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传播与疫苗PPT课件.ppt_第1页
母婴传播与疫苗PPT课件.ppt_第2页
母婴传播与疫苗PPT课件.ppt_第3页
母婴传播与疫苗PPT课件.ppt_第4页
母婴传播与疫苗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母婴传播与疫苗,.,概况,感染性疾病依然位居世界死亡原因前四,低收入国家位居第一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抗生素研发需时长病毒性疾病常见,而少有特异性治疗药物,疫苗接种是避免获得感染性疾病和阻断疾病传播的最佳方法,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主要是指胎儿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而患与母亲相同的疾病。由于这种疾病的传播是从母亲传至子代因而也称垂直传播。,母婴传播的危害,至2010年,全球有4310万HIV感染者,2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与母婴传播,衣原体与母婴传播,衣原体母婴传播率:73.85%产道分娩:41.5%,剖腹产:32.3%(P0.05),结核与母婴传播,患有肺结核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其体内的结核杆菌可通过脐带血液而进入胎儿,胎儿也可因咽下或吸入含有结核杆菌的羊水而感染,使胎儿患上先天性肺结核。结核杆菌也可由皮肤或黏膜的伤口直接感染。,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病人总数位居全球第二。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感染人数:约5.5亿人活动性肺TB:367/10万涂阳:122/10万,活动性肺TB:450万,具传染性:150万死亡:约13万/每年,母婴传播的其他病原,(698例/1126例),乙肝的母婴传播率:25-45%丙肝的母婴传播率:4-5%梅毒的母婴传播率:100%HIV的母婴传播率:15-35%,2539例育龄妇女中8种病原的检测结果,HBsAg:5.1%抗HIV1/2:0.05%TOXO-IgM:0.95%TOX-IgG:3.9%RV-IgM:1.68%RV-IgG:40.5%CMV-IgM:1.2%CMV-IgG:82.3%HSV1-IgM1.2%IgG:42.3%HSV2-IgM1.65%IgG:48.0%梅毒抗体:0.87%,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按时、按期接种疫苗是保护个人和群体健康不可或缺的环节1978年起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2007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30多年来,全国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发病率下降达99%以上。接种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个体,并形成群体免疫屏障,预防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疫苗的种类,1、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制备而成的制剂,称为死疫苗。种类:伤寒、霍乱、百日咳、流脑、乙脑、斑疹伤寒及钩体等疫苗。2.活疫苗:用人工变异或从自然界筛选获得的减毒或无毒的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的制剂,称为活疫苗,又称减毒活疫苗。种类:卡介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疫苗、风疹等疫苗。3.亚单位疫苗:提取病原微生物中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的疫苗。如乙肝血源性疫苗4.合成疫苗:将能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人工合成的抗原肽结合于载体上,再加入佐剂而制成的疫苗。需要首先获得有效成分的氨基酸序列。5.基因工程疫苗:将病原微生物中编码诱导保护性免疫的抗原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重组后导入宿主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生大量相应抗原,由此制备的疫苗称为基因疫苗。如乙肝基因疫苗。6.类毒素:细菌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后,使其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即成类毒素。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疫苗的种类(1),一类疫苗:是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地方政府在执行国际免疫规划是增加的疫苗以及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疫苗的种类(2),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高危人群: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抵抗疾病能力差的宝宝,一旦流感流行,容易患病并诱发旧病发作或加重,家长可考虑接种。,上海市第一类疫苗接种程序(16岁人群适用),),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疫苗接种,HIV病毒主要侵犯CD4+T淋巴细胞,HIV感染者存在细胞免疫缺陷,故所有的活疫苗均不能接种。,HIV感染患儿疫苗接种,免疫功能低下者疫苗接种临床实践指南IDSA(2013.12),免疫抑制与疫苗应在免疫抑制之前接种疫苗。活疫苗应至少在免疫抑制前4周接种,避免在免疫抑制起始2周内接种。灭活疫苗应至少在免疫抑制前2周接种。大多数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年龄6个月或更大者,应每年接受流感疫苗接种,但不应接种鼻腔喷雾式的减毒活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不太可能使正在接受强烈化疗或曾在过去6个月内接受抗B细胞抗体治疗的患者受益。根据美国CDC免疫接种实践咨询委员会对儿童和成人或旅行者每年更新的推荐免疫程序,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生活在一起的免疫功能正常人可以安全地接种灭活疫苗。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生活在一起的年龄大于6个月的,如果是健康,未孕,年龄2岁至49岁之间的患者,应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无论是灭活流感疫苗或减毒活流感疫苗。,其它免疫抑制剂与预防接种,对于白血病、造血系统恶性病变、实体肿瘤或实体器官移植等接受化、放疗的患者应认定为免疫功能受损。至少3个月内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在化疗期间漏种的灭活的疫苗应当给予补种。建议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后补种通常的儿童期疫苗,但在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和其它恶性肿瘤的化、放疗后,通常认为免疫记忆功能仍然是存在的。是否给予补种疫苗,建议应重新评估免疫记忆功能的受损情况,咨询给予治疗的血液肿瘤专家的意见。推荐在免疫抑制剂使用的间歇期和维持期使用灭活的疫苗。有证据表明,使用单克隆抗体,尤其是抗TNF制剂期间,包括低剂量化疗或间歇期以及其它免疫抑制治疗,这个期间禁止使用减毒活疫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与疫苗接种,接受HSCT后,虽然移植物可对受体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但这种保护作用是短暂的,免疫系统重建后,需要重新进行疫苗接种,抗微生物治疗与疫苗接种,抗微生物治疗不是绝对的预防接种的反指征用于预防和治疗流感的抗病毒药物,不影响对灭活的流感疫苗接种后免疫应答反应。在停用抗流感病毒药物48小时后可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为避免降低疫苗的有效性,除非临床必须,建议在注射流感减毒活疫苗14天后才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等)可能会降低水痘-疱疹减毒活疫苗的效价。建议停用该类药物24小时以上,才可给予水痘-疱疹减毒活疫苗的接种。除非临床必须,建议在注射该类疫苗14天后才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没有资料显示一般的抗病毒药物对轮状病毒疫苗和麻-腮-风疫苗有作用处于某种急性疾病的发病期或恢复期,或处于某种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均应推迟疫苗的接种,待康复以后再接种疫苗。,使用IGIV患者的疫苗接种,血制品(包括全血、单产红细胞、血浆等)和其它含抗体的血制品(包括:免疫球蛋白、高价免疫球蛋白和IGIV等)能抑制麻疹和风疹疫苗的免疫应答3个月,目前并它们对腮腺炎和水痘疫苗的免疫应答是否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但至少免疫球蛋白制造厂商的说明书中提及含有这些病毒的抗体。IGIV使用并不影响口服Ty21a伤寒疫苗、黄热病疫苗、减毒流感疫苗、带状疱疹和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IGIV应用于各类疾病与含麻疹-水痘的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期推荐:,糖皮质激素与疫苗接种,使用糖皮质激素下列情况不属于病毒活疫苗接种禁忌症:短期内使用(14天)小到中剂量激素使用,泼尼松20mg/天(0.4mg/kg)(或等同于泼尼松剂量)长期或隔日使用短效制剂(如:氢化可的松)维持生理量的替代治疗皮肤、眼部、吸入、或通过关节腔/囊或肌腱注射途径使用激素体重10kg,20mg泼尼松/天(或相当于泼尼松剂量),连续给予14天以上,给予减毒活疫苗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糖皮质激素使用超过生理剂量也可能降低机体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建议在终止全身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4天以上,可进行疫苗接种;停药至少1个月以上再推荐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新生儿和婴儿期的疫苗接种,新生儿和婴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的强度比年长儿和成人低新生儿和小年龄儿童比年长儿及成年人更容易感染,并且感染程度更严重目前婴幼儿期使用的疫苗是基于有限的免疫功能可以产生长期免疫保护作用的基础上绝大多数疫苗接种获得免疫应答功能是滤泡性Th1和Th2细胞活化了抗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特异性IgG的过程有些疫苗(如:减毒活疫苗)是依靠细胞介导和体液免疫两个系统之间互相作用提升免疫原性,足月儿甚至早产儿在这些疫苗的免疫应答方面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麻-风-腮和水痘疫苗)推荐新生儿和婴幼儿按国家免疫接种规划使用I类疫苗。,早产儿的疫苗接种,早产儿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是很少见的,与足月儿并无统计学意义。许多回顾性研究文献提出早产儿疫苗接种是危险的,12-30%病例发生窒息与疫苗接种有关,有些严重病例以至于必须给予呼吸支持。近期前瞻性研究排除了免疫接种直接导致呼吸道问题的可能性。临床症状不稳定的早产儿疫苗接种必须注意观察,并且对心肺功能提供实时的监护。,早产儿疫苗接种的种类,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多篇研究文献发现早产儿给予IPV能够产生对全部3种类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株的保护性抗体,与足月儿比较,产生特异性CD4+CD45RO+CD69+IFN-+脊髓灰质炎记忆T细胞数量相同。破伤风和白喉疫苗:早产儿对目前使用的破伤风和白喉疫苗接种程序并不影响保护性抗体的产生。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早产儿(甚至是极低体重儿)在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后丝状血凝素和百日咳杆菌粘附素,PRN抗体水平升高与足月儿无显著差异,但百日咳毒素抗体水平存在差异。乙肝疫苗:研究表明,早产儿接种HBV疫苗,在出生30天时出现血清转阳率,与孕周和出生体重均无关。对出生后2、4和6个月时分别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研究表明,其免疫应答主要与出生后时间相关,与孕周和出生体重无关。大部分资料表明早产儿接受了3次疫苗,在生后9-12个月时能达到保护性抗体水平范围,与孕周和出生体重无关。,早产儿的乙肝疫苗接种,2000g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对HBV疫苗接种后反应较低。但在1个月时就如同较大婴儿的反应,而无论胎龄和体重。HBsAg阳性的母亲,早产婴儿应当在生后12小时内接受HBV疫苗和高效价免疫球蛋白预防。出生时2000g初始剂量不应当计入整个疫苗接种系列,生后1月时应当进行3个接种剂量。HBsAg阴性母亲的早产儿应当在第一个月时或在出院时小于1个月婴儿接受第一剂疫苗,,专业护理人员的疫苗接种,对于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继发免疫缺陷、风湿免疫性疾病、血液肿瘤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特殊的患儿的预防接种应给予积极指导,避免给予全部否定的咨询意见。对于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继发免疫缺陷、风湿免疫性疾病和血液肿瘤等特殊的患儿的家长、同住陪护人员以及病房工作医护人员,应积极及时地进行所推荐的疫苗所有的预防接种,包括减毒活疫苗,以保护患儿减少传染性病原体的接触机会。接种减毒活疫苗很少发生疫苗病原体的传播。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密切接触者应每年接种灭活的三价流感疫苗。护理专业人员应了解并积极向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解释应接种的疫苗(如:灭活菌苗)、疫苗的反指证和禁忌症等事项,不宜接种疫苗情况(1),不宜接种的异常情况:1.发热、急性传染病潜伏期及恢复期均应暂缓接种,以免加重病情2.接种部位有严重的皮炎,牛皮癣,湿疹,皮疹及化脓性皮肤病,则应在治愈后再行接种。3.大便比平时增多,如每天排便4次以上,即出现腹泻时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4.最近6周内注射丙种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被动免疫者。,不宜接种疫苗情况(2),不宜接种的病史:过敏史2.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疾病以及结核病,糖尿病等重症慢性病,严重佝偻病3.严重营养不良、先天性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的不宜进行疫苗接种,尤其是活疫苗。4.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患者,如:大脑功能发育不全,癫痫,高热惊厥,抽风病史,脑炎后遗症等均不宜进行疫苗接种。特别是百白破混合制剂、乙脑和流脑疫苗5.对鸡蛋过敏者则不宜接种麻疹,麻风,麻风腮,流感等疫苗6.对牛奶蛋白过敏不得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与过敏,疫苗的抗原、残留动物蛋白、抗微生物制剂、保护剂、稳定剂和其它疫苗成分均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儿童出现严重的疫苗过敏反应,应请免疫学专家进行评估,以明确疫苗相关变应原,并对以后的疫苗接种进行安排和推荐最常见的疫苗变应原是鸡蛋白,主要存在于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中。建议在接种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前,询问受种者平时能否接受鸡蛋或含鸡蛋成分的食物,有否过敏性休克史。如能在饮食中接受鸡蛋或含鸡蛋成分的食物,即可以接种这些疫苗。即使有严重的鸡蛋过敏,仍可正常接种含麻疹和腮腺炎病毒的疫苗,而无需进行皮试。最新的RCT研究提出接种三价流感疫苗(trivalentseasonalinfluenzavaccine,TIV)对有严重的鸡蛋过敏患儿是安全的。,疫苗反应,正常反应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和疼痛。接种疫苗后的全身反应有发热和周身不适,一般发热在38.5以下,持续12天均属正常反应。异常反应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平卧、头部放低、口服温开水或糖水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给激素和脱敏治疗。,偶合反应,概念:偶合反应是指受种疫苗者,因为正好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有其他基础疾病,所以在接种疫苗后发病,而发病与疫苗本身无关;疫苗接种率越高、品种越多,偶合率越大。避免措施:注意监测孩子的体温,观察孩子的饮食和排泄情况是否正常,同时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比如是不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并将这些都及时反馈给医生。,疫苗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接种前要先测体温,若有发烧要推迟接种、未完全恢复健康前暂缓注射,但应在病好后及时补接种。接种后,当天不要洗澡,也不能让孩子太疲劳。属过敏体质者,应向医生反应接种后出现发烧,可请医生看看,给予相应处理以下情况是不能在期间注射疫苗:如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