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药理.ppt_第1页
清热药药理.ppt_第2页
清热药药理.ppt_第3页
清热药药理.ppt_第4页
清热药药理.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消食药,止血药,外用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驱虫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清热药,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火为热之极”,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热证。表现:高热、烦躁,多见于感染性疾病的明显期、急性期。药理作用:清热解毒解热、镇静、抗惊厥。,清热药分类的药理学特点,(二)清热解毒,热毒证温病初起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痢疾,均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袪邪,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性反应抗内毒素抗过氧化损伤抗炎性细胞因子,扶正,增强免疫功能保护细胞器维护钙稳态增强解毒活性,(三)清热凉血,主治热入营血。见于急性传染病的衰竭期,伴有CNS病变及脏腑功能衰竭。1、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以消除病因;2、强心,增加血循环动力;3、扩张血管,解除微循环血管痉挛;4、调整凝血与抗凝系统平衡的紊乱而减少出血;5、镇静、解热以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四)清热燥湿,主治湿热内蕴诸证。见于慢性疾病。如肝炎,尿道感染,菌痢。1、抗菌、抗病毒、抗真菌;2、降脂、保肝利胆;,清热药与功效有关的药理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抗病原体作用,2.抗毒素作用,3.抗炎作用,6.抗肿瘤作用,4.解热作用,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抗病原微生物,A、总说其抗病原微生物作用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C、抗菌作用D、抗病毒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A、总说其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各种清热药对细菌、真菌、病毒、原虫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抗菌、抗病毒作用更为显著。一般而言,清热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弱,对全身感染而言鲜能起效,对一些局部感染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能达到抗生浓度,效果不错。配伍或组成复方后抗生范围扩大。,1、抗病原微生物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清热药抗菌作用弱。清热药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全身症状显著。但体外实验结果显示,无论单味药还是其有效成分的抗菌强度,一般均不及抗生素。对某一类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无法完全替代抗生素而单独应用于临床。,1、抗病原微生物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清热药抗感染作用环节复杂。虽其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弱,但在临床上对许多感染性疾病确有很好的疗效。说明清热药抗感染作用是通过多种作用环节产生的。(抗生素单纯的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来产生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B、清热药与抗生素进行比较,清热药作用广泛,不仅仅有抗感染作用清热药毒副作用小。,1、抗病原微生物C、抗菌作用,抗菌谱清热药抗菌谱较广。抗菌机理尚不清楚可能包括以下环节:破坏菌体结构,细胞膜出现皱缩并折入胞浆内;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干扰糖代谢等。抗菌有效成分已明确的抗菌有效成分有小檗碱(黄连、黄柏、三棵针)、黄芩素(黄芩)、绿原酸、异绿原酸(金银花)、秦皮乙素(秦皮)、苦参碱(苦参、山豆根)、连翘酯苷(连翘)、色胺酮(板蓝根、青黛)、癸酰乙醛(鱼腥草)等。,1、抗病原微生物C、抗菌作用,影响清热药抗菌作用的因素:非特异性成分的影响,粗制剂中的杂质、鞣质均可影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药液酸碱度可抑制微生物生长,亦影响特异成分发挥作用体外药敏有效而体内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或转化为无效中药品种、炮制、采收季节的影响,1、抗病原微生物C、抗菌作用,结论:在研究抗菌作用时,必须注意排除和严格控制各种干扰因素。建议采用含药血清进行体外抑菌试验,1、抗病原微生物C、抗菌作用,本类药的抗菌作用与临床疗效存在差异如:穿心莲内酯临床治痢疾有效,而体外抑菌试验无效。穿心莲水溶性黄酮类成分体外有较强的抗痢疾杆菌活性而临床疗效不佳。总之不能简单的以抗菌作用为指标来衡量清热药的抗感染作用。,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是一种改良的中药体外实验方法。,体外实验方法的重要性,体外实验方法(invitro)对于药理学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细胞、亚细胞、分子等水平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没有体外实验方法是无法实现的。在新药研究领域,国外目前也日益重视体外实验,包括在细胞模型上的观察。一是由于所需样品量较少,实验效率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道德上的原因,减少动物的痛苦和牺牲。,中药体外实验方法的问题,中药粗制剂中含有大量杂质,若直接加入体外反应系统,其渗透压、pH值、鞣质、无机盐等许多非特异性理化因素,会严重干扰实验,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故其科学性难以得到认可;近年来发现,中药口服后其有机成分常在胃肠内受到消化液和肠道菌微生态转化,也就是说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并不一定就是在体内直接发挥作用的成分。,如:柴胡皂苷a在胃肠道内至少可转化为9种不同化合物吸收;龙胆苦苷在肠道内转化成活性成分龙胆碱、龙胆醛;人参皂苷Rb1口服后可在肠道内形成多种代谢产物。这就使中药直接用于体外实验的价值更产生了问题,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学者用中药方剂给动物口服后,取其血清作为药物源添加到离体的实验系统中研究其药理作用,并提出了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的提出,1984年田代真一提出,其合理性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支持。认为血清添加法可以代替传统的直接添加法,且该方法比传统方法与体内给药的结果更为接近。并认为这是因为药物进入人体后,还可能代谢形成或刺激机体产生其他的活性物质。他们认为这对中药研究十分重要,因为中药与西药不同,它不是一个单体化合物,而是大量化合物的混合体,中药中的每种化合物进入体内都可能经代谢生成结构不同的其他化合物,在体内发挥药理作用。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可以反应这些变化,而直接添加药物则不能。,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的推广,我国学者也曾有人对此方法的可靠性以及与整体药效的相关性方面进行过考察。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学者经过了近十年的时间对此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方法学研究,目前已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中药血清药理实验的方法学研究,中药血清药理实验方法简单地说是将受试物经口给予动物后,取其血清作用药物源加入离体反应系统研究其药理作用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操作过程包括:确定供血清动物给药(剂量?次数?)采血(时间?)分离血清(灭活?)加入离体反应系统中实验观察(加入量?)或保存,1、抗病原微生物D、抗病毒作用,大多数清热药有不同程度的抗病毒作用,以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较为突出,其中抗病毒范围较广的有板蓝根、金银花、鱼腥草等。,1、直接作用(1)降解内毒素(Endotoxin)A、直接破坏内毒素的结构;B、保护溶酶体膜。(2)拮抗外毒素(Exotoxin)2、间接作用降低细菌的毒力。(1)抗透明质酸酶。(2)抑制凝固酶的形成,2、抗毒素,病原微生物毒素是其致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抗炎作用,急性感染性疾病(热证)的一个重要病理过程就是急性炎症,里热证主要是早、中期炎症。特点:许多清热药对实验性炎症的各个环节均有一定作用,以抑制早期的Cap通透性增强、渗出、水肿作用较强,对炎症中期白细胞聚集及晚期的纤维组织增生作用较弱。,4、解热作用,规律:发热是热证的最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急性炎症的重要表现,多数清热药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尤以清热泻火药、清热凉血药作用明显。特点:退热时不伴有明显发汗。机理:可能与抑制产热有关抑制花生四烯酸化谢抑制内生致热源生成抑制下丘脑热敏神经元,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对感染过程有重要影响。某些清热药对感染性疾病良好疗效,通过影响免疫功能是其发挥疗效因素之一。,复习:免疫有关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特点:1.生来就有,是一种先天的防御功能,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遗传给后代。2.人人都有,个体之间差别不大,仅与年龄、性别及营养状况有关。3.没有特殊的针对性:对所有微生物都有抵抗力。,作用:1.屏障作用,健康的皮肤粘膜能阻碍原微生物等异物侵入,鼻孔的鼻毛能过滤微生物;胃液中胃酸有很强杀菌力。2.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异物、衰老细胞等。3.正常体液抗菌作用:补体一种-蛋白,对G+,病毒具杀灭作用;溶菌酶裂解各种细菌细胞壁的粘肽,细胞壁不完整,细胞裂解分化。,特异性免疫:在生活过程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所建立的,具特殊的针对性;某一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是专一对付这种抗原的,只有同一抗原再次侵入时,机体才表现出这种特殊增加的专一反应。细胞免疫:T淋巴C淋巴母C效应C淋巴因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B淋巴C浆母C浆C免疫球蛋白(抗体),清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清热药可以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石膏、犀角等能提高WBC和单核巨噬细胞数及功能,穿心莲能增强溶菌酶活力:鱼腥草能提高血清备解素及体内溶菌酶活性。2影响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丹皮等能提高T细胞数及功能,黄连、黄苓等可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丹皮、赤芍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3抗变态反应,利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炎症治疗。,6、抗肿瘤,肿瘤为毒邪,“清热解毒”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基本法则,清热药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如青黛、北豆根、金银花、紫草等。,四、常用实验方法,1、抗菌作用实验2、抗病毒作用实验3、解热作用实验(见解表药章)4、抗炎作用实验(见祛风湿药章)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见补虚药章),1、抗菌作用实验,1)体外抑菌:常采用试管法和平皿法。将不同浓度中药制剂置于培养基中与细菌同时温育,观察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判断药物作用的强弱。2)动物体内实验性治疗:将致死量菌液(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注射于动物体内造成感染再将不同剂量中药对感染动物进行治疗,通过计算存活率或存活时间来判断药物的抗感染作用。,2、抗病毒作用实验,1)体外抗病毒:将病毒接种在鸡胚、人胚肾等组织中培养,观察药物对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2)体内实验性治疗:将病毒接种入动物体内造成病毒感染,用中药进行实验性治疗,通过计算动物存活率、存活时间或减轻器官病变的程度来判断药物对病毒的对抗作用。,黄连,黄芩,牡丹皮,苦参,常用药物,牛黄,穿心莲,鱼腥草,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青蒿,栀子,知母,根据其药性和功效不同可分为:,清热泻火药:知母、石膏、栀子。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清热凉血药:牡丹皮、赤芍、紫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山豆根、青黛、蒲公英、野菊花、牛黄。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银柴胡。,黄连,黄连,一、概述,功能与主治,主要成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小檗碱等,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迸疮;外用可治疗湿疹,湿疮,中耳炎。,二、主要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l)抗病原体有效成份:小檗碱作用特点:1)具有广谱抗菌作用2)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3)耐药性2)抗菌强度与炮制、配伍有关,抗菌机制:作用环节可能有:破坏细菌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2)抗细菌毒素、抗腹泻有效成份:小檗碱作用特点:黄连及小檗碱能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能力。,(3)抗炎、解热有效成份: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作用特点:小檗碱对急慢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黄连可通过抑制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或释放产生解热作用。,(4)镇静催眠,(5)降血糖机制:小檗碱的降血糖作用与胰岛素的释放等因素无关。推测小檗碱的降血糖作用是通过抑制肝脏的糖原异生和/或促进外周组织的葡萄糖酵解作用产生的。,(6)抗溃疡有效成份:小檗碱作用特点:抑制胃酸分泌、抗幽门螺杆菌,(7)抗肿瘤,2.其他药理作用,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抗心律失常(2)正性肌力作用(3)负性频率作用(4)降压作用(5)对缺血心肌的保护,其他:抗脑缺血、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黄芩,黄芩,一、概述,功能与主治,主要成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黄酮类,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二、主要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抗病原体有效成份:黄芩苷作用特点:抗菌谱广,对G、G都有效,(2)抗炎作用特点:对急性炎症作用明显,对免疫性炎症对也有抑制作用,对慢性炎症作用不明显。作用机制: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和释放有关,(2)抗过敏作用特点:对I型变态反应作用显著,(4)保肝、利胆作用特点:黄芩的保肝作用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损伤有关。,2、其他药理作用(1)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2)抗氧自由基损伤(3)降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2.其他药理作用,(1)中枢抑制和肌松(2)抑制血小板聚集(3)降压、松弛血管平滑肌,金银花,金银花,一、概述,功能与主治,主要成份,清热解毒,绿原酸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外感发热、疮痈疖肿热毒泻痢,二、主要药理作用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有效成份:绿原酸、异绿原酸作用特点:1)广谱抗菌作用2)与连连翘合用抗菌范围增加3)对多种病毒有抑制作用,(2)抗内毒素银花提取液对内毒素有直接摧毁作用(3)其他:抗炎、解热、提高免疫功能,2.其他药理作用,降血脂、抗早孕、利胆、抗肝损伤、止血,板蓝根,大青叶与板蓝根,一、概述,功能与主治,主要成份,清热解毒、凉血消斑,菘蓝苷、靛蓝、靛玉红色胺酮、挥发油,热毒入血,发斑神昏,咽喉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