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 i 摘 要 远游是楚辞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篇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明确说 明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这种观点在东汉至清代中叶以来的历史岁月 中一直没有争议但是由于受近代以来对作者真伪论争的影响学术界长期以来 忽视了对远游文本艺术成就的探索本文第一章通过对远游研究史的梳 理说明屈原其人与远游文本的紧密结合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无论 屈原是否是真正的作者 二者的结合都已经在文学史的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所以一味局限于作者论争意义并不大而是应对作品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 本文第二章着重对远游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远游是一篇中心突出 结构完整描写精彩的楚辞作品全篇在明远游历程暗情感发展两条线 索相辅相成的发展过程中展开内容既联贯流畅又波澜起伏对远游过程的描 写是全篇的重心所在作者运用想象等艺术手法揉合神话等多种题材描述了 一个宏大瑰诡的神游世界远游因而成为代表着楚辞神游描写之最高成就的 典范作品 并对后世游仙诗的创作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第三章 在正视 远 游与屈原的历史性结合的前提下通过与离骚的比较对远游所代表 的特异的抒情模式和思维模式进行分析离骚模式和远游模式在本质上 是一致的但是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它们都对后世文人的处世心理和文学创 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分别塑造了中国文人性格的两个基 本方面 本文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 远游研究状况综述 第一节 古代学者的远游研究状况 第二节 现代学者的远游研究状况 第二章 远游内容与形式分析 第一节 明暗两条线索分析 第二节 远游路线分析 第三章 远游模式的内涵及对后世文人人生态度的范式意义 第一节 离骚与远游的两种抒情模式的内涵 第二节 离骚与远游的两种抒情模式的关系 第三节 两种抒情模式对后世文人人生态度的范式意义 关键字远游作者屈原远游模式 远游的内容形式与抒情模式研究 ii abstract it is traditional opinion that yuanyou , a rather peculiar poem in the songs of the south, is one of the great poems of qu yuan and an important poem in the study of qu quan idea and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rt achievement of qu yuans verses fu. however, the present opinion that it is not the poem by qu yuan raises a question to the readings of the songs of the south by scholars thousand years since. the judgement of the articles author comes from the thorough study of the text itself; and there is no avoidance to any scholars. the text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poet of yuanyou.it is a impersonal phenomenon that quyuan has integrate tightly with the poet of yuanyou,and there i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for us now is to try our best to investigate the poet of yuanyou itself . chapter two analyses the structure and the content of the poet of yuanyou. there is two clues in the poet.one is the obvious clue (the travel course),and the other is the underlying one (the sentiment development). the emphasis of the poet is the depiction of the travel.the poet of yuanyou become the magnum opus in the songs of south for this. chapter three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yuanyou pattern by comparing it with lisao pattern.they both have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the character building of chinese literators. key words: yuanyou; author; qu yuan; yuanyou pattern 1 序 言 远游是一篇重要的作品早在楚辞结集之初它就作为屈原作品之 一被收录其中古代楚辞研究者对远游的篇章结构与思想内容进行了不同程 度探索但是由于近代出现的对屈原创作远游观点的质疑远游研究 出现了一种偏向研究的重点从作品研究转向了单纯的作者论争并逐渐成为近 现代以来远游研究的主流到目前为止论争的各方都没有找到有力的文献 依据远游作者身份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疑难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对远游作品进行研究就没有意义因为屈原和 远游 已经被历史地结合在一起并对自古以来的屈原楚辞和远游研究产生了决 定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在纵观远游研究史的基础上从一味质疑作者真 伪的误区中跳出来深化对远游作品本身和屈原与远游的历史结合所产 生的客观历史影响的研究这项工作将对楚辞整体屈原思想游仙诗创作以及 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心态等方面的研究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试图通过回溯远游研究的历史分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探索远 游模式的内涵对远游的艺术成就思想内涵以及它对后世文学与文人的 影响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 第一章 远游研究状况综述 远游作为楚辞集中的一篇重要作品一直是历代楚辞研究者关注的 对象但是由于对远游的研究在近代出现了一种倾向即研究的重心由作品 研究转为作者研究并因为对作者的真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而大大影响了学者 们对于远游作品本身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深入探索本章试图对古今学者对 于远游的研究情况作以梳理由于对远游作者的质疑首倡自清代中叶的 胡濬源因而本章以这一观点的出现为界分为古代学者的远游研究状况 现代学者的远游研究状况两节分别说明 第一节 古代学者的远游研究状况 一通过楚辞结集过程看远游在楚辞中的地位 研究远游就不能不从楚辞结集的情况谈起楚辞是我国古代文 学史上第一部合集它收录了以屈原创作为主的十七部作品其中九歌九 章各计为一部作者年代从战国直至东汉作为一部多作者跨时代的作品 集它的成书情况是楚辞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四库全书总目说裒屈宋 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 1 有一种观点认为楚辞最早由刘向纂辑成书 虽然由于时代遥远很多宝贵的史料已经亡佚但是学者们还是在研究中逐渐发 现楚辞的结集并非完成于一人一时之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古本楚辞已经在历史的风烟中遗失我们无从看到它的原貌但是它的情况 却可以通过王逸楚辞章句的版本演变反映出来王逸楚辞章句有古本 今本之别它们的具体篇次是完全不同的宋代洪兴祖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 在楚辞补注中说九章第四九辩第八而王逸九章注云皆 解于九辩中知释文篇第盖旧本也后人始以作者先后次叙之尔 2 从 洪兴祖对王逸注的内容分析来看释文中保留的篇第更接近王逸楚辞章句 的古本面貌或者说很可能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的原始次序即古本章句 次序它与今本章句的不同可以从表一中看出 表一楚辞章句今本与楚辞释文内容编次比照表 今本楚辞章句次序 楚辞释文次序 离骚第一 屈原 离骚第一 屈原 九歌第二 屈原 九辩第二 宋玉 天问第三 屈原 九歌第三 屈原 九章第四 屈原 天问第四 屈原 远游第五 屈原 九章第五 屈原 卜居第六 屈原 远游第六 屈原 渔父第七 屈原 卜居第七 屈原 1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一楚辞类卷一四八中华书局1965 年 6 月第 1267 页 2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目录中华书局1983 年 3 月第 3 页 3 九辩第八 宋玉 渔父第八 屈原 招魂第九 宋玉 招隐士第九 淮南小山 大招第十 屈原或景差 招魂第十 宋玉 惜誓第十一 贾谊 九怀第十一 王褒 招隐士第十二 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二 东方朔 七谏第十三 东方朔 九叹第十三 刘向 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 哀时命第十四 严忌 九怀第十五 王褒 惜誓第十五 贾谊 九叹第十六 刘向 大招第十六 屈原或景差 九思第十七 王逸 九思第十七 王逸 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时依据今本章句篇第成书将释文篇次亦 或古本章句篇次以小字补充于目录之中这说明今本在当时已经取代古本 而成为主流版本汤炳正先生在楚辞成书之探索一文中提出古今本 章句的历史交替正是发生在有宋一代他说今本篇次并非是章句 的本来顺序其原序应与释文相同宋以来通行的以时代先后为序的章句 本据宋代晁公武陈振孙的说法是始于宋代天圣中的陈说之原序章句 至宋初与新序章句并行宋以来则新本通行古本失传 3 我们看到以作 者生活年代先后排序的今本的确在内容安排上更为整饬而相形之下古本则 显得杂乱无章古往今来很多学者都试图分析古本排序的规律但是成功者并 不多汤先生研究之后认为这种貌似纷杂的情况是楚辞曲折的成书过程使然他 将楚辞十七部作品分成五组认为它们分别来自于楚辞成书的五个阶段即 第一组离骚屈原九辩宋玉 第二组九歌屈原天问屈原九章屈原远游屈原卜居 屈原渔父屈原招隐士淮南小山 第三组招魂宋玉九怀王褒七谏东方朔九叹刘向 第四组哀时命严忌惜誓贾谊大招屈原或景差 第五组九思王逸 汤先生认为每一组作品的增补都有一定的原则其中第一组成书于先秦是 楚辞的最早面貌是屈原与宋玉作品的合集按照编纂者往往在书末附上一 篇自己的作品的惯例其编纂者有可能是宋玉本人第二组收入的是屈原的六篇 作品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一篇成书于西汉武帝之时增补者是淮南小山辈 或刘安本人 第三组作品的补入是在西汉元成之际 增辑者是刘向 如果说第一 二组作品只是继承了骚体形式的作品 不一定在内容上跟屈原有什么关系 那么 刘向则是择要选录了跟伤悼屈原有关的四篇作品 第四组作品并非是一人一时完 成的而是一篇一篇增辑起来以增补时代为序最后东汉时王逸整理楚辞 3汤炳正 屈赋新探楚辞成书之探索齐鲁书社1984 年 2 月第 8889 页 4 作楚辞章句并附自己的九思于书末是为第五组 4 由此可知楚辞 的成书是经历了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的释文或即古本章句中保存下 来的楚辞原始篇次之所以让人难于理解正是因为它历时长久编纂者众多的 原因 我们看到在古本章句中远游篇是在第二组作品中出现的它是 西汉时刘安或淮南小山所见到的所有屈原作品之一在今本章句中篇目的 顺序以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的远游列于九章之后卜居之前古 本 章句 的内容在东汉王逸之后 经历了由东汉到宋代的一个漫长的流传过程 其中所保存下来的历史烙印在该书内容构成既成定局的情况下渐渐失去了意 义今本章句在此间应运而生人们便接受了这一整齐的新序列实际上 无论是古本章句还是今本章句远游都是其所收录的基本篇章之一 虽然古今本章句的编次差别很大但是只是由于今本章句将宋玉的九 辩从原来的第二位仅在离骚之后移到了第八位渔父之后所 以远游的位次由原来的第六而提前至第五但这是它与九歌天问 九章以及其后面的卜居渔父诸篇的整体位移它在所有屈原作品中 所居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 从东汉 王逸作楚辞章句到南唐楚 辞释文成书再到古本今本发生交替的宋代远游作为屈原作品集合的 一个部分已经处于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今本章句对楚辞研究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它几乎成为后世所有楚辞研究者遵循的底本他们在各自的楚辞研究著 作中也往往遵循着今本章句的次序远游第五几乎成为一个固定的顺序 当然也不是一概如此如在明代学者黄文焕的楚辞听直中远游的位 次被大大提前仅次于离骚居第二位黄文焕在楚辞听直合论中对 这一编次的原因作了说明离骚作于怀王远游作于顷襄年固互隔 然意绪则同以远游即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何离心 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四句之旨畅言之尔远游之决宜继离骚 明矣 5 他是按照个人对楚辞作品的解读来安排顺序的而并不否认远游是 屈原所作 二从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所收诸作看古代研究远游的主要书目 集部之目楚辞最古楚辞出现时代早艺术成就高堪称辞章之祖 对楚辞的研究可谓代不乏人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 6 四 库全书集部一即为楚辞类作品诸家由东汉至宋递相补苴无大异词 迨于近世始多别解割裂补缀言人人殊错简说经之术蔓延及于词赋矣 今并刊除杜窜乱古书之渐也 7 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共收录 2 3部 楚辞研究著作其中楚辞类存目 1 7 部具体情况见表二统计 表二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所集著作一览表 合计 汉代 宋代 明代 清代 4汤炳正 屈赋新探楚辞成书之探索齐鲁书社1984 年 2 月第 93107 页 5 明黄文焕楚辞听直合论听次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清顺治十四年续刻本 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齐鲁书社1997 年 7 月集 1565566 页 6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一楚辞类卷一四八中华书局1965 年 6 月第 1267 页 7 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一楚辞类卷一四八中华书局1965 年 6 月第 1267 页 5 楚辞 整体 1 3 部 楚辞章句 王逸 计 1 部 楚辞补注 洪兴祖 楚辞集注 朱熹 计 2 部 楚辞集解汪瑗 楚骚协韵屠本 峻 楚辞听直黄文 焕 楚辞评林沈云 翔 计 4 部 山带阁注楚辞蒋骥 楚辞灯林云铭 读骚列论顾成天 屈骚心印夏大霖 楚辞新集注屈复 楚辞章句刘梦鹏 计 6 部 离骚 7 部 离骚草木疏 吴仁杰 计 1 部 离骚草木补疏 屠本峻 计 1 部 钦定补绘离骚全图萧 云从 离骚经注九歌注李光 地 离骚经解方 如 离骚解顾成天 离骚中正林仲懿 计 5 部 天问 2 部 天问天对解 杨万里 计 1 部 天问补注 毛奇龄 计 1 部 九歌 2 部 离骚经注九歌注李光 地 楚辞九歌解顾成天 计 2 部 2 3 部 1 部 4 部 5 部 1 4 部 备注1 清代李光地著离骚经注九歌注分列于离骚九歌目下 实为一部两分2 上表中用黑体字的六部为四库全书存书著作 其余为存目著作 在这 2 3 部著作中对楚辞整体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有 1 3 部针对单篇作品 进行研究的著作有 1 1 部分别是离骚7 部天问2 部九歌2 部离 骚是屈原的代表之作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风骚并称即是蹈源于此 四库全书总目说后人或谓之楚辞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辨骚 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这都说明离骚 在楚辞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研究屈原思想和艺术创作的关键性作品天问 堪称千古奇文篇中的思考与追问反映出屈原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和 想象的丰富这些呵壁之问犹如屈原备下的一个千古邀约期待着与心有戚戚者 共话九歌诸篇绮丽飘缈深情款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仑美奂的神话艺 术境界在所有先秦作品中独居高标这三部作品以各自独特的风格深深地吸 6 引着楚辞研究者探索的目光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所在相比之下远游 就不太受人关注在四库全书中没有研究远游的专门著作内容涉及远 游的有 1 2 部其中楚辞类存目 8 部具体情况见表三 表三四库全书集部一楚辞类著作中包含远游篇的书目一览表 年代 书名 作者 备注 汉1 部 楚辞章句 王逸 四库存书 楚辞补注 洪兴祖 四库存书 宋2 部 楚辞集注 朱熹 四库存书 楚辞集解 汪瑗 四库存目 楚骚协韵 屠本峻 四库存目 楚辞听直 黄文焕 四库存目 明4 部 楚辞评林 沈云翔 四库存目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四库存书 楚辞灯 林云铭 四库存目 读骚列论 顾成天 四库存目 屈骚心印 夏大霖 四库存目 清5 部 楚辞新集注 屈复 四库存目 这些著作或专门针对屈原作品或对楚辞集中所有的作品进行研究其 中都包括远游这一篇古代学者们对屈原创作远游的背景主旨等问题 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他们具备一个共同点即都认为远游是屈原所作 三古代学者对远游主旨的认识 古代学者对于远游篇主旨的认识不尽相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远游 所写是屈原在现实政治遭遇的迫使下而寻找到的一条自我排遣自我安顿之路 如东汉王逸说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毁下为俗人所困极 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济世则意中愤然文采秀 发遂叙妙思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然犹怀念楚国思 慕旧故忠信之笃仁义之厚也是以君子珍重其志而玮其辞焉 8 宋代朱熹以 8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卷第五远游章句第五中华书局1957 年 9 月第 267268 页 7 为屈原既放悲叹之余眇观宇宙陋世俗之卑狭悼年寿之不长于是作为 此篇 9 清人蒋骥认为章首四语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志菲薄 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乃作文之旨也原自以为悲戚无聊故发愤欲远 游以自广然非轻举不能远游而质非仙圣不能轻举故慨然有志于延年度 世之事盖皆有激之言而非本意也 1 0 同时古代学者们对于远游篇中的 大量神仙家言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如朱熹说夫神仙度世之说无是理而不可 期也审矣乃独眷眷而不忘者何哉此屈子所以愿少须臾无死而侥幸万 一于神仙度世之不可期也呜呼远矣是岂易与俗人言哉 1 1 朱熹认为对于 屈原这样一位对现实有着清醒认识的政治家来说 寄望于神仙之说实是一种心灵 痛苦的曲折反映屈复以为远游寓言也自沉汨罗即是远游远游之 乐即是自沉之乐 1 2 这些古代学者们在对远游进行研究的时候一方面注 意到了文中特异的神仙内容一方面又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从不同的角度 对其思想内涵作了各自的探讨在他们看来远游与屈原的政治生涯有着密 切的关系后者是远游之作的直接原因而前者又反过来成为研究屈原思想 的重要材料 综上所述在清代中叶以前的古代学者看来远游是楚辞集中重要 的屈原作品之一历史上留下来的关于屈原生平的资料极少史记屈原列传 是现存最早也是可信度最高的一篇史料所以屈原的楚辞作品就成为学者们用 以辅助屈原研究的宝贵资料了根据作品追溯作者的生平勾勒他的人生轨迹 通过其人的历史记载将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深入挖掘思想实质是 学者们常用的两条研究思路屈原和远游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已经是历史上 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式通过远游作品的著录情况和古代学者们对作品主旨的 分析情况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结合的客观事实这是每一个研究者都不能回 避的此外屈原作为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他的影响不仅局限 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方面也对后世文人的处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远游 也因之备受文人士子的关注 第二节 现代学者的远游研究现状 一对远游作者的质疑 最早对屈原创作远游提出质疑的人为谁学者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 很多探讨现在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清代中叶的胡濬源实际上在长期探索过程 中曾先后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说法陈子展与姜亮夫两先生说起自廖平姜先 生说廖平先生始以为与相如大人赋如出一手大同小异 1 3 陈先生说近 代学者中有这样的怀疑从廖平始 1 4 陆侃如先生说胡适首先怀疑 1 5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前辈们的探索对于今天得出正确的结论都是大 有帮助的胡濬源在楚辞新注求确凡例中说屈子一书虽及周流四荒 9 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五远游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10 月第 105 页 10 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五远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10 月第 145 页 11 宋朱熹楚辞集注卷五远游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10 月第 105 页 12 清屈复楚辞新集注卷五远游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清乾隆三年弱水草堂刻本见四库全 书存目丛书集部二齐鲁书社1 9 9 7 年 7 月第集 2 4 7 5 页 13姜亮夫 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 月第 551 页 14陈子展 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年 2 月第 623 页 15陆侃如 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1 月第 290 页 8 乘云上天皆设想寓言并无一句说神仙事虽天问博引荒唐亦不少及之 白蜺婴茀后人虽援列仙传以注于本文实不明确何远游一篇 杂引王乔赤松且及秦始皇方士韩众则明系汉人所作可知旧列为原作 非是 故摘出之 1 6 这一观点在上述诸说中是最早出现的此后吴汝纶廖平胡 适陆侃如游国恩观点改变之前何其芳郑振铎刘永济谭介甫胡 念贻等学者纷纷撰文否定远游为屈原所作 否定屈原是远游作者的学者们对该篇的真正作者有种种推测胡 濬源以为汉人所作游国恩曾认为至早是西汉人陆侃如认为是东汉人伪托郭 沫若提出是司马相如所作谭介甫屈赋新编则认为是汉代班嗣写的他说 这位有道家思想写远游的人究竟是谁呢因为汉朝有道家思想的人很多 而最合适的人我认为殆莫过于班嗣 1 7 胡念贻认为是秦以后具有道家方士思 想的人所作 1 8 他们的非屈立场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浪潮使得近代以来 作者论争逐渐成为远游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虽然有梁启超游国恩观点发生转变后姜亮夫汤炳正陈子展等学 者继承传统观点主张远游为屈原所作但并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作者判 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根据本人粗略的统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有关离骚的研究专著有 4 部论文 1 7 0 余篇有关九歌的研究专著有 1 2 部论文 1 5 0 余篇有关天 问的研究专著有 4部论文 4 0余篇而远游则自古以来都没有研究专著 问世二十世纪以来的远游研究论文总计约 4 0篇不计楚辞研究专著中论 及远游的篇章这说明就楚辞整体研究状况而言远游仍然是学者们用 力较少的一篇而在现有的学术成果中又有半数以上是在论辩远游的作者 问题 到目前为止在远游作者判断的问题上学术界尚没有取得共识近年 出版的一些文学史或楚辞研究专著在远游作者问题上见仁见智有的则采 取了回避或从众的态度 如 1 9 8 4 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寿祺 梅桐生的 楚 辞全译认为远游是楚人摹仿离骚的作品1 9 8 8年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公木先生编本中国诗歌史认为远游作者很有可能是庄子后学或 淮南王门客所作1 9 9 0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泗原著楚辞校释本胡 吴氏之说 1 9 9 3 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先秦大文学史主张从众 暂定 远 游不是屈原的作品1 9 9 4 年出版的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认为谭介 甫主汉代班嗣作考证极其精细可供我们参考1 9 9 7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 版的章培恒骆玉明两先生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远游的伪托的可能性 为大姜亮夫陈子展汤炳正等先生坚决维护屈原之于远游的著作权 分别进行了全面深入科学的研究与论述一些后辈学人也继起力辩为问题 的早日解决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远游作者论争的具体情况 对远游作者问题的论争主要集中在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虽然非屈诸 16转引自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492 页 17谭介甫 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 年 3 月第 618 页 18胡念贻 楚辞选注及考证岳麓书社1984 年 11 月第 266267 页 9 家各自提出的远游的作者不尽相同但是在论证屈原不是远游作者这一 点上却是一致的试分述之 一思想角度 远游中的道家术语与神仙家言是客观存在的诚如姜亮夫先生所说 远游称虚静无为自然壹气虚待无为之先纯为五千言中语而 餐六气含朝霞保神明之清澄入精气而出粗秽即庄子道引之士彭祖寿考 者之所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之说前者道家论道之精意后者隐遁仙去之奇 说 1 9 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屈原思想中可否具有道家与神仙家成份他是否具 有接受道家与神仙家思想的可能性 胡濬源以前的古代学者由于对屈原之作远游并不怀疑所以在对 远游 中的道家神仙家言语多从屈原的创作动机入手进行解读和分析如王逸蒋骥 等均属此类再如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中说屈子以时俗 迫厄沉浊污秽不足与语托言己欲轻举远游脱屣人群而求与古真人为侣 乃夷齐西山之歌小雅病俗之旨孔子浮海之志非真欲服食求长生也 2 0 相反否定屈原是远游作者的学者们多认为屈原不可能具有道家和神仙 家思想篇章中出现的道家和神仙家言语又成为他们立论作者问题的重要依据 如胡濬源说远游一篇杂引王乔赤松且及秦始皇时之方士韩众则明系 汉人之作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中说若夫神仙修炼之说服 丹度世之恉起于燕齐方士而盛于汉武之代屈子何由预闻之虽庄子所 载广成告黄帝之言吾亦以为后人羼入也 2 1 王从仁认为远游中充满着浓 郁的道家方士思想和屈原作品中表现的思想颇不一致甚至是对立的远游 中大量的篇幅是写游仙是宣扬超尘出世的人生观是为了超无为以至清与 泰初而为邻这与屈原作品中一贯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大相径庭与屈原的上 下求索追寻理想更有直接的矛盾 2 2 针对这种情况现代楚辞学者姜亮夫从历史地理楚族风俗与屈原天官兼史 官的身份等方面力辩屈原具有道家与神仙家思想的历史必然性 并且对屈原个人 的思想发展进行梳理认为远游是屈原将近晚年的作品这是屈子思想转 变的第二阶段这时屈原逃窜南荒知楚国已无可救 适他国则大义所不能 求死亦情势之所不容于是而有远游以求羽人从王乔之想这也不过是自作安 顿的话 2 3 陈子展认为屈原在此篇中确是深具道家思想但是他都只是借用 这种思想衬托出自己的思想所以一面借用一面拨弃细心的读者都能看得 出来 2 4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屈原的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似乎只能接受那 个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而不能容忍他有任何信念的动 摇 思想的犹疑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曾一度出现了屈原属于儒家还是道家的论争 19姜亮夫 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 月第 553 页 20转引自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492 页 21转引自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495 页 22马茂元编著 杨金鼎编撰楚辞注释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 424 页 23姜亮夫 屈原赋今译北京出版社1987 年 11 月第 192 页 24陈子展 楚辞远游篇试解文史哲1962 年第 6 期 10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屈原思想的简单化绝对化认识事实上一个人的思想 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屈原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不仅具有 卓越的政治才能更具有热烈而敏感的情感他的思想就更是丰富复杂创作于 不同背景下的楚辞作品在思想内涵上不尽相同应是很正常的而且在中国文学 史上一人的前后两篇作品出现这种差异也很多见 二语言角度 古代学者已经注意到远游与屈原其它作品尤其是与离骚有很多 相近之处明代学者黄文焕在楚辞听直合论听次中说其中指离 骚远游二篇句法语语相似远游首称悲时俗之迫厄遭沉 浊而污秽即骚之世溷浊而不分也载营魄而登霞兮淹浮云而上征 即骚之驷玉虬以乘兮溘埃风余上征也 2 5 等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 们对于远游作者的判断到了现代由于作者身份的质疑对这一现象也出 现了不同的理解认为屈原不是远游作者的学者对这种语言上的相近有完全 对立的理解如有的学者将远游与离骚等屈原作品在辞句上的相似视为 雷同从而得出远游为后人的模拟之作如刘永济说惟就远游本文 观之其中因袭离骚文句共有十八处之多一览便可知其为后人所拟矣 屈子复用自己之文句在真屈赋各篇中亦非绝无此篇则袭用之迹甚显不可作 复用观也 2 6 与屈原其他作品有相似的语句可不可以作为否定远游为屈原 所作的依据姜亮夫先生对此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他说一人先后之作中有 因袭此自古而然后世如李杜元白其集中亦往往见意义相同境界相 仍之诗即以诗经而论句语之相同者又岂在少数则将认李杜有鼠窜 三百篇有伪作乎故比勘文句以定篇章之是否者浅妄之说非可语于学术之 源流者也 2 7 当代学者姜昆武与徐汉澍合作的远游真伪辨一文将文风语 法音韵三个方面作为论证远游为屈原所作的最重要最有力的论据 该文认为在屈原的作品中往往有他个人的习惯意识韵律屈赋词用鱼之 阳歌幽五韵为多并依据江有诰王念孙的古韵分部说制表统计得出的 结论为远游篇五韵的数量竟占全篇换韵总数百分之六十四之多与屈赋篇 主要篇目用韵比数非常接近 这种现象有力地说明这是屈原情感表现过程中流露 出一种不自觉的统一性 2 8 姜亮夫先生对该文评价很高认为是言最有据非 同向壁虚造之说一些楚辞学者在对远游篇的具体注解中也提出了这方面 问题 但是同样有学者对 真伪辨 中的论证提出质疑 张家英在再谈 楚辞 远 游的作者一文中用与真伪辨同样的方法考察汉代贾谊的作品结果在 全篇用韵总数中鱼之阳歌幽五韵所占的比率吊屈原赋接近百分之 七十三惜誓更高达百分之七十五 2 9 从而得出结论真伪辨的依据并 不见得科学严谨它所坚持的远游作于屈原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两种孑然对立的观点共用一种现象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这种情况在其它 25 明黄文焕楚辞听直合论听次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明崇祯十六年刻清顺治十四年续刻本 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齐鲁书社1997 年 7 月集 1565566 页 26刘永济 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年 12 月第 212 页 27姜亮夫 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年 3 月第 551552 页 28姜昆武 徐汉澍远游真伪辨载文学遗产1982 年第 3 期 29张家英 再谈楚辞远游的作者载哈尔滨师专学报1991 年 9 月 11 问题的论辨中是少见的 三关于远游与大人赋的关系 除了远游与屈原其它作品在思想与语言两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外远游 与司马相如大人赋的关系也是古今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远游模仿 大人赋还是大人赋模仿远游以及此中牵涉的作者判断也引起了 学术界长期的争论 早在宋代洪兴祖作楚辞补注时就已经注意到远游与大人赋的相 似性他在注远游时十二次引用了大人赋认为大人赋是模仿屈原 远游而作的观点由来以久宋代王楙野客丛书卷十六说小宋状元谓 相如大人赋全用屈原远游中语 3 0 宋代陈郁藏一话腴乙集卷上说 李白大鹏赋本于司马相如大人赋而相如大人赋又本于屈原之 远游 3 1 朱熹楚辞集注远游在结尾处说司马相如作大人赋多 袭其远游语然屈子所到非相如所能窥其万一也 3 2 近代以来伴随着否定屈原是远游作者之观点的兴起出现了远游 是后人模拟司马相如大人赋而作的说法吴汝纶陆侃如谭介甫等均主此 说吴汝纶在古文辞类纂评点远游中说此篇远游殆后人仿大 人赋托为之其文体格平缓不类屈子世乃谓相如袭此为之非也 3 3 陆侃 如在论断屈原不是远游的作者时提出三条理由其中之一是远游有模 仿司马相如大人赋的嫌疑 3 4 此外郭沫若提出的初稿说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远游一篇 结构与司马相如大人赋极相似其中精粹语句甚至完全相同基本上是一种 神仙家言 与屈原思想不合 这一篇近时学者多认为不是屈原作品 据我的推测 可能即是大人赋的初稿司马相如献大人赋的时侯曾对汉武帝说他 属草稿未定未定稿被保存下来以其风格类似屈原故被人误会了 3 5 针对远游与大人赋关系问题上的争论陈子展对两篇作品进行了深 入的分析在楚辞直解中他说它大人赋抄袭了远游首尾几段 的精粹语句才使得全文有生气有意义而作者自己在中间各段另写的却大半 是些糟粕语句由古文奇字襞积堆垛而成诘誳聱牙不可卒读这在远游 作者即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也是找不到的而在大人赋作者其他的辞赋里 几乎全部都有奇字奥句这是远游和大人赋最大不同之点的所在 3 6 陈 子展不仅局限在语言层面的研究 而且深入探讨作品的思想意义 他认为 远游 中的道家与神仙家思想都是屈原为衬托自己的思想而采用 屈原在作品中所表现 出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不是道家神仙家所能有的也不是司马 相如大人赋所能有的这两篇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对远游作者问题进行研究是伴随着楚辞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出现的这本 30 转引自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483 页 31 转引自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483484 页 32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10 月第 113 页 33 转引自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年 5 月第 495 页 34 陆侃如 冯沅君中国诗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 月第 110 页 35 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五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年 6 月第 65 页 36 陈子展 楚辞直解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年 2 月第 630631 页 12 身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并且有相当难度的工作由于受文献资料等客观条件的制 约目前仍很难找到具有绝对说服力的证据来判定屈原是否是远游的作者 但是这并不说明对于远游这篇楚辞作品的研究就无法进行下去或者古人针 对作品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就没有意义了远游的特殊之处在于自从汉代 王逸明确提出为屈原所作以后甚至早在王逸作章句以前在远游 的流传过程和它最初被收入楚辞集的时候 人们就已经将这篇作品与屈原这个历 史人物结合起来认识了即使远游在作者问题上存疑 有一个事实不能改变 这就是屈原已经历史地附着在这篇作品上并且由于这种附着而产生了深远影 响远游是屈原的远游这个判断已经渗入到千百年来人们对屈原思想的 研究认识过程当中而远游行为本身也因屈原其人而有了更为深邃的内涵 远游之举作为屈原在现实的迫使下不得不采取的一种个人解脱的方式尽管 历代研究者对于远游是指精神畅游还是服食求仙等一直存在理解上的差 异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远游的境界是指向现实的对立面的这为后 世文人士子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提供了另一种人生选择 深远地影响着他们 的出处心理这是远游这篇作品非常特殊的地方现代学者应该对东汉王逸 以来的远游研究史进行一下整体观照对远游作品本身的研究价值有一 个充分的认识 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宝贵的史料都散佚了今人无法见到的史料不 等于古人亦不曾见到所以在没有有力的出土文献作为证明的情况下我们最好 不要动辄怀疑古人退一步讲如果果真有材料证明远游不是屈原所作我 们在对远游进行研究或者在考察历史上人们对屈原的认识与评价的时候也 要将它还原到屈原的名下因为屈原和远游在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实际 上都是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就远游研究而言最迫切的任务是 在古代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作品本身的文学成就进行更进一步的 研究而不是纠缠于无谓的作者论争 13 第二章 远游内容与形式研究 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合集除收录战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之 外还有汉代文人的模拟之作楚辞集中的诸篇作品虽然都采用楚辞体的形 式但是它们的艺术成就却参差不齐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所说的 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 3 7 屈原作为楚辞艺术的 开山鼻祖 其作品的艺术成就卓而不凡 历久弥新 在唐代以前 屈宋并称 屈 宋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的模拟之 作相形之下就颇显逊色一方面因为汉代文人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屈原立言偶 有个人的身世之感缺少原创性作品在思想与情感上的震憾力与感染力另一方 面因为他们在创作形式上也仿效屈原作品如九怀九叹九思等亦 步亦趋缺少必要的创新且多有对屈原作品在辞句上的因袭而缺少表现形式 上的创造性与生动性这里要对楚辞集中收录的汉代作品与屈原作品之间的 关系作一下简单的说明这些汉代作品在楚辞集中的排序并不能说明它们之 间有内容上的传承关系 按照汤炳正先生的分析 这些作品分别是西汉元成之际 刘向择要选录的跟伤悼屈原有关的四篇作品 以及在此之后又经多人一篇一篇增 辑起来的直至东汉时王逸整理楚辞作楚辞章句算是对所辑篇目作了一 个确定 这些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 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模拟对象屈原的作品 这使它们与屈原作品之间关系可以用辐辏的图示表示出来屈原作品位居圆心 各篇汉代作品则分别是圆周上的点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屈赋的卓越成就对汉代楚 辞作者的创作起着巨大的辐射作用 产生于汉代的这些模拟之作所表达的思想内 涵与情感活动往往都可以在屈原作品中找到原型 这种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屈原在 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九死不悔的执著入世精神以及他对于家国的热爱同时也 包括屈原在思想上的犹疑与轻举遁世之想而对后者最集中的反映是在远游 这篇作品之中远游中的内容不仅是对离骚后半部分未能完成的神游的 继续和完整化同是又在神游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取得了超越离骚的成 就远游是代表楚辞作品神游描写之最高成就的典范作品在所有的楚辞作 品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一节 贯穿远游全文的两条线索 远游全篇以对轻举而远游之理想的追求为明线以在此过程中的情 感活动为暗线 两者相辅相成 共同形成篇章既流畅紧凑又跌宕起伏的结构特征 一篇章结构的完备追求理想的明线 结构的分析是把握作品脉络的关键古代学者在注解远游时有的已经 流露出自觉的分段意识这使得他们对远游的注解不再是片段的字辞的 而是在一条贯穿全篇的线索提示下观照作品体现出较强的整体意识在这方面 做得比较突出的有蒋骥林云铭和屈复三家他们分别将全文分为十二节十四 节和八节 蒋骥对篇章主旨的理解是以远游本身为核心的三家之中蒋骥的分段与 内容梳理最为整饬他将远游全文划分为十二节可以再概括为三部分 37 梁刘勰著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1959 年 1 月第 27 页 14 一远游原因二求气准备三成功远游蒋骥对求气准备和成功远 游两部分的分析尤为详尽求气准备再细分为求正气之始事求正气 之中事求正气之终事在成功远游部分首先交待先言游于天阙也 游天既毕乃从东北而下也再按照 游的方位依次分层说明即此游于 东方也此游于西方也此纵游上下四方之极际也等 林云铭的分析以度世为核心林云铭将远游全文分为十四节他的 分段意识主要体现于他在注解过程中所作的小结式说明 他所运用的说明语言不 象蒋注那么简明但是也勾勒出了行文的脉络林氏以为度世意味着长生 久视是与人生短景相对立的境界他对远游内容的分析即按照求仙度 世的逻辑顺序展开先言时俗不可与处人生短景当放眼看破心求度世 再对轻举度世的条件求气轻举在气而不在形作以说明分为求正 气下手工夫先炼内气内气既审又取外气皆有成效等过程然后是 对远游的内容作以分析从正可舍此以为上征之处直至远游至北方而极 林氏并没有象蒋骥那样对远游的过程作更细致的分析 只是对游历的方位给予说 明 屈复的分段以求仙道为中心他将远游全篇分为八节按着求仙道 的原因所以远游之故也求的过程最终成功的线索分析内容在屈复的 分析下远游的重心不在于最后的畅游而在于仙道已成也所以他不甚 强调远游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将嘉南州之炎德兮至右雷公而为卫的 大段内容统归于同一节之中以为自南州上征而至天宫至东至西乃游流 波而稍息也将欲度世以忘归兮至从颛顼乎增冰的内容概括为直过 九疑极水游之乐然后至北方而即还也可见对篇章主旨的不同理解直接 影响着对内容的具体分析屈复以一种冷静的态度来观照远游他的做法使 他在篇中采撷出的仙道和求仙道的过程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远游也因 此更带上几分提供求仙途径的意味 通过以上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三家对于 远游 篇的主旨认识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他们都能够根据各自对篇章的理解来统观远游整体梳理行文结构他 们的结构分析表明无论以怎样的角度切入远游都是一篇结构完整条理 清晰的作品 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远游分为三节其中第一节分为 4 小 节第二节分为 7 小节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节开头神要眇以淫放远游之前 1 . 开头求正气之所由抒情主人公产生远游的心愿 2 . 漠虚静以恬愉兮世莫知其所如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之情 3 . 恐天时之代序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回顾现实处境下定 远游决心 4 . 餐六气而饮沆瀣兮神要眇以淫放为实现远游而求教并积 极准备 第二节嘉南州之炎德兮为余先乎平路远游的过程 15 1 . 嘉南州之炎德兮掩浮云而上征由此出发 2 . 命天阍其开兮夕始临乎於微闾上游天宫 3 . 屯余车之万乘兮吾将过乎句芒东向之游 4 . 历太皓以右转兮遇蓐收乎西皇西方之游 5 . 擘彗星以为旍兮聊抑志而自弭南方之游 6 . 指炎神而直驰兮焉乃逝以徘徊历经海域而畅游 7 . 舒并节以驰骛兮为余先乎平路屈原的北方之游 第三节经营四荒兮与泰初而为邻远游成功后 全篇由愿轻举而远游的愿望领起以实现这一理想为中心展开内容远 游以诗的语言描述了从痛下远游决心为远游而积极准备到实现远游理想这三 个基本步骤形成了贯穿全篇的明确线索三节内容在这一明线的统帅下环环相 扣层层推进形成了首尾相应严密整饬的整体结构 二行文节奏的变换情感活动的暗线 远游所描述的对于理想的追求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存在着很多 情感波折古代学者多意识到这篇作品所包蕴着复杂而深邃的情感内涵在对远 游理想的追求这条明线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 行文中又有一条情感活动的暗线贯 穿始终明暗两条线索交互作用使诗篇在情感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中又饶富节 奏的变化 远游中抒情主人公的轻举而远游之愿望的萌生伴随着受迫于现实 情非得已的痛苦下定远游的决心是他进行了一番回顾与三思后最无奈的选择 远游历程之所以能够完成也是经历了一番忍痛割爱涅槃新生的心理挣扎这是 一个冲绝一切羁绊卸下所有包袱的逐渐超越自我的过程远游理想的最终实现 固然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抒情主人公在此间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情感历程 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由于游历明线与情 感暗线的有机结合使诗篇富于节奏的变化大篇幅的游历内容在情感活动的统 率下显得错落而生动列表说明如下表四中横向三排内容分别为节奏的疾缓 变化游历方向代表诗句 表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