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pdf_第1页
硕士论文-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pdf_第2页
硕士论文-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pdf_第3页
硕士论文-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pdf_第4页
硕士论文-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硕士论文-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 姓名:肖之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学原理 指导教师:韩钟文 20070401 摘要 儒家文化有着重视“大学之道”的传统,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关于“大学” 教育的智慧,历代儒家学者不断研究之并实践之,使之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 展。儒家的教育智慧对于现代丈学盼发展与完善仍然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古今“大学”涵义的不同,筒要阐述了儒家 “大学”观的意涵。儒家教育的基本精神是人文教化,主张“人文以化成天 下”。儒家的“大学”教育,也就是一种人文教育、道德教化,其核心是“做 人”的教育。之后,本文简要论述了儒家教育的理想人格及其养威。 论文第二部分,从三个声面论述了现代思想家与教育家对儒家“大学” 观的创造性诠释。其一是现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讲学精神的弘扬;其二是现 代大学的领导者们在建设现代大学的过程中对传统儒家教育精神的继承与创 造性发展:其三是儒家教育家“引子从游”传统在现代大学的赓续。 论文第三部分,主要从两个角度阐释了儒家“大学”观的现代意义。首 先论述了儒家理想人格教育对“优秀公民”韵培养的意义,儒家教育思想对 于现代“优秀公民”的养成,大学生人文精神与艺术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价 值:之后,简要比较了儒家“通人”教育的精义与西方通识教育的要旨,期 望现代大学教育贯通中西,发展具有我国文化性格的通识教育。 最后,文章提出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溯源立大,综合创新,以儒家教育 智慧开出大学教育新篇章。 关键词:儒家;新儒家;大学;理想人格;入文精神;通识教育; 现代价值 b s t r a e t C o l l f a l e i l l i s m 运r i c h 缸t i l e w i s d o m o f e c t 嚼l J o o , a n d o 叩血姗越【妇i m o o m 峨幻 t i l et r a d i t i o no f 怔恼删C d l l e n t i o a C o n f a l e i a nw i s d o m 缸鲫o f g r e a tv a l u e 幻t h e , t 眦k , m l n , t a n d 蛔事阳犏m 畦o f m b n u 小髓矗哼矗I I l 翻曲n ht h ef i r s tp a n , 恼她s i s 蛐a p I a l 鹤t i l ec 衄e e l J to f C 【d 函i a I 函呐、面阳:虹r 陬衄幽E d 啦商咂苗t h e 缸幽酬单醯o f C o n f u e m 曲暇吐鸭a d v o c 逝锄 t h e I l m m i t i e s 协t h e w 嫡虚1 1 1 卫m o t 扛0 f m h 曩通广e d n e a t i o n k a k 础o f h m 即函融 e d 眦雹i o n 堪删E h _ 啦岫。噼0 f w i l i c h w i l B I 舻e d u c a t i o n h t h i s p a l t , I h 啦 击I 酬此i d e a l o 锄咖p c 舟啪I i l 3 ,砌。d h 盈砌帕面吨 ht h es c l z o n d 毗t kC o n f u e i n n 删咄吨o f I 越增豳旷e d u c a t i o nt h a tt h em o d e m l b 妇sm t 曩h K 栅h d 蛔h 棚n n c ld 昏忌b p e d 话w l y , x , ! 丘咖t h r o e 氆p 啊坦F 呻 曲e n D d 宜n n ) 加匝妇妇c 趣晒f o t w 捌t h e s t a i r o f t h e 删C o i f f n c m 胁 嬲咄t h ei e a d 懿o fm I 帆忸面旧嫡I y 姓均瞳n o dd c 咖她t r a d i 6 i o m l C _ , O t l t i C i a l l i 酬$ c x l u c a t m a l 鳓a 翻蚋虹t h ep r o c e 疆o f 伐旺虹I 咄m o d e m 岫酞商I y ;n 蒯职c c 脚脚t r a t t t i o no f 叩c a e h e rl e a d s 蚰I d c 哟幻缸I l 酽c o n t i n u e d 缸 位m 饿I a m l 舶扣甘酮孓 md i dp a r t 蛐f o a l at i l e 蛔啦洫撇0 f t h c 蛐I 垴憾妒c o n c e p t f r o mt 帅p e q p e 帆F r s t l y , te l 曲0 f 鼬罄t h e 唾画6 撇o f 妇。湘矗l c i 扭蛔i c k a l p e a 咖姆e d u c a t i o n 幻c u 陆- d t el ka 如蜘她c j 崎t h e 伍m 班o fC o l f f u e m e d m a t i o nI mt h e 哳t a n tv a l u e 切触t h em o d e m 川如囟衄商【妇t o 晰 l m m l a n i t i e s 印醯a n dt h ea l i s t i e 印ho ft h e 函商t y 舶【I 矗晦A 出孙融如辟驴曹 h b e 眵瑚岬t h eC o n f u e i m l i 锄e s s e n t i n lm 嘲墒唔o f t h el e a r n e dp e r J o ne d u c a t i o na n d n 七髑撇o f 雠W 随殍删刮h I 幽珥a n d e x p e c 坦I h B t t h e m b m 哦呻曲u c a t i o n 咖p e l l e t r 疵C h i n aa n dt h eW e s t 翟证d 刊e 1 0 pt k 静蒯e d u c a t i o nt h 越I B tc u l t u r e d i s p o s i t i o n o f o u r c o l m 3 r H u l a n y , t i l e s i s 呻吣o u tt l l l to u ru l l i v e l 嘶e d u c a t i o ns l l o u l db ed e 垤1 0 p e d 蚵砌瞎缸 瞄螂 K e yw o r d s ;c 跚在d 阻;N 一C 垃面c i 畦锄;删函嘲: i d e a l i x r s o n a l i t y ; h 班聊由t i cs p 赫t ;掣蒯伽h _ 捌曲n ;m o d e m v a l u e 2 儒家“大学,观及其现代价值阐释 引言 2 0 0 3 年,北京大学公布了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 ( 征求意见稿) ,虽然只是征求意见稿,但是仍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随着讨论范围的拓展,讨论的焦点不再固于。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而 延伸到所有关于大学改革、大学精神与理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领域。众 多学者( 包括港台、海外华人学者) 参与讨论,就我国大学于2 l 世纪何去何 从奋笔言说,虽然思想,意见不一,但都以我国大学的发展与完善为鸽的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先生说,过去一千年,是今天的大学从产生、转型 到发展的完整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哪一个区域有一所世界著名大学,这所 大学几乎就是这个区域兴旺发达的明确无误的标记。要想成为一个大国,必 须有众多的大学,还必须有伟大的大学“伟大”主要是就它的精神气质而 言,即是要挑战世界,而又包容世界;立足本国,而又面向全球;传承过去, 而又超越过去;把握未来,而又脚踏实地。o 这种渗透着大学精神和民族精 神的百家争鸣激起笔者关于大学教育的思考。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不再为西方列强之马首是瞻,中华民 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过1 9 、2 0 世纪“西方文明”的凯旋,众多有 识之前辈从多方面指出“西化”发展路径日益凸显的“缺陷”,呼吁我国的发 展在汲取西方优秀文明的同时,必须正确审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从 圣哲先贤处摄取精进的智慧,溯源立大,综合创新,促使我国在全球化的新 时代亮出自己的特色、个性及其不朽的文化性格后“文革”时代的到来, 随着以杜维明先生为代表的第三代新儒家的崛起,我国内地与港台及海外又 本文。儒家”是指以先秦儒家为主,略涉后世主要传统儒家其。大学”观指建设“大学。、 发展。大学。教育的思想、智慧与精神。不详论学制、瀑程等具体内容其现代价值研究也主要是从 儒家从事。大学教育的思想、智慧及教育精神方面着手阐述其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与意义本 文以1 9 0 5 年为我国传统。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分水岭 丁学良;何谓世界一藏大学 (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文i 报。E 0 ( 5 0 1 - 2 3 掀起关于儒家文化研究的热潮,研究触角伸向各个领域儒家文化作为我国 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无可限量,研究其时代意义是研究 的重要理路之一。 儒家文化有着重视“大学之道”的传统,有着彪炳史册的关于“大学” 教育的智慧,历代儒家学者不断研究之并实践之,使之得到传承与发展、发 扬与光大上溯孔子周游列国广播文化,杏坛讲学,以诗书礼乐教,传道授 业解惑;中寻太学勃兴聚贤与能,天下英才,研习经典,传承文明;下缘 千年书院,以天下为己任,事事关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以史为鉴,可以 知兴替”,现实根源于历史,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除借鉴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 优秀经验外,还要进行大学教育的本土化研究,从我国教育传统中摄取智慧, 唯如此,才能形成我国未来大学教育的博大精深,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国当代大学的发展,尽可以贯通古今,融会各派,为我所用。研究儒家。大 学”观及其现代价值以为当代大学发展筹思。 一、儒家。大学”观的意涵 1 古今“大学”涵义分梳 ( 1 ) 我国古代“大学”的意蕴 据史学家考证我国在夏、商与西周时期就有了早期的学校,且有小学和大 学之分o 古代诸多教育经典著作对此有所记载,如孟子滕文公上 谈及 夏商周三代说:“夏日校,殷日序,周日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礼记学记 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王 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 雍,诸侯日泮宫。各诸侯匡也设有学校。公羊传宣公二十五年注云:“诸 侯岁贡小学之秀者于天子,学于大学。”有学者考证了西周的学制,称该学制分 国学与乡学:国学有大学与小学两级,大学又分天子设立与诸侯设立;乡学因 参见曲七培著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3 年敝,第3 6 页l 熊明安著中 国高等教育史) ,重庆出版社1 9 8 8 版,第4 - - - 8 页 2 设立于乡、州、党与闻不同又分称为校、序、庠与塾。o 先秦不仅有了旱期的“大学”,还形成相关的教育思想,散见于相关著作中, 如我国可考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礼记学记 ,反映。大学”教育宗旨或理想 的著作礼记大学 ,另有劝学 、弟子职等,这些著作阐述了教育的作 用、早期学制体系、道德教育体系、教学原则和方法等等。朱熹在四书集注大 学章句 序言中就此说:“三代。之隆,其法寝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 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 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谈到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时,邵鹤 琴先生认为:“大学是儒家论大学教育的文章,它提出了进行大学教育的完整体 系,从目的到程序,特点是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三 纲领是关于大学教育所下的定义和任务,是对儒家惨己治人之道的概括:大 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明明德,最高目的在于止于至善”o 杜成宪先生 也认为:。大学) 是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一篇论文,它着重在阐明大学之道 大学教育的纲领”,“三纲领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为学做人的纲 领性表达”o 。自汉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独尊儒术,儒家“大学”教育思想 得到弘扬,办学方式亦趋向正规化太学教育,一则“养士”,二则“化民成性”, 再则“正义明道。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学校发展中衰,到隋唐得到复兴宋元 明清的中央官学及书院等。大学”教育,儒家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大 学之道”成为影响后世教育的重要教育思想 辞源 解释。大学”为:“古代贵族子弟读书的处所,即太学。”此说没 有详论何为大学。大学 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0 并非仅仅是一读书的去处,朱熹在大学章句解释“大学”为:。大 学者,大人之学也。”此处。大人”即成年人,。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 结合二者解释,那么古代“大学。在早期应为古代贵族成年子弟读书的处所。 参见郭齐家:中国古代学校,。商务印书馆1 9 雏年鬣。第2 6 2 7 页 朱熹所说的三代,即指夏、商、周。 毛札锐、鄙鹤琴、囊菊农:中国古代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敝社1 9 7 9 年版,第1 4 0 1 1 4 3 页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k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5 5 - - 1 6 0 页。 在古代,由于受等级尊卑观念影响,不同出身者,入大学的年龄有差别。有“十 五岁入大学”者有。十八入大学”者,有。年二十入大学”者。回因此,即 使是“成年入”也相对模糊,没有明显的界限。o 古代的。大学”即是古代的 高等教育,因为古代没有初等教育概念,也没有和初等教育相对的高等教育概 念,而只有小学与大学之分,或者说在潜意识中把。大学。与高等教育等同了。 。大学似乎是高等教育的统称,有学者指出。夏的东序、商的右学、周的上 痒就是大学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国学,它与小学即乡学相对应”,并觉得“这似 可以与今天的高等院校相联系0o 上述上古时期的东序、右学、上庠或辟雍, 泮宫均是古代“大学”的一种,同是古代的。高等教育”涂又光先生认为,在 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大学”有四义,即成人终身教育,“大人”教育,大学问, 大学校。 古代。大学”还有其独得的内涵仅有学校的形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 学,如有“人”的形体而没有思想、灵魂不是真正的“人”一样。我们不说 “人是四肢无毛,两腿直立的动物”,而说人是。政治的动物”、“理性的动物” 或“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梅翼台琦先生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 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因此,古代哲人、教育家总是与。道”相联系来谈论 。大学”大学 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划近道矣。朱熹解释说,知其“所当止之地0 然后。志有定向”、“心不妄动。于是能。处事精详”,( 经过努力) 终“得其 所止”。( 大学集注 ) 对“至善”的追求,及“定、静、安、虑,得”体现 了儒家“大学之道”的。内在超越”精神。儒家。大学之道”所追求的是。为 器白虎遥 记载,王太子的入学年龄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此大学之礼尚 书大传 记载:“公排之太子,大夫元士之蝻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1 年二十入大学,见 大义而践大义”。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 据白虎通辟雍 记载:。十五成童志明,入大学,学经术”郑玄说:。成童十五以上。因 此,古代入。大学”者可能不低于十五岁参见涂又光:高等教育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l 7 年 版第盟页。 一 杜作润t 大学论 ,四川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页 涂又光t 中国高等4 贿史论湖北教育出敝社1 霸g 年驻,第罄页他认为,。大学。有四义:( 一) 船对于童于发羹载l L 大学指成人终身教氨( 二) 相对于。小人教育( 学。小道”) ,大学指。大人。教育 ( 学。大道。) l ( 二) 租对于大学授,大学指大学目l ( 四) 相对于大学问,大学指大学佼 4 己之学”西。为己”即为了提高自己,。为人”即为了夸耀于人。学习是为了 自我完善;修身本身是一种目的两非手段。大学如人,有耪神在,方为。大 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儒家。大学”观念包含了与我国传统文化 和古代教育思想相联系的大学精神在,包含了历代教育家的智慧在,这种大 学精神不断得到来者的诠释与发展。 ( 2 ) 近代以来“大学”的涵义罾 近代国人认为我国有。大学”一词可以和英语。u n i v e r s i t y ”相对待以 。大学”来翻译英语“u n i v e r s i t y ”一词,二者在“高等教育”层面倒是可以 相通。晚清以来,出国留学或进行教育考察的国人都知道,。u n i v e r s i t y ”与我 国古代“大学”或“太学”有很大差别自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始,现代 大学开始在中国建立,其建制已经不同于我国古代的“太学”。是新事物。北京 大学陈平原教授经考证,“承认中国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本世纪 实行的大学制度,却是道地的舶来品。”北大校长蔡元培曾游历西欧,出长北 京大学后,也是在借鉴德国洪堡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深知今之大学非古 之。大学”或太学,他说:。吾国自虞夏时已有大学之制,见陈教授汉章所作中 国历代大学学制序然往昔太学国学,其性质范围,均与北京大学不可同年而 语。然则往昔之太学国学,直当以高曾祖祢视之而北京大学本体,则不得不 认为二十岁之青年也。柚蔡元培校长在借鉴欧洲大学理念的基础上改革北京大 学,自称“惟二十年校制之沿革,乃颁与德国大学相类”o ,只是他同时也吸收 了传统的。大学”精神,比如其提倡。兼容并包”。乃受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道并行面不相悖”o 思想影响,并在大学发展中创造性地运用。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目 ) 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本文简要区尉现代大学不同于古代。大学- 对现代大学的具体内滔不做深入阐述 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k 清华大学出版杜2 0 0 2 年版,第B 页 蔡元培:(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 序,高平敏主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 社1 9 9 1 版第1 4 2 页 蔡元培:C l L # 。T - t 周年纪念会演设词 ,高平掇主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杜 1 9 9 1 版。第1 1 1 页。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高平叔主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1 版, 第1 7 1 页 近代以来“大学”的涵义似乎主要的是。u n i v e r s i t y ”的涵义。近代中 国大学的建制初学欧美,建国后倾向苏联,改革开放后又转向欧美,以欧美 大学之是为是,以欧美大学的发展为建设和发展的参照我国现代大学正在 渐渐缺失的是其文化性格和独立精神,现代大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教育 智慧的联系淡化了。现代大学的。科学8 化。使具有。人文教化”优势的传 统“大学”的精神、智慧遗产受到冷遇,人文精神在大学让势于“科学”的 霸权,科学在现代大学。当阳称尊”。人文与科学,二者都不能忽略,一旦某 一方面受到忽略,会让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代价。 现代汉语词典) 对于。大学”的解释是。实旌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在我国一般指综合大学”这也是对现代大学的解释。由此可见,现代大学的概 念比古代。大学”的概念细化,内涵丰富,现代大学的制度、功能与古代。大 学”有重要差别并复杂二者可以在教育理念、精神,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的 目标等方面进行对话,我国古代。大学”教育的遗产或传统值得我们研究或借 鉴的地方也多在这些方面儒家。大学”教育智慧在现代社会与欧美大学教育 恩想会遇,二者的4 对话。和。碰撞”定能产生具有生命力的新生物。促进现 代大学的和谐发展本文讨论儒家的“大学”观,也正是试图从这些方面入手, 阐释其现代价值。 2 儒家。大学”观探析 涂又光先生说,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史,就是研究中国大学教育史,。大学” 指“大学问”,也指“大学校”,但归根到底是指。大学问”;大学全篇所讲 的是。大学问”国。大学 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大学之道”是儒家。大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其指导思想,。明明 德”、“明入伦”始终是儒家。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亲民”,二程子、朱熹 释为“新民”,在培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优秀民众;“大学”教育 在“明明德”、“新民”上始终追求“止于至善”,一切教育实践皆使人向善在 此。大学之道”观照下,儒家胸怀“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抱负,期待培养。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君子、。智、仁、勇、艺、礼、乐”兼备的 涂又光:高等教育史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3 页 6 。成人”,鉴如此,儒家教育的理想人格又具有。通人”的品格。孔子实篪。六 艺”教育,养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是实现其“全人”理想实践。儒家 。大学”教育传承。六艺”教育精神,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精微”, 而贯穿其教育始终的基本精神乃是。人文教化” ( 1 ) “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教育观 儒家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贲彖辞) 即 观察或摄取人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 传播它) 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人, 使得普天之下都充满人文精神可见上古已经非常重视人文观察和文化传统的 积累。重视人文教化了不仅如此,先哲们还认识到文化传统与国家稳定与强 盛的关系,知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学记) ) 上述“人文”或称“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 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在长期历史发展 与教育实践中,圣哲先贤们积累了以人文精神进行教化的宝贵经验与智慧,早 期儒家是。人文教化”的发扬者。 儒家教育主要是一种道德人伦教育、人文教育,尤其重视人文精神的弘扬。 儒家历代教育家志存高远、心系国家社稷,历代贤者皆以“化民成俗”、“新 民”与。修齐治平。为己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四 句”) 儒家的“大学”观,以。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基本路向,“大学”教育 即以“弘道化民”的。入文教化”为要义。汤一介先生认为,所谓人文教化就 是用人文精神教化人孔子所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 能改,是吾忧也”毋是对我国古代。人文教化”很好的总结。我们这个民族的 。人文精神”是什么? 汤一介先生认为就是孔子所言要讲道德、讲学问,要使 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即:受教育,学知识,首先要 学会“做人”。o 儒家亦重视人性的修养与人生境界的提升。儒家的。大学之道”要求。目 l 论署述面 ,意为不修养德挂。不讲究学习,听鹤啥道哭的话面不从,过而不改。是芟所忧 汤一介:麓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转引科学中国人爿站2 0 0 G - 0 5 - 1 4 , h t t p :l l m s e i c h i c o I n w h r t i c l e 6 6 , h t s l 7 天予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为达到“至善”的必由之路。大学 之道”三纲八目的核心所在是。侈身0 即汤一介先生所说的“做人乙“大学” 的精神首先的就是人文精神,。人文以化成天下”首先在。明明德”,即孔子所 说。修德”,其次在“新民使民“与时俱新”,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在亚 里士多德那里,“至善”的境界即为“最商的善0 称作“幸福- o 。孟子万章 上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说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 只有实现天下为公,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文化是在历史中一点 点积成的,其本身是为了让人过得幸福因而,“人文教化”,人文精神的弘 扬,同样是以增益天下人的福祉为鹄的的。札记礼运) 所载孔子的向往的大 同社会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为大同。”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面有志焉。”( 礼 运) 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中的“志于道” 有指此意孔子生所作的努力,即以社会大同、国家大治与天下太平为指归, 即以“生民”的福祉、百姓的幸福为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这就是孔子所谓“人 文以化成天下”或“人文教化” 历代儒家在。为往圣继绝学”的基础上,不断对儒家经典进行诠释,或创 造性地发挥与发展,承担着“人文教化”的历史使命,不断加强人文精神的弘 扬。他们不仅是传承文明的教育家,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或投身教育 第线,或高屋建瓴地指导教育实践,或著书立说,或变法维新;并常对“人 文教化”或文明传承的实践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形成了颇为丰富的教育哲学 思想。后继者不断摄取前辈的智慧,结合自己的“人文教化”实践,并反思之, 。溯源立大,综合创新”,做出新的发展如札记 的编写,是战国至秦汉年 阋倭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教育思想或我们所 说的“大学”观。 ( 2 ) 儒家“大学”教育的理想人格述要 参见驱雹士多l 如伲各马科f 螃蚂垮( 苗力田日9 。中胃社会科学出版社I 0 辕。第l _ 8 页 这些教育家有远至孔子及其门徒贤者、孟子、萄子、于思,汉代以降有董仲舒、郏玄、颜之推、韩愈、 张载、程颤、程颐、朱熹,陆九嘏、王阳明、壬夫之、黄宗囊、顾炎武,颤元、藏震、康有为等等 1 纵观儒学发展史,上至孔子,下历汉唐宋明,都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培养 。成人”或“全人”,即所谓。通儒”,用王国维的话说是养成“完全之人物”。 此。完全之人物”即儒家“大学”教育的人格形象。“成人。全人”或“通入” 乃是儒家教育人格形象的概象,具体人格形象有圣人、君子和大丈夫等。 儒家一般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君予次之雪。其中“圣人”“以天下为一 家,以中国为一人”( 礼运 ) 可谓人生的最高境界,不过很少有人能够达到。 后人称孔子为“圣人”,以其为标准,称孟子为“亚圣0 一般人不敢妄称圣人。 孔子自己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若圣与仁,则 吾岂敢? ”( 述而) 儒家教育历来崇圣人、君子人格,中庸) 日:“大哉圣人 之道l 故君子荨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 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 其默足以容。” 儒家“大学”教育的理想人格,苟子说“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 萄予徭 效) 儒家常谈的多为广义的“君子”。君子”人格似乎是较。圣人”具体,而 且形象更鲜明,可见可触的易传 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几千年 来,“自强不息”不仅是儒家培养人才的精神所在,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内容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儒家。人文教化”所欲培养的“君 子”,亦皆重“仁义”,“仁义礼智信”有其之。“仁义道德”有之。孔子说。杀 身成仁”( 论语卫灵公) ,孟子说。舍生取义”( 孟子告子上 ) ,二者有 异曲同工之妙君子以守道自居,以天下为己任。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 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孟子离娄下) 、。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孔子谈君子,提到。质”与。文”的和谐,强调内在修养与外 在表现的统一,他说:“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论语雍也) 所有的这些综合的构成了儒家教育的“君子”形象,因为“大 学之道”之一在。新民”,所以,在不同的时代所要求的“君子”又有不同的内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 ,1 9 0 6 年教育世界 第5 6 卷 蛰孔子以。道德”为标准将芸芸众生划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界,又曾说。人有五便:有庸 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I 苟子哀公 ) 。因而前者君子为广义的。包含。仁人。贤 人”、。圣人。等不同的层次同时,对。君子”与。小人”作了区分。君予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论语为政 )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l 君子怀刑,小人怀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 语里仁1 ) 等等,以此凸现君子人格 9 涵。在。礼崩乐坏一“杀父弑君。之际,君子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于是提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民族危机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 孟子对儒家教育的理想人格有着自己的独到的理解与阐发,除了对孔子“圣 人”、“君子”人格进行阐释之外,还对其有新的发展。孟子以。大丈夫”形容 之,他对“大丈夫”的解释为:。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此论与孟子其他思想融合在一起,彰显 了其个性气势,大丈夫的“浩然之气敢担天下的气概使儒家“谦谦君子”的 形象焕然一新。大丈夫”既是一种理想人格。又是一种精神气质。大丈夫” 人格有着无所畏惧的人格气势,是一种因道德情操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 一种凛然正气其中。“大丈夫”不以。富贵”“贫贱”“威武”等外在因素的变 化而改变自我,表现了可贵的独立的道德意志,坚守自己的。义之所在”的人 格操守张岱年先生对此高度评价:。孟子提出了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一人格的崇高标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起了巨 大的作用。一切进步的恩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都受到这一人格标准 的影响,历代伟大的民族英雄也都受到孔孟之道的熏陶。”o 儒家“大学”教育的人格形象或理想境界虽然因阐发者不同而有所差别, 但其总的精神却具有相同之处,即对。内圣外王”理想的追求。“内圣外王”一 词始见于庄子天下篇:“是放内圣外王之道,圈而不明。郁而不发。”后人 认为真正符合。内圣外壬”理想要求的,是儒家。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 儒家所创,但儒家也有很多与“内圣外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理念如“正德 利用厚生”( 尚书- X 禹谟) ,牟宗三说:。正德是道德的,利用厚生是政治的。 这就开启后来儒家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正德是内圣事,律己要严i 利用厚 生是外王事,对人要宽。”。如。进德修业”( 易文言) ) 。周敦颐认为“君子 进德修业”是学习的根本,他在通书中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 之德行,行之为事业。”如“尽伦尽制0 苟子说:。圣也者,尽人伦也;王也 张岱年t 孟子思想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t 9 8 6 年版,第2 页 圆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特质 ,上撵古藉出版社1 9 9 7 年版转引自程潮餐家。内圣外壬。的 漂淹及其内涵新撅,囊应大学学报( 社会季幸学) 。1 9 9 7 年第2 期,第5 9 贞 1 0 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古学者以圣王为师。”( 解蔽) ) 又 如。成己成物”,中庸) 说:。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 成物,知( 智) 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成己”即是 通过修养心性,“尊德性而道问学”,以达至圣贤境界;“成物”即是通过胸怀天 下,济善群生,以实现国治天下平。对内成己,对外成物,成己重在心性修养。 成物重在建立事功。 后人借“内圣外王”一词来阐释儒家理想:“内圣”,即“成己”,个体心 性修养以仁、圣为最高境界。追求超越,其大者,可谓之为。立德”;。外王”, 即“成物”,以。内圣”为凭借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之为。立功、 立言”内圣与外王都是不朽之事。余英时先生在论述儒家“君子”的理想时 说,儒学有“内转”和。外推”两重过程,即“内圣外王”之道。“内转”即 。修己以敬”、。克己复礼。、。为仁由己”、。反求诸己”等,“外推”即“修己 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回“内圣外王” 之道,即以修身为本,本儒家内圣之学“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修己以 敬”、“修己以安人气。惨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 。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论语集注 ) 又说:。圣贤施 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 孟子集注 ) 孔子因材施教, 皆以傲人为要,以人格养成为第一,以“修己”、“近仁。为根本。孔予门徒有 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学而 ) 其所说。本”,就是做人之 本、。成人”之本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罩仁) ) 又说:“吾道一以 贯之”( 记载,孔子说:“忠恕违道不远,旅诸己丽不愿。亦勿施于人。”朱熹 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中庸集注) 清儒刘宝楠说:。是故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立己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二者 相因,无偏用之势。”o “忠恕之道”,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之道:。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己欲立面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 。这不仅是儒家 坚持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学者也认同。己所不欲,勿掩 于人”应该成为全球伦理的基础1 9 8 8 年1 月,有7 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 黎参加主题为( 2 1 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聚会,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 文博士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宣言说:。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归 到2 5 0 0 年前,吸取孔子的智慧。”o 儒家教育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并进行了刨造性的发展,循“极高明而 道中魔”之理,追求适度、和谐,重视学习者的人格完善和个性综合的和谐的 发展孔子编订教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传世,札记经解 引孔子话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 知远。书 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洁) 静精微,易 教也:恭俭庄 论语正义 卷5 雪参见郭齐家:孔子和他的学生 简介 ,t 中国德育 卷1 第2 期。第鹋页1 9 8 8 年 1 月1 4 日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刊登一篇来自巴黎的报道诺贝尔获奖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作 者:伯特里克曼汉姆) 返篇文章说:西方7 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在会议的新闻发布 会上。量耩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 瑶典1 9 7 0 年物理学奖获得者) 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 学研究领域中的解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此结论 1 2 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孔子将仁学精神贯注于六艺教育之中。他重视“诗教“乐教”的陶冶心 灵、丰富情感和提高精神的教育功能。儒家教育兼重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二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儒家。大学”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实也是一种艺 术的境界,其。诗教”、。乐教”的重要功能也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之中 养成圣贤的理想人格人生修养包括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二者都是儒家“大 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道德精神与艺术精神是其培养的重点。道德与艺术也是紧密 联系的,冯友兰先生说:。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岫徐复观先生也说:“由 孔子所显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o 他 们的论述都揭示了儒家教育重视艺术教育和把艺术与道德高度统一起来的特 征。而艺术教育主要是。诗教”和。乐教”他说:。不学诗,无以言”( I 季 氏) ,又说:“小予!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人而不为周南、召南 ,其 犹正墙面丽立也与? ( 论语阳货) 。孔子尤为重视。乐教告诫弟子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 甚至认为乐在某种意义上更可以体 现善与美( 道德与艺术) 的统一他赞叹韶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 ( O k 佾 ) 他听韶乐,竞“三月不知肉味”,而且无限地感叹道:“不图为乐 之至于斯也l ”( 述而) ) 孔子“六艺”教育就是全面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目 标是具有完全人格的君子。 孔子教育思想的卓识远见,还在于他能够提出完全人格的教育观并从现实 出发,具体分析了“成人”的培养途径。孔子说:“若威武仲之知( 智) ,公绰 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 问) 朱熹解释说:。成人,犹言金人。( 论语集注 ) 涂又光先生说,。成人” 就是“完全的人,全面的人”国“成人”教育,也就是全人教育,即教育要促 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朱熹接着说:。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 尽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 浑然不见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 玛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 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见国学问h t t p :m g u o m e c o , , 参镲复麓,l 中国艺术精神。自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年版 涂又光:高等教育史论 ,湖北教育出版杜1 9 9 7 年敝。第4 3 页 矣。儒家教育通过穷理,养心、力行,泛应等自我修养,再加上礼乐的节制和 规范。内外交养。达到“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就可以成为。德才兼备”、“中 正和乐”的。成人。了智、不欲,勇、艺、是君子美德的一些要素,。文之以 礼乐”,就是以美育来统摄之,使受教育者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这样,智、 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有机结合,构成了完全人格的价值标准孔子在 其他地方谈到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先进) ;“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 伯) 都是就理想人格的内涵丰富性而言的。德、群、智、体、美兼旋,育代人 才,化天下风俗,是中国教育家的教育理想,而这理想在孔子的。成人。教育观点 已奠定基础。 儒家教育的“成人”或。全入”旨要求“德智双修”一方面“尊德性”, 重视个性的修养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高尚的人格、鲜明的个性感染人、影 响人,以。化民”;另一方面,要求“道问学”,“博学于文”( 论语雍也 ) , 。博学之,审问之,慎恩之,明辨之,笃行之”( t 中庸) ,以具备。人文教 化”的能力,要求。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 此即追 求人格崇高、学问博大而精深,此是开出“外王”的凭借儒家将。尊德性” 和“道问学”紧密结合,不仅重视道德修养,也强调了。学”的重要性,孔 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 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 也狂。”( 论语阳货 ) 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 ,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里仁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 问) 。强调了个人能力的重要。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 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史记孔子世家) ) 并谓之“皆异能之 士也”(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 并引用论语先进“德行:颜渊、 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 游、子夏”来论证。 后继孔学的儒家前承孑L 子的教育之道,并“一以贯之0 继承其教育理想, 以“仁”贯穿教育的始终,以受教育者的“成人”与“成仁”为教育的出发点 参见韩钟文;先秦餐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 0 0 4 年版。第2 7 3 - - 2 7 4 页 1 4 和归宿,在发展学生的人格、提高修养上严格要求,追求超越朱熹将先秦儒 家。成人”思想进行了发挥,他在制定白鹿洞书院学规 时,提出了为学、 修身、处事与接物的重要原则,分另日是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 之要。正其谊( 义) 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气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旅 于人:行有不锝,反求诸己”朱熹认为求学最终必须落实为做人,博学穷理自 然归结为居敬笃行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 中对该学规进行了诠释:“熹窃观 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橡而已也”学规体现了儒家。大 学”教育、道德修养的基本精神,对其他书院教育与官学教育也产生了重要影 响。 儒家常用“志士”,。贤才”、“善人”、“君子”、“成人”等概念指称现实的 人才,又用。仁者气。圣人”等概念指称理想人才这两者之闻有着密切的联 系,。仁”既是植根于人生实践的现实之中,又是理想的、超越现实的境界,是 现实与超越的有机统一它以真切的人生为基点,又着眼于高远的文化理想, 它将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紧密联系起来,把人格的形成、成熟与完善视为一个 无限的发展过程o 儒家4 大学之道”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寻求 与自然和谐的人,儒家的教育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虽指向未来,但。成人”的过 程一直展开于现实的人生之中,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二、现代思想家与教育家对儒家“大学”观的创造性诠释 二十世纪以降,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思想家、教育家及其他学者因袭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深知。不有创新终难继起”审,在“论究学术,阐求真理, 昌明国故,融化新知”的基础上,追求。溯源立大,综合创新”。儒家“大 参冕韩钟文:l 先秦鲁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k 齐鲁书社2 0 0 4 年麓,第1 0 0 页 圆吴芳吉:现论吾人瞧中之新旧文学观 ,学街 1 9 2 3 年第1 期 学街1 9 2 2 年第1 期 张岱年: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 。t 国闻周报,1 9 3 5 年3 月1 8 日。文中提出:。薰综东西 两方之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