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表现特征 研究生:研究生:文彦波 导师:导师:姚倩教授 专业: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年级: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文学公共领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作为公共领域的一种重要的 文化机制,文学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学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研究 对象长期以来都为理论界所忽视。实际上,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正以一种惊艳的姿态浮 出历史地表。较之于二百多年前的西方式文学公共领域,当代文学公共领域已发生了结构 性的改变。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文学公共领域主要的交往和组织形式是咖啡馆、沙龙和语言协 会。在今天的文学图景中,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文 学期刊、报纸继续存在,但影响力逐年下滑;电视则如日中天;网络文学(主要指发表在 文学网站、bbs、虚拟社区的文学作品) 、博客文学争相涌现,方兴未艾,并使公共领域发 生了结构性的改变,无论是在交流方式上,还是在讨论的时空因素上,它们都有别于传统 意义上的文学公共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解释框架已难以完 全概括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诸多特性。 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西方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考察,对 西方文学公共领域的兴衰过程予以了简要地描述,并揭示了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产生的 历史背景,厘定了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当代中国文学 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从文学图景、交往主体、交流平台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 域的结构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第三部分主要剖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表现特征。笔 者从民主性、交往方式以及讨论的时空因素等方面对中西文学公共领域进行了比较,并勾 勒出了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诸多形态特征。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对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 域的反思,认为它还远不是一种理想的形态,存在着一系列发展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 文学公共领域; 理性; 批判性; 交流平台; 媒介 ii the existence ways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abstract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mechanism of public sphere, litera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changes. however, th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as a target is ignored by the theoretical circle for a long time. in fact,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is emerging rapidly. compared to european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which was being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has been a structural change. in habermass theory, the major ex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form of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is cafes,sharon and language association. in the literature map today,the existence way of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have had great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literary journals, newspapers continue to exist, but inevitably to decline; television develop fiercely; network literature (mainly referring to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the website, bbs, virtual community of literary works), blog literature appear in large numbers,and make public sphere have a structural change.all of them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both in the exchange ways and in the discussion spatio-temporal factors.in this sense,the explaining framework of habermas public sphere is difficult to fully summarize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in this article,it is mainly from the start of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o study historically western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and briefly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western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it also reveal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which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appear,and define the basic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the second part focus on the existence wa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it systematically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on the literature map , the exchanges subject, the exchange platform three aspects.the thir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the author compares european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and chinese literature iii public sphere in democracy,the enchange ways and discussion spatio-temporal factors,and paint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the last part rethinks that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is far from being a ideal form,and it has a range of development bottlenecks,and the author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on this basis. keywords: literature public sphere; ration; critical; exchange platform; media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引 言 公共领域是近来学术界一个颇为热门的话题。1989 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 转型一书被翻译成英文后,便引发了一场关于公共领域的旷日持久的讨论。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汉学界就“公共领域”概念是否适用于中国发生了异常激烈的争论。哈贝马 斯曾经说过,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范畴,不能将其随意应用到 具有相似形态的历史语境当中。对此,学者许纪霖指出: “对于公共领域理论的跨文化应 用问题,哈贝马斯本人是很谨慎的。尽管如此,这些年来,国际学术界依然用公共领域理 论来分析和解释众多非欧洲的历史, 包括当代东欧的变迁以及中国的近代史研究。 这表明, 公共领域如同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理性性、工业化等等概念一样,已经从一 个特殊的经验分析,演化为一个拥有广泛解释力的理想类型,它从欧洲的历史中被抽象出 来,成为一个与现代性问题相关联的普适性的解释结构。 ” 1公共领域理论毕竟对中国当代 的社会现实还是有着一定的参照和借鉴作用的。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解,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出现在 17、18 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它最初 是作为文学公共领域而存在的。艺术作为现代公共领域的一个操练场所,不但催生了公共 领域的基本原则(诸如平等、理性论辩、批判性、交往等) ,而且使得艺术自身的这些属 性得以形成并凸显出来。2换言之,一方面,文学艺术促进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建构, 另一方面,现代公共领域又使文学艺术更好地发挥了它的公共性和批判性。中国文学公共 领域发韧于清末民初,其后随着社会语境的演变,文学公共领域便全面走向了衰落。经过 半个多世纪的艰难孕育,改革开放后,文学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 面。其后,社会语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新型媒介日新月异,这些都 为文学公共领域的生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社会的转型期,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话语体 系,必须充分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然而,事实上,文学作为公共话语越来越趋向边缘化, 文学私人话语进一步泛滥,无论是鼓噪一时的身体写作,还是来势汹汹的“80 后”写作, 都沦为一种缺乏道德关怀和公共批判的话语实践,这显然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建 设。在这种情况下,公共领域理论至少为我们观照当代中国社会现实提供了一个视角。 综观国内外对中国公共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近代中国公共领 域的研究。他们认为,由于特殊的历史语境,近代中国事实上形成了一个并不成熟的公共 领域。如黄宗智的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 、 许纪霖的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形态、功能与自我理解以上海为例 、郭英剑的关 于中国近世文学公共领域的思考等等。其二是对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研究。在大众媒介 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少研究者从媒介的角度,对公共领域展开了较为详尽的探讨,这其 中包括展江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与传媒 、许英的互联网公共领域与生活政 治等。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学界对文学公共领域这一重要范畴却缺乏系 2 统的研究,这不能不算是个遗憾。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文学公共领域主要的交往和组织 形式是咖啡馆、沙龙和语言协会,以及其后出现的各种文学期刊、报纸、出版社等。在今 天的文学图景中,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文学期刊、 报纸继续存在, 但难免走向式微; 电视如日中天; 网络文学 (主要指发表在文学网站、 bbs、 虚拟社区的文学作品) 、博客文学争相涌现,方兴未艾。同时,文学公共领域也表现出一 系列迥异于以往的形态特征,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解释框架已经难以完全概括今天 文学公共领域的诸多特性。这就需要对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作出新的理论解释与介入。 基于此,本文将着力探讨当代中国语境下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和表现特征,在突 出“点”的同时,试图对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面”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当然,我 国的文学公共领域还不是一种成熟、理想的状态,在诸多方面须多加改进、完善。未来的 文学公共领域究竟如何运作,这也是笔者在文中力求解决的难题。 3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出现及内涵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出现及内涵 公共领域这一概念源于西方。近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各种体制进一步完善,国内环境渐趋宽松,这为中国公共领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 利的条件。文学作为一种公共领域也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姿态。它们纷纷走下神坛, 走向大众,成为大众聊以慰藉的心灵家园。大众文学、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的发展犹如奔 突的岩浆,势头不可小觑,它们为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生成提供了机制上的保障。然 而,公共领域理论毕竟是一个舶来品,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发展缺乏一种历史性的根基, 需要以西方公共领域作为它的参照物,取长补短,以此来完善、丰富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 结构系统。 一、西方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考察 公共领域概念虽然不是由哈贝马斯首次提出,3但至哈贝马斯时,公共领域概念始发 扬光大。公共领域是哈贝马斯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 公共领域范畴主要是经由哈贝马斯对西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分析而建构起来的。按 照他的理解,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 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 ” 4公共领域是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它介于私人领 域和公共权力机关之间,是国家和社会之间充满张力的区域。在这个公共空间中,不同社 会地位的公众就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问题发表意见,并通过规范性的沟通行为自觉寻求 相互间的理解,形成公共舆论,最终监督、影响政府决策。 由此看来,国家与社会的相对分离是公共领域形成的基本前提。在哈贝马斯看来,早 在古希腊时代,公共领域就已经初现雏形。在古希腊城邦里,自由民所共有的公共领域和 每个人所特有的私人领域之间泾渭分明。到中世纪时,代表型公共领域出现,然而它只不 过是一种地位、荣耀的象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与私的对立。伴随着启蒙精神的传播, 资产阶级公共领域诞生于 17、18 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它最初是作为文学公共领域而存在 的。 “犹在公共权力机关的公共性引起私人政治批判的争议,最终完全被取消之前,在它 的保护之下,一种非政治形式的公共领域作为具有政治功能的公共领域前身的文学公 共领域已经形成。它是公开批判的练习场所,这种公开批判基本上还集中在自己内部 这是一个私人对新的私人性的天生经验的自我启蒙过程。 ”5 文学公共领域的诞生是与文学自身的“祛魅”相联系的。市场机制的形成,使得文学 从宗教、宫廷的直接控制下摆脱出来,获得了很高的自主性。文学作品作为商品“祛魅” 了,它使得广泛的公众文化参与成为可能。18 世纪西方文学公共领域典型的文化机制包括 沙龙、咖啡馆、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宴会以及书店、报刊、出版社等等,讨论的内容 主要局限于文学艺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传统社会所倚重的社会地位和头衔变得不重 4 要了。 “在妇女社交沙龙里,无论是贵族的,还是市民的,亲王、伯爵子弟和钟表匠、小 商人子弟相互交往。沙龙里的杰出人物不再是替其庇护人效力; 意见不受经济条件的 限制。 ”6通过文学讨论与批评,广大阅读公众紧紧团结在咖啡馆、沙龙及报刊杂志等文化 机制的周围,不仅达到了启蒙公众的作用,而且也实现了自我启蒙的目的。随着文学(艺 术)批评机制的日趋完善,公众的业余判断也变得更有组织、更为成熟。其后, “围绕着 文学和艺术作品所展开的批评很快就扩大为关于经济和政治的争论”7,于是富涵民主色 彩的政治公共领域便应运而生。前者培育出一种理性的论争和批判精神,并在公共启蒙和 自我启蒙中加速了资产阶级个体的成熟,后者则是形成公共舆论的场所,它在与公共权力 机关的博弈中监督、影响政府决策,成为影响国家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哈贝马斯看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19 世纪下半叶,随 着垄断资本主义初露端倪,文学公共领域开始走向式微。由于国家干预主义渐趋增强,国 家和社会由分离重新走向合一,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基础遭到破坏。 “文学公共领域消失 了,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消费的伪公共领域或伪私人领域” 。8 哈贝马斯对这种衰退的过程 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他指出,在市场规律和消费意识的双重主宰下,家庭也失去了塑造个人内心的力量, 文学家庭杂志为广泛发行的画报所取代,文化批判公众也转变成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公众。 市场规律不仅消解了文学公共领域的文化机制,而且也使公共讨论染上了商业的铜臭,具 有了消费形式。过去,人们阅读书籍、欣赏音乐或参观博物馆,固然要付出一定的费用, 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公众不必为讨论本身以及讨论中获取的信息付费。随着市场规律的入 侵,批判本身也具备了消费的形式。这主要表现为,大多的学术会议、专业对话及公开讨 论都被彻底的公开化了,可以明目张胆地予以收费。于是,批判的内容变得无关紧要,批 判最终沦为“作秀”的手段。 与此同时,文学的批判性也遭到进一步的削弱。之前,市场曾是文学“祛魅”的重要 力量,它使文学从其他社会文化领域中分化出来,具备了真正的批判与审美自律特征。那 时,文学虽然在形式上散发出商品的气味,但它在内容上完好无损。市场的功能仅仅局限 于分配文学产品,而不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质量。这种状况随着市场规律的深入而有所改 变。具体体现为, “市场创造条件使公众有能力获得文化商品,然后,通过降低产品价格, 从经济上增强更多公众的获取能力。或者,市场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文化商品的内容, 从而从心理上增强各个阶层民众的获取能力” 。 9华丽的装潢裹着苍白无力的内容,文学被 市场以这样的方式裹挟着推向消费市场,积极迎合着低水平消费群体的休闲需求。用哈贝 马斯的话来说就是:文化自身俯就大众,而不是“民众”被导向文化。于是,文学作品从 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变成了商品,从而彻底失去了它的批判性和自律性。至此,文学公共领 域的瓦解似乎无可避免。 我们认为,哈贝马斯所描述的过程的确存在,但是他却夸大了“再封建化”10现象。 5 三十年后,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90 年版序言中不无感慨地表示: “与当 时写作本书不同的一点在于,我的评述会少一些悲观色彩,我所假定的前景会去掉一些固 执成分。 ”11“我有关从政治公众到私人公众, 从文化批判的公众到文化消费的公众这 一发展线索的论断过于简略。 当时, 我过分消极地判断了大众的抵制能力和批判潜能” 。 12 的确,人们在面对大众文化时并不总是被动的,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大众文化进 行批判性解读。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解读和接受,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样和异质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公共领域并没有如哈贝马斯所断定的那样已经崩溃。 哈贝马斯对文学公共领域所持有的悲观意识似乎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于公共领域的研 究热情。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公共领域”一度被推至理论研究的前沿,逐渐为汉语学界 所认可和接受,虽然其中尚存在着一些争议和分歧,但一些学者已运用“公共领域”概念 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对媒介公共领域的研究。应该指出的是,从文 学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公共领域进行研究,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导致我们不能对当 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此,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对我国目 前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及形态特征予以粗浅的勾勒、描述,权作抛砖引玉。 二、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出现 二、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出现 在哈贝马斯的阐述中,公共领域是与市民社会相辅相成的。市民社会为公共领域的形 成提供了多元性机制和观念,反之,公共领域的形成对于市民社会的建构也有着相当重要 的促进作用。希尔斯对市民社会的特征有过精辟的描述: “市民社会是指社会中的一个部 分,这部分社会具有自身的生命,与国家有明显区别,且大都具有相对于国家的自主性。 市民社会存在于家庭、家族与地域的界域之外,但并未达致国家。市民社会观念有三个主 要要素。其一是由一套经济的、宗教的、知识的、政治的自主性机构组成的,有别于家庭、 家族、地域或国家的一部分社会。其二,这一部分社会在它自身与国家之间存在一系列特 定关系以及一套独特的机构或制度,得以保障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并维持二者之间的有 效联系。其三是一整套广泛传播的文明的抑或市民的风范。 ”13在希尔斯看来,市民社会 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乃是多元性机制和观念,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宗 教、文化、知识活动等彼此独立的自主领域;二是每一领域内又存在着独立自主的社团或 机构。14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市民社会初露端倪,各种 相对自治的非国家性机制也相继出现。这样的机制包括工会、市民协会、学会、文化团体 以及独立的商业传媒等等。一些传统的文化机制(主要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之前 一直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具有浓厚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其功能渐 渐多元化,除了担当重要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在组织公共文化生活、进行社会文化批评 与实施民主监督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6 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文学艺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呈现出良好的成 长态势。文学艺术逐渐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作为一种独立的话语体系积极参与对社 会的批判与介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15,再次造就了新的文学形态。 在传统文学日渐走向低潮的过程中,网络文学、博客文学迅速崛起,构成今天文学地图上 重要的一极。文学网站、虚拟社区、bbs 和博客争相涌现,成为文学勃兴的“温床” 。网络 与文学的联姻是当代一大盛事,它“让文学在消解中心话语和权级分工模式中实现文学话 语权向民间母语回归”16,极大地实现了文学的民主性,为文学公共领域的诞生提供了必 要的机制。 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解,理想的公共领域应该可以“提供开放的公共论坛,尊重弱势群 体的发言空间,呈现多元化的报道,以彰显公共领域的精义及多元社会的理念” 。17简言 之,公共领域必须具备公开、公共的特性,允许人们广泛参与并有效沟通。今天,各种自 治的民间文艺组织为人们参与公共文化生活提供了可能;文学期刊、报纸将文学的享用权 和诠释权归还大众;电子媒介所传播的文化则将大众结合进来,消除了他们对于公共事务 的冷漠,增强了他们对于文化的参与性;而网络则一改以往大众媒介单向传播的特性,以 互动的方式将普通大众接纳到公共空间中来,使网民可以不受种族、国籍、性别与年龄限 制参与讨论。网络是一个多元化、去中心化的公共交往空间,无论是在交流方式上,还是 在讨论的时空因素上,它都迥异于哈贝马斯式的公共领域,并使公共领域在当代发生了结 构性的改变。譬如,哈氏的公共领域理论强调亲身交往和人对人的讨论,并认为这是公共 交往的基础。而今天,无论是杂志报纸、电视,还是网络上的 bbs、博客,它们所营造的 公共交往空间都无需公众亲身进入,并进一步朝着全球性的公共讨论空间拓展。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在中国当代特殊的历史语境下,文学公共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 特征。如果说民间文艺组织、杂志、报纸以及广播电视还明显烙有哈贝马斯所描绘的公共 领域的印迹的话,网络则无疑使公共领域理论呈现出模糊性和多义性,也使哈贝马斯的公 共领域理论难以完全适应今日公共领域定义的多元化。但也不可否认,此一理论在今天仍 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哈氏公共领域理论的基本原则在今天仍然适用,电视、网络等新型 文化机制本身也是对公共领域理论的继续丰富与发展。 三、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内涵 三、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内涵 在哈贝马斯看来,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只是一个经验的理想模式,因此在探讨当代中国 文学公共领域的过程中,既不可完全脱离西方式文学公共领域的解释框架,又不能画地为 牢,单纯从中国特殊的视角出发,而应该二者兼顾,在既有的公共领域解释框架内寻求中 国公共领域的特殊性。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公共文化空间,公众在这个空 间中就文学艺术、哲学、文化等一般意识形态诸问题展开理性的商谈,自觉寻求相互间的 7 理解,或产生质疑,或达成共识。文学公共领域是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与西方公共领域相比,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在两个方面有着明显差异。其一,中国文学 公共领域的参与者不是“私人” ,而是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报刊、杂志及学术会议的参 与者主要是知识分子,而网络公共领域的参与者则扩大到广大的网民。不过,随着市民社 会的成熟,中国的“私人”会逐渐增多。其二,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部分文化机制还没有 完全摆脱体制的束缚,造成一种国家主导的局面,严格来讲它们还不是一种成熟的公共领 域机制。当然,随着网络的风生水起,以网络文学、博客文学为代表的公共领域正展现出 它们美好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在交流方式上,还是在讨论的时空因素上,它们都有别于传 统的文学公共领域。 具体来说,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机制可归纳为三种形式:一是纯粹政府性质的,如博 物馆、党报以及各种在国家号召下举办的学术会议等。当然,在社会多元化的进程中,这 种性质的文化机制也实现了功能上的变迁,在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功能之外往往还构 筑着新的批判空间。二是纯粹民间性质的,如读书会、bbs、博客等,完全是自主性质的。 三是具有政府和民间双重性质的,如各类文学社团。它们虽是自发成立的自治组织,但又 接受某些行政部门的监督、指导。不过,随着现代转型的深入和市民社会的健全,国家对 学术活动、文学创作的干预逐渐减少,各种文学、艺术中介组织的民间性质在日益增强, 政府主导色彩逐渐消退,这些都为文学公共领域获得相对的独立性开辟了空间。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发展已蔚为壮观。在社会的转型期,中国市民社会开始显露 峥嵘,打破了前市民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从一元走向多 元,同时却难免出现价值和道德混乱,因而需要加以引导和启蒙。需要指出的是,文学艺 术“并不只关乎艺术或审美,它必然关涉到更加丰富、更为普遍的宏大叙事。从审美现代 性出发, 一定会进入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 不可避免地要对普天下大事作批判和反思” 18,而这正是文学公共领域需要在当代社会扮演的角色。网络的横空出世宣告了一个崭新 时代的到来,从技术角度而言,它预示着哈贝马斯意义上的理想型公共领域如今正重获新 生。网络连同文学公共领域其他文化机制,一道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丰富、妖娆 而独特的风貌。 8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 第二部分 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存在方式 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 文学媒介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历史蜕变。 从口头文学到印刷文学, 再到网络文学,文学媒介的每一次嬗变都迎来了文学的发展高峰,并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 态。作为公共领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机制,文学自身的丰富和发展最终影响了公共领域的 存在方式。在当代,伴随着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介的勃兴,中国文学公共领域产生 了结构性的改变,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形态特征。在这一章里,笔者将从文学图景、交往主 体、交流平台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多元的文学图景 一、多元的文学图景 作为一种审美话语,文学在公共领域中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中介作用。网络时代,当代 中国的文学格局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文学虽牢牢把持着文学话语权,操控着文 学的主要阵地,但影响力逐渐下滑;网络文学、博客文学以一种高蹈的姿态,一步步侵蚀 着传统文学的外围阵地。共存而又充满张力、冲突,这是对今天的文学图景最真实的写照。 (一)批判现实的主流话语传统文学 (一)批判现实的主流话语传统文学 在这里,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被现行体制承认的主流文学。这类文学自上世纪 80 年代 以来一直占据着文学的中心地位,虽一度遭到网络文学的挑战,但至今仍无法撼动其社会 主流地位。它们以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举,追求文学最内在的本质,作家也本着严肃负责的 态度进行文学创作。传统文学是传统的出版社和文学期刊、报纸所刊载的主要对象,并与 文学批评一道把持着绝大部分的文学话语权,占据着主流媒体,享受着大量的文学资源。 就创作水准及影响力而言,传统文学牢牢占据着文学的制高点,具有不可比拟的总体 优势;就创作数量而言,传统文学也呈现出日渐繁荣的局面。 人民文学 、 收获 、 山 花 、 诗刊 、 南方文坛以及各类出版社每年都生产出难以计量的文学作品。以 2006 年的小说出版为例,据业内估算,长篇小说出版达到 1000 多部,各类品种继续丰富多元,并 且涌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如余华的兄弟 、莫言的生死疲劳 、苏童的碧奴 、史铁生 的我的丁一之旅等,质量皆称上乘。不可否认,传统文学中不少精良之作立足于现实, 对流动着的现实社会予以了独到的思考和关注,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批判意识。 这些年来,传统文学的影响力逐年下滑,其委靡的颓势似乎在所难免,大众在商品化 和消费主义理念的引导下集体出逃,在某种程度上“叛离”了传统文学。一方面,传统文 学内部发生了分化,通俗文学、休闲文学以及文学私人话语泛滥。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固 然是文学发展的历史厄运,但远离现实、远离政治也是文学关注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者钱中文曾忧心忡忡地表示: “由于文学作品近一步商品化、消费化,出现了 90 年代的 女性个性化写作,从情绪发泄到性发泄的写作,下半身的写作,以及后来的戏说历史的写 作,消解历史、消解现实的写作。 上述种种现象促成了这个时代文学的平庸与低俗, 9 弥散着失去了人文关怀的文学的麻木, 无法面对严酷的现实, 必然导致想象力的极度匮乏, 思想穿透力的严重丧失。 ” 19可谓一语中的。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网络文学的冲击,文学 受众开始分流,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为了维持和巩固传统文学的主流地位,许 多体制外的作家作品被收编和招安。作协放开改革的步伐,吸纳网络写手为会员;20一些 先锋的出版社则破例出版了不少有影响的网络文学、博客文学作品。 (二)文本构筑的互动空间网络文学(二)文本构筑的互动空间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指的是发表于各类文学网站、bbs、虚拟社区的文学作品。21自 1997 年痞 子蔡(蔡智恒)发表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以来,网络小说便以滚雪球的超常态方式发展。 互联网上近千个汉语文学网站和各大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再加上不胜枚举的文学类 bbs、虚拟社区,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读者群,网络文学都远非传统印刷文学所能比拟。 仅以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为例,截至 2007 年 8 月 25 日,累计发表作品已达 3509592 篇。在网络文学中,也孕育了一批精良之作,如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今何在的悟空传、风中玫瑰的风中玫瑰等。 在文本形态上,网络文学促进了传统的线性文本向超文本22的转化。由于具有超文本 性,网络文学冲破了个别文本的局限,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系统,成为一种具有 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同时,通过链接,网络文学将各种各样的声音、图像和文字罗织在 一起,交相辉映,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表现方式。 至今,网络文学虽发展势头迅猛、影响广泛,但尚在传统体制外徘徊,称其为“无冕 之王” ,可谓名副其实。网络文学以一种挑战霸权的姿态,不断挤压传统主流文学,同时 又聘请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担任网络文学大赛的评委,显示着某种程度上的不自信。与此同 时,一部分网络写手被收编,纳入到传统主流体制之内。 (三)平民交流的文学园地博客文学(三)平民交流的文学园地博客文学 博客即 blog,是 web log(网络日志)一词的缩写,特指一种全新的自由发表的个人出 版方式。博客文学是指以博客的形式发表的文学形式。23 当然,并非所有的博客都是文 学性的,博客文学特指那些具有文学创作性的博客。它的盛行是以 2003 年木子美的博客 小说遗情书的发表为标志,其后高歌猛进,蔚为壮观。2005 底,新浪网建立了一大批 的“名人博客” ,许多文人学者也涌入了这一潮流。截至 2006 年 9 月,我国博客作者规模 已达 1750 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 7500 万以上,还造就了芙蓉姐姐、木子美、竹影青瞳、 流氓燕等一批网络作者。 作为一种迅捷、真实以及极具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博客文学拥有许多传统文学所不具 备的魅力。与网络文学相比,博客文学不仅降低了进入的门槛,方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 创作中来,而且具有了最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博客文学可以不经网络编辑审查而直接 发表,并且作者随时能够删除或修改自己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博客文学显示出浓厚的 草根性。在博客上,无论是盛名之下的作家、学者,还是藉藉无名的普罗大众,都必须还 10 原成一种草根的姿态进行交流。 在目前的文学地图上,传统文学虽然有从主流下滑的趋势,但仍是当代文学公共领域 重要的文化机制。它们恪守文学的自主品格,注重文学的批判性,而这些正是文学公共领 域的精义所在。近来兴起的网络文学和博客文学,单从技术角度而言已接近于哈贝马斯所 谓的“理想型公共领域” ,但网络文学、博客文学中弥漫着的各种无病呻吟式的私人话语 恰恰消解了文学的公共性和批判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文学公共领域的成熟尚须 假以时日。 二、多元的交往主体 二、多元的交往主体 公众一直都是文学公共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构成了中 国文学公共领域的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普通公 民实现了身份的变迁,从原来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成为具备独立人格的自律 性主体。随着人们教育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文学的消费能力稳步上升,文学市场整体上 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尤其是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群体体现出极强的 文学生产、消费能力,他们踊跃参加或创办民间文艺社团、报纸与期刊,成为公众群体中 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教育与文化是公众进入文学公共领域一道无法绕过的“门槛” 。对于广大公众来说, 具备一定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知识是他们欣赏音乐或阅读文学作品的前提,也是他们进行审 美批判或社会批判的根本保障。新时期以来,中国在普及教育、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成效显 著,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显示,至 2001 年,中国三级教育(高等、中等和初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达 2.29 亿人,成人文盲率下 降到 9.08%,初中毛入学率为 88.7%。到 2005 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达 2300 万,高 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积 淀以及中国市民社会的发育不全,广大农民和工人自由、公平和正义观念淡薄,他们并不 具备理性的批判能力和公共参与的能动性,不能自觉地成为文学公共领域的主体。这样, 知识分子(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启蒙公众、代公众立言的重任。 按照许纪霖的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有三个涵义:第一是面向(to)公众 发言的;第二是为了(for)公众而思考的,即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而非从私人立场、 个人立场出发;第三是所涉及的(about)通常是公共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或重大问题。24 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就绝不仅仅是天才的想象力游戏,而是带有深刻 的现实社会关怀和形上终极关怀的性质,在鲍曼看来就是, “超越对自身所属专业或所属 艺术门类的局部性关怀,参与到对真理、判断和时代之趣味等这样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探讨 中来” 25。公共知识分子立足于公共领域,对现实社会中的公共问题抱持一种警惕、批判 的立场,通过公共媒介发表文字、言论,或身体力行,引导公众进行理性的商讨,并探求 11 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和公共生活空前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大量公 众读者的公共知识分子。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之后,由于社会内外部环境风云变幻, 以作家、 艺术家为代表的公共知识分子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他们不是寄生在学院体制, 就是屈就于媒体或市场。传统意义上飘浮的自由作家、自由艺术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 新型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面向学院,但不背离公众;从文学、艺术出发,但又不拘囿于 文学艺术,以理性的方式介入公共生活,实现跨越专业局限的普遍关怀。在文学公共领域 之中,虽然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理性的,拥有平等商谈的机会,但较之于一般公众,公共知 识分子拥有更多的专业知识,具备更高的专业权威(这种权威虽然不是唯一的,却是重要 的) ,最终为公众深入了解问题并理性地做出选择提供了条件。 公共领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场域。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前,由于精英阶层掌握了绝大多 数的文学资源,牢牢把持着话语权,其他社会阶层虽然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极其微弱, 事实上并不能真正介入公共文化生活。从民众本身来看,他们的公共批判意识不够;从社 会环境来看,传统文学公共领域的文化机制先天不足,政府色彩浓厚,自主性不强,这些 都极大地阻挠了一般民众介入文学公共领域。20 世纪末,数字化技术构型下的网络眷顾了 文学消瘦的身影,生成了网络文学这棵参天大树。赛博空间自由、共享和参与的特性,构 建了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召唤并接纳着广大民众。人们只须掌握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基本 的网络技术,就可以进入文学公共领域,发出声音,与他人展开对话。如果说传统意义上 的文学公共领域还是以知识分子和少量公众为主体的话,那么网络时代的文学公共领域则 实现了让全民成为公众的可能。网络媒介缩短了读者与文学作品、作者的距离,推动了大 众前所未有的参与热情,但公众之间的交流状况似乎并不能让人乐观。网络论坛上经常充 斥着各种攻讦、谩骂,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不时出现各种矛盾或障碍,作家池莉 的“关博”事件便是由于与读者不能有效沟通所致。因此,在民众素质尚须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