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研究.doc_第1页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研究.doc_第2页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研究.doc_第3页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研究.doc_第4页
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研究姓名:赵举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导教师:王江20080531本文从交易成本经济学、战略管理学、互联网经济特性、商业模式变 革等多个维度出发揭示企业核心态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演化,为企 业促进和提升核心能力,从而驱动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更新变革 提供有益的思维和管理框架。关键词:核心能力能力演化互联网商业模式战略选择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ies in the Internet EnviromentABSTRACTAs the widespread and adoption of Internet in global business activities, the strong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gradually indistinction of industrial limit and enterprises border, an unstable and changeabl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has formed step by step. More and more evidences prove that the speed of enterprise regeneration or ageing is faster. In this occasion, enterprise will easily lose in the trap of competence, and the core competence built painstakingly is more likely to become core rigid. The ability to sort out the evolution of core competence has become a smart tool for an enterprise to get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However, there is no systematic analysis about how the core capability came to being and its evolution. So, it is valued and meaningful to analyze how the enterprises develop under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 To find out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an enterprise i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spreads along this analysis line: core capability-evolution of core capabili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economy-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apability under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At first, this article reviewed and commented on the related references of core capability and Dynamic capacity, to make clear the key problem and the main rules and trend, so that it points out the disadvantages among current analyses of core compet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ory, this article gave the key problem and thinking method. And then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unction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capability, evolution factors, and evolution models and so on. Finally, in the hope to search the essence of evolution of core competence,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which are evolution of knowledgement-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trategic choice, learning from and absorbing the analysis thinking method of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and additionally gave the verification of cases. To sum up,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under the Internet circumstance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strategic management,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net, business mode changes, so to offer enterprises some useful thoughts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s of reform in Internet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core capabilities and innovation.KEYWORDS: core competence,competence evolution,internet, business model, strategic choice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 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08年5月31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化工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北 京化工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 件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2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 权书。作者签名:日期:2008-05-31导师签名:曰期: 2008-05-31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方法 1.1.1研究背景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虽然是企业资源长 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将会对产业 结构、市场结构和价值网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致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一方面,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技术加快了信息知识的流转和共享,也加快 了企业之间的模仿学习,企业保持领先的唯一办法就是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地 学习。DAven(1994)在超竞争书中提出,新环境表现出一种“超竞争”的特 征,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竞争优势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 侵蚀掉。詹姆斯.迈天(1999)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革命的初始阶段,这场革命 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上所有的企业,,这种改变是一种典型的范式转变.有的 企业将抓住新的机遇,获得兴盛,有的企业将被淘汰。”【”这种变化力量如此之大, 以至于熊彼特将其称之为“创造性毁灭”。不管承认与否,当今的企业面临着前 所未有的新境界: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及知识与技术加速更新的新时代。 另一方面,在这样一个技术、知识更新和老化步伐加快、产业和产品生命周 期R趋缩短、不连续变化频繁发生的新环境中,企业的快速成长和死亡不在仅仅 取决于企业在一两件事情上出色的运营能力,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随着环境变化 不断构建、整合和重构新的资源核能力的综合能力。因此,为了降低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经营风险并且把握重大的商业机 会,企业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开“核心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演进机理”的基本规 律,为企业更新、开发、培养和提升核心能力驱使企业适应互联网带来的积极效 用从而实现快速稳定发展提供实践上的操作指导。1.1.2研究目的本文试图采用理论研究和历史演化的思想和方法來揭示企业核心能力在互 联网环境下演进的过程,通过对企业在互联网环境下核心能力的演变分析,力图 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的运行机 制和内容?本文将这一核心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子问题: (1)为什么要研究企业核心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演进过程?北京化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2)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什么是动态能力,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的区别 在哪里?(3) 何谓演进,核心能力的演进有什么样的机理存在?现存的演化模型有哪 些?他们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演进有什么指导意义?(4) 企业的核心能力为什么要演进,演进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 着企业核心能力的演化?演进的要素是什么?(5) 此外,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演化不是在一个真空的环境中进行,互联网的 出现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战略选择造成了哪些影响?而这些影响的后果反过来 又对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换联网环境下应该怎样演化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选择?1.1.3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理论进行归纳和演绎,借鉴吸收了核心能力理论、生物进化论、 战略管理、交易成本理论、互联网经济特性、商业模式变革、组织结构等理论思 想和成果,提出了一个全面的企业核心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演化模型,系统、清 晰地揭示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核心能力演化的一般规律。从理论研究上讲,对企业核心能力演化的运行机理进行纵向的长时段研究己 经成为企业能力理论研究的最新前沿,而关于核心能力如何产生和演化的问题一 直没有得到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本论文依次清晰地界定并详细分析了企业能力及 知识、资源和核心能力、演化和核心能力演化的构成要素、战略选择空间和互联 网三个维度,从多个侧面揭示了企业核心能力演化中存在的基本运行机理,对于 完善和拓展企业能力理论,推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支向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 用0从实践上讲,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大量普及和应用,使 得当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商务环境都呈现动态多变的特征,企业决策、学习 和创新的速度加快,进而导致企业加速更新和老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 在几年中只压赌注于单一的战略、发展路径和能力基础,为了获得持续的生存和 发展,企业需要频繁地开展商业模式的变革和能力更新,这都是以核心能力的开 发、培养和利用作为基础和保障的。因此,厘清企业核心能力演化的内容、过程 和情境,梳理出基本的运行机理对于处于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中国本土企业开展能 力柔性建设提供了实践操作指南。因此,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这项研究 都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展。1.1.4研究方法本论文综合使用理论和历史演进两种研究方法,力图使研究过程尽量科学合理。(1) 理论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中,本文采用归纳与演绎相并重的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法是社 会科学惯用的两种基本研究方法。所谓归纳法就是从众多个别事件或者经验中找 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东西所谓演绎法则强调一般到特殊。本文对国内外现有企业 核心能力及动态能力演化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归纳法提炼归纳出分析互联网 条件下企业核心能力演近的三维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法分别将企业核心 能力演化的三个维度与知识、技术、管理、供应链、组织学习、组织结构等联系 起来,力求做到逻辑完备。在理论分析中,本文借鉴和吸收了管理学特别是战略管理学、制度经济学、 演化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中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其中,对于本文研究最为独特参考 价值的理论有战略管理中的结构学派。明茨伯格等学者对战略管理的十大学派作 了全面、系统的介绍,他们认为,结构学派运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结构和转变一 个硬币的两个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为研究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更新、演化、变革 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方法的借鉴。结构代表着组织和周围环境的存在状态, 转变代表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飞跃过程。这样,结构学派研究关注结构背 后的基本维度是什么:即组织的不同方面在特定条件下如何集结在一起。站在结 构学派的视角上,在某个时点上,为了与特定的外部环境相匹配,企业构建起特定 的组织原型,组织原型由一系列组成要素所构成,其中包括企业静态能力和动态 能力的能力集合体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企 业不得不开展能力更新和变革,这不仅需要核心能力本身的演化,而且需要企业 原型内部其它组成要素朝相同方向的转变,它们之间一致性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 适应的效能。借鉴结构学派或原型理论的多维统一体的思想,必须用一种有机系 统的视角来考察企业核心能力演化的各个方面,以及与环境、组织形式、知识系 统等原型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联系。(2) 历史演进研究方法历史演进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在早期主要是古典进化 论学者的研究方法之一,现在演进研究法已经应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学科。本文 通过对互联网企业核心能力要素构成进行的理论演进研究,对与确定互联网条件 下企业如何幵发、培养、更新核心能力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分析框架。1.2研究内容和框架1.2.1研究框架动态能力在本文研究目的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案 框架如图1:文献综述0核心能力能力演化模型Iz知识演进结论图1-1:研究框架 Figl-l:Research Frame1.2. 2研究内容本论文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具体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该章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且介 绍了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和内容。第二章为理论综述。该章遂层递进地对国内外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动杰能力北京化工人学硕丄学位论文理论进行文献回顾和分析评述,对研究问题所涉及到的核心概念:企业核心能 力、动态能力的内涵和特征以及不同能力学派的等进行阐述。厘清研究的问题及 重点,并指出目前核心能力理论中存在的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三章理论基础。主要阐述本文以核心能力的演进的影响因素,演化要素以 及演进模型,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和特性,知识观的能力观点作为理论基础。该章 对互联网经济的内涵和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演进的影响因素和演进模型进 行了解释。第四章为企业核心能力在互联网环境下三维模型的构建,通过互联网对企业 边界的影响以及企业的战略空间选择,并在对第三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交 易费用理论、企业边界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讨论互联网环境下企业的新特征,并 分析了交易费用理论与核心能力的比较与结合。构建起一个较系统、全面的企业 核心能力演化三维模型。第五章为案例验证。.通过对戴尔公司的案例分析来佐证本文所提出互联网环 境下企业核心能力演进的三维模型的实用性和说服力。第六章为结语。该章回顾本论文的研究过程,总结论文得到的重要研究结论 和可能的创新点,并就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文献综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在企业战略领域中企业能力理论研究中涌现出来的一 个理论分支。本章对企业能力、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理论逐层递进地开展文献回 顾和分析评述,梳理核心能力研究问题及重点的历史演进规律和未来方向,指出 当前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2.1国外研究现状 2.1.1核心能力起源及演进关于企业能力的理论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LL.D)2】 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斯密分析了劳动分工是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并进而影 响经济成长。劳动分工是指把生产过程中的工作任务分解到个人,每个人做各自独立承担 的一部分工作。劳动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为工人重复做类似的工作有利 于提高劳动效率,把复杂的工作任务分解为众多的简单作业工序后,有助于降低 生产成本,一个工人专门从事一项简单的工作有利于寻找用机器代替手工的有效 途径。但是,劳动分i不能无限制进行,斯密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分工由市场化程 度决定”的命题,只要市场能够得到拓展,就可以把复杂的生产分解为越来越精 细的简单。劳动分工与企业能力密不可分。劳动分工理论认为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或职 能分工决定企业的能力,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能力分工和整合 决定企业的竞争力,两者之间有类似。可以说,初期的劳动分工理论对企业能力 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随后,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思想并进行了拓展, 他提出“企业内部成长论”。马歇尔把职能工作连续分解为新的次级职能单元, 不同的次级职能单元产生一系列不同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然而,专业分工的增加 导致协调问题,从而需要发展新的内部职能来对原有的或新的职能单元进行协调 和整合。马歇尔提出,生产和知识累积不只发生在企业范围内,而且发生在产业和 整个社会中,因此必须区分源于企业的“内部经济问题”和源于企业之间相互作 用的“外部经济问题”。这两类问题后来演变为后马歇尔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 总体上讲,马歇尔的企业内部成长论开创了一种动态成长的企业进化的思想理 论.他是企业演化思想的汗山鼻祖。但是,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企业能力这个概念。此后,乔治理査德森(GeorgeRichardson, 1960,1972)发展了马歇尔理 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有人也认为他是第一个提出企业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 他在产业组织3文中,使用“能力”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理查德森的企业能力论可以看成是对潘罗斯研究的补充,其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 知识基础论在一定程度上被看成是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的补充,这两者的结合“预 示着一种企业内在成长理论的产生”(克里斯蒂安.克努森,1996),他以一种特 殊的程式来阐述其能力理论,既能确保其协调均衡出现而又必须是建立在企业内 在成长理论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钱德勒(A.D.Chandler)、安索夫(Igoransoff)和安德 鲁斯(K.Andrews)等管理学家为代表的管理理论提出“战略管理”的思想,战略 管理的概念也由此产生,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更多地由经济学转向管理学。而能力或特殊能力的概念最早在菲利普萨尔尼科(PhiHp.Selznick,1957) 对管理过程中领i行为的社会分析中才出现。萨尔尼科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 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就是组织的能力或特殊能力。他提出,对组织的充 分研究需要“一种强调历史渊源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生和发展理论,有必要把企 业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如何应付环境变化”,他不赞成把企业看成是完全理性 的部门或通过自然选择成为适应环境的制度安排。因为,那样的分析很容易把组 织看成一种“技术工具”,没有给组织事前和事后的战略管理留有任何余地,同 时,也没有给组织积极的长期的学习留有余地。他认为一个组织的发展历史造成 它具有特殊的缺陷和能力”,这是一种组织特征。尽管萨尔尼科对战略管理的分析在当时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但直到其他学者 如安索夫(AnsoffH.I.,1965)和肯尼迪安德鲁斯(Andrews,Kenneth R. 1971) 相继开始研究,特殊能力的概念才开始在理论著述和管理实践中产生广泛的影 响。安德鲁斯也使用了 “特殊能力”或“独特竞争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一个组 织做什么进行了描述,而且描述它在哪方面做得最好。他认为公司竞争实力来于 其独特竞争力或公司做得最好的地方,公司的战略目标是通过独特竞争力获得机 会并进而取得竞争优势。安德鲁斯最终得出拥有独特竞争能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 高的经济绩效的结论。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紧密相关的应该是“企业资源基础论”。企业资源基础 观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并逐步占据战略管理主导地位的一个非常有影响 力的理论框架,它帮助从内部条件出发理解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保持 竞争优势。LippnianandRumelt(1982广在“不确定的模仿性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 效率的差异分析” 一文提出,如果企业无法有效模仿或复制出优势企业产生特殊北京化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能力的源泉,企业之间具有的效率差异状态将永远持续下去。他们的研究开创了把企业经营战略当作幵发和积累能够生产理查德租金的 资源并进行精确的经济分析的先河。1984年,Wemerfelt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观” 一文,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关于企业资源的学术论文。Wemerfelt (1984)认为,企业的组织资源、能力、知识等内部条件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 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自此以后,更多的有关资源的学术研究被统一指为企业资源 基础观。资源基础观首次正式地突现了企业内部条件对于竞争优势的重要性,而且逐 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由内而外”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为企业能力理论的后续发 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然,资源基础观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过分强调充分利 用企业现有的独特资源来获取理查德租金,而没有考虑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和培育 开发新的资源。ColUs,Montgomery( 1995);Christine 01iver(1997)等认为核心能 力是企业获取和拥有特殊性资源的能力。企业资源基础论本质上来讲,注重根据企业的内部特征来分析企业为什么追 求具有不同产出的各种战略。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快,Priem and Butler(2001广对资源基础观进行了批评,认为资源基础观没有解释资源是如何产 生以及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的。EisenhardtandMartin(2000)认为,传 统的企业能力理论不能充分地解释在快速变化、不可预测的动态市场环境下是如 何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后来明茨伯格(RMinzbure)又提出“精雕”战略,强调“企业战略必须随环 境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但他们对企业内部结构因素及其对公司形成竞争优 势的作用却分析得很少。因此,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指出:“产业中长期利润 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很明显,最重要的超额利 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战略管理专 家们逐渐把兴趣转向了对企业内部因素的研究,再加上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円 益关注,以Prahalad & Hamel为代表的核心能力理论应运而起。 Prahalad&Hamel(1990)2的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问世,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 理论的开始。在能力演化方面,Winter(2000)【指出一个危机可能刺激企业改进能力,企 业某些情况下面临市场威胁的反应是将能力移至到另一市场进行重新配置,能力 闲置时企业进入新的市场,以重新配置能力的未使用部分,此外,Winter使用演 化的视角分析组织能力,把组织能力定义为高阶惯例集,它与投入流一起赋予组 织的管理者生产特定类型的产出的一组决策选择。Winter区分了运营能力和动态 能力。运营能力一般都涉及履行某项活动,运营能力使用一组惯例来执行和协调 需要实现特定结果所必须开展的各种各样的任务。而动态能力不涉及生产某一产 品或者提供某项服务,动态能力构建、整合和重构组织内外部运营能力。动态能 力的产出不是最终的产品而是新的能力,也就是企业能力的演进。动态能力不直 接影响企业的产出,但是通过对操作能力的作用间接地影响企业产出。动态能力与普通运营能力力相对比来说是有差异的,因为动态能力更加关注 变化,因而企业动态能力决定着企业运营能力的变革速度。Helfat and Peteraft(2003y4开创性地提出动态RBV,用能力生命周期来解释企业能力如何诞 生、成长和演化,这有助于解释组织能力异质性的来源。他们提出了能力生命周 期框架来解释企业能力的演化。Helfat and Peteraft把能力生命周期分成能力演化过程的几个阶段:能力组建 阶段,能力发展阶段,能力积累阶段,能力成熟阶段。新筹建组织的一项新能力 的生命周期开始于组建阶段,这为能力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能力发展阶段紧 接能力组建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能力逐步积累。最后,能力积累停止,能力进入能 力成熟阶段。一旦能力达到成熟阶段,许多事件影响能力的未来演化。能力也许 变异进入能力生命周期的六种额外阶段之一:死亡、收缩、再生、复制、重新部 署、重组。重要的是,在能力生命周期的每一分支阶段中,分支前能力演化的先前 历史都会影响能力的后续演化。并认为当一些要素具有足够强大的影响来改变当 前能力的发展轨迹,能力分支阶段就会发生。Sher and Lee(2004) 通过对主要台湾企业的调查研究后发现,通过应用进行 的对内生性和外生性知识的管理能够显著增强动态能力。但是,不同的.应用的增 强效果是有所差异的。2.1.2核心能力主流学派观点和内涵20世纪80年代初,企业能力理论出现并且快速发展起来的。经过二十多年 的发展,它逐步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盛行,并为产业经济学家、企业理论学家所广 泛使用。C.K.Prahalad & Gray Hame(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了 “企业核心能力” 一文Th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开启了对核心能力研究的大门。在他们关于核心 能力的定义中,要点是“学识、协调和有机融合”。使协调和有机融合成为可能的 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组织资本对于人们充分交流和合作非常必要“社会资本进 一步支持无私、忠诚的交易”。并认为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合体,企业应该从基于 核心能力的视角來看待“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好比一棵大树.树干是核心产品.树枝 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果实则是最终产品,树的根系提供大树所需要的营养,核 心能力就是树的根系,通过发散作用将能量不断地输送到最终产品身上,从而为 消费者源源不断地提供创新产品,使消费者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最终强调:核心能力不是某一项具体的技术或技巧,而是多种技术和能 力的整合。就核心核心这个概念本身而言,它在探求竞争优势本源的问题时具有 一种先天的优势。因此,核心能力既是组织资本,又是社会资本“组织资本反映协调和组织生产 的技术方面,而社会资本显示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核心能力 的这两方面都暗含着对效率的强调,二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形中寻求提高组织活动 的效率。一套强有力的核心能力的存在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也就是 说,产生了企业特有的生命线。如果企业置身于这些能力能够发挥价值的状态中, 就构成了企业的优势。所以核心能力的价值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此外,关于核心能力还有许多不同学派,较有影响力的有网络观、平台观、 流程观、技术观、企业文化观等。网络观的代表人物Klein,Gee,Jones(1998)认为核心能力是一组技能集合, 可以用一个技能网络来表示核心能力、通过找出公司技能图,聚类分析,从而得 出公司的技能网,识别出公司的核心能力。他们把公司的核心能力归结为一组技 能网络。核心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是否存在这必然联系? Meyer and Utterback(1993),发现在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们把 核心能力分解为四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 和制造能力,强调通过产品连接市场。平台观是创新能力与核心能力趋同的典型 例证之一。以Sanchez,Heene and Thonias(1997yi8】*代表的协调观认为,协调是 企业中的关键要素。因为企业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窝的集合,协调可以被 看作不同性质的资产。能力与资源在很多文献中是混用的,概念上可以互换,都指企业发展和实施 战略的有形与无形资产,很难在其中划出一二个明确的界线。流程学派的代表人 StalkG&Schulman LE(1992y9认为,成功的企业极为关注组织活动和业务流程, 并把改善这些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核心 能力。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关键在于如何管理这些流程,使之成为竞 争能力,对这些能力的基本设施及员工的培训应该是管理者的关键点。Ray等 (2004)在业务流程的层面上对资源和能力进行研究。资源本身不能成为竞争优 势,业务流程通过对资源的利用与整合有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总体 绩效依赖于业务流程对企业在市场中位置的影_的净效应。并非所有的业各流程第二章文献综述第二章文献综述都是竞争优势之源,以有效与高效的方式组织并利用无形资源的业务流程有可能 成为竞争优势之源。在实证研究方面,技术能力观的代表人物Patd&Pavitt(1997)通过对世界 400多家最大企业进行了数量分析,认为认为核心能力与技术能力趋同,核心能 力就是使企业分配资源较多,相对优势明显的技术。认为企业专有技术能力有助 于解释企业异质性存在的原因,企业随时间变化能否保持竞争性等问题。1995年,Gallon与Stillman,Harold提出辨别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一套方法, 包括六个步骤:(1)构建指导团队);(2)形成能力清单:(3)对清单上的能力进 行评估;(4)辨别候选技术能力(CandidateCTCs),有哪些有潜力的能力;(5) 测试候选技术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打到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要求;(6)评估企 业在选定能力领域的位置。以Henderson&Cockbur(1994y为代表的元件-构架观认为企业能力由主元 件能力和构架能力构成,元件能力是局部能力与知识,是日常解决问题的基础; 而构架能力是运用这些元件能力的能力,可分解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具有系统观。 企业文化作为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是由组织观的代表人物Coombs(1996)23】 提出的,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应该运用系统的方法,从企业战略和结构的整体角度界定核心能力,涉及企业的 众多层面。组织整合能力是企业对内部网络的整合能力,很多实证研究都支持:企业 内部管理人员组织生产的方式是各个领域的企业能力产生差异之源(Teece and Pisano,1994,1998;Teece etal,1997).Grant(1996)认为组织能力是知识整合的结 果,复杂的、基于团队的活动以来与企业利用与整合许多专家个人的知识的能力。 而ClarkandFujimoto(1990)认为内部整合主要通过公司内部的跨职能协调来达 到。同时Teece(1997)_还认为,企业管理所构成的有限组合体及核心刚度严重 制约了企业的战略选择,在高度竞争环境下,核心能力会变成核心刚性或者能力 险境。企业建立起高度专业化资源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核心刚性。企业运用这些 专业化资源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就牺牲了其灵活性。由于对核心能力不同的理解,形成的不同学派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因素也 就有了不同的侧重点。技术学派强调生产技能因素,尤其强调企业有机结合多种 技术流派的学识和能力;资源学派强调企业的独特资源因素;组织流派强调企业 的组织结构和有机组合因素;知识学派,强调企业的价值观因素;组织流派强调 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有机组合因素;流程学派强调企业的业务流程的动态适应性因 素。2.1.3动态能力的提出动态能力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战略管理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企业能 力理论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和弥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企业能力理论的分 支。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关注研究战略的截面问题,而动态能力理论则集中研究 战略的纵向问题。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更多地认为企业能力是给定的,因此关注 给定能力的充分利用,而动态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能力是动态的应关注新能力的 探索和开发。也就是更加关注企业核心能力在动态环境下如何演进问题。首次注意到企业核心能力和核心刚性(core rigidities)的问题是 Barton(1992尸。他认为,核心刚性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中沉没成本效应(sunkcost effect)、替代效应(Replacement Effect)以及创新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存 在,使得企业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无法保持动态战略的适应(Itami,1992)。1994年,Teece,PisaiW首次将“动态”的观点引入到企业能力的研究, 并正式提出动态能力这一新概念,之后在战略管理研究中掀起了一股研究企业能 力演化和动态能力的热潮。他们把动态能力定义为那些有助于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中适宜地调整、整合和重构内部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和职能能力的流程。为了克服核心刚性问题,使企业或专长可以随环境变化调整, Teece&Pisano(1997r等学者又提出了动态能力观理论,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更 新能力的能力,可以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使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新的产业和技术环境也迫使核心能力进一步发展为动态能力观,尤其是互联 网在企业信息管理中的应用。Teece,Pisano&Shuen认为:动态能力不局限于过去 任何一种核心能力,而是出于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层,具有现象性,它是企业在 面对变化的市场环境时,能够迅速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资源、技能和能力,形 成新的竞争优势。其中心理念是:组织与管理过程,资产状况和路径是构成动态 能力的战略分析框架的基础,成功的竞争来自于企业根据动态的环境来重新适当 构建内外部组织技能和资源的能力。Dosi(2000广也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更新能力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使公司积累相关新技能和 知识的能力,其目的是研究企业如何识别市场机会,合理配置、重构企业资源和 能力,提升企业市场价值。Eisenhardt&Martin(2000广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系列特殊的、可识别的过程, 具有同质性、可替代性、互补性等特征。Eisenhardt&Martin进一少指出,在适度 竞争的市场上,演化的核心是多样性的;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演化的核心 是选择性的。YadongLuo(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追求持续竞争优势的 过程中,创造、积累和提升独特的为公司带来经济回报的资源和能力的才能。借鉴了生物学的基本原理,Subba&Narasimha(2001广认为动态能力是产生 多样化的业务的指示特性,产生多样化的能力和知识是一致的。动态能力可以帮 助公司具有先动优势并及时适应动态环境。此外,对从核心能力状态到新能力的变革,Thusnian(1986yw提出了 “间断 均衡”观点:短阶段的根本性变革之中往往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短阶段 根本性变革之前和之后都往往会有一段比较长的稳定阶段:这里的根本性变革阶 段和稳定阶段是同能力的建立和开发联系在一起的。GE认为本公司的核心能力“以前是技术,现在是管理,尤其是GE的人力资 源管理”。2.2 国内研究现状2. 2.1核心能力的观点及其演化我国学者王秉安(2000)认为【,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 20世纪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战略管理;(2) 80年代 以来侧重研究市场结构;(3) 90年代开始着重研究企业素质,以核心竞争力研 究为侧重点。由于第三个阶段理论涉及企业能力的竞争,因此也被称为企业能力 理论(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s),它逐渐成为了最新的企业理论和重要 的企业管理理论。魏江(1999);范徽(2001),他们把“知识”看作核心能力的本质基础和实现 基础,把组织自身的学习看成是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是知识观的 0学者黄群慧【也认为,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 展的最根本因素、或者说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什么时,赋予了这个“最根 本因素”或“源泉” 一个非常易于流传的专有名词一核心能力。在能力的演化方面,部国庆(2004)_认为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下,如何保持企 业持续的竞争力,动态能力是其根本原因。构建动态能力必然要面临能力破坏与 能力创造之间所存在的冲突,能力的开发与能力重构的交替机制、企业边界的动 态调整、效率效能学习转换机制、组织间网络机制,是平衡企业现有能力与未来 能力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许可,徐二明(2001)从核心能力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决策者在战 略规划中必须对企业的核心能力生命周期进行确认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战略选13北京化工大学硕上学位论文择,提出了核心能力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采取的不同战略举措,并通过战略的实施 来实现核心能力的持续成长从而达到企业永续发展的目的。刘光岭(2004)42指出,Hammer&Champy的流程学派中的企业核心能力指的 是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使企业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作出独特创新而使企业获 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对于核心能力的动态演化,王毅(2002)3在内部结构方面:提出了战略整合 能力、组织整合能力、技术整合能力构成的三层次模型;在外部形态方面,根据 整合能力三个层次由弱到强的演化,整合能力以此经过基本能力、次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三个层次。并以细矩形、倒T形、正矩形等形象表示不同的能力阶段, 分析了东信、长虹和海尔核心能力的动态演化过程,并作了对比,从中发现了我 国企业核心能力演化的特点,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最重要的是整合能力,企业文化 对整合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强势文化可以加速能力的动态上升。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广4认为核心能力可以被看作企业知识的集 合,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企业核心能力演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求新知识的过 程。结果是企业改变能力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2. 3研究述评企业能力理论起源于经济学理论,并将经济学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结合起来, 突出了企业内部条件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作用,它围绕资源、能力和知识寻找企 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这三大问题,集 中阐述了六大命题(1)企业能力理论是一种战略观,一定程度上,企业能力理 论试图寻求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并以企业能力来界定企业的外延;(2)企业在本 质上是一个能力体系,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产,能力是能够为人们共同感知 的社会智力资本,能力告诉拥有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尤其促使企业用自己特定 方式更有效地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难题;(3)能力是进行企业分析的细胞,应当用 最根本的同质的东西一能力来规定企业的内涵,能力直接与企业间不同的效率水 平密切相关;(4)企业效率差异产生租金,因此积累、保持和运用能力开拓产品 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5)企业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 特别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泛和深度及纵向整合的程度。企业能力可以把企业能 够承担和进行内部处理的各种活动界定清楚;(6)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巩固、 创新和变革和企业能力的形成、维持及废弃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这么说,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能力理论为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由内到外的战略思维逻辑和操作指南。2. 3.1企业能力理论的不足尽管企业能力理论还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但现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 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忽视对成功的充分条件的考察内部资源、能力和知识对于企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资源和能力构成企 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从来都不是充分条件(AmitandSchoemaker,1993)】。资 源有限不一定是获得全球领先地位的障碍,资源充裕也不一定能保障持续享有领 先地位。同样,知识是获得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成功的企业都善于 学习,但善于学习的企业并不一定都成功,知识的多寡深浅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 大小高低。显然,探讨成功的“必要条件”,其关注的重点是成功企业都具有哪些 特征、都做些什么,得到的结论是无限发散的。 .(2)应用环境的限制,动态市场环境下的理论失灵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不能充分地解释在快速变化、不可预测的动态市场环境 下是如何获取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在这些动态的市场中,企业精心培育和发 展起来的核心能力可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变成核心刚性或者能力陷讲。企业在建立起高度专业化资源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核心刚性,企业运用这些 专业化资源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就牺牲了企业的灵活性,必然会面 临其它更加灵活的企业的竞争。因此,组织资源能力的相对卓越性和不可模仿性 不是完全合理的。而且,从规范观点的角度来看,企业永远处于一种建立能力的动态状态下。资 源集合体很重要,但企业聚集和扩散新技巧和新技能的机制也很重要,同时限制 新技巧和新技能聚集和扩散方向和速率的各种力量也很重要。这些不足在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企业能力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同时又为动态能力 理论的兴起提供了背景和契机。2. 3. 2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不足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发展只不过是十来年的事情,虽然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 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动态能力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学者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