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日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以 其博大精深的思辨内涵,反对独断的开放胸怀以及古朴恢弘、神奇玄妙的独特 魅力,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繁衍辐射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中华文化的 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乃至世界东方文化 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道两家以其对立和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基 本线索,不论从积极方面抑或从消极方面,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并以其独 特的哲学智慧和思想理论,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任继愈先生曾非常 肯定地指出:“儒道两家的思想主导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发展 。u 1 中国 人民大学方立天先生也曾指出: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是三大支柱,即儒、 道、佛三家。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即儒家的人本主义传统、道家的自然主义 传统和佛家的解脱主义传统。瞳3 道家哲学包括究天人之际的自然学说,察古今之 变的历史学说,穷性命之源的生命学说,集中了自然、社会和人体生命的智慧, 它以自然哲学为构架,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 我国学术界经过长期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关于道家发展不同 阶段的研究成果,对老庄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也有许多专论。 在人类通向未来的进步中,老庄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 同,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思想的文化精神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 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老庄哲学思想之所以 能够与现实社会实践有机的联系,是因为两者具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渗透亲和性, 它以其深刻的智慧给予着世人以不尽的启发。特别是当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日 趋恶化,进一步解析老庄道家哲学思想的文本内涵、认识其历史地位和当代社 会价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总结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的发展、特点及其主要思想,力图 从道家生态智慧、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三个方面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 任继愈老子与中华文明陕西教育出版社,1 9 9 3 :1 0 2 方立天中华文化的三大传统,光明日报2 0 0 4 年1 月1 3 日 i 中文摘要 道家哲学,特别是老庄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存智慧为当代以及未来的人类在处理 人与自然、人与( 他人) 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关系上提供了有益的滋养, 回味道家哲学思想的韵味,必能从中吸取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关键词:老子庄子道家哲学现代价值 i i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a o i s mi s 锄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yi nc h i n a s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 h i s t o r y t a o i s mr e p r e s e n t e db yl a oz ia n dz h u a n gz ih a si t so w np r o f o u r l da n d s p e c i f i cc h a r m s ,w h i c he x e r tag r e a ti m p a c t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n a t i o n a lw a yo ft h i n k i n ga n de v e nt h eo r i e n t a l c u l t u r e i n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t a o i s m c o m p e t e a n d c o m p l e m e n to n ea n o t h e r , w h i c hf o r mab a s i cs p i r i t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e i t h e rf r o m p o s i t i v eo rn e g a t i v ea s p e c t s ,t h et w ot h o u g h t s h a sa f f e c t e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f o r 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a n db e c o m et h e i m p o r t a n t s o u r c e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析mm e i rs p e c i f i cp h i l o s o p h i cw i s d o m s s o m ei m p o r t a n ts c h o l a r s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t h e r ea r et h r e ep i l l a r st os u p p o r t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t h a ti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i nw h i c ht a o i s mg a t h e r st h ew i s d o mo f n a t u r e , s o c i e t ya n dl i f ea n de m b o d i e san a t u r e - c e n t r i c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t h r o u g hl o n g - t e r ms t u d yo ft a o i s m ,t h e r ea r es o m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o f t a o i s m 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h i n e s e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a n ds om a n ys c h o l a r sw r o t es o m eb o o k s a n dp a p e r st oc o m m e n tl a oz h u a n gt h o u g h t s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s t a t u si nc h i n a s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c u l t u r a lh i s t o r y i nt h ep r o g r e s so fh u m a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l a oz h u a n g t h o u g h t sv a l u ea n dc o n t e n ti nm o d e r ns o c i e t yh a sb e e nw i d e l yr e c o g n i z e d t h e 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o ft h et h o u g h ti sp l a y i n g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b yd i f f e r e n tw a y si nt h e d i f f e r e n tf i e l d so fm o d e r ns o c i a ll i f e l a oz h u a n gt h o u g h th a sar e a lc o n t a c tw i t hr e a l s o c i e t y , b e c a u s eo fi t sn a t u r a la f f i n i t y f u r t h e re x p l o r i n g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 , h i s t o r i c a l s t a t u s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a lv a l u eo fl a oz h u a n gt h o u g h th a sav e r yi m p o r t a n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t od e v e l o pa d v a n c e dc u l t u r eo fs o c i a l i s mw i t h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b u i l ds o c i a l i s t s p i r i t u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p r o m o t e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o fs o c i a l i s t 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t h i st h e s i si st r y i n gt oe x p l o r i n ga n da n a l y z i n gt h et a o i s m sv a l u ei nm o d e r n s o c i e t yf r o mt a o i s m se c o l o g i c a lw i s d o ma n dl i f ei n t e l l i g e n c et h r o u g hs u m m a r i z i n g t a o i s m ,e s p e c i a l l yl a oz h u a n gt h o u g h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c h a r a c t e ra n di t sm a i ns p i r i t i a b s t r a c t t a o i s m ,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 s u r v i v a lw i s d o mi m p l i c a t i n gi nl a oz h u a n gt h o u g h tw i l l p r o v i d eb e n e f i c i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f o rh u m a nt od e a l i n g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h u m a na n dn a t u r e ,h u m a na n ds o c i e t ya n dh u m a na n dh u m a n ss o u l k e yw o r d s :l a oz i ,z h u a n gz i ,t a o i s m sp h i l o s o p h y , m o d e r nv a l u e i v 目录 目录 引言1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3 第一节老庄道家哲学的初创和发展3 1 1 1 老庄道家哲学的创始先秦道家。3 1 1 2 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汉初黄老之学。4 1 1 3 老庄道家哲学的转型魏晋玄学。4 第二节老庄道家哲学的特点5 1 2 1 超越性。5 1 2 2 玄思性。7 1 2 3 否定性。8 第二章老庄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9 第一节道生万物的本体论9 2 1 1 本根之道。9 2 1 2 形而上之道1 0 2 1 3 无为之道1 0 第二节“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1 1 2 2 1 万物负阴而抱阳1 l 2 2 2 反者道之动1 2 2 2 3 弱者道之用1 2 第三节静观玄览的认识论1 3 2 3 1 与道合一1 3 2 3 2 直觉致思1 4 第四节返璞归真的价值论1 5 2 4 1 无物无用的普遍价值观1 5 2 4 2 尊道贵德的价值选择1 7 2 4 3 抱朴守真的人生理想1 7 第三章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19 v 目录 第一节老庄生态智慧的现代价值1 9 3 1 1 “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1 9 3 1 2“道通为一”“万物一齐”的平等观念。2 0 3 1 3“知止”“知足”的适度发展思想。2 1 第二节老庄生活智慧的现代价值2 2 3 2 1 “寡欲”“知足”“守朴”的生存之道2 2 3 2 2 “道法自然”“贵和尚中”的处事法则。2 3 3 2 3 “少私寡欲”的精神境界2 5 第三节老庄生命智慧的现代价值2 6 3 3 1生死自然论道家对生死现象的认识2 6 3 3 2 重生乐死道家生死观的两大向度2 7 3 3 3 生死齐一、无生无死道家对生命的超然智慧2 8 结束语3 0 参考文献31 致谢3 3 v i 引言 引言 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学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哲 学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内涵,在漫长的传统社会中,温渥着一代又一代士人的 心灵,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进和古代文明的 孕育成熟产生过无比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儒道两家以其对立和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条 基本线索。儒家伦理型哲学代表了宗法思想文化,而道家哲学则是一种以自然 哲学为构架的,以“自然之道 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它的核心体现在对自然 的崇尚,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道法自然 。道家道的观念渊源于“天 的观念,但却是对意志人格和主宰之天的否定。老子继承并发展了西周对天命 信仰的动摇怀疑精神,直接以道代天。老子之道基本不具有神秘化、人格化、 意志化品格,老子不相信天神上帝,坚持世界有一根本的实体存在,这个实体 就是道。道是最根本的构成天地万物的初始材料,混沌未分,独立不改,自本 自根,周行不殆,因而是一绝对的实体。也因此,天在老子的观念中被还原为 自然来实现,把天还原为自然,还原为世界万物之一物,也就不具有至上的地 位和人格意志的意义了。用“道来取代“天 的至上地位,对于天命神权的 观念更是一个根本的否定和改变。 老庄哲学独具特色的思想还在于它的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其辩证法综 合了古代辩证智慧的丰富成果,标志着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真正确立, 它虽然仍是一种直观的、朴素的、非自觉的辩证法,但在自然、社会、人生、 是非、真理、精神等方面都达到了辩证的思维,成为世界哲学园地里辩证思维 的一支奇葩。老庄道家哲学的思想体现出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同时道家的自 然型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宗法思想文化的怀疑、否定和批判,它的这种 思辩特质,使得以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特色的中国文化,显示出了理性思辩的 光彩。 在人类通向未来的进步中,老庄道家哲学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得到越来越多 人们的认同,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在以各种不同的 方式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体现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积极影响。例如,关于 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观念,“知常日明 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意识,“知 引言 和日常的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崇尚和谐思想,以及“知止不殆、“知足 不辱的适度观念等,都深刻地启发着我们,与当前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科学发展观也是相辅的;在现代人的生活旋律中,时常受竞争、压力、困难、 逆境的困扰,道家文化中的人生观念和哲学智慧,总能对此给人以心理的抚慰 和调适。还有例如“弱胜强、“柔胜刚、“圣人不积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等观念,都能够起到抚慰调适人们心 灵的作用,虽然这种抚慰调适只能是一定程度的,但最终道家哲学思想文化的 整个精神取向会对人们欲壑难平的执着欲望产生降压、缓解之功,老庄道家为 人类提供的一种高超的生活艺术。道家主张的“上德若谷 、“以德报怨 、 “宠辱若惊”、“功成而不居 、“人贵自知之明 等思想,以及它的“无名 、 “无功 、“无己的人生理想境界说,虽有某些消极因素,但它在创造和谐 的人际关系,塑造现代高尚人格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则是一剂针砭社会疾 病和人的心理障碍的良药,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力,闪烁着人生艺术的智慧 之光。 本文第一部分,对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其特点进行 了概括,阐述了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在整理国内 学者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老庄哲学的主要思想,对它的本体论、辩证法 思想、认识论和价值观进行了阐述,正是由于老庄哲学的独特性,才奠定了它 成为中华文化发展重要源头的历史地位,并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各 种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作用。第三部分,从生态智慧、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三个 方面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老庄道家哲学所蕴涵的生存智慧正是为当代 以及未来的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 他人) 社会、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关 系上提供了有益的滋养。 2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第一节老庄道家哲学的初创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是一个流派众多的庞大体系,在中国传统思想史 中一直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道家学派由先秦思想家老子开创,历经无数次 历史风云的变幻和考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其哲学思想对中国社 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 1 1老庄道家哲学的创始先秦道家 在先秦,中国古代思想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理论觉醒:一是儒家的“礼 “仁 等道德观念;另一则是道家从春秋时期衰落的礼乐文化中挣脱、超越出的自然 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第一次提出“道 这一最高哲学范畴,并建立了 以“道 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老子一书不仅为道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且使他成为道家的开山鼻祖。 先秦道家对于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从何而来,做了较旱 的沉思和探究,提出并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模式。道不再是某种 具体的事物,道是万物之宗,是超越了事物的具体形态的一般性质,是对于万 物本质或本原的哲学抽象。正是由于先秦道家赋予了道超越的性质,因而在认 识论上,先秦道家提出了“涤除玄览 的认识方法,把静观、玄览夸大为认识 论的一般原则。庄子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主义的认识论,论证了万物齐一, 取消了事物的差别,由此引导人们用取消一切的态度对待认识,对待现实世界, 走向了虚无主义。 先秦道家的另一大贡献在于他们在继承易经和春秋以前丰富的辩证思 想成就的基础上,发展了辩证法。不仅指出在整个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矛盾,并提出了对立统一原则,同时还揭示了矛盾双方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这一 运动规律。虽因时代的局限,不免带有注重柔弱,反对进取,等缺点,但不可 否认,先秦道家的辩证法标志着我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真正确立。先秦道 家还将“道 这一辩证性格用之于看待和处理人生,形成了一套辩证人生哲学。 正是以辩证法为根据,老子提出了“不敢为天下先”、“贵柔 、“守静 、“知雌 3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守雄 等处世原则。庄子则提出了“无待 、“无己、“无用之用 的生存智慧。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他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哲学的核心意旨, “小国寡民则是他设计的理想王国。他主张辅助万物自然发展,通过“无为 实现最积极的“有为 。较之老子,庄子不像老子是积极问世的政治哲学,他更 主张以无用藏身,避世逍遥,是要求超脱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的乐观在某 种程度上说又是对人的现实存在的一种遗忘,也是对老子“以道治国之治世 助人的淡化。 1 1 2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汉初黄老之学 “黄老 是黄帝与老子的合称,黄老学始于齐国稷下道家,兴盛于汉初。 汉初黄老学适应时代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兼容并包其他各家的思想,进一步发 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在本体论上,黄老学继承了老子道论,以道为宇宙的本体, 同时又拿他来沟通天与人,并用多种意义的道的观念来说明宇宙、万物、社会、 人生之各种问题,形成了比先秦道家更系统、更理论化的道论体系。并且其道 论的落脚点是政治人事,更直接地把道与政治联系在一起。黄老学不仅继承先 秦道家思想,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内容,如,宽大包容、清静自然、无为而无不 为等,还克服其消极因素,如,消极隐退、绝仁弃义、绝圣弃知等,并且将“无 为”解释成为一种特定的有为,表现出了强烈的参政意识,还提出了“柔刚相 成、“大一统 等新的思想。正是因为黄老学派的实用处世智慧和治世方略迎 合了汉初社会初定,国家需要安宁,人民需要休养生息的社会需求,使道家在 现实政治实践中取得重大成功得以兴盛一时。 1 1 3 老庄道家哲学的转型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汇百家的一种哲学思潮,出于老子 “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蕴藏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 ,体现了无穷 万物变化的奥妙。玄学以“三玄 ( 老子、庄子、周易) 为谈资,既崇拜 孔子,又祖述老庄,儒道兼综,是一种具有较强思辩特点的理论形态。魏晋玄 学作为哲学史上的一个新阶段,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以贵无为宗旨,以 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为最高主题,以探求理想人格为中心课题。通过有 无之辩、自然与名教之辩、言意之辩等的讨论,阐述了玄学在本体论、价值论、 认识论等方面思想。尽管玄学中也存在派别之争,何宴、王弼、阮籍、嵇康、 4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向秀、郭象等人的思想也并不相同,但他们却都是在以自然为本的基础上,以 理性的精神来“论天人之际 。不仅以“自然为本的“天人新义推倒了两汉 经学中“天人感应 的神学目的论,而且使人们能以一种理性的精神来观察自 然、社会和人性。玄学的兴起,实际上就是先秦道家哲学文化在魏晋的发展或 表现形态,这种思潮取两汉经学儒学而代之,成为了魏晋文化的主潮。改变了 整个社会风尚,人们鄙弃仕途,看重学问,追求精神自由,使当时那个时代的 思想充满了创造精神和勃勃生气,并且玄学思潮的崛起,还意味着道家哲学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与转型。 东晋之后,玄学与佛学渐趋合流,走向衰微。玄学沉寂之后,老庄道家思 想主要靠道教来延续,隋唐以后,道家没有再出现较大的学术流派,但却渗透 到儒、释之中,并通过对其他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来发展自身。作为中国古代 的重要思想流派,道家哲学思想中固然包含有许多消极成分,但不容置疑,道 家独具特色的智慧,深刻影响着后世。 第二节老庄道家哲学的特点 老庄哲学的理论系统是由“道 的观念展开的,其道论的归宿是为寻求人 类的安身立命之本,为人提供一种深沉的生存智慧。其“道 是理论的抽象, 而非经验的存在,因此老庄道家哲学的特点可归纳为超越性,玄思性和否定性。 1 2 。1超越性 由于道家把“道 视为超形象和不可言说的真实存在,所谓“视之不见名 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就意味着道虽然“无所不在,但它却具有超验的性质。“道 不仅表征宇宙 的本根,同时也统摄了人的生命的全部意义。“道的超越境界在本质上属一种 内在性超越,在道的观照下以宁静虚已、淡泊无欲的澄明空灵之心境去提升其 生命的精神力量,以克除世俗之规范、价值等的束缚,打破世俗之事物纠缠, 使个我从有限的世俗经验世界中超拔出来,进而获致无限的精神自由。在老庄 看来,人的生命受在世之拘、在世之役的莫过于名利、是非、生死观念。故欲 超越人生之困扰、障碍和纠缠,就必须超越此三者。道家先哲在诸多论述中无 3 老子第十四章 5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不展示了他们超越名利、是非、生死的意识。 道家先哲对人之精神自由与心灵解放进行了终极思索,他们批判世俗的名 利观念,摒弃墨家图利和儒家图名的观点。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神圣不可侵犯 的,惟有因任自然,无为而为,方使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充分显露,并使人在其 自然本性崭露过程中获致无限的自由;有为而为,苛求外在的名与利,只会使 人性失而不得。“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 必厚亡。 声名、货利与生命相比,哪个更亲近、更贵重? 谋取名利与失掉生 命,哪个为害为祸? 这是不言而喻的。故而,过分的逐名和求利必将付出沉痛 的代价和招致惨重的损失。可见老庄在对名利的超越上蕴含着尊重人性的思想 倾向,他们意识到感性与理性、功利与道德对人有着严重的内在危害,人从名 利、财货的引诱中抽身出来,而不沦为名利的工具性存在,要过返朴归真、不 掺杂任何人为造作的自然生活,这己触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更深层面的问题, 是非常深刻和有意义的。 是非是世俗人生的必要环节和认识论前提,在老子看来,“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就 现象而言,一切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一切事物及对其所下的 价值判断无不在对立关系中产生,离开事物的对立关系,就无法把握事物,无 法对事物做出价值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反映的是人类自身的主观辩证法, 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必人为地分出高低、贵贱,惟有 对人对物持一种公正无私,不掺己念的态度,方致人物各尽其性,各遂其情。 故而道家主张人要从诈伪巧饰中疏离出来,不沦为知识和技术的工具。是非之 辩损害自然之理,人与其沉溺于是非之辩,倒不如以道的空灵澄明去体证事理, 达至把握事情的真相,这种认识是极富有启发意义。 超越生死的观念则更加反映了道家对世俗人生的终极思考与终极超越。老 子把人同道、天、地视为“域中 的“四大 ,这就意味着,人是一种自然的 存在,同天地万物是一种自然的并列关系,老子把“长生久视之道归结为“啬, 就是主张人们要珍惜生命,同时启导人们不必害怕死亡,生死不过是道之循环 往复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生是生命的显现状态,死是生命的隐伏状 态,“生也死之徙,死也生之始 ,生死皆属于自然之道,没有什么神秘性。 4 老子第二章 5 老子第二十章 6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这种生死辩证法的确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人生智慧。 无论是对待名利、是非还是生死,老庄都是以超越的空灵之心,通过事物 的相对性来淡化世俗的束缚,这无疑为当时的士阶层提供了一种达到精神慰籍 的方式。但同时也应该承认道家这种隐逸超脱的情趣,回归自然的境界迎合了 社会上一些隐逸遁世者的消极情绪,并形成了与儒家贤圣人格相对应的隐士人 格。而这种隐逸思想不知熄灭了多少颗炽热的心,终致其碌碌无为,虚度一生, 这种消极影响同样不可低估。 1 2 2 玄思性 传统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但在怎样 达致天道与人道“合一的途径上,诸家却各有不同。老子和庄子否认通过经 验知识能把握“道 ,认为经验知识只能将人与“道 隔绝开来。例如,“大道 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枭淳朴散,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 性以从人心“等。要得道必须对“道 进行“玄思,就是把自身置于事物之 中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的本真。人只有以虚静修心,具有专一不二的意念和功夫, 才能超然于物欲、生死之外,最后进入一个心境清澈洞明的境界。 老庄强调的“玄思 ,实际上是一种直觉式的内心体验的思维方法,同时也 是一种超越一般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而采取整体契入的知、情、意融而为一的 方法。这种方法既是用身心来把握整体对象,又是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 过程的统一,其目的不是追求外在世界的知识和经验,不是认识事物规律的理 性思考,而是求得对“道 的体验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作出合理安顿,为人生和 社会创设一整套活动原理和规则。 “玄思 得道的方法显示了老庄道家独特的道的心灵精神,如果说包括中 国古代哲人在内的许多智者,在建构人类智慧之网的过程中不乏有遵循“转识 成智”的理论的话,那么,老庄道家则开辟了一条“玄思成智的路子。但不 可否认,这种以内省为特征的致思途径割裂了感官经验、后天知识、逻辑思维 和直觉认识的辩证关系,一味强调内省内求,试图单纯用这种方法来达到主观 和客观的统一,这当然是片面的。而且,此方法受着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有 赖于认识主体坚持不懈地修养锻炼方可达到一定的境界,故有明显的局限性。 6 老子第十八章 7 庄子一缮性 7 第一章老庄道家哲学的发展及特点 1 2 3 否定性 老庄道家哲学还具有否定性的特点,首先展现在“道 的建构方面。道家 对本体之“道的追求是通过对现存事物的否定来实现的。所谓“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 9 、“道无终始, 物有死生, 1 0 l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n 等,都说明了道作为无差别 无对立的世界的根本原理,它是透过对一切有形个体存在的否定而获得了对自 身存在的肯定的。 其次,道家的否定性思维还展现在它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矛盾的处理上。 例如:老子讲“自然,是为了否定世人违反客观规律的行为,主张顺应自然; 讲“无为 ,是为了否定儒、墨、法诸家所主张的“有为”;讲“柔弱 、“守雌 , 是为了否定这几家所崇尚的逞强好能。同样,庄子讲自然天放的人性论,是为 了否定仁义礼法对人性的钳制;讲“法灭贵真”的心灵境界,是为了否定由于 文明的发展所导致的文化价值失落和各种异化现象,等等。 再次,道家还通过肯定负的方面以保存正的方面,通过否定而达到肯定。 老子云:“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1 “1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 与之州1 3 1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 4 1 等等。为 了守住要肯定的概念或事物,道家先哲在表述自己的意图时常常采取相反的、 否定式的话语加以言说,这既避免了将概念或事物绝对性,也使要肯定的命题 或事物获得了灵活性,又揭示了从事物的反面、否定的方面了解肯定的方面, 比仅从肯定方面了解自身更具深刻的哲理,因而这是一种典型的以反为正,以 反求正的哲学智慧。 但是,单纯的否定即在否定性思维过程中单纯强调反面、负面、逆向等的 作用,容易导致否定正面、正向、顺向等的价值和意义,因而不能实现否定者 所企求的目标。像庄子在运用否定性思维的过程中,就由于过分强调负的方面 的地位和作用,而具有严重否定正的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倾向,最终陷入了“齐 矛盾 的一点论困境。 老子第一章 老子第四十章 庄子- 秋水 庄子- 知北游 老子第四十五章 老子第三十六章 老子第二十二章 8 第二章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老庄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道生万物的本体论 所谓“本体 ,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内在依据,是多样性的世界赖 以存在的共同基础。在中国哲学史上,道家哲学提出并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 一个本体论模式。作为中国哲学史中的第一个本体论学说,虽然它还未能与以 往的宇宙发生论划分出明确的界限,甚至有时还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些宇宙发 生论的色彩,但道家道论所具有的本体论性质却是毋庸置疑的。 2 1 1本根之道 首先,从“道 这个概念在古代的演变过程来看,它是一个从具体上升到 抽象的过程。“道 的概念经过道家的改造和提升,除了保存道路、方法、原 则等原始直朴的含义外,又被赋予了一个更重要的独特新意,即一切存在的根 本凭借和最终依据。道家哲学认为:“道 为万物之宗,又是万事之始,更作 万象之源。一方面万物恃道以生,由道以成,万物绝不离乎道;另一方面大道 周行,无所不在,大道亦绝不离乎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u “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1 。“道者万物之所 以成者,故日道理之者也。物在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 物之制。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i a t j 。这都说明了天地万物各循其理, 而各理又同归于根本的大理,因为这根本的大道理是万物的统会,万理的根据。 而这个统会万物的大道理在道家看来就是“道 ,天地万物的运行都是顺应自然 之道的体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 道欤! “埘1 可见,道是宇宙生成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地万物都是依照“道 而有 秩序地生息变化,“道是一种具有不可言说性、混沌性、形而上性、无限性、 永恒性、源始性、本原性和规律性的存在,是万事万物之所以为万事万物的最 高存在,是一种绝对本体,具有哲学本体论的意义。 1 5 老子第二十五章 1 6 庄子渔父 1 7 韩非子解老 1 8 庄子知北游 9 第二章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2 1 2 形而上之道 老庄之“道”是一种混沌无形的存在,至大无限而又永恒运行。“有物混成 , “寂兮寥兮。“心1 “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 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恍惚。“2 0 1 。“大道泛兮”2 1 1 “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 k 2 2 1 。可见,道是一种超感觉、超经验的永恒的混沌存在。周易中有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之说,我们从老子“常道 的概念中也可以 看到形而上之道的本体论意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l 2 3 j 。老 子以“常道 作为本体的道,用以区别普通所谓的“道 。普通所谓的“道 都是有各种具体规定和特性的,因而是可以言说的,但“常道”却是没有具体 规定和特性的,因而是不可言说的。这样,老子的“常道 就是没有任何实际 规定性的、从而也就是超越了任何具体的、可名状的、有限的存在物的无限本 体。因此,万事万物可以有始有终,瞬生瞬灭,道却无始无终,或说本无所谓 始终,始可以为终,终亦是始。正因为道无终始,物有死生,才显示出了道与 一般的“物”或说实有的区别。“常道与“非常道 的关系,正是形而上之 道与形而下之器的关系,所以道家的道论是一种形上学的本体论。 2 1 3无为之道 老子赋予了“道”种种特性,如“无 、“玄 、“朴、浑 、“奥、 “根”、“无名、“无象 等等,正是通过这些特性,显现了“道”所具备 的高度抽象性和一般性,因而成功地用它概括了世界的最一般本质。“天下有 始,以为天下母”l 2 4 j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_ _ ,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l 2 5 1 ,这些命题正是阐述了一种与宇宙生成论有别的本 体论。细究道学思想,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道”之根本也是它的终极指向即 是“无为 。老子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趵1 表达了道与德 之所以尊贵,就在于其不命令或干涉万物,而任其自然生长的思想。“大道泛兮, 老子第二十五章 老子第十四章 老子第三十四章 老子第二十五章 老子第六章 老子第五十二章 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第五十一章 1 0 第二章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训意思是说, 万物都因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道而生生不息。但是,道却从不将此养育 万物的大功归于己有。然而正是因为道从不自视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其无边无 际的伟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删1 的道怀 有一种“没有目的的目的性 ,道家的无为即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不必要的 作为和强作妄为,正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l 2 + j 其终极指向自然无为。 老庄道家的道论已超越了把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万物的基质和把 有限的实有当作宇宙的本始以及猜测性地描述宇宙演化过程的种种理论形态, 而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探讨了形而上的存在本体问题。从老子起, “道 开始上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这不仅是“道 在意义上的一个重大 转变,而且也带来了中国哲学发展进程上的一个根本突破。 第二节“反者道之动 的辩证法思想 老庄道家方法论的核心和灵魂,可以概括为一个否定性的“反 字,“反者 道之动”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2 2 1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 ,他肯定了事物的内在矛盾。在对“道”的 描述以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老子都是从对立的关系中观察事 物的。如:有与无、刚与柔、动与静、雌与雄、强与弱、盈与虚、善与恶、辩 与讷、知与行等等,这些对立范畴表明宇宙间事物对立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老庄强调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反相成,认为包括道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 由相反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来说, 它也是无与有、虚与实、阴与阳、动与静、变与常、始与终等相反对立的双方 所构成的。由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等都是如此。从道 家对宇宙间普遍的对立现象的描绘中,可知道家诸子对事物矛盾的基本属性已 有了初步的、较为明确的把握,由此揭示了事物间的对立现象是宇宙间普遍存 在的规律、法则。 2 7 老子第三十四章 2 8 老子第五十一章 凹老子第三十七章 第二章道家哲学的主要思想 2 2 2 反者道之动 老庄道家不仅重视事物的相反对立的关系,而且还认识到对立面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统一关系。“反者道之动 揭示了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 动力思想。例如老子在描述道生万物的过程中,便表述了对立统一的见解。“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一 指的是宇宙初始的混沌即元气,老子以“始 、“母 之称之,说的是统一关系, 具体说是整个世界的统一性;“二 指混沌状态里原始的阴与阳明显地分化出来, 这说的是对立关系;“三”指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元气所形成的和合状 态,这说的又是统一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对立的关系和统一的关系是内在 的统一的关系。宇宙间的事物包含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与阳) ,而两个对立 面则是在统一的关系中存在的,这种从统一中去把握对立,又从对立中理解统 一,把对立和统一内在地统一起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 要求。由此,道家揭示了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思想。 2 2 3 弱者道之用 在老子看来,“道 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道创造万物, 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遵循“反者 道之动的道的运动原则,老子提出了“弱者道之用 。老子主张守柔,尝谓: “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刚。 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因为道具备了柔弱的 特质,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则弱必生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 成长基础,强也会反成为转弱的起点。天上最柔弱者为风,遇到薄纸阻碍,也 会因而转向,再小的缝隙也会屈身而过,但等到累积的力量成为飓风时,则拔 树倒屋,无坚不摧;地上最柔弱者为水,任何再微小的阻挡,都可以改变其方 向和形状,但一朝积成洪水之势时,则再巨大的岩石也都难挡其势。老庄道家 的辩证法呈现出贵柔、处弱、守雌等特征,看到了事物对立的广泛存在,以矛 盾的思维认识事物的同畴,强调了事物的同一性,但也忽略了对立的转化需要 一定的条件,把“反”的转化绝对化了,所以“弱用之术 蕴涵着片面性。 据此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庄道家哲学不但看到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而且 还看到斗争中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提出了反向着力的操作方式。 特别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综合了古代辩证智慧的丰富成果而标志着我国古代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真正确立,但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的局限,它所表现出的依然 是朴素、直观的性质。 1 2 第二章道家哲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