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茶是上天给予中国最独特的礼物,不只提供茶饮及药用,甚至迸出灿烂辉煌 的茶文化与茶文学。唐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第一座高峰,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茶 成为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更是一份独特的美学;中唐以后茶诗大增,特别是 专意咏茶之诗歌始兴于唐,这些咏茶诗的出现为诗苑又新添了一个创作题材。本 论文即以唐代茶诗作为研究对象,藉由深究作品之丰富内容,系统分析唐代饮茶 生活的文化内蕴,尤其是文人茶饮的生活美学与茶道思想,以及唐代茶诗的艺术 价值,并探讨其形成的文化背景。 论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 引言介绍学界之相关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图及研究重 点。同时简要回顾唐以前之茶诗,并对唐代茶诗丰富多样的创作题材与艺术表现 作一概述,以明其确有可观之处。 第二部分, 唐代茶诗形成之文化背景考察茶诗成熟大兴于唐代产生的文化 背景性成因。就外缘因素而言,茶业之蓬勃、僧道之提倡、 茶经之诞生等各项 利于茶业发展的因素相互激励鼓荡,使得唐代茶风炽盛。诗人既是社会的一份子, 其作品无可避免地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就内缘因素而论,茶之醒脑清思、涤 烦消忧、以新为贵、轻细小巧等特性,正符合中唐以后文人特殊的心理需求,并 与中唐以后的诗风相印证。以上之种种便构成了唐代茶诗成熟大兴的主因。 第三部分, 唐代茶诗之文化内涵呈现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唐代茶诗的内涵, 检视其中所反映的生活美学,并阐明饮茶对唐代文人的深层意义。透过此章之探 讨,发现唐代文人把解渴醒脑的饮茶活动提升为充满美感情趣的品茗艺术,尤其 对中晚唐文人而言,茶代表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唐代茶诗可说是文人追求闲适 人生的副产品,亦可从中窥知中唐以后文人生命情调和生活型态之转变。另一方 面,本章还由思想层面来探讨唐代茶诗中所透显出的人文精神茶道思想。以 茶怡情、和谐平静、崇尚自然、悲天悯人、茶禅一味等茶道思想是茶与儒、禅、 道关系的会通,这正反映出唐代调和融汇三家思想的社会思潮。 第四部分, 唐代茶诗之艺术分析运用理论分析法,借镜中国古典文学批评, 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 ii 并参考专家学者对唐诗的相关评论,整体性地分析唐代茶诗地艺术表现。从整体 上来看,唐代茶诗的艺术表现具有以下共性:雅化生活的诗歌情趣、不拘一格的 诗体运用、直叙晓畅的诗歌语言、理性内省的诗歌精神及清幽闲适的诗歌意境。 不仅具体而微地反映着中晚唐的诗歌风貌,也下开了宋诗取材生活化、以文为诗、 理性思辨的先河。 第五部分, 结论综合各章论述对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作一总体性评价。 关键词:唐代 茶诗 茶文化 饮茶生活 茶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tea is the most unique gift which is bestowed by god. not only is it used for drinking and pharmacyc , but also spurts out brilliant tea culture and tea literature. pushed ahead by the man of letters in tang dynasty, tea had become a subject of art, a kind of tea culture , as well as a special aesthetics, as a result, tang dynasty is the first peak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ea culture. it is during the mid- tang that tea poems really increased rapidly, especially the poems focused on singing tea sprang up. a new subject of writing was added to the poem field due to the appearance of these poems. focusing on the tea poems together with their abundant contents in tang dynasty,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s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ang s life for tea drinking, and the life aesthetics of tea drinking for those man of letters in particular. furthermore, we will discuss the value of those tea poems and inquire into the culture background in which it formed as well. this paper contains five parts. part i, the introduction. to present an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 followed by justifying research motivations, content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s stated, and to give tea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 brief skim to clarify that it is worth to pay a close attention. part ii, tea tang dynasty poem formed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us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spected tea flourished in mature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cultural background causes. on the outer edge of factors, the tea industry booming, the historicals advocate, tea was born to various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mutual encouragement inspired, making tea flourishing tang dynasty. poet is a member of society, their work will inevitably have to reflect the social life. on the inner edge factors concerned, tea is characterized by a sober mind, eliminate headaches for your new, small compact light. tang is in line with the literati after special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with the subsequent tang poetry style correspond. these constitute a tang dynasty poem tea main reason for the rise of maturity. part iii, the presentation of tea poems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ang dynasty. to study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tea connotation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views of which reflected the art of living, and explained to the tang dynasty scholar tea the deep meaning. through this chapter study found the tang dynasty scholar put thirst xingnao of tea is full of activities to enhance the aesthetic taste of tea art in the research on cultural value of tea poetry of tang dynasty iv particular, the middle literati, tea represents a leisurely way of life. tea tang dynasty poem can be said to be the leisurely pursuit of civilian life products, will be able to readers to know which tang later literati and the mood changes of life style. the other hand, the chapter also by the intellectual level to discuss the tang dynasty poem by tea revealing the human spirit - - way thinking, found his true ideology is the main confucian thinking, and a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rom furniture, is a reflec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harmonic blending of the three ideological trends in society. part iv, tang tea poetry art analysis, us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use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experts and scholars reference to the comment tang, a piecemeal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poem tea art performance. on the whole, the poetry of the tang dynasty tea artistic expression have the following in common : agb life of poetry in life and apart from the above verse use of direct syrian fluent language of poetry, rational introspective poetry and the spirit of the beautiful poetry languorous mood. not only meticulously reflect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style, following the song on life, to read poetry, rational thinking precedent. part v,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the chapter for the tang dynasty tea poetry culture for a total value of the evaluation. . key words: tang dynasty; tea poems; tea culture; drinking life; tea spirit.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又是茶树的原产地,最先开始饮用茗茶的国家,因此,茶 和诗很早便发生了联系,茶诗 1 可以说是茶与诗歌联姻的结晶。还在先秦, 诗经中 便有关于“茶”的描写,有些学者解作“茶叶” ;而能够完全肯定为描述茶事的诗歌, 是西晋时代的作品;至于茶诗的大兴与专意咏茶之诗的出现,则要到饮茶蔚然成风 的唐代了。 饮茶文化的历史来看,唐代可说是我国茶文化史上深具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 结束散漫饮食而进入规范化的成熟阶段(开始以清饮为主流) ,饮茶风气大盛, 茶业繁荣发达,茶书亦相继问世;从诗歌的发展来看,唐代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 金时代。结合上述两个观点,则唐代茶诗本身即应有可观之处,况且茶诗何以开始 大量出现于唐代?诗人为何又怎么会爱上茗饮并缘之入诗?唐代茶诗究竟呈现出什 么样的人文精神(茶道思想)?其艺术表现如何?都是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 然而,尽管今天学界对茶的研究方兴未艾,但焦点却多摆在茶叶历史(包括饮 茶历史之嬗变、历代茶政的演变、茶叶与各代政治社会的关系等) 、茶业经济、茶叶 科学及茶学文化(包括茶艺、茶具、茶书、茶礼、茶道思想等) 。如余悦问俗2、 余悦茶路历程3等,对茶叶历史的综述;陈钦育唐代茶的生产与运销4着意探 讨唐代茶叶经济,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5专门研究唐宋的茶叶经济,从社会经济 学的角度剖析茶叶对唐宋时代人们的重要性;王宏樹和汪前和撰饮茶对人体的保 健作用与生理功能6、胡建程和浩耕合著纪茗7等之解说茶叶科学知识。 探讨茶与社会文化方面的著作相当地多。 如王玲撰 中国茶文化 、 陈香白撰 中 国茶文化 、徐德明撰中国茶文化 、王国安、要英编著茶与中国文化 、黄志根 主编中华茶文化 、沈冬梅撰宋代茶文化 、许贤瑶编译中国古代喫茶史 、刘 昭瑞撰中国古代饮茶艺术 、朱自振、沈汉撰中国茶酒文化史 ,陈宗懋主编中 国茶经 、田晓娜主编茶经等书,都是兼论性质的书籍,大抵概论茶文化在历史 上形成与发展的概况、茶叶的性质、茶叶的技艺、茶与政治、茶与社会人生、茶与 1 关于描写茶的诗歌,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指专意咏茶之诗,即茶是诗人歌咏和审美的主要对象,是诗 歌的主题,此称“咏茶诗” 。广义的则不仅包括咏茶诗,也包括涉及茶事的诗,只要提到“茶”即可,此称“茶 诗” 。本文将研究范围订在广义的“茶诗” ,以期更能全面掌握唐代描写茶的诗歌,探寻其整体性价值。 2 余悦问俗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年版。 3 余悦茶路历程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年版。 4 陈钦育唐代茶的生产与运销 , 故宫文物月刊第七卷第九期。1989 年 12 月。 5 孙洪升唐宋茶业经济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年版。 6 王宏樹、汪前和饮茶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与生理功能 , 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 7 ,1994 年第 2 期。 7 胡建程、浩耕合纪茗 ,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 年版。 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 2 政治外交、茶与养生保健等多层面的剖析。其中值得一提的王玲所撰的中国茶文 化一书,书中详细论及了儒家思想、老庄思想、佛教中国化与茶道精神的关系, 论点精要深入且全面,为后来学者所重视,极具参考价值。再者,是陈香白所撰中 国茶文化 ,书中除了概论性的说明茶史、茶法之外,又别立一篇试图建构茶德、茶 理、茶道与易经在哲学思维上的关系,还创造了“中国茶道太极图”为茶道的 实践架构了一个完美路径。此外,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 、田晓娜主编茶经二 本书,从茶史、茶类、茶性、茶技、边疆地区的饮茶方式、茶具、茶与婚礼、茶与 礼仪、茶名人、茶学掌故等等各个角度博取有关茶叶、饮茶的资料,可说是近代两 本重要的茶经了。 在茶的发展过程中,与唐宋思想界有密切的关系。有了唐宋思想界的倡导,茶 成为后来社会普遍的饮品。程光裕茶与唐宋思想界的关系 8 一文,从精神的方面 着力,探讨了茶叶与唐宋思想界的关系。 至于专门从文学作品、文人、茶饮三个因素讨论的作品,如刘学君撰文人与 茶9,由文学创作者本身出发,分茶趣、茶道二篇,立足在文人式的饮茶生活型态 中,饶有风情神韵,诗意飘然,相当具有参考价值。陈瑜亦选取了文人和茶这一独 特视角写成同名专著文人与茶 1 0 ,该书内容有茶史概述、文人茶事、文人品茗艺 术、茶与艺术创作等四部分,论述了文人与茶的结缘、茶与诗人、茶与书画家、茶 与僧道、茶与帝王,文人与名茶、从茶论水、煎水与煎茶、茶具艺术欣赏、品茗艺 术欣赏,茶诗、茶文等。此外,马舒等人撰的雅文化 1 1 一书,博取例证说明历代 文人悠游于茶饮中精神世界的满足状况,也不能忽略。 一般研究茶文化的书籍多列有专章介绍茶文学,如王玲中国茶文化 1 2 的第四 编介绍历代的茶诗、茶词、茶谚、茶的故事与传说和有关茶之戏剧等;姚国坤、王 存礼、程启坤中国茶文化第五章 介绍茶诗、茶词、茶联、有关 茶的传说、小说和戏剧等;王河茶典逸况各章均附带介绍各代的茶诗、茶词、 茶赋等;王国安、要英编著茶与中国文化之十、十一章介绍茶诗、茶词、茶文、 茶谚、茶联、有关茶之小说和戏剧等,但止于附带介绍,为作全面深入探讨。关于 茶诗的研究现况:完整的专著有石韶华宋代咏茶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吕瑞萍二 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代咏茶词研究,都是研究宋代作品;钱时霖的中国 8 程光裕茶与唐宋思想界的关系 ,原载大陆杂志, 第 2 0 卷 1 1 期, 收入宋史研究集第三辑。 9 刘学君文人与茶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年版。 10 陈瑜文人与茶 ,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年版。 11 马舒等雅文化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世界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年版。 12 王玲中国茶文化 ,北京:中国书店,1 9 9 2 年版。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古代茶诗选采集唐至清代的茶诗,并加以析注,但毕竟限于选注性质;陈香的茶 典 、朱小明的茶史茶典 、陈宗懋的中国茶经等,也编附有茶诗,但只是兼 论性质,搜集有限;其他如刘昭瑞中国古代饮茶艺术 、梁子中国唐宋茶道 、 于良子谈艺等,着重在饮茶艺术、茶文化、茶与各种艺文之间关系的探讨,对 茶诗的赏析,诚聊备一格。 综观目前之学术成果,关于茶文学的研究相对冷清,至于对唐代茶诗作细致入 微的考察尚付之阙如,更提不上藉由唐茶诗作品本身,有系统地了解唐茶文化之精 神内蕴、茶人之生活情趣、审美意趣,以及其所呈现出诗风之时代变迁等特色。因 此,整理唐代茶诗,并作深入的探究,实有其必要性。 在实际研究上,首先运用历史研究法,考察唐茶诗产生的背景,以期由外缘(唐 代社会茶风炽盛)和内因(诗人选择茗饮的内在动机、中唐诗风嬗变)两方面,揭 开茶诗成熟大兴于唐代的谜底。然后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唐代茶诗的内涵,检视其 中所反映的生活美学,并阐明饮茶对唐代文人的深层意义,同时关照诗歌中所透显 出的人文精神茶道思想。再运用理论分析法,借镜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并参考 专家学者对唐诗的相关评论,整体性地分析唐代茶诗地艺术表现,尽可能凸显其主 体特色,举实例解说其形成之所以然。 本章为全书之绪论,除了说明本文研究之必要性以及本文的研究重点和方法外, 还应对唐以前之茶诗作一回顾,概论其对唐代茶诗之影响;同时对唐代茶诗作一鸟 瞰,以明其确有可观之处。 二、唐前茶诗回顾 虽然中国人的饮茶历史悠久,起源甚早,但是在先秦的文献中却找不到“茶” 字的踪影,倒是“荼”字频频出现。其实,唐代以前,茶之异名不下十余种,陆羽 茶经便举了五种称呼,其曰: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名,一曰茶,二曰 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 1 3 直到陆羽撰著茶经时,一律将“荼”字减去 一划,写成“茶”字,从此之后,茶的形、音、义才确定下来。 唐以前茶之异名虽多,但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而“荼”字最早见于 诗经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首次记载“荼”的文学作品集,如: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大雅绵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 邶风谷风 采荼新樗,食我农夫。 豳风七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 豳风鸱鸮 13 陆羽, 茶经一之源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 0 0 3 年版,页 3 。 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 4 不过,唐代以前, “荼”是个多义字,除指茶叶外,也有苦菜的涵义,或指一 种开着旺盛白花的植物、陆草等等,究竟这些诗句中得“荼”字是否指茶叶,至今 仍是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况且,这些诗句中的“荼”字多作为比拟法中的喻体, 或当名词用,对以后涉及茶事或专意咏茶的茶诗而言,其实影响并不大。 现在可以肯定最早语涉茶事的茶诗,据陆羽茶经所辑,有四首,都是汉代 以后、唐代以前的作品,兹引如下: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蕙芳, 眉目 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止为荼菽 据,吹吁对鼎铄。 (左思娇女诗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 1 4 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王侯。门有连骑客, 翠带腰 吴钩。鼎食随时进, 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 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 吴馔逾 蟹蝑。芳荼 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 兹土聊可娱。 (张孟阳登成 都楼 同上) 1 5 茱萸出芳树巅,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 美豉出鲁渊。姜桂茶 荈 出巴蜀, 椒桔木兰出高。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孙楚出歌 ) 1 6 桑妾独何怀? 倾筐未盈把。寂寂掩高阁, 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 收领 今就槚 。 (王微杂诗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 1 7 左思的娇女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两娇女嬉戏打闹地生活情事,姐妹俩 于园林中追逐嬉笑、攀摘果子,玩得累了渴了,急着饮茶,便一起对着风炉吹气, 以求水快点烧开,那少女煎茶自饮的天真情态跃然若现。由此可见,茗茶在左思的 时代已是老少咸宜的日常饮料了。再者,诗中说的“鼎铄” ,是指烧茶水用的两种茶 具风炉和锅,是我国最早明确的描写煮茶用具的文献,深具史料价值。张孟阳 盛赞成都的茶是“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观其诗意,诗人乃视饮茶为一种高雅 的享乐方式,把它看作是士大夫闲情生活的一部分。此诗也反映了当时巴蜀之茶业 冠甲全国;孙楚的出歌描写各种土产的出处,说明了茶产于巴蜀的史实;王微 描述杂诗描述一女子对阵亡丈夫的悼念,由于此悲此思过于浓烈难解,只得借 茗饮以自慰, “收领今就槚”成了这位桑妾往后人生里惟一的精神寄托。此诗同时反 映出当时已有茶可涤烦消忧的认知。 这四首诗歌涉及茶者虽仅只言片语,不过却反映了当时的相关茶文化,并且已 开了茶诗之先河,尤其诗中茶的形象十分鲜明,对后世描写煎饮茗茶、抒发品茶闲 情、描绘茶区风光、叙说茶叶功效等涉及茶事的茶诗而言,必当起了一定的示范作 14 原诗五十六句,陆羽所引仅为有关茶的十二句。 15 全诗三十二句,陆羽仅摘后十六句。 1 6 原诗佚,此据茶经七之事引。 17 全诗二十八句,陆羽仅摘后四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用。 总之,唐代以前可谓是茶诗的孕育期,断金碎玉亦弥足珍贵,其筚路蓝缕之功 是为后世之茶诗打下了基础,使之得以成长茁壮。 三、唐代茶诗概述 唐代,随着饮茶风气之大盛,涌现了大量的茶诗,据全唐诗之统计,涉及 茶事的诗作有 6 0 0 余首,诗人有 1 5 0 余人。 1 8 大体而言,玄宗朝以后多有茶诗,中唐 繁荣,而晚唐鼎盛。 唐代茶诗体裁多样,举凡古诗、绝句、宝塔诗、联句诗、唱和诗,无所不备, 艺术表现十分精彩 1 9 ,反映茶文化之层面相当广泛 2 0 ,至于其题材,则可以说是琳琅 满目、包罗万象: ( 一) 记载名茶 最早记载名茶的诗歌,是李白的答族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 。此后,许多名 茶纷纷入诗,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紫笋茶和蜀茶,如白居易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 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 、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记紫笋茶,施肩吾蜀茗词 、 崔道融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记蜀茶。其他如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 、 白居易琴茶记蒙顶茶,白居易春尽日记昌明茶,姚合乞新茶记碧涧春, 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记石廪茶,齐己谢灉湖茶记灉湖茶、 宿沈彬 进士书院记岳茶,贯休酬周相公见赠记洞平茶,薛能蜀州郑使君寄乌觜茶 因以赠答八韵记乌觜茶、 谢刘相寄天柱茶记天柱茶,皎然对陆迅饮天目山茶 记天目山、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记越州剡溪茗,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记蜡面茶等。 ( 二) 说明采制 说明茗茶采制的诗歌相当多,如姚合乞新茶 、秦韬玉采茶歌 、皮日休茶 舍 、陆龟蒙茶焙 、廖融题伍彬屋壁 、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皎 然顾渚行寄裴方舟等。 (三)叙述煎饮 叙述煎煮茗茶、抒发品茶心得的诗歌,如储光羲吃茗粥作 、杜甫重过何 氏五首其三、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刘言史兴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 、李德裕忆茗芽 、崔珏 美人尝茶行 、陆龟蒙煮茶 、郑谷峡中尝茶等。 18 以全唐诗为主之统计结果。参见中国茶文化经典 ,光明日报出版社 1 9 9 9 年版。 19 详见本文第三章论述。 20 详见本文第二章论述。 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 6 ( 四) 颂扬名泉 “水为茶之母” ,茶性必得良水才能尽发,而唐人饮茶已很讲究水质,常常不远 千里地取用名泉以煎茶,是以诗人也于诗中频频颂扬天下佳水美泉,如李华云母 泉诗咏云母泉、陆羽六羡歌咏西江水、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咏金沙泉、 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咏渭水、皮日休咏惠山泉、司空图重阳日访元秀上人 咏霅溪泉、成彦雄煎茶咏虎跑泉等。 (五)吟咏茶具 唐诗中吟咏茶具最多的诗人要属皮日休和陆龟蒙了。在他俩的唱和诗中,描写 茶具的就有十首,分别是茶籝二首、 茶灶二首、 茶焙二首、 茶鼎二首 和茶瓯二首。其他如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陆龟蒙秘色越器 、徐夤 贡余秘色茶盏等。 (六)讴歌茶人 如皮日休茶人 、陆龟蒙茶人 、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等。 (七)描绘茶园 茶园秀丽的景观,也是唐代诗人笔下喜欢描绘的对象,如李嘉祐送陆士伦宰 义兴 、韦处厚茶岭 、皮日休茶坞 、陆龟蒙茶坞 、罗隐送霅川郑员外 、 陆希声茗坡 、无可送喻凫及第归阳羡等。 (八)批判贡茶 贡茶采制劳民伤财,为此悲天悯人的诗人不禁发出批判之声代民抒怨,如袁高 茶山诗 、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 、李郢茶山贡焙歌等。 (九)铺写茶会 唐代茶会兴盛,文人雅士汇集一堂,谈诗论文、共品佳茗、联络情感,这是一 种格调高尚优雅的聚会,着实教人难忘。是以诗人将之形诸笔墨,故而产生许多铺 写茶会的诗作,如鲍君徽东亭茶宴 、刘长卿惠福寺余陈留诸官茶会 、钱起过 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 、 白居易 夜间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 想羡欢宴, 因寄此诗 、 刘真七老会诗 、颜真卿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 、郑概等云门寺小溪茶宴怀院 中诸公等。 (十)赞叹茶效 饮茶的好处不胜枚举,唐代诗人对此亦有相当的体认,故而选择茗饮,并于诗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中屡屡赞叹茶效,如刘禹锡: “清峭彻骨烦襟开” ( 西山兰若试茶歌 ) 、张振祖: “破 睡当封不夜侯” ( 飞龙涧饮茶 ) 、司空图: “茶爽添诗句” ( 即事二首其一) 、徐 铉: “解渴消残酒” 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陆善经: “香浮茗雪滋肺腑” ( 寓 汨罗芭蕉寺 )等。 其他如白居易琵琶行之描写茶叶贸易、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之勾勒茶草市镇的风光、皮日休包山祠之记载以茶祭祀的礼俗等,实难以归类 于上述十类中。况且上述十类不过为概略而言,若具体分析某首茶诗,则其内容往 往涵盖好几方面的题材,如言名茶的又语涉采制、煎饮,咏名泉的又赞叹茶效。总 体来看,唐代茶诗之内容比起前代只言片语提及茶事的茶诗来说,显得复杂多了, 此为茶诗发展成熟的重要表征。 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 8 第一章 唐代茶诗产生之文化背景 茶诗在唐代以前可谓寥若晨星,入唐以后渐次繁衍,至中唐以下茶诗大增,其 反映茶文化层面的宽泛与茶诗之作者众多,绝非偶然。探讨唐代茶诗繁花簇锦的原 因,除考虑唐代茶风兴盛的社会基础外,还需要发掘诗人自觉选择茗饮并以之入诗 的心理需求与文学本身的发展等因素,本章即从内因外缘来分析唐代茶诗形成之文 化背景。 一、外缘因素 唐代可说是我国茶文化史上深具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史称“茶兴于唐”21、 “茶盛于唐”22。饮茶至中唐不仅已从朱门走向了柴户,普及民间,更远传至西北、 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真正成了风靡全国的“比屋之饮” 2 3 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 品。同时,陆羽作茶经 ,产生茶学;茶始收税,建立茶政;茶始销边,茶马互市。 诚如朱自振、沈汉在中国茶酒文化史里所说: “直到这时,茶在我国社会经济、 文化中,才真正成为一种显著的生产事业和文化。 ” 2 4 茶之所以兴盛于唐,首先从客观的茶叶生产条件来看,茶树原生于热带雨林绿 阔叶林地区,性喜温、湿、酸,又耐阴,最适宜在 2 0 3 0 度左右之气温下生长,而 隋唐时期我国气候开始变暖,茶树自然生长界限得以向北推移,至于南方的自然环 境本就利于茶叶生长,唐代以来南方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有了很大进步,多辟为 茶区。所以整体而言,茶叶的产地范围比前代扩大了很多,加上唐代水利事业进步、 农业生产技术快速发展,这使茶叶的单位面积产量能够大幅提高。至于茶叶生产所 需要的大量人力,统一而强盛的唐王朝人口大量增加,安史之乱前后,北方人口大 量南迁;安史之乱以后,长江流域成为全国人口密集区,正可为茶业提供较为充分 的人力资源。在北魏至初唐的均田制之下,受田农户种植物须按规定行事,农民既 不能自由选择种植作物,茶业便难以正常发展,但唐代中叶以后均田制度崩溃,租 佣调法也随之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不再干预农民经营种植的两税法,农民可依当地 的自然条件和实际的需要种植适合的作物,这当然为茶业的发展又创造了一项好条 件。在上述相依相附的利因交互作用之下,才能为市场所需提供大量的茶业商品。 茶既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唐代宦官又多半来自茶区,可能会传播一些饮茶 习俗,加以南方士人在步入中央政府后,多少也对饮茶风气起了推波助澜之作用。 2 5 2 1 宋 蔡绦, 铁围山业谈卷六: “茶之尚,盖自唐人始。 ” 唐宋史料笔记业刊,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页 1 0 6 。 22 宋 陶谷, 荈茗录 : “茶至唐始盛” , 清异录卷下,惜阴轩丛书本。 23 陆羽: 茶经六之饮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 0 0 3 年版,页 2 4 。 2 4 朱自振、沈汉: 中国茶酒文化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 9 9 5 年版,页 3 4 。 2 5 孙洪升: 唐宋茶叶经济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页 218。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然而促成茶风大兴最直接有力的主观人为因素还是僧人的提倡: 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本草云: “止渴, 令人不眠。 ”南人好饮之, 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 又不夕食, 皆许其饮茶。自怀挟, 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 (唐封演封氏见 闻记卷六“饮茶” ) 喝茶既能解渴又可驱走睡魔,这对僧人的禅修大有助益,无怪乎僧人要提倡饮 茶了。值得一提的是,禅宗本兴起于南方,南方又多产茶,则或许南禅宗早已以茶 助功,但正式连系饮茶与禅修的记载却是在北方。唐代佛教兴盛,僧人饮茶都已成 风,那么信徒转相效仿乃至于蔚为全国时尚,也是极其自然了。 固然各地茶风日益兴盛,但饮者未必能体会饮茶的要旨与妙趣,茶圣陆羽正在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潜心事茶,总结前人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终于完成中国(也 是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 。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 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 ) 羽嗜茶,着茶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 新唐书陆羽传卷一二) 从以上两段史料可知,陆羽茶经规范了饮茶的程式、传授茶的相关知识、 指导人们体会茶道的妙理,同时也成为唐代推动饮茶风尚的第二股力量,更影响了 后代对茶学的研究与著述。 唐代虽饮茶蔚然成风,酒却也未被人们抛弃,不过造酒所费粮食甚多,因此唐 朝曾为节省粮食而颁布禁酒令。喝酒和饮茶原可并行而不悖,但在粮食短缺、朝廷 又禁酒时,百姓对茶的消费当会更多一些。且在北方饮茶风气的影响之下,开元以 后,宫廷用茶的数量也与日俱增,一般的土贡已不能满足,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生产 皇室用茶的场所,顾渚贡焙即缘起于此。上之所好,民必从之,朝廷此举,无异于 鼓吹饮茶、助长茶风了。还有, “自唐代开始,南方的草市、墟市等农村集市逐渐增 多,这为茶园户出售茶叶提供了便利。 ” 2 6 在运销畅通的茶市场上既然可以轻而易举 地买到茶叶商品,那么时尚所趋,当然会造成造成“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 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2 7 的局面了。 在上述的各项条件互相刺激鼓荡之下,茶风终于以锐不可当之姿态大兴于唐。 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学作品必然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诗人 自然会以之入诗了,更何况诗人还又自觉选择茗饮的理由。这便是唐代茶诗形成的 26 孙洪升: 唐宋茶叶经济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1 年版,页 9 1 。 2 7 封演: 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 唐代茶诗的文化价值探寻 10 外缘因素。 二、内缘因素 (一)饮茶符合文人之心理需求 茗饮既蔚为中唐以后之潮流,追求风尚、浸染时俗,自人情之所在所难免。不 过,广大百姓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对于深具思想的知识分子来说,饮 茶的意义则不单纯只是追流行赶时髦,写作茶诗也不尽然仅在于反映时事而已。除 了不可免俗的社会需求外,更有文人自觉选择茗饮特殊的心理需求。 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是一种最普遍的文学形式;唐代进士出身者乃天之骄子、 社会的宠儿,而进士科考的正是文学诗赋。所以会写一手好诗对唐代文人来说,是 无比重要之事。而作诗多赖灵感,作家在构思时还得要有虚静的脑子,才能捕捉纷 至沓来的感受,诚如刘勰所言: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 2 8 茶具有提神益思的功效,这点不仅唐以前之古籍上已有记载,唐代文人已认识到了。 是以嗜酒之文人虽不少,茶却更适于不擅喝酒的文人藉以提神醒脑、激发文思,难 怪卢仝“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2 9 了。 其实,对中唐以后的文人来说,饮茶还不单纯为了“荡昏寐” 3 0 以增益文思,更 重要的是它的另一疗效“涤烦” 3 1 。前者在于满足了他们作诗时的心理需求, 后者则帮助他们抚平那心灵深处共同最大的忧惶,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 究竟中唐文人有什么共同最大的忧惶呢?这得由中唐的政治环境谈起了。历时 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元气大伤,曾被诗人们倍誉载道的盛世气象从此一去不 复返,接踵而至的,嚣张跋扈之藩镇与专权蛮横之宦官已成了政治上难以割除的两 大毒瘤,加上朝臣本身的朋党之争,唐王朝可谓处于风雨飘摇之势了,而从中唐走 到晚唐的历程中,又发生了一连串教人惊心动魄的残酷事件。首先,一度鼓舞了民 心士气、获得顺宗支持的永贞革新竟落得惨败的下场,王叔温英雄末路被杀于贬所, 八司马遭贬,短暂的中兴犹如昙花一现,徒教人唏嘘不已。此后,唐宪宗李纯被宦 官陈宏志等所杀、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穆宗李恒、文宗李昂又皆立于宦 官之手。文宗与翰林侍讲学士李训、太仆卿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李训、郑注与宰相 王涯同被杀,史称“甘露之变” 。仇士良等宦官更扩大屠戮,逢人即杀,横死的大臣 官员成百上千,朝列几乎为之一空。随着朝政的腐败,民生也跟着凋敝,连年的水 旱造成百姓流亡失所,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本就沉疴许久的唐王朝,现 28 【梁】刘勰: 文心雕龙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 0 0 1 版,页 1 5 1 。 2 9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三八八,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年,页 4379。 3 0 陆羽: 茶经六之饮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 0 0 3 年版,页 2 4 。 3 1 刘禹锡: 代武中丞谢赐新茶第一表 , 清 董浩等编 全唐文卷六百二,北京:中华书局 1 9 8 3 年版,页 6 0 8 1 。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在是绵惙已极了,最后还由“白马之祸”收其命。 面对日益混乱艰险的时局,有志之士心中莫不深感忧惶,也曾想力挽狂澜,大 批知识分子如陆贽、阳城、陆质、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李绛、韩愈、白居易、 元稹,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济济参政、改革时弊,为挽救危局、对抗恶 势力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们越努力想阻止颓势,却越加大与集权制度的冲突 和更深化社会的危机。如此济济英才奋斗的结果还是彻底失败了,中唐尚且已然, 更遑论气数将尽、大厦将倾的晚唐,对多数高自期许、意欲有为的文人来说, “虚负 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3 2 是他们最好的写照。 这些士大夫无不在当时激烈惨酷的政治斗争中心力交瘁,而其下场有的被贬, 更有被杀的,对劫后余生的文人而言,往往在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 改革失败、理想破灭后,侥幸得以回朝的文人为了远离风暴躲避危险,大多是退缩 于“壶中天地” 3 3 ,过着任它翻云覆雨、我自追求闲适的生活。白居易的“中隐”说 为此作了最佳的诠释: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 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 随月有俸钱。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君若欲一 醉,时出赴宾筵。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亦无 车马客,造次到门前。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 中隐 全唐诗卷 四四五) 这是一种不失俸碌产业而又能躲避政治的安逸生活,它所代表的意义诚如王毅 在园林与中国文化中所说: “为士大夫阶层在集权专制日益森严的包围和日益沉 重的压迫之下, 找到维持其相对独立地位之延续所必需的隙罅。 ” 3 4 所以中唐以后,“中 隐”成了士大夫们全身心的执著与追求, “壶中天地”是他们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为了追求“中隐” 、营造“壶中天地” ,士大夫们就不可能过着像陶渊明一般躬 耕田园自食其力的清贫日子,他们还是要有官作(但必须是远离政治漩涡的闲职) 以免除经济后顾之忧,才能轻松地构建“数尺之间却含纳大千”的“壶中”园林以 3 2 崔珏: 哭李商隐 , 清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卷五九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年,页 6 8 5 8 。 3 3 所谓“壶天” ,最早源于一个历史典故。 后汉书卷八二下方术列传载,方士费长房“曾为市椽,市中有 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 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曰: 子明日可更来。 长房旦日复诣翁, 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 旨酒甘肴, 盈衍其中, 共饮毕而出。 ” 这故事说的是神仙家本领之大, 可以伸缩自如。 但后世很多希图避世的文人却赋予 “壶 天”以新的意义,把它视作身在尘世却可摆脱尘世烦嚣的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潢公司没协议没合同
- 陇南新式路灯合同范本
- 留学中介指导合同范本
- 门闸广告租赁合同范本
- 解除劳动合同三方协议
- 集体协议变更劳动合同
- 门窗售后维保合同范本
- 皮肤管理代理合同范本
- 餐厅外包合同转包协议
- 银饰店铺原创合同范本
- 17.2用公式法分解因式(课时2) 课件人教版(新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 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压疮的风险评估及管理课件
- 《即兴口语表达》课件
- 牛肉面技术培训
- 律师的招聘简章文件
-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九年级全一册8武术《健身短棍》教案设计
- 2022年煤炭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获奖项目
- GB/T 3033.1-2005船舶与海上技术管路系统内含物的识别颜色第1部分:主颜色和介质
- GA 1800.2-2021电力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2部分:火力发电企业
- 《公路设计》第九章-挡土墙设计(39P)课件
-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规程》2017年1月18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