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文化的传承发展靠的是本原文化的“基因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发 展亦是如此。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之母,也 是其教育的“基因 工程。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开启多元文化的策略,要求重 视发展本土文化,以及我国启动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求重视和发 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把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作为教育、尤其是 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这也是本文研究的 意义之所在。 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关注本土艺术的紧迫性 和重要性,概述了我国民间美术发展的简况,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 义与方法。本文的上篇部分,主要阐述了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民俗价值、 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三个方面。本文的下篇部分,主要概述了民间美术 教育的历史线索、地方美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对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民 间美术教学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反思展开了研讨,同时,附有 四个较典型的案例及其评析加以补充说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促进 与完善我国的民间美术教育提供一点研究思路和参考。 本文是在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法、比较法等基础上撰写完成 的。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发展,价值,教学研究 a bs t r a c t p a s s i n g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f o l ka r t ,s a m ea st h e c u l t u r e ,d e p e n d so n “g e n e o ft h eo r i g i n a lc u l t u r e i ti st h e i m p o r t a n tc o m p o n e n t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m o t h e ro fa ll f i n ea r t a l s oi ti st h e “g e n e p r o j e c to fe d u c a t i o n a su n e s c oo p e n st h ep l u r a l i s t i ct a c t i c si na l lw o r l d ,w es h o u l d p a ya t t e n t i o nt od e v e l o p i n gn a t i v ec u l t u r ea n ds t a r tt op r o t e c t 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o fn o n m a t e r i a l t o d a yw en e e dt op a ya t t e n t i o n t oa n dd e v e l o pn a t i o n a lo u t s t a n d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r e g a r dt h e p a s s i n g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o l ka r ta n i m p o r t a n tt a s k o f e d u c a t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f i n ea r te d u c a t i o n ,i ts e e mp a r t i c u l a r l y u r g e n ta n di m p o r t a n t ,t h i si sa l s ot h em e a n i n gt h i sp a p e r i nt h ef o r e w o r dp a r t ,w e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t h eu r g e n c ya n d i m p o r t a n c et h a tp a y i n gcl o s ea t t e n ti o nt on a ti v ea r tu n d e rt h e 9 1 0 b a l i z a t i o n ,a n ds u mu pt h eb r i e f i n g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o l ka r t o fo u rc o u n t r y w em a i n l ye x p l a i nr e s e a r c hp u r p o s e ,m e a n i n ga n d m e t h o dh e r e i n i na r t i c l ei ,w ee x p l a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f o l k c u s t o mv a l u e ,t h ea e s t h e ti cv a l u ea n dt h ee d u c a ti o n a lv a l u ea b o u t f o l ka r t i na r t i c l ei i ,w eh a v em a i n l ys u m m e du p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c l u eo ft h ef o l ka r t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l o c a lf i n ea r tr e s o u r c e ,t h a nr e v i e wa n dl a u n c hd i s c u s s i o nt o s c h o o lf o l ka r te d u c a t i o na n dt h ep r o b l e mt h a te x i s to ft h e e d u c a t i o na n da r te d u c a t i o n m e a n w h il e ,t h e r ee n c l o s ef o u rt y p i c a l c a s e sw i t he v a l u a t i o na n da n a l y s i s w eh o p et h i sr e s e a r c hc a no f f e r t h i n k i n go fs t u d ya n dc o n s u l tab i tt op r o m o t ea n di m p r o v ef o l ka r t e d u c a t i o no fo u rc o u n t r y t h i st e x ti nli t e r a t u r e1 a w ,m a k e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l a w ,c a s el a w , c o m p a r a t i v el a w ,e t c f o u n d a t i o nw r i t e ,f i n i s h k e yw o r d s :f o l ka r t ,p a s s i n go n ,d e v e l o p m e n t ,v a l u e ,t e a c h i n g r e s e a r c h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 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弦卞) 参沙彩年岁月,夕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湖南师范大学。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i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作者签名:乙 导师签名: 相应方框内打“ ) 日期:圹年厂月日 日期:年月 日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引言 1 全球化背景下关注本土艺术的呼唤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 1 世纪,全球经济、科技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西 方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扩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观念 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接踵而来的就是全球范围内的本土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艺术的急剧变化和流失。所以有学者已直言,随着一些地方文 化艺术的逐渐消失,人类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将不复 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全球开始关注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性一 一文化生态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也相应出台了有关的政策、法规和 措施。总之,关注入类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生命历史记忆的载体 文化艺术,现己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就我国而言,在这场保护、传承、发展本土艺术的行动中民间美术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有它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远古时代,没有国家和 阶级的对立,也就没有民间美术与非民间美术的区别。当社会出现了分 化,民间美术就派生出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和宗教美术,对于这些非民 间美术的最初雏形,可以讲都是在民间美术中脱胎、升华的,因此,民 间美术可以说是一切传统美术的母体、根脉,也是所有美术的基因库。 所以,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就成为我国建设和发展本土美术的 一项基因工程。 2 我国民间美术发展概述 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有着光彩夺目的成就,是祖国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 历史的长河中,它虽处于下层文化的地位,属于广大民众自娱自乐的艺 术,但它总闪现着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审美魅力,并始终影响着中国美术 硕士学位论文 的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就闪耀着民间美术 的光辉,人们以群居的方式生存,共同参与巫术、祭祀的神灵活动,共 同制作和美化着与生活有关的物品,d , 至l j 生活用具大到房屋居室,都是 一种集体性的部落式的审美风格。这种早期的艺术是无文化层次差异的。 随着阶级社会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原始统一的艺术才 被割开;随着人类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了不同的演绎轨迹,其中有 些逐渐发展成适合上层社会需要的宫廷美术和文人美术,有些则发展成 为宗教美术,还有一些则是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艺术创造,归类于民间美 术。当然,它们之间并非完全断裂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我国战 国、秦汉时期的石雕、陶俑及画像砖,虽为统治阶级生前或死后享用, 但在造型及艺术风格上都带有朴质活泼的民间美术特色;魏晋以迄近代, 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及 各种工艺创作中,民间匠师仍占绝对优势,虽然这些工匠为上层社会服 务着,但是他们始终是民间的手工艺者,同时也影响着民间美术的发展。 在下层社会中,劳动群众仍然依照习俗安排生活日程,按照岁时节令周 而复始地举行着丰富多彩的祭祀、庆典、婚丧、迎送、游乐等活动,他 们在生产活动和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艺术表达理想和愿望,创造了品类 一丰富的美术作品与艺术形式,而在这些原生态般的作品里,虽然貌似简 单、粗俗却蕴涵着关于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民 俗民风等极为丰富的内容,并伴随着他们世代相沿,在延续继承中不断 丰富和创新。 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社会,一方面,承载着民间美术传承的土壤遭 到人为的改变,不少民间美术的传承开始出现后继无人而逐渐流失 当前,这种趋势因国家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而又有所好转,但总的情 况仍很严重,不容乐观。另一方面,在自然屏障或人文环境相对较好的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地方,尽管他们也曾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来自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但它们仍然能自律地、周而复始地保存着自己的民俗历史与艺术记忆。 下面我们从喜和忧两方面,就我国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发展的 实况作些比较具体的进一步说明。 “喜的方面是对民间美术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目前正在紧锣密 鼓而有序的展开。 自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 以来,随着民俗学的重视, 对民间文艺也开展了搜集、整理的征集工作,鲁迅先生还曾充分肯定民 间花纸的审美价值,并亲自从事年画的搜集工作,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 还曾专题搜集调查相关的实物。其后,郑振铎、钟敬文、张光宇等人在 搜集和研究上也颇有建树。即使是在革命根据地的延安等地,不少美术 工作者对皮影、年画、泥玩具的搜集整理和革新工作,使民间美术的传 承引入了现代革命美术的内容。建国后,新中国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 承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鉴于不少品类已处于艺绝人亡的危境,组织过 多种形式的传承与调研民间美术的活动。随着国家、社会、个人对本土 文化、民间艺术的重视取得共识,其相应的理论成果也陆续出现,如阿 英著的中国年画发展史略、薄松年著的中国年画史、陈烟桥著的 华东民间年画、王树村著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资料、刘汝醴和罗叔 子著的桃花钨木版年画、谢昌一著的山东民间年画、王树村主编 的中国美术全集民间年画卷、张道一著的中国民间美术词典、杨 学芹和安琪编著的民间美术概论、李辛儒著的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 徐炼著的中国民间美术、唐家路和潘鲁生主编的中国民间美术学导 论、胡潇著的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钟茂兰和范朴编著的中国民 间美术、靳之林著的中国民间美术、左汉中著的中国民间美术造 型、吕品田著的中国民间美术观念、张士闪著的乡民艺术的文化 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唐家路著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张建世 硕士学位论文 等著的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等等。中国民间工 艺学会编印的中国民间工艺还发表了大量相关的著述和征集了许多 珍贵的图文资料。为了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和发展民间美术,现在 有些地方已建立了民间美术博物馆,各地方性特色的民俗文化村也在纷 纷建立,不少地方的群众艺术馆也把搜集、保护、传承、研究民间美术 作为重点工作,民间美术专题展览与研讨会也开始在国内外频繁举办并 受到国内外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此外,一些学术团体与行业协会也 都相继成立且队伍在不断扩大,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美术学 会、中国年画研究会、中国剪纸学会等,寓示着民间美术的保护、整理、 研究工作已开始了规模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目前许多国事、家事的社会活动中,民间美术的装饰 元素也非常耀眼、非常活跃,如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 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皮影戏剧,庆贺元宵节的花灯纸扎; 端午节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的荷 花灯,中秋节的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 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民族 民俗节日中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如泼水节里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等。 谈到“喜 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意识到虬优的方面或问 题。目前,在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的形势中,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 利的思想和令人担忧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 1 ) 、许多专业的美术工作者下乡给民众做指导、开发农民画,因 过多的涉及现代绘画成分而导致了民间美术的变味,这实际上是“揠苗 助长 。 ( 2 ) 、很多地方把民间美术作为商品开发,以追求营利为目的,如 把其他地方的传统工艺品转变成本地的旅游产品,与原有的生活脉络不 沾边,这实际上是“移花接木”,得不偿失。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c 3 ) 、在很多地方,老一辈的民间技艺后继无人,即将失传。 c 4 ) 、当前许多的传统节日在现代年轻人的心中已经逐渐淡化,相 反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却为年轻人所热捧,这在实际上也日益缩小了 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时空。 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近百年来,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浪潮中, 中国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的传统格局遇到严重的挑战,民间美术不 可避免的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品类濒临灭绝,从文化发展战略 的高度,注重对民间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提高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 和保护,显得尤为迫切,从教育普及的角度,开展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学 习与研究,意义则更为深远。”民间美术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受到社会各 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被明确地列入了我国美术教育的课程中,为民间美 术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应有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民间美术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贯彻国家 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取向的美术教学,促进民间美术的有效传承 与发展,并把这方面的课程性质提升为我国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地 位。同时,本文研究的成果也希望成为有关部门的实施参考,从而为保 护、传承、发展我国的民间美术献策出力。 本文应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法 等。一方面,以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入手,得出民间美术的传承 发展价值;另一方面,又以大中小学民间美术教育和案例为现状,力求 对其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客观地总结我国学校民间美术 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澄清一些令我们感到困惑的民间美术教学观念, 使这门课程的教学真正有效地传承发展我国的民间美术,实现其“基因 工程的教育目标。 西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第2 页 5 硕士学位论文 上篇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民间美术,它是中国本原文化的传承和延 续,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出 不同的类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地域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 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 源远流长的文化形态之一。 文化好比一条长河,有源有流,有主流有支源,源远则流长。民间 美术既是“流”,是生活感受之流;又是“源”,是各民族造型艺术之源。 它的传承发展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开放的系 统,它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展,它的继承和积累与江河之源流同理,割 断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对民间 美术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够源远而流长。 1 1 民俗价值 1 1 1 神灵信仰的“保佑” 人类与神灵信仰结缘久远。原始人类产生这类信仰是由于先民对自 然界的现象不能理解和征服,因此,他们会不自觉地将这些不可理解的 东西与主观上的幻想混合交织,从而造成了自然现象人格化、社会化, 以至于原始人类产生了“万物有灵 的观念和神灵鬼怪的表象。相信世 界的一切由神灵操控,如晴雨丰欠、祸福灾祥、生老病死、继嗣断后等 现象。于是,人们开始了对天地宇宙、自然万物、先祖人灵进行膜拜, 通过祭祀活动向冥冥之中的鬼神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虔诚,相信鬼神能够 给予“保佑”。 千百年来,人们在和神灵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与节气、 时令、气候、水土有关的祭祀、纪念、祈禳、敬仰和巫术等民间习俗, 创造了广布天地人间、分工司掌世事而受人祭祀和敬仰的诸神,整个民 俗活动都沉浸在浓浓的巫术性的热情和宗教般的虔诚之中。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据考察,在史前社会我国就有“画鸡户上,画虎于门的民俗。所 以,现在陕西关中、河南灵宝地区仍分别保留着春节时在大门两扇贴对 神虎、贴对金鸡与贴对金牛剪纸作为保护神的习俗;在北方一些木版年 画中,也还保留着神虎、神鸡作为镇宅保护神的传统。除此之外,剪刀、 斧子也是镇宅辟邪的器物。在民间剪纸中,有八把剪刀向中心组成的团 花剪纸,一把剪刀刀尖朝上、顶端一只蝎子的剪纸,现在仍然还是一种 镇宅辟邪的形式。 “ 在西部陇东、关中平原的“丝绸之路”一线,每年的端午节,把具 有放射状的螃蟹、蜘蛛、蝎子、蜈蚣等形象作为保护神绣在人们穿着的 背心、马甲及佩带的香包上。这些动物最初其实都是太阳神的神祗动物, 后来才世俗地化成为五毒,佩带在胸前、背后( 通常是保护神所在的部 位) ,起庇护作用。冬至( 公历1 2 月下旬) ,这一天,是全年夜最长的一 天,传说中鬼魂横行,人们把象征为太阳神的动物鸡请出来,把头上双 髻双鸡和浑身带鸡的抓髻娃娃和拉手娃娃请出来驱鬼辟邪。 在江苏吴江有放水灯的习俗,江中船上扎彩丝、挂灯笼,人们把蜡 烛点燃放在纸折的船中,然后放入水中,让它漂走,意味着灾病伴随而 去。还有些地方在元宵节期间,用泥制成“孩儿灯 ,意味着能够生子, 喻有“添丁 的意思。“栓娃娃的习俗很多地方都有,各地的表现方式 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在庙宇中偷走泥娃娃,若得子必须再做一泥娃 系丝带还之。湖南人喜欢到南岳许愿,一旦灵验就会连续祭拜三年,以 感谢神灵的“保佑”。 在陕西关中西部农村还流行一种“骑马人”或“飞人”的剪纸( 俗 称“送病娃娃”)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当地人用来驱除病魔,招魂附体的 一种“巫术法器”,像这种带有巫术色彩的民俗活动还有傩戏面具、纸扎 “戏人 、面塑“灯山”、布缝“春娃娃 、泥塑“蚕猫”等等。由于人们 坚信神灵能够“保佑他们,于是生了病也不就医,专f - l 南i j 作类似的“法 硕士学位论文 器 来治病,从而导致很多人因此而死去。这些活动令人看来虽然属于 “迷信的范畴,但是它们却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寄托,成为一种“保佑” 的信仰。 ,由于社会的多种原因,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一直难已摆脱“匮乏 和 “有限的阴影,不尽人意的生活,天灾、瘟疫等现实遭遇,寻求精神 上的慰籍无疑比凭任自然摆布的态度,对他们更有积极意义。那些隐喻 和寓寄着民众摆脱、克服天灾人祸的“保佑”观念,合乎民众在自己的 日常生活中,以民俗的信仰走向自我拯救,借助神灵信仰的“保佑来 求取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超越,以便“知足 地在生活中“重复 , 在“重复 中生活。 “ 1 1 2 风俗习惯的延续 风俗习惯是一定民族为保存祖先经验和促进人际沟通和思想交流、 维护种族和社区共同文化意识而建立的生活制度与生活方式。它从古而 延续下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趣味。这里仅以几个主要的节 日来看一下它们的延续。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 年开始。在民间传统的过年,时间拉得很长,从头一年的腊八就开始了。 民俗中有“忙腊月,闹正月,拖拖拉拉到二月 的说法。节中套节,节 日不断,喜庆祥和是过年期间最大的特征。相传“年是古时候的怪兽, 凶猛异常,每到除夕,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神仙告诉大家“年随红 光、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年过年,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穿红袍、挂红灯、 放炮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样“年 兽不敢再来。“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臼,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今 天我们仍能感受到这样的气氛。 四月五日我们有着过清明节祭祀扫墓的习俗。这个习俗完全承接寒 食的起源传说。春秋时代的介子推锦山焚身的故事发生在寒食,经过多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年的衍变,形成清明要祭祖扫墓的习俗。清明节在民间又称“鬼节”“冥 节”,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为“三冥节”。祭祖要么在家或祠堂太 庙中,要么是上坟扫墓,到墓地去墓祭。其活动主要有烧香,烧纸钱( 汉 代为冥钱,唐代改为纸钱) ,供食物,叩头行礼祭拜,接着添土立碑。之 后,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 古人也称探春和寻春) 、蚕花会等习俗活动。 当前我国法律已经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这样就有利于人们延续祭祀 扫墓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不同的民族、不同 地区有不同的称法,比如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 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重五节,有些地方叫五月 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天中节) 、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用以兰草汤沐浴去污 为俗) 、女儿节( 贵州、湖南侗族、甘肃藏族瑶族的称法) 。这一天是纪 念屈原投汨罗江自尽而设的节日,但现在很多学者经过考察认为,这个 节日在屈原前就有了,最初可能是为了祭祀水神或龙神举行的祭神仪式, 后来各地根据自己的历史传说对它的起源作了多种解释。北方就比较认 同“恶日”的说法,认为这一天是恶鬼群出、恶疾流行的日子。“中夏之 月瘟疫、瘴气蔓延,毒虫滋生,宜禊祓,禳解。 于是古人创造出许多驱 毒、祛瘟的方法。南方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比较多,有吴越民族祭龙说, 有纪念伍员,有孝女曹娥的传说。端午节来源的各种说法,都有很强的 地方特色,随着历史的发展,端午节文化内涵也不断丰富。当前,我们 普遍认同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节日的文化灵魂,在这一天,画符图、 避五毒、悬艾叶、系五彩丝、佩香囊,饮黄酒,吃鸡蛋、粽子,赛龙舟 等习俗都延续了下来。其中,民间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着民俗观念与习 俗。 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它把六列为阴数,九列为阳数,因此, 硕士学位论文 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名为重阳,现在也叫老人节。这个节日历史 悠久,由于年代久远,它的形成不易追根溯源。因此,对于它的起源有 多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这样写着:“( 九月) 命家宰,农事备收, 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祈敬必饬。在汉代,西京杂记中 记有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的回忆,“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 酒,云令人长寿。通过历史记载可以看出来,求长寿和饮宴,构成了重 阳节的基础,流传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容。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的祭 祀大火的仪式的一种衍变。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识的“大火力,在季秋九 月隐退,这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志的古人失去了时 间的坐标,同时也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 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 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 迎火的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所以人们有重阳登高, 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的习俗。 节日遵循节奏、周而复始的原则,将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历史 观、价值观、伦理观转化为一套象征性的节令习俗活动形式,使人们在 身临其境的强烈体验和具体操作过程中达到对其象征意义的认同。热烈 活动的刺激信号直接到达主体的内心深处,并通过回味和记忆造成人们 有种期待的心理,使节日一轮轮延续下去,使民间美术承载的象征符号 才得以延续。 1 2 审美价值 , 、 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自成完整的美学 体系,而且这个体系与其他美术门类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群体性、地 域性特征。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 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这是由它的文化根源、创造动机、思 维方式等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决定的,蕴涵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1 2 1 民间美术的文化实录 中国社会由于数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社会生 活,各地域的人们基本上都处于一种很少迁徙流动的封闭性生活环境, 他们因循天时地理人和的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授、学习着祖先的生活经 验和智慧,不知不觉地继承着先民的思想观念,拥有博大的心怀。虽然 他们缺乏文字表述的较强能力,却拥有“实系纪纲 、“九州共贯 的“图 像 表达风俗,而民间美术成为了它的真实记录者之一。 民间美术的品类繁多( 皮影、剪纸、泥塑、玩具、编结、刺绣、印 染、陶器) ,可以说每一种品类的民间美术都记录了民众的生活、生产, 以及乡土风情等内容,每一幅作品都体现出集体的审美情趣。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古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 奸与恶。三尺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 百万兵。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正是融 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为一体的皮影艺术的真实写照,而其最关键的 道具影人便是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民俗生活为基础的,并 又深刻地反映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民众生 活的画卷,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至今,它仍然活跃于 许多乡镇的民事活动之中,为人们所喜爱。在花会庙会、春祈秋报、酬 神还愿、消灾纳福、红白喜事、得子贺号等民俗活动中,乡镇都会搭台 唱戏,而且根据不同的事情上演不同的戏。如结婚得子做满月,演“送 子娘娘”:做寿演“福禄寿三星”;盖房子上梁演“鲁班师傅 。现存的皮 影资料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家具的研究、室内陈设研究和服饰、生 活用品、交通工具及其兵器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形象资料。如西北 地区的收集的皮影中光是桌椅就达到百余种,它们体现了民众的审美创 造。 ” o 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2 1 页 l l 硕士学位论文 民间年画最能反映民风、民俗、民情,可以说是一部世俗文化的教 科书,为艺术学、民俗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美学等研究都提供了宝贵 的资料。因为这些记载着民俗风情的内容,能让我们在年画上看到鲜活 的场景,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内容,如白蛇传、八仙过海;有绘制神 的形象,如郁垒、钟馗、鲁班、关公:有表现吉祥喜庆的内容,如花 开富贵、麒麟送子;有表现有历史人物小说的内容,如杨家将、西 厢记;有表现风景名胜的内容,如金陵胜景、燕子矶等,在这些 表现的内容中,无不蕴含着广大民众的审美元素。 就剪纸而言北方的剪纸浑朴自然、南方的剪纸细腻精致,这是南北 地域文化传统对剪纸艺术影响的结果。“歌颂英雄和忠贞贤良、鞭达歼佞 邪恶、赞颂诚实勤劳、寄托美好愿望”,一直是剪纸艺术的主旋律,把它 们贴在千家万户的窗、门上,与民众朝夕相处,人们长期受到它的熏陶, 可以明事理、知礼仪、晓廉耻,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 的功能。 民间的其他品类同样有着文化实录的功能,它们共同记录了民间文 化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民众的审美文化。 1 2 2 民俗观念的形象载体 “文化历史告诉我们,民俗是民族文化贯彻社会生活的重要机制, 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传承延续方式,是激发和承载民族民间艺 术的人文生态空间。民间美术的构图、设色、造型都离不开民俗的土 壤。 “阴阳相和,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观念是民间美术普遍反 映的主题。在各民族中,很多民间美术品类是直接从阴阳八卦、太极图 形衍生出来的各种变体形象。如八卦双鱼剪纸、八卦镜、八卦五毒背心、 太极八卦木牌、栋梁彩绘,以及双鱼、双凤、双蛇、双人等构成的太极 式旋转图形,还有由阴阳男女、雌雄牡牝延伸出来的各种带生殖、繁衍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年7 月第2 页 1 2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的组合,如双蛇交尾、鸟鱼相会、鱼戏莲、鱼唆莲、抓髻娃娃、连生贵 子、并蒂莲、鲤鱼闹莲等。 民间刺绣的遮裙带双鱼莲生贵子,它的整体是个圆形,即一为混 沌、太极;两个鱼为二,或鱼与莲为二( 表示阴与阳) ;阴阳相交,化生 万物,这个小孩就是三,就是抓髻娃娃,代表新的生命。 “抓髻娃娃 是流行在黄河流域的民间剪纸团花,它是一种复杂的 寓意颇深的图案。团花正中间是象征着黄土高原专司保护与繁衍的宇宙 之神的“抓髻娃娃”。它为一象征符号,双臂抱双鱼,生育蹲式,头扎成 双髻通天,下体剪刀向下比喻男阳,它与双髻对应,比喻为阴阳合体的 宇宙之神。这神抱的阴阳双鱼,双尾相交处为一个万字符号,意味着富 贵不断头、子孙万代延续的生命符号。整幅图形下端左右都有一个双如 意几何符号,是吉祥如意的生命符号,它与左右衔草的神兔放在一起, 就是当地民彦中所说的“兔儿抓如意,姐姐招兄弟之意。兔子是谐音 “吐子,是子神,象征子孙繁衍。双兔双如意是指连生贵子,相当于黄 土高原的人们结婚拜堂所唱的喜歌“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 生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 。 全国各地丧俗中常见的民间扎纸,是一个庞大的剪纸系列。人们用 纸剪出或扎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所要用的东西,比如说房子、家具、电 器、纸钱、车子、玩伴、花圈等等一起焚化,送给逝者。有些地方还在 棺木上放置一长长的织物,上面绣有各种神祗和生命之树,意喻“天梯 , 好让逝者灵魂升天。 、 黔东南苗寨的苗家妇女,头戴表现太阳崇拜与牛图腾崇拜合一的银 质通天冠,下身是如太阳光芒由中心向四周放射的百褶裙。这个与他们 的图腾崇拜有关。服装的绣法是不能随意改变,其中几道针的走向。这 个是由于远古时候炎帝黄帝和蚩尤大战,她们的祖先蚩尤战败,为了让 后代牢记民族的苦难,她们把它绣在白褶裙上,这三道线代表着南徙路 硕士学位论文 线,从上而下,渡过黄河、长江和沅江,最后才逃到贵州苗寨。在中国 西南地区黑虎图腾太阳崇拜的彝族,是崇拜黑色的民族,因此以黑色作 为男性的服饰,充满着阳刚之气。白虎图腾太阳崇拜的白族,服饰冠以 白色为主调,其刺绣与扎染多以蝴蝶与八瓣花、八角图案等太阳崇拜的 符号为主,这些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习俗观念。 民间建筑的造型中也隐含着民俗观念,山西、陕西由古至今外出行 商的人特别多,他们回乡建房时,不仅注重其造型功能与形式的实用, 而且带有很强的“实用”心理,他们把“肥水不外流”的这种聚钱心理 融入到建筑造型中,房屋屋檐的造型形式一般是往内倾斜的。 由上可见,劳动大众通常是通过物化的形式即造型、设色来体现他 们的思想观念和美好的愿望、情感的。 1 2 3 民生集体的审美理想 一 在底层社会,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所知道的并相信 的东西往往也为绝大多数人所知道并相信: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和采用的 方式几乎也是绝大多数人所做的事情和采用的方式。这在教育学上称之 为“社会遗传 ,在社会心理学上称之为“集体无意识 。简单地说,就 是由于地缘境域“遗传”的影响,让生活于这地区的人们都不知不觉的、 不约而同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或一种地缘性的集体意识。 所以,它虽以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体现的往往都是集体的意识或意 志。在民间美术的审美上,民生集体的审美理想正是这样体现的。 在民间美术的创造中,其活动过程会将传统的宇宙观、人生观、历 史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转化为一套象征性与程式化的造型形象,使人 们在身临其境的强烈体验和具体操作过程中达到对其象征意义的审美认 同,以至于将它们转化为自我的审美意识、审美理想,并一代一代的传 承下去。 这是因为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广大民众拥有着共同的生活基础,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造型程式以及作品都融入了他们集体的智慧与才能,既反映了劳动者共 同的理想和追求,又反映了共同的审美意趣。这种从创作到流传,始终 与集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集体意识无时不在影响着并约定俗成地规 范着人们。所以,民间美术创作的一些口诀、样谱,是几代人共同总结 的结晶,是创作经验、审美标准的具体化,从内容、形象、构成、色彩、 制作等都有规范,成为审美的共同尺度。如内容方面的,要求画中要有 戏,百看才不腻;人物造型上,要求美人要修长、文人一根钉、武人一 张弓;动物造型上,要求十斤狮子九斤头,十鹿九回头;在线条表现上, 要求流水褶子要活套,钱线褶子要挺拔:“色彩搭配上,要求要想俏,带 点孝;要想精,带点青;黑配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深配浅, 配淡酽,深浅淡酽要周全 。从上述父辈传承下来的这些口诀和样谱中, 我们不难发现,它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 图腾崇拜一直是各民族和地区具有地域特征的民间美术符号。北方 草原民族在远古时代反映太阳观念的鹿图腾崇拜符号,现在仍是北方草 原文化中民间美术的图腾符号。由陇东到关中平原的伏羲、炎帝、古羌 族氏族部落的崇天崇阳观念的虎、牛、羊图腾崇拜,长江下游河母渡文 化,古越氏族部落的崇天崇阳的鸟图腾崇拜等等一直流传到现在。这些 图腾就都是集体审美理想的典型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地方特色, 是集体审美意识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体表象。 1 3 教育价值 1 3 1 民俗文化的熏陶 民间美术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它们与劳动群众的生活关 系密切,反映了民风、民俗、民情。 它记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不同的品类、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表现 风格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在民间的环境里,民间美术存在于人们的 。参见钟茂兰等中国民问美术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7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身边,被人们随手创造着,并熏陶影响着周围的人。一 像剪纸j 印染、年画的主题就常常以简单的视觉形象体现深刻的哲 理,如剪纸刺绣中“生命繁衍 主题,其图形就通俗易懂且形象性强, 选取物象都是极具生殖能力的老鼠、南瓜、葡萄来组合,表现的“老鼠 吃南瓜 、“老鼠吃葡萄 、“鱼戏莲”都体现“天地相合,男女相交的 文化符号,情景也是平面展开,互不遮挡,体现五行的空间观念。色彩 的表现,也体现了阴阳观念,如端午节所做的“辟邪香包是五色线所 缠成的“粽子”,这五色即着五行色彩观。虽然人们不懂高深的哲学理论, 但却能在生活中自如的运用着,因此这些普通民众可谓都是生活中的“思 想者”、“哲学家 。 民间美术题材非常广泛,有远古文明、历史典故、戏曲故事、文学 名著、神话传说等具体的形象,同时在造型中常用的纹样则涉及原始的 图腾崇拜、地域文化、文明变迁的变化,民众总能用直白、生动的形式 传播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总之,民间美术的创作出自于民众中,也被他们所享受,在相互地 影响中传承着文化与文明。所以,我们在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过程中能 够从丰富的视觉艺术中吸取大量的文化知识。 1 3 2 道德人伦的教化 儒家施行教化是利用广大老百姓崇神敬鬼的普遍心理和信仰习俗力 量来贯彻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的。由于老百姓生活在封闭的空间, 原始血缘、地缘关系极浓,造就了百姓特有的“共识”心理,因而愿意 服从其道德的要求和约束。民问美术中大量描绘的那些正直、忠厚、善 良的好人,他们都因克己守理,故而受到天地神祗的同情和厚赐。生活 在下层的广大民众,由于不能改变现实状况,这种精神上的慰籍正好符 合了他们的意愿。 民间美术通过作品和相关的民俗活动将社会的道德伦理的价值标准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诉诸于人的感性知觉,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导向。作品中虽然 有对灾祸的恐惧,但却没有消极的悲观和沮丧。创造者大量采用隐喻、 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生活。一方面把圣君贤臣、哲人勇将、能工巧匠等历 史人物尊奉为“神”或崇仰的对象,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自觉地在创作进 程中、在作品里渗入了伦理道德因素,如“连生贵子这一主题所反映 的不只是生命繁衍的要求,这里面还渗入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 伦理道德要求。娃娃穿的猪头鞋也是“逢凶化吉”中兼有了“朱题金榜 ( “猪蹄 谐“朱题”) 的向善之意。 些结合民俗活动的剪纸、戏曲、社火、木偶戏、皮影戏等,不仅 是人们驱鬼避邪、嬉戏玩耍的产物,还能在快乐的娱乐轻松中起到教化 人们的作用。如“二十四孝图、“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秉烛夜读 等题材都是劝诫教育世人尊老爱幼、发愤图强、知书达理等良好道德品 质的。 1 3 3 民生智慧的拓展 、 鲁迅先生曾说民间美术是“生产者刀的艺术,是民间生产者自己创 造、自己欣赏或使用的实用美术。民间美术在实现它的实用功能的同时, 更多的是创作者自我意识、个人情感和聪明智慧的体现。广大民众因条 件所迫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聪明才智的发挥。 妇女们制作小孩服饰时把无限的智慧应用到创造中,如一双热烈的 红色虎头鞋,底边各有两只虎脚,这是为了加宽鞋底,避免小孩摔跤, 还有那鞋帮后边垂下的虎尾就是起到鞋拔的作用,更加有意思的是在纳 鞋底的时候,一针一线地表现出了蜈蚣的脚,意思就是踩死蜈蚣让小孩 远离病痛灾难。再如陕西布制蛙形枕头,其造型非常别致,像只青蛙。枕 头的中心挖了一个洞,这是为了使孩子睡觉时能将耳朵放进洞中,不受挤 压;同时又便于泪水的漏淌,不会让泪水打湿枕头,流进耳朵,影响身体健 康。这种枕头色彩鲜艳,形象给人以笑眯眯的感觉。这枕头除了睡觉用 硕士学位论文 之外,还是小孩们所喜爱的玩具。 玩具的制作上也体现了无限的民生智慧,民间玩具是劳动群众因地 制宜创作的,为美化生活、增加乐趣为目的的娱乐器具。七巧板与益智 图都是中国拼图玩具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体现着概括、简约和变 幻无穷的特点,体现了广大民众的创造智慧。七巧板是由七块拼板排列 出图案形象,根据拼排形式的不同,能形成不同的形象;益智图是在七 巧板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共有1 5 块,它增加了数量也增加了表现容量, 提高了自身的表现能力,由于半圆形与矩形的参与,使拼排的图形更能 体现细节,愈加精美传神。适合于各类型的人群玩耍,人们在玩耍的时 候能够增强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并对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发展和启迪作 用。 制作工艺品的工具改进也体现了民生智慧的拓展。凉山彝族的传统 漆艺中的木胎制作的工艺变迁体现民生智慧的拓展。人们最初是以纯粹 的手工制作和粗糙的工具进行漆艺产品的制作,经过长期的实践,他们 设计了几十种刀具,同时在制作中设计了车制木坯的车床,而后又改进 自制成机械化的车床,既节约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这些都体现了民众 智慧的拓展。 劳动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着他们的智慧,同时也应用智慧创造 着为大众所享用的物体。 下篇民间美术教学研究 2 1 民间美术教育简况 就民间美术教育的历史来说,它是随着美术活动的出现逐渐发展起 来的。在原始社会乃至早期的文明社会里,由于美术活动还没有从社会 的一般活动,特别是生产活动中分化出来,因而那时候,民间美术传承 也就是一般的社会活动。 美术教育的“基因”工程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价值及教学研究 随着以血缘、地缘的聚居和发展,人们开始以家为单位传递着生存 手段和技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家庭血缘为中心的网络越织 越广,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承就在“家这个巨大的网络内进行。家庭是 人类社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