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doc_第1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doc_第2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doc_第3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doc_第4页
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支持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以人教版国共的十年对峙为例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G633.51A16746058(xx)25007102 国共的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阶段,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如何厘清这十年历史发展的脉络和阶段特征,是高考考纲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在这一课设计中关键要讲清这几个问题:一是中共是如何从大革命失败中重新领导革命的;二是中共从城市起义失败的教训中怎样探索新道路;三是在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为什么没能彻底粉碎国民党的“围剿”;四是在红军长征中是什么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上述问题的解决恰恰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后形成的全民族抗战局面。课程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真正走进历史,教学设计的思路自然会丰富多彩。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课标要求。 一、教与学的过程 (情境导入)展示“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里的“兄弟”是指国共两党,国共两党是如何成为兄弟的?“兄弟”应该是感情很深,为什么这里提到“劫波”“恩仇”?为什么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 展示“蒋介石叛变革命”的图片。 (师)这幅图片反映哪个历史事件?在这次政变中,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当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的态度是什么?这种妥协和退让有没有换取敌人停止屠杀的行动?当时有近一半的党员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选择了哪条路?是通过哪个事件体现的?(学生回答略) 第一环节:奋起反抗攻打大城市 要求学生掌握南昌起义的经过、意义。 (师)在南昌起义之前,中共有没有自己的军队?(学生回答略)我们前面讲过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共产党是没有自己的武装的。南昌起义使中共有了自己指挥的军队,后来就把8月1号定为建军节。 (承转)南昌起义是在行动上所作出的反映,我们在思想上、方针上作出一定的纠正是哪次会议?(学生回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71页,这次会议的内容主要有两个,第一是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那么第二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所以后面的秋收起义是在八七会议的指导下完成的。下面我们来看秋收起义。 (师)秋收起义原定目标是攻打长沙,这一目标有没有达成?那么我想请问同学们,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与秋收起义进攻大城市长沙,最后都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承转)毛泽东当时没有钻牛角尖,而是率领军队去哪里啊?开创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第二环节:拨云见日城市转农村 (师)原先准备攻打大城市,现在却跑到了井冈山,就好比我准备请大家吃大餐,后来把你们带到门口小店,大家心理落差很大。很多人在当时有疑虑,我们能不能取得革命胜利,敌人在城市,我们在农村。当时毛泽东就写了一系列文章来阐述去农村的合理性。他认为,我们只要做好三件事就可以取得革命成功。请同学们看教材71页,说出是哪三件事。 情境创设:PPT展示“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略)。 问题:表格反映了什么现象?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必须取得哪些人的支持?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探究) 第三环节:星火燎原工农武装割据 (师)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总结为一个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这三个环节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什么?因为没有土地革命,红军就得不到群众支持,根据地也就得不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毛泽东的这个思想以土地革命为核心。在国共对峙的十年中,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土地革命,所以,国共对峙十年又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根据地是第一块根据地,后来很多地方的共产党员纷纷效仿这个井冈山模式,走农村路线,用毛泽东的话来概括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这些根据地分布来看形成一种什么态势?这种态势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所以,到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政权建设角度讲,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府,正式形成对峙的局面。 (承转)当时共产党的革命形势发展是很不错的,但在这种蓬勃发展的背后有没有其他声音呢? 要求学生阅读人教版必修1第73页“学习延伸”。 问题:这两段材料分别代表哪两种观点?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存在?(学生回答略) (师)第一种代表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第二种是城市中心路线。因为中共从成立之初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共产国际我们前面讲过,它可以指导中共制定方针。当时共产国际唯一成功的例子是苏俄,而苏俄是通过城市中心论来完成的。当时共产国际认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是在否定权威,是走自己的路,这是违背革命规律的,于是就从苏联派了很多人来中国试图取代毛泽东的正确领导。这些人都曾在苏联留学,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海龟”。这些“海龟”能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从后面的史实来看,这些“海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他们当中最出名的两个人是博古和外国人李德。这两只“海龟”有没有找到正确往前爬的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就可以说明。 第四环节: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承转)当时国民党是不能容忍共产党存在的,所以发动数次围剿。前几次都以失败而告终。 问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在哪里?从主观上来讲又在哪里呢?(学生回答略) (师)毛泽东以前按照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来打仗,躲在山沟沟里让敌人找都找不到,李德、博古提出的口号,让人看起来很兴奋,“御敌于国门之外,坚决不放敌人进来”,但实际上这种路线不符合红军的特点。红军武器落后,你拿镰刀斧头去砍别人的机关枪,很容易出问题的,可当时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很明了。这场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导致后来一场著名的军事行动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其根源还是“左倾”错误。红军从中央根据地出来,一路狂奔,说句不好听的话就是在逃跑,还不知道往哪里跑。过了四道封锁线,再过湘江,八万红军只剩下三万多,湘江水三天三夜都是红色的。如果再让博古、李德指挥的话,我估计红军和中国革命就完了,我们今天也不用在这上课啦! 问题:是什么事件扭转了这个局面?(学生回答略) 追问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追问二: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学生回答略) (师)从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中共以前是共产国际的支部,它的行动由共产国际授意,到了长征时期由于军事战争的缘故,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被迫中断了。遵义会议实际上是在没有获得共产国际同意的情况下召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共发生了什么样变化?原先是照搬照抄,现在是独立自主召开会议,反映了共产党由被迫接受到主动探索,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承转)后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一路向北到达陕北。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一路上红军受到的磨难,大家应有所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师指导归纳)。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长征精神”,它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回答略) (师)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需要我们去继承与弘扬。 二、反思 本课设计以“问题探究”为主旨,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感知、认知历史的过程,这也是笔者在备课中努力的方向。经过多次的思考和修改,希望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但由于自身理解力和执行力的欠缺,此次设计还有诸多不如意之处。 在课前设计和课堂执行中,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材料为基础创设了多种情境,形成了贯穿教学始终的师生探究交流模式。其间,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在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是问题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课堂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他们通过情境引领,参与其中乐于说、敢于说。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乐于、敢于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课下一位学生与笔者交流说:“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