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pdf_第1页
硕士论文-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pdf_第2页
硕士论文-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pdf_第3页
硕士论文-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pdf_第4页
硕士论文-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姓名:田学建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 指导教师:李成银 20040426 中文摘要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自其产生、发展至形成自身完整的 体系,绵延数千年而不绝。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武术吸收融入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几乎全部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展现自然生命精神的人体文化。 传统武术何以能传延数千年,本文从文化学及哲学的视角,依据文化学原理,采 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及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剖析了 传统武术的内在发展因素,得出价值思维方式是其发展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中 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博大宏伟的传统文化中的,是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 传统武术的认识,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武术。同时,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思 维方式,可以使中国传统武术不断获得新的生命活力,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 发展。作为中国最根本的传统思维方式一主体性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中国人的 生存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最根本的思维方式主体 性思维方式,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咀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为内容的内向性型 思维方式;以群体本位主义价值取向为内容的实践理性型思维方式及以理想人格 价值取向为内容的超越性型思维方式三方面。它们分别体现了和谐价值观念的三 个方面即自身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 关键词:传统武术思维方式 内向性型思维方式实践理性型思维方式 超越性型思维方式 分类号:G 8 5 2 S t u d yo nt h ev a I u et h i n k i n gw a yo ft r a d i t i o n a I W u s h u A b s t r a c t 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 ,t h ev a l u a b l eh e r i t a g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e m e r g e s , d e v e l o p sa n d f o r m si t so w n s y s t e m I t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o f s e v e r a lt h o u s a n d y e a r s I n t h ep r o c e s s ,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h a sa b s o r b e da l m o s te v e r y U u n ge s s e n t i a l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t h u sh a sf o r m e dt h eb o d yc u l t u r ew h i c hi su n i q u ea n ds h o w st h e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n a t u r ea n dc r e a t u r e s T h ep a p e r ,f r o mac u l t u r a la n d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 p o i n to fv i e w , b ys u m m a r i z i n gd o c u m e n t s ,i n t e r v i e w i n ge x p e r t sa n du s i n g d i a l e c t i c a l m a t e r i a l i s m ,a n a l y z et h ei n h e r e n tf a c t o r s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W u s h u g r o w t h ,a n d d r a wa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v a l u et h i n k i n gw a yi st h eb a s i cr e a s o nw h y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 d e v e l o p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 T h et h i n k i n gw a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i sd e e p l yr o o t e di nt h e g l o r i o u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C h i n a , a n di sa l s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te m b o d i m e n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o f C h i n a B ys t u d y i n gt h ev a l u et h i n k i n gw a y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W u s h u ,w e c a n d e e p e n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W u s h u ,a n dd e v e l o p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W u s h ub e t t e r B e s i d e s ,t h es t u d yo nt h ev a l u et h i n k i n gw a y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C a n 测e c tn e wl i f et o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虹a n da c c e l e r a t e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 T h e s u b j e c t i v et h i n k i n gw a y , C h i n a Sm o s t f u n d a m e n t a lt r a d i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w a y , e m b o d i e st h el i f e s t y l ea n dv a l u ee v a l u a t i o no f t h eC h i n e s e T h eV a l u e t h i n k i n gw a y o f t r a d i t o n a lW u s h u w h i c h f u l l ye m b o d i e sC h i n a sm o s t f u n d a m e n t a lt h i n k i n gw a y - 一s u b j e c t i v e t h i n k i n gw a y , s h o w s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i e i n t r o v e r t e dt h i n k i n gw a yw i t hh u m a n i s mv a l u ee v a l u a t i o na si t s c o n t e n t ,p r a c t i c a l r a t i o n a lt h i n k i n gw a yw i t hc o l l e c t i v ev a l u e t h i n k i n gw a y a si t sC O n t e n t ,t h i n k i n gw a y o ft r a n s c e n d i n gt h ep r e s e n tw i t hi d e a lp e r s o n a l i t ya si t sc o n t e n t T h et h r e e a s p e c t s e m b o d i e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h r e ea s p e c t so f h a r m o n yv a l u ec o n c e p t i , e s e l f - h a r m o n y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h a r m o n y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n a t u r ea n dm a n K e yw o r d s :T r a d i t i o n a lW u s h u t h i n k i n gw a y i n t r o v e r t e d t h i n k i n gw a y p r a c t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t h i n k i n gw a y t h i n k i n gw a y o f t r a n s c e n d i n gt h ep r e s e n t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G 8 5 2 n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 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 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懒名嘲立 铈签字锄级 签字日期:2 0 0 4 年够月日 签字日期:20 0 4 年华甩缅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1 导论 1 1 回顾传统武术 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完全摆脱传统而构筑空中楼阁,而只能 把自己过去的终点。作为走向未来的起点。马克思说“传统是一个巨大的阻力, 是历史的惰性力。”同时,又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 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去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 过去传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对未来的作用既有积极 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研究武术是应注意到发展起积极的一面,避 开其消极的一面。 传统武术是武术发展和存在的根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发展演变 的文化结晶。在其绵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 化交融,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功能,并别于其他社会现象。这就 客观上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必须尊重武术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演化同步发展的 客观规律,将武术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站在高度抽象,多维思考的角度,从动 态上,从武术发展的趋势上去把握它的本质与价值所在。传统武术所表现出来的 种种文化因素是它历劫不绝顽强的生命之源。传统武术的价值和意义,其实正在 于武术的传统。传统武术承载着我们民族伟大,厚博而沉重的文化,它联系着我 们民族古老、悠远而清晰的血脉,它昭示着我们民族精神,不屈和宽广的精神【1 1 。 文化形态与人类价值密切相关。正如文化人类学家李凯尔特:“在一切文化观 察中都体现出某种为人类所承认的价值。价值是文化对象所固有的,因此我们 把文化对象称作财富,因其与价值有联系。”【2 】这一论述对我们所要研究的中国 传统武术,从现代文化学的观点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影响制约着传统武术的 一切。传统武术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核的,要真正认识和理解武术的精髓,必 须深入到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探求浸孕于其中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意蕴 吼 著名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 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是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 方式。”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 现象来说,它依赖于中国文化的整体发展,而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和技术模型来说, 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整体特征。“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或者说“不懂 中国人,无以知武术。”这些话是有一定道理的。通过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我 们可以了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考虑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4 】a 武术之所以 作为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不仅在于它在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表明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民族文化特征,而且还直 接地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地渗透到中国人整个日常生活和社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会生活之中。武术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整体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着,反映了 整介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传统武术表明中国人在“以技见道,德艺合一”的过 程中,讲究阴阳互补,转化个体的自我完善,具有泛道德主义倾向。 中国武术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 是相对的文化形态,它不仅是形而下的合理的人体的重要实践,更是形而上的中 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人生哲学,是中华民族心理乃至民族修养的特殊表现。从传统 武术的形而下的运动中,可以看出武术的形而上的思想,可以清晰地了解武术的 认识论是“以人为本”的。武术作为文化范畴的一个领域,典籍史料虽称不上汗 牛充栋,洋洋洒洒,却并非绝无仅有,甚少文字记载。从孔子、司马相如到曹丕、 李白、辛弃疾直到孙中山、鲁迅、周恩来五千年的文明,是不只出现多少鼓吹“文 武缺一岂道乎”( 清代大儒颜习斋语) 的文武全才挥写了多少文兼武略的诗文篇章 1 5 。 伍绍祖同志在1 9 9 9 年初的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 武术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武术,否则就会 使武术走向死胡同” 6 1 那么如何发展传统武术就成了武术发展最基本问题,首先 应认清传统武术自身的精华与糟粕,其精华当然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蕴 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国传统武术贯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阴阳变易,深深不已的精神文化因素和相应的系统方法论 特征,受到中国传统“仁义”道德一类伦理观念的制约,同时还表现出中国人热 爱生活,执著生命和揄挪对手的乐感文化的心态。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一 个农业社会中,个体用以养生、自为、修性、自娱的综合实用技术。从纵向的历 史发展角度看,武术是随着中国文化整体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化着的。它反映了整 个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因而在当代世界文化发展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独特的价值 和魅力。 正如莎士比亚曾说:“每个时代对传统历史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作出新的解 释。”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必须把它摆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 宏观背景上加以考察,通过这样的一个考察,我们不但可以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 供参照系,而且还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武术这个子文化系统去把握中国文化的独特 性质。反之,只有很好的把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才能更好的发展、弘扬中国 武术。 1 2 展望传统武术未来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其途径是曲折的。传统武术发展 的过程是吸收,扬弃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后果是文化的全球化,是世界各 民族文化的大融合。2 l 世纪的文化将呈现既多元化又趋同,既独立又共识、既冲 突对立又和谐并存的文化发展图景【7 1 。这种未来文化不仅仅是承续某一种文化而 来,它应是多种文化整体的产物,是包括世界所有先进、成熟的文明文化的集合 体。工业文明造成的西方中心不会是永久不变的现象。在世界民族大致齐头并进 时,无限征服自然的势头,将肯定要在一定程度上被遏止。而同样以征服破 纪录为特征的奥林匹克竞技运动,将让出本应属于东方体育系统的一半位置。人 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成为世界体育的下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成为世界 文化,并不是摒弃自我而去完全靠拢和简单进入西方文化,民族的劣根应该摒弃, 而精华却应弘扬与坚持的,正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坚持中国武术和民族体育, 也正是坚持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交融的发展趋势,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民族文 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 场文化变革中受到冲击和碰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发展的契机和挑战, 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面l I 盎发展的契机和挑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 展,社会需要传统武术,它本身蕴涵的价值将会满足社会的需要。 人文体育的兴起。人文体育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为核心,以人的 发展为终极目的,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西方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创造了高 度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文化的危机:例如道德沦丧,人际关系疏远,生态环境 失衡等。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本质,德国哲学家尼采用“上帝死了”作为概括,揭 示了信仰的危机,即最高价值观念的失落。海德格尔则用人“茫然无家可归”来 概括,揭示了人的精神空虚,即人的自我失落。尼采和海德格尔分别从人的精神 的两个层次即现实与理想的层面,深刻揭示了西方现代文化危机的本质。而中国 传统文化总是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追求“天人 合一”的人生境界,总是指向人生,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无论儒学、道学、理 学、佛学都是“人学”。浸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武术,积淀 了丰厚的人文思想,它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 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人格操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以实现人的 价值和尊严。对现代工业社会不无深刻的启迪,有益于解决高工业技术文明所带 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因此,蕴含丰富人文思想的中国传统武术,是未来体育发展 的大势所趋。 2 研究现状 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对传统武术的研究,目前国内有一些学者、专家有所涉 猎。他们分别论述了传统思维方式对武术的影响。 李金龙先生在论中西传统体育的基本思维方式特征一文中,他认为传统 武术具有整体性、交感、重直觉三个思维方式层面的特征。张林艳在关于太极 运动的思维方式及其民族文精神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1 9 9 6 年第1 2 期) 指出 太极拳的运动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圆融性及内向性等特征,所有这些体现出民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族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天人合一观”。张晓林先生的试论中国传统儒学思维模 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安徽体育科技1 9 9 6 年第3 期) 以儒家文化为根据, 寻找中国传统武术产生和发展的理论根源,揭示其文化导向和内涵,提出传统儒 学是传统武术的思维导向。此外,他在论“天人合一”思想对太极拳运动的影 响( 武汉体院学报1 9 9 6 年第l 期) 一文从综合整体的思维方式、形神兼备 的审美特征、内心体悟的训练方法三方面论述了“天人台一”思想对太极拳运动 的影响。李成银先生在论中国传统文化( 体育科学1 9 9 1 年第3 期) 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直观体悟、对比象形、象征性的特征。另外,他在 试论中国传统武术的思维方式及特征( 体育与科学1 9 9 4 年第2 期) 一文 中认为,整体系统化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太极拳 运动路线多呈圆,弧形便是对这种整体性思维的领悟。郭志禹先生在论武术的 整体思维与传统健身理论的有机结合( 上海体育学院报1 9 9 6 年第1 期) 认 为,中国哲学整体性思维奠定了武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贴切于武术的整体思维 的三个层面: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和内外合一。康戈武先生的古代武术演进 的文化结构研究( 体育文史1 9 9 8 年第3 期) 认为,武术结构可划分为表层、 中层、深层,表层是武术的运动形式,包括武术功法、套路、格斗:中间层是武 术动作;深层是武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指导动作和运动形式的武术意识的 总和。高谊先生在论太极拳理的哲学基础( 北京体育大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一文中认为,“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哲学中最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太极 拳理论的基础和核心,以和谐为价值取向的观念贯穿在太极拳的思维模式与实践 规范中。庄建国先生中国传统文化对太极拳美学思想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 报2 0 0 2 年第2 期) 一文认为,太极拳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就是把天人 合一的思想渗透到拳理和拳法中,从而得以逐步完善的。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下,太极拳运动偏向于主体对动作心理的感受,从而形成了内在的超越动作的情 感审美体验。这种感受是人的生命的激荡通过太极拳的演练、表现和抒发而获得 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 这些研究大多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论述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而本文则 是从价值论的角度论述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思维方式是文化结构的内核 是最深层的,它揭示和反映了一种文化发展的内驱力,因此,从价值思维方式研 究传统武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传统思维方式的研究能体现及抓住武术 的本质特征。价值导向是渗透在一切行为活动与价值选择之中,深藏于其后的根 本方向,终极目的。从价值思维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反思和研究,是对武术文化最 深层,最本质的反思和研究。这种反思和研究对于如何估价传统武术,以及如何 使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继承,对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紧 迫的现实意义,正是基于此,从价值思维方式的角度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揭示评判 4 坐奎塑蔓盔堂生竺垡查竺堕星丝查茎旦塞一 传统武术及其发展的路径,以期为传统武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3 研究方法 3 1 文献综述法: 收集、查阅大量权威性的有关文献,( 包括专著科技期刊) 和有关的学术论文 等各方面的文献,并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探讨,为本课题获得客观、可靠的信息 和资料。 3 2 专家访谈法: 就本课题中的问题拜访武术界的理论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马明达、 郭志禹、周伟良、程大力、郝心莲、王岗、等先生,认真聆听了他们对本课题的 看法和宝贵建议,以确保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科学性,可行性。 3 3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从传统武术产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传统武术置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 的长河,站在高度抽象、思维的角度,从动态上,从武术发展的趋势上去把握它 的本质和价值所在。揭示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武术的深刻影响。 4 本文有关概念的界定 4 1 传统武术 传统是什么? 按汉代刘熙释名释典艺所说:“传,传也,以示后人也。” 王先谦释名疏证补日:“汉儒最重师传,犹前后世代相传。“统”汉书贾山 传日:“自以为过尧、舜统”。颜师古注引如淳云:“统,继也。”因而,传统似 有代代相传留之意。中国佛家有统,儒家有道统之说均与传统之意相似。由此可 见,传统是由历史沿革相传而来,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道德、心态、风 俗、艺术制度等,其外延宽泛,是反映事物最一般规律性的概念。当代美国著名 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在其论传统一书中认为,传统的含义,是“代代相 传的事物”,而且具有相传事物的同一性、持续性,即同一、持续地代代相传的事 物就是传统。从上述中外学者对传统所下的定义来看,所谓“传统”不仅仅意味 着是“过去的文化”或“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其更深层的含义,是指一种价 值或观念之流是肇兴于过去,渗透于现在,将达于未来的种观念取向和精神存 在。这就是说,所谓传统决不是已经过去而僵死了的东西,而是指在现在社会机 体组织以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生命力和潜在影响的东西,它已经积累沉淀 为人们的普遍心理生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并时时刻刻规范制约和支配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而这种传统之所以能够世代传下来,是通过实体性的机体组织和生命存 在,即“民族凝聚力”与“个体转换的方式”积淀而进行社会遗传的。这就是说, 民族与社会是传统的载体。渗透于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之中的传统,又是通过一 坐查堑蔓查兰 堡竺垫查竺堡星丝塑塑壅_ 定民族社会中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存在而得以凸现。这样,传统的含义,既 包括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全部意思。一般所说的“传统文化”多指 过去遗传下来且又对现在有所影响的文物典籍和心理,习俗;而文化传统则指在 现代人们思想行为和心理习俗中仍然活生生存在着的烙印和影响。前者侧重于从 过去看现在;而后者侧重于从现在看过去,只是审视的视角不同而已。其基本的 意思都应包含与传统概念之中。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具体含义也是有所不 同的。因为,在现在存在着的“文化传统”中并不包含着全部的“传统文化”的 内容。有此“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过程中,因其不合时宜而被否弃,有些原来 没有的却经数代相传而成为新的传统。这样在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之间,即有一 个实践和扬弃的过程。否则,传统永世不变、代代入故,那么人类社会也将会停 止发展,处于衰败退化之中。 综上。我们可看出传统武术就是种传统,它不但在历史上存在而且对现 实、对将来都将产生巨大影响。为了研究本文从文化社会学意义上把传统武术节 定为: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并成为体 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本民族固有文化形态特征的生命 科学。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就不仅仅是把握它的历史形态,历史价值的问题, 而且必将设计它的现代意义性l 。 4 2 思维方式 在学术界思维方式通常分为哲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日常思维方式三 种。这三种思维方式在层次上有高低、深浅之别。哲学思维方式以思辨的形式理 解世界,所把握的是对象世界的整体和最一般的本质,属于被系统化、抽象化、 理论化了的最高层次的东西。科学思维方式以实证的形式理解世界,以某种给定 的具体事实为对象,把握对象世界的具体规律,给人以具体的指示。但它比哲学 思维方式要低一个层次。日常性思维方式与人们日常生洁经验相关系,以感性的 经验的形式理解和把握对象世界,往往表现为某种不自觉的思维习惯,生活情趣 及行为方式等,属于一种非系统化、非理性化的东西。本课题主要从哲学的层次 论述传统武术的价值思维方式。 4 3 内向性型思维 它是以主体自我为反思对象,所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思考的 是人的本质和本性,即人之所以为人者,表现为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4 4 实践理性型思维 它以人的道德规范或道德原则为思维内容,以道德的践履和道德生活的完善 为目标,反思的是人的社会关系或人的伦理关系,表现为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 4 5 精神超越性型思维 6 它不同于西方人的以归铱上帝旨趣的外在型超越的方式,它以成就理想的精 神境界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为根本目标,表现为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 5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的渊源 著名人类文化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说,“文化就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 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方式。”【9 】哲学 作为文化的核心,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就在于中国 传统哲学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解决的是人生的问题,不同予西方以追求知识为 主旨的哲学观。人生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和目标,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始终, 既是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又是传统哲学的最终归宿。它所反思的是人生的意义价 值,理想追求。因此,人生问题既是一种世界观,同时更是一种价值观,个中体 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性的思维倾向。中国传统哲学的人生哲学作 为一种思维方式,学术界把它概括为主体性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所谓主体性, 主要是指价值意义上的主体性( 不同于西方哲学侧重于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理解和 规定人的主体性) 关于主体性思维问题,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具有以下理由:首 先,与中国传统哲学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相联系。从根本上说,中国 传统哲学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学说,为此它必 须树立“人”的“主体”地位。其次,中国传统哲学把“道”作为根本范畴或最 高范畴,但所谓道有“天道”与“人道”之分。中国传统哲学中只有极少数主张 “天道”与“人道”的对立,其主流派则主张“天道”与“人道”的合一。对“天 道”的认识只能通过“人道”的自我认识来实现,知道“人道”,即所以知“天 道”。其实不管主流派,还是非主流派。他们关注的都是“人道”而不是“天道”。 道家提倡“天道”,则是为论证“天道”即是“人道”,儒家提倡“天道”,则 是为了论证“人道”既是“天道”。其实,他们的立足点都是“人道”而不是 “天”,“人道”的核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性,是人的本质,“天道”归根结底是 说明人性的,是内在于人,不是外在于人。“天道”最终靠人性来实现,没有人 性,“天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此,我们看到了“主体性”在中国传统 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主体性”确实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没有它中 国传统哲学也就不存在了。再次,“主体性”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突出了, 事实上,孔子和老子的哲学正是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代表,在提出“仁学”思想的同时,也就确立并肯定了“主体”思维的基本原 则。“仁”被归结为人的内在德性,完全是“主体”自身的事情,老子作为道家 的代表,它提倡的“自然”,并不是与人相对而存在的自然界及其外部事物的性 质和规律,当然也不是作为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的自然界。他只是取其“自然”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之义,以说明人的存在,以说明人性。“自然”是内在于人而存在的,“自然” 就是人的内在本性。因此,老子的“自然说”,实际上是从“天人合一”出发, 最后仍落实到人的“主体性”问题上。他用“自然”来说明人,这本身就是一种 “天人合一”的“主体性”思维,可以说,正是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才使 老子和孔子成为中国哲学的真正建立者,才使中国有了完整的、成熟的哲学体系。 自此以后,“主体性”问题也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根本的问题。 “主体性”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存在和人生意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就 是用“心”或“思维方式”来体验与把握的。因此,抽掉思维方式,“主体性” 问题便不复存在了。由于它是围绕人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这些“主体”问题而展 开并由此形成的稳定的思维方式,所以,只能是“主体性”的思维。 蒙培元先生把“主体性”思维分为四个逻辑层面,他指出“就其基本指向而 言,它是自我反思性的内向型思维,即“主体”自身通过自我反思获得人生和世 界的意义;就其基本定式而言,它是情感体验型的意象思维,即从内在的情感需 要出发,通过意向活动,确立“主体”的存在原则;就其基本程式而言,它是“主 体”实践型经验思维,即以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为根本途径;就其终极意义而言, 它又是自我超越型思维,即超越感性自我,实现“主客”体的内外合一,天人合 一的精神世界。这些不同的层面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各自独立的。“主体性”思 维四个层次是儒佛道三家的共同特征。就自我反思性内向思维而言,儒家学者都 主张“反求诸己,穷理尽性”,道家主张“返浊还纯”,佛家主张“明心见性”, 就“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而言,中国的哲学家们几乎无不强调“躬行践履”, 以“躬行践履”为根本宗旨,儒、道两家讲的“真如”,皆为个人在实践中进行体 验所得,他们讲得“为己”和“自为”也是自我实践的实践哲学。而禅宗主张“担 柴运米,无非妙道”,已经将实践完全世俗化现实化了;就自我超越型思维而言, 儒家强调“天道性命,实现真我”。道家强调“复归于极”。而佛学则强调“超越 佛祖”。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结构的内核,是一种特定文化的真正生命力所在,它对文 化的传承具有遗传“基因”的作用。传统武术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蕴含的尚 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及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仍对我们民族精神生活有重要的 影响I ”l 。传统武术绵延数千年,经久不衰正是武术的价值思维所起的决定作用。 思维方式内在地决定着一个文化传统的风格面貌、情趣及演变趋势,也最能代表 和放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研究,只有深入到文化结构的 深层才能真正理解文化运作的机制,才能对文化现象做出科学深刻地解释。 李成银先生从全息科学的角度探悉: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缩 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息”重演。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传统武术产生、 发展,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作为中国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传统武术,必然受其影响。传统文化的主体性思维必然 主宰着传统武术发展,对它起着决定性作用。 5 1传统武术以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为内容的内向性型思维方式 5 1 1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本价值取向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围绕 着生命活动进行并且具有明显身体倾向化的文化,它提问题的方式首先是生命的 利害得失,而不是物体自身的真假对错。 中国哲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地位的思考,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价 值。产生于周秦之际的礼运中指出:“人者,天地之心”,推崇生命的不朽性。 苟子在王制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 有气、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明确提出“人”的核心地位。宋代著名学者 邵雍在皇极经世中分析道,“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 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在这种重“人”的价值观 作用下,确立了中国哲学以“贵生”的“人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框架结构。“人” 是有理性的、有德性的、有情感的,能够体验天或天道,是宇宙整体系统的灵魂。 因此,只有“人”才能构成与“天地”并列的结构格局。老子所谓“人”是“域 中四大”之一,孟子的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中庸的所谓“人赞天地之化育”, 等等,都是从不同层面对“人”在宇宙独特地位的肯定。最终都是落脚于“人” 或“人道”,或者说本质上是以“人”或“人道”去规定“天”或“天道”,因 此,“天人合一”的整体结构,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要素的一个整体结构。 这种“贵人重生”的思想在古代生活实践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也影响 到了武术领域。它对习武宗旨,用武规范作了种种界定,更为重要的是极大地促 进了武术养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重人贵生”的观念促进了武术在攻与防的同时, 关注“养己”的成分,从而产生了“固本强元,健身与防身”并举的机制。 中国先哲,特别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都把解决人或人生 的问题置于首要地位和中心地位,其他问题既是不是围绕“人生”问题而展开, 至少也与“人生”问题有关。在“人生”问题上,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有一 个显著的区别:它所关注的不是彼岸的神学世界,不是把人看作上帝的“奴俾”, 没有走向崇拜上帝天国的宗教殿堂,而是崇尚和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在中国 哲学中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或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思维 方式。 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哲学所确立的“人本主义”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 所特有的“致思”倾向与思维模式。先秦之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就是沿着儒道 所开创的思维途径而继续前进的,即使是佛教哲学也不能例外。佛教哲学作为一 种外来的宗教哲学,就其原来的思维倾向看,否定的是人的“社会性”的伦理价 9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值和道德价值,把现实世界看作是一种虚幻的存在,追求的是一种超现实的精神 境界,力图在“彼岸世界”寻找天堂乐土,因而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是格格不 入的。这就决定着,佛教哲学要在中国得到发展,就必须适应根深蒂固的中国传 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与中国 本土思想文化逐步融合的过程,但这一过程,不是中国本土思想文化被原来的佛 学所同化,恰恰相反,从基本趋势看,是佛学的中国化,其基本标志是“禅宗” 的诞生。“禅宗”的根本教义之一是提倡“明心见性”认为“真如本体”并不在 人心之外,而在人的心中,“佛性”不是别的,而是人的“本性”,所谓“本性 是佛,离性剐无佛”。( 坛经般若品) 所谓“真如”之性,即是“本性”。“吃 饭穿衣,担柴运水”皆是妙道。这种观念,实际上把彼岸世界的“真如本体”拉 回到此岸世界,把超现实的“佛性”拉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显然“祥宗”作为 一种佛教已经被世俗化或现实化了。就“禅宗”的思想实质看,与其说是印度的 佛教“教义”,毋宁说是孟子的“性善论”、“良知良能说”与庄子玄学的“坐 忘其无”新思想的总和。“禅宗”所积极追求的“佛”,很难说是佛教原来所说 的“金身神佛”,实际上是中国式的“圣人”。禅宗所说的“成佛”之境,也很 难说是“彼岸性”的精神境界,而是立足于现实的世俗的精神世界,即儒道所理 解的精神境界。从上述意义看,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佛学,实际上已经由“神本 主义”倒向了“人本主义”。 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哲学的中心问题是“人”的自身问题,它不是把“人” 看作自然界的奴隶,也不是把它看作招待神意的某种工具,而是把它看作自然界 的主“人”宇宙的中心。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自觉,特别是对“人”作 为价值“主体性”的自觉。正是在这层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的主流是“人本主 义”,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优点。“人本主义” 作为一种思维习惯或思维方式,表现为“内向性”的本质特征。 传统武术体现了个体和谐,人体和谐是中国传统武术的最根本特征。英国诗 人薄波说:“对人类的研究就在于本身”。庞德认为“人是目的”无论从叨口个角度 来说都充分地肯定了人的价值,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一个重要部 分,是在中国特有得是传统和文化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变迁 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独特文化特性,以及与民族历史发展相一致的民族文化特性。 不知武术,则不知中国人。此话道出了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之精髓。作为一种文 化活动和文化现象,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精神和价值取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子文化系统,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不仅制 约着武术活动的建构原则,而且通过受其制约的建构原则间接地决定了武术的动 作,造型和套路建构的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 拳谚云“拳起易,成于医”,这一武术谚语充分体现了传统武术的“人本价值” 0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取向。中国传统医学与中国武术,数千年同时在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区域内发展 着。宏大缜密、系统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武术理论以及武术的技术 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会是单方面的。传统医学与武术共同的 哲学方法论基础,以及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又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渗透和融会是 双向的、相互的这一特点。传统医学理论对武术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医学的 内容。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 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 气,气化于神”。中国传统武术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地吸收到自 己的体系之中。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所有拳种流派的宗旨。北拳要求外练手、眼、 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少林五拳,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 拳练气,虎拳练功,豹拳练骨,鹤拳练神( 少林拳术秘诀) 。建立在东方哲学和 东方医学基础上的东方人体文化讲求的是性命双修,神形俱养和身心并育。追求 的是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传统武术是修炼心灵,培养习武人立身精神的 人生哲学。正如武术前辈所说:“不是人练拳,是拳练人。”这句话体现了武术在 人类生存上的主要价值:练拳,要能强身,能健康长寿;练拳,要能打,要保护 自己。这是我们生存生活最根本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第需要 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它们与自然界 的关系。”马克思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对人的思考:一生存对人来说是第一位的,所以人必须进行认知生 命本体的修养,具备强健的体魄与健康的心理。因此,传统武术把强身健体作为 其主要的修炼目的之一。二是人的生存之本。而人生活在现实之中,就必须正视 现实,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斗争,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或者说,只有具备斗争 的能力才具备求善的资格,所以中国武术把技术作为内容,作为各种修炼的基本 形式。传统武术的技击,即可以作为求善的手段,又可以成为作恶的工具。因此, 单有斗争的能力是不够的,面对现实立足于社会必须有一定的道德涵养。有一定 的行为规范才能使斗争能力变成求善的工具,才能使斗争变为惩恶求善的过程, 所以,传统武术把武德修养作为其主要内容,这是人的为事之本。三人需要现实 的物质生活,也需要超越现实的精神生活,传统武术在其修养过程中追求一种理 想人格【1 1 l 。 5 1 2 传统武术的内向性型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向性思维是以“人本主义”为内容的,亦即传统武术的人 本主义表现为内向性思维。传统武术的这种内向性思维是传统文化内向性思维在 传统武术中的直接表现。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道“中学为内学,西 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由此可见,与西方哲学把自然的知识作为 山东师范大学 传统武术价值思维方式研究 主要认识对象不同,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视角基本上是人自身。人作为价值主体, 不仅能与天地参,而且为天地之心,这使中国传统哲学表现为鲜明的人本主义思 维倾向。这一“人本主义”思维倾向,由于关注的不是外物的知识,而是作为主 体的人的自身价值,因而它不是“外向性”思维,而是“内向性”思维。中国传 统哲学倾注满腔热情赞颂人的内在价值和地位。 体育是培养人的,这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是从自我的内心开始 修炼的,中国的传统武术受其影响,这便在总体上跟西方体育所具有的那种粗犷 的形体显示和激烈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的对照:不同于古希腊以培养完美的身体 为人生的主要目的,它那独特的风格,特殊的魅力以及蕴含的文化哲学价值,确 实值得现代人去分析和玩味。也没有西方那种对健美的、肉体的礼赞与竞技之力 的推崇,中国传统武术完全有别于西方体育,传统武术在古代“元气论”和“阴 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整套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体悟的基本 特点:由此表现出一种宇内、充实、尚礼和自娱、修行、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 它是一种中国哲学具体化和人格生命化的修炼活动。它涵盖着远古华夏民族对宇 宙万物的总的认识。没有哪一个西方国家的体育能像中国传统武术那样把本国的 哲学思想涵盖于其中,只有中国传统武术。这本身就说明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 统哲学缩影。正如李力研先生在野蛮的文明一体育的哲学宣言中所说,东方 体育是一种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