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 中 文 摘 要 佛教在金代颇为盛行,因此,金代寺观壁画具有相当规模,但是几经兵戈,多 数废毁,至今保存完整的已不多见。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仅见的几处保存 较好的金代壁画之一。 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将种种佛教故事安排于青绿山水和界画之中,描绘出大 量的城乡社会场景,宛若一幅金代风俗画。壁画中许多风俗画面内容是金时期社会 生活的缩影,是研究金时期历史、社会、宗教、美术的珍贵资料。 近年来,许多专家与学者从美术史角度、佛教艺术的角度对壁画佛教题材内容 的考证解读,以及从建筑史方面对壁画中的建筑进行分析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收获, 肯定了壁画的艺术价值。然而,相对于其它断代历史中的绘画精品而言,对于岩山 寺文殊殿壁画的深入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初步阶段。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不仅有着独特的题材表现,而且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 涵也是我国寺观壁画中不可多得的珍贵遗存。在宏大、壮阔的壁画中,渗透着对中 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民族精神的礼赞。 本文在数次实地考察与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风俗学、 宗教学、 社会学、 图像学等相关学科,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风俗图像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与比较。在 此基础上,试图运用个体层面到整体层面,局部分析到整体综合的研究思路,探讨 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风俗图像所蕴涵的艺术价值,以及对于研究金代历史与社 会文化生活的史学价值,以填补其在山西壁画艺术研究中的不足,进而对金代社会 风貌、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形态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有更加具体和深入的了 解。 关键词:关键词: 金代壁画;风俗图像;社会生活;民族融合 9 abstract buddhism is quite prevalent in jin dynasty, and the temple frescoes at this time have reached into a considerable size. however, through the numerous wars, most of them have been destroyed. until now, there have been rare remained intact. manjusiri hall frescoes of yan shan temple in fan si of shan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rare jin frescoes well preserved. the subjects of manjusiri hall frescoes of yan shan temple in fan si of shanxi province are buddhist people and stories, and their image reflects the plentiful urban and rural social scene, which like a jin custom painting. the custom image in the frescoes is the epitome of social life in jin dynasty, and thus becomes th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research of history, society, religion and art.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have examined the buddhist contents from the angles of art history and buddhist art, and meanwhile hav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in the frescoes from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now lots of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and their art value has been verified. but compared with other painting competitive products of dynastic history, the researches of manjusiri hall frescoes of yan shan temple have been still at an initial stage. manjusiri hall frescoes of yan shan temple shows the unique theme, and their plentiful art value and humanities content are the rare precious relics of temple frescoes in china. the grand frescoes are the tahlil of chinas ethnic national spirit. this thesis integrates the customs, religious study, sociology, iconography, etc, and analyzes the custom image content of manjusiri hall frescoes of yan shan temple on the basis of vast field surveys and documents and material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tudy from the individual level to the overall level, from the local to the whole, and explores the vast art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jin history and social life imbued in the custom image content of manjusiri hall frescoes of yan shan temple, hoping 10 to fill up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frescoes researches in shanxi, and hence to deepen the knowledge of jin social culture, culture background, ideological thought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rescoes in jin dynasty; custom image; social life; national integration 第一章 绪 论 1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佛教在金代颇为盛行,因此,金代寺庙建筑上的壁画具有相当规模,但是几经 兵戈,多数废毁,有的则经改建,已非本面,至今保存完整的已不多见。现今保留 的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仅见的几处保存较好的金代壁画之一,为我国寺观 壁画艺术的精品。壁画描绘的题材内容以佛教人物和佛教故事为主,所绘图像却是 以宋、金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各种人物形形色色的活动来表现。目前所有关于岩山寺 的研究文献中,对岩山寺壁画的艺术价值与史学价值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张博泉 在金史简编 1一书中高度盛赞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技巧精湛,其水平之高在现存 金元壁画中极罕见是我国壁画史中瑰宝。 ” 潘絜兹也曾说:“山西省南有永乐宫, 北有岩上寺,堪称寺观壁画鼎足而立,都属我国古代壁画遗产的瑰宝。 ”肯定了岩 山寺壁画的地位。 岩山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 40 公里处天岩村。古名灵岩寺,又称岩上寺,是 一组集金代建筑、绘画、雕塑为一体的佛教建筑。寺院坐北朝南,南北上 80 米, 东西宽 100 米,占地面积 8000 平方米。目前,寺院内现存建筑有文殊殿、伽蓝殿、 地藏殿、马王殿和一座钟楼。其中,仅文殊殿为金代建筑。文殊殿殿内四壁上保存 有大面积金代壁画,壁画所表现的题材是以佛教教义、佛教人物和有关佛传故事、 山水和界画之中,描绘出大量的城乡社会生活场景,宛若一幅金代风俗画。壁画设 色浑厚,场景布局精致,人物各尽其态,不仅体现出画家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同 时也是宋金时期社会场景的写照,生动具体地揭示了当时的市风民俗,各色人物, 服饰衣冠,建筑百器,故事传说,宗教文化等等,可谓解读和研究宋金历史的一卷 详实的图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宋、金时期社会的全息浓缩,是宋代生活的“百 科全书” ,它为研究宋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哲学史、宗教史、科学史以及民俗史 等,都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资料。 金代绘画作品极少留存。岩山寺壁画作为金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作,从艺术发展 角度来看,不仅延续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使其不至于中断,更体现了北宋院体 画与少数民族绘画、风俗画与宗教绘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 究价值,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品。 1.2 岩山寺现状以及现有研究成果 1张博泉 金史简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年 6 月第 1 版本 第 384 页 第一章 绪 论 12 岩山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境内,它东临河北省,西连山西代县,南与五台山 相靠,北接大同,南面距省会太原 280 公里左右。岩山寺在金元时期称灵岩院。相 传, 金代有一位高僧在此为千人讲经, 听者无不肃然, 就连山上的石头也不断颌首, 人们取岩山有灵之意。明清时,寺院屡有修葺。 “从明成化六年(1470)至清光绪 八年(1882)称灵岩寺。光绪二十二年(1896)寺碑称岩山寺。民国十四年(1925) 仍称灵岩寺。1982 年 3 月 12 日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 岩山寺壁画发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最初发现时经过简单的考察后,将壁画初 步定为元、明遗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 年重新对文物进行复查时,依据 寺内仅存的碑文和文殊殿西壁的题记,才知此寺大约创建于北宋年间,在金正隆元 年即 1156 年重建,而文殊殿壁画绘制时间则是在金正隆三年(公元 1158)年到金 大定七年(公元 1167 年) 。国家对岩山寺金代壁画极为重视,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 今,先后对寺庙壁画与建筑进行了测绘设计和保护性的修复、维护。 目前, 学术界对岩山寺壁画已有了统一的认识: 岩山寺壁画为我国金时期壁画, 是中国绘画史上尚存的辽金寺观壁画遗址中已知的较为典型的几处之一。 对于岩山寺壁画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是真正得到国家与学者 们的重视,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从笔者掌握的有关岩山寺壁画研究的材料来 看,从研究之初到今天,许多专家和学者在他们的论文、著作中均对壁画的艺术价 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也展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或 专家有张亚平、赵晋漳、潘絜兹、傅熹年、柴泽俊、孟嗣徽等。柴泽俊先生采用了 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从岩山寺壁画中的建筑、壁画的内容、绘画技法与画师等几个 角度作了较为详细地考证与综述。金维诺先生将岩山寺壁画放入整个寺观壁画的范 围中,在中国美术全集寺观壁画卷中,从历史的演变中对壁画进行了观察审 视。傅熹年对岩山寺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对壁画中建筑物的考证方面,在其试论唐 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与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 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等建筑类的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金代建筑形制 及宋金元宫殿的因袭关系。陈传席先生中国山水画史著作中,对壁画中山水画 的风格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壁画在山水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孟嗣徽先生填补了以 往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某些漫浸不清的图像阐释研究的空白,他的文章岩山寺 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奎的创作活动 3主要是对壁画中佛 2 参考繁峙县志 3 孟嗣徽岩山寺佛传壁画图像内容考释兼及金代宫廷画家王奎的创作活动 紫禁城出版社 故宫学刊 2005 年第一辑 第一章 绪 论 13 传故事图像考释、西壁壁画的构图以及画工的艺术创作等角度进行研究,提高了对 岩山寺西壁壁画的认识程度。还有一些散见于中国壁画史 、 中国美术史 、 中 国佛教美术源流等著作的章节中。这些学者的研究,为岩山寺壁画奠定了其在中 国历史和美术史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 到目前为止, 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概述;2、考古调查;3、壁画的名称、年代、题材研究;4、壁画的构图研究; 5、佛教故事图像的内容研究;6、壁画中的建筑型制研究;7、审美研究、宗教艺 术价值研究等。其中,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成绩是从美术史的角度和佛教艺术的角度 对壁画佛教题材内容的考证解读,以及从建筑史方面,对壁画中的建筑进行分析研 究,肯定了壁画的艺术价值。然而,相对其它断代历史中的绘画精品而言,对于岩 山寺壁画的深入研究,目前仍然处于初步阶段,数量尤其是质量均不甚理想,集中 的力度不够,研究的深度也比较欠缺,理论研究的宏观构架建设尚乏一定的高度。 尤其是关于壁画中“风俗”的专题研究,从我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尚属空 白。据此,我们说,岩山寺文殊殿壁画艺术研究还有着极大的研究空间。 风俗画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多元且宽泛的。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因其独特的性质,一直受到当代学者的关注。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 究,产生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和学术成果。学者们对风俗图像的研究多侧重于绘画艺 术形式的鉴赏和探讨,诸如构图方式、笔墨技法、设色特点、绘画风格的产生发展 和演变等问题, 此外还有历史文献研究、 绘画风格比较和作品断代真伪考定的研究。 如胡懿勋中国古代风俗画的研究方法概论、郝大微由看市肆风 俗画的艺术成就等论文。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所体现出的艺术构思和造型技巧是叹为观止的。画面中塑造 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在布局上匠心独用,引人入胜。整个画面表现的 疏密有致,张弛有序,既有对比,也有节奏,给人繁而不乱、有条有理之感。画中 人物画得须眉逼真,栩栩如生;宫殿房屋,均按实物比例结构,一丝不苟地画出; 山石树木笔法苍劲,渲染得宜,表现出笔墨上的深厚功力。所以,岩山寺文殊殿壁 画实际上是融人物、山水、界画为一体的艺术珍品,它使几个画科在一件作品中完 美地结合起来,这在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 本文将采取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结合风俗学、宗教学、社会学、 图像学等相关学科,进行多视角研究。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艺术规 律的本色去探求其在绘画艺术上的价值,将由个体层面到整体层面,从局部分析到 第一章 绪 论 14 整体综合的研究思路,探讨其所反映出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意识形态。 文章将结合文献资料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题材内容以及对部分经典的风俗图像进 行分析、研究与比较,对岩山寺壁画内容进行新的推断,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岩山 寺壁画中风俗图像的艺术价值和对于研究金代历史及地域文化特点的史学价值。 由于资料不足,以及笔者水平有限,本文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所探讨的广度 与深度也还有所欠缺,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本人将不胜感激。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15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2.1 产生的时代背景 山西境内的繁峙岩山寺,在宋、金两代都隶属于代州。宋辽时期,北宋的代州 与辽国的大同地区是宋辽接壤之地,此地战事不断,繁峙岩山寺最初就是宋朝为阵 亡的将士举办“水陆”法事而设立的道场。金灭北宋后,曾经两国相互争夺的地带 大同和代州地区全部归金朝管辖,岩山寺在就是金朝重视佛教的大形势下,重 新被修建并绘制了壁画。 据岩山寺繁峙灵岩院水陆记碑金正隆三年(1158 年)碑阴题名知,金正隆 年间,岩山寺有过一次由“邑社”牵头组织的大规模的修缮工程,与邑社共同承担 此次工程的还有“命宫图画圣像维那人” 、 “管勾人” 、 “琉璃匠” 、 “瓦匠” 、 “木匠都 料”等。这次的修缮任务,主要对寺院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修葺和绘制。 邑社是民间信佛者和僧尼自发建立的民间社团组织,北魏时已有。北魏初年, 佛教造像之风兴盛,民间为共同组织建造佛像,结集众人,聚集钱财,以齐心协力 完成此类浩大工程,遂结成团体,以一族或一村为单位,时称“义邑”或“邑义”。 这种佛教组织在民间逐渐得到发展,其规模也颇为可观,功能还兼及修建窟院、举 行斋会、写经、诵经等事。目前所掌握的敦煌文书中,就保存有丰富的社邑资料, 各种社条、社司转帖、社历、社文、社人状帖等展现了忙碌的社邑活动和多彩的民 间结社形态。 由岩山寺水陆碑记得知,岩山寺正隆年间的兴建与修缮工作,其主持和参 与者以邑社为主,因而推断也许并不是由朝廷出资,而是当地民间自发组织,由寺 院和当地一些资产雄厚的施主们共同出资修缮。又据水陆记碑碑阴题名可以推 测,正隆三年岩山寺的修建规模应该是一次高规格的、全面的兴建与修缮,不仅有 严格的管理者、组织者与规划者,施工中的各种工匠也一应俱全,并且项目分工细 致,如此种种都表明了这次的修建相当可观且极其正规。 如此规模的兴建和修葺,必定会需要大量的资金以支付修缮工程。如果没有朝 廷的资金支持,这么高规格的修缮所需要的庞大金费真能自给自足?由此,我们不 得不对当时山西甚至繁峙地区的经济状况及佛教盛行情况进行一番研究。经济繁荣, 佛教香火兴旺,才会有更多的人前来上香、施布,才会拥有殷实的资财。 2.1.1 经济背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概莫能外。岩山寺文殊殿壁画艺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16 术的卓越铸就,是离不开其背后的经济基础的。 金代(1115 年1234 年)是我国女真族人于 12 世纪初在中国北方所建立的奴 隶主政权。1126 年金灭北宋,先后迁都燕京、开封,辖有黄河以北及黑龙江、松花 江、辽河流域的大片领土,成为与南宋相対峙的国家。金代共传 9 帝,立国 120 年, 于公元 1234 年在蒙古和南宋联合进攻中被灭。岩山寺壁画创作时,金朝正处于金朝 中期,即海陵王和金世宗统治时期。金世宗时(11611189 年)已控制中国北部大 片地区,其疆域东北至今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岸,统治外兴安岭地区,西界陕西与 夏接壤,西北控制蒙古草原,南至淮水与南宋交界,山西正属于金朝统辖区域之内。 山西是夹峙在黄河中游峡谷和太行山之间的一个高原地带,自古就有“表里河 山、四塞之区”之称。从地形看,是一个由许多复杂山脉构成的高台地。东部有太 行山,南部有中条山,北部有恒山、五台山,西部有吕梁山,中部有太岳山。众多 山脉纵横排列,延绵起伏。山西境内河流也很多,注入黄河的河流有汾河、沁河、 涑水河。境内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山西的经济以农牧 经济为主,多山多水,高原、丘陵、盆地相互交错,既适合农业生产,又适合畜牧 业的发展。 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的山西,自古开始,这里一直就是文化名邦,文风鼎 盛,大家辈出。但是这种文化优势从中唐以后开始逐渐衰弱,长年战乱而导致十分 荒凉的山西经济文化直至女真人占领中原,山西地区成为金朝统治的重心区之一后, 才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山西的文化状态又开始有新的改变。天德五年(1153 年) 金代统治者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中都即成为金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如此,山西不仅毗邻中都,还辖西京(今大同) 。紧邻中都和西京的山西地区,经济 文化发展自然受到影响。由于金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到金世宗、章宗时期,金代 社会极为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山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荒凉萧 条的景象又重新得以恢复。 熙宗时期,随着金在山西统治地位的巩固,各种改革逐渐开始实行。改革内容 主要是推行中原文化,以利于各种生产的发展。据续资治通鉴卷 151 载,到金 世宗时期,当时“重农桑上下相守,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国中号称小尧 舜 ” ,且“中都、河北、河东、山东,久被抚宁,人稠地窄,寸土悉恳” ,可见山西 在当时不再是金初的人口稀少,而是已成为“人稠地窄”的富足之地了。金代山西 随着农业的发展,已经普遍实行了稻、麦轮作的耕作制度,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制 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以增加产量,又可使地力不致衰竭。农业的繁荣,一定程度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17 上会带动经济的发展。金代商业禁例较宽,使得商业贸易呈现出非常繁荣的景象,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据金世宗时曾经出使过金朝的宋人记载,黄河以北州县开始有 城壁,市井繁盛,胜过黄河以南。在金朝商业繁盛的城市中还设置有监督商人使用 的度量权衡、调整市场物价、以及对各种货物进行估价的市令司,当时设此官职的 有中都、东京、南京、太原等地,由此可见太原商业地位的重要及商业的发达。在 全国商业繁荣的大背景下,山西呈现出这样的兴盛景象,也是必然结果。 当地经济的发达,为岩山寺的修建及壁画的产生创造了最基本经济条件。 2.1.2 佛教背景 修庙造佛的原因,多是由于战争变乱发生,人民生活痛苦,精神思想无所寄托, 富贵者多借造像奉佛,以求造福来世。 山西境内的岩山寺所在的繁峙县,在辽宋时期属于宋辽接壤并相互争夺的地带, 此地战事不断。繁峙岩山寺院内已不复存在的正殿曾经就是北宋为阵亡的将士举办 “水陆”法事而设立的道场。在代州与大同地区全部归金管辖之后,岩山寺在金朝 统治者重视佛教的大形势下,被重新修建并绘制了壁画。 金代佛教是继承辽、宋佛教而有所发展的。金代国祚虽短,但其佛教在宋朝佛 教的影响下和在辽代佛教的基础之上,发展也有相当的规模。金代是由女真族建立 的少数民族政权,女真族本以萨满教为本民族信仰,后受到辽、宋影响之后,于是 了佛教信仰。金占领北方地区以后,对宗教采取了保护政策,使得佛教得到了继承 和发扬。金统治者对于佛教有支持,但也有限制。如世宗即位之初,曾一度出卖度 牒、紫衣、师号、寺额,以此来缓解军费的紧张,由此也刺激了佛教的发展。但他 并不完全提倡佛教,反而一度还曾严禁民间私建寺庙,私度僧尼,同时还对在籍僧 尼实行试经制度,并规定僧尼必须拜父母,行丧礼。但从总体来看,金代寺院一般 拥有殷实的财富与广大的土地。这些财富有的是继承辽、宋时代的经济基础,有的 则是金代帝室、富豪的布施。辽代的佛教邑社,在金时期也仍然在社会上积极活动。 这些邑社在普及民间佛教信仰、组织民间佛事活动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山西历来是中国的佛教圣地,寺院林立,名刹众多,历经汉魏、北朝、隋唐、 宋辽,到金代其佛教又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岩山寺与五台山地处河东北路地区。 据山西通志寺观记载,金代山西地区建(重建)或修(重修)的院、寺、庵, 共计有 164 处(参见表 2.1) 。其中西京路 10 处,河东南路 61 处,河东北路 93 处, 可见岩山寺所处的河东北路地区为金代佛教发展的主要地区。金代佛教恢复和发展 时期是在金太宗、熙宗、海陵王在位时期,到世宗与章宗时期达到高潮,可参考山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18 西金代寺院数量统计表 ,按金帝年号排列如下: 表 2.1 山西金代寺院数量统计 4 帝王 年号 公元 寺院数量 太宗 天会 113 年 1123 天会 1315 年 1135 16(14 处明确 记载在太宗时 期) 天眷 1138 2 熙宗 皇统 1141 26 天德 1149 2 贞元 1153 4 海陵王 正隆 1156 8 世宗 大定 1161 60 明昌 1190 21 承安 1196 3 章宗 泰和 1201 6 大安 1209 崇庆 1212 卫绍王 至宁 1213 贞祐 1213 兴定 1217 1 宣宗 元光 1222 正大 1224 开兴 1232 哀宗 天兴 1232 1 金代女真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经历了从不接受到逐渐接受的过程。金建国初期, 山西经济情况十分萧条,社会的动荡,使得山西人口大量迁出,不少寺院也由于战 乱遭到了破坏或焚毁。金代山西佛教的恢复和发展时期是在金太宗、熙宗、海陵王 时期,之前由于战乱,被破坏或焚毁的寺院在此时开始得以修复。 4资料来源: 【清】觉罗石麟: 山西通志寺观 (雍正) ,吉林大学古籍部藏。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19 金代鼎盛时期是在金世宗、章宗时期,此时国势稳定,经济快速发展。这一时 期也是金代山西佛教发展的高峰期,此时建(重建)或修(重修)的寺院在大定年 间多达 60 处,岩山寺即为世宗大定年间修建而成的一处。岩山寺建于五台山北麓, 金时规模宏大,香火也非常旺盛,是当时北来香客进五台山的第一个去处,现正殿 已毁,仅存金代建筑文殊殿一座。 现今保存的金代寺庙除岩山寺之外,还有朔州崇福寺,大同华严寺和善化寺也 保留了部分金代建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岩山寺与崇福寺,寺庙中保存了大量珍 贵的金代壁画,总面积为 419 平方米。金代寺观壁画有很多都出自当时的名家之手, 代表着当时的绘画艺术水平。岩山寺文殊殿壁画面积近百平方米,以佛教故事为主 题,为金大定年间宫廷画师王逵所作,崇福寺弥陀殿内壁画面积 320 平方米,以佛、 菩萨为主题,金皇统年间绘制。它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2.2 产生的条件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艺术也不例外。岩山寺 文殊殿金代壁画所表现的题材是以佛教教义、佛教人物和有关佛传故事、经变故事 为主,图像却是以金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各种人物形形色色的活动来表现。这正是对 宋代风俗画的继承与发展,也体现了宋金文化艺术的相互融合。 2.2.1 宋代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中国绘画史上,五代两宋时期绘画领域的许多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它是继唐 代之后中国绘画史上又一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艺术风格多彩多姿,皇家 画院兴盛,风俗画出现,绘画的题材范围日益扩大,表现技巧与创作方法日益成熟,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及绘画理论等诸方面也均已发展成熟。 北宋时期绘画艺术出现的繁荣局面,与当时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发展,统治阶 级对绘画逐渐予以重视不无关系。此时不仅在画家人数上较以前大为增长,而且在 题材上也较以前大大拓展,表现在人物画上特别明显。中国早期人物画内容多宣扬 封建伦理教化。到宋代,在儒家传统的入世精神思想的指导下,绘画的内容、题材 等有了明显的变化。随着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佛道宗教画日益 衰退,反映现实生活,呈现“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绘画大量出现,成为常 见的绘画题材。 2.2.2 金对宋文化、制度的继承 金与北宋为同处中国北方地域的前后两朝代,它们的文化奇观是血脉相连、遥 第二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20 相辉映的,因为在同一文脉上的前后影响与促动发展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历史事 实。 金朝建立初期,原辽、宋地区为封建制,而金内地却仍然是奴隶制,与金相比, 中原地区封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更高一些。为了促进本族的发展,金朝在扩大占领 区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汉民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还吸收了许多原辽、宋士 人官吏,参与制定政策和建立典章制度,帮助其管理各地,以促进其快速发展。 女真政权建立开始,为加速其文明的进程,也特别注重对汉文化的吸收。这可 以从很多资料中加以应征。金灭北宋,宋朝大批画家和绘画作品被掠入金,对北方 地区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金效仿宋代,在章宗时设书画院,明昌三年(1192 年) , 由王庭筠与张汝芳鉴定金朝所收藏的书法名画,入品者达五百五十卷,其中金代画 家张瑀的文姬归汉图 ,是此时较为精致的作品。金代出现的其他画家有,王庭筠 山水有入品之妙;武元直,明昌时名士,长于山水;杨邦基,善画山水人物;显宗 允恭善画,人物、马尤工;任询的画也入妙品。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即为现存金时的代表作品。壁画以佛寺为主要描绘对象,内 容极为繁复,涉及界画、风俗画,受北宋末期风俗画及院体画的影响,表现出浓厚 的世俗化意趣。金对北宋文化、制度的继承,为岩山寺壁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21 第三章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3.1 风俗图像概述风俗图像概述 现今保留的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我国寺观壁画艺术的精品。壁画内容丰富, 包罗佛教故事、市井风情、宫廷生活等,展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内容无 比宏伟丰富的生活场景。同时,不仅人物、山水、界画等各画科技法全面而精湛, 在构图、内容、绘画技法等方面的成绩,在金代的绘画中也是遥遥领先。因此,在 目前所有关于岩山寺的文中,对岩山寺壁画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都给予了高度的 评价。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既是宗教的艺术,更是生活的艺术。文殊殿壁画是佛教主题 背景下的寺观壁画,然而,作为佛教俗讲功能下的产物,画中却少有一般寺观壁画 所笼罩的佛教神秘气氛,而是更多地描绘了当时社会世俗生活的场景,以现实主义 手法,表现人间生活意趣。王伯敏在中国绘画通史中说“正似张择端清明上 河图的描写” 。山西省壁画专家柴泽俊先生在其山西古代寺观壁画之艺术价值 一文中指出“除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外,宋金之际遗留下来的绘画几乎再无与之 媲美的作品。 ”肯定了壁画中的“风俗图像”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本文的开展,还遇到一个命名的问题。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除了精彩的市井生 活、民间世俗生活场景图像外,还描绘有大量宫殿建筑、宫廷生活场景,这些是否 全部属于属风俗画?将这些宫廷生活,市井生活、民间生活场景称之为“风俗画” 、 “风俗图像” 、 “社会生活图像” 、 “市井生活与宫廷生活图像”哪一个更为允当 呢?笔者经过对比、研究,在本文中将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的图 像,包括宫廷生活以及民间、市井生活的图像,统称之为“风俗图像” 。 3.1.1 风俗图像渊源与传承发展 风俗,即社会的风气和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反映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历 史、爱好、传统等等。 “风俗”一词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 等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出来、享用并传承的文化风尚、习俗的统称。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多民族国家。有关人民日常生活的风俗、习 俗有史以来便有记载和议论。 礼记王制 : “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 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 汉书艺文志 : “古有采诗 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 ”这些文字都是记述和议论有关风俗的。 第三章 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22 “风俗” ,作为一个词来使用的历史,在我国是比较早的。 诗经周南关雎 序有曰: “美教化,移风俗。 ” 荀子强国篇曰: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 其声乐部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风俗在传统观念下,应是一 种习以为常的模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是为人们所 接受的包括衣食住行、礼仪和理想等诸多领域的习惯模式。 今天, “风俗”这个词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常常将它和风尚、风习、风气、习惯、 习俗、民风、礼俗、俗尚等混用,其含义在广义上是同一的,或是相近的。可以说, 风俗是模式化了的社会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特征。 对风俗画应从起源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中国古代,描绘社会风俗场景 的绘画起源较早。关于其起源的脉络,甚至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 远古时期画在彩陶器身的舞蹈、狩猎、祭祀等图像以及岩画中巫者祭祀舞蹈的 动作,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样貌,并且还表示出某种精神性的意义与内容。如青 海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盆的内壁腹部绘有四条 平行的圈带纹,口沿处也绘一道圈带纹。上下两组圈带纹之间,画了三组相同的集 体舞蹈图像。每组有五位舞蹈者,他们手拉着手,头向一边侧着,两腿稍微叉开, 排列整齐,动作划一。每个舞蹈者都戴着发饰和尾饰,随着身体有节奏的摆动,头 饰和尾饰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更增添了舞蹈的动感与节奏,气氛十分热烈。有趣 的是,如果放入半盆水,舞蹈者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好似舞蹈者在环池起舞,别 具一番情趣。在新时期时代的彩陶上类似这样的描绘图像与祭祀巫术的关系密切。 原始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 舞蹈纹彩陶盆 中的舞蹈图像以绘画形式记录了当时人类的活动景象,不仅巧妙地反映出原始人舞 乐的热闹场面,更集中体现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这种类近于舞蹈 的形式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视为重要的生活环节,与追求生存和生命的繁衍息息相 关。 先秦时期的青铜器身上也有表现人物活动的写实性绘画纹饰,如故宫博物院藏 采桑宴乐攻战纹壶 。纹饰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受材料性能的局限,人物形象高 度概括和提炼,效果类似剪影,但是承袭着彩陶的纪实性质,刻画有水陆攻战、狩 猎、宴饮、采桑等场面。弋射、采桑的都是衣着华美的贵族青年男女,水陆攻战则 是一种演习,因此,这些画面表现的不是一般的世俗生活场景,而应当是贵族演礼 的场面,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礼仪作用,属于为礼教服务的艺术。至今发现的 第三章 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23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以宴乐、射猎、战争、农事等活动为装饰图案的青铜器有二十 多件,它们记录贵族阶层的重要事件及其礼仪活动,更是炫耀地主贵族的权势、地 位、财产。绘制工匠一丝不苟的精神、高超的技艺和朴实的情感,已将当时的社会 生活情景反映地惟妙惟肖、淋漓至尽。纹饰中对现实中的人真实生动地描绘,洋溢 着新鲜的生活气息,无论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形式风格,都为汉代的画像石、画像 砖艺术开创了先河。 发展至汉代,代表当时艺术成就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记录下了墓室 主人生前行仪和生前生活的场面,如宴乐、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弈等,可 以析释出属于当时风俗的内容。这些图像表现的并不是具体的某次活动,而是贵族 地主典型的社交与享乐场景,它们是汉代厚葬风俗下的产物。因此说,汉墓室壁画、 画像石、画像砖中具有风俗性质的内容并非是为了单纯表现一般社会生活行事而创 作的,而是对当时贵族、地主阶层的财富象征,旨在说明墓室主人生前生活的情况 和对死后世界的希望,从而间接地表现了汉代的某些社会风俗面貌。因此说,此时 的风俗内容所呈现几乎都是贵族或地主阶层的上层社会生活。和林格尔墓室壁画的 内容最为丰富,各种建筑、生活画面、劳动场景融于其中,场面壮阔,人物众多, 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社会风貌。就表现的内容上看,我们所看到的几 乎都是上流阶层的饮宴戈猎和鼓舞笙歌,或者是奴隶工匠的劳作情形。 汉代画像石的风格和风俗题材的内容直接影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中风 俗性的绘画表现。魏晋隋唐时期,见于文献的社会生活画逐步增多起来,且内容丰 富。认真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成了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特征。遗憾的是,这些社 会生活画的绝大部分描写的依然是地主贵族,并非普通民众。在大环境的时代气氛 下,这种风俗题材依然停留在上层阶级的范围里。值得提及的是,在敦煌莫高窟魏 晋南北朝的壁画当中,已有一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世俗社会生活的场景,也显 示了宗教艺术世俗化、平民化的倾向。 真正以“风俗”之词名画,最早出现在太宗贞观年间(公元 627649 年)中书 舍人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 “顾宝光”条中: “ 越重风俗图 ,二卷” 。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卷六宋亦有同样的记载。风俗画发展到宋代极为兴盛,涉及的 范围相当广泛,表现手法也十分细致生动活泼,表现对象以城乡的普通民众及他们 的生存环境为主,这也归根于一部分画家走出画室,融入进了现实生活。北宋风俗 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取材完全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 画面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场景,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印与复写。 第三章 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24 综上所述,风俗是必须经过时间的累积和沉淀,长时间积淀出民族、地域、时 代的社会生活与群体生命的特质。风俗习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时空内社 会认可并反复实践的结果。以描绘社会生活场景的风俗图像在我国古代很早已有。 中国早期涉及风俗性质的绘画,多是承继了风俗所具有的随君上之所好的意涵。直 至宋代,真正意义上的风俗画才在民间开始广为流传,并影响了元明清的发展。 3.1.2 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表现及其作用 宗教与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作为宗教宣传的工具,对于宗教的发展和广 泛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的传播工具佛教艺术,也 必然紧密伴随进入中国。在为佛教服务的过程中,佛教艺术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并 且在艺术造型及表现手法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规范和鉴赏标准。 佛教艺术发展至唐、宋,逐渐将外来艺术样式与华夏民族本土的艺术样式相结 合,不断地被中华民族本体文化扬弃与创新,呈现出民族化、本土化、世俗化的特 点。此时的佛教造像愈益表现出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如此时期在敦 煌莫高窟大幅经变画中,已穿插有许多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生活画面,如行旅、 挤奶、请医等。佛教艺术的创作者借助于对世俗生活的体验来构建神佛的形象与境 界,也隐晦曲折地反映了世俗生活情态。这些作品显示了宗教艺术世俗化的倾向, 也成为宋代风俗画繁荣的前导。 宋代佛教艺术从题材的选择到艺术形式的处理,都充满了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 如龚开的中山出游图 (图 3.2) 、四川大足石刻地域变相中的养鸡女(图 3.3) , 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已呈现出世俗人物的表情、举止和衣饰。大足石刻还有一些渔 樵耕读的温馨生活,刑杀乞讨的悲惨景象,宛如一幅幅规模宏大的世俗生活百态图。 宗教艺术之所以要引入世俗生活场景,是因为宗教只有迎合观众的生活经验,才能 更加引发观众的参与兴趣和投入热情。 佛教艺术世俗化由宋开始,加之宋代风俗画盛行,由宋入金的画家自然继承其 特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的风俗图像就是一部充分记录北宋至金代上至统治阶级风 俗礼仪、下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风俗的宏大的“百科全书” 。它是金代的政治、经济、 宗教、文化以及艺术等方方面面情况的缩影,具有珍贵的价值。 3.2 岩山寺风俗图像类型分析及其意义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风俗画内容丰富,类型较多,折射出宋金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反映了宋金时期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其反映的历史信息不仅可与文献记载互 第三章 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25 相印证,同时还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对于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重 要意义。 3.2.1 壁画内容概述 壁画,即装饰壁面的画。包括用绘制、雕塑及其他造型或工艺手段,在天然或 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通过建筑与绘画的相互适应, 达到建筑的实用性与绘画的感染力的和谐统一,既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又具 有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功能,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岩山寺文殊殿是现寺内仅存的金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两椽,单歇山式屋顶。 殿内壁画主要分布在西壁、东壁和北壁。壁画高度达 3 米以上,总面积约为 97.98 平方米。如表 3.1。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的前生有很多代,无论哪一代都有慈悲之心,乐善好施, 许多功德积累起来,使得他最后能够生成一位大圣人。描绘释迦牟尼降生为净饭王 后的一生的传记,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前生的,为本生故事。另外一类是经 变,依据佛经内容画出的绘画作品就叫做“经变” 。佛经有很多种,每种有各自的内 容和生动引人的故事,以此把善男信女们引入佛门。 文殊殿壁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中最主要的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 迹的佛传故事、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佛、菩萨、佛塔穿插其间。 表 3.1 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统计表 5 (单位:米) 位置 画面高度 上边宽度 下边宽度 壁画面积 东壁 3.45 11.25 11.11 38.57 平方米 西壁 3.45 11.3 11.1 38.57 平方米 南壁东梢间 3.45 1.34 1.26 4.49 平方米 北壁东梢间 3.45 1.55 1.45 5.18 平方米 北壁西梢间 3.45 1.23 1.17 4.14 平方米 北壁两次间窗栏下方 1.88 3.79 3.77 6.96 平方米 合计 97.98 平方米 5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 文物出版社 1997 年 12 月第 1 版 第 34 页 第三章 风俗图像类型分析 26 西壁壁画画面高 3.45 米,宽 11.1 米,为一整幅佛传故事 (图 3.4) ,即释迦 牟尼自受胎至降魔成道的一生的传记,所描绘的故事有磨耶夫人受胎、腋下生子、 太子沐浴、指天指地、隔城投象、射九重鼓、太子游四门、苦行修炼等。壁画与其 说是在描绘释迦牟尼的事迹,不如说事实上是在描写金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画面以 宫殿建筑为中心,描绘一组完整的城池,有街道、市井、铺面、宫殿等,佛传故事 巧妙地穿插其中,间以山水。殿堂高阁,曲廊环峙,高低层叠,主从有致,建造富 丽,脊兽完备。壁画造型准确,笔法工整,色彩瑰丽。壁画四周有两道墨线边阑, 一粗一细。 壁上有 46 处高十几厘米的墨线方框, 内书榜题两行, 点名所绘故事内容。 可辨认者约有四十题,余下 6 处墨框可见,字迹已漫浸不清。西壁沿南隅,留有题 记一方, 6表明岩山寺壁画的创作年代与作者,是在 1162 年由王逵绘制的。 东壁画长、宽均与西壁同。中部绘释迦佛 ,以佛、菩萨说法为中心构图,正 中画释迦身着袈裟,结跏趺坐,其光圈、相轮与火焰纹遍照光明。整个画面的四周 留出较大空间,南北两侧画佛本生故事,可以辨认的内容主要是:一是须阇太子 本生经变 ,绘释迦前生为须暗提太子时割身肉孝养父母的孝行故事,详细绘出国王 的宫中生活。所绘宫殿楼阁,其景辉煌壮丽。画面右下方为前朝,有臣属奏事。左 上方置后宫,有侍女、仆从执扇和拂尘侍奉;二是鬼子母本生经变 (图 3.5) ,采 用一座宫殿群为背景,隔以山水云岚,把不同画幅连接而构成一幅佛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生银行临沂市沂水县2025秋招笔试专业知识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儿童保健学儿童保健常见问题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浦发银行广州市从化区2025秋招笔试行测高频题及答案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能力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农发行沧州市吴桥县2025秋招小语种岗笔试题及答案
- 家禽育种考试题目及答案
- 加油口语考试题目及答案
- 浦发银行马鞍山市当涂县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兴业银行安庆市宜秀区2025秋招笔试EPI能力测试题专练及答案
- 2025年自考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模考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2025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招聘城市社区工作者8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机械设计创新项目毕业报告模板
- 2025年湖南株洲市工会社会工作者招聘30人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计划
- 采矿技术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建设银行校园招聘全国统一考试笔试题试卷历年真题内部题库(含答案)
- 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课件
- 2024年卫生高级职称面审答辩(中医骨伤科)副高面审模拟试题及答案
- 招投标审计课件
- 14.3角的平分线(第2课时)(教学设计)数学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
- 街道物业管理办公室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