某种意义上自然而然地成了培养作家的有益材料。我这只鹅毛 笔整个上午陷在数字、号码堆里,那马儿在杂沓密集的车马群中艰 难前进,一旦得到解放,在午夜挥笔成文,犹如马儿脱缰,在开满 鲜花的草地上奔腾、撒欢儿。 n 2 1 兰姆有自己独到的看事物的角度,也有独到的写作幽默的方式, 他的幽默并不能让人捧腹大笑,并不会使人一笑了之,成为娱悦生 活的调味剂。兰姆的幽默是笑过后泪水便从眼角涌出,笑过后会陷 入深深的思考。这更是一种人性的光辉,站在更高的角度,俯视世 间的一切,用一种“第三者 的口吻向你述说世间一切的幸与不幸。 他的文章立意真挚,语气诚恳,态度谦和,所用的写作手法也较易 与人接受。他的心气不急不躁,文情不温不火,闲适从容,善有节 制。这些都无愧为好的文德。兰姆在小品文中表露了对于世间苦难 的淡然处之,微笑过后,切尽欢颜。这足智者的人生态度,更是 兰姆创造的“伊利亚”体小品文独特的文风。 梁遇春仔细地沿袭了这种为文的方式,在自己的创作中付诸实 践。梁遇春首先欣赏的是兰姆为人的乐观态度,其次才是他为文的 写作手法。在翻译除夕( ( ( n e wy e a r se v e ) ) ) 时,梁遇春也获得 了深深地感悟: ic a r en o tt ob ec a r r i e dw i t ht h et i d e ,t h a ts m o o t h l yb e a r s h u m a nl i f et o e t e r n i t y ;a n d r e l u c ta tt h ei n e v i t a b l ec o u r s eo f d e s t i n y ia mi nl o v ew i t ht h i sg r e e ne a r t h ;t h ef a c eo ft o w na n d c o u n t y ;t h eu n s p e a k a b l er u r a ls o l i t u d e s ,a n dt h es w e e ts e c u r i t yo f s t r e e t s 1w o u n ds e tu pm yt a b e r n a c l eh e r e ia mc o n t e n tt os t a n d s t i l la tt h ea g et ow h i c hia ma r r i v e d ;i ,a n dm yf r i e n d s :t ob en o y o u n g e r ,n or i c h e r ,n oh a n d m a s t e r id on o t w a n tt ob ew e a n e d b y a g e ;o rd r o p ,l i k em e l l o wf r u i t ,a st h e ys a y ,i n t ot h eg r a v e “我不喜欢被时间的潮水卷走,虽然据说它会将生命载向永 恒我不愿接受不可避免的命运。我爱绿色的地球,喜欢看 城市和乡村的脸孔,无论幽居的乡村生活,还是安静的城市街 道都带给我欢欣。我宁愿自己的灵魂永居此地。即使是在这个 时代静止不动也心满意足:我,还有我的朋友们,不再年轻, 不再富有,不再英俊潇洒。我不想让青春将自己抛弃,也不如 他们所说像熟透的果子一样掉入坟墓 n 3 1 在人生的旅途中,兰姆走的异常坎坷,但他却爱乡村也爱城市, “宁愿灵魂永居此地 ,尽管“不再年轻、富有、英俊潇洒 也不愿 踏入死亡的“坟墓 。兰姆在除夕一篇中曾坦言:“我现在几乎 不愿意我一生所逢的任一不幸事会没有发生过,我不欲改换这些事 情也同我不欲更改一本结构精密小说的布局一样 。n 们这一点,作 为翻译家的梁遇春看的很真切,正如他在查理斯兰姆评传中 所说:“兰姆一生逢着好多不顺意的事,可是他能用飘逸的想头,轻 快的字句把很沉痛的字句拨开了。什么事情他都取一种特别观察点, 所以可给许多普通人许多愁闷怨恨的事情,他随随便便地不当一回 事地过去了。 n 列 那么,兰姆又是如何能做到这些的呢? 梁遇春通过翻译其小品 文,认识兰姆,熟悉兰姆,阅读兰姆,体会兰姆。在梁遇春看来,“兰 姆真有点泥成金的艺术,无论生活怎样压着他,心情多么烦恼,他 总能够随便找出些东西来,用他精细微妙的灵敏多感的心灵去抽出 有趣味的点来,他嗤i 蚩地笑了。”n 6 1 梁遇春在翻译、阅读兰姆作品 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到那颗经历生活的磨砺后依然坚韧不折的心 灵,读懂兰姆流过泪后依然微笑的脸庞,这对梁遇春以后的小品文 创作影响深远。 1 1 第三节自由的写作笔法 兰姆为文往往任心而动,思绪牵引着文章的方向,意到笔到。 作为法国著名小品文家蒙田的嫡系作家,兰姆遵从的是蒙田为文的 自由的写作手法。蒙田在他的小品文集序上说:“我想在这本书里描 写这个简单普通的真我,不用大言,说假话,弄巧计,因为我所写 的是我自己。我的毛病要纤毫毕露地说出来,习惯允许我能够坦白 说到那里,我就写这自然的我到那地步。 n 7 兰姆也是遵从蒙田的 这种“我所写的是我自己 的自由笔致,在其文章中也处处闪现着 自由的思想的火花。 梁遇春在翻译兰姆的作品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他在查理 斯兰姆评传中这样评价兰姆:“他文章里十分之八九是说他自己, 他老实地亲信地告诉我们他怎么样不能了解音乐,他的常识是何等的 缺乏,他是多么的缺乏,他多么怕死,怕鬼,甚至于他怎样怕自己会 做贼偷公司的钱,他也毫不遮饰地说出。他曾说他的文章用不着序, 因为序是作者同读者对谈,而他的文章在这个意义底下全是序。他谈 自己七零八杂事情所以能够这么娓娓动听,那时靠着他能够在说闲话 时节,将他全性格透露出来,使我们看见真真的兰姆。 n 踟 兰姆行文的特点就是这种毫不加修饰的真情流露,他爱生活,爱 家人,爱在人群中过活,善良与天真的气息流露于作品的字里行间。 他对待旧友同事的态度,对待贫苦大众比如乞丐、流浪儿、扫烟囱人 以及其它不幸者的态度都充分说明了他的这种为文的特点。他将这一 切的思想都流露在小品文里,文章成为他思想的重要载体。梁遇春在 翻译兰姆时也是感同深受的,他体会到兰姆那种妙手偶得之的自由笔 致,在思想里采撷一点,经由妙笔生发,便能汩汩散发于纸上。 兰姆的名篇古瓷器( ( ( o l dc h i n a ) ) ) 中,开篇便谈论“我对古 瓷器的偏爱,简直像一个妇人。 u 训由此,兰姆漫谈古瓷器上的图 画,谈他对古瓷器的偏爱,谈他与表姐喝茶时用的青瓷茶具。然而, 兰姆的行文如思想意识的流动,没有一惯的统一性,兰姆笔锋一转“我 1 2 忍不住接着说,我们近些年生活状况逐渐好转了,也有钱买小玩意儿 来伤心悦目了。”呦1 接着,兰姆便与表姐回忆起旧日的时光,没有再 谈与瓷器有关的话题了,畅谈起“穷的时候的确比现在快乐,但别忘 了,那时我们还年轻 瞳玎的种种话题了。由此可见,兰姆为文想到 写到,意到笔到,一个真正的思想意识的流动,行文也就无拘无束了。 作为翻译家的梁遇春也是将这一点深信不疑的,主张直译的方式 也使他更能直接地领会兰姆思想意识的流动。在兰姆的读书杂感 ( d e t a c h e dt h o u g h t so nb o o k sa n dr e a d i n g ) ) ) 中,“我与读者促膝 畅谈读书的种种趣事,描绘了一个简单普通的真我:“亲爱的读者, 如果我说,我觉得有些诗人的名字听起来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 比弥尔顿或者莎士比亚更美好悦耳,会不会有人觉得这想法有 点荒唐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后者我们平时谈论太多,已经有些陈 旧乏味了。有些名字,如马洛、德雷顿、霍索登的德拉蒙以及考利 等,这些名字一提起来,顿时觉得口舌生香。 心幻 文中的兰姆更像一个普通的读者和好友一起畅谈读书的乐趣, 完全抛开了全知全能的视角,就是一个真正的“我跟读者在聊天。 兰姆在努力实践着个人感情的流露,行文无拘无束,语言亲切生动, 闲言絮语中流露出“伊利亚”的真性情。梁遇春在译兰姆这篇小品 文的一条注里写道:“文体是种由思想内心生出来的,结果和思想成 一整个,互为表里,像灵魂同躯壳一样地不能离开l a m b ( 兰姆) 文章所以那么引人入胜,也在于他思想和文体有不可分的关系。”晗3 1 由此可见,梁遇春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兰姆这种为文的特点,在之 后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也在努力践行着这一点。 第二章 熟稔兰姆一梁遇春的伊利亚体散文创作 梁遇春在翻译的英国小品文选里选了兰姆的读书杂感; 小品文选里选了一个单身汉对于结了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 小品文续选里选了除夕和梦里的孩子。对于这些选文的 翻译过程也是梁遇春熟悉兰姆的过程,在深刻地体会了“伊利亚 体的写作手法之后,梁遇春也开始了自己的小品文创作。 梁遇春一共创作了三十五篇小品文,主要收入在1 9 3 0 年出版的 春醪集和1 9 3 4 年出版的泪与笑中。在这两本小品文集里,思 想的火花俯仰皆是,处处闪现着梁遇春青春意识的萌动和读书人智慧 的结晶。兰姆和梁遇春都是绝顶聪明,既有惊人的想象能力,又有过 人的思索才能,这使得他俩的小品文都能看出世界的真相和世俗的谬 见。梁遇春继承了兰姆小品文中悲悯的人性关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和 自由的写作笔法,并将这些特点运用于自己的小品文创作中,形成了 梁遇春小品文创作的基调。 第一节含泪的写作悲剧的幽默 梁遇春的老师叶公超评价他的小品文时说,梁遇春具有“l a m b 那种悲剧的幽默”。在第二度的青春里,梁遇春说:“登楼远望 云山外的云山,淌下的眼泪流到笑涡里去,这是他们的生活。 乜钔在 泪与笑中他也宣称:“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我每回看到人 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世真 是值得一活的。 瞳副梁遇春是肯定流泪的,甚至对流泪怀着一种眷 恋。少年得志,学贯中西的梁遇春并没有经历兰姆所经历的人生遭 遇,他的人生可谓一帆风顺,但是他的笔端为何会注满这诸多泪水 呢? 梁遇舂是极聪明的,语言的优势又使他中西兼通,然而头脑的 解放与现实的苦闷却形成了他无法逾越的精神障碍。梁遇春是早慧 的,睁开的双眼却未曾看到他满心欢喜的一切。书本让他认识了世 界,了解了世界,然而现实的一切却不是书本里描述的那样美好。 正如他的老师叶公超在泪与笑的跋中说道:“梁遇春的文章其实 是他对于人生的一种讨论,他对于人生的态度又多半是从书里经验 来的,也就是说,他从书本里感觉到的经验似乎比他实际生活中的 经验更来得深刻,所以他能从平淡温饱的生活里写出一种悲剧的幽 默情调,并不是很稀奇。”啪1 的确,梁遇春经历了顺达的人生,然 而卓越的才气,开阔的眼界却使他面临了精神的矛盾,尚未看遍人 生全圆的眼睛却因此而充满了忧郁。 在梁遇春的名篇泪与笑中,他这样讲述对于泪与笑的认识: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 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心机, 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生命,却又不觉得活着到底有何 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 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生的悲哀。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人生是可留恋的,过去是春 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 的一顾,我们哪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 眼泪真是人生的甘 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 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留下泪来,那时 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再寻不到这无根的泪痕了。 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 可无不可那种将就木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 微笑我所怕的微笑。心7 1 梁遇春是肯定眼泪的,“因为人生是可留恋的 ,所以我们会有“惋 惜的情怀 ,有流泪的冲动。他把眼泪比作“人生的甘露 ,小时候才 拥有的“无根的泪痕,寿之将近时,只剩下可怕的微笑。梁遇春对 1 5 泪与笑有着异于常人的认识,他肯定泪而厌恶笑,只有泪才是对人生 价值意义的肯定。他在醉中梦话( 二) 里曾引法国剧作家博马舍 的话说:“我不得不老是狂笑着,怕的是笑声一停,我就会哭起来了。” 乜踟或许也可以看作是对他自己做文态度的某种写照。 兰姆在经历人生的磨砺后,有悲悯的人性关怀抒发自己内心的种 种情绪,他的泪痕是掩藏在笑容里的,用笑脸遮饰着内心的辛酸。然 而,梁遇春未曾经历人生的苦难,因为精神上的前沿与现实苦闷的矛 盾使其眼窝里含满泪水,他同情泪水、肯定泪水、赞美泪水,认为只 有泪水才是人生价值意义的表现。梁遇春是推崇兰姆的创作风格的, 在他的小品文里处处彰显着含泪的笑,让读者笑过后拘一把辛酸的泪 水,慨叹生命的真谛。 第二节快谈、放谈、纵谈的创作方法 作为翻译家的梁遇春喜欢直译的风格,作为小品文家的梁遇春也 喜欢直抒胸臆,他喜欢直来直去地表达心中所念所想,这与兰姆在创 作上保持一致的基调。在梁遇春的名篇“还我头来 以及其他一 文中,他敏锐地指出了人云亦云的现状:“他们的态度,观察点总是 大同小异简直是全同无异”,他讥讽当时的导师梁启超,“梁启超 先生开个书单,那种办法完全是青天白日当街杀人的刽子手行为,” 接着,他又讥讽了胡适的自以为是:“胡适先生在现代评论曾说 他治哲学史的方法是独一无二的路,凡同他不同的都会失败( 我) 打算舍胡先生的大道而不由,另找个羊肠小径来 。瞳鲥 梁遇春指出了人云亦云的现状,讥讽当时的导师梁启超,讥讽了 胡适的自以为是,然而这种直来直去地表达方式并不是豪无根据地想 说就说。梁遇春是在对这一问题有了权威的认识,掌握了大量的资料 后才由着自己直爽的性子说来道去,这也充分证明了梁遇春的青春朝 气和热血澎湃。在梁遇春那里,权威不是某个学者的某种观点,权威 是真真正正的真理,是启蒙心灵,正确治学的义理。 在梁遇春的小品文中,自己不清楚,不明朗之处从不信口胡说, 1 6 他敢于正面直视自己,率性为文的直爽态度昭然若揭:在醉中梦话 ( 二) 中第四篇干脆就以“这篇是顺笔写去,信口开河,所以没有 题目 为题。在谈做文章同用力气时引用一个记不清姓名的英国 作者的话,就直接打个括号说:“名字却记不清了 ,引了一段英文, 又在后面打个括号说:“句子也记不清了,大概是这样吧 。嘞1 梁遇春这种为文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轻松、亲切、坦诚的文体 风格,他与读者漫话絮语,推心置腹,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感想融注 在小品文的篇章中。梁遇春也敢于反抗权威,实话实说中彰显其少年 锐气。 梁遇春这种快谈、放谈、纵谈的创作方法显然与兰姆师承一派。 梁遇春也在努力实践着“我手写我心”的创作原则,他将生活中的满 腔热情融入到小品文的写作中,自由地采撷思想的火花,使其在小品 文的园地里迸发出更耀眼的火花。 第三节纯然自我的个性化写作 兰姆常常以“伊利亚 为名写作小品文,“伊利亚 原是兰姆在 南海公司的一个同事,兰姆借此为名在小品文畅谈生活中与思想上的 点点滴滴。作为兰姆的嫡系作家,梁遇眷通常用“驭聪”、“秋心 等 笔名掩饰其真实身分。但无论是“伊利亚”还是“驭聪”、“秋心 都是作者真实身份的文本表现,在这一文本下面是两颗赤裸裸的心 灵。 梁遇春在查理斯兰姆评传中写到,“在兰姆笔下,他爱看 洗烟囱的小孩洁白的牙齿,伦敦街头墙角鹑衣百结,光怪离的叫花子, 以至伦敦街声他以为比什么声音都好听。川3 兰姆的小品文无所不包 地容纳了兰姆所感所知的一切,梁遇春的小品文也是这样的真实可 见。 梁遇春在讲演和“春朝 一刻值千金中分别述说了不愿 板板正正的上课听讲和爱睡懒觉的禀性;在猫狗中说自己“不单 是怕狗,而且怕猫”。2 1 梁遇春善于在其小品文中表现自我的内心世 界,细腻的情感流动,灵魂深处的感悟,真实而坦白。梁遇春是一个 敢于直视内心自我的智者,他将自己的思想的点点滴滴都倾洒在他辛 勤耕耘的小品文园地中,同时也开出了灿烂夺目的花朵。 在兰姆的小品文中,在无论谈什么时,总是说过去的事多,写当 前的事少,恋旧的心理特别突出一切更多地是从会议的角度着笔。而 梁遇春也自称是个“恋着过去的骸骨同化石的人 他认为将 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 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世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我们只好 紧紧抱住它,才免得受漂流无依的苦痛。 兰姆和梁遇春都是恋着过 去的,在他们的笔下描绘了一个纯然自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 们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都代表了两颗真真的灵魂,抒写着自我的个 性与遭际。 在兰姆的启发、影响下,梁遇春走上了一条独特的散文创作道路, 他的小品文中具有的某些特色是传统中所没有的,在他的背后始终有 着“伊利亚 的影子。 第三章超越兰姆一梁遇春小品文对兰姆小品文的内化发展 梁遇春深受英国小品文尤其是兰姆小品文的影响,但他并不是简 单的鹦鹉学舌、东施效颦,而是将英国小品文和兰姆小品文的精髓内 化,并在其自身文学修养的基础上得以高度的凝练、升华,最终形成 其独特的小品文文风。梁遇春强调“只希望中国将来的小品文也能有 他们那么美妙,在世界小品文里面能够有一种带着中国情调的小品 文。3 1 裹挟着独特的中国情调的小品文文风,梁遇春努力走出一条 “标新立异 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财务共享数字化转型数据安全防护方案
- 泵化吸入课件
- 泵与压缩机全套课件
- 氨糖与骨关节疾病
- 氨气安全培训感想课件
- 杭州地铁盾构法施工方案
- 氨槽车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池州垃圾池防腐施工方案
- 毕业论文撰写课件要求
- ab料加工生产施工方案
- 2023年二级保密资格评分标准具体操作方法
- 商户收单业务培训
-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第四版)第一章学习资料
- 26个英文字母书写动态演示课件
- 电路学课件:1-6 电压源和电流源
- 奥的斯GeN2-故障查找手册-1-CN
- 区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的调研报告
- 劳保用品发放表格及管理
- 江苏省盐城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Q∕SY 01004-2016 气田水回注技术规范
- TSG Z8002-2022 特种设备检验人员考核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