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doc_第1页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doc_第2页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doc_第3页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doc_第4页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三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楹联教学教案楹联教学目标:1、 了解楹联的起及含义2、 了解楹联的特点。3、 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楹联的特点3、教学难点:尝试楹联写作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探究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 楹联的起源及含义一、 导入:同学们,你知道对联吗?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咱们先来了解楹联的起源和含义。二、 概念:1、定义: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亦称“楹贴”。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2、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它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内容相关;、平仄相对;、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3、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二、 对联的起源 1、对联的产生与发展: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有的专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古老的“诗经”也好,还是“楚辞”“汉赋”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的句子。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11年(723)的一幅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到了宋代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贴对联的习俗更甚于前代。从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大兴其道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其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份和作用。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楹联大家倍出,可以说大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 2、资料补充: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 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 -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 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 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三、对联的应用与种类:对联的产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它的适用性极广,宣传教化作用极大,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对联,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对联。对联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从内容上说可以包罗万象,从形式上说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艺术上说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把汉民族的母语应用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广泛最贴近民众生活最具适用性的不朽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与语言文字共存。对联的分类:1、春联(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2、婚联(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3、寿联(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4、挽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5、名胜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7、劝谏联 8、自勉联。9、嘲讽联 10、游戏联 11、笑话联 12、综合联。例如: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八无耻)四、对联的内容与形式:对联的内容和知识涵量极大,囊其万事万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风情民俗,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比如涉及农桑、医药方面的就很丰富,中医药联在民间传播极广。对联作为文学艺术形式,极尽新、奇、妙、谐、庄、讽、谏、喻等特点。既有书面文学,又有口头文学特点。特别是悬挂书写的牌匾对联,其观赏价值,审美趣味自不待言。对人们的感召、启迪、教化、增知娱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谓传之久远,深达人心。第二课时 对联的特点及写作一、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二、对联的写作: 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仗,对仗又可分为工对、宽对、借对和流水对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会写出较好的对联。 1、工对: A、就是工整的对仗。要求很严,既要词性相对,又要词类相同,这才是工对。所谓词性相对,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所谓词类相对,是指旧时把名词又分为以下十几类.。如: 天文(日月风云等) 时令(年节朝夕等) 地理(山水江河等) 宫室(楼台门户等) 器物(刀剑杯盘等) 衣饰(衣冠巾带等) 饮食(茶酒餐饭等) 文具(笔墨纸砚等) 文艺(诗词书画等) 草木(花草桃杏等) 鸟兽虫鱼(麟凤龟龙等) 形体(身心手足等) 人事(道德情才等) 人伦(父子兄弟等) B、只有这些门类在对联中对上后,才能称得上工对。请看下面歌诀: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 ,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鲙鱼,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例1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例2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和“夜”同是名词,又是时令类词对时令类词。这两联均为漂亮的工对。 2、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例1 山外斜阳湖外雪 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阳湖雪四个名词对下联的窗水枕书四个名词。 例2 闭门藏新月 开窗放野云“闭”“藏”两个动词对下联“开”“放”两个动词。 3、借对 :借对的构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借义,一种是借音。 A、因为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联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下联构成工对,这就是借义的借对。例如: 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的甲义是平常,但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两寻为常,所以又以它的这个乙义,拿来对数目“几度”,就非常工整。 B、除了借义,有时借它的读音来与下联相对。 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借“沧”的读音“苍”表颜色,来与下联表颜色的“蓝”来相对,而且“海”对“田”,“月”对“日”,“明”对“暖”,“珠”对“玉”等,都是工对,既是词性相对,又是同类词相对。 4、流水对: A、流水对又称串联。指一联中相对的两句关系不是对立的,且单句意思不完整,合起来才构成一个意思,似流水而下,故称流水对。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它的上下两联不是并列关系,而常是因果、条件、假设等主从关系,属偏正关系,内容串联,这就构成了串对。例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一籽入地 万粒归仓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以上三个例子,全都是由流水对组成的. B、既然串对的两联不是并列关系,那上下两联是并列关系的对联,就属于正对和反对了。正对用来表现相近奤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例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反对是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上下两连的内容是相反的。例如 :柳絮体媚无骨气 梅花形廋有精神三、联律的一般规则: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必须符合规定的联律规则,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则不称其为严格意义楹联。按照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有如下规定:A、其基本格律有六项:1、字句对等,即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2、词性一致,即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3、结构对应,即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4、节律对拍,即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5、平仄对立,即联文用词缀句节奏安排上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6、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B、具体格律有八项:1、用字的平仄声调应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有两种情况,亦称双轨制。第一,使用平水韵,即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 “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第二,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在创作对联时,新声、和旧声在同一联中不得混用。2、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或一字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分别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和该字上。作联时当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以便于诵读上口。3、语句的语流节律。一般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4、领字的使用。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5、词性分类。当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这一点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关健,需要灵活掌握运用。按照历史上的惯例,以及联家的创作、鉴赏实际,总结出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如下:第一、形容词和动词,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可相对;第二、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可相对;第三、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可相对;第四、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可相对;第五、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可允许。6、组对格式。历史上形成的沿用至今的格式有几百种之多,例如:字法中的篏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顶足、流水,等等。当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通则要求的即可视为符合联律成对。7、特殊例对。包括巧对、趣对、借对,包括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点型对式的严格限制。8、对联的避忌。对联有许多避忌地方,主要有三点,第一、合掌。第二、不规则重字。第三、三平尾、三仄尾。9、对联的借字。对联的借字一般有三种:一是借形转义,即利用汉字的一字多义特点,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转变字义,简称借义对。二是借音别解,即借用汉字一音多字的特点,在字音不变的情况下,改换字形,作另一种解释,简称借音对。三是借形变声,即利用一些汉字可平可仄的特点,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更变其声,简称借声对。借字是对联的一种创作方法,一般说来都不很工整在经过转义、別解、变声之后,才可以成工对。例如:莫谓荒村无俊杰 赵云长板显英雄此联“莫谓”是动词短语,“赵云”是人名,两者的词性和结构都不相同,显然对丈不工。如将莫字当姓氏,与下联的赵就可对,将云作说讲,就可对谓了。竹密不妨流水过 革新尽把俗尘除联中“竹密”是主谓结构,“革新”是动补结构,两者不对仗。但如果将“竹”和“革”转义作乐器解,就可对了。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此联的“珠”就是借音,当朱讲,与白相对。儿似北朝郦善长 寿齐南岳魏夫人这是一副寿联。是清代湖广总督贺地理学者邹代钧母亲的。联中的郦善长即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著水经注。魏夫人是晋代任城人,南岳最早的女道士,传说她八十三岁羽化登仙,颜真清曾为她作碑铭,记其异迹。此联的的特点是借音,上联的长字当读成仄音,方符合联律。第三课时 对联欣赏一、对联的欣赏: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极具观赏价值和欣赏价值,其观赏性大多与书法、刻字有关,当然,内容也是欣赏的主要载体。欣赏一副好的楹联作品,亦如欣赏美文、诗词、歌赋一样,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的陶冶,不仅能够使人学到楹联知识,提高楹联创作水平,激发艺术灵感,而且能够让人增长知识,示人以教化,传播文化。欣赏对联也和欣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有的偏爱名胜古迹联,有的则偏爱格言、谏勉联,有的则偏爱豪情丽句,有的则偏爱妙趣哲理联。对联在我国可以说灏如烟海,与人间万象无所不包。总而言之,一副好的楹联作品必有其诱人之处,具有打动人、感染人等亮点。无论从什么角度讲,欣赏一副好的楹联作品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有益的启迪,乃至心灵上的震憾。二、例赏下面举几个例子作以说明:1、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副对联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题孟姜女庙的对联。联语沿用“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三十丈”的传说故事。联语歌颂了孟姜女对爱情的坚贞,嘲弄秦始皇的劳民伤财修长城之举,用对比的手法,说明这万里长城的砖石都成了千秋万代人们赞颂孟姜女的最好寄托。而秦始皇呢?只留下了人们对他的怨恨。这副联内容深刻,用语不凡,发人深思。作者抓住了一个“传统”的观念,爱情忠贞为视角,昭示百姓的爱憎观,从一个侧面写一个传奇故事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响,其人性化的特点十分明,堪称一副难得佳联。2、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副对联是清代学者梁章钜集欧阳修和苏舜钦的诗句而成的一副千古传诵的佳联,名联。此联之妙,工丽无比,借景生情,感而发之,珠联璧合。3、清代嘉庆年间进士齐彦槐曾任苏州知府,也曾为沧浪亭题了一联。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这副联颇有意味,“四万青钱”是古代的一种钱币,相传苏州的沧浪亭是苏舜钦花四万钱从孙承佑手中买下的,南宋初年著名将领韩世忠曾将沧浪亭扩建为住宅,所以下联乃有诗人名将之说,把苏、韩比作白璧,从来就没有可与匹配的人。联语切景、切情、更切人耳。4、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是写杭州观海亭的对联,观海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高峰南灵隐寺西北的韬光寺后面,站在此亭可遥望钱塘江入海。清代新增“西湖十八景”中“韬光观海”即由此而来。观海亭柱上有唐宋之问的联句,亦有说为骆宾王之句。传说骆宾王败事后被武则天发落灵隐寺中,无人识者,宋之问游寺,“欲题此寺,而思不属”,骆宾王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惊喜,遂为终篇。于是就留下了这副观海亭联和这则千古佳话儿。5、中央宛在;一半勾留。这是杭州西湖湖心亭联,此联虽然只有八字,但文采飞扬,韵味隽永,取舍精当,组合巧妙。联文不言水而水自见,不言亭而亭自立,颇有“点金成钻,琢玉为璋”,之妙造。语言简约、准确、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湖心亭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无限魅力,可谓言简意深,功力不凡。联文借他山之石而攻玉。上联出自诗经。蒹葭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流从之,宛在水中央。”作者对“宛在水中央”之句进行换位改造,删繁就简,立异标新,把水去掉,能收到游人身临其境,四面烟波入眼,却偏要把水字拿掉,巧妙地调整词序,化虚为实,使宛字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个宛字可给人一种虚无飘缈,如梦如幻的感觉,又能给人一种历历分明之意。因湖心亭正在水中央,非常令人瞩目,一字之省,两词之换,便产生了如此微妙的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